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
乙肝常见的六大传播途径
乙肝常见的六大传播途径
1、母婴传播
母婴传播是最重要的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垂直传播,另外一方面就是水平传播。
主要是在围生期和出生后的密切生活接触水平传播。
2、医源性传染
在医院的检查治疗过程因使用未经严格消毒而又反复使用被 HBV污染的医疗器械引起感染的,这个叫医源性传播,包括手术、牙科器械、采血针、针灸针和内镜等。
3、输血传播
输入被 HBV感染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后,可引起输血后乙型肝炎的发生。
4、密切生活接触传播
包括一起生活当中只要皮肤黏膜有受到损害,那就有可能被感染。
5、性传播
乙肝患者可以通过性传染,性传播也是属于体液传播的一种。
另外接吻也能
传播,如果口唇黏膜破损了也有这种可能性。
在家庭中,夫妻间如有一人是乙肝
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另一方一定要接种乙肝疫苗,获得抗体 ; 在日常生活中还
要做好各项预防措施。
6、父婴传播
乙肝的父婴传播主要是孩子出生后,由于孩子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缺乏,通过
生活中的密切接触,感染乙肝病毒,这种感染方式,我们称之为水平传播。
这
种生活密切接触的感染主要发生在年龄较小的,免疫系统不健全的孩子中,因此,更应该引起注意。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乙型肝炎(Hepatitis B,HBV)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疾病,其传播途径多样。
了解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对于预防和控制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1. 血液传播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
这种传播途径包括输血、血液制品的使用、注射毒品、共用针头、刺青和穿孔等。
在医疗环境中,如果医务人员在处理血液样本或进行手术时不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也可能发生乙型肝炎的传播。
2. 母婴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孕妇传给胎儿,或者在分娩过程中通过母亲的血液、体液传播给新生儿。
乙型肝炎病毒在婴儿体内的潜伏期较长,可能导致慢性感染。
为了预防母婴传播,孕妇应接受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和抗病毒治疗,同时在分娩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3. 性传播性接触是乙型肝炎的另一种主要传播途径。
性伴侣中一方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将病毒通过性接触传给健康人。
不安全的性行为,如无保护措施的性交、多个性伴侣等,都会增加乙型肝炎的传播风险。
因此,正确使用安全套和保持性伴侣的忠诚度对于预防性传播至关重要。
4. 垂直传播除了母婴传播,乙型肝炎病毒还可以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共用物品传播。
例如,共用牙刷、刮胡刀、指甲钳等个人卫生用品可能被感染者的血液污染,从而传播乙型肝炎病毒。
因此,家庭成员应避免共用个人卫生用品,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5. 医疗器械传播在医疗环境中,如果医疗器械没有经过正确的消毒或灭菌处理,乙型肝炎病毒可能通过这些器械传播给患者。
因此,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消毒和灭菌操作规程,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使用。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但通过加强公众的健康教育、提高个人卫生意识、正确使用安全套、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传播。
同时,医务人员在处理血液样本和进行手术时应严格遵守感染控制措施,减少传播风险。
乙型肝炎的预防和控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以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
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引言:乙肝病毒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全球范围内的重要人类病原体,感染人群数量庞大。
了解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对于预防和控制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乙肝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该疾病、避免感染并保护他人。
1.胎儿垂直传播乙肝病毒可经由感染乙型肝炎患者的孕妇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如唾液、尿液、粪便等)传给新生儿。
此种形式常发生在产前、分娩或产后几天内。
若孕妇携带HBsAg阳性,在分娩过程中或产后将会导致个别感染机会;当然若孕期患父亲携带HBsAg反持表达了高水平,则胎儿是否出现HBV感染机率也较高;双方均是HBsAg和HBeAg阳性后,超过 95% 的新生儿感染。
2.母婴传播乙肝病毒的另一主要传播途径是母婴传播,即感染者将乙肝病毒传给婴儿。
这种传播方式通常发生在分娩过程中,当患者血液、唾液或其他体液与新生儿的黏膜或损伤皮肤接触时。
揭示中发现无论女方是否为 HBeAg阳性,HBeAg 阳性男子向其配偶性关系时的 HBV 母儿错位都明显低于那些配偶为 E 阳性的女性。
3.输血和血制品感染早期输血来源不足和检测技术不完善,使得输血成为乙肝病毒易于传播的途径之一。
通过输血和使用感染乙型肝炎病人的未经筛查的血制品(如凝血因子、白蛋白等)而引起感染。
此外,在进行器官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采用他人注射器、针头等共用有可能也会出现感染机率。
4.性接触传播乙肝病毒通过性接触也是一种常见的传播途径。
此途径通常表现为不安全性行为、多个性伴侣、感染乙型肝炎慢性患者等因素引起。
因此,减少不安全的性行为并使用安全避孕套能够有效地预防乙肝病毒感染。
5.使用共用注射器、针头等使用未经消毒或共用注射器、针头等医疗器具也是乙肝病毒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
尤其在药物滥用与吸食过程,轻则造成局部皮肤感染,严重时可导致血液直接进入循环路径而使体内免疫系统紊乱。
6.卫生设施与个人卫生不良对于劳动密集型人群而言,如住宿班车条件差、公共厕所及洗手间中无卫生用具提示及健康教育等, 卫生相关流行规模不均有证实;在农村与发展中国家中, 如水污染, 健康教育以阐释作膜的意义也被暗进低失在。
乙肝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乙肝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乙肝病毒感染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每年全球因乙肝病相关疾病死亡的人数高达78万。
乙肝病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传播,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乙肝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乙肝的传播途径非直接接触传播途径1.母婴传播:妊娠期母亲乙肝病毒携带者,婴儿出生时母体血液中的乙肝病毒可以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或者通过分娩时接触传播。
2.血液传播:如输血、手术、注射等过程中,使用未经病毒灭活的病毒废弃物品如注射器、刀具和注射液等。
3.性传播:性行为是乙肝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包括性交、口交、肛交。
直接接触传播途径1.日常接触传播:感染乙肝病毒的人的血液、唾液、尿液和精液能够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的方式传递给他人。
如共用牙刷、剃刀、指甲钳、耳针、毛巾等物品时易受感染。
2.医疗卫生接触传播:医疗卫生工作者与载体或乙肝患者的血液、体液等直接接触,如患者输血、手术、剖宫产等过程中,医务人员被患者的血液所污染。
3.进口食品等直接消费品的传播:不合格的进口生鲜水产品或肉制品等,可能含有污染的血液或分泌物而传播乙肝病毒。
乙肝的预防措施接种疫苗最有效的预防乙肝病的措施就是接种疫苗,特别是针对乙型肝炎病毒的疫苗。
台湾从1984年开始,对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并实施了宽覆盖区域和全年龄层疫苗接种,使乙肝病情有很大的改善。
目前许多国家已经开始实施乙肝疫苗接种计划。
保持清洁卫生保持家居、公寓、食物卫生干净,常洗手,禁止共用牙具、剃刀、耳挖子、指甲剪、毛巾等个人用品,以减少病毒传播,是预防乙肝感染的有效措施。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不过度饮酒、不吸烟,是预防肝病的重要措施。
以及其他预防方法1.保证食品安全,避免食用没有经过煮沸的血制品,确保清洁卫生;2.避免染发,特别是做染发时需要的棉花球,因为棉花球很难消毒;3.避免性行为。
总之,预防乙肝感染,降低感染者的传染性和复发率,对于减轻乙肝疾病的负担和控制乙肝疫情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乙型肝炎的传染源和患病风险评估
乙型肝炎的传染源和患病风险评估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肝炎,是全球范围内一种常见的传染病。
乙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包括患有乙型肝炎病毒的人和病毒携带者。
本文将从传染源和患病风险评估两方面进行探讨。
传染源: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体液和性接触传播。
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途径包括:1. 血液传播:输血、血制品、器官移植、注射毒品等通过血液直接接触感染。
2. 母婴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孕妇传给胎儿,尤其是在分娩过程中,胎儿接触到母亲血液或其他体液的情况下,患病风险较高。
3. 性传播:性接触是乙型肝炎传播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尤其是无保护性行为、多性伴侣或有性传播疾病的人群。
患病风险评估:乙型肝炎的患病风险与个体的暴露程度和感染途径密切相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患病风险评估因素:1. 接触乙型肝炎病毒的方式: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密切接触、血液暴露、性接触等方式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2. 乙型肝炎病毒的病毒载量:患者体内病毒载量越高,感染他人的风险也越高。
3. 感染者的感染期:乙型肝炎病毒在感染者体内的不同感染期,其传染性也不同。
慢性感染者和急性感染者传染性较高,而康复期和痊愈者传染性较低。
4. 个体免疫状态:个体的免疫状态也会影响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的病程和病情。
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器官移植患者等,感染乙型肝炎的风险较高。
5. 个人行为习惯:不安全的性行为、共用注射器、使用未经消毒的医疗器械等行为会增加感染乙型肝炎的风险。
针对乙型肝炎的传染源和患病风险评估,我们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可有效降低感染的风险。
2.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接触他人的血液和体液,减少感染的机会。
3. 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减少性传播的风险。
4. 避免共用注射器:注射器的共用是乙型肝炎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应避免共用注射器和针头。
乙肝的传染途径
乙肝的传染途径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一种肝炎,主要通过接触病毒感染者的血液、体液或性接触等途径传播。
以下是乙肝的传染途径和详细解释,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乙肝的传播方式。
1. 垂直传播乙肝最常见的传播方式之一是从母亲到婴儿的垂直传播。
当乙肝母亲妊娠期或产前、产后期感染乙肝病毒时,病毒可以通过胎盘与胎儿的血液相接触。
此外,在分娩过程中,如果婴儿接触到母亲的血液或其他体液,也可能感染乙肝病毒。
2. 血液传播乙肝可以通过血液的接触传播给其他人。
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如血液输入、共用注射器、手术器械不符合消毒规范等,都可能导致乙肝病毒的传播。
此外,血液与黏膜或皮肤的直接接触,如共用剃须刀、牙刷等,也可能感染乙肝病毒。
3. 性传播性接触是乙肝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性交、口交、肛交等方式,感染者的体液(如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含有乙肝病毒时,容易传播乙肝。
未采取安全措施的不洁性行为,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4. 母婴传播母婴传播是指孕妇感染乙肝病毒后将其传给新生儿的过程。
乙肝病毒可以通过胎盘传给胎儿,也可以在分娩过程中通过接触母亲的血液或其他体液传播给新生儿。
乙肝病毒在母婴传播中的风险较高,因此需要采取措施预防感染。
5. 高危行为导致的传播一些高危行为也容易导致乙肝的传播,如静脉注射毒品、共用注射器、卫生设施不符合规范等。
此外,通过刺青、纹身、耳朵穿洞等工具不规范操作也可能传播乙肝病毒。
乙肝是一种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的疾病。
为了预防乙肝的传播,我们需要加强健康教育、推广乙肝疫苗接种、正确使用安全套等措施。
同时,卫生部门也要加强监测和控制乙肝传播,提高人们的乙肝防护意识,共同阻断乙肝病毒传播链的继续延长。
日常生活中乙型肝炎主要通过以下4种途径传播
日常生活中乙型肝炎主要通过以下4种途径传播:一、母婴传播一般认为人群中的HBsAg携带者中约有1/3来源于母婴传播,也就是我国人口中至少有3千万的HBsAg携带者是通过母亲传染子女而形成的。
HBsAg阳性尤其HBsAg及HBeAg双阳性的母亲对子女的传染性极大。
母亲主要通过下面方式传染给子女:(1)在分娩过程中传染给新生儿。
分娩过程中新生儿吸入含有乙肝病毒的母血、羊水和阴道分泌物而被传染,另外,也有可能通过婴儿破损的皮肤或黏膜受染。
分娩过程中感染乙肝病毒的新生儿,出生后如不预防,90%~100%将变成HBsAg携带者。
如进行乙肝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注射,便会得到有效的预防。
(2)在子宫内传染给新生儿(宫内传播)。
主要通过胎盘传染,若胎儿已感染乙肝病毒,新生儿出生后再预防就无效了。
因此,应在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怀孕后期(7、8、9三个月)每月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中和孕妇体内的乙肝病毒,减少宫内传染的几率。
(3)产后感染新生儿。
新生儿与母亲的密切接触也可被传染。
对新生儿进行乙肝疫苗及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联合接种,能有效阻断这种传染。
二、经皮传播(血液传播或医源性传播)由于乙肝病毒主要存在于病人的血液中,因此经血液传播也是一重要途径。
包括输血或血制品、血液透析、文身、扎耳眼儿、牙钻、被针头意外刺伤、共用刮脸刀及牙刷等。
三、性接触传播HBsAg阳性男性精液肯定有传染性。
黑猩猩阴道内放入HBsAg阳性病人的精液后感染了乙肝的实验更直接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婚前检查乙肝病毒标志是非常重要的。
四、其他传播方式除以上3种传播途径外,当口腔黏膜(包括牙龈)破损时有可能经口感染。
通过昆虫也可能传播。
现在我给你说说乙肝的新认识:如果满意即可采纳. 据说,乙肝传播有三种途径,即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唾液传播。
然而,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主任委员庄辉院士等专家指出,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唾液是不可能传播乙肝的。
乙肝母婴传播主要途径
乙肝母婴传播主要途径对于以下传染的疾病,小编觉得妈妈们一定很烦,自己的病症并不想传染给自己的下一代,所以妈妈们在怀孕之后,应该特别注意和自己的医生沟通自己的情况,找出一些办法切断传播的路径,想办法生出健康的宝宝。
下面和小编来看看,乙肝母婴传播主要途径有什么?母婴传播有何途径1、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最重要的传播途径之一。
感染乙肝病毒的夫妻如有怀孕打算,应先寻求专业医生的指导,在孕前、孕中、产后三个时期接受治疗可以有效地提高乙肝阻断成功率。
2、一般认为乙肝母婴传播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通过胎盘造成胎儿发生宫内感染;二是经阴道分娩或产钳助产造成的胎儿局部皮肤受损,使少量母亲血液渗入而引起分娩期感染;三是分娩后可通过唾液或母乳把病毒传染给婴儿;。
身患乙肝能否怀孕1、在准备怀孕前,乙肝女性必须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判别自身目前的乙肝患病状况。
如果是单纯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或是小三阳”,而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阴性,说明体内病毒处于稳定状态。
这类带毒者虽可终身携带,却不影响正常生活,因此这类妇女可以怀孕。
2、若诊断显示大三阳”,同时HBV-DNA呈阳性,则说明有明显传染性,也可能伴有肝细胞损伤。
而经研究证实,孕妇HBsAg、乙肝”e抗原同时阳性,几乎100%会传染新生儿,且大多成为慢性携带者。
因此,对于这类妇女最好先考虑休息治疗,待乙肝”病毒e抗原、HBV-DNA 转阴后再怀孕为好。
此外,肝炎的急性期和肝炎后肝硬化不能怀孕生育,慢性乙型肝炎也不宜怀孕,这是为了母亲健康,同时也避免怀孕后将病毒传染给胎儿。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乙肝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有哪些的相关资料整理,相信对大家有着不少的帮助。
大家对于传染疾病一定要特别的注意,避免接触传染源,要注意个人卫生,在多发地一定要管理好自己,不被细菌入侵,否则患病之后,想治疗都难。
小编祝大家健康!。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预防-
婴儿免疫后的检测:
+ 乙肝病毒的母婴阻断尚不能达到100% + 免疫是否成功需较长时间观察
54
婴儿免疫后几种常见的结果: 1,单项抗HBs阳性是最理想的结果
(>100mIU/ml) 2,抗HBs、抗HBc两项均为阳性为免疫成功,
是母婴传播预防后最常见的结果。如一年 后抗HBc仍不转阴,应查HBVDNA。 3,抗HBs、抗HBc和抗HBe均阳性,应查 HBVDNA,如为阴性表示预防有效。 抗HBs、HBsAg同时阳性需延长检测时间。
(HBIG)及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第一年抗HBs阳性率为74.4%,第6年抗-HBs阳性率为 66.0%。
36
+ HBV疫苗的长期效果 疫苗接种后存在免疫记忆,暴露HBV后可 产生回忆性抗-HBs抗体应答。 对疫苗有应答者很少有慢性HBV慢性感染
37
+ 乙肝疫苗的保护率和加强免疫问题 + 一般认为国产基因工程乙肝疫苗保护时间
HBV前C区变异或基本C区启动子变异 HBeAg阴性不表示HBV低复制和肝组织炎症的静止 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有世界增加趋势
11
我国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占21%,
平均9年随访,肝硬化发生率23%,肝癌(HCC) 发生率4.4%
12
+ 重要危害之一:慢性化。 + 年龄越小,形成持续性感染机会越大。
产乙肝酵母疫苗的母婴传播阻断率达到 80.56%-92.59%(87.8%)(提示) + 乙肝疫苗接种是最基本的阻断方法
32
新生儿期接种乙肝疫苗后,随时间的推移, 抗HBs可以阴转,但仍具有对HBsAg特异性 免疫回忆反应,是再感染的有力免疫屏障。 新生儿期接种乙肝疫苗可受益终生。
乙肝母婴传播消除认证指标要求正确
乙肝母婴传播消除认证指标要求一、引言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病毒性肝炎,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乙肝母婴传播是乙肝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新生儿健康和儿童成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消除乙肝母婴传播,许多国家和组织制定了认证指标要求,以推动相关工作的开展和监督。
本文将对乙肝母婴传播消除认证指标要求进行探讨。
二、乙肝母婴传播的危害乙肝母婴传播是指孕妇感染乙肝病毒后,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或在分娩过程中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给新生儿。
乙肝病毒在婴儿体内潜伏期较长,易导致慢性乙肝感染,且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较高。
乙肝母婴传播不仅给儿童带来了健康问题,还增加了医疗负担和社会经济负担。
三、乙肝母婴传播消除认证指标要求概述为了消除乙肝母婴传播,各国和组织制定了一系列认证指标要求,以评估和监测相关工作的进展和成效。
以下是乙肝母婴传播消除认证指标要求的概述:3.1 感染率降低指标•孕妇乙肝病毒感染率降低:要求在孕妇群体中乙肝病毒感染率降低到一定比例,通常要求降低到低于2%。
•新生儿乙肝病毒感染率降低:要求新生儿乙肝病毒感染率降低到一定比例,通常要求降低到低于1%。
•孕妇乙肝病毒载量降低:要求孕妇乙肝病毒载量降低到一定水平,通常要求降低到低于1000 IU/ml。
3.2 接种率提高指标•乙肝疫苗接种率提高:要求乙肝疫苗接种率在新生儿和儿童群体中达到一定比例,通常要求接种率达到90%以上。
•疫苗接种时间指标:要求乙肝疫苗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以确保及时接种的效果。
3.3 监测和评估指标•乙肝母婴传播监测指标:要求建立乙肝母婴传播监测体系,定期监测乙肝母婴传播情况,包括感染率、疫苗接种率等指标。
•乙肝母婴传播评估指标:要求对乙肝母婴传播消除工作进行评估,包括政策措施的实施情况、宣教和培训的效果等。
四、乙肝母婴传播消除认证指标的实施与挑战为了实现乙肝母婴传播消除认证指标要求,各国和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及感染机制
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及感染机制一、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感染机制乙肝病毒是一种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传播的病毒,其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 血液接触:乙肝病毒可以通过血液直接进入健康人体内。
这种方式最常见于输血或注射时使用未经严格检测过的被感染血液或器械。
此外,共用针头、刺青和纹身等高风险行为也可能导致乙肝病毒的传播。
2. 性接触传播:性接触是另一个主要的乙肝病毒传播途径。
与患有慢性乙型肝炎的感染者进行无保护性行为,包括阴道、口交和肛交等,都会增加感染乙肝的风险。
3. 母婴传播:孕妇携带乙肝病毒时,可通过垂直传播将病毒传给胎儿。
分娩过程中暴露于孕妇体液(如血液和阴道分泌物)的新生儿,也易受到感染。
4. 其他途径:还有一些较为罕见的传播途径。
例如,共用个人卫生用品如刮胡刀、牙刷等,可能会通过血液或其他体液感染病毒。
此外,未消毒的针头和手术器械使用不当也会增加乙肝感染的机会。
乙肝病毒的感染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病毒进入宿主细胞:乙肝病毒首先通过外表面的膜蛋白结合并进入宿主细胞。
这样的结合会触发一系列复杂的分子事件,导致病毒被细胞吞噬进入宿主细胞内部。
2. 病毒基因组释放和反转录:在细胞内部,乙肝病毒将其基因组释放出来,并借助反转录酶将RNA复制成DNA。
这个过程是实现乙肝病毒复制所必需的。
3. 病毒DNA插入宿主基因组:复制得到的病毒DNA可以插入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将病毒复制所需的基因编码与宿主细胞联系起来。
4. 病毒基因表达和病毒粒子组装:插入基因组中的乙肝病毒DNA会被转录成RNA并翻译成蛋白质,从而合成出新的病毒颗粒。
这些颗粒随后会进行组装,产生能够传播感染的完整乙肝病毒。
5. 病毒释放和再感染:新产生的乙肝病毒可以通过细胞内或细胞间途径释放出来,并感染到健康细胞,从而完成乙肝病毒在宿主体内的传播。
在了解了乙肝病毒传播途径和感染机制后,我们有必要采取一些预防措施以避免感染:1. 接种乙肝疫苗:接种乙肝灭活疫苗可有效预防乙肝感染。
2024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防治指南要点(全文)
2024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防治指南要点(全文)母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重要传播途径,围产期和婴儿时期感染HBV的慢性化率约为90%。
感染HBV的儿童继而成为水平传播的宿主,女性感染者生育期有可能通过母婴传播感染下一代,是家族聚集性HBV感染形成的主要原因。
聚集性HBV感染家族中,感染子代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病年龄较无家族史者提前10年,具有肝癌家族史的慢性HBV感染者发生肝癌的风险升高32.9倍。
为帮助感染科、肝病科、妇产科和妇幼保健等相关工作者,在管理慢性HBV感染孕妇及所生婴儿的过程中做出合理决策,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制定了《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防治指南(2024年版)》,医脉通特此整理了指南推荐意见,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临床问题1母婴传播所致的慢性HBV感染的诊断标准是什么?推荐意见1:慢性HBV感染孕妇所生婴儿,若7~12月龄时静脉血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和/或HBV DNA 阳性,可诊断发生母婴传播所致的慢性HBV感染(1B);新生儿静脉血HBsAg和/或HBV DNA阳性不作为母婴传播的标准(1B)。
临床问题2预防HBV母婴传播的措施有哪些?推荐意见2.1:慢性HBV感染孕妇所生新生儿出生后12h内尽早接种1针重组乙型肝炎疫苗(10µg酵母疫苗或20µg中国仓鼠卵巢细胞疫苗),并在1月龄和6月龄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疫苗(1A);低体质量儿或早产儿,若生命体征稳定则在出生12h内尽早接种第1针乙型肝炎疫苗,满1月龄后,再按“0-1-6月”程序接种3针乙型肝炎疫苗;若生命体征不稳定,应在生命体征平稳后尽早接种第1针乙型肝炎疫苗(1A)。
推荐意见2.2:慢性HBV感染孕妇所生新生儿出生后12h内,在与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不同的部位尽早注射1剂100IU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1A)。
预防乙肝母婴传播干预措施
预防乙肝母婴传播干预措施引言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的接触传播。
乙肝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特别是对妊娠妇女和新生儿。
乙肝母婴传播是乙肝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妈妈是乙肝病毒的携带者,当她们的乙肝病毒传染给新生儿时,很可能造成慢性乙肝感染。
幸运的是,通过合理的预防干预措施,可以大大减少乙肝母婴传播的风险。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干预措施,以帮助准妈妈和健康专业人员了解如何预防乙肝母婴传播。
乙肝母婴传播的危害乙肝母婴传播是指母亲将乙肝病毒通过妊娠、分娩或母乳喂养传给新生儿。
如果新生儿被感染,会面临以下危害:1.高风险慢性感染:乙肝病毒感染的新生儿有80%-90%的可能发展为慢性感染,这将增加患乙肝肝硬化、肝癌等严重肝脏疾病的风险。
2.健康问题:乙肝病毒可以影响新生儿的身体发育、免疫系统和脑部发育,导致智力缺陷、发育迟缓等健康问题。
3.传播给他人:如果新生儿患有乙肝病毒感染,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将该病毒传染给其他人,进一步扩大感染范围。
针对这些风险,早期预防乙肝母婴传播至关重要。
干预措施母亲筛查乙肝母婴传播的有效策略之一是对孕妇进行乙肝筛查。
乙肝病毒的检测有两种方法:1.HBsAg检测:这是一种直接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方法。
如果检测结果为阳性,表明妇女携带乙肝病毒。
2.HBV DNA定量检测:这是一种检测乙肝病毒DNA水平的方法。
对于携带者,在分娩前用药物进行干预可以降低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的概率。
疫苗接种乙肝疫苗接种是预防乙肝母婴传播的关键措施之一。
以下是乙肝疫苗接种的几个重要时期:1.出生后24小时内: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是最早的预防措施。
这可以帮助新生儿产生免疫保护。
2.出生后1个月:接种第二剂乙肝疫苗,以加强免疫效果。
3.出生后6个月:接种第三剂乙肝疫苗,以巩固免疫效果。
免疫球蛋白(HBIG)注射在乙肝疫苗接种之外,新生儿还可以接受免疫球蛋白注射(HBIG)。
乙肝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乙肝的传播途径有哪些乙型肝炎(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疾病。
乙肝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本文将介绍乙肝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1. 母婴传播母婴传播是乙肝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
当乙肝病毒感染的孕妇分娩时,或者乙肝病毒感染的母亲哺乳婴儿时,乙肝病毒可以通过血液、产道分泌物或乳汁传给新生儿。
如果母亲是怀孕时感染乙肝病毒,婴儿就有很大的风险被感染。
因此,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可以通过接受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全程阻止。
2. 血液与体液传播乙肝病毒可以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如精液、阴道分泌物和唾液等传播。
共享针头、注射器等注射工具是一种常见的乙肝病毒传播方式。
此外,性接触、纹身、穿刺、接触未经消毒的医疗器械或被暴露于乙肝病毒的血液等也能导致乙肝传播。
为了预防乙肝传播,我们应该遵守个人卫生习惯,不共享注射器和其他涉及血液的器械,并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
3. 直接接触传播乙肝病毒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传播。
当人们接触到乙肝病毒的血液或体液时,比如开放性伤口、破损的皮肤、黏膜、眼睛等,乙肝病毒就有可能进入人体。
这种传播途径在医疗工作、急救、美容和美甲等行业中潜在的风险较高。
为了预防乙肝的直接接触传播,我们应该使用个人防护装备,遵循正确的操作规程,并将伤口及时处理。
4. 户外活动传播尽管不常见,但乙肝病毒也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户外活动传播。
例如,在一些农村地区,因为环境卫生条件差,饮用含有乙肝病毒的未经消毒的水源或食用未经煮沸的食物,就有可能导致乙肝病毒的传播。
因此,在户外活动时,我们应该注意饮食卫生和用水安全,并选择可靠的水源和食物。
5. 医疗操作传播医疗操作传播是指在医疗环境中通过不恰当的医疗操作引起乙肝传播的情况。
这可能包括手术、注射、血液透析等医疗过程中的操作失误或不规范操作,导致乙肝病毒进入受感染者的体内。
为了预防医疗操作传播,医务人员应该遵循正确的操作规程,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并严格执行消毒和无菌操作。
最新: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
最新: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是我国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的主要原因,预防HBV母婴传播是控制慢性乙肝的关键。
本指南在《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第1版)》基础上,更新了推荐建议,主要包括<1)所有孕妇产前需筛查乙肝血清学指标;(2)HBsAg阴性母亲,其新生儿按〃0、1、6月〃方案接种乙肝疫苗,通常不需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3)HBsAg阳性母亲,其新生儿出生后12h内(越快越好)肌内注射1针HBIG,并同时肌内注射第1针乙肝疫苗(越快越好),1月和6月龄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疫苗;(4)为进一步减少母婴传播,孕妇HBVDNA>2×105IU∕m1或HBeAg阳性,从妊娠28~32周可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分娩当日停药;(5)不推荐以减少HBV母婴传播为目的的剖宫产术。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母婴传播是我国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的主要原因,预防HBV母婴传播是控制慢性乙肝的关键。
诊断HBV感染的主要依据是HBsAg阳性。
所有孕妇均需在产前检测HBsAg和其他乙肝血清学指标,目前,我国育龄期妇女HBsAg的总体阳性率为5%~6%°HBs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是HBV感染的高危人群,务必在出生后12h内(越快越好)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Bimmunog1obu1in,HBIG)和乙肝疫苗很U联合免疫预防接种。
而HBsAg阴性孕妇的新生J1通常仅需接种乙肝疫苗。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于2013年发表了《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第1版)》[1],对促进我国HBV母婴传播预防措施的落实,减少母婴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在预防HBV母婴传播方面取得了较多进展,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和围产医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以妊娠前、妊娠期、分娩和分娩后这一临床时间顺序为主线,在第1版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本指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宫内感染的发生率
• 由于主动+被动免疫成功阻断了绝大部分产时和产后的 HBV母婴传播,以此推理,宫内感染的发生率应稍低于主 动+被动免疫母婴阻断失败率:
• HBsAg(+)母亲:<4% • HBsAg(+),HBeAg(+)母亲:7.5%~10% • 高病毒载量的母亲(HBV DNA> 6~9 log10):
•
全球3.5亿HBV感染者中,女性感染者约为1.5亿~1.7
亿
• 全球人口约5%的妊娠女性为慢性HBV感染者
•
低流行地区0.6%
•
远东和非洲的高流行地区甚至>20%,其中50%以上
为e抗原(+)者
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风险
• 在亚洲,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中位数年龄为35岁
• 大多数HBV感染的育龄妇女为e抗原阳性,病毒复制活跃 的感染者
•
产时感染占绝大多数,约为80%~85%
•
产后感染约10%~15%
•
产前宫内感染约5%~10%
产时感染
产时感染
• 产时感染的机制:
• 胎儿在分娩时吞咽了含有HBV的母血、羊水、阴道分泌物
• 在分娩的过程中,因子宫收缩使胎盘绒毛血管破裂,致使 少量母血渗漏入胎儿血循环引起婴儿感染HBV
产后感染
产后感染
• 脐血易受母血污染,不能真实反映HBV宫内感染的情况
• 流产、死产时胎盘的完整性已因侵袭性操作或炎症等原因 受到破坏,感染率尚不能正确反映HBV的宫内感染情况
• 在分娩过程中,母婴之间存在有少量的输血,在分娩过程 中随着胎盘屏障和破坏和强烈宫缩,HBV标志物(包括 HBsAg、HBeAg和HBV DNA等)可随母血进入胎儿体内, 分子量小的抗原(如:HBeAg)容易进入婴儿体内,未发 生宫内感染者一般在出生1个月后自然消失
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风险
• 在没有接受乙肝疫苗预防的情况下:
• 乙肝妈妈所生的孩子60%在两年内可感染上乙肝病毒
• 母亲HBsAg(+)和HBeAg(+):新生儿感染风险约 70~90%
• 母亲HBsAg(+)和HBeAg(-):新生儿感染风险约 10~40%
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风险
• HBV感染女性约占HBV感染者的41.6%~47.6%
感染相关疾病而死亡的人约有27万。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
• 母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
估计30%~50%的感染者是因母婴传播而感染,如果
感染女婴,将来可能感染给第二代子女
• 我国孕妇中HBV携带率约为8%~10%,孕妇的羊水、阴道 液、母乳、脐带血和新生儿胃内容物中均可检测到HBV, 成为乙型肝炎的传染源
澳大利亚对HBV母婴传播的研究
澳大利亚对HBV母婴传播的研究
总结
• 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传播的重要途径
• 母婴传播有三条感染途径:产前宫内感染、产时感染和产 后感染
• 在没有实施主动和被动免疫预防之前,产时和产后感染是 母婴传播最主要的感染途径
总结
• 近10余年来,由于主动+被动免疫进行乙肝母婴阻断方法 的实施,有效地阻断了产时和产后的母婴传播,宫内感染 问题逐渐突出,受到人们的关注
母婴不同标本中的HBVM
母乳喂养与HBV的母婴传播
• 有资料表明,HBsAg和HBeAg双阳性母亲的初乳中HBV DNA检出率达80%~90%
• 但另一些研究发现,新生儿胃内容物中90%~95%以上可 检出乙肝病毒标志,消化道中HBV暴露并不会使这些新生 儿均获感染
母乳喂养与HBV的母婴传播
母乳喂养与HBV的母婴传播
宫内感染的发生率
• 宫内感染发生率报道不一及近年来增加的原因:
• 研究人群不一致:选择HBsAg(+)母亲、选择HBeAg (+)母亲、选择所有母婴传播感染的婴儿、引产胎儿
• 诊断标准不一致:新生儿检测项目和时间、取血、取材部 位不同(脐血、静脉血、胎盘、引产胎肝/胎心血)
• 检测方法的进步:PCR技术提高了HBV检出率 • 母婴阻断成功率增高:产时感染和产后感染的发生率减少
• 母乳喂养没有增加乙型肝炎传播的可能原因:
• 乙型肝炎不经消化道传播 • 母乳中HBV DNA水平远远低于血清HBV DNA水平 • 小剂量的抗原刺激可能有利于婴儿免疫系统对HBV的清除
作用 • 体外研究中发现,母乳中的乳铁蛋白具有抗病毒活性,对
HBV DNA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产时感染与产后感染的诊断
• 18~30岁和31~40岁的感染者中HBV DNA >8 log10者高达 55.6%和53.8%
我国的乙型肝炎育龄期妇女
感染年龄与HBV慢性化的关系
乙型肝炎感染的时间与预后
母婴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途径
• 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证明,在没有使用乙型肝炎疫苗和乙 肝免疫球蛋白(HBIG)主动+被动联合免疫进行母婴阻断 的情况下
• 血源性途径(胎盘渗漏学说):一些可能引起胎盘微血管 破裂的因素导致胎盘屏障减弱或破坏,致使母血中的HBV 进入子宫内使胎儿感染
宫内感染的感染发生的时间
宫内感染发生的时间
• 孕妇感染急性乙型肝炎的时间与母婴传播的关系:
• 妊娠中期感染急性乙型肝炎,其婴儿约10%被感染 • 妊娠晚期感染急性乙型肝炎,其婴儿70%~100%被感染
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
导读
• 乙型肝炎是危害全球人民健康的严重问题:
•
全球有20亿人感染乙肝病毒,其中有3.5亿人为慢性
乙肝感染者,每年有100万人死于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的肝
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
•
我国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有1.2亿人,其中可能
有两千万到三千万的人是慢性乙肝患者,每年因乙肝病毒
宫内感染的诊断
• 《乙型肝炎基础和临床》中提出:HBsAg(+)母亲的新 生儿出生时从其外周静脉采血测到乙肝病毒复制标志物或 HBsAg,且:
• 1月龄检测HBsAg阳性为宫内感染的初筛诊断标准 • 6月龄检测HBsAg仍为阳性为确诊标准
宫内感染的发生机制
• 细胞源性途径(胎盘感染学说):胎盘内可能存在HBV自 母侧向胎儿侧“细胞转移”的过程
• 出生时HBV血清学检测(HBsAg和HBV DNA)为阴性 • 2~4个月后(乙型肝炎感染的潜伏期)发展为HBsAg阳性
宫内感染
• 宫内感染是指胎儿在母亲体内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受到母亲 体内HBV的感染
宫内感染的发生率
• 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宫内感染率不同作者与不同年代的报 道差距很大:
• 1985年以前的文献报道:5% • 1985-1990年文献报道:5%~15% • 1997年文献报道:10%~16% • 近年来有文献报道:36.7%
14%~39%
宫内感染的诊断
• 目前普遍接受2001年第二届“阻断HBV母婴传播和乙型 肝炎免疫与临床应用学术会议纪要”提出的HBV宫内感染 定义:
• HBsAg(+)母亲的新生儿出生时从其外周静脉采血测到 乙肝病毒复制标志物的存在,采用主动+被动联合免疫进 行母婴阻断后无免疫效果者,乙肝病毒复制标志物持续阳 性至少3个月以上。
宫内感染的发生率
• 正常妊娠,母体和胎儿循环并不直接相通,胎盘对胎儿有 一定的保护作用,抗体比抗原更容易透过胎盘,因此宫内 感染远比产时和产后感染的发生率低
• 脐血检出HBVM(+),不等于婴儿感染 • 胎盘检出HBVM(+),不等于婴儿感染 • 出生时婴儿检出HBVM(+),不等于母婴阻断失败
宫内感染的发生率
•
母亲HBV DNA水平越高,孩子感染率越高
•
HBeAg(+)母亲的孩子感染率高
澳大利亚对HBV母婴传播的研究
• 澳大利亚悉尼liverpool医院的一项前瞻性观察队列研究:
• 共313例无症状HBsAg(+)妊娠妇女入组观察 • 所有新生儿常规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 随访新生儿9个月 • 对母婴阻断失败者进行HBV病毒学检测
宫内感染发生的时间
• 孕中晚期,随着胎儿的生长,胎膜、滋养层逐渐变薄,绒 毛毛细血管膜通透性增高,胎盘屏障减弱,HBV更易逐层 “细胞转移”,突破胎盘屏障。
• 因此,越接近分娩的妊娠晚期宫内感染率越高。
宫内感染的影响因素
• 产前宫内感染与母亲血清HBV DNA水平、HBeAg血清状 态有密切关系
• 因此,早期筛查HBsAg(+)的母亲,预防HBV宫内感染 已成为倍受关注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