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科学思想与道家

合集下载

朱熹的科学思想与道家、道教

朱熹的科学思想与道家、道教

朱熹的科学思想与道家、道教【内容提要】朱熹是李约瑟用以说明道家有机论自然观对中国科学技术有促进作用的三个典型之一。

这三个典型中,朱熹是对科学技术研究最多的。

朱熹在科学技术领域的思想,直接渊源于沈括,而指导沈括作出进行科学探索活动的思想则来之于道家、道教。

这促使我们深入研究朱熹在具体科学领域的思想与道家、道教的关系。

本文考察了宇宙演化与宇宙结构、生命科学与医学、气象科学等领域,指出,这些领域中朱熹的思想,与道家、道教确实有渊源关系。

指导朱熹得出这些思想的道家有机论自然观,既对西方有影响,也对朱熹身后中国科技的发展有影响。

关键词】朱熹/李约瑟/科学技术/道家/道教正文】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邹衍、董仲舒、朱熹是李约瑟用以分析说明道家的有机论自然观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关系的三个典型例子。

邹衍为阴阳家,但先秦之后阴阳家消失,其思想被黄老道家、道教继承。

董仲舒用阴阳五行作为思想框架来容纳儒家思想,实际上是吸收了黄老道家的很大一部分思想。

朱熹进一步超越了董仲舒,不仅吸收了道家、道教的很多思想,而且如同道教一样,在科学技术领域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本文拟考察朱熹的科学思想与道家、道教的联系。

一、朱熹科学思想的直接渊源如同道家、道教把道和气作为两个最基本的范畴一样,在朱熹的理论体系中,理与气也是最基本的范畴,而且是体用无间的。

朱熹既讲从理到气,也讲气与理的关系,所以有可能吸收和容纳很多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材料。

他说:“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

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须着逐一件与他理会过。

”([1],卷15)朱熹的穷理固然是为了把握天理,但他也没有漠视日用生活。

“名物度数皆有理存焉,又皆人所日用而不可无者。

游心于此,则可以尽乎物理,周于世用。

”([1],卷18)正是基于这个认识,朱熹为穷理学习了广泛的知识。

他读过《黄帝内经》、张横的《灵宪》、张载的《正蒙》、沈括的《梦溪笔谈》、历代的《天文志》、《仪象法要》([2],p.5164)、《天经》、《步天歌》([2],p.5201)对历代的地理和动物学、植物学[3]、医学、乐律、算学[4]等等方面的知识,也有广泛的涉猎。

从“存天理,灭人欲”看朱熹的道家思想

从“存天理,灭人欲”看朱熹的道家思想

作者: 熊铁基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武汉;430079
出版物刊名: 史学月刊
页码: 40-44页
主题词: 朱熹;天理人欲;道家;淮南子;礼记
摘要: 朱嘉等人的理学,在形成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吸收了道家思想,从“存天理,死人欲”这一理学核心和纲领的形成,也可以清楚的证明。

天理、人欲对立,在《淮南子》和《礼记》中就有明显的论述,两书有完全一样的文字说明对立,但如何解决这种矛盾,两书的主张又完全不同,《礼记》主张用和乐教化,《淮南子》主张心性修养。

理学家们的主张显然从黄老道家《淮南子》中得到启发。

朱熹:弘扬儒学的理学大师

朱熹:弘扬儒学的理学大师

朱熹:弘扬儒学的理学大师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等,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婺源)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世称朱子。

朱熹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之中。

他的父亲朱松早年曾受业于理学大师程顺、程颐的再传弟子。

父亲除了精心钻研儒家经典之外,一有闲暇便亲自教朱熹读书,朱熹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式的教育。

朱熹的父亲虽然是儒家的信徒,但他一向兴趣广泛,对于当时社会上广泛流行的道家及佛学的思想并不一概排斥。

这种包容、平和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少年朱熹。

在父亲的影响下,朱熹的兴趣也十分广泛,他除了熟读儒家经典之外,也广泛阅读了大量道家及佛家的思想典籍。

朱熹自幼悟性极高,加之在父亲的指导下读了那么多典籍,学问进步很快。

可是,当他14岁时,父亲突然去世,他不仅失去了慈父,成了孤儿,而且失去了一位良师,朱熹心中悲痛万分。

父亲死后,朱熹虽曾按照父亲的遗愿师事胡宪、刘勉之及刘之翚三人,但大部分时间还是在自学中度过。

朱熹读书十分刻苦用心,他总是力图用心去体会圣人所讲的道理。

其他同龄的孩子能读书,识字,背诵就已十分满足了,而朱熹则要求自己一句句地领会书中的道理。

他时常为一句话所困扰,食不甘味,夜不安寝。

而每当他领会了书中的道理,便高兴得手舞足蹈。

他自己回忆幼时读《中庸》的情景:当他读到“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一章时,觉得吕与叔解释此段的含义十分精彩,高兴得几乎跳起来,并工工整整地将其抄录下来作为警励自己奋发的座右铭。

由于朱熹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所以他读书比常人更加辛苦。

他曾经回忆说:“我小的时候,读《四书》十分辛苦。

早年读《大学》《中庸》时,每天早晨起床后,必先诵读十遍。

在此基础上,再逐字逐句研究书中的意思,读《孟子》亦如此,开始时逐字逐句地读,后来便前后连接,首尾贯通。

”朱熹读书不仅肯下功夫,而且还善于总结学习方法。

他好博览但从不贪多、贪快。

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朱熹,咱们熟知的宋代大儒,他的哲学思想可真是博大精深,简单来说就是个“老灵魂”,有着丰富的内涵。

今天咱们聊聊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哎,听上去有点深奥,其实也没那么复杂,咱们就像闲聊一样,轻松看看。

1. 朱熹的哲学背景1.1 理论的起源首先,朱熹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他的哲学思想受到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说白了,就是把传统文化的精华拿来,经过自己那颗聪明的脑袋一琢磨,变成了新的东西。

他特别强调“理”的概念,认为世界上有一种普遍的、客观的道理存在,就像老天爷给我们的法律一样,谁也逃不过。

1.2 理与物的关系朱熹认为,这个“理”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与万事万物息息相关的。

你看,万物都有其背后的道理,咱们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件事,都是这个“理”的体现。

说得简单点,朱熹就像个大厨,把宇宙的各种材料都煮在了一锅汤里,让我们一尝,才知道原来背后有这么多门道。

2. 客观唯心主义的含义2.1 什么是客观唯心主义那么,什么是客观唯心主义呢?其实它强调的是,虽然“理”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对“理”的认识却是主观的。

就像你和我都能看到一棵树,但你看树的方式和我看树的方式可能完全不一样。

这就好比喝酒,有人喜欢干杯,有人却喜欢慢慢品味。

虽然都是酒,喝法不同,感受自然也不一样。

2.2 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朱熹把这个观点应用到了生活中,特别是在教育和修身上。

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自我反省,我们才能更好地接触和理解这个“理”。

就像玩游戏一样,只有多练习才能过关,而不能只靠老天给你一张通关证。

朱熹提倡的这种自我提升,正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与这个世界对话。

3. 朱熹思想的现实意义3.1 对当代教育的启示那么,朱熹的观点对咱们当代有什么启示呢?首先,咱们现在的教育,常常是填鸭式的,学生们像小机器一样,拼命往脑袋里塞知识。

其实,朱熹告诉我们,理解和反思才是关键。

要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分数。

朱熹的世界观

朱熹的世界观

朱熹的世界观朱熹(1130-1200)是中国南宋时期的领袖思想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被视作中国文化的一大经典。

朱熹的世界观,主要包括以《四书五经》为核心内容的“四书五经思想”、以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结合的“儒家道家思想”、以大成论著为代表的“大成论学”以及通过思想上的自我实现以达到功德归宿的“实践思想”等四大维度。

其中,“四书五经思想”是朱熹思想的基石,也是他自身的理念。

他认为,只有掌握《四书五经》中的核心思想,才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它们,从而发挥出它们的最大价值。

《四书五经》中的思想主要包括“以教育为师”、“以和谐为顺”、“以信仰为见”和“以人伦为尊”四大原则,这四大原则体现了朱熹对于仁义礼智之道的诠释,是他以儒家思想解释道家思想的基础,也是他认为伦理与实践是一体的基础。

另外,“儒家道家思想”暗示了朱熹在继承儒家传统的基础上,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进行了有机的结合。

他认为,儒家思想的“崇尚伦理和道德”的理念,与道家思想的“恢宏理论”相辅相成,可以互相协调,从而体现出更加丰富的人文精神。

朱熹在《宪宗帝勤义疏》中指出,“宪宗正义天地之道,而弘尚儒道融洽之理,宪宗之功贤万代之所尚议”,他在这里深刻地阐释了儒家和道家的相融相成,是实现仁义礼智之道所必不可少的。

此外,朱熹也提出了“大成论学”,即以学习来成就自身,以全面提升学识为宗旨的学习方式,也是他认为践行仁义礼智之道的一种重要基础。

他认为,学习的本质是要让学习者在追求更高的学术成就的同时,也要培养其内在的精神素质。

为此,他提出了“立法兼学”的实践原则,即在立法、政治管理和实行文化活动的同时,也要不断加强学习,以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最后,朱熹提出了“实践思想”,即通过具体行动来实现生活的目的。

他认为,实践是培养人的心理态度,也是开发人的潜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应该发挥其重要作用,通过实践来追求自我的完善,从而达到功德归宿的境界。

总之,朱熹的世界观以《四书五经》为核心,将儒家、道家、大成论、实践思想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仁义礼智之道”为理念,深刻地揭示出人要通过学习、修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认识世间事物,更好地适应及发挥自身潜力,从而达到归宿功德的境界。

朱熹及其理学思想

朱熹及其理学思想

38朱熹及其理学思想余胤禛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一、人物的生平朱熹(1130~1200),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南宋理学家,字元晦,后改为仲晦,号晦庵,晚年称晦翁,谥号文,后世尊称他为朱子,可见其地位。

他祖籍在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建炎四年,他出生于南剑州尤溪。

他的父亲是朱松,曾官任校书郎、著作郎、度支员外郎、史馆校勘等官职。

朱熹极大程度上继承二程的思想,是“洛学”的集大成者。

除此之外,朱熹和道谦、圆悟等禅宗僧侣交流密切,深受佛教思想影响,同时他也吸收了周敦颐、邵雍的道家思想,因此,他的学术思想深深打着“三教合一”的烙印。

二、时代问题和挑战朱熹所处的时代正值南宋的内忧外患。

“靖康之耻”深深影响着南宋初年的政局,建炎元年开始,南宋就遭受着金朝政治、军事和文化的全方面压制,“绍兴和议”后军事关系有所缓解,直至1161年完颜亮被部下所杀,金朝遣使主动与南宋通好,才使局面得到缓解,彼此互有攻守。

可以说,民族危亡是朱熹学术思想最浓墨重彩的背景色。

外族的肆掠导致民不聊生,农民起义不断,朝廷中武将政治成为皇权的心腹大患。

高宗对外求和,对内却血腥镇压农民起义,导致政府和人民矛盾激烈。

朱熹作为是士大夫,夹在其中,深刻体会到了皇权与农民争斗的残酷、野蛮和人心险恶。

他内心中始终有着拯救国家、使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抱负。

壮年过后,外患稍轻,但内政动荡,“君子小人”之争不断,官僚系统混沌殆惰,南宋日益衰落。

这种历史的悲剧和困顿给了朱熹发挥才智的舞台,激发了他的道德意识和无限的家国情怀,同时,朱熹的中晚年时期是南宋经济最稳定的阶段,思想文化多元,这给了他稳定地塑造自成一派思想的环境。

而之所以朱熹的思想体现了“三教合一”特色,正是源于南宋复杂混乱的社会现状促使统治者在尊崇儒学的同时,也极力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来克服儒教思想的局限,更好地进行社会整合,所以南宋的学术氛围是多元的。

朱熹所处的南宋时代,一方面需要他寻求富民强国、抵御外辱的良方,所以朱熹理学是以经世济民为取向的入世哲学。

朱熹理学与道家道教的关系

朱熹理学与道家道教的关系

朱熹理学与道家、道教的关系朱熹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

他远绍孔孟以来儒家思想,继承和改造了“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以及周载、邵雍的学说,建立起了庞大的理学思想体系。

这一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在中国思想史上罕有其伦。

它规模庞大,论证精密,条理清晰,代表了当时民族思维的最高水平。

从宋末开始,朱熹思想影响整个封建社会后期长达数百年之久,直至辛亥革命。

13世纪,朱熹学说先后传入朝鲜和日本,一度成为两国的统治思想。

稍后,朱熹思想在东南亚地区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近代,朱熹学说传入欧美。

这样,作为东方文化的重要内容,朱熹学说已经发展成了世界性的学说。

这一学说的形成与道家道教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朱熹出身在一个衰败了的封建官僚家庭,他的家世是“婺源著姓,以儒名家”(1)。

父亲朱松深受二程理学的熏陶。

朱熹从小在父亲的教育下学习儒家经典,也涉猎一些其他书籍。

他后来回忆说:“熹旧时亦要无所不学,禅道、文章、《楚辞》、《诗》、兵法,事事要学(2)”。

14岁时,遵从父亲遗嘱,拜当地名儒胡宪、刘勉之为师,其中“事籍溪先生为最久”(3)。

籍溪即胡宪,古书记载他既“会悟程氏之说”(4),“又好佛老”(5).朱熹受到他们的悉心教诲,“虽释、老之学,亦必究其归趣,订其是非”(6)。

朱熹的泛览群书,出入佛、老几十年,对他以后的学术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所以他后来虽以集成儒家“道统”自居,专以儒学为本,但仍重视道家道教。

朱熹作《周易本义》一书,就继承了陈抟、少用的象数学。

陈抟是北宋道士,邵雍与道教亦有渊源(7)。

朱熹曾以“空同道士邹祈”署名著《阴符经考异》和《周易参同契考异》。

《阴符经》和《参同契》是道教经典。

对此书进行考证研究,“非深于道者不能做”。

他用道士署名,是因“究心丹诀,非儒者之本务,故托诸瘦词”(8)。

其次,朱熹与道教徒有过密切的交往。

朱熹居福建崇安四十余年,道教名山——武夷山近在咫尺,山中道人便成为朱熹最早的密友。

影响中国最深的几位哲学家

影响中国最深的几位哲学家

影响中国最深的几位哲学家哲学是一门探究人生本质和真理的学问,是人类思维和智慧的结晶。

在中国哲学历史上,有很多杰出的哲学家留下了卓越的思想和理论成果,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智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中国社会和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本文将介绍影响中国最深的几位哲学家。

一、孔子孔子,字仲尼,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均有深远影响。

孔子主张“仁爱”、“礼治”,提倡“中庸”思想,认为应以“仁者爱人”为出发点,追求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他的思想强调个人品德的重要性,在教育上注重实践和生活经验,并倡导礼仪的规范与尊重。

他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礼仪文化和政治道德的影响至今仍在发扬光大。

二、庄子庄子,中国战国时期哲学家,主张“道家”思想,是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位独特存在。

庄子主张虚静无为、自然无为,孔子强调“仁义礼智”,庄子则认为不要刻意追求、不要强求。

他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社会、世界的和谐相处。

他的思想独树一帜,对后来道家和禅宗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老子老子,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主张“道家”思想,提出“天地之道,以变化为立”,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

他认为“道”是万物的起始和终结,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人类应该适应自然,与自然相融合,以达到和谐发展的状态。

他的思想对隋唐时期的玄学思想和现代的新儒家思想都有一定的影响。

四、朱熹朱熹,中国南宋时期儒家学者,主张“理学思想”,提出“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现象而认识本质,寻求真正的道理。

他认为个人的行为应该符合“天理”、“人伦”,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

他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理论的发展和整理功不可没,对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影响巨大,尤其在元明清时期和现代新儒家的发展中有很大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哲学史上有很多杰出的思想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为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朱熹对道家佛家的评价

朱熹对道家佛家的评价

朱熹对道家佛家的评价
朱熹对道家和佛家的评价是多元的,既有批评也有一定的认可。

朱熹批评佛教的“空”是“见地”出了问题,认为佛教过于强调超越物累,追求解脱成佛,而忽略了心性的本质。

同时,朱熹也批评道家过于追求清静无为,放任自然,而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朱熹也吸收了道家和佛家的一些思想,例如道家的自然无为和佛家的心性论。

他主张理事无二、道不离日用,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体现道德原则,实现道德实践。

这种思想与道家的“无为而治”和佛家的“平常心是道”有相似之处。

朱熹对道家和佛家的评价是基于他的理学思想和对道德实践的重视。

他吸收了道家和佛家的一些思想,但同时也批评了其中的一些观点。

朱熹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和贡献

朱熹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和贡献

朱熹在儒学发展中有何地位1:他的<四书集注>继承和发展了孔孟思想,融汇了儒学、佛学以及中国的道家学说,提出了全民教育目标及体系,确立了儒家文化的道统地位。

2: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学术思想,在元朝、明朝、和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

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

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

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朱熹的学说,也对后来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有深刻的影响。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学基础上的突破。

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3:两宋时期,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

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

其门人黄斡曾总结曰:“继往圣将微之绪,启前贤未发之机,辨诸儒之得失,辟异端之论谬,明天理,正人心,事业之大,又孰有加于此者。

“(《行状》)又曰:“自周以来,任传道之意,得统之正者不过数人。

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

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日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

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

“(同上)清人全祖望指出:“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

江西之学,浙东永嘉之学,非不岸然,而终不能讳其偏。

“(《宋元学案.晦翁学案》)这些评价虽属溢美之辞,但真实地反映了朱熹在学术界的地位及其影响。

朱熹死后,被谥为“文公“,赠宝谟阁直学士,又追封徽国公等。

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自元朝始,朱熹关于经学注释著作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

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朱熹之言,则成为不能更改的、绝对的权威。

易学是是如此。

试论朱熹理一分殊思想的道家道教渊源

试论朱熹理一分殊思想的道家道教渊源

摘要:“理一分殊”是由程颐提出,朱熹进行系统论述的程朱理学中的一个核心观点。

对其来源,学术界历来认为是佛教华严宗。

本文的考察认为,这个思想的主要来源主要不是佛教而是道家、道教。

尤其朱熹对这个思想进行系统阐述时所体现的哲理样式,与道家、道教哲学非常相似。

吸收道家、道教形而上之体来提升儒家哲学的思辩水平,加以改造后与儒家形而下的用相结合,是朱熹论“理一分殊”的特点。

关键词:朱熹、道家、道教、理一分殊程朱理一分殊的观点,一般认为是来源于佛教。

根据是程颐的弟子刘安问:“某尝读《华严经》,第一真空绝相观,第二事理无碍观,第三事事无碍观,譬如镜灯之类,包含万象,无有穷尽,此理如何?”程颐回答说:“只为释氏要周遮,一言以蔽之,不过曰万理归于一理也。

”[1]或许对程颐而言,理一分殊确实是受了佛教的启发。

朱熹对程颐的思想固然有继承,但他对理一分殊的理论自觉却未必完全是来源于佛教。

朱熹明白地指出,“理”范畴来自于《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寓言[2]。

他正是从这里引出了理为条理、文路子的意思,并推扩为“阴阳五行错综不失条绪,便是理。

”[3]朱熹承认理的得名是渊源于《庄子》,那么,他把理的观念贯彻始终的思想,也应该首先从道家或道教中寻找可资得到启发的东西,不至于要舍近求远去佛教中寻找。

事实上也是这样。

朱熹解释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是说:“蓋为道理出来处,只是一源。

散见事物,都是一个物事做出来底。

一草一木,与它夏葛冬裘,渴饮饥食,君臣父子,礼乐器数,都是天理流行,活泼泼地。

那一件不是天理中出来!见得透彻后,都是天理。

理会不得,则一事各自是一事,一物各自是一物,草木各自是草木,不干自己事。

倒是庄老有这般说话。

庄子云:‘言而足,则终日言而尽道;言而不足,则终日言而尽物。

’”[4]显然,“吾道一以贯之”对于朱熹来说,就是“天理一以贯之”。

如果说,朱熹仅仅从《庄子》这句话就受到启发而完成了“理一分殊”的思想升华显得夸张的话,我们再看一看道家、道教中还有什么可以给朱熹予启发的东西。

中国历史上的哲学家与思想家

中国历史上的哲学家与思想家

中国历史上的哲学家与思想家古代中国是一个哲学与思想繁荣的时代,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哲学家与思想家。

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为你介绍几位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家与思想家,并探讨他们的重要思想。

1.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是中国古代史上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被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

他的学说强调道德伦理和人际关系,主张以仁爱和君子道德为基础来治理社会。

他的思想对中国的儒家学派和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的“仁”、“孝”和“礼”等观念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2. 老子(约公元前570年-公元前471年)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要著作《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文献之一。

他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不争的境界。

他的思想强调个体内心的修炼和自然本源之道,对中国后来的道家学派和个人修养产生了广泛影响。

3. 墨子(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1年)墨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创立了以“兼爱”为核心的墨家学派。

墨子主张以爱和利益为准则,反对战争和权力斗争,提倡社会公平和人道主义。

他的思想对中国后来的墨家学派和社会伦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的思想对后世儒家学派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荀子强调人性本恶的观点,并提出通过教育和礼仪规范来改善人性。

他的思想与孔子的“仁”观念形成了中国传统儒家学说的两个主要支柱。

5. 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强调超越物质和个体的存在,提出了“道泽而行”和“自由无为”的思想。

他通过寓言和譬喻的方式,表达了对自由、自在和宇宙和谐的追求。

6. 朱熹(1130年-1200年)朱熹是宋代哲学家,他的学说对中国的儒家传统和后来的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2019-08-31[摘要]朱熹的理学思想代表着儒学发展的最⾼成就。

他把理与⽓两个单个的哲学范畴结合在⼀起,发展为⼀对相对的范畴;改变了传统儒学知⼈⽽不知天的弊病。

在理⽓宇宙论的基础上对儒家的性善论进⾏了卓有成效的重新建构,把⼈性区分为“天命之性”和“⽓质之性”,⼈们应该通过格物致知,向天理归附。

以天理的⽆上⾄尊和⼈与天理的紧密统⼀为“存天理,灭⼈欲”进⾏了论证。

同时,也为维护整个封建制度和价值体系提供了依据。

本⽂拟就朱熹理学思想的体系做⼀简要、系统的分析。

[关键词]朱熹;理学;儒教;存天理;格物致知朱熹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集⼤成者,他的理学思想代表着儒学发展的最⾼成就。

要了解中国的传统⽂化,必须了解朱熹和他的理学思想。

⼀朱熹⽣于1130年,卒于1200年,祖籍江西婺源,⽣长于福建,以后长期在福建讲学,所以他的学派⼜被称为“闽学”。

他19岁中进⼠,后拜名儒李侗为师。

确⽴了理学的思想基础,并⾛上独⽴探索哲学的道路。

在37岁时,他第⼀次产⽣了⾃⼰的以《中庸》为基础的哲学思想(丙戍之悟),40岁时⼜有已丑之悟,对前⼀次提出的哲学思想提出否定,从⽽建⽴了⾃⼰的哲学体系。

朱熹是孔⼦以后,中国历史上博学众家的学者之⼀。

前⼈称他百家诸⼦,佛⽼异端,以及天⽂之志律历兵志,⽆所不究。

他长期担任地⽅官,每到⼀地,即随政兴学,门⼈弟⼦遍布天下。

朱熹的著作之丰,是空前的。

他汇集编定了⼆程的《语录》,注释了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和《通书》,注释了张载的《西铭》,并著写了《周易本义》和《易学启蒙》来发展邵雍、程颐的易学思想,他精⼼编成《四书》的《集注》和《或问》,使四书系统的哲学获得新的形态和新的⽣命。

朱熹史有《纲⽬》之编,诗有《集传》之作,刊物《孝经》,订定《⼩学》主持编撰礼书,指导集体《尚书》。

古⼈赞他“致⼴⼤,尽精微,综罗百代”确⾮过誉之词。

朱熹也是孔⼦以后,在我国封建时代影响最深远的思想家,古⼈称“周东迁⽽夫⼦出,宋南渡⽽⽂公⽣”(1)。

朱熹思想的形成及对当代的价值研究

朱熹思想的形成及对当代的价值研究

朱熹思想的形成及对当代的价值研究作者:周昊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05期【摘要】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朱熹思想值得深入研究,其形成和演变,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何正确利用朱熹思想,发掘其精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是一个可以深入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朱熹思想;形成;当代价值朱熹是继孔孟之后,又一位儒学关键人物,在孔孟儒学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把“仁”的思想传向世界,将儒学发展到最满意的地步。

他合理地解释了性善与性恶的争议,完善了人性论。

他的“以理为本”的本体论,是在“二程”理气关系学说的前提下,综合先秦各个学派的主要思想,使儒学的理论、系统和体系都更完善,这一理论,对中国哲学发展史,有着纪念性的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日益被关注的今天,对朱熹思想的认识和研究,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需要分析出朱熹思想的现代价值。

一、朱熹思想的形成与演变朱熹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大致是从最开始的儒、道、佛三教合一说,到后来的阳儒阴佛、儒表佛里说,到以儒家为主、道佛二家为次说,再到以道家道教为主说,再到阳儒阴法说,到最后的以儒为主,其次为佛,又其次为道教,即以儒家为中心的三教合一说。

二、对朱熹思想的正确认识朱熹思想内容广泛,不应笼统地将其视为客观唯心主义,也不应片面地看待唯心主义。

朱熹思想中的“万物有对”、“动静无端”、“一分为二”和无限分化等观点,都是对辩证法规律的体现,虽不完善,但也有合理之处。

封建统治阶段的意识形态是多样化的,朱熹思想只是其中之一,因此,被封建统治阶级利用过,并不影响其传承价值。

朱熹思想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中,除封建统治阶级以外的其他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意识形态。

朱熹思想是对儒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自然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其“仁”和“天理人欲”的观点,可以为劳动人民所用,他们可以用这种观念来揭发封建统治的罪恶行为。

朱熹思想具有其独立性,不应与当时的社会存在和生产发展水平相对而论。

朱熹生命观中的道家思想

朱熹生命观中的道家思想

} 【 收稿日期】 1— 4 l 2 10一7 0
【 作者简 介】 (9 5 )安徽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 2 0 赵静 1 8一 , 09级研究生 , 研究方向 : 宋明理学。
将 道 家 哲 学 中 有 关 生 命 意 识 内 容 融 合 进 自 己 的 生 命 观 体 系 “ ” 了 最 高 的本 体 。朱 熹 以上 述 思想 为 基 础 。 理 成 打通 了“ ” 道 与
中, 晚年时对《 阴符 经》 周 易参同契》 和《 的研究 , 修正 和论 定了 “ ” 从 道 家 生命 思想 的 源头 找 到 自己生 命 观 的 养 料 。他 说 : 理 , 自己的生命观 , 尤其是生命的本质和生命 的境界等内容。以下 “ 即理 也 ”( 说 : 道 嗍P又 5
生命 形 成 , 命 关 怀 , 命 忧 患 和 生命 运 动 的意 蕴 。 而道 家 哲 把 “ ” “ ” 结 合 , 生 生 道 和 理 相 确立 了 以“ ” 理 为本 体 的 生 命 观 。《 子 . 庄
学本质上是一种生命哲学 , 其理论 的核 心是 生命 观念 , 统观朱 秋水》 : 知道者必 达于理” 《 说 “ , 庄子 ・ 性》 缮 又说 : 道 , 也” “ 理 。 熹的一生 , 早年是企慕成就仙道 . 中年时则孜孜砣石 地研究道 王弼在 《 乞 老子 注》 中把“ ” 道 解释 为理 、 物所由 。 :道 者 , 万 说 “ 至 家、 道教典籍 , 以研究邵雍 、 又 周敦颐和《 学 的思想 为契机 , 理 之 目… … 道 犹 道 路 也 。 ~ 道 ” 最 高 的 “ ” 目而 不 是 纲 . 易》 是 理 的
便 由 道 是 道则 自然生生不息。” ( 朱熹继承二程的观点说 :一阴一阳 变 化 , 具 备 了 生 化万 物 的条 件 , 此 而 产 生 万 物 。“ ” 生 翻 “ 而 气 的变 化便 形 成 了具 体 生 命 的 内 涵 。 《 庄 之 谓道 , 阳是 气 不 是 道 , 以为 阴 阳 者 乃 道 。 “]7又说 :若 命 产 生 的 根 源 , “ ” 阴 所 1P) 34 ( “

与朱熹有关的名词解释

与朱熹有关的名词解释

与朱熹有关的名词解释朱熹,宋代后期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以及他对理学和诗词的深入研究,使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解释一些与朱熹有关的名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他的思想和学术贡献。

1. 理学(Lixue)理学,又称为朱子学,是中国宋明时期的一种重要学派。

理学强调“理”(li)的重要性,称之为“天理”。

朱熹通过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和解释,将其与佛教思想和道家思想融合,形成了自己的学说体系。

他认为人类的本性是善良的,但是由于世俗的因素和意欲的干扰,人们失去了与天理的联系。

朱熹主张通过读经、修身养性,以及注重仁义道德的实践,来修正和恢复人类与天理的联系。

2. 心学(Xinxue)心学是朱熹的创新思想,也是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心学强调个体心性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朱熹认为,每个人的心性都是与生俱来的,是个体的天赋。

他提出“格物致知”的理念,即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和思考,从而了解事物的本质和作用,培养个体的智慧和品德。

朱熹通过对学问和修养的结合,强调了个人的自觉性和自我完善的重要性。

3. 传照法(Chuanzhao Fa)传照法是朱熹对儒家经典的解释方法。

他提出,经典中的每个字词都具有独特的道理,通过对这些字词的逐字逐句的解释,可以真正理解经典的含义。

朱熹强调经典的文字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通过注释和解释,可以将这些思想传达给读者。

他的注疏作品,如《论语集注》,被后人广泛传颂,并对后世的经典解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诗词创作除了对儒家经典和学说的研究,朱熹也是一位杰出的诗词创作家。

他的诗承袭了宋代文人的传统,以清新、细致和含蓄的风格著称。

朱熹的诗作大多以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为题材,表达了他对自然与人情的深切感受。

他的代表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达了他对人生短暂和时间蹉跎的思考,以及对修身养性和追求美好的呼唤。

5. 诸子百家(Zhuzi Baijia)诸子百家是指古代中国各种不同学派和思想的综合体。

道家道号大全

道家道号大全

道家道号大全导言: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追求自然、养生、修道的理念。

在道家中,道号是修行者根据自己的修行境界和追求目标而取的名号。

道号是道家修行者的身份象征,也是对道家思想与修炼的一个表达。

本文将介绍一些著名的道家道号,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道家文化的精髓。

一、老子(朱子)道号1. 老君: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又被尊称为老君。

老君道号的意义是以老谋之,喻指老子智慧无穷。

2. 朱子:朱子是南宋时期道家思想家朱熹的道号。

这个道号体现了朱熹追求道家思想的宗旨,力求超越凡世的存在。

二、庄子(太虚)道号1. 庄周: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的道号为庄周。

这一道号寓意着庄子在修道中展现出的豁达和自由的个性。

2. 太虚:庄子在《庄子·齐物论》中提到的太虚,是道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

太虚道号体现了庄子对自然和宇宙的思考与探索。

三、列子(惠施)道号1. 列仙:列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其道号为列仙,寓意列子修道成功后能够成为仙人。

2. 惠施:古代道家思想家惠施是列子的弟子,他曾辅佐列子进行道家思想的推广。

惠施道号传达了他对道家思想的忠诚与执着。

四、董仲舒(闲阳子)道号1. 闲阳子: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道家学派代表,其道号是闲阳子。

这个道号暗示了他追求宁静自在的修道心境。

五、荀子(荀卿)道号1. 荀卿:荀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其道号为荀卿。

此道号突出了荀子在修道中倡导的公正与克己的原则。

六、列仙派道号1. 陶弘景:陶弘景是列仙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道号为陶弘景。

这个道号意味着他在修行中融入了自己的人格特质与修行境界。

2. 邓祁宝:邓祁宝是列仙派的重要传人,他的道号体现了邓祁宝希望自己能够达到道家修行中的至高境界和智慧。

七、逍遥派道号1. 无为子:逍遥派是道家学派的一个重要分支,崇尚无为而治的理念。

无为子道号强调修行者应本着无欲、不执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与修道。

2. 笑傲子:逍遥派中的笑傲子,道号体现了他主张超越常规、不拘一格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的科学思想与道家、道教【内容提要】朱熹是李约瑟用以说明道家有机论自然观对中国科学技术有促进作用的三个典型之一。

这三个典型中,朱熹是对科学技术研究最多的。

朱熹在科学技术领域的思想,直接渊源于沈括,而指导沈括作出进行科学探索活动的思想则来之于道家、道教。

这促使我们深入研究朱熹在具体科学领域的思想与道家、道教的关系。

本文考察了宇宙演化与宇宙结构、生命科学与医学、气象科学等领域,指出,这些领域中朱熹的思想,与道家、道教确实有渊源关系。

指导朱熹得出这些思想的道家有机论自然观,既对西方有影响,也对朱熹身后中国科技的发展有影响。

【关键词】朱熹/李约瑟/科学技术/道家/道教【正文】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邹衍、董仲舒、朱熹是李约瑟用以分析说明道家的有机论自然观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关系的三个典型例子。

邹衍为阴阳家,但先秦之后阴阳家消失,其思想被黄老道家、道教继承。

董仲舒用阴阳五行作为思想框架来容纳儒家思想,实际上是吸收了黄老道家的很大一部分思想。

朱熹进一步超越了董仲舒,不仅吸收了道家、道教的很多思想,而且如同道教一样,在科学技术领域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本文拟考察朱熹的科学思想与道家、道教的联系。

一、朱熹科学思想的直接渊源如同道家、道教把道和气作为两个最基本的范畴一样,在朱熹的理论体系中,理与气也是最基本的范畴,而且是体用无间的。

朱熹既讲从理到气,也讲气与理的关系,所以有可能吸收和容纳很多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材料。

他说:“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

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须着逐一件与他理会过。

”([1],卷15)朱熹的穷理固然是为了把握天理,但他也没有漠视日用生活。

“名物度数皆有理存焉,又皆人所日用而不可无者。

游心于此,则可以尽乎物理,周于世用。

”([1],卷18)正是基于这个认识,朱熹为穷理学习了广泛的知识。

他读过《黄帝内经》、张横的《灵宪》、张载的《正蒙》、沈括的《梦溪笔谈》、历代的《天文志》、《仪象法要》(,p.5164)、《天经》、《步天歌》(,p.5201)对历代的地理和动物学、植物学、医学、乐律、算学等等方面的知识,也有广泛的涉猎。

朱熹的科学思想,《梦溪笔谈》是主要的来源之一。

他在阐述关于日、月、星、光、宇宙万物之“理”时明确说过:“唯近代沈括所说,乃为得之。

”实际上,沈括(1029-1093年)的思想,尤其是指导他进行科学研究的哲学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来源于道家、道教。

沈括认为:“虚者,妙万物之地也。

在天文,星辰皆居四旁而中虚;八卦,分为八方而中虚。

不虚,不足以妙万物。

”(,卷7)“虚”,又可称为“黄庭”:“黄庭者,虚而妙者也,强为之名,意可道则不可谓之虚。

岂可求而得之也哉?”“黄庭,有名而无所,冲气之所在也。

”“虚”就是“一”,就是“道”:“一者,道也。

谓之无,则一在;谓之有,则不可取。

”把“虚”、“黄庭”、“一”、“道”联系甚至等同起来,这种思想渊源于道教是无疑的。

沈括认为,气是万物运动变化的动力:“凡积月以为时,四时以成岁。

阴阳消长,万物生杀,变化时节,皆主于气而已。

”用阴阳二气解释万物的运动变化,是道家、道教的主张。

“大凡物理有常有变。

运气所主者,常也;异夫所主者,皆变也。

常则如本气,变则无所不至,而各有所占。

”(,卷7)事物的变化有常有变,道教也有这个思想。

沈括认为,事物的变化是自然而然的:“阴顺阳逆得之自然”,“物至则变。

”(,卷7)这与葛洪所说的“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是一致的。

沈括认为,万物的变化遵循理。

“天地之变率皆有理。

”(,卷7)理是客观的。

“所谓正声者,如弦之有十三泛韵,此十二律自然之节也。

……此天至理,人不能以毫厘损益其间。

”他在《乐律》中谈到五音时说提到了“天理”的概念:“此皆天理不可易者。

古人以为难知,盖不深索之。

听其声,求其义,考其序,无毫发可移,此所谓天理也。

”(,卷5)沈括与周、张、二程是同时代的人,尤其与二程年龄不相上下。

他的这一思想,应该说是当时北宋道家、道教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思潮的体现,不能说是来源于二程。

由此可见,朱熹与科学相关的思想,包括一部分具体学科的思想,主要是来源于道家、道教,至少是间接渊源于道家、道教。

下面就几个具体领域作一考察。

二、朱熹科学思想的分析2.1宇宙演化与宇宙结构朱熹的宇宙演化思想,继承《淮南子》、《易纬·乾凿度》、《列子·天瑞篇》的思想[10]即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浑沦→天地,并根据后世认识的深化而作出了一定的创新。

在宇宙演化的形式上,朱熹吸收了道家和道教的阴阳二气生化万物的思想,说:“天地初间,只是阴阳之气。

只一个气运行,磨来磨去,磨得急了,便拶许多渣滓,里面无处出,便结成个地在中央。

气之清者便为天,为明,为星辰,只在外常周环运转,地便在中央不动,不是在下。

清刚者为天,重浊者为地。

天运不息,昼夜辗转,故地榷在中间。

使天有一息之停,则地须陷下。

惟天运转之急,故凝结得许多渣滓在中间。

地者,气之渣滓也,所以道‘轻清者为天,重浊者为地’。

”([1],卷1)天运转的动力机制是一个长期困扰古人的问题。

屈原在其《天问》中提出的问题,浑天说和盖天说都难以作出合理的解答。

《管子·白心》为此作了尝试:“天或维之,地或载之。

天莫之维,则天已堕矣;地莫之载,则地已沉矣。

夫天不堕,地不沉,或维而载之。

”“或”,根据上下文来看,就是“视之则不见,听之则不闻,洒乎满天下,不见其塞”的东西,即精气。

《黄帝内经·素问》假托歧伯答黄帝问说:“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对大地不堕给出了比《管子》更明确的答案:“大气举之也。

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

……故燥盛则地干,暑盛则地热,风盛则地动,湿盛则地泥,寒盛则地裂,火盛则地固矣。

”这里没有提到天。

盖天和浑天说都把天想象为硬壳,宣夜说则视为气:“天积气耳”[11]。

北宋张载以其气本体论为天运的物理机制奠定了哲学基础,一反天文学家的成见提出了七曜左旋说[12]。

朱熹从小就被宇宙之迷所困扰,“某自五六岁,便烦恼道天地四边之外是什么。

见人说四方无边,某思量也须有个尽处。

如这壁相似,壁后也有个什么事物。

某思量得几乎成病。

到如今也未知那壁后是何物。

”([1],卷94)几十年来,朱熹对此时时耿耿于怀,从实践和理论上力图弄清它。

实践上,他最早设想了中国的圆天象仪,曾经力图复原苏宋所造的水运天象仪。

在理论上,他在阐述周敦颐和邵雍的两个宇宙图式的基础上,把它们与张载的气化宇宙论结合起来,运用太极生化模型提出了一个离心式宇宙起源假说,依据它反驳前人关于天左旋而七曜右旋的天运图式,论证张载的七曜与天共左旋之说:“横渠说天左旋日月亦左旋,看来横渠之说极是。

”([1],卷2)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左旋说和右旋说均有一定的道理。

二者都是基于运动的相对性来解释天体的视运动,虽然右旋说与实测相符,但从理论的自洽性来看,左旋说更优越。

右旋说主张七曜如磨盘上的蚂蚁随天左旋的同时在磨盘上右行,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物理根据支持。

左旋说在张载那里,虽说天地七曜都顺气左旋,以七曜顺迟来解释所见左旋,但仍停留在运动现象上而未深入到动力学机制的探索上。

朱熹则从宇宙形成的动力学机制上来阐明所有天体的物理运动方向的一致,并对视运动作出了新的解释。

《淮南子·天文训》认为“天地之袭精为阴阳”,朱熹设想天地的初始是阴阳二气,二者有相似之处。

朱熹的这种宇宙形成理论与笛卡尔的宇宙旋涡理论有某种相似之处,不同在于朱熹以地球为旋涡的中心,而笛卡尔以太阳为旋涡的中心。

但朱熹比笛卡尔早了六百多年。

朱熹企图用离心力来解释天地的空间结构的形成,就当代科学来看,这种解释当然不对。

大尺度的气态物质的弥漫和分化,主要是各部分的运动速度不同造成的,并非离心力的缘故。

但在当时,朱熹的观点毕竟对驳斥盖天说的错误观念起了作用。

在他看来,天之运行有一个“枢轴”,不过“其运转者,亦无形质,但如劲风之旋。

”这里是宣夜说的观点,但还是比较新颖和贴切的解释。

基于气而用离心力来解释宇宙的形成,只是就无极而太极的一次生成而言。

朱熹还根据邵雍的循环思想提出了宇宙就是太极生灭、明暗交替的无尽循环的思想([1],卷19)。

这与现代宇宙论的周期循环假说基本一致。

关于宇宙结构,当有人问“天有形质否”时,朱熹回答说:“只是个旋风,下软上坚。

道家谓之刚风。

人常说天有九重,分九处为号,非也。

只是旋有九耳。

但下面气较浊而暗,上面至高处,则至清至明耳。

”[13]“九天”之说首先出现于屈原的《天问》,此后,《吕氏春秋·有始训》、《淮南子·天文训》、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等等道家作品反复申述,朱熹把它由八个空间方位加中央改为“圆则九重”、“天有九重”。

他之所以这样改造,是因为在《易》的象数学中,阳之象为“一”,最大的数为“九”;阴之象为“-”,最大数为“六”。

天为阳,地为阴,阳数至于九,九为老阳之数,故天有九重。

朱熹认为,“天无体”([1],卷1),天由气构成:“盖天只是气,非独是高,只今人在地上,便只见如此高,要之他连那地下亦是天,天只管转来旋去,天大了,故旋得许多渣滓在中间,世界上无一个物恁地大,故天恁地大,地只是气之渣滓,故厚且深。

”([1],卷18)地只是天的一部分。

天是无形之气,地就是气旋转之渣滓而成的“一块实地事物”。

([1],卷1)所以,“天以气而依地之形,地以形而附天之气。

天包乎地,地特天中之一物尔,天以气运乎外,故地榷在中间,岿然不动。

使天之运有一息停,则地须陷下。

”([1],卷1)他的这个思想,来源于邵雍。

他说:“康节言天依形,地附气,所以重复而言不出此意者,惟恐人于天地之外别寻去处故也。

天地无处,所以其形有体而气无体也。

为其气极紧,故能扛得住,不然则堕矣。

气外更须有躯壳甚厚,所以固此气也。

”[14]这说明他的这个思想与道教有渊源关系。

根据“天无体”的观点,朱熹认为,日月星辰都是由“清气”构成,并且“只在外常周环运转”,不是辍在天球之上:“星不是贴天,天是阴阳之气,在上面,下人看见天随星去耳。

”([1],卷2)他还说,日月列星“其旋也,固非缀属而居,亦非推挽而行。

”[15]朱熹的宣夜浑天合一说在物质性气范畴的基础上,将天体演化、宇宙结构和气的运动变化三种学说紧密结合起来,组成了完整的,也可以说是比较先进的宇宙学说。

当然,朱熹的这些思想,是在继承前人的成果的基础上,又作了自己的研究。

《宋史》说:“朱熹家有浑仪,颇考水运制度,卒不可得。

”[16]朱熹用浑仪未必完全是因为作历史研究的需要[17]。

这也说明朱熹很重视实际观察。

对朱熹的上述思想,英国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他说:“中国人提出了一种早期的无限宇宙的概念,认为恒星是浮在空间的实体,他们认为在整个宇宙有机体中,作为组成部分的有机体各按其部分循着自己的道去运动,对于抱着这种见解的人来说,河外星系的发现似乎证明了他们的信念,最后,朱熹给这一观点提供了伟大的哲学论据,他说:‘天无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