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地震海啸灾害考察_林均岐

合集下载

2004年12月26日印尼8.7级地震及其对我国大陆地震趋势的影响

2004年12月26日印尼8.7级地震及其对我国大陆地震趋势的影响

2004年12月26日印尼8.7级地震及其对我国大陆地震趋
势的影响
陈学忠
【期刊名称】《国际地震动态》
【年(卷),期】2005(000)001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西北近海8.7级地震发生的背景, 基于1900年以来全球8.5级以上地震活动之后我国大陆地震活动情况以及这次印尼8.7级地震产生的附加应力场, 分析了这次地震对我国大陆地区地震趋势的可能影响, 讨论了印尼爪哇海沟地区发生的7级以上地震与我国大陆7级以上地震的对应关系.
【总页数】5页(P26-30)
【作者】陈学忠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71
【相关文献】
1.2004年12月26日印尼北苏门答腊以西近海Mw9.0地震与地震的类临界点模型 [J], 蒋长胜;吴忠良
2.印尼苏门答腊MW9.0级地震对全球及中国大陆地震趋势影响研究的反思 [J], 韩渭宾;蒋国芳
3.2004年12月26日印尼Ms 8.9大地震对亚洲地震活动影响估计 [J], 赵明;田山;刁桂苓
4.利用GPS资料研究印尼8.7级地震对我国西部地震趋势的影响 [J], 王双绪;丁平;张希;张晓亮
5.在2004年12月26日印尼9级地震前收到特大临震信息 [J], 李均之;陈维升;夏雅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自然灾害普查典型案例

自然灾害普查典型案例

自然灾害普查典型案例1. 2004年印度洋地震和海啸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了里氏9.1级的强烈地震,引发了巨大的海啸,影响了印度尼西亚、泰国、斯里兰卡、印度等国家。

海啸造成了超过23万人死亡,数百万人受伤和失去家园。

这次灾害震撼了全球,并引发了对灾害预警系统的改进。

2. 2010年海地地震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了里氏7.0级的地震,震中位于首都太子港附近。

这次地震造成了大约23万人死亡,30万人受伤,数百万人失去家园。

由于海地的基础设施薄弱,救援工作困难重重,这次地震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海地重建的关注。

3. 2005年美国卡特里娜飓风2005年8月29日,飓风卡特里娜袭击了美国的新奥尔良市和周边地区。

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造成了超过1800人死亡,数十万人流离失所。

卡特里娜飓风暴露了美国对于自然灾害的准备不足,引发了对于灾害应对能力的广泛讨论。

4. 2011年日本东北地震和福岛核灾难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了里氏9.0级的强烈地震,引发了巨大的海啸。

地震和海啸导致了 1.5万人死亡,数十万人失去家园。

此外,福岛核电站发生严重事故,导致核泄漏和辐射污染。

这次灾难震撼了全球,并引发了对核能安全的重新评估。

5. 1970年秘鲁安达斯地震1970年5月31日,秘鲁南部地区发生了里氏7.9级的地震,该地震导致了25,000-70,000人死亡,数十万人无家可归。

这次地震震惊了世界,也引发了对于发展中国家地震准备能力的重视。

6. 2008年中国四川汶川地震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的强烈地震。

这次地震造成了近8.7万人死亡,超过37万人受伤,数百万人失去家园。

中国政府展开了规模庞大的救援和重建工作,这次地震引发了对于中国灾害应对能力的关注。

7. 1991年菲律宾南部苏禄地震1991年8月17日,菲律宾南部苏禄群岛发生了里氏7.8级的地震,造成了超过7,000人死亡,数十万人无家可归。

【大事件】印尼大海啸死亡近30万人---2004年

【大事件】印尼大海啸死亡近30万人---2004年

【大事件】印尼大海啸死亡近30万人---2004年
印尼强震引发东南亚多国海啸示意图
2004年12月26日北京时间上午9时,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以北印度洋海域当地时间26日上午8时发生里氏8.7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东南亚和南亚数个国家受波及,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这次大地震震央位于印尼苏门答腊以北的海底,是自1964年阿拉斯加耶稣受难日地震以来最强的地震,也是1900年以来强度第四的地震。

地震引发的海啸高达10多米。

这次地震及其引发的大海啸对东南亚及南亚地区造成巨大伤亡,远至波斯湾的阿曼、非洲东岸的索马里及毛里求斯、留尼旺等岛国。

印度有大约一万人死亡,斯里兰卡有超过四万人遇难,而印度尼西亚的总死亡人数可能多达20万人,伤者可能达三万人之多。

据受影响各国统计数字显示,死亡总人数为29万2千多。

印度洋地震海啸(2004-12-26)及其对中国的警示

印度洋地震海啸(2004-12-26)及其对中国的警示

印度洋地震海啸(2004-12-26)及其对中国的警示柯长青【期刊名称】《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年(卷),期】2006(17)4【摘要】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发生ML9级强烈地震.地震的强度是100a来全球非常罕见的.地震引起了巨大海啸,浪高近10 m,波及到东南亚、南亚和东非地区10多个国家,造成近30万人遇难.地震使印度尼西亚、泰国的部分岛屿发生了地形变化.海啸在受灾国留下了大片的盐碱地.苏门答腊板块边缘的一个长距离破裂带通过长时间积累,蓄积了巨大能量.这些能量在2004-12-26集中释放出来.导致了这次地震海啸的发生.地震海啸灾害本身规模巨大,发生异常突然,再加上受灾地区人员密集,缺乏海啸灾害逃生的知识和经验.印度洋沿岸国家没有海啸预警系统,是造成这次灾害巨大伤亡的原因.中国从台湾-海南岛一线的海区,存在地震海啸的可能性.因此应不断完善海啸预警系统,提高沿海地区建设工程的防灾抗灾标准,加强防波堤建设以及采取恢复红树林等生物工程措施,预防潜在的海啸灾害.【总页数】6页(P91-96)【作者】柯长青【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3;X4【相关文献】1.海啸·赈灾·友谊--印度洋地震海啸中的几件事 [J], 张昆生2.痛哭的印度洋——印度洋地震海啸札礼 [J], 八爪鱼3.中国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对外信息传播特征变化与国家形象——以中国网关于中国援助日本地震和援助印度洋海啸报道为例 [J], 冯慧文4.地震型海啸的危害和预警--印度洋大海啸的惨痛教训 [J], 徐衍强5.世纪劫难:印度洋的强地震与大海啸给世人的警示 [J], 莫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南亚海啸

东南亚海啸

东南亚海啸引言海啸是指在海洋中由于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等原因产生的海浪,当海浪抵达海岸时,可以造成巨大的破坏。

东南亚地区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印度洋地震带之间,地震活动频繁,因此该地区经常受到海啸的威胁。

本文将讨论东南亚地区发生的历次海啸,分析其成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一、历史上的东南亚海啸1. 2004年印度洋地震和海啸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附近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震,震级达到了9.3级。

这次地震引发了一系列的海啸,其中最严重的影响了印尼、泰国、斯里兰卡、印度等国家。

这次海啸造成了超过2.3万人的死亡,成为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海啸之一。

2. 2018年印尼苏拉威西岛海啸2018年9月28日,印尼苏拉威西岛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震,震级为7.5级。

地震引发了一次高达6米的海啸,造成了数百人的死亡和重大破坏。

这次海啸对当地居民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许多人失去了家园。

3. 其他重要的海啸除了上述的两次海啸外,东南亚地区还发生了许多其他重要的海啸,如1992年的泰国海啸、2006年的印尼海啸等。

这些海啸都对当地社会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二、海啸的成因海啸一般是由地震造成的,当地震发生时,海底的地壳发生移动,形成了一波波的能量传播到海面上,形成海啸。

此外,海底火山爆发、海底滑坡以及陨石撞击也可以引发海啸。

三、海啸的影响海啸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非常大。

首先,海啸可以造成大量的人员死亡和财产损失。

海啸来袭时,海水会快速涌上陆地,冲毁建筑物、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和失踪。

此外,海啸还可以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破坏当地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系统。

四、海啸的应对措施为了减少海啸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各国政府和地区组织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首先,地震监测系统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通过监测地震活动,可以提前预警并及时发布海啸警报,为当地居民提供逃生时间。

其次,加强公众对海啸的宣传和教育也是必要的。

公众应该了解海啸的危害性,并学会如何在海啸来临时采取安全措施。

救助印度洋海啸灾区谈起

救助印度洋海啸灾区谈起

救助印度洋海啸灾区谈起——如何理解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2004年12月26日,在迎接新年到来的前夕,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降临人间。

北京时间上午8时,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7级强烈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给东南亚许多国家造成惨烈的人身和财产损害,死亡人数30多万。

面对这一空前的自然灾难,我国政府和民间展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对外救援行动,受到国际社会的赞誉。

截至2005年3月1日,中国政府提供援助共约6.86亿元人民币,民间捐助5.76亿元。

这次救助行动,是对我们党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能力的考验,展现了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对外交往日显需要当今世界,已经如同一个“地球村”。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加上发达的交通和通讯手段,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正确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向世界敞开了大门。

从此,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开始发生重大转变,从一个在相对封闭条件下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党,逐步转变为在全面对外开放条件下领导现代化建设的执政党。

这就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中国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

20多年来,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成为推动我国改革发展的强劲动力。

2004年,我国进出口总额115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7%,居世界第三,外贸对GDP的贡献率已占1/3。

利用外资再创新高,全年实际利用外资606亿美元,增长13.3%。

我国经济的外向度大幅度提高,国际市场对我们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我们对国外资源特别是能源的需求也不断增长。

占世界人口21%的中国,仅拥有世界1.8%的石油、0.7%的天然气、5%的铜矿石、9%的铁矿石储量,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较大。

2003年中国原油进口量为9112.6万吨,比上年增加31.3%,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海啸相关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海啸相关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海啸相关案例分析报告范文海啸是一种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海底滑坡等自然现象引发的海洋灾害,它具有极大的破坏力,能够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损害。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著名的海啸案例,探讨海啸的成因、影响以及预防和应对措施。

# 海啸案例分析报告1. 2004年印度洋海啸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海啸之一,这次海啸由苏门答腊岛西北海岸的一次9.1-9.3级大地震引发。

海啸波及了印度洋沿岸的14个国家,造成了约23万人死亡,数百万人受灾。

成因分析:- 地震:这次海啸的直接原因是印度板块与缅甸板块的碰撞,导致地壳断裂,引发了大规模的地震。

- 地形:苏门答腊岛附近的海底地形复杂,地震引发的海底滑坡进一步增强了海啸的能量。

影响分析:- 人员伤亡:海啸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许多沿海村庄和城镇被彻底摧毁。

- 经济损失:海啸对当地经济造成了长期影响,渔业、旅游业和基础设施遭受重创。

应对措施:- 预警系统:建立和完善海啸预警系统,提高对地震和海啸的监测能力。

- 教育宣传:加强对公众的海啸知识教育,提高人们的自救互救能力。

2. 2011年日本东北大地震海啸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了9.0级大地震,随后引发了高达40米的海啸。

这次海啸对日本东北部地区造成了毁灭性打击,特别是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事故,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长期影响。

成因分析:- 地震:太平洋板块向西北方向的俯冲引发了这次大地震。

- 地形:日本东北部沿海地区的地形特点,使得海啸波在接近海岸时能量集中。

影响分析:- 人员伤亡:海啸造成了约1.8万人死亡或失踪。

- 核事故:福岛核电站的事故导致了大规模的放射性物质泄漏,对环境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应对措施:- 核电站安全:加强核电站的抗震设计和安全管理,确保在极端情况下的安全。

- 灾害恢复:制定长期的灾害恢复计划,帮助受灾地区重建。

3. 2005年克什米尔地震海啸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区发生了7.6级地震,引发了山体滑坡和次生海啸。

YYH 第三章 海啸灾害

YYH 第三章 海啸灾害

2011年3月11日,北京时间13:46,日本本州岛东 北宫城县以东海域发生9.0级地震,为世界第五大。 震源深度10公里。
巨浪卷走整栋房屋
海啸最高高度达:38.9m
中国的海啸
中国处于太平洋的西部,海岸线漫长。 中国受海啸的影响大不大? 中国的海啸灾害严重不严重?
先看中国发生海啸的可能性。
在泰国的一间寺庙里,医务工作者正在使用干冰来防止遇难者的遗体腐烂 (美 国《时代》杂志评出的2005年度最佳照片之一,摄影:安德里)。
内容提要
什么是海啸?
它是怎样形成的? 为什么海啸具有这么大的破坏力? 如何减轻海啸灾害?
什么是海啸?-- 3.1 海啸的物理
由海底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海底地 形突然变化所引发的具有超长波长和周期的大洋 行波。 视频:海啸
在夏威夷发生海啸时,第一次海啸波并不大,居 住在海边的居民纷纷跑到高处,没有人员伤亡; 一看海水退了,许多人又回到家中,约30分钟后, 更大的海啸波袭来,61人遇难。
同样在日本,第一次海啸波之后,日本的居民也 跑到高处躲避海啸波,并保持高度的警惕,没有 得到通知之前,没有一个人回家(4h)。 说明了普及海啸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第三章 海啸灾害
杨毅红
2004年印度洋海啸事件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达蜡岛附近海 域发生南亚地区40年来最强烈的地震,震级高达 9级。 地震引发的海啸波及东南亚和南亚的印度尼西亚、 印度、泰国、斯里兰卡、马来西亚、缅甸、马尔 代夫等近十个国家。 遇难人数超过25万。
2004 年 印 尼 海 啸 前 后 对 比
2004年印度尼西亚地震海啸灾害
深海地震发生在印度尼西亚苏门 答腊岛附近海域,印度-澳洲板 块和欧亚板块的俯冲带上

运动习题

运动习题

小军同学用下列四种方法测定小球沿桌面滚动时 的平均速度,其中你认为最好的是 A.先选定一段较长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 程所用的时间 B.先选定一段较短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 程所用的时间 C.先选定一段较长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 内通过的路程 D.先选定一段较短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 内通过的路程
在新型飞机研制中,将飞机放在风洞中固定不 动,让模拟气流迎面吹来,便可以模拟空中的 飞行情况. 此时,机舱里的飞行员感觉飞机在飞 行,则他所选的参照物是 A.飞机 B.模拟气流 C.地面 D.他本人 小明在窗前看见小狗欢欢正在墙边晒太阳.过一 会儿,小明又发现欢欢已躺在花园中.小明笑了 笑说:“欢欢跑得真快啊!”小明判断小狗欢欢 在跑动的依据是:欢欢相对于窗户的 ______ 改 变了.这里的窗户就是我们研究机械运动必须选 定的 ______ .
5、宋代诗人陈与义有诗“桃花两岸照船红,百 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 西 俱东”,由些可见,当日刮的是____风,若以 运动 运动 榆堤为参照物,船是____的,云是____的;若 静止 以船为参照物,云是____的。
6、某飞行员在作特技表演时,某一时刻他感到: 地面向我迎面扑来,这时他的动作是_______,他 向下运动 飞行员自己 是以_________为参照物的。
目标检测 1、“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这两句脍炙人口的歌词中所包括的科学道 理是什么?
2、跳伞运动员在跳伞的过程中: 运动 ①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则运动员是_____的。
伞 ②如果以____为参、有一位同学写了这样一篇作文,其中有这 样一段话“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我坐在奔驰 的火车里,静靠在椅背上,远眺窗外的景物, 只见路旁的景物急速地在往后退……”,这位 同学写的“升起”、“奔驰”、“静靠”、 “后退”等各是对什么参照物而言的? 4、李白在《望天门山》一诗中写道:“两岸青 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中描绘的 运动 行船 “青山”是____的,是以____参照物的,“孤 河岸 运动 帆”是____的,是以____参照物的。

印度海啸案例

印度海啸案例

印度海啸案例印度是一个位于南亚的国家,拥有着美丽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

然而,印度也曾经历过一次可怕的海啸灾难,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和损失。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地震,导致了一场毁灭性的海啸。

这场海啸波及了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造成了至少23万人死亡,数百万人失去家园,成为了灾难的受害者。

印度的海啸灾难中,最受影响的地区之一是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

这个群岛位于印度洋中,是印度的一个联邦领土,也是海啸的重灾区之一。

海啸席卷了整个群岛,造成了大量的房屋倒塌、道路被毁、农田被淹等严重后果。

成千上万的居民失去了家园,生活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在海啸过后,印度政府和国际社会纷纷伸出援手,向受灾地区提供了大量的救援物资和人员。

他们建立了临时医疗站、救助营地,为受灾群众提供医疗、食品和庇护。

同时,印度政府也启动了重建计划,帮助灾区居民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生活。

印度的海啸灾难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显得如此渺小。

然而,面对灾难,人们展现出了巨大的团结和力量。

国际社会的援助和支持让灾区人民感受到了温暖和希望,也让他们更加坚强地面对未来。

如今,印度的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已经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灾后重建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了生机,人们也在重建中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

印度海啸灾难成为了这个国家历史上的一道伤痕,但也成为了人们团结、奋发向前的力量源泉。

总而言之,印度海啸案例深刻地教育着人们,自然灾害无情,但人间有爱。

在灾难面前,团结、援助和重建是最重要的。

希望印度的海啸灾难能够成为人们共同努力的动力,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更加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愿灾难不再发生,世界和平。

东南亚习题演示文稿

东南亚习题演示文稿

3、海啸以800千米/小时的速度传播到马尔代夫 的首都马累( 4.2 °N、73.5 °E ) 时,当地 区时约为 A、6时 B、9时 C、12时 D、15时
4、海啸造成该地区人员重大伤亡的原因是
①人口老龄化 ③多河流入海口 A、①② C、②④ ②沿海人口密度大 ④缺乏海啸预警系统 B、①③ D、③④
A 11~12月 C 5~6月 B 3~4月 D 7~8月
(2)、真腊地区的气候属 于 A 亚热带季风气候 B 热带季风气候 C 热带沙漠气候 D 热带雨林气候
(B)
(3)所描述宗教的起源地是 ( C) A 巴勒斯坦地区 B 阿拉伯半岛 C 南亚 D 中亚
例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该河在回归线以北和以南的 流域范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印尼地震和印度洋海啸
例1: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北京时间),印度尼西 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3.9°N、 95.9°E)发生地震 并引起海啸。回答1~4题。 1、该地震发生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图 1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2、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印度洋板块与 A、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B、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 C、太平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D、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
回归线以北因流经高山峡谷之 中,山高坡陡、支流汇入少, 所以流域范围狭窄; 回归线以南因地势平坦、开阔, 汇入支流较多,所以流域范围 较宽阔。
泛亚铁路(新加坡至昆明)将是联系东盟和中国的重 要通道,其中,新加坡一吉隆坡一曼谷的已有铁路为 共用段, 自曼谷至昆明的待建铁路有东、中、西三比较(单位:千米)
方案 东线 中线
经过主要城市
曼谷一金边一胡志明 市一河内一昆明 曼谷一万象一昆明
总长度 新建长度 5520 4180 433 1245

印度洋地震海啸阅读材料

印度洋地震海啸阅读材料

印度洋地震海啸阅读材料一、背景材料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面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引发海啸,席卷南亚东南亚多个国家,震级中国测是8.7级,美国测是8.9级。

由于地震发生在海域所以引发了海啸,目前已经造成人员伤亡达到8万多人,这次海啸波及的范围非常广,震级大,波及范围广,到现在为止波及七个国家,灾难非常大,这至少是四十年以来最大的海啸。

这次海啸发生在印度板块的边缘,地壳运动使板块运动聚集巨大的能量,当这个能量超过岩石强度的时候,岩石就发生破裂,造成海底突然沉降,突然下沉或者隆起,就可以造成海水发生上下颠簸,就形成了海啸。

海啸向外扩展,每小时大约700-800的速度扩展,传播的速度非常之快。

周围的印度洋相对太平洋来说范围比较小,所以很快扩展到斯里兰卡、印度、孟加拉国,再往西一直到了东非的海岸索马里那一带,这次海啸相当巨大的,主要是地震引起来的。

此次地震释放能量相当于6000多枚原子弹的爆发量。

二、相关知识: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

这种波浪运动引发的狂涛骇浪,汹涌澎湃,它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

这种“水墙”内含极大的能量,冲上陆地后所向披靡,往往造成对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摧残。

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移动了上万公里仍不减雄风,足见它的巨大威力。

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

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正象卵石掉进浅池里产生的波一样。

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

剧烈震动之后不久,巨浪呼啸,以催枯拉朽之势,越过海岸线,越过田野,迅猛地袭击着岸边的城市和村庄,瞬时人们都消失在巨浪中。

港口所有设施,被震塌的建筑物,在狂涛的洗劫下,被席卷一空。

事后,海滩上一片狼藉,到处是残木破板和人畜尸体。

地震海啸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十分巨大的。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附阅读附答案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附阅读附答案

现代文阅读。

(17分)①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9级地震。

地震引发海啸,造成印尼、斯里兰卡、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共15万余人死亡。

②究竟什么是海啸?③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发生在海底的地震、火山爆发、宇宙天体撞击等,都可能会引起海啸。

海底地震是引发海啸的主要原因。

海底发生强烈地震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猛然上升或者下沉,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

这种“抖动”与平常所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

平常所见到的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未增加衰减很快。

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动”,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中所含的能量十分惊人。

海啸的物理实质是大量海水在短时间内的激烈运动,如果海底地震不引发海水的大规模位移,就不会引发海啸。

只有发生在深海区的里氏6.5级以上的地震,才有可能引起海啸。

④海底地震引起海啸有两种形式。

某些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一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扩散。

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

某些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随后海水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

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

⑤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十多米至几十米,形成“水墙”,时速可达数百千米,形成“四海翻腾云水怒”的惊人奇观。

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能量损失很小。

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以摧枯拉朽之势冲上陆地,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海啸能裹挟着重达数吨的岩石及般只、废墟等杂物,向内陆扫荡数千米,甚至会沿着入海的河流逆流而上,沿河地势低洼的地区会被淹没。

观《初中德育学堂第十一季第14期》有感

观《初中德育学堂第十一季第14期》有感

观《初中德育学堂第十一季第14期》有感“从携手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再创亚太合作新辉煌的中国决心,到向全球持续传递开放自信合作的中国力量,不仅让世界看到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也彰显出中国以自身发展为世界创造机遇,推动人类进步的胸怀与担当……”。

在开学前几日,我观看了《初中德育学堂第十一季第14期》,通过观看课堂,使我的课外知识又添了几分,让我不禁赞叹。

2004年12月26日,印度骤然发生9级强震并引发海啸,印度尼西亚亚齐特区成为重灾区之一。

面对灾情,中国立即组织救援队伍前往印尼,救治了1万余名受灾群众。

同样,当中国人民遇到严重自然灾害时,印尼人民也伸出了援助之手。

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印尼第一时间派出救援医疗队赶赴灾区,为受灾群众提供救治和义诊服务。

中国和印尼两国人民一直互帮互助,同舟共济,谱写了一曲曲交流交融的华彩乐意……。

2013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习主席讲到了2004年的那场位于印尼的重大灾害。

而当海啸发生时,中国国际救援队第一时间抵达救援。

印尼为感谢中国,在中国人民遭遇自然灾害时,印尼第一时间也伸出援手,为中国人民开始治疗……。

这,就是我们与印尼的友好关系!那什么是亚太呢?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亚太经合组织或APEC,成立于1989年。

目前,共有21个成员国,是亚太地区层级最高、领域最广、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机制。

那中国为亚太发展做了什么呢?雅万高铁、中国疫苗……都是中国为亚太做出的贡献。

一个个扩大开放的中国举措,给亚太乃至世界经济注入信心和动力。

这怎能不让人自豪呢?第十四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在广东珠海圆满收官,飞行表演、中国空间站仿制、火箭展览、轻武器展区等,每一样无不透露中国的发展与技术。

看着那让我眼花缭乱的展示,我为祖国而自豪!“少年强,则国强”,我要不忘初心,敢于担当,在夜夜奋进的新时代征程中留下奋斗的足迹,淌下成功的汗水,收获每一份知识,每一份希望,做一个新时代的学生,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2月26日的历史事件介绍

12月26日的历史事件介绍

12月26日的历史事件介绍12月26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那么在历史上的今天又发生了哪些什么重要的事情呢,今天店铺给大家带来了12月26日的历史事件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印度洋地震和海啸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大发生9.3级地震及海啸灾难,成为史上第二大地震(史上最大强震为1960年智利的9.5级大地震)。

这场自然灾害已经成为人类的一场大劫难,根据最新统计,在灾难中死亡的人数已经超过9万。

由于余震不断,印度政府今天还向南部沿海受灾地区发出新的海啸警报,要求当地居民尽快转移。

根据各国政府以及医疗机构统计的最新数字,截至今天,在印度洋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中遇难的人数已突破9万,其中印尼的遇难者人数超过5.2万;斯里兰卡24297人;印度有13230人遇难,另有数千人失踪;泰国有1975人丧生,6043人失踪,除亚洲国家外,肯尼亚、索马里等非洲国家也有部分人员伤亡。

除了受到地震和海啸袭击的国家外,也有8个西方国家的游客在这一地区死亡或失踪。

澳大利亚外交部今天称,约有八千名澳大利亚人在泰国、斯里兰卡和印度等国失踪。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鲍彻昨天表示,现已确定有12名美国人在26日的印度洋海啸中死亡,另有数千人失踪。

在欧洲,瑞典和德国遭受的打击最为严重,目前,两国各有1000多人下落不明。

另外丹麦、挪威、芬兰等国均有游客在灾难中死亡或失踪。

国际红十字会的负责人表示,随着清理工作的展开,遇难人数每小时都在增加,最终的死亡人数可能会突破10万。

居里夫人发现镭1898年12月26日,玛丽在提交给法国科学院的报告中宣布他们又发现一个比铀的放射性要强百万倍的新元素——镭。

这是皮埃尔·居里和他的妻子玛丽·斯克洛道夫斯卡婚后3年的伟大爱情的结晶。

这一发现把当时在物理学领域中信奉了几个世纪的整个理论翻了个底朝天。

一些保守的科学家表示怀疑“镭在哪里?指给我们看看,我们才能相信!”皮埃尔和玛丽决心以事实来回答这一切怀疑。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卷第2期
2005年4月地 震 工 程 与 工 程 振 动EARTHQUAKE ENG I NEER I NG AND ENG I NEER I NG V IBRAT I ON V o.l 25,N o .2A pr .2005收稿日期:2005-02-15; 修订日期:2005-03-05
作者简介:林均岐(1964-),男,研究员,主要从事生命线工程抗震研究.
文章编号:1000-1301(2005)02-0030-04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地震海啸灾害考察
林均岐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印度洋地震海啸的灾害是严重的。

本文介绍了印度尼西亚在这次地震海啸中的灾害情况,包括
建筑物的破坏、生命线工程的破坏等。

最后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海啸;地震;灾害;考察
中图分类号:P315.052 文献标识码:A
Fiel d i nvestigation on Indonesia disaster due to the earthquake
and tsuna m i of Dece mber 26,2004
L i n Junq i
(Insti tute of Eng i neeri ng M echan ics ,Ch i na Eart hqueke Adm i n i strati on,H arbin 150080,Ch i na)
Abst ract :The d isaster o f Indonesi a during the earthquake and tsuna m i of Dece m ber 26,2004is serous .I n this pa -per ,t h e d isaster o f Indonesi a is introduced ,i n cluding the da m age to buildi n gs ,to life li n e eng ineeri n g ,especially to bri d ges and roads caused by the earthquake and tsuna m i of Dece mber 26,2004.So m e suggestions are m ade .K ey w ords :tsuna m ;i earthquake ;disaster ;i n vesti g ation
引言
北京时间2004年12月26日7时58分55秒,在印度洋苏门达腊岛西北部的近海发生了里氏9.0级(根据U.S .Geo log ical Survey)的强烈地震。

震中位于北纬3.298b ,东经95.779b ,苏门答腊岛西160km ,震源在印度洋海底下10km 深处。

这次地震的地理范围很大,出现了超过1000km 的地质断层。

主震发生后的当天发生了多次的余震,其中5级以上的强余震达16次,最大余震震级为7.1级。

地震引发了巨大的海啸,海浪高度达到了10余米。

巨浪越过海岸线,袭击了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泰国和马尔代夫等国近海岸的城市和乡村。

那些留在港口、码头和海边的人们被吞噬,建筑物被毁坏,那些被压埋于碎石瓦砾中的人们,也被汹涌而来的海水淹死。

海啸所过之处一片废墟,惨不忍睹。

罹难人数近三十万,有数百万人无家可归,是从1960年以来印度洋规模最大,损失最严重的一次海啸。

地震海啸灾难发生后,我国政府表现了高度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向灾区提供了物资、资金、设备并派出了救援队和医疗卫生队。

为了考察灾区基础设施受损情况,了解灾区重建的具体需求,协助受灾国做好重建规划工作,尽快帮助灾区恢复供电、通讯,修复桥梁、道路、码头,重建学校、医院、住宅等,由我国商务部牵头组成了/印度尼西亚地震海啸灾害考察组0。

考察组由来自商务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湖北省民政厅、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中国路桥集团公司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等单位的十二位专家组成,于2005年1月20日至1月30日对印度尼西亚地震海啸灾区进行了现场灾害调
查工作。

作者作为考察组成员参与了考察工作,对印度尼西亚在地震海啸中的受灾情况做了一些调查工作。

本文概述现场调查的情况和一些体会。

1 印度尼西亚的受灾情况
这次地震海啸发生在印度尼西亚苏门达腊岛西北部的近海,距离班达亚齐(Band A ceh )250km,距美兰波(M eulaboh)约80km (图1),如此近的距离和强大的海啸,给印度尼西亚带来巨大灾难。

印度尼西亚的苏门达腊岛西海岸一线的亚齐省和苏北省部分地区造成非常严重的破坏。

受灾地区涉及亚齐省的美仑县、东亚齐、北亚齐、班达亚齐、络司马威、比帝县、查雅亚齐、中亚齐、西默鲁、西亚齐、西南亚齐、纳岸拉亚12个县市和苏北省的尼亚斯,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为亚齐省北起班达亚齐市南至美兰波(M eulaboh)沿海岸线长约200km 宽约1~10km 的区域,房屋倒塌路桥冲毁,村庄被夷为平地,近乎成为无人区,受灾范围如图2所示。

印度尼西亚国家减灾协调局宣布印尼在印度洋地震和海啸灾害中死亡和失踪者已达到234271人。

其中死亡者达到119349人,失踪者为114922
人。

这次地震海啸给印度尼西亚造成了巨大的灾害,根据印度尼西亚国家发展计划署的统计数据,共有约1000个村庄及社区受到影响,造成127000间房屋完全被毁;另有约152000间房屋损毁严重。

由于房屋损毁,已造成603518人无家可归。

估计房屋损失达14亿美元。

班达亚齐市损失惨重,地震和海啸导致房屋倒塌,桥梁被毁,电力供应和电话网络被切断。

班达亚齐市被海啸毁了一大半,只有东面还有部分基本保持完好。

大半座城市已经成为废墟,淤泥遍地约深30c m 。

班达亚齐市至扎郎一线的村镇(包括西海岸线唯一陆路通道的干线公路大部分路段)大都依山临海或在河流冲积扇上修建,地势较低。

自海岸线向岛内约1km 范围内,有17个村庄已完全消失,房屋破坏非常严重。

海啸还使基础设施严重毁坏,交通设施的损失约高达5.2亿美元。

共有316km 的国道及省级道路在灾害中受损,121座桥梁被毁,316座桥梁受损,在灾害中受损或破坏的地方道路总长估计达到1000多k m 。

灾区的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大部分被毁或被泥砂杂物掩埋,陆路运输中断,所以从班达亚齐市至扎郎一带运送救援物资主要依靠空中运输。

亚齐省和苏北省各有5座及9座港口受损。

机场基础设施损害相对较小。

发电设备基本未造成明显破坏。

班达亚齐市仅部分民用配电线路遭受一定损坏,受损严重的是西海岸输变电设施。

供水设施基本被破坏。

海啸过后灾区处于停水、停电状态。

312期林均岐: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地震海啸灾害考察
班达亚齐市的固定通信设施基本破坏,但移动通信设施基本未破坏。

班达亚齐市人口分散,只有10个基站提供信号覆盖,在海边一带人口较为集中,此处受灾严重,基本无移动信号提供,或虽有信号但仅限于收发短信而不能通话。

自班达亚齐市至扎郎沿西海岸一带,城市人口依海岸线分布,自海岸线向岛内1km 范围内,受灾非常严重,基站设施以及通信线路完全被毁。

重灾区班达亚齐市城区房屋毁坏严重,残垣断壁,景象凄惨,其中有地震造成的,但最重要的破坏是由海啸造成的。

图3和图4所示是班达亚齐市由地震造成的房屋破坏,图5~图8是海啸造成的房屋破坏,图9~图12给出了道路、
桥梁的破坏。

32 地 震 工 程 与 工 程 振 动 25卷
2 结语
这次地震和海啸给印度尼西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给人们发出了警示:
(1)虽然地震震级高达9度,但地震造成的破坏,要远远小于海啸造成的破坏。

因此对海啸造成的工程结构的破坏机制应深入研究,对可能发生海啸地区,应采取相应的工程防护措施,以减小可能造成的灾害。

(2)由于这次灾害巨大,特别是灾区道路和桥梁的大量破坏,使得救灾工作非常困难,救援队和救援物资只能通过直升机空中运输,由于运力的不足,很多物资在机场耽搁上月的时间,甚至腐烂变质。

可见在灾后的紧急救援期间生命线系统的重要性。

(3)当地政府官员有50%死亡或失踪,使得政府无法行使正常的组织和管理职能,无法及时收集到准确可靠的灾情数据,同时没有组织有效的自救互救活动。

因此,加强政府在救灾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4)这次灾害也引起当地政府和人民对地震海啸预警系统的重视。

开展区域间的合作研究,建立印度洋区域的地震海啸预警系统,可以有效地预防或减小地震海啸。

参考文献:
[1] 赴印度尼西亚地震海啸灾害评估与灾后重建考察组.印度尼西亚12.26苏门达腊岛地震海啸灾害考察报告及经济援助项目的建议
[R ].2005.2.
[2] 林均岐.印尼12.26地震海啸考察[R ].哈尔滨: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5.332期林均岐: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地震海啸灾害考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