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危机文化的脉络_特点及成因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卷第5期2012年9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Vol.25No.5

September ,2012

中国传统危机文化的脉络、特点及成因分析

(清华大学中国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北京100084)

摘要:危机文化是人们在长期应对危机事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它在现代

危机管理中有着重要作用。中国传统危机文化以《易经》为起点,随着传统社会的发展逐渐成熟。它在小农

式的自然经济基础上形成,受到专制统治的政治因素和宗法制的社会因素影响,并存于儒家“天人感应”的文

化内核之中。中国传统危机文化与政治文化、吉祥文化以及物质符号密不可分。关键词:危机文化;危机管理;吉祥文化;政治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D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2204(2012)05-0025-04收稿日期:2012-05-0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资助项目(91024031)

作者简介:聂琳(1988—),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危机管理.

An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risis Culture

Nie Lin

(Center for Crisis Management Research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China )

Abstract :In the long histroy dealing with crisis ,people form stable thinking model and behavior mode ,which is cri-sis culture.Crisis 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odern crisis management.Chinese traditional crisis culture star-ted from “The Book of Changes ”,and developed along with traditional society.It is based on natural economy ,and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despotic rule and patriarch system.Chinese traditional crisis culture exists in Confucianism and

shares the core principle --“Interaction between Heaven and Man ”

.At the same tim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inseparable from political culture ,auspicious culture and material signs.

Key words :crisis culture ;crisis management ;auspicious culture ;political culture

一、引言

危机是相对于社会常规生活的非常规状态,具

有“威胁、不确定、紧迫”的特征。危机管理是政府和社会组织针对危机事件,尽可能减少其危害的管理过程。

广义上,危机文化包括人们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行为;狭义上它仅指危机意识。在内容上,危机文化包含两部分:一是政府管理者和普通民众在政治生活上的危机文化,这属于政治文化的一部分;二是公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危机文化,这属于公民社会和文化学研究的一部分。

从历史的角度研究中国传统危机文化,对现代危机管理有引导作用。

二、传统危机文化的发展脉络

(一)传统危机文化的起点《易经》是研究中国传统危机文化的起点。周

文王撰写

《易经》的目的是“教化”,但商周是人民极为迷信的时代,帝王必须通过“占卜”的形式把《易

经》推向民间,加之《易经》中不乏“吉”

、“凶”、“悔”、“吝”等爻辞,《易经》自然地成为了人们占卜

命运和未来的工具。所谓“占卜”,其目的是帮助人

们反观自己现在的处境,

并尽可能避开障碍,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中国最古老的危机思想“趋吉避

凶”就是从此产生的。《易经》的神秘源于人们对未

来的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正是风险理论和危机管理理论的由来。

《易经》包含了中华文化中经典的危机思想:一是“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

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①,这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

《易经》倡导统治者具有“居安思危”的治理理念,在国家安定的时期也要时刻警惕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二是“天地不交谓之否,天地交则谓之泰②,否终则泰③”,“否”和“泰”是《易经》八卦中两个相对的卦名,分别代表不顺利和顺利。“否”、“泰”交替反映出事物的辩证发展规律,这告诫人们要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掌握时局,在危险中把握机遇,这正是现代危机管理思想的核心。三是“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④,这即为发展至今的“防患于未然”的思想。“未雨绸缪”⑤、“有备无患”⑥、“防微杜渐”⑦等思想也都是源出于此的。事实上,“消千灾于无形”正是现代危机管理的最高境界。

综上所述,人们之所以认为《易经》是研究中国危机文化的起点,是因为它从人类本性的角度揭示了“趋吉避凶”的思想,提出了“把握事物运行规律”及“天人合一”的生存之道,契合了危机管理的科学思想。同时,《易经》中包含的“居安思危”、“否极泰来”和“防患于未然”的危机思想几千年来影响了中国的国家治理和人民生活。《易经》的核心———八卦对中国传统危机文化的形成更是起到了独特的塑造和推动作用。

(二)传统危机文化的形成

中国传统危机文化的形成遵循两个脉络:一是统治者力求保持社会稳定,防止社会动乱的危机文化;二是民间力求了解和掌握天命,将不确定的未来以某种物质载体为形式确定下来的危机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百家争鸣,儒、墨、道、法等学派都主张统治者应竭力保持稳定,防止动乱爆发,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只是其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儒家的孔子主张“仁政”,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荀子主张“礼法并用”,他们希望贤明的统治和森严的等级可以保证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墨家的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以减少社会动乱并缓和社会冲突;道家的庄子主张“清净无为”,崇尚自然,反对斗争;法家主张“法治”,认为社会需要在有秩序、稳定的环境中发展。从危机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政治主张都反映了人类“趋吉避凶”的本性,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生活和优良政治的向往。

未来即意味着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风险的根本属性。民间对风险的态度是消极的,人们厌恶且惧怕风险,并希望可以将所有不确定性确定下来以化解风险。因此,一些可以预测未来,缓解人们焦虑心理的符号便应运而生了。中国古代预测未来的符号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八卦和五行。八卦是《易经》的核心,它用“乾、坤、坎、离、巽、震、艮、兑”八种卦象代表自然界的八种现象“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八种卦象互相组合共形成六十四种形式,分别代表不同的凶吉之兆,以指导人们未来的行为取向。五行即“水、火、木、金、土”,出现在殷商时期,兴盛于春秋至秦汉,其发展得益于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的成熟。战国的邹衍是五行学说的集大成者,他系统地提出了阴阳五行论,认为人们的日常活动必须遵循天地早已设定好的行为依据。

统治者和民间这两条危机文化脉络并不是独立发展的,二者都源于“天人感应”的文化传统,都希望通过顺应天理来保障自身的统治或生活利益。民间盛行的占卜在统治阶级的危机文化中甚至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三)传统危机文化的完善

中国传统危机文化重视“天道”与“人性”的结合,这种“天人感应”观贯穿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始终。儒家文化在汉代开始成为中国文化的统领并一直延续下来。儒家学派的代表董仲舒系统化地阐述了“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学说[1],其天人互感体现为:“丰”是天对统治者优良行为的褒奖,“灾”则是天对统治者的警告和惩罚。董仲舒的学说不仅为统治者的统治提供了伦理道德上的依据,也使中国以“天人感应”为基础的传统危机文化确定下来并逐步完善。

汉代之后,中国经历了上千年的封建统治。一方面,中国人民逐渐摆脱愚昧,转变了对天力的迷信,开始通过科学的方法预测和防范风险。另一方面,儒家思想主导了几千年来的政治生活和社会伦理。事实上,无论是八卦还是五行,都无法真正地预知命运和风险,这些所谓的“预测工具”只是给人们提供一个反思过去的机会并对未来提出预警,而“反思”和“预警”正是儒家思想中危机文化的内涵。

总体来看,中国传统危机文化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意义。从积极的角度看,自《易经》的“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直到后来系统的“天人感应”观,传统危机文化提倡人类对客观规律和天理自然的尊崇,这其实是人面对未来不确定性惟一正确的态度。从消极的角度来看,诞生于封建社会早期的“天人感应”理论源于自古以来的天命观,把灾害逆推为天谴,其实是带有主观臆测成分的唯心主义。人们出于本能的趋吉避凶,试图通过占卜未来把不确定性变为确定性,这也成为“宿命论”产生的土壤。

三、传统危机文化的特点

(一)以“天人感应”为核心思想

中国传统危机文化的核心是“天人感应”,中华文化非常强调人对天理和自然的尊崇,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够保证自身的发展。“天人感应”不仅是指导统治者维护稳定防止统治风险的理念,也是民间百姓审视政治秩序和自身生活的指导思想。

“天人感应”观在夏商时代传播开来,之后经过

·

6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9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