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词类和句式

文言文词类和句式
文言文词类和句式

文言文的词类与句式

考点分析

实词

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实词,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读懂了文言文。在文言文中,文言实词是主要的语言材料,也是我们阅读时遇到的较大障碍,而学习实词的难度比起学习虚词来又小得多。所以,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对学习文言文时很有帮助的。

那么,如何积累和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实词呢?基本步骤应该是:逐步积累,反复巩固,扩展延伸。同一个常用实词,在这篇课文复习到时,可以想一想其它课文中是否见过,如果其它课文中见过,再想一想,这篇课文和其它课文中出现的这同一个词用法是否相同。若用法相同,则巩固酒知识;若用法不同,看一看不同在哪里,有什么规律可循。用这种方法,既省时间,又见效果。

虚词

所谓虚词,就是指那些不能够单独成句,词汇意义又比较抽象,但能通过它把实词组织在一起,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频率很高,用法灵活,因此要想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要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学习文言虚词要注意以下几点:

(1)掌握常见虚词的基本用法,牢记其特殊用法。

(2)根据语言具体环境联系现代汉语准确翻译出虚词的意义。

(3)注意对文言虚词的积累。

通假字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假借。古汉语中的通假字有三种情况:同音通假、近音通假和变音通假。通假字的读音应读被通假字的读音,解释也应按被通假字的字义解释,表达时一般用“通”的解说形式。

(1)音同的通假。即借字为本字的声符(也有本字为借字声符的),或借字与本字有共同声符的。

(2)音近的通假。即声符虽不同,但两个字的读音是相近的,表现为同声母或同韵母的形式。

(3)同偏旁的通假字。

一词多义

我国的文字用法极为复杂,一个字词往往有很多的意义与用法。一词多义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乃至现代汉语都是极其普遍的。一词多义也是我们平时在阅读文言文、考试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是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方法,一个词的基本义称为“本义”,由本义生发延伸出来的意义称为引申义。另外,比喻义是通过打比方产生的词义,假借义是利用假借字形成的词义。

通假字经常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考查:

(1)在文中找出通假字。_____通_____,释义:_____。

(2)给句中加点的字注音(通假字读音有变化)。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他们都分单句和复句,都有主谓宾和定状补六大成分。句子的语序也基本相同。当然,他们之间还有相异的地方,学习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现代汉语局势的相异点。虽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文言文有些实词和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要想学好文言文,正确理解句子含义,领会文章内容,就必须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我们常讲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句式。

返回

知识网络

熟记一些文言实词的意义及用法,如习、愠、罔、殆、故、善、间、居、应、及、索、疾、缀、窘、敌、顾、薪、弛、瞑、意、暇、隧、悟、寐、黠、扑朔、迷离、缤纷、阡陌、黄发、垂髫、津、善、会、闻、舒、股、阳、面、惩、许、荷、易、彻、匮、已、加、馨、鸿儒、白丁、丝竹、案牍、蕃、染、濯、妖、

亵、君子、径、罔不、象、峨冠、比、类、矫、历历、端、寂、了了、简、缀、安、鸿鹄、素、等、盟、型、辱、骈死、通、执、环、兵革、委、域、发、举、若、恒、过、入、出、巍然、临、名、瞑、芳、秀、时、伛僂、提携、肴、弈、颓然、谪、制、观、备、樯、楫、国、竟、求、庙堂、微、伐、谋、专、加、狱、鼓、驰、辙、轼、克、作、竭、盈、靡、崩、殂、秋、懈、菲薄、臧否、科、简拔、咨、淑、均、远、所以、躬耕、驱驰、零、说、好、旦、旦旦、属、引、或、得、如、还、极、归、语、出、志、光、苟、益、理、教授、学者

熟记一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之、者、于、其、而、以、然、则、何、焉、所、乃、夫、尔、耳、乎等。熟记一些词类活用现象,如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熟记一些古今异意现象,如再、或、狱、虽、稍稍、科、爷、妻子、绝境、无论、交通、往往、何苦、可以、开张、牺牲、卑鄙、走、郭、池、去、鄙、捐、汤、烈士等。

熟记一些通假字的意义和用法,如说、还、汤、齐、止、帖、火、尔、要、坐、反、惠、亡、厝、詘、衡、食、见、邪、材、祗、畔、曾、拂、具、属、徧、阙、曷、以、唱、被、有、强、反、趣、竦、见、陇、章等。

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如判断句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介词结构后置、省略句、被动句和固定句式等。

返回

典型例题

1.给句中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将序号填在括号中

(1)温故而知新()

A.学过的知识B.故乡C.老朋友D.破旧的

(2)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A.背靠着B.违背C.失败D.背

(3)一男附书至()

A.书本B.书写C.家信D.课本

答案与解析:回答本题首先要疏通句意,再根据所给答案作出正确选择。本题答案应是:(1)A(2)D(3)C 2.下列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征于色,发于声(表现) B.伛偻提携(指老人)

C.等死,死国可乎(为国而死) D.斟酌损益(损失)

答案与解析:回答文言文实词的解释,一定要联系上下文,给出词语的具体意思。“损”在这里应该是“减少”的意思。本题答案应是:D。

3.下列加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恐前后受其敌(敌人) B.小大之狱(监狱) C.蹴尔而与之(用脚践踏) D.皆次当行(次序)

答案与解析:A中的“敌”是“夹击”的意思:B中的“狱”是“案件”的意思;D中的“次”是“编次”的意思。所以,本题正确答案应是:C。

4.下面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B.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D.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答案与解析:A中的“徧”通“遍”,当“遍及,普遍”讲;C中的“坐”通“座”,当“座位”讲;D中的“还”通“旋”,当“掉转,转身”讲。所以,正确答案应是:B。

5.下面句子中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无他,但手熟尔(“尔”通“耳”,罢了)

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露)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乐”,愉快、高兴)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扳”通“攀”,拉着)

答案与解析:回答通假字的题目,首先要认真读句子,将句子的大意弄懂,然后再根据已有通假字知识的积累,作出正确回答。本题的正确答案应是:C。“说”应该通“悦”,而不是“乐”,当“愉快、高兴”讲。这样的题目有一定的迷惑性,“悦”和“乐”都当“愉快、高兴”讲,若读题不仔细,则可能选错。所以,审题一定要认真。

6.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_______通_______,意思是_______

(2)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通_______,意思是_______

(3)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通_______,意思是_______

(4)政通人和,百废具兴_______通_______,意思是_______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___通_______,意思是_______

(6)卧右膝,诎右臂支船_______通_______,意思是_______

(7)将军身被坚执锐_______通_______,意思是_______

(8)甚矣,汝之不惠_______通_______,意思是_______

(9)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通_______,意思是_______

(10)子墨子之守圉有余_______通_______,意思是_______

答案与解析:以上10题均选自初中文言文重点篇目,每句都有一个通假字。同学们应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识别出其中的通假字,并给予正确解释。答案如下:(1)“畔”通“叛”,背叛。(2)“拂”通“弼”,辅弼。(3)“属”同“嘱”,嘱咐。(4)“具”通“俱”,全、都。(5)“衡”通“横”,梗塞。(6)“诎”通“屈”,弯曲。(7)“被”通“披”,穿着。(8)“惠”同“慧”,聪明。(9)“食”通“饲”,喂养。(10)“圉”通“御”,抵挡。

7.下面加粗字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B.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C.及其日中如探汤D.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答案与解析:A中的“牺牲”古义是祭祀时用的猪牛羊等牲畜,今义是为正义事业献身;C中的“汤”古义是热水,今义是煮东西的汁;D中“交通”古义是交错相通,今义是指运输业的总称。只有B项的“是”古今意义相同,都做判断动词。所以,本题答案应是:B。

8.写出下列加粗词的古义和今义。

(1)西蜀之去南海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

(2)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

(3)屠自后断其股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

(5)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

(6)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

(7)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

(8)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

答案与解析:同学们在回答古今异义词的时候,一定要善于根据具体语境判断词义的内容。古今异义词的判断方法是:如果用本义且无须改变用法,语句就能大致通顺的话,那么这个词就有可能是古今异义词;

再结合平时的记忆积累,这样的题目就不会感到难做了。以上8题均为古今异义词的考查,今义好答,古义要靠对语句的理解,才能正确作答。具体答案是:(1)去——古:距离;今:往。(2)涕——古:眼泪;今:鼻涕。(3)股——古:大腿;今:事物的一部分。(4)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丈夫的配偶。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5)走——古:跑;今:行走。(6)虽——古:即使;今:虽然。(?)无论——古;更不必说;今;条件关联词。(8)卑鄙——古:出身卑微;今:品质恶劣。9.下列句子中加粗词当“听说”讲的一项是()。

A.不求闻达于诸侯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D.村中闻有此人

答案与解析:本题是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考查。运用以往掌握的知识积累理顺原句的意思,然后对应题目内容——当“听说”讲的一项,选出正确答案。或者将题目内容一一对应到句子中,解释得通的一句即为正确答案。本题答案应是:D。其余各项加点字的解释应是:A是“名誉”意思;B是“听见”的意思;C是“知道的情况”的意思。

10.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粗字“若”的义项。

备选义项:(1)你(2)好像(3)如果(4)比得上

A.若听茶声然() B.曾不若孀妻弱子()

C.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D.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E.若无兴德之言()

答案与解析:回答这类题先不要看备选答案,而要先逐句翻译出来,弄清“若”的意思,再与备选答案一一对应,作出正确回答。本题答案是:A(2);B(4);C(3);D(1);E(3)。

11.下面每组加粗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委而去之去国怀乡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C.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D.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

答案与解析:B项的两个“固”分别是“坚固”、“顽固”的意思;C项的两个“举”分别是“发动”、“推举”的意思;D项的两个“策”分别是“鞭子”、“鞭打”的意思。只有A项的两个“去”都是“离开”的意思。所以,本题正确答案应是:A。

12.下面每组加粗字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A.扶苏以数谏故

广故数言欲亡

B.彼竭我盈,故克之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C.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D.公将鼓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答案与解析:A项的两个“数”都是“屡次”的意思;B项的两个“故”都是“因此、所以”的意思;D项的两个“将”都是“将要”的意思。只有C项的两个“鲜”分别是“少”和“鲜艳”的意思。所以,本题答案应是:C。

1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1)遂与外人间隔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

则题名其上

名之者谁

死即举大名耳

(3)杂然相许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曳屋许许声

遂许先帝以驱驰

(4)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是以谓之“文”也

是进亦忧,退亦忧

(5)微斯人,吾谁与归

见藐小微物

但微颔之

(6)射者中,弈者胜

予观夫巴陵胜状

臣不胜受恩感激

答案与解析:回答这样的题目需要同学们平时对一词多义知识的积累以及对所选课文语句的理解,要联系上下文,认真分析,正确作答。本题的答案是:

(1)间——间断;一会儿;夹杂;参与;暗

(2)名——著名;说出;名字;命名;事业

(3)许——赞同;左右;拟声词,摹仿拉倒房屋时的声音;答应

(4)是——此;因此;这样

(5)微——无,没有;细小;微微,略微

(6)胜——胜利;美好;担当

14.下列加粗字具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为坛而盟,祭以尉首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微斯人,吾谁与归D.稍稍宾客其父

答案与解析:A、B、C句中加粗词均为实词,分别解释为“盟誓”、“气象”、“无,没有”。只有D项中的“宾客”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应解释为“以……为宾客”。所以,本题答案应是:D。

15.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_____活用为____,解释为________。

(2)以光先帝遗德_____活用为____,解释为________。

(3)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_____活用为____,解释为________。

(4)京中有善口技者_____活用为____,解释为________。

(5)粪土当年万户侯_____活用为____,解释为________。

答案与解析:答这类题目先要将句子大意译出来,再运用词类活用知识的积累,仔细斟酌,给出正确解释。具体答案如下:

(1)笑:动词活用做状语,解释为“笑着”。

(2)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发扬光大”。

(3)忿恚:动词的使动用法,解释为“使……生气发怒”。

(4)善:形容词活用做动词,解释为“擅长”。

(5)粪土:名词的意动用法,解释为“认为……是粪土”。

16.下列加粗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两项是()和()。

A.学而时习之B.人不知而不愠C.黑质而白章D.环而攻之而不胜

答案与解析:本题不仅考文言虚词“而”的解释,还考其用法。这就需要认真联系上下文,疏通句意,弄清“而”的不同用法和意义,再作出正确选择。A是顺承连词,译为“然后”;C是表并列,可不译。只有B和D这两个“而”都是转折连词,译为“但是”。所以,本题的答案应是B和D。

17.下列句子中的“以”与“不以物喜”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刀劈狼首B.河曲智叟亡以应

C.可以一战D.扶苏以数谏故

答案与解析:回答本题首先要了解“不以物喜”中的“以”当“因为”讲,是表示原因的介词。A是表示工具的介词,译为“用”;B是表示目的的连词,译为“来”;C是表示条件的介词,译为“凭借”;只有D是表示原因的介词,译为“因为”。所以本题的答案应是:D。

18.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B.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

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D.苛政猛于虎也。

答案与解析:“于”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个虚词,通常译为“在”,如A、B、C中的“于”。只有D项中的“于”是表比较,译为“比”。所以,本题的答案应是:D。

19.为下列加粗的“其”选择正确的义项。

备选答案:A.自B.表示希望的语气词C.表示推断,译为“恐怕”

D.表示反问,译为“难道”E.他F.他的G.那H.其中

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公问其故。

④其一犬坐于前。

⑤其真无马邪?

⑥则题名其上。

⑦安陵君其许寡人。

答案与解析:“其”通常做语气词和代词,要想作出正确解释还需具体联系上下文。本题正确答案是:①E ②F ⑧G ①H ⑤D ⑥G ⑦B

20.结合句意,解释句中加粗的“则”字。

①然则何时而乐耶?()②至则无可用。()

③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答案与解析:正确答案是:①在②却③就④就是

21.说说下列各句是不是判断句。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2.珠可历历数也。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4.是进亦忧,退亦忧。

答案与解析: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一般都有一定的“格式”或运用某些词语做标记,学习起来应该说不算太困难。但要很好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也是不容易的。第1句可翻译为: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这里“者”只表提顿,不表判断。第2句可翻译为: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也”在这里是助词,表肯定语气,可不译出。这两句虽然有“者”、“也”等标记,但都不是判断句。第3句可翻译为: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领……第4句可翻译为: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在古汉语中,特别是先秦时代很少用“是”字表示判断,在句中用了“是”字,大多数是把它作为代词使用的。第4句的“是”在这里就是指代前句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如果稍不注意,解释成判断词的“是”,好像句子也通顺,那就错了。所以,这两句也不是判断句。

22.翻译下列句子。

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2.问:“何以战?”

答案与解析:在阅读浅易文言文中,应不断熟悉文言句式,并运用所了解的句式加深和准确理解文章内容,使之相辅相成。译文要注意语意和语境,同是一种句式(例如宾语前置),同样的词,但因语句的内容不同,译文就应当适当调整。第1句的“何以”是“以何”,当“为什么”讲。句子可译为: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把它叫做“文”呢?第2句的“何以”,是“以何”,当“凭(靠)什么”讲。句子可译为: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作战?”

23.识别下列各句的句式。

1.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2.始知为人情所患。

3.夫战,勇气也。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何陋之有?

答案与解析:识别各种文言句式是为了理解文章的内容,对文中的各种文言句式,首先要根据文言句式的语言标志作出判断。第1句“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这句话有作为判断句的语言标志“……者……也”,所以是判断句。第2句“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表被动的词“为”,所以是被动句。有了语言标志是理解文言句子属于哪种句式的重要依据,但还要根据文意去推断。比如第3句“夫战,勇气也”。我们说这是个判断句,是因为它用“也”表判断语气。而第4句“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则不是表判断,而是陈述作者的一种感情体验。这需要在阅读中加以品味、比较,语意顺畅了才算恰当。再如第5句“何陋之有”这个句子,应按照“有何陋”这样的语序去理解文意,全句才贯通,所以,我们说它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24.填出下面句子的省略成分。

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答案与解析:阅读文言文常会体验到,文言句中该有的一些句子成分而没有,根据文章前后文的联系,能够确定这些成分省略了,是可以补充出来的。这些能补充出的成分,就是省略的成分。识别是否有省略,就要依据上下文。这句话我们在阅读中感到,“黑质而白章”缺少陈述对象(主语),“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都缺少主语成分,就要循文觅迹,看一看各句子省略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黑质而白章”显然说的是“异蛇”,紧承前句的宾语而省;“尽死”也是紧承前句“草木”而省。“啮人”的肯定是“异蛇”,而“无御之者”的则是“人”。这些根据文意是能推断出来的。又如一些介宾短语中,宾语有时省略,或介词“于”省略,阅读这些省略成分的句子,可以采用增添法,补充上所省略的成分,翻译后就非常顺畅,读原句时也不执拗。介宾短语省略代词时,往往从前文中可以找到,如“必以分人”在“以”后省略“之”,指代文中的“衣食”。在

学习文言文中,加强诵读,从中增强文言语感,可以将识别成分省略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本题的答案应是:l.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异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衣食)分人。

25.辨别下列句子各属于哪种句式。

a.判断句b.省略句c.倒装句d.小被动句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4)子何恃而往?()

答案与解析:这道文言句式辨别题,主要考查初中阶段我们应掌握的四种文言句式。第1句只要搞清主语“舜”是被动者(被任用),就能判别此句是被动句。第2句中的后两个分句,实际上是“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明显省略谓语“鼓”,因而此句是省略句。第3句动词“为”表判断,此句为判断句。第4句是疑问句,疑问代词“何”充当“恃”的宾语,这是宾语前置句。我们做这一类考题只要一般性掌握其规律就能辨别,也可以对此类句子作简要翻译,对照一下原句便可作出判断。当然对文言句式一点也不懂,正确翻译文言文也是不行的。答案:1.d 2.b 3.a 4.c

返回

考题练习

1.(2000年辽宁省)选出对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______

A.横无际涯(悬崖)谈笑有鸿儒(大)

B.波澜不惊(惊奇)陶后鲜有闻(新鲜)

C.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人恒过(犯过失)

D.版筑之间(建筑)亭亭净植(植树)

2.(2000年山东省济南市)对下列加粗的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②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③不用,则以纸帖之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3.(2000年哈尔滨市)句中加粗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有亭翼然临(靠近)于泉上者。B.名(命名)之者谁?

C.醉翁之意(意思)不在酒。D.得之心而寓(寄托)之酒也。

4.(2000年北京市海淀区)加粗字注音和解释不正确的是________

A.以啮( )人,无御之者啮:咬。

B.是以先帝简拔以遗( )陛下遗:遗留。

C.遂( )逐齐师遂:于是,就。

D.置人所罾( )鱼腹中罾:用网捕。

5.(2000年内蒙古自治区)对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是________

A.人不知而不愠(怨恨)

B.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C.若毒之乎(如果)

D.年且九十(将)

6.(2001年烟台市)下列各组句中加粗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_

A.公与之乘

辍耕之垄上

B.公问其故

故克之

C.公将鼓之

君将哀而生之乎

D.公与之乘

车六七百乘

7.(2001年黑龙江省)下列句中的“异”与“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意思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_ A.渔人甚异之

B.使内外异法也

C.独在异乡为异客

D.永州之野产异蛇

8.(2001年苏州市)哪两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读音和意思都不相同? ________

A.以光先帝遗德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D.使内外异法也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E.恢弘志士之气

苦其心志(《<孟子>二章》)

答:________和________。

9.(2001年天门市)加粗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_ A.朝晖夕阴佳木秀而繁阴

B.而或长烟一空不能指其一端

C.前人之述备矣水陆草木之花

D.感极而悲者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0.(2001年济南市)解释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便要还家

11.(2002年青岛市)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________ A.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B.左手倚一衡木。

C.固以怪之矣。

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12.(2003年天津市)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粗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________ A.往来而不绝者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临溪而渔

莅临指导

C.宴酣之乐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D.泉香而酒冽

杂然而前陈者

13.(2003年辽宁省)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________ A.在洞庭一湖

而或长烟一空

B.政通人和

春和景明

C.予观夫巴陵胜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横无边际

外与天际

14.(2003年河北省)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含义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③公将鼓之

15.(2003年山东省济南市)下面句子中的“以”和“以杖击之”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 _

A.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徐喷以烟

D.不以千里称也

16.(2003年河南省)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_

A.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B.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

秋天漠漠向昏黑

D.闻一言以自壮

文言文词类活用及文言句式专项训练

文言文词类活用及文言句式专项训练 【知识梳理】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刃”原为名词,“刀口”的意思,在这里作动词用,“用刀杀”的意思。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的兼类。一个词固定地具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如“使”,有“出使”和“使者”两个意思,一为动词,一为名词,属于词的兼类,也是一词多义。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 二、必须掌握的词类活用知识。

一、选择活用类型相同或者不同的一个选项。 1.与“吾力倍蓰而食不兼人,故贱.其值”中“贱”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范增数目.项王 B. 云青青兮欲雨. C.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D. 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1999年上海卷) 2.与“(李实)遂奏(王)播为三原令,廷.诟之”一句中“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正.本清.源B.狼.奔豕.突 C.规.行矩.步D.草.行露.宿(2000年春季上海卷) 3.与“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中“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春华.秋实 B. 袖.手旁观 C. 穷.形尽相 D. 夏雨雨.人(1998年上海卷)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明日,买诸市,烹而饵.之”中的“饵”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斗.折蛇行 B.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C. 其一犬.坐于前 D. 予分.当引决(1996年上海卷) 答案:1.D 2.A 3. C 4.B 解析:1.题干和 D 项是使动用法,A、B、C三项是名词作动词。2.题干和 B 、C 、D 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A 项为使动用法。3. 题干和C项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另三项是名词作动词。 4.题干和B项都是名词作动词,另三项是名词作状语。 二、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1999年上海卷)

初中文言文句式和词类活用

初中文言文句式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用“……者,……也”来表示。 1、胜者,阳城人也《涉世家》 2、诸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3、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3、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4、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 也《出师表》 (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1、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3、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用“……也”来表示。这有两种情况: (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 2、夫战,勇气也《刿论战》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4、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5、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1、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2、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3、此则楼之大观也《楼记》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6、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1、此为何若人《公输》 2、为与此同类《公输》 3、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4、4、号为楚《涉世家》 5、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6、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 (六)、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

文言文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练习(教师版)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文言文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并指出其特殊用法 1、晋军.函岭,秦军.氾南。驻扎名作动 2、.籍.吏民,封府库。登记造册名作动 3、子孙帝王 ..万世之业也成为帝王名作动 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名作动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游水名作动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称王名作动 7、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名作动 8、扣弦而歌.唱歌名作动 9、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做诸侯名作动 10、驴不胜怒,蹄.之用蹄踢名作动 1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标记名作动 1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名作状 1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一天天一月月名作状 14、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在朝廷上名作状 1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往上往下名作状 16、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乘船名作状 17、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用对待兄长一样的礼节名作状 1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当面名作状 19、是使民养生.丧死.而无遗憾矣。活着的人死去的人动作名 20、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产收入动作名

21、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使动用法 22、燕赵之收藏 ..,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的金银财宝动作名 23、将军身披坚.执锐.坚硬的盔甲锋利的兵器形作名 2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 ..,而人之力所罕至焉。危险僻远的地方形作名 2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近疏远形作动 26、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形作动 27、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旧交情形作名 28、大王必欲急.臣。使……着急形使动 29、春风又绿.江南岸。使……变绿形使动 30、子谓生.死而肉.骨也。使……生动使动使……长肉名使动 31、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使……昂贵抬高形作使动 32、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使……往东名使动 3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小形意动 34、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以……为病(担心)名意动 35、吾从而师.之。以……为师名意动 36、夫人将启.之。为……打开城门为动用法 37、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为……而死为动用法 38、非伤.亡簪(zān)也。为……伤心为动用法 39、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为……作序为动

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

文言句式与词类活用 一、文言句式 课标《考试说明》规定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等。 (一)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省略句主要有五种形式:

(四)变式句 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总称为变式句,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掌握这些变式句的特点,有助于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翻译非常有帮助。常见的文言固定句式分类归纳如下: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译文:因此不积累每一小步,就无法到达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2.“……,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译文: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译文: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序》) 译文:天刚亮时,在竹林里躲避哨兵,(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5.“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中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或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译文:(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呢?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文言文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一、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句 ——判定形式,调整提前宾语到动词后现代文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的;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动词谓语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其常见的类型有三种: 1.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吾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吾未之见也。 莫我知也夫! 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动词宾语的前置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吾谁欺?欺天乎? 介词宾语一般也前置 微斯人,吾谁与归? 君奚为不见孟轲也? 国胡以馈之? 3.通过“之”、“是”提前宾语: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为我们这些臣子担心)。 率师以来,惟敌是求(只寻找敌人)。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节选自《吕氏春秋·高义》)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 译文:今天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采纳我的建议,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 定语后置句 ——察看标志词,译成定语修饰中心词定语后置句是指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把定语放到了中心词之后的一种特殊的文言句式。定语后置句的形式主要有两种: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 亲昆弟在真定者,已遣人存问。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欧阳公讳晔,字日华。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然汝能听我言乎?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 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

文言文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练习(教师版)复习进程

文言文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练习(教师版)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文言文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并指出其特殊用法 1、晋军.函岭,秦军.氾南。驻扎 名作动 2、.籍.吏民,封府库。登记造册 名作动 3、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成为帝王 名作动 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 名作动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游水 名作动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称王 名作动 7、范增数目.项王 使眼色 名作动 8、扣弦而歌. 唱歌 名作动 9、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做诸侯 名作动 10、驴不胜怒,蹄.之 用蹄踢 名作动 1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标记 名作动 1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像云一样 像回声一样 名作状 1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一天天 一月月 名作状 14、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在朝廷上 名作状 1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往上 往下 名作状 16、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乘船 名作状 17、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用对待兄长一样的礼节 名作状 1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当面 名作状 19、是使民养生.丧死.而无遗憾矣。 活着的人 死去的人 动作名 20、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产 收入 动作名 21、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使……来 使动用法 2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的金银财宝 动作名 23、将军身披坚.执锐. 坚硬的盔甲 锋利的兵器 形作名 2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而人之力所罕至焉。 危险僻远的地方 形作名 2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近 疏远 形作动 26、素善.留侯张良。 与……交好 形作动 27、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旧交情 形作名 28、大王必欲急.臣。 使……着急 形使动 29、春风又绿.江南岸。 使……变绿 形使动 30、子谓生.死而肉.骨也。使……生 动使动 使……长肉 名使动 31、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使……昂贵抬高 形作使动 32、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使……往东 名使动 3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小 形意动 34、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以……为病 (担心)名意动 35、吾从而师. 之。 以……为师 名意动 36、夫人将启. 之。 为……打开城门 为动用法

文言文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练习(教师版)

文言文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并指出其特殊用法 1、晋军.函岭,秦军.氾南。驻扎名作动 2、.籍.吏民,封府库。登记造册名作动 3、子孙帝王 ..万世之业也成为帝王名作动 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名作动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游水名作动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称王名作动 7、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名作动 8、扣弦而歌.唱歌名作动 9、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做诸侯名作动 10、驴不胜怒,蹄.之用蹄踢名作动 1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标记名作动 1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名作状 1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一天天一月月名作状 14、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在朝廷上名作状 1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往上往下名作状 16、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乘船名作状 17、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用对待兄长一样的礼节名作状 1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当面名作状 19、是使民养生.丧死.而无遗憾矣。活着的人死去的人动作名20、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产收入动作名 21、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使动用法 22、燕赵之收藏 ..,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的金银财宝动作名 23、将军身披坚.执锐.坚硬的盔甲锋利的兵器形作名 2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 ..,而人之力所罕至焉。危险僻远的地方形作名2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近疏远形作动 26、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形作动 27、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旧交情形作名 28、大王必欲急.臣。使……着急形使动 29、春风又绿.江南岸。使……变绿形使动 30、子谓生.死而肉.骨也。使……生动使动使……长肉名使动 31、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使……昂贵抬高形作使动 32、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使……往东名使动 3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小形意动 34、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以……为病(担心)名意动 35、吾从而师.之。以……为师名意动 36、夫人将启.之。为……打开城门为动用法 37、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为……

学生版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1. 父利其然也。 2. 故人不独亲其亲。 3. 心乐之。 4. 鞭数十。 5.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6. 不能名其一处也。 7. 一狼洞其中。 8.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9.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0. 惟吾德馨。 11. 不蔓不枝。 12. 石青糁之。 13. 巨右者椎髻仰面。 14. 每至晴初霜旦。 15. 皆披发文身。 16. 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17.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也,客此。 18. 策之不以其道。 19. 腰白玉之环。 20.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21. 手自笔录。 22.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23. 名之者谁 24. 泉而茗者。 25. 罍而歌者。 26. 红装而蹇者。 27.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28. 置人所罾鱼腹中。 29. 夜篝火。 30.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31. 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32.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 33. 以光先帝之德。 34. 深入不毛。 35. 吾义固不杀人。 36. 环而攻之而不胜。 37.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8.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9. 人恒过。 40.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1. 惠子相梁。 42. 神弗福也。 43. 公将鼓之。 44.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1.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 学而时习之。 2.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3.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 石青糁之。 5.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6. 故外户而不闭。 7.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8.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9.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10. 日光下澈。 11. 窗扉皆洞开。 12. 其一犬坐于前。 13. 与余舟一芥。 14. 斗折蛇行。 15. 犬牙差互。 16.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17. 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1. 父异焉。 2. 邑人奇之。 3. 渔人甚异之。 4. 天下苦秦久矣。 5. 固以怪之矣。 6. 吾妻之美我者/客之美我者/妾之美我者。 1. 忿恚尉,令辱之。 2. 以乐其志。 3. 食之不能尽其材。 4. 凄神寒骨。 5. 而竖其左膝。 6. 必先苦其心志。 7. 劳其筋骨。 8. 饿其体肤。 9. 空乏其身。 10. 行拂乱其所为。 11. 然后知生于忧患。 12. 死于安乐。 1. 京中有善口技者。 2. 香远益清。 3.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4. 互相轩邈。 5. 亦不详其姓字。 6. 辱于奴隶人之手。

2018届高三语文高考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十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基础强化练(有解析))

(十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基础强化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安重诲,应州人也。重诲少事明宗,为人明敏谨恪。 初,帝义子从珂与.安重诲饮酒争言,从珂欧.重诲,重诲终衔之。至是,重诲用事,时从珂为河中节度使,重诲屡短.之于帝,帝不听。重诲乃.矫以帝命,谕.河中牙内指挥使杨彦温使逐之。是日,从珂出城阅马,彦温勒兵闭门拒之。从珂使人扣门,诘之曰:“吾待汝厚,何为如是?”对曰:“彦温非敢负恩,受枢密院宣耳,请公入朝。”从珂止于.虞乡,遣使以状闻.。帝问重诲曰:“彦温安得此言?”对曰:“此奸人妄言耳,宜速讨之。”帝疑之,欲诱致彦温讯其.事。重诲固请发兵击之.,乃命步军都指挥使药彦稠将兵讨之。帝令彦稠必生致彦温,欲面.讯之。从珂知为重诲所构,驰入自明。 (选自《资治通鉴·后唐记》,有删节) 1.解释实词,请注意其中的词类活用。 ①从珂欧.重诲 ②重诲屡短.之于帝 ③谕.河中牙内指挥使杨彦温 ④遣使以状闻. ⑤欲面.讯之 参考答案:①通“殴”,殴打②形容词作动词,说坏话③告诉,使人明白④使动用法,使……听到⑤名词作状语,当面 2.解释虚词。 ①帝义子从珂与.安重诲饮酒争言 ②重诲乃.矫以帝命 ③从珂止于.虞乡 ④欲诱致彦温讯其.事 ⑤重诲固请发兵击之. 参考答案:①介词,和②副词,于是、就③介词,在 ④代词,这⑤代词,他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从珂使人扣门,诘之曰:“吾待汝厚,何为如是?”对曰:“彦温非敢负恩,受枢密院宣耳,请公入朝。” 译文: ②帝问重诲曰:“彦温安得此言?”对曰:“此奸人妄言耳,宜速讨之。” 译文 ③从珂知为重诲所构,驰入自明。

译文: 解析:①“何为……”为固定句式,“受枢密院宣耳”为判断句。注意固定句和判断句的翻译,“诘”应 为“责问,质问”。②“此奸人妄言耳”为判断句,“安”应为“怎么”,“宜”应为“应该”。③“从珂知为重诲所构”为被动句,“构”应为“陷害”,“驰”应为“赶快”,“明”译为“表白”。 参考答案:①李从珂命人扣门,质问他说:“我待你很厚重,你怎么能这样做?”杨彦温回答说:“我杨彦温不敢对您负恩,我是受枢密院的宣示,请您入朝。” ②明宗问安重诲说:“杨彦温怎么能这么说呢?”安重诲回答说:“这是坏人杨彦温的谎言,应该赶快派兵征讨他。” ③李从珂知道是被安重诲所陷害,赶快入朝自己进行表白。 参考译文: 安重诲,是应州人。安重诲年轻的时候侍奉明宗,为人聪明敏锐,谨慎恭敬。 以前,后唐明宗的养子李从珂与安重诲曾在饮酒时争吵,李从珂殴打安重诲,安重诲始终记恨他。到此时,安重诲掌权用事,当时李从珂任河中节度使,安重诲多次在明宗面前说他的坏话,明宗不听。安重诲就假造明宗意旨,谕令河中牙内指挥使杨彦温驱逐他。这一天,李从珂出城检阅战马,杨彦温领兵关了城门,拒绝让他进城。李从珂命人扣门,质问他说:“我待你很厚重,你怎么能这样做?”杨彦温回答说:“我杨彦温不敢对您负恩,我是受枢密院的宣示,请您入朝。”李从珂暂驻扎在虞乡,派使者把情况向朝廷报告。明宗问安重诲说:“杨彦温怎么能这么说呢?”安重诲回答说:“这是坏人杨彦温的谎言,应该赶快派兵征讨他。”明宗怀疑此事,想把杨彦温引诱来讯问情况。安重诲坚持请求派兵攻打杨彦温,朝廷便命令步军都指挥使药彦稠统兵讨伐他。明宗指令药彦稠务必把杨彦温活着抓回来,想要当面讯问他。李从珂知道是被安重诲所陷害,赶快入朝自己进行表白。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 鄂然,欲殴之。为其 ..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 ..之,常习诵读之。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4.解释实词,请注意其中的词类活用。 ①父以足受. ②随目.之 ③良因怪.之 ④与老人期.

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

课时跟踪检测(三)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 一、考点针对练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节)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省略句的翻译,“谢”应 朝,因为节俭,身体力行,在齐国被人尊重。 (2)晏子没有跟越石父告辞,就走进门去。过了很长时间他才出来,越石父提出要与晏子绝交。 (3)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得到尊重。 [参考译文] 晏婴字平仲,是春秋时期齐国莱地夷维人。侍奉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因为节

俭,身体力行,在齐国被人尊重。他担任齐国宰相之后,吃饭每顿不吃两种肉,姬妾不穿丝织物。他在朝廷上,国君跟他说话,他就直言回答;国君没有跟他说话,他就直道而行。国家有道,就服从命令去做事;国家无道,就衡量命令,酌情而行。因此连续三朝在诸侯中闻名。 越石父是贤人,不幸被抓进牢狱。晏子出门,在路上遇见了他,当即解下马车左边的马将他赎了,载回来。(到了家,)晏子没有跟越石父告辞,就走进门去。过了很长时间他才出来,越石父提出要与晏子绝交。晏子大惊,整顿衣冠,表示道歉,说:“我虽不仁,不过刚把你从灾难中救出来,为什么你这么快就提出绝交呢?”越石父说:“不对。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得到尊重。刚才我在牢狱中,是因为人们不了解我。您已经了解我把我赎出来,这就是知己;是知己却还对我这样没有礼貌,因此不如在牢狱之中。”于是,晏子请他进去,奉为上客。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 身死东城,尚不觉寤, 译文: (2)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译文: (3)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译文:

文言文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一、通假字: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女通“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日扳仲永:通“攀”,牵,引。 不同“否”。 裁同“才”。 策勋十二转“策”通“册” 出门看火伴“火”通“伙”对镜帖花黄“帖”通“贴” 为博士邪“邪”通“耶” 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知”通“智”,孰为汝多知乎? “止”通“只”,只有,止有剩骨。 三、词类活用: 父异焉:对……感到诧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邑人奇之:对……(感到)奇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名词的意动用法 父利其然:认为……有利可图,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愿为市鞍马:买,名词作动词用 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一屠晚归(屠,动词作名词,指屠户,一个屠户傍晚回家。) 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状语,“钻洞”的意思,企图打穿柴草堆钻过去…) 四、一词多义: 忽啼求之:代词,指书具并自为其名:代词,自己的并自为其名:题上 借旁近与之:代词,指仲永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代词,仲永的卒之为众人:成为 邑人奇之:代词,指这件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词,代诗的 或以钱币乞之:代词,指仲永的诗其受之天也:代词,代他的 贤于材人远矣:比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见往事耳:了解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蒙辞以军中多务:用 六、特殊句式 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京城中有个擅长口技艺术的人。) 不能名其一处(名,名词作动词,说出;不能够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 1.会宾客大宴。(应为“会大宴宾客”,宾语前置。)正碰上由家人大摆宴席请客。 2.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应有尽有。文中形容声音之杂。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慌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胳膊,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 1.孰为汝多知乎?(应“孰为汝知多乎”,谓语前置,起强调作用。)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2.省略句:未至,道渴而死。(“未至”前省略了“夸父”)夸父还没有赶到太湖,就

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讲解

文言文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名词用在动词前,又不能充当句子的主语,这时名词活用为状语。 1、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时间或处所。例:(1)早.出暮.归。《促织》 (2)草.行露.宿。(成语)《晋书?谢玄传》(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4)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勾践灭吴》 2、表示动作所凭借的工具。例:(1)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3、表示动作行为(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方式。例: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4、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特征。例:(1)其一犬.坐于前。《狼》 (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二)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占据谓语的位置时,就活用为动词。 1、【名词+宾语】例:(1)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2)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 2、【名词+补语】例:(1)今王鼓乐 ..于此。《庄暴见孟子》(2)上.于盆而养之。《促织》 3、【副词作状语+名词】例:⑴汉水又东.。《水经注?江水》⑵直上.载公子上坐。《信陵君窃符救赵》 4、【能愿动词+名词】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5、【所+名词】例:(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桃花源记》 (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6、名词充当并列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例: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7、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孙讨虏聪明仁慧,敬贤礼.士。《赤壁之战》 8、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事物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 9、同一名词叠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叠字,又不是并列、偏正、复指关系,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齐桓晋文之事》 (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 二、形容词的活用 (一)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1、用在动词后的形容词,往往作宾语,因此活用为名词。 例:(1)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2)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2、处于主语位置的形容词往往活用为名词。例: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3、作名词性偏正短语的中心词的形容词往往活用为名词。例:(1)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2)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形容词占据谓语的位置或者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就活用作一般动词。例:(1)欲穷.其林,《桃花源记》(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4)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2、【副词+形容词】例:(1)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文言文词类活用(总结超好)

【语法知识】 (名词)(副词)(动词)(形容词) (名词) (定语)主语[状语] 谓语<补语> (定语)宾语 词类活用的现象包括哪些 名词的活用:一、作动词二、作状语三、使动用法四、意动用法 动词的活用:一、作名词二、使动用法三、为动用法 形容词活用:一、作名词二、作动词三、意动用法四、使动用法 数词的活用:一、作动词二、作名词三、作形容词 【知识梳理】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刃”原为名词,“刀口”的意思,在这里作动词用,“用刀杀”的意思。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的兼类。一个词固定地具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如“使”,有“出使”和“使者”两个意思,一为动词,一为名词,属于词的兼类,也是一词多义。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进而产生某一新的意义的一类语法现象。 二、必须掌握的词类活用知识。 一、活用为一般动词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 ①左右欲刃相如。(“刃”即“以刃杀”,用刀杀)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 规律: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能愿动词+名词/数 (能愿动词如能、可、足、欲、会、当、该、须、愿、要、肯、敢等)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种植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踢 规律: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句中无动词或形容词可作谓语。 吾师道也《师说》学习

2020版高考语文复习专项对点练14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含解析)

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一、专项练 1.(2019·河北名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特殊句式的翻译。 刘敞字原父。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知扬州。天长县鞫王甲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注]益牢。将论囚,敞曰:“冤也。”亲按问之。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相传以为神明。 (选自《宋史·刘敞传》) [注] 傅致:罗织。 (1)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 特殊句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关键点为“具狱”“察”“直”,注意省略句的翻译。 答案特殊句式:“不敢自直”,省略句。 译文:案件已经审结,刘敞见到王甲并体察到了他的冤情,王甲害怕官吏,不敢自白冤情。 (2)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 特殊句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为己直”,结合语境翻译为“为自己伸冤”;“乃”,才;“……者,……也”是判断句。 答案特殊句式:“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判断句。 译文:王甲知道刘敞能为自己伸冤,才敢告知真相,原来杀人的,是姓陈的富人。 [参考译文] 刘敞,字原父。考中庆历年间进士,殿试获得第一名。做扬州知州。天长县审问王甲杀人一案,案件已经审结,刘敞见到王甲并体察到了他的冤情,王甲害怕官吏,不敢自白冤情。刘敞把这一案件交给户曹杜诱(重新审理),杜诱不但不能为王甲平反,反而罗织罪证使案件更不可破。将判决关押,刘敞说:“王甲是冤枉的。”亲自查究讯问这一案件。王甲知道刘敞能为自己伸冤,才敢告知真相,原来杀人的,是姓陈的富人。这件事被相互传告,人们认为刘敞明智如神。 2.(2019·河南商丘调研)翻译下面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特殊句式的翻译。 卢潜容貌瑰伟,善言谈,少有成人志尚。仪同贺拔胜辟开府行参军,补侍御史。世宗引为大将军西阁祭酒,转中外府中兵参军,机事强济,为世宗所知,言其终可大用。 天保初,除中书舍人,以奏事忤旨免。寻除左民郎中,坐讥议《魏书》,与王松年、李庶等俱被禁止。会清河王岳将救江陵,特赦潜以为岳行台郎。还,迁中书侍郎,寻迁黄门侍郎。

词类活用及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用于一般的动词 ⑴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⑵沐猴而冠.⑶凡吏.于土者 ⑷但二月草已芽.⑸非能水.也⑹花而不实.⑺公将鼓.之 ⑻范增数目.项王⑼而此独以钟名.⑽病树前头万木春. 2.名词的意动用法 ⑴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⑵.祸.国殃.民 ⑶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 3.名词作状语(或称:名词活用为副词) ⑴一狼犬.坐于前⑵星.罗棋.布⑶猱.进鸷.击,或能免乎?⑷吾得兄.事之⑸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⑹卒廷.见相如 ⑺操军破,必北.还⑻日.再食⑼不可理.喻 4.名词的意动用法 ⑴友.风而子.雨⑵师.心自用⑶则席.地倚墙而坐 ⑷稍稍宾客 ..其父⑸孔子师.郯子、师襄、老聃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活用为名词 ⑴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⑵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⑶惧有伏.焉 2.动词的使动用法 ⑴乘犊车,从.吏卒⑵外连衡而斗.诸侯⑶中军置酒饮.归客 ⑷项伯杀人,臣活.之⑸可烧而走.也⑹毕礼而归.之 ⑺是助王息.其民者也 3.动词的意动用法 ⑴于其身,则耻.师焉⑵且庸人尚羞.之⑶不耻.下问 4.动词的为动用法 ⑴等死,死.国可乎⑵泣.之三日⑶殉.情,殉.国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用于名词 ⑴将军身披坚.执锐.⑵驾轻.就熟.⑶义不杀少.而杀众. ⑷四美.具,二难.并⑸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⑹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2.形容词用于动词

⑴素善.留侯张良⑵山多.石少.土⑶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⑴曲.突徙薪亡恩泽⑵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⑶春风又绿.江南岸 ⑷大王必欲急.臣⑸富.国强.兵⑹足以荣.汝身 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⑻可以为富安 ..天下⑼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⑴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⑵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⑶而从者多艰.其晨昏之往来⑷父利.其然也 ⑸其家甚智.其子⑹是.古非.今 四、数词的活用 数词有的可以活用为动词 ⑴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焉⑵二三 ..其德⑶六王毕,四海一. ⑷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 文言常用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⑴我,子瑜友也.⑵牡丹,花之宝贵者也 ..⑶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用“是”表判断(汉魏以后才有) ⑴不知木兰是女郎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析:文言里“是”常作代词“这”,不表判断。例如: ⑴是.说也,人常疑之 ⑵然而不胜者,疑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⑶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3.用“为”表判断 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⑵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4.用“非”表否定判断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5.用副词“乃”“即”“则”“皆”“诚”“实”“盖”“素”等辅助表判断,其后应加“是” ⑴斯乃三峡之首也⑵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⑷环滁皆山也 ⑸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⑹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⑺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⑻且相如素贱人

(十五) “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基础强化练

(十五)“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基础强化练 一、“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语段对点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安重诲,应州人也。重诲少事明宗,为人明敏谨恪。 初,帝义子从珂与.安重诲饮酒争言,从珂欧.重诲,重诲终衔之。至是,重诲用事,时从珂为河中节度使,重诲屡短.之于帝,帝不听。重诲乃.矫以帝命,谕.河中牙内指挥使杨彦温使逐之。是日,从珂出城阅马,彦温勒兵闭门拒之。从珂使人扣门,诘之曰:“吾待汝厚,何为如是?”对曰:“彦温非敢负恩,受枢密院宣耳,请公入朝。”从珂止于.虞乡,遣使以状闻.。帝问重诲曰:“彦温安得此言?”对曰:“此奸人妄言耳,宜速讨之。”帝疑之,欲诱致彦温讯其.事。重诲固请发兵击之.,乃命步军都指挥使药彦稠将兵讨之。帝令彦稠必生致彦温,欲面.讯之。从珂知为重诲所构,驰入自明。 (选自《资治通鉴·后唐记》,有删节) 1.解释实词,请注意其中的词类活用。 ①从珂欧.重诲 ②重诲屡短.之于帝 ③谕.河中牙内指挥使杨彦温 ④遣使以状闻. ⑤欲面.讯之 参考答案:①通“殴”,殴打②形容词作动词,说坏话③告诉,使人明白④使动用法,使……听到⑤名词作状语,当面 2.解释虚词。 ①帝义子从珂与.安重诲饮酒争言 ②重诲乃.矫以帝命 ③从珂止于.虞乡 ④欲诱致彦温讯其.事 ⑤重诲固请发兵击之. 参考答案:①介词,和②副词,于是、就③介词,在 ④代词,这⑤代词,他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从珂使人扣门,诘之曰:“吾待汝厚,何为如是?”对曰:“彦温非敢负恩,受枢

密院宣耳,请公入朝。” 译文: ②帝问重诲曰:“彦温安得此言?”对曰:“此奸人妄言耳,宜速讨之。” 译文: ③从珂知为重诲所构,驰入自明。 译文: 解析:①“何为……”为固定句式,“受枢密院宣耳”为判断句。注意固定句和判断句的翻译,“诘”应为“责问,质问”。②“此奸人妄言耳”为判断句,“安”应为“怎么”,“宜”应为“应该”。③“从珂知为重诲所构”为被动句,“构”应为“陷害”,“驰”应为“赶快”,“明”译为“表白”。 参考答案:①李从珂命人扣门,质问他说:“我待你很厚重,你怎么能这样做?”杨彦温回答说:“我杨彦温不敢对您负恩,我是受枢密院的宣示,请您入朝。” ②明宗问安重诲说:“杨彦温怎么能这么说呢?”安重诲回答说:“这是坏人杨彦温的谎言,应该赶快派兵征讨他。” ③李从珂知道是被安重诲所陷害,赶快入朝自己进行表白。 参考译文: 安重诲,是应州人。安重诲年轻的时候侍奉明宗,为人聪明敏锐,谨慎恭敬。 以前,后唐明宗的养子李从珂与安重诲曾在饮酒时争吵,李从珂殴打安重诲,安重诲始终记恨他。到此时,安重诲掌权用事,当时李从珂任河中节度使,安重诲多次在明宗面前说他的坏话,明宗不听。安重诲就假造明宗意旨,谕令河中牙内指挥使杨彦温驱逐他。这一天,李从珂出城检阅战马,杨彦温领兵关了城门,拒绝让他进城。李从珂命人扣门,质问他说:“我待你很厚重,你怎么能这样做?”杨彦温回答说:“我杨彦温不敢对您负恩,我是受枢密院的宣示,请您入朝。”李从珂暂驻扎在虞乡,派使者把情况向朝廷报告。明宗问安重诲说:“杨彦温怎么能这么说呢?”安重诲回答说:“这是坏人杨彦温的谎言,应该赶快派兵

【文言文】文言文“词类活用”词汇总

【文言文】文言文“词类活用”词汇总 1.鞭数十,驱之别院。(《童趣》)(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A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B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 4.楼五架,窗扉皆洞开。(名词作状语):像洞一样。 5.父异焉,借旁近与之。(《伤仲永》)(形容词作意动词):感到惊异。 6.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同上)(形容词作意动词):认为……奇特、非凡。 7.父利其然也。(同上)(名词作意动词)把……看作有利。 8.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同上)(动词用作名词):名声。

9.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 10.会宾客大宴。(《口技》)(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11.不能名其一处也。(同上)(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12.其一犬坐于前。(《狼》)(名词活用为状语):像狗一样。 13.一狼洞其中。(同上)(名词活用为动词):打洞。 1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同上)(名词活用为状语):从隧道。 1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桃花源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异或认为……奇怪。 16.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著名。 17.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同上)(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显出灵异。

18.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同上)(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此处指居室的主人道德美好高尚,可译为有了芳馨。 19.无丝竹之乱耳。(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扰乱。 20.无案牍之劳形。(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感到劳累。 2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核舟记》(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 22.石青糁之。(同上)(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 23.石青糁之。(同上)(名词用作动词):原意是煮熟的米粒,在此用于代词"之"的前面,用作动词,即涂染。 24.卧右膝。(同上)(使动用法):使……卧,平放。 25.诎右臂支船。(同上)(使动用法):使……屈,弯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