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社会工作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差生”成长小组案例描述
——运用小组工作方法改善学校气氛
一、案例介绍
(一)学校背景
上海市大桥中学位于浦东新区东南隅,是一个包括预备班到初三年级10个班级约400余名学生的初级中学。由于是一所新建的学校,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相对薄弱,每次新区教育局考核,该校许多指标均落在全区所有中学排名的最后“三甲”之列。两年前新校长决心花大力气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学校在全区的排名位置。校长提出的口号是:奋斗五年,团结一心,确保学校名次进入前十名。为此,校长不仅通过听课、考核、进修、抽查、处罚等多种手段,狠抓教学质量,而且还制订了一套相当严格的制度以记录和奖罚学生的良好和不良行为。
这个学校从学生入学开始就根据学生的成绩把其分入三个不同层次的班级,即提高班、普通班和基础班,所以,学校的每一个年级都有这三种班别。按照上述所说的学生奖惩制度,凡学生没有做作业、不参加值日、午餐时不遵守秩序乱插队、上课不听劝阻三次讲课、课堂上递纸条、上课打瞌睡、损坏学校公物、辱骂老师或同学、同学之间打架等,均将被扣分。学生的分数分为学习成绩和品德评分两类,一旦学生被扣至某一分数而考试成绩期末达合格线时,便有从就读班级降一级的课能,如原来是提高班的就降到普通班,原来是普通班的就降到基础班,原来是基础班的则面临着重读的危险。当然,被加分到一个标准且考试成绩良好的学生也可以从低一级班别升至高一级别。
(二)案例的缘起
21世纪初,浦东新区建立学校社会工作机构,学校社工来到大桥中学开展工作。学校社工发现这个学校许多班级的气氛都很沉闷,有些班级甚至有人人自危的感觉,尤其是从预备班到初三的每一个年级的基础班(在该校,基础班在私下里被称为“差班”,普通班被称为“中班”,提高班被称为“好班”),学生更是一派萎靡不振的样子。学校的校长、教导主任、心理辅导老师、班主任也强烈要求社工予以帮助,以规训那些所谓的“差生”。于是,以两名学校社工和一名督导组成的团队开始在学校里展开社会工作,他们的工作对象首先是那些所谓“差班”中的“差生”。
二、社工介入过程
(一)学生评估
根据社会工作的一般过程模式,社工在结案阶段首先访问了那些基础班的学生,了解他们的需要、想法、长处以及他们认为客公里用的资源,然后,根据班主任的极力推荐和强烈要求以及社工自己的调查与观察,从四个基础班中各选出5~7名学生,邀请他们参加社工举办的小组活动,最后21名学生同意加入小组。
于是,社工对这些学生和班主任、心理辅导老师、教导处的老师以及任课老师再次进行访谈,同时通过电话和家访的方式与这些学生的家长联络,从各个方
面和各个环节(包括社工访谈资料、学生成绩单、家校联系册、老师对学生的品德评语、心理辅导老师的辅导纪录、学生被处罚的档案、学生的学期小结等)详细了解学生的情况,收集学生的资料。社工将这些收集来的资料从三个方面进行整理归类。
1、学生基本情况。包括学生的年龄、班级、性别、性格、兴趣爱好、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在班级里担任的职务、和老师的关系(老师对其评价)等。
2、学生问题情况。包括学生的问题类型、曾经有无寻求帮助、帮助后的效果如何、如果帮助后没有改善则原因是什么、学生对自己的看法、学生寻求帮助的动机、学生自身的长处或优势以及学生希望自己的问题怎么解决等。
3、学生环境情况。包括学生的家长、同学、老师、校外朋辈、邻里和社区对学生的评价,尤其是学生的父母和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以及他们对解决学生的问题所能提供的帮助。此外,还包括家庭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家庭成员结构以及社区的环境等。
4、在上述资料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社工对这些小组成员进行了初步评估。这些学生的基本情况如下(一下均为化名):
阿宏:预备班学生,因为上课喜欢在课桌下做小动作,听课不认真,思想不集中,每门功课的成绩都只刚过及格线,但是手工做得极其出色。
晓晓:初二年级学生,对学习豪无兴趣,因为上一学年多门功课不及格且被多次扣分已经在初二年级重读。父亲早逝,母亲再嫁,该学生和外婆生活在一起,十分孝敬外婆。
英子:初一年级学生,性格很内向,反应比较迟钝,上课不敢提问,学习虽然尽了很大的努力,但学习成绩始终提不高,对自已缺乏信心,但比较遵守校纪校规。
乔头:初三年级学生,学习自觉性和动机都很低,学习成绩差,常常好替人打抱不平,已经多次因为替人打架而在品德上被严重扣分,濒临重读的边缘,但十分尊敬老师。
小霞:初一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始终在及格线上徘徊,读书兴趣不高,对自已能否提高学习成绩信心十足,但总是积极参加班级和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是集体活动的积极分子。
阿刚:初三年级的重读生,据家长反映,直至小学五年级的该学生的成绩仍在班级里名列前茅,但自从进入了预备班后,受校内外几个学生的影响,迷上了网络游戏,从此学习成绩便一落千丈,至初二时更是变本加厉,有时候玩电脑游戏不仅顾不上学习甚至废寝忘食,也有流连网吧彻底不归的记录,所以初三重读一年。但是该学生计算机技术十分娴熟,这些技术都是他自学以及通过与其他网友或同学相互交流掌握的。
发财:初一年级学生,十分喜爱踢足球,常常因热衷于踢足球而忘记或来不及做作业,因为这个原因常被学校扣分,但对于自已能否在学习上投入更多的兴趣和精力缺乏信心,但该学生有强烈的想成为一名“国脚”的愿望。
芬芬:初二年级学生,父母离异,从小由奶奶带大,主要兴趣是唱歌,家中收集了许多偶像派歌手的照片、碟片、歌带、书籍等资料,学习文化知识动机较低,也无信心保证自已能够读好书。不过,该生确有歌唱天赋。
小清:预备班学生,系阿刚的网友。原来学习基础就比较差,进预备班后迷上了电脑游戏,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更是每况愈下。但该学生沉溺网络游戏的时间还比较短,尚能够听从家长和老师的劝告。
阿林:初二年级学生,身材比较矮小,从小就有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学习中遇到困难和问题也不敢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怕被别人耻笑,所以学习成绩一路下滑。但是该生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在班级里和邻里之间也比较乐于助人。
小组中其他11人的情况分别和上述介绍的组员情况类似,在此不再一一述。
5、社工在预估中发现这些小组成员具有如下一些共同特点:
(1)否定个人成就;
(2)自觉一无是处,经常自我贬损;
(3)一种强烈的“我不行”、“我不会”、“我不能”的感觉。
这些学生常常被其他班级的同学和部分老师视为“差生”,他们也自认为是“差生”。这种差生的身份代表了无数次考试失败、无数次遭受别人的白眼、无数次不被人信任,以及无数次被学校扣分的不良经验,因此,他们已经不像其他班级的同学那样,以争取成功为目标,相反是以避免失败即避免被扣分为努力对象。学校的老师以及家长也不断提醒这些学生:某某某,你减少扣分比争取加分要来得更加实际。这样的“忠告”或者实际上的歧视,更加形成了这些学生的自我标签意识,也更加否定了他们的个人能力和成功的经验。
(4)此外,这些学生自身也有些弱点,如缺乏自律,注意力不够集中,稍
有外界的“引诱”便放弃课业,也忘记了自已对老师、家长的承诺,以及自已制订的学习目标和计划。
(5)社工在预估中还发现,这些学生除了自信心很低、缺乏良好的学习方
法外,还与父母亲疏于管教尤其是没有兴趣关心子女的学业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在介入的过程中,也要涉及要为这些学生的家长提供相应的服务。
(二)小组工作计划
在上述预估的基础上,社工充分运用“增能理论”,首先和小组成员一起制订了小组工作计划书。然后在小组工作计划书的导引下一步步推进小组工作进程,直至小组工作成效评估和小组工作结束为止。
1、小组工作计划
针对上述服务对象所设计的小组工作计划收,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计划书名称
“我能、我行、我会”小组工作计划书
(2)基本理念
社工相信人虽我有缺陷和不足,但是人同时拥有无穷无尽的潜能和力量,人本身就是一种资源。然而在很多情境下,由于人个长期受歧视和被边缘化,个人原本存在的能力和力量就会被抑制,以至于个人会越来越感到无能、无力,始终处于一种自我贬损的状态之中。本次小组工作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