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判断题整理: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P14
2马克思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P17
3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C)A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B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领袖的学说P10
4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在发展中坚持,在坚持中发展理论联系实际)P21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5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物质范畴P30。
6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无论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
7联系及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它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P40
8规律及其客观性: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P54
规律的特点:规律具有客观性(根本特点)、普遍性、稳定性和重复性的特点(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物质世界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任意创造或者消灭物质,也就不可能创造或消灭规律,只能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9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对立性和同一性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P43
一、下列各项属于矛盾的同一性的有。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C.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B.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10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巩固了量变的成果,并引起了新的量变。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P46
11辩证否定观的内容: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并通过自我否定实现自我运动、自我发展 2)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否定的作用. 3)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否定的实质.P47
12实践的要素:即,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实践的手段(工具)P35
1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P64
14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P69
两者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15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P72
真理是客观的,这是因为:(1)真理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源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2)检验真理的社会实践是客观的
16生产力的构成:一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二非基本要素:科学、管理、教育 P100
17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可能是多选):A、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B、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C、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
18.商品的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的劳动的二重性: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P144
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指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19.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20.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是:能创造出高于自身价值的价值。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表现A.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B.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C.能够创造出生产资料的价值
21. 劳动过程是劳动一般性质和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统一:
(1)、劳动过程是劳动的一般性质和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统一观点,说明A.劳动过程是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B.自然创造人和社会创造人的统一C.人与自然的本源联系和人与自然的根本区别(2)、在劳动过程中,劳动的社会形式( )。A.是指劳动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中形成才能展开和发展(3).劳动的一般性质是指它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2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叫不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有劳动力的使用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使预付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叫可变资本(1)不变资本是指(A)A.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B.资本家的货币资本 C.资本家的商品资本 D.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P158 P159
23.剩余价值与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指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补偿价值的价值余额,体现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反应程度。剩余价值率可以表示为( ABC) A.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 B.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 C.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D.剩余价值与预付资本的比率 E.剩余价值与商品价值的比率
24.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1)绝对剩余价值: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2)相对剩余价值: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3)超额剩余价值: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商品的社会价值的差额。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本质上都是A.为了增加剩余价值 B.超额剩余价值生产二.某资本家经营的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此形成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那部分是( D) A.剩余价值 B.绝对剩余价值 C.相对剩余价值 D.超额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