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
又称实证哲学。
产生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创始人为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A.孔德,主要代表有英国的J.S.密尔和H.斯宾塞。
其形成标志为1830年开始陆续出版的孔德的6卷本《实证哲学教程》。
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称为老实证主义,20世纪盛极一时的逻辑实证主义称为新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
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
实证主义不仅对哲学而且对整个社会科学均发生了深刻影响,孔德所创立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在其后的一个半世纪是西方社会学的主流。
实证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
广义而言,任何种类的哲学体系,只要囿于经验材料、拒绝排斥先验或形而上学的思辨,都为实证主义。
狭义而言,实证主义则指法国哲学家孔德(Auguste Comte)的哲学。
这条目内主要介绍狭义的实证主义。
孔德生长的时代,正是一个宣扬理性主义及科学思想发端的时代,在“科学万能”思想的冲击下,人们对形而上学产生怀疑,逐渐以注重经验的科学方法观察、研究事物,探求事实的本原和变化的现象。
实证主义又称实证论,其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
实证论者认为,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
实证主义的目的,在希望建立知识的客观性。
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道万事万物,必须经由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
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体认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经验过的知识。
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
孔德在其所写的《实证哲学》一书里,认为人类进化分成三阶段:一是神学阶段,盖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力量和某些现象感到惧怕,因此就以信仰和膜拜来解释面对自然界的变化;二是玄学阶段,以形而上或普遍的本质阶段,解释一切现象;三是实证阶段,也就是科学的阶段,运用观察、分类,以及分类性的资料,探求事物彼此的关系,此法获得的结果,才是正确可信的。
第二章社会科学方法论诸流派一、实证主义
20世纪以来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争论,大都与 实证主义相关。
实证主义试图将自然科学里的方法应用到社会 科学。预先假定了科学的统一性。
实证主义将科学看做是外在于科学之外的客观 存在的研究。即,对象不因为主体的介入而变 化——拒斥了主体与客体之间、主体与主体之 间的解释学因素的发生。
实证主义五个特征:
范式的转移包括哲学、认识论、方法论 的转移和创新。
C,“不可通约性” (incommensurability)
新旧范式之间有一种质的差别,差异到 无法相容的程度。
各范式里的科学家就象在两个不同的世 界里工作。
几个不同:研究方法、解答方式、知识 标准不同;两个世界里说着不同的语言, 不可互相翻译。
第二,“语言”:既要命题由名称组成,一个 名称指谓一个对象。“语言图像论”——“精确 定义、理想、科学语言”。
第三,不可说的“神秘领域”。
“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我们可以 说这个世界,世界之外的领域我们没有语言去 说。
“对于可说的我们都可以说清楚,对于不可说 的我们应当保持沉默”。
一,科学主义: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后 实证主义——孔德、维特根斯坦、波普尔
1,实证主义兴起:孔德、马赫
从近代实验科学开始至今,主宰自然和社会科学 的正统观念近400年。
孔德:16世纪开始在科学研究界占据主流。19世 纪孔德首先用“实证主义”(positivism)一词, 指称一种关于科学和历史的知识论与世界观。
拒斥形而上“学”。(这个领域存在,但不可 说)
哲学就是语言命题意义分析。无意义的命题无 所谓真假。(如,“我说的话都是谎话”,属 于无意义命题)
影响:
被称为逻辑实证主义的宣言书
1,科学界。如建构实在论。 2,文学界。如作品意义分析。 3,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界。如,摩尔的
后实证主义方法论
后实证主义方法论哎呀,啥是后实证主义方法论呀?这听起来好像挺高深莫测的呢!其实啊,咱可以把它想象成是我们在探索世界这个大宝藏时的一种特别的“寻宝指南”。
后实证主义方法论可不是那种死板板的东西哦,它就像是一个灵活多变的小精灵,带着我们在知识的森林里穿梭。
它不要求我们非得找到那个绝对的、唯一的真理,而是让我们知道,真理可能有很多面呢。
比如说吧,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很多事情,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呀。
就像那天气,有时候晴天,有时候阴天,还有时候会下雨呢。
后实证主义方法论就像是能理解这种多变的小精灵,它让我们不要死脑筋地只认准一种答案。
它鼓励我们去观察、去思考、去质疑。
可不是盲目地去做哦,而是带着一双敏锐的眼睛和一个爱思考的脑袋。
我们看到的现象也许只是表面的,那背后的原因呢?这就需要我们像侦探一样去挖掘啦!而且啊,后实证主义方法论还告诉我们,不要轻易相信那些看起来很完美的理论。
就好像一件新衣服,外表光鲜亮丽,可穿起来舒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呀。
那些理论也许在某些情况下适用,但换个环境可能就不灵光了呢。
它也让我们明白,我们的认知是有限的呀。
我们不可能什么都知道,总会有我们没看到、没考虑到的地方。
这就像是我们在黑夜里走路,只能看到手电筒照亮的那一小片地方,其他地方都是黑乎乎的呢。
在研究中,我们运用后实证主义方法论,就像是给自己戴上了一副特别的眼镜。
这副眼镜能让我们看到更多的细节,发现那些被忽略的地方。
它让我们敢于去挑战传统的观念,去寻找新的思路。
你想想看,要是大家都按照老一套的方法去做事,那怎么会有进步呢?后实证主义方法论就是那个推动我们向前走的力量呀。
我们可以用它来分析社会现象,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
是人们的行为导致的,还是环境的影响呢?也可以用它来研究科学问题,不局限于现有的理论,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总之呢,后实证主义方法论可不是那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东西。
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里。
只要我们愿意去尝试,去运用,就会发现它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棒,能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惊喜和收获呢!所以呀,大家可别小瞧了它哦!。
国际政治学
国际政治的三种研究方法(一)哲学层次的研究方法:1、哲学层次的方法涉及的是研究者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本体论的争论在于世界究竟是物质的还是观念的。
2、认识论所涉及的是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世界以及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
从国际关系研究来看,认识论的体现大致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认识主体与研究的客体之间处于怎样的关系;二是主体认识和解释客体经由怎样的途径。
(二)学科层次的研究方法:1、传统主义和行为主义:传统主义是指通过第一手的观察和实践经验,或是看二手的外交史或其他相关图书资料,依靠判断、知觉和洞察力获得研究成果。
行为主义强调“价值中立”,重视将科学领域的新成果进入到国际政治学研究中。
如系统论、控制论、博弈论。
2、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实证主义(positivism)与行为主义是一脉相承的,有四个基本假定:第一,科学是一个整体,都应使用相同的方法;第二,事实与价值之间是由区别的;第三,社会领域像自然界一样也是规律的,寻找自然规律的方法可以发现这些规律;第四,确定陈述是真的方式是依赖事实的检验。
后实证主义否认社会世界的客观性,强调国际关系中观念与话语的作用。
3、理性主义与建构主义:理性主义的主要涵义是指对理性选择理论的应用,运用博弈论就是一种分析理性选择的简化模式。
建构主义从社会学的视角区分了具有物质属性的自然事实和人们的社会活动所建构的社会事实。
(三)具体问题的研究方法:1、历史分析法(Historical-Descriptive Method)国际政治学中最广泛运用的方法之一。
以历史分析为基础,演绎综合并加以类比,以揭示其规律。
(乔治·莫德尔斯基的百年周期论;汉斯.摩根索的权力政治说;尼克松的“五大力量说”均势和平)2、归纳法与演绎法:归纳法是从个别到一般,即通过对个别事物或现象的分析,得出一般性的结论(或规律)。
演绎法是从一般到个别,即从已知的一般知识或理论出发,通过合理的逻辑推理,推导出未知的结论,或对个别事物做出判断。
实证主义和非实证主义事例
实证主义和非实证主义事例实证主义和非实证主义,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高深?其实说白了,就是两种看待世界的不同方式。
一种是特别“看得见摸得着”的,喜欢实实在在的证据,另一种呢,比较讲究“心灵感应”或者“哲学理论”,不是每一件事都能用数字和数据来解释的。
你听我一一道来,保证让你轻松get到!咱先说实证主义。
简而言之,就是“只信真金白银”,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才算数。
如果说这是一场科学的较量,那实证主义就绝对是那个穿着实验室白大褂的科学家形象了。
比如说,古时候有个科学家叫哥白尼,他说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不是太阳绕着地球。
你看,这可不是随口说说的事儿啊,这可是经过了长期的观测和计算才得出的结论。
哥白尼做的事就像是做一场“数理推演”,拿出一堆天文数据,大家一看,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儿。
你问我怎么知道这事儿就是实证主义呢?好嘛,因为哥白尼拿出了大量的观测结果,不是空口白话,也没有去讲什么“宇宙的深层奥秘”,完全是通过实践和证据来说话。
说得再直白点,就是他就是给大家展示了“数据才是真理”,没有证据,光说也没用。
要是有个科学家站在哥白尼面前说:“我觉得地球绕着太阳转是不对的”,那他根本没法反驳啊,因为哥白尼拿的证据摆在那里,不是光凭空想的东西。
然后呢,说到非实证主义,就有点像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哲学家了。
这种看待问题的方式,更多的是从思考、想象和理论上出发。
就好像你看到一只猫,如果它跟你说:“我真的能飞!”,你肯定会说,嘿,猫你这是吃错药了吧?可是非实证主义者就不这么想,他们就会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思考,“那猫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是不是它知道我们不知道的什么秘密?”你看,这种思维方式,就是不直接依赖实证数据,而是探讨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比如说,哲学家康德,他提出了一个观点,叫做“物自体”。
意思就是,我们只能通过我们的感官来感知外部世界,但这些感知本身可能有偏差,至于外界究竟长什么样子,是不是我们感知到的那样,我们无法完全知道。
后实证主义理论ok课件
02
后实证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
科学知识的客观性
科学知识的客观性是指科学知识是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其真实性不依 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改变。后实证主义理论认为,科学知识的客观性是通过观察 和实验验证来保证的,只有经过严格的观察和实验验证的知识才能被认为是客观 的。
后实证主义理论强调科学知识的客观性,认为科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不断 接近客观真理的过程,科学知识的真实性不应该受到人的主观意识的影响。
后实证主义理论与其他理论的融合
1 2
与其他社会科学理论的融合
后实证主义理论可以与其他社会科学理论相互借 鉴、融合,形成更加完善的理论体系。
与其他哲学理论的融合
后实证主义理论可以与实用主义、解释学等哲学 理论相互融合,丰富后实证主义理论可以与心理学、地理学等其他学 科的理论相互融合,拓展应用领域和范围。
发展
后实证主义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哲 学思潮。它对科学知识的构建提出了新的观点和看法,对科学哲学的发 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应用
后实证主义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 和自然科学等。它对科学知识的构建和解释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为 学科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科学知识的可证实性
科学知识的可证实性是指科学知识必须是可被证实和证伪的,即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来证明其真 实性和伪谬性。后实证主义理论认为,科学知识的可证实性是科学知识客观性的必要条件,只有经过 证实的知识才能被认为是科学的。
后实证主义理论强调科学知识的可证实性,认为科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基于可观察和可实验验证 的事实和证据,只有经过严格的观察和实验验证的知识才能被认为是科学的。
科学知识的可观察性
第三讲: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后实证主义
社会科研的方法体系
社会科研方法纵向可划分为若干层次(高层方法观 层、中层范畴论、移植论和范式论层、低层方法层 和底层作法层)
方法观层
范畴
论(功
能和目 的)
范式
论(取
向)
移植
论(视
角)
方法层p24
作法层p24
高层 中层 低层 底层
社会科研方法体系:中层
范畴论p73
从研究性质的角度看:社会科研的类型分为基础研究(理论研 究)、应用研究。
范畴论p75
预测性研究:带有前瞻性质的社会科学研究,主要 目的是说明研究对象将来的状态。
是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 研究对象的现状发展变化规律(描述性研究) 因果链条(解释性研究) 对未来的状况进行科学的
预测(预测性研究)例如:21世纪中国教育督导 走向研究(预测性研究)
高层 中层 低层 底层
社会科研方法体系:低层
方法层(确定研究方式)p77
调查研究 实验研究 实地研究 文献研究
社会科研方法体系:低层
方法层(确定研究方式)p77
调查研究:采用问卷或访谈等方法,通过对被调查者的观点、 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系统地收集信息与进行分析,来认识社会现 象极其规律的社会科学研究方式。
个体主义方法论
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的行为主义理论克服了 整体主义方法论的弊端,提出个体主义方法论的三 个命题:
(1)社会目标和利益是某种或某些个人目标和利 益的存在形式,个体利益决定他们的行为选择
(2)社会整体是个体行动的结果,对社会整体的 认识必须归结到“个体行为”的基础上。
(3)对整体范畴的认识必须从个体心理出发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后实证主义
西方公共行政研究中的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
于 自然科学时,其研究的客体是没有生命和意志的自然界 ,而公共行政研究 的客体涉及人的意志 和行 为 ,这是 具有 主观性 的 。如果要 使公 共行 政 的研 究像 自然 科学 一样 成 为一 门科 学 ,就需 要 把
境 、使命或制度框架都不例外 ,所以它们能够顺利地应用到任何地方。 ¨ 。 ”2 明显地 ,公共行政学 者信奉实证主义主体的认识论思想 ,认为公共行政像其他 自然科 学一样 也受客观 自然规律的支
配 ,公共 行政 研究 的 目的就 是要 认识 这些 自然 规 律 ,以达 到提 高行政 效率 之 目的 。
2 .西蒙基于逻辑实证主义的行为科学研究 。由于经验实证主义在实践中没有办法完全做到 , 石里克提出以逻辑证实代替经验证实 ,实证主义进一步发展为逻辑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改变
了知 识和 经验 ( 体验 ) 的直 接对 应关 系 ,认 为 知识 只是关 系 表述 ,是 判断 和命题 ,是 一种抽 象 的 符号关 系 ,从 而建 立 了知识 与语 言 ( 号 、概念 、命 题 )之 间 的直 接联 系 ,语 言逻辑 上 的真也 意 符
人 的意志 和行 为纳入 客观 的研究 范 畴 ,这 成为 行政学 获取 科学 之合法 性 的基 础 。韦 伯通 过把 人 的
意志和行为嵌入官僚制的组织机器中,完成了这样的转换 。官僚制通过明确 的价值 中立、一致 的 规范和正式陈述的规则剔除人 的主观性因素 ,把人看成是应用于规则的组织零件 ,或是达到组织 目的的手段和工具。而公共行政原则 的倡导使公共行政研究更趋 向于科学 ,所谓公共行政原则 , 就是类似于科学的普遍性原理 ,古立克 和厄威克的 P S C R O D O B是著名的公共行 政原则。在他们
社会研究方法第十一版芭比术语版
第 3 章 社会研究中的伦理和政治
一、社会研究的伦理议题 伦理问题是一个关键的考虑因素。两个根本性的伦理方针是自愿参与和对研究对象无害。 1、自愿参与 参与者必须处于自愿。 2、对参与者无害 自愿参与和不伤害参与者已经越来越正式化,形成了“知情同意”——这种规范要求,基于自愿参与的原则而进入 研究的对象,必须完全了解他们可能受到的危害。 3、保护研究者权益(匿名与保密) 匿名——当研究者和读者都不可能将回答和回答者对应起来时,这个研究就可以说达到了匿名的要求。 保密——当研究者能够指认特定研究对象的回答,但是承诺不会将其公开时,该研究就达到了保密的要求。
三、必要原因和充分原因 联系和相关本身并不能够确定因果关系。现实中,虚假的因果关系通常由一个或多个变量引起。 四、分析单位 分析单位——研究什么和研究谁,是 社会研究者试图观察、描述和解释的人或事物。 (一)个体 (二)群体 (三)组织 (四)社会人为事实 人或其行为的产物。
《社会研究方法》4
(五)分析单位的错误推理:区位谬误和简化论 区位谬误——在只对群体进行观察的基础上,错误地得出个体层次上的结论。 简化论——局限于只将某些类型的概念应用于被研究的对象。
定性研究者和定量研究者都关注个体的观点。但定性研究者认为他们通过详细的访问和观察,可以更加接近行 动者的视野。他们认为定量研究者很少能够捕获他们的对象的视野,因为他们不得不依靠更为远距离到、推论性到 经验方法和材料。由解释性方法所产生到经验材料被许多定量研究者看作是不可靠到易受影响的和不客观的。 (4)考察日常生活的限制
《社会研究方法》3
4、欺骗 任务报告——和对象交流,让他们了解其在研究中的经历。当存在伤害参与人的可能性时,这种报告是尤为重要的。 二、社会研究的政治蕴含 伦理问题与政治问题的区别:首先,社会学研究中的伦理争议大多与研究方法有关,政治观点的争议则发生在研究 的性质和运用中。其次,伦理争议存在着正式的行为规范,而现实社会没有一种能让社会学家一致接受的政治规范。
实证主义(名词解释)
实证主义的概念解释如下:
实证主义,又叫自然主义、科学主义、经验主义等,主要是指“社会学研究者或社会科学家盲目模仿自然科学家(主要是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的方法和语言,用自然实体、自然因素和自然规律来解释人类社会的思潮”。
传播学中的实证主义导源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实证主义,它是“以客观性、实证性、精确性为主导原则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
“实证即可检验、可验证、可证实、可重复。
”美国的主流传播学者(经验学派)大都沿用这种方法,把一切诉诸经验验证,强调归纳和经验,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进行推理验证,用此得出的理论或规律来解释一切传播现象,理论或假说只有被验证了才有意义。
实证主义的三个基本前提如下:
1、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具有自身的客观性,这些客观性可以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加以揭示。
2、人类有能力开发或设计出揭示社会现象之客观性的科学方法。
3、任何关于社会现象的理论和假设,都能够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得到证明或否定。
实证主义的三个主要原则如下:
1、研究程序应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用于调查和分析的方法和技术不能随意变,以便为其他学者提供验证的手段。
2、社会科学家的首要目标,是收集和提供关于理论假设的无可争议的科学数据和材料。
3、通过公开的学术讨论,建构关于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模式或“定理”。
实证主义和非实证主义的区别
实证主义和非实证主义的区别1、概念包含内容不同。
法律实证主义定义法的要素包括权威性制定与社会实效。
其中以社会实效为首要定义要素的法的概念,如法社会学和法现实主义;以权威性制定为首要定义因素的法的概念,如分析主义法学,代表人物如奥斯丁、哈特、凯尔森。
2、基本主张不同。
实证主义在定义法的概念的时候,没有道德因素被包括在内,即法和道德是分离的,实证主义认为,在法与道德之间,在法律命令什么与正义要求什么之间,即实然法和应然法之间,不存在概念上的必然联系。
非实证主义的在定义法的概念时,道德因素被包括在内,即法与道德是相互联接的。
非实证主义者定义法的要素:内容的正确性,社会实效性,权威性制定。
以内容的正确性作为法的概念的唯一定义要素,以传统的自然法理论为代表;以三要素同时作为法的定义的要素的,超越自然法学与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第三条道路,如阿列克西。
扩展资料:实证主义基本特征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
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
实证主义的影响:实证主义不仅对哲学而且对整个社会科学均发生了深刻影响,孔德所创立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在其后的一个半世纪是社会学的主流。
实证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
广义而言,任何种类的哲学体系,只要囿于经验材料、拒绝先验或形而上学的思辨,都为实证主义。
狭义而言,实证主义则指法国哲学家孔德(AugusteComte)的哲学。
这条目内主要介绍狭义的实证主义。
孔德生长的时代,正是一个宣扬理性主义及科学思想发端的时代,在“科学万能”思想的冲击下,人们对形而上学产生怀疑,逐渐以注重经验的科学方法观察、研究事物,探求事实的本原和变化的现象。
后实证主义的思维空间
第六章后实证主义的思维空间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第三场争论的焦点,即后实证主义与实证主义在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范围等问题上的分歧,尤其是前者对于后者的批评和挑战,具有深刻的学科建设含义:它提出和视图回答的问题,属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范畴。
第三场争论也被许多人称为‘扩展四维空间’的大讨论。
有两点提请读者注意:第一,在西方国际政治学内部,并非所有人都同意对第三场争论的这种后现代主义的概括。
第二,在欧美国际理论学术界,找据主流地位的依然是现实主义(尤其是新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尤其是新自由主义),后实证主义旗帜下的各种流派(后现代主义、批判理论、建构主义等)依然处于以挑战姿态出现的少数派的位置。
第一节真是的历史和思维的结构那些后来被称为‘后现实主义者’‘后现代主义者’‘后结构主义者’‘话语分析家’或‘批判理论家’的学者,发现了一些过去不曾提出过不为人注意的困惑,提出了从前的研究者难以想象的问题。
与此相联系得另一类问题涉及对世界政治的一般理解。
同理,国际政治是古而有之,还是20世纪的发明,并没有一个定论,关键取决于判断者的标准。
从雅典人与斯巴达人的决斗与现代斗争的类似之处,可以看到国家和国家间体系的历史延续性。
在这个意义上,像加拿大当代著名批判理论家罗伯特沃克指出的,历史的展示实际上让位于解释结构的展示。
理查德伯恩斯坦改过的那样,‘许多人有一种日益增长的感受,现有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式存在某种重大缺陷’,因而他们渴望‘改变那种引导我们思考和行动的范畴结构和模式’。
马尔库塞,哈贝马斯,伯恩斯坦,福柯和德里达等人有特殊贡献。
所有这些人,在此意义上,关注的是一种‘后理论的探索’从这里上看,在这些具有强烈的反思意识的哲学家、思想家的作品中,有几个值得重视的认识论的共同特点:第一,他们揭示了实证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人类社会和政治时的不充分性。
第二,作者们尤其关注知识形成和塑造的过程,他们强调的是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化的命题,而不是那些建立在深思熟虑的理性主义,有意义的数据或符合规则的公式之上的命题。
社会研究方法
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笔记一、社会研究中的一些辨证关系1、个案式和通则式解释模式个案式解释——一种解释方式,在这种解释方式中,我们试图穷尽某个特定情形或是事件的所有原因。
通则式解释——一种解释方式,在这种解释方式中,我们试图寻找一般性地影响某些情形或者事件到原因。
2、归纳与演绎理论归纳——在这种逻辑模型中,普遍性的原理是从特定的观察中发展起来的。
即是从个别出发以达到一般性,从一系列特定的观察中,发现一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所有给定事件的秩序。
演绎——在这种逻辑模型中,特定的命题来自普遍性的原理。
即从一般到个别,从(1)逻辑或理论上预期的模式到(2)观察检验预期的模式是否确实存在。
3、定量与定性资料定性研究(导论P133)——是一种将观察者臵于现实世界之中的情景性活动。
它由一系列解释性的、使世界可感知的身体事件活动所构成,这些事件活动转换着世界。
它将世界转变成一系列的陈述,包括实地笔记、访问、谈话、照片、自然主义的方式。
这意味着定性研究者实在事物的自然背景中来研究它们,并试图根据人们对现象富玉的意义来理解或来解释现象。
局限:依据典型的或少量个案的资料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具有普遍性。
主观性的分析或结论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因此无法对不同的研究结论进行检验。
定量研究——从一组单位中收集各单位的可以对比的信息。
优点:普遍性、客观性和可验性。
标准化和精确度较高,逻辑推理比较严谨。
能大大推进理论的抽象化和概括性促进对现象之间普遍的因果关系的精确分析。
局限:1.对大量样本的少数特征做精确的计量,因而很难获得深入、广泛的信息,容易忽略深层的动机和具体的社会过程。
2.社会现象错综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且难于控制,要确立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容易,研究的现象越复杂,统计分析与相关分析就越不可靠。
3.由于社会现象的独特性,许多都无法得出普遍性都经验概括,因而无法依赖定量分析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不同(定性研究1P11):1.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的效用2.后现代敏感性的认同定量的、实证主义的方法和假设的运用,被新一代的定性研究者所拒绝,他们认为后结构的和/或后现代的敏感性更为重要。
(完整版)比较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
1、比较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
(1)方法论
实证主义的创始人是法国思想家孔德,他明确地将科学方法规定为实证方法,并将实证方法与形而上学的思辨方法对立起来,提出拒斥形而上学并以科学方法取而代之;后实证主义经由波普等人的批判理性主义发展而来,后实证主义是一种“批判的现实主义”。
唯物的后实证主义主张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采取“文化客位”的路线,即从自己设定的理论假设出发,通过量或质的方法对于研究对象展开分析和研究。
唯心的后实证主义主张采用“文化本位”的方法才能找到真实之物,即采用质的方法,到实地田野去了解被研究者的观点和思维方式,然后在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建立“扎根理论”。
(2)目的
实证主义的目的就是发现自然规律或存在于事实中间的恒常关系,而这只能依靠观察和经验才能得到;后实证主义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细致严谨的手段通过“证伪”的方式,对不尽精确的表象不断进行排谬而逐步逼近客观真实。
(3)内容
实证主义将知识等同于理论,强调认识的途径和建构理论的主要方法就是在受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实验,并且主张以一整套固定的“科学主义”原则和标准衡量知识增长。
这些主张与文艺复兴以来理性主义高扬的局面形成了高度的契合,并且成为这一理性主义的组成部分;后实证主义认为,客观实体是存在的,但其真实性却不可能被人的认识穷尽。
人们所了解的真实无非只是客观实体的一部分或其中一种表象。
比较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可编辑修改word版)
1、比较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
(1)方法论
实证主义的创始人是法国思想家孔德,他明确地将科学方法规定为实证方法,并将实证方法与形而上学的思辨方法对立起来,提出拒斥形而上学并以科学方法取而代之;后实证主义经由波普等人的批判理性主义发展而来,后实证主义是一种“批判的现实主义”。
唯物的后实证主义主张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采取“文化客位”的路线,即从自己设定的理论假设出发,通过量或质的方法对于研究对象展开分析和研究。
唯心的后实证主义主张采用“文化本位”的方法才能找到真实之物,即采用质的方法,到实地田野去了解被研究者的观点和思维方式,然后在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建立“扎根理论”。
(2)目的
实证主义的目的就是发现自然规律或存在于事实中间的恒常关系,而这只能依靠观察和经验才能得到;后实证主义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细致严谨的手段通过“证伪”的方式,对不尽精确的表象不断进行排谬而逐步逼近客观真实。
(3)内容
实证主义将知识等同于理论,强调认识的途径和建构理论的主要方法就是在受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实验,并且主张以一整套固定的“科学主义”原则和标准衡量知识增长。
这些主张与文艺复兴以来理性主义高扬的局面形成了高度的契合,并且成为这一理性主义的组成部分;后实证主义认为,客观实体是存在的,但其真实性却不可能被人的认识穷尽。
人们所了解的真实无非只是客观实体的一部分或其中一种表象。
逻辑实证主义
基本概况:逻辑实证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在维特根斯坦和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思想的哺育下形成产生的,在30年代到50年代对西方思想界,尤其是自然科学界有一定影响。
其核心是维也纳学派,也叫经验主义,或称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新实证主义、逻辑经验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哲学是一种活动,即对概念和命题进行逻辑分析,目的是澄清概念和命题的意义,清楚无意义的概念和命题。
他们把命题分为形式命题和经验命题两类。
逻辑实证主义以经验为根据,以逻辑为工具,进行推理,用概率论来修正结论,但他们否认了感性认识的积极作用,是真正的理性主义。
基本观点: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是:1.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为对知识进行逻辑分析,特别是对科学语言进行分析;2.坚持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强调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以消灭形而上学;3.强调一切综合命题都以经验为基础,提出可证实性或可检验性和可确认性原则;4.主张物理语言是科学的普遍语言,试图把一切经验科学还原为物理科学,实现科学的统一。
这主要是受了物理科学中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产生和发展的影响。
逻辑实证主义的中心问题是意义问题以及通过意义划分科学和形而上学的界限,纲领是捍卫科学而拒绝形而上学。
逻辑实证主义对形而上学的拒斥:逻辑实证主义拒斥形而上学,并不是简单的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和反对,而是认为形而上学不能区分科学与非科学,形而上学的命题甚至形而上学本身就是无意义的。
在这个方面,还有一个程度的问题,有的哲学家对形而上学展开全面的批驳,认为形而上学一无是处,其所有的、整个体系都是毫无意义的,它们既不是分析的,又不能为经验所证实,没有任何真理性可言,是无谓的“伪命题”。
而也有哲学家不认为形而上学完全无意义,只是认为它没有传递实际知识的意义,仅具有激动情感的意义。
然而,如果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而逻辑实证主义所拒斥的实际主要就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
实证主义
★19世纪中叶,英国数学家维特根斯坦, 结合实证主义中重经验的学说和符号逻辑 学说,成为逻辑实证论。符号逻辑就是将 代数的方法和符号,应用在逻辑上。这种 理论运用罗辑,达成具有像数学那样明显 和确实的结论。
实证主义基本特征:
(一)以现象论的观点为出发点。 现象即实在,是有用的、确定的、精确 的、有机的和相对的,与现象的这些属性 相对应,“实证”一词也具有同样的意义, 一切知识都是对这些现象的共存和相继的 描述。 实证主义者把现象当作一切认识的根源, 要求科学知识是“实证的”。
四、法律实证主义 法律实证主义(LegalPositivism),又 称法律实证论、实证法学,是当代的一种 法理学和法哲学流派,其主张法律是人定 规则,在法律和道德之间,没有内在的和 必然的联系。
法律实证主义在很多方面和自然法理论 针锋相对。自然法认为在法律和公正之间存 在着本质的关联性,而法律实证主义则认为, 法律的有效性和道德、公正无关。
第二节 实证主义概述
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道万事万物,必 须经由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 识。 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体认经 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 经验过的知识。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 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
孔德在其所写的《实证哲学》一书里, 认为人类进化分成三阶段: 一是神学阶段,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力量 和某些现象感到惧怕,因此就以信仰和膜 拜来解释面对自然界的变化;
它告诉我们关于世界陈述中的哪些内容是属 于知识的范围,并为我们提供可以用来区分能够 与不能合理地提出问题的准则。 因而,实证主义是一种规范的态度,关于我 们如何使用“知识”、“科学”、“认识”、 “信息“等术语。同样,实证主义的原则也区分 了哲学和科学的争论中哪些属于值得深入探索的 问题,哪些又属于不可能得到解决或不值得考虑 的问题。
后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定量
后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定量
1.范式
二者的区别可以从其所从属的范式谈起,定量研究范式从属于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定性研究范式从属于建构主义/阐释主义;
2.推理方法
由于二者范式的区别,故而对原因的解释以及相应的科学推理方法也就有所不同,定量研究往往采用数理统计和概率论的方式,定性研究采用的是集合论和逻辑学;
3.研究重点
由于指导思想和操作手段不同,它们有可能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质”的不同侧面上。
定性研究是在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互动关系中,通过深入、细致、长期的体验、调查和分析对事物获得一个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而定量研究则依靠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计算,并对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的把握。
4.操作层面
研究观点:定量研究强调建立通则,定性研究主张理解,定量研究以客观的视角而定性研究强调当事人的视角;
研究环境:定量研究多在人工控制的环境里进行,而定性研究多在自然环境中进行;
研究策略:定量研究以假设演绎为主,定性研究以归纳分析为主;
研究类型:定量研究多为非体验式调查和实验法,定性研究为体验式观察,访谈;
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定量研究排除这二者间的互动,而定性研究接受二者的互动
5.研究结果差异
量化研究虽然有可能从对数据分析结果的解释中得到新的结论,但由于事先设置的理论假设的限制,新的结论对原有理论的修正往往并不太大。
质性研究是一个具有内在开放性和灵活性的体系,它允许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校正和修改研究设计和所研究的问题。
逻辑实证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1 逻辑实证主义简介•逻辑实证主义(Logical positivism)是一个哲学流派,其核心是维也纳学派,也叫经验主义,或称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新实证主义、逻辑经验主义。
•主要产生于1930年代~1950年代。
从1923年“维也纳小组”成立到1929年“维也纳学派”诞生,标志着逻辑实证主义思想的形成。
•主要代表人物是石里克(Schlick)、卡尔纳普(Carnap)、莱辛巴赫(Reichenbach)、塔尔斯基(Tarski)、亨佩尔(Hempel)、艾耶尔(Ayer)等。
这一流派深受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弗雷格(Friedrich Frege)、罗素(Bertrand Russell)等的影响。
2 基本思想•它是以经验为根据,以逻辑为工具,进行推理,用概率论来修正结论。
•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原则:命题的意义在于其证实方法。
•逻辑实证主义产生的理论背景:它继承了自休谟以来的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传统,并把它与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等人创立的现代逻辑结合起来。
同时相对论的产生和量子物理学的新发展则为其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哲学是一种活动,即对概念和命题进行逻辑分析。
目的是澄清概念和命题的意义,清除无意义的概念和命题。
3 对语义学的影响a) 意义证实论(Verification Theory)•逻辑实证主义者尝试用逻辑实证主义来解释语义,强调一个命题的意义在于其经验成分,它要得到经验的证实才有意义,它的意义就等同于证实它的方法。
简言之,一个命题如果得到证实就有意义,得不到证实就没有意义。
•石里克是意义证实论的主要倡导者,他指出:“陈述一个句子的意义,就等于陈述使用这个句子的规则,也就是陈述证实(或否定)这个句子的方式。
一个命题的意义,就是证实它的方法。
[2]p.39”•后来卡尔纳普提出了较为灵活的意义标准:可验证性原则(Principle of Conformabilit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positivist view of research
• science is a way to learn the TRUTH
3:21 PM
Positivist View
The positivist view of research
• •
science is a way to learn the TRUTH science is DETERMINISTIC
Positivist View
A post-positivist view of research
• Similarity between common sense and science
3:21 PM
Post-Positivist பைடு நூலகம்iew
A post-positivist view of research
The positivist view of research
• • • •
science is a way to learn the TRUTH science is DETERMINISTIC science is MECHANISTIC science uses METHODS
3:21 PM
Positivist View
3:21 PM
The positivist view of research
• • • • •
•
•
3:21 PM
science is a way to learn the TRUTH science is DETERMINISTIC science is MECHANISTIC science uses METHODS science only deals with what we can see or measure - EMPIRICISM the best way to learn the truth is to EXPERIMENT science is OBJECTIVE
A post-positivist view of research
• Similarity between common sense and science • NATURAL SELECTION model of knowing •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TRIANGULATION • Observation is THEORY-LADEN
3:21 PM
Positivist View
The positivist view of research
• • •
science is a way to learn the TRUTH science is DETERMINISTIC science is MECHANISTIC
3:21 PM
Positivist View
3:21 PM
Positivist View
The positivist view of research
• • • • •
•
science is a way to learn the TRUTH science is DETERMINISTIC science is MECHANISTIC science uses METHODS science only deals with what we can see or measure - EMPIRICISM the best way to learn the truth is to EXPERIMENT
Positivism and Post-Positivism
3:21 PM
How do we come to know the world?
Epistemology • the philosophy of knowing Methodology • an approach to knowing
3:21 PM
3:21 PM
Post-Positivist View
Critical Realism
• believe there’s a reality that we should try to ‘get right’ • critical of our ability to ever get it perfectly right
Positivist View
The positivist view of research
• • • • •
science is a way to learn the TRUTH science is DETERMINISTIC science is MECHANISTIC science uses METHODS science only deals with what we can see or measure - EMPIRICISM
• Similarity between common sense and science • NATURAL SELECTION model of knowing
random variation
selective retention
3:21 PM
Post-Positivist View
A post-positivist view of research
3:21 PM
Post-Positivist View
A post-positivist view of research
• Similarity between common sense and science • NATURAL SELECTION model of knowing •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TRIANGULATION • Observation is THEORY-LADEN • NONREDUCTIONIST
3:21 PM
3:21 PM
• Similarity between common sense and science • NATURAL SELECTION model of knowing •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TRIANGULATION
3:21 PM
Post-Positivist 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