中国乙肝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2020年版)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第1版)
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勤洗手、烹饪食物和饮用水 要卫生, 减少版权紊乱机会。
医疗保障
新生儿和孕期妇女应接受规 范的医疗保健,并接受乙型 肝炎疫苗接种。
确保干净安全的医疗设 施
医院和医疗机构应严格遵守 卫生规范,确保干净、安全 的医疗环境。
预防实施要点
1
Hale Waihona Puke 提高知晓率通过宣传、健康教育等手段提高公众对
严格控制传播源头
孕期检测
对孕期进行乙型肝炎病毒筛查是 预防母婴传播的关键措施。
疫苗接种
为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 防母婴传播的重要手段。
母乳喂养
在乙型肝炎母婴传播预防的前提 下,母乳喂养是对婴儿健康最好 的选择。
临床指南编制背景
本指南是基于严谨的医学研究和实践经验而编制的,旨在提供一份高效且全面的预防指南。
预防措施
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 播指南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本指南详细介绍了预防措施 以及我们所面临的挑战。
母婴传播基础知识
1 传播方式
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孕妇传给胎儿,也可 以通过哺乳传给新生儿。
2 疾病后果
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婴儿有可能发展成慢性 感染或肝炎,甚至出现肝硬化和肝癌。
预防策略
2
母婴传播风险的认知。
通过加强病毒检测、防控措施等手段降
低传染源风险。
3
完善监测网络
建立监测网络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疑 似病例。
困难与挑战
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人们意识淡漠、病毒潜伏期较长等难题。
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科技和医学的进步,相关疫苗和拯救手段将持续完善,大众对母婴传播的风险意识也将日益提高。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规范(全文版)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规范(全文版)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进一步规范全国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以下简称预防母婴传播)工作,推进消除母婴传播进程,促进妇女儿童健康,制定本规范。
一、工作目标(一)总目标。
全面、规范落实预防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服务,减少相关疾病母婴传播,不断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二)具体目标。
至2025年底,实现以下目标:1.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率达95%以上,孕期检测率达90%以上,孕早期检测率达70%以上。
2.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抗艾滋病病毒用药率达95%以上,所生儿童抗艾滋病病毒用药率达95%以上。
3.梅毒感染孕产妇梅毒治疗率达95%以上,所生儿童预防性治疗率达95%以上。
4.乙肝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首剂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达95%以上,乙肝免疫球蛋白及时注射率达95%以上。
5.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下降至3%以下。
6.先天梅毒报告发病率下降至15/10万活产以下。
7.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所生儿童12月龄内乙肝表面抗原检测阳性率下降至1%以下。
上述指标定义与计算方法见附件1。
二、工作内容预防母婴传播以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综合防治体系为支撑,以常规妇女保健、孕产妇保健和儿童保健工作为基础,为育龄人群、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提供相关服务。
(一)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
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
结合婚前保健、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儿童保健、青少年保健、性病防治、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等时机,开展预防母婴传播相关健康教育和咨询指导,提高青少年、育龄妇女特别是孕产妇及其家人对预防母婴传播的认知水平,增强其“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促进健康行为。
(二)孕产妇检测与咨询服务。
为所有孕产妇(包括流动人口)尽早提供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与咨询服务。
在初次产前检查时,告知预防母婴传播相关信息,提供适宜、规范的检测,并依据结果提供后续咨询。
对于疫情相对较重地区或感染风险较高的孕产妇,在孕晚期再次进行检测。
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防治指南
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防治指南(2024年版)母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病毒(的重要传播途径,围产期和婴儿时期感染HBV的慢性化率约为90%。
感染HBV 的儿童继而成为水平传播的传染源,女性感染者生育期有可能通过母婴传播感染下一代,是家族聚集性HBV感染形成的主要原因。
聚集性HBV感染家族中,子代感染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病年龄较无家族史者提前10年,具有肝细胞癌家族史的慢性HBV感染者发生肝癌的风险升高32.9倍。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行动计划(2022—2025年)》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在国家层面消除HBV母婴传播。
慢性HBV感染孕妇在孕期接受抗病毒治疗,其所生新生儿接受乙型肝炎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基础免疫预防后,可使母婴传播率降至0.3%。
国内研究团队探索的HBV母婴传播全程防控跨学科跨社区临床管理体系可使母婴传播率进一步降至0.23%,为实现消除HBV母婴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及评价中国中心组织国内专家于2019年制订了《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防治指南(2019年版)》(以下简称“2019版《指南》”),在规范HBV母婴传播阻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5年来,国内外在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从临床实践的角度出发,2019版《指南》中HBV母婴传播阻断的部分推荐意见也需对应更新,为了更好地规范扩大抗病毒治疗适应证背景下产妇的管理策略、抗病毒治疗期间妊娠后药物的调整;更好地指导HBV母婴传播阻断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指南工作组在系统检索及证据评价基础上再次更新了2019版《指南》。
《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防治指南(2024年版)》(以下简称“本《指南》”)旨在帮助感染科、肝病科、妇产科和妇幼保健等相关工作者,在管理慢性HBV感染孕妇及其所生婴儿的过程中做出合理决策。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指南》并非强制性标准,不可能包括或解决HBV母婴传播防治中的所有问题。
乙肝母婴传播预防指南PPT课件
分娩方式
• 剖宫产分娩不能减少母婴传播,不能以阻 断HBV母婴传播为目的而选择剖宫产分娩 。
HBs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随访
• 7-12月时,检测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 • 若HBsAg阴性,抗-HBs阳性,预防成功,有抵抗
• 不能减少母婴传播 • 结论:对HBV感染孕妇在孕晚期不必应用
HBIG。
HBV的母婴阻断
• 母婴阻断的重点时期:围生期是乙肝母婴传播 的主要时期
• 影响母婴传播的主要因素: • ----母亲HBV高水平 • ----新生儿的正规预防 • ----剖宫产不能减少母婴传播
HBV的母婴阻断--预防
• 接种乙肝疫苗是最有效的措施 • 孕妇HBsAg(-)---乙肝疫苗 • HBV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 乙肝疫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所生儿童的干 预措施
• 足月儿应在生后12小时之内注射,越早效果越好 (100国际单位),无需注射第二次HBIG ;
• 早产儿在出生后无论身体状况如何,,应在生后 12小时之内注射,间隔3-4周后需再注射。
• 按照国家免疫规划要求,注射乙肝疫苗。
HBsAg阳性孕妇的母乳喂养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 传播预防临床指南
HBV感染的临床诊断
• 慢性HBV感染 :指HBeAg阳性持续6六
个月以上。
• 慢性HBV携带 :如果肝功能正常. • 慢性乙型肝炎 : 如果肝功能异常,
且排除其他原因。
HBV母婴垂直传播
• 即HBsAg阳性的孕妇将HBV传播给子女。主要 包括产时感染和产后感染,而垂直传播、分娩 前的感染率<3%(HBeAg阳性多见)
妊娠合并乙肝2020年指南解读
疾病(肝衰竭、肝硬化、肝细胞
癌)....
我国现有慢性 HBV感染者约9300
全球我国由HBV 感染引起的肝硬化
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
(30%)、HCC(45%).....
2000万例.....BV 感染引起的肝硬化
洲、太平洋岛屿等)....
(60%)、HCC(80%).....
加 • 胎儿代谢产物增加母体负
担 • 免疫力下降 • 分娩时消耗增加
孕妇:
➢ 孕晚期醛固酮灭活能力降低--PE ➢ 影响凝血因子合成---PPH ➢ 孕晚期合并重型肝炎--孕妇死亡率
围产儿:
➢ 早产、流产、新生儿死亡
➢ 肝功能异常者,新生儿死亡率达 4.6%
➢ 围产儿感染乙肝
1.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女性生育管理专家委员会.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4;8(1):104-107. 2.彭劼,侯金林.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19(3):236-238.
➢ 产后感染--新生儿与母亲密切接触
密切接触传播
尤其是性接触传播是常见传播方式...
医源性传播
如消毒不彻底、不安全注射等....
HBV致病机制
➢ 肝细胞受损程度与机体免疫应答的强弱有关,HBV引起免疫病理损害的机制: 病毒致机体免疫应答低下、病毒变异产生耐药、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损害、细 胞介导的免疫病理损害
➢ 阳性:HBV复制和有传染性、
水平越高表示传染性较强 ➢ HBV-DNA>2×105kIU/L、
或HBeAg(+)即视为高病 毒水平
➢ 是HBV感染最直接、特异性强和灵 敏性高的指标,反映病毒复制是否 活跃
➢ 定量检查的正常值:1000cps/ml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规范(全文版)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规范(全文版)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进一步规范全国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以下简称预防母婴传播)工作,推进消除母婴传播进程,促进妇女儿童健康,制定本规范。
一、工作目标(一)总目标。
全面、规范落实预防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服务,减少相关疾病母婴传播,不断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二)具体目标。
至2025年底,实现以下目标:1.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率达95%以上,孕期检测率达90%以上,孕早期检测率达70%以上。
2.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抗艾滋病病毒用药率达95%以上,所生儿童抗艾滋病病毒用药率达95%以上。
3.梅毒感染孕产妇梅毒治疗率达95%以上,所生儿童预防性治疗率达95%以上。
4.乙肝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首剂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达95%以上,乙肝免疫球蛋白及时注射率达95%以上。
5.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下降至3%以下。
6.先天梅毒报告发病率下降至15/10万活产以下。
7.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所生儿童12月龄内乙肝表面抗原检测阳性率下降至1%以下。
上述指标定义与计算方法见附件1。
二、工作内容预防母婴传播以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综合防治体系为支撑,以常规妇女保健、孕产妇保健和儿童保健工作为基础,为育龄人群、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提供相关服务。
(一)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
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
结合婚前保健、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儿童保健、青少年保健、性病防治、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等时机,开展预防母婴传播相关健康教育和咨询指导,提高青少年、育龄妇女特别是孕产妇及其家人对预防母婴传播的认知水平,增强其“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促进健康行为。
(二)孕产妇检测与咨询服务。
为所有孕产妇(包括流动人口)尽早提供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与咨询服务。
在初次产前检查时,告知预防母婴传播相关信息,提供适宜、规范的检测,并依据结果提供后续咨询。
对于疫情相对较重地区或感染风险较高的孕产妇,在孕晚期再次进行检测。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规范(2020年版)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规范(2020年版)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进一步规范全国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以下简称预防母婴传播)工作,推进消除母婴传播进程,促进妇女儿童健康,制定本规范。
一、工作目标(一)总目标。
全面、规范落实预防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服务,减少相关疾病母婴传播,不断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二)具体目标。
至2025年底,实现以下目标:1.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率达95%以上,孕期检测率达90%以上,孕早期检测率达70%以上。
2.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抗艾滋病病毒用药率达95%以上,所生儿童抗艾滋病病毒用药率达95%以上。
3.梅毒感染孕产妇梅毒治疗率达95%以上,所生儿童预防性治疗率达95%以上。
4.乙肝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首剂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达95%以上,乙肝免疫球蛋白及时注射率达95%以上。
5.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下降至3%以下。
6.先天梅毒报告发病率下降至15/10万活产以下。
7.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所生儿童12月龄内乙肝表面抗原检测阳性率下降至1%以下。
二、工作内容预防母婴传播以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综合防治体系为支撑,以常规妇女保健、孕产妇保健和儿童保健工作为基础,为育龄人群、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提供相关服务。
(一)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
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
结合婚前保健、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儿童保健、青少年保健、性病防治、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等时机,开展预防母婴传播相关健康教育和咨询指导,提高青少年、育龄妇女特别是孕产妇及其家人对预防母婴传播的认知水平,增强其“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促进健康行为。
(二)孕产妇检测与咨询服务。
为所有孕产妇(包括流动人口)尽早提供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与咨询服务。
在初次产前检查时,告知预防母婴传播相关信息,提供适宜、规范的检测,并依据结果提供后续咨询。
对于疫情相对较重地区或感染风险较高的孕产妇,在孕晚期再次进行检测。
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防治指南(2019年版)
谢
谢
大
家
推荐意见4
HBVDNA≥2×105 IU/mL的孕妇, 建议妊娠24~28周 期间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以阻断母婴传播(2C)。
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和系统评价结果表明,妊娠28周以前进行干 预与28周及以后进行干预相比,前者母婴传播风险明显降低(RR= 0.019,95%CI:0.00034~0.19);均未见孕妇 及婴儿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异常升高 。
推荐意见1
婴儿7~12月龄静脉血检测HBsAg和(或)HBVDN A阳性,可诊断发生母婴传播(1B)。
网状meta分析和系统评价结果显示,新生儿出生24h内静脉血或 脐带血HBsAg和(或)HBVDNA阳性率显著高于6月龄、7月 龄或12月龄时静脉血检测 结果 ,表明出生时HBsAg和(或)H BVDNA阳性并不能说明发生了母婴传播,可能是母血污染导致的假 阳性,或生产时胎盘剥离造成新生儿体内短暂 病毒血症 ,6月龄、7 月龄和12月龄3个时间点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Hale Waihona Puke 推荐意见12慢性HBV感染孕妇所生婴儿在接受联合免疫治疗后,可以母乳喂养 (2B);产后继续应用TDF治疗者,可以母乳喂养(2C)。 系统评价结果表明,慢性 HBV感染孕妇所生婴幼儿接受联合免疫后, 母乳喂养不会增加婴幼儿HBV感染的风险(RR=0.73, P= 0.21) 。鉴于母乳 喂养获益明显,建议慢性HBV感染孕妇所生 婴儿在 接受联合免疫后母乳喂养。 哺乳期间服用TDF的慢性 HBV感染母亲的婴儿体内未检测到替诺福 韦 , 且母体血液和乳汁中有效成分为替诺福韦,几乎不经肠道吸收, 因此产后继续应用TDF治疗者可以母乳喂养。
推荐意见6
妊娠期肝脏生物化学指标异常者,若HBVDNA<2×105 IU /mL、ALT<2×正常值上限 (upperlimitofno rmalvalue,ULN)时,建议随访监测(2C);若评估后 符合CHB抗病毒治疗指征的孕妇,按照CHB防治指南进行治疗、随 访及监测(1C)。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
6.5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呈阳性孕妇 的新生儿随访
健康孕妇的新生儿,无需定期检查HBV血清学标志物。 对HBsAg呈阳性孕妇的新生儿,需选择适当时间随 访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查有无HBV感染以明确是否 需加强免疫。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2~3周可 出现血清HBsAg呈阳性,不建议在6个月龄前对新生 儿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对HBsAg呈阳性孕妇的新生 儿随访的时间是第3针疫苗接种后1个月(7个月龄时) 至12个月龄时;若此间未随访,则该类新生儿于12个 月龄后仍需随访。
孕期HBV感染合并肝功异常孕妇,并不增加HBV母婴 传播风险,产后多数患者肝功能异常可恢复正常,
应严格掌握HBV感染孕妇孕期抗HBV治疗适应证。
5 剖宫产分娩不能降低乙型肝炎病毒 的母婴传播率。
不能以阻断HBV母婴传播为目的而让HBV 孕妇选择剖 宫产分娩。慢性HBV感染孕妇的新生儿经正规预防后, 剖宫产与自然分娩新生儿的HBV 感染率比较,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孕晚期应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无预防乙型 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作用
对HBV感染孕妇孕晚期应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的研究显示:
①对新生儿免疫预防作用明显低于公认保护率;② 对 HBV感染母婴传播诊断标准不正确,夸大HBV宫内感染率; ③研究对HBV感染孕妇自身前、后对照结果矛盾;④孕 妇使用HBIG后,新生儿体内无抗HBs产生。动物实验结 果显示,注射HBIG 200~400 U不能降低HBV载量,目前 亦无关于孕妇用药后可减少母婴传播的文献报道。因此, 对HBV 感染孕妇在孕晚期使用HBIG无必要。
个体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可产生足够抗体,即称为
获得有效免疫应答;全程疫苗接种1个月后检测乙型 肝炎5项,当抗HBs≥ 100 mlU/ml为有效应答(正常应 答),10 ~ 100 mIU/ml为低应答,<10mIU/ml为无 应答。低应答和无应答者对HBV感染无抵抗力或抵抗 不足。对其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强免疫接种疫苗3针 (每次10 µg),使个体达到有效应答。
2020乙肝防治指南解读图文.ppt
• 言之有据,依据循证医学原则 • 重视预防,强调新生儿的接种 • 接轨国际,突出抗病毒的治疗 • 博采众议,个别内容尚存争议 • 通俗易懂,文字力求规范简洁 • 帮助决策,并非强制防治标准
7/4/2020
1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依据
Strader DB,et al. Hepatology,2004,39:1147-1171
7/4/2020
12
介绍:2006-2010年全国乙型肝炎防治规划
• 卫生部2006年1月28日正式印发《2006-2010年全国 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卫疾控发(2006)39号]
• 采取免疫预防为主、防治兼顾的综合措施,优先保 护新生儿和重点人群,有效遏制乙肝的高流行状态
• 规划具体目标: 1、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1%以下 2、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7%以下 3、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已低于7%的省份在 原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基础上降低1个以上百分点
5年病死率70-86%
7/4/2020
10
三、自然史
• 发生肝硬化的高危因素包括:病毒载量高、HBeAg 持续阳性、ALT水平高或反复地波动、嗜酒、合并 HCV、HDV或HIV感染等。HBeAg阳性患者的肝硬化发 生率要高于 HBeAg 阴性者
• HBV感染是HCC的重要相关因素。肝硬化患者发生 HCC高危因素包括:男性、年龄、嗜酒、黄曲霉素、 合并HCV或HDV感染、持续肝脏炎症、持续HBeAg阳 性及HBV DNA持续高水平等
7/4/2020
15
四、预防
• 对患者和携带者的管理 - 医务人员诊断急性或慢性乙肝患者时,应按照传 染病防治法及时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DC) 报告 - 对慢性HBV携带者及HBsAg携带者,除不能献血和 国家法律规定不能从事的特殊职业(如服兵役等) 以外,可照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但要加强随访 - 乙肝患者和携带者的传染性,主要取决于血液中 HBV DNA水平,与血清ALT/AST或胆红素水平无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2020年版)【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是我国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的主要原因,预防HBV母婴传播是控制慢性乙肝的关键。
本指南在《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第1版)》基础上,更新了推荐建议,主要包括:(1)所有孕妇产前需筛查乙肝血清学指标;(2)HBsAg阴性母亲,其新生儿按“0、1、6月”方案接种乙肝疫苗,通常不需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3)HBsAg阳性母亲,其新生儿出生后12 h内(越快越好)肌内注射1针HBIG,并同时肌内注射第1针乙肝疫苗(越快越好),1月和6 月龄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疫苗;(4)为进一步减少母婴传播,孕妇HBV DNA>2×105 IU/ml或HBeAg阳性,从妊娠28~32周可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分娩当日停药;(5)不推荐以减少HBV母婴传播为目的的剖宫产术。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母婴传播是我国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的主要原因,预防HBV母婴传播是控制慢性乙肝的关键。
诊断HBV感染的主要依据是HBsAg阳性。
所有孕妇均需在产前检测HBsAg和其他乙肝血清学指标,目前,我国育龄期妇女HBsAg 的总体阳性率为5%~6%。
HBsAg 阳性孕妇的新生儿是HBV 感染的高危人群,务必在出生后12 h内(越快越好)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和乙肝疫苗,即联合免疫预防接种。
而HBsAg阴性孕妇的新生儿通常仅需接种乙肝疫苗。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于2013年发表了《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第1版)》[1],对促进我国HBV母婴传播预防措施的落实,减少母婴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在预防HBV母婴传播方面取得了较多进展,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和围产医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以妊娠前、妊娠期、分娩和分娩后这一临床时间顺序为主线,在第1版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本指南。
一、HBV感染的临床诊断1.诊断标准孕妇HBsAg阳性,诊断为HBV感染。
2. 相关名词含义(1)慢性HBV感染,即HBsAg阳性持续>6个月,肝功能正常,既往称慢性HBV携带。
(2)慢性乙肝,即HBsAg阳性,肝功能异常且排除其他原因。
慢性HBV感染与慢性乙肝为动态性疾病,慢性HBV感染者出现肝功能异常时,即使无临床表现,也已转为慢性乙肝。
因此,慢性HBV感染者每6~12个月需复查病毒学指标、肝功能、AFP和肝脏B超等。
3. 乙肝血清学指标的临床意义乙肝血清学指标包括HBsAg 和乙肝表面抗体(抗-HBs)、HBeAg和乙肝e抗体(抗-HBe)及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俗称“乙肝两对半”,可判断有无HBV感染和有无免疫力,其诊断意义见文末附表。
HBsAg阳性即为HBV感染,HBeAg阳性说明病毒水平高;抗-HBs是中和抗体,阳性[≥10 IU/L(即mIU/ml)]即具有保护力。
国产定性试剂检测即使抗-HBs弱阳性,其定量几乎都≥10 IU/L(即mIU/ml)。
孕妇抗-HBs阳性,因母体Ig G抗体能主动通过胎盘,故新生儿出生时抗-HBs也阳性。
4. HBV DNA定量检测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外周血HBV D NA水平,即病毒水平,可反映病毒复制是否活跃。
通常认为HBV DNA>2×105kIU/L(即IU/ml),病毒复制活跃,称高病毒水平,也称高病毒载量。
孕妇HBsAg阳性,就存在病毒复制,有传染性。
部分HBsAg阳性者HBV DNA水平低于检测下限,是因为检测方法不够灵敏,不能检测到低水平的病毒,而不是没有病毒,不是真正“阴性”。
5. 乙肝血清学指标与HBVDNA水平的关系HBsAg阳性和(或)HBeAg阴性(俗称“小三阳”)孕妇,病毒复制不活跃,HBV D NA中位水平<103 kI U/L(即IU/ml),>2×105kI U/L(即IU/ml)的比例约1%;HBsAg和HBeAg 双阳性(俗称“大三阳”)孕妇,病毒复制活跃,中位HBV DNA的水平为107~108 kIU/L(即IU/m l),>2×105kI U/L(即IU/m l)者的比例约90%[2-3]。
因此,HBeAg阳性者传染性强,易发生母婴传播。
无条件行定量检测HBV DNA时,如HBeAg阳性,则可视为高病毒水平。
6. 脐带血或新生儿检测即使脐带血或新生儿外周血HBsAg阳性和(或)HBV DNA阳性,仅能确定暴露于病毒,而不能确诊宫内感染或母婴传播[4-5],两者均阴性也不能排除母婴传播[4]。
不建议检测脐带血或新生儿外周血乙肝血清学指标。
二、HBV母婴传播HBV母婴传播,指母体病毒进入子代,且在其体内复制繁殖,造成慢性HBV感染。
HBV本身不直接致病,不引起胎盘损伤,通常不能通过胎盘,真正的宫内感染非常罕见,母婴传播预防失败并不说明是宫内感染[6]。
1. 母婴传播的主要危险因素孕妇高病毒水平,即HBV DNA水平>2×105kIU/L或HBeAg阳性。
2. 母婴传播的时机通常发生在分娩过程和产后,宫内感染非常罕见。
产程中(包括剖宫产术中),胎儿或新生儿暴露于母体的血液和其他体液中,病毒可进入新生儿体内;新生儿出生后与母亲密切接触,也可发生传播。
3. HBsAg阳性父亲的精液中可存在病毒但精子细胞中无病毒,精液中的病毒也不能感染卵母细胞,HBV不能感染受精卵而引起子代感染。
三、慢性HBV感染妇女的妊娠时机慢性HBV感染妇女计划妊娠前,最好由感染科或肝病科医师评估其肝脏的功能和全身状况,明确是否存在肝纤维化或肝硬化。
见表1。
1. 无乏力、食欲减退等肝炎临床表现、肝功能正常、无肝纤维化或肝硬化者可正常妊娠。
2. 肝炎活动时,即有临床表现和(或)肝功能异常者,需暂时避孕,首先采取休息等治疗,暂不用抗病毒药物,临床表现消失,肝功能正常且稳定3个月后再妊娠。
上述治疗3个月无效,需要抗病毒治疗,待肝功能正常后再妊娠。
3. 有生育需求但因乙肝活动需要抗病毒治疗的药物选择:有生育需求的慢性乙肝妇女,有抗病毒治疗适应证时,首选不易产生耐药的替诺福韦酯(妊娠B类药),待肝功能正常后再妊娠,同时继续服药。
该药用于预防HIV母婴传播时,不增加新生儿出生缺陷[7]。
尽管如此,在使用任何抗病毒药物期间妊娠,必须充分告知药物的各种风险。
有生育需求的妇女应避免使用恩替卡韦和阿德福韦酯,因其对胎儿存在潜在的严重不良影响或致畸作用;对已经使用恩替卡韦或阿德福韦酯者,建议在妊娠前换为替诺福韦酯。
抗病毒药物需要长期使用,不建议使用易产生耐药的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已使用拉米夫定或替比夫定者,最好换为替诺福韦酯。
使用干扰素治疗疗程有限,停药后可妊娠,但使用干扰素期间,禁忌妊娠,必须采取避孕措施。
四、慢性HBV感染者妊娠期的管理1. 妊娠期随访慢性HBV感染妇女妊娠后,须定期复查肝功能,尤其在妊娠早期和妊娠晚期。
首次检测肝功能正常者,无肝炎症状时,每2~3个月复查1次。
如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升高但不超过正常值2倍(<100 U/L)、无症状、无胆红素升高者,无需治疗,但需休息,间隔1~2周复查。
如ALT水平升高超过正常值2倍(≥100 U/L),但无胆红素升高、无症状者,无需治疗,但需休息,间隔3~5 d复查;如ALT水平升高超过正常值2倍(≥100 U/L),且有肝炎症状或胆红素升高,需请感染科或肝病科医师会诊,必要时(ALT水平>400 U/L)住院治疗。
绝大部分HBsAg阳性孕妇肝功能异常程度较轻,经休息等保守治疗后能好转或完全恢复。
如保守治疗后肝功能异常继续加重,或出现明显临床表现,应考虑使用抗病毒治疗,首选替诺福韦酯,以预防由妊娠诱发的重型肝炎。
HBsAg阳性孕妇肝功能异常者,分娩后绝大多数可恢复正常[8]。
因此,不需要对肝功能异常者进行常规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应掌握适应证。
2. 侵入性产前诊断和胎儿宫内手术是否增加母婴传播有待研究妊娠期侵入性产前诊断包括绒毛穿刺取样术、羊膜腔穿刺术和脐静脉穿刺术。
根据现有报道,对HBsAg阳性和HBeAg阴性孕妇行羊膜腔穿刺术不增加母婴传播的概率,且各项研究的结果一致[9-12]。
因此,对HBeAg阴性孕妇,有行羊膜腔穿刺术指征时,不必担心HBV母婴传播。
对孕妇HBeAg阳性或高病毒水平,羊膜腔穿刺术是否增加HBV母婴传播,由于研究纳入的病例数量较少,且报道的结果不一[9-12],是否增加HBV母婴传播,尚不能提出明确建议,有待进一步研究。
如果确实有羊膜腔穿刺术的指征,权衡利弊后再决定。
妊娠期行绒毛穿刺取样术、脐静脉穿刺术和胎儿宫内治疗,是否引起胎儿HBV宫内感染,尚未检索到相关报道。
但这些检查或治疗,均能将母体血液成分带入胎儿体内,理论上可引起胎儿宫内感染。
因此,HBsAg阳性孕妇,如果确实有侵入性产前诊断或宫内治疗的适应证,需权衡利弊后再决定。
如果实施了侵入性产前诊断或胎儿宫内治疗,尽可能随访其子代,观察有无感染,同时积累证据。
3. 妊娠晚期使用HBIG不能减少母婴传播因母体内存在大量HBsAg,绝对浓度可高达5~200 mg/L(即μg/ml)。
孕妇使用HBI G,其中的抗-HBs进入母体后迅速与HBsAg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因此抗-HBs既不能进入胎儿,也不能降低母体的病毒水平,不能减少母婴传播。
因此,妊娠晚期不应该使用HBIG[1]。
4.妊娠晚期使用抗病毒药物预防母婴传播(1)妊娠晚期使用抗病毒药物预防的HBV DNA的阈值:多项前瞻性临床研究表明,对HBV DNA水平>106kIU/L(即IU/ml)或HBeAg阳性孕妇妊娠晚期(妊娠28~32周)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使孕妇分娩时病毒水平降低,同时新生儿正规免疫接种预防,几乎可完全阻断HBV母婴传播[13-19]。
目前尚无引起母婴传播的母体病毒水平的确切阈值,在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3,6,13-26]的基础上,结合国产试剂检测结果综合考虑,本指南推荐以HBVDNA水平>2×105 kIU/L(即IU/ml)为口服抗病毒药物预防母婴传播的阈值。
研究证明,HBV DNA水平≤106 kIU/L(即IU/ml)的孕妇的新生儿经及时、正规的免疫预防后,几乎不发生母婴传播[3,6,9,25-26]。
因此,将HBV DNA>2×105 kIU/L作为口服抗病毒药物预防母婴传播的阈值是保守的,对HBV DNA≤2×105 kIU/L(即IU/ml)孕妇无需口服抗病毒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