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对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认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 商品意识和市场意识已经深
深扎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 国家已经从短缺经济进入买方市场, 作为公共关系主体的社会组织中的公益性组织的我国政府机构,需要塑造良好的社会组织形象。
而我国政府机构的设置却仍然沿袭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其职能
也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同时,建立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上的庞大的政府机构, 由于分工过细, 权力过大, 以致造成了机构臃肿、人员过多、政企不分, 滋生出了官僚主义, 助长了不正之风, 也给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 我国提出了政府机构改革, 正是要破除现行政府机构的种种弊端, 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同时这也是实现我国小政府、大社会的政府机构格局的需要, 是把现行的官本位色彩较强的行政机构变为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的需要, 是一场具有十分重大的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的深刻革命。
近40年来,我们党和政府为建立和完善一个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灵活高效的党政体制,先后进行过6次机构改革, 六次机构改革, 虽然都有一定的成效,却一直未能跳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主要原因有:政府职能放量扩大,综合经济管理职能、社会工作职能、行业管理职能等等全部集中在政府部门,政府职能的扩展必然带来机构的膨胀;干部人事制度不合理,是造成机构、人员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不科学的政府系统自身的政绩评价机制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消极因素;缺乏对政府系统的行为进行有效制约和监督的法律机制、财政机制和其他社会机制;政府组织自身的原因。
公共关系的客体—公众,是与特定的公共关系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个人、群体和组织的总和,是公共关系工作对象的总称。公众的数量以及态度,决定着组织生存环境的优劣。正确认识和分析公众,积极地影响公众,争取不同公众对组织的理解与支持,是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任务。我国政府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为了能更好的为人民群众这个公众服务就该界定职能:确定公共事务范围,界定政府总体职能;加强协调和统一,合理安排政府间职能结构;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重新调整政府部门间职能结构。同时要进行人员分流,精简人员。
信息传播沟通是公共关系的过程。信息传播沟通是连接公共关系主体和客体
的纽带,它是公共关系的工作过程,也是公共关系的基本手段。信息传播的质量和效果决定着公共关系工作的效果。现在公众可以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人际传播媒介及其它媒体来了解政府机构作为公共关系的主体的工作效果。我国政府机构改革要顺利进行,并使已有改革成果得到巩固,就必须加强行政立法,实现政府机构职能、编制和工作程序法制化、规范化。而法律建设就是要公众通过信息传播媒介沟通来掌握信息,从而配合、支持、监督政府机构的工作,时的我国政府机构改革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