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分析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分析报告目录一、中国互联网络宏观状况上网计算机数、上网用户人数、CN下注册的域名数、网站数、网络的国际出口带宽、以及IP地址数等信息可以从整体上反映互联网络在我国的发展程度和普及程度。
对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历次调查中这些基础性统计数据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从宏观的角度更深刻地认识互联网络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1.上网计算机数截止到2005年6月30日,我国的上网计算机总数已达4560万台,同半年前的调查结果相比,我国的上网计算机总数半年增加了400万台,增长率为9.6%,和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5.6%(如图7.1所示)。
可见我国上网计算机总数仍然保持增长态势。
图7.1 历次调查上网计算机总数其中专线上网计算机数为670万台,同半年前的调查结果相比,专线上网计算机数半年内减少了30万台,增长率为-4.3%,和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8%;拨号上网计算机数为2070万台,同半年前的调查结果相比,拨号上网计算机数半年内减少了70万台,增长率为-3.3%,和上年同期相比下降1.3%;其他方式上网计算机数为1820万台,同半年前的调查结果相比,其他方式上网计算机数半年内增加了500万台,增长率为37.9%,和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06.6%(如图7.2所示)。
可见,虽然上网计算机总数保持增长,但专线上网计算机数、拨号上网计算机数首次出现了负增长,只有其他方式上网计算机数则依然呈现出较快的增长态势。
图7.2 历次调查不同方式上网计算机数同半年前的调查结果相比,本次调查结果中上网计算机总数、专线上网计算机数、拨号上网计算机数、其他方式上网计算机数的增长率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专线上网计算机数、拨号上网计算机数首次出现了负增长(如图7.3所示)。
图7.3 历次调查上网计算机数增长率2.上网用户人数截止到2005年6月30日,我国的上网用户总人数为10300万人,同半年前的调查相比,我国上网用户总人数半年增加了900万人,增长率为9.6%,和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8.4%(如图7.4所示)。
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类型与适用性

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的类型与适用性研究摘要: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政治参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网络的发展不仅方便了日常生活,在政治文化层面也推进了参与型政治的发展。
以政治文化作为出发点,对当前我国网络政治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做了详细的考察,进一步阐述了当前网络政治文化的现状及参与形式的类型,并对各类型在当前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
提高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参与适用程度,加快普及参与型政治文化,才能切实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型政治文化;适用性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4-0051-02一、政治文化和网络政治参与(一)参与型政治文化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就把“政治文化”这一新鲜词汇带入人们视野中。
1966年,阿尔蒙德与鲍威尔合作发表《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一书,对“政治文化”这一概念进行更为详尽的阐述。
他指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
……政治文化影响各个担任政治角色的行为,他们的政治要求内容和对法律的反应。
”基于阿尔蒙德对政治文化的相关阐释,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其特殊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是政治生活在心理层面的反映。
他认为,参与型政治文化是指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的输入和输出方面都有明确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并对自己作为政治体系成员的权利、责任等具有积极的认识和较高的评价。
(二)网络政治参与的内涵及特点网络信息发展程度远超人们的预期,政治生活不再局限于现实社会中并充分渗透于网络这一虚拟社会中。
托夫勒曾用“信息政治”来描述网络政治,他指出“信息是和权力并进、和政治息息相关的。
随着我们进入信息政治的时代,这种关系会越来越深。
”网络政治参与,是“指在网络时代普通公民以网络平台为媒介参与政治生活的过程,它是公民在网络时代参政议政、实现民主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新形式,标志着网络政治时代的到来。
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与分析报告论文

中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报告一、调查目的: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
在普及率达到约四成的同时,中国网民增长速度延续了自2011年以来放缓的趋势,随着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中国18岁以下的网民数量已经超过了2亿,家长在网上看新闻、玩游戏的日常习惯也正在逐渐影响着孩子们,他们也开始通过上网搜索资讯来充实生活、了解社会。
网民职业中,学生占比为28.6%,远远高于其他群体。
不仅在大城市,中小城市的家庭和学校也购买计算机供孩子学习电脑知识,随着互联网不断在国内蔓延,越来越多中小城市的孩子有机会上网,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上有了较大的变化,从拨号上网到宽带上网,从简单的收发邮件到制作网页,中小城市的青少年不仅开始使用互联网,而且在使用互联网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
这种经验是否会影响到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人际交流等,为此,《临洮二中和明德初中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问卷》设计的目的为研究中学生上网对其身心发展和行为变化的影响。
二、样本:以明德初中初一5班49名学生(男生26人,女生23人),初二5班52名学生(男生28人,女生24人),初三5班58名学生(男生30人,女生28人),高一5班60名学生(男生33人,女生27人),高二5班64名学生(男生30人,女生34人)为样本,发放问卷283份,回收283份,其中有效答卷269份。
三、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此调查作为”中学生上网成瘾心理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课题研究的基础之一,问卷将为课题组收集信息,提供依据和提出建议研究方向。
问卷从以下7部分内容展开调查:①基本信息,②上网条件,③上网行为,④迷恋程度,⑤上网对人际关系的影响,⑥上网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⑦上网对价值观的影响。
具体内容分析如下:1、基本信息:了解被试人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信息、被试人接触网络的时间长短,研究基本信息与”迷恋程度”、”人际关系”、”学习生活”、”价值观”的相关关系。
基于CNKI的我国微博论文的计量与评价

科技信息0.引言微博(micro —blogging)又称微博客,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 、Wap 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其代表有Twitter 和新浪微博等[1]。
它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网络时代人们的生活与资讯获取方式。
以百度网页搜索和百度新闻搜索为基础的数据分析服务——百度指数显示,2009年年末以来,“微博”一词的用户与媒体关注度呈现级数增长趋势。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也指出,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使用微博的比例已经过半,尤其在手机端的增长幅度十分明显,手机微博用户数量由2011年底的1.37亿增至1.70亿,增速达24.2%[2]。
与此同时,国内学者对微博的研究也随之增长。
本文借助CNKI 以及EXCEL 的统计分析功能,从微博相关文献的年代分布、学科类别分组、关键词频次、作者分布、基金项目资助情况以及网络传播情况等多个角度探讨微博研究的现状及特点,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1.1数据来源本文所有数据基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AJD),选取“篇名”为检索项,微博、微博客、微型博客、Micro-Blog 、Micro-Blogging 、Twitter 为逻辑或检索词,检索得到文献5437篇(检索日期截止到2012年10月10日)。
1.2数据处理方法通过初步阅读、人工筛选,剔除了极少数不相关文献。
采用CNKI 平台提供的分组统计功能,对检索得到的结果做进一步评价研究。
2、微博研究论文情况统计分析2.1论文分年度统计分析按年度对CNKI 刊载的有关微博方面的论文数量进行统计(表1),发现这方面的研究始于2008年,论文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并在2012年达到峰值,为975篇。
对比观察微博的发展态势,我们不难发现原因及规律。
网络流行语:映射社会思潮,反映社会现实与大众心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2014级)网络流行语:映射社会思潮,反映社会现实与大众心态【摘要】新世纪以来,互联网更加快速发展,网民数量激增,使网络成为人们进行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手段,网络流行语也因此出现。
特别是近几年来,网络流行语已经不再是仅仅存在于网络世界,它已经扩散到现实社会生活当中,成为反映社会思潮、价值观念、社会情绪、生存方式的风向标。
网络流行语是对现实生活的形象表达,也包含着对社会消极因素的讽喻,揭示出社会现实和大众的心态。
从网络流行语着手来探究人民现实,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和认识社会。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社会思潮;社会现实;大众心态社会思潮是反映社会现实、现象的重要社会意识形态,它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能够产生深刻的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日益成为了社会思潮传播的新路径和新载体。
从当前网络空间社会思潮的发育发展和传播来看,其与现实社会思潮的差异性日益显现。
网络作为一种新出现的传播的关键性载体,对于这些社会思潮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网络流行语亦可简称为网络热词,是指在一段时期内,在网络聊天平台上被网民们普遍使用的聊天语言,它是网络传媒高度发展出现的一个代表。
网络新媒体平台为新思潮、新文化萌芽与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在这杨的背景下,人们追求一种去政治化、去中心化的文化样式。
人们追求言论自由,追求个人话语权和自我意识崛起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在此相对宽松、自由的大环境下,借助网络的大平台,网络流行语顺势产生,并成为网络语言文化的重要代表,表现尤为活跃,成为当下一种非常独特的语言景观。
作为普通网民实现话语权的重要手段,它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网络现象,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
尤其是近几年来,网络流行语的超凡活力已经扩散到现实社会生活当中,成为反映社会思潮、价值观念[8]、社会现实、大众情绪与心态的风向标,,它的社会影响力也正在不断地提高和扩大。
一、网络流行语的流行表现语言的发展变化是社会变迁的风向标[1]。
健全网络监督机制 发挥网络监督作用

健全网络监督机制发挥网络监督作用摘要: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民开始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发表意见建议、提供信息线索、行使监督权力,网络监督成为了一种普遍、高效的新型监督形式,为权利在阳光下运行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关键词:网络监督互联网透明性反腐倡廉一.网络监督的特点近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在自主研发与外来吸收相结合的作用之下,我国的互联网技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网民开始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发表意见建议、提供信息线索、形式监督权力,随之产生的网络监督呈现出以下特点和优势:一是网络监督具有及时性。
与传统的纸质刊物相比,网络信息传播省略了印刷、出版、发行等一系列环节,压缩了信息传播时间;与广播、电视等音像传播媒介相比,网络传播省略了拍摄、编辑以及协调播放时间等步奏,降低了信息发布的滞后性,增强了舆论监督的及时性。
二是网络监督具有民主性。
网络监督是自下而上的,网民可以在网上自由发表言论,绝大数人采用匿名方式,消除了不能说真话、不敢讲真话的弊病,使人民大众的意见和观点真正得到反映。
三是网络监督具有广泛性。
目前我国网民总数已达到5.38亿人,网络普及率已经达到了39.9%①,手机首次成为中国网民的“第一上网终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基础设施的完善,网络发展将日趋高速化和普遍化,网络的发展为网络舆论监督的群众性和广泛性提供了条件。
二.网络监督存在的问题网络监督是一把双刃剑,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政治监督,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网络监督疲软,网络监督力度有待提高。
网络监督与专门监督没有形成协调统一的机制,一些网络上反映出的问题未能引起国家有关部门重视,因而没有采取相应解决措施,仅仅依靠网络监督而没有专门监督作为其坚强后盾和可靠保障,就不能树立起其的权威性,因而也不具有可操作性。
二是网络监督法律体系不健全,法律对于网络监督的规范和保护有待加强。
我国游戏行业现状及发展分析报告

我国游戏行业现状及发展分析报告广州证券创新融资部梁雪妮中国游戏产业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经历了20世纪末的初期形成期阶段,以及21世纪初的快速发展,现在中国的游戏产业处在成长期并快速走向成熟期的阶段,成为文化娱乐产业、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游戏行业以客户端网络游戏为主体,页面游戏和移动游戏徐梦发展。
随着网络快速发展和不断成熟,移动设备(手机)、3G网络的覆盖面扩大,我国游戏产业呈现快速稳定的良好发展态势,拥有庞大的受众基础,不仅形成日渐完善的产业链和相对成熟的产业发展环境,而且本巨大土原创游戏在实现由量变到质变跨越同时。
同时,游戏在游戏品种、数量、题材类型、市场规模和从业人员数量等方面,都实现了持续快速的增长。
由单一大型多人在线到网页游戏、社区游戏、手机网游等新品种不断的涌现,由以魔幻类游戏题材为主到益智、军事等游戏投放市场。
当前,电子游戏的网络化是全球性的大趋势。
无论是PC游戏还是电视机游戏,不管是在欧美、北美,还是亚洲太平洋地区,游戏都是一个重要的潮流。
未来几年,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预计2013-2017年中国游戏市场仍将处于快速成长期,市场潜力巨大。
一、游戏行业定义游戏指在各种平台上的运作的电子游戏,它涉及电子游戏的开发、运营、销售等经济领域,并形成自己的产业链。
作为一种娱乐消费品,随着日益强大的网络经济,电子游戏经济已是娱乐产业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
电子游戏指用户通过 PC机、平板电脑、游戏机等终端设备进行娱乐的一种形式。
按照游戏运行平台的不同,电子游戏可以分成三大类:PC游戏、移动终端游戏和专用设备游戏。
PC 游戏是指用户通过在电脑上运行游戏软件,并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的娱乐方式。
其中,根据对网络的需求状况不同,PC 游戏又可分为单机和网络游戏。
PC 单机游戏也称电子游戏出版物,指的是以独立的电脑软硬件设备为依托,主要供单人或利用 IPX/SPX 协议供有限数量的用户在局域网中玩的游戏。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0年7月).PDF

第 2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四)网络娱乐............................................................................................................................ 31 二、网络安全和信任环境 ................................................................................................................ 34
二、网民结构特征 ............................................................................................................................ 13 (一)性别结构............................................................................................................................ 13 (二)年龄结构............................................................................................................................ 13 (三)学历结构............................................................................................................................ 14 (四)职业结构............................................................................................................................ 14 (五)收入结构............................................................................................................................ 15 (六)城乡结构............................................................................................................................ 16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前 言1997年,国家主管部门研究决定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牵头组织有关互联网单位共同开展互联网行业发展状况调查,自1997年至今CNNIC 已成功发布了30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本次报告是第31次报告。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改变人民生活形态的关键行业,CNNIC 的历次报告则见证了中国互联网从起步到腾飞的全部历程,并且以严谨客观的数据,为政府部门、企业等各界掌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动态、制定相关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被国内外广泛引用。
自1998年以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形成了于每年1月和7月定期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惯例。
第31次统计报告延续了以往内容和风格,对我国网民规模、结构特征、接入方式和网络应用等情况进行了连续的调查研究。
本年度《报告》的数据采集工作一如既往地得到了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家主管部门指导下,各项调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各互联网单位、调查支持网站以及媒体等的密切配合下,基础资源数据采集及时完成。
在此,谨对他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对接受第31次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的网民朋友表示最诚挚的谢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目 录报告摘要.................................................................................................... 4第一章 调查介绍.................................................................................... 6一、调查方法...................................................................................................................................... 6二、报告术语界定.............................................................................................................................. 9第二章 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 11一、网民规模.................................................................................................................................... 11(一)总体网民规模.................................................................................................................... 11(二)手机网民规模.................................................................................................................... 13(三)分省网民规模.................................................................................................................... 14(四)农村网民规模.................................................................................................................... 16二、网民属性.................................................................................................................................... 17(一)性别结构............................................................................................................................ 17(二)年龄结构............................................................................................................................ 17(三)学历结构............................................................................................................................ 18(四)职业结构............................................................................................................................ 19(五)收入结构............................................................................................................................ 19三、接入方式.................................................................................................................................... 20(一)上网设备............................................................................................................................ 20(二)上网地点............................................................................................................................ 21(三)上网时长............................................................................................................................ 21第三章 互联网基础资源...................................................................... 22一、基础资源概述............................................................................................................................ 22二、IP 地址........................................................................................................................................ 22三、域名............................................................................................................................................ 23四、网站............................................................................................................................................ 25五、网页............................................................................................................................................ 25六、网络国际出口带宽.................................................................................................................... 26第四章 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 28一、整体互联网应用状况 (2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3(一)信息获取............................................................................................................................ 29(二)商务交易............................................................................................................................ 30(三)交流沟通............................................................................................................................ 34(四)网络娱乐............................................................................................................................ 37二、手机网民应用状况.................................................................................................................... 40第五章 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状况........................................................ 47一、中小企业互联网基础条件发展状况........................................................................................ 47(一)计算机普及状况................................................................................................................ 47(二)互联网普及状况................................................................................................................ 47(三)宽带普及状况.................................................................................................................... 49二、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及网络营销发展状况................................................................................ 51(一)电子商务普及状况............................................................................................................ 51(二)网络营销使用情况............................................................................................................ 53三、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特点与趋势............................................................................................ 53附录1 互联网基础资源附表............................................................... 55附录2 调查支持单位............................................................................. 67附录3 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介绍 (6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4报告摘要一、基础数据◇ 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一、2007年网民行为意识调查结果(一)网民个人信息1.网民的性别分布:男性占%,女性占%,如图所示:图网民的性别分布2.网民的年龄分布,如表和图所示:3.网民的婚姻状况:未婚占%,已婚占%,如图所示:图网民的婚姻状况分布4.网民的文化程度分布,如表和图所示:表网民的文化程度分布5.网民的职业分布,如表所示:表网民的职业分布6.网民的个人月收入分布,如表所示:表网民的个人月收入分布(二)网民对互联网的使用情况及满意度1.网民上网的主要地点(多选题),如表和图所示:图网民主要上网地点分布2.除免费上网网民外的网民每月实际花费的上网费用:元3.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小时4.网民通常在什么时间上网(多选题),如表所示:表网民通常上网的时间段分布%%%%4点5点6点7点%%%%8点9点10点11点%%%%12点13点14点15点%%%%16点17点18点19点%%%%20点21点22点23点%%%%5.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多选题):网络 % 电视 % 报纸 % 杂志 % 书籍 %广播 % 其他 %6.网民获取信息最主要的途径是:网络 % 电视 % 报纸 %书籍 % 杂志 % 广播 % 其他 %7.网民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功能是(多选题):收发邮件 %浏览新闻 %搜索引擎 %获取信息(产品服务查询、工作信息查询、医疗健康服务查询、政府信息查询等)%论坛/BBS/讨论组等 %在线影视收看及下载(在线电视) %即时通讯 %在线音乐收听及下载(在线广播) %文件上传下载(不包含音乐、影视下载) %网络游戏 %网上校友录 %博客(Blog,网络日志) %网络购物 %网上招聘 %网络聊天室 %个人主页空间 %电子杂志 %网络教育 %网络销售(含网上推广、网上拍卖) %网络电话(包括网上IP电话、PC to Phone) %网络金融(包括银行、网上炒股) %短信息/彩信服务 %网上预订(酒店、票务、挂号等) %电子政务(网上投诉、网上审批、网上监督等) %征婚、交友、社区俱乐部 %其他 %8.网民认为当前互联网在如下几方面的重要性,如表所示:表网民认为当前互联网的重要性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不太重要很不重要学习%%%%%工作%%%%%生活%%%%%娱乐%%%%%9.网民对当前互联网在如下几方面的满意程度及总体满意度,如表所示:表网民对互联网的满意度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网络速度%%%%%费用及收费规则%%%%%安全性%%%%%内容的丰富性%%%%%内容的真实性%%%%%内容的健康性%%%%%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操作简便%%%%%总体满意度%%%%%网络病毒 %网络入侵/攻击(包括木马) %弹出式广告/窗口 %垃圾邮件 %网上虚假信息 %诱骗/欺诈/网络钓鱼 %网上收费陷阱 %网上不良信息 %隐私泄漏 %其他 %(三)网民对互联网热点问题的回答第1~2题为浏览过网络广告的网民的情况:1.网民浏览网络广告的心态:主动浏览 %被动浏览 %二者都有 %2.网民对各种媒体广告的信任程度比较,如表所示:非常信任比较信任一般比较不信任很不信任电视广告%%%%%广播广告%%%%%报纸/杂志广告%%%%%网络广告%%%%%户外广告%%%%%第3~8题为接受过网络教育的网民的情况:3.网民选择网络教育的原因是(多选题):接受方式灵活,可以自己安排时间 %花费少 %充电 %不用去外地即可接受网络教育 %内容有价值 %获得学历或资格比较容易 %好奇 %被要求参加 %其他 %4.网民最近一次接受的网络教育类型是:资格认证 %企业管理类培训 %学历教育 %考试类教育 %中小学学科教育 %外语类培训 %专业技能类培训 %5.网民对参加的网络教育所提供的内容的满意度是: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一般 %比较不满意 %非常不满意 %6.网民最近半年内参加的网络教育费用来源是:完全公费 %完全自费 %二者都有 %其他 %7.网民平均参加一门网络教育课程的花费是:50元以下 %51~100元 %101~150元 %151~300元 %301~500元 %501~700元 %701~1000元 %1000元以上 %8.网民对参加的网络教育的花费认为:非常高 %比较高 %一般 %比较低 %非常低 %9.未接受过网络教育的网民未来一年内接受网络教育的预期是:肯定接受 %可能接受 %不确定 %可能不接受 %肯定不接受 %10.未来一年内肯定或可能接受网络教育的网民能够接受的一门网络教育的费用是:50元以下 %51~100元 %101~150元 %151~300元 %301~500元 %501~700元 %701~1000元 %1000元以上 %第11~12题为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的情况:11.网民在使用手机上网时通常使用的网络服务是(多选题):收发电子邮件 %浏览信息 %下载彩铃、彩信、手机游戏、手机Flash、手机电影等 %与好友在线聊天 %使用手机搜索 %登陆手机网上社区 %使用手机银行 %使用手机博客 %在线手机视频 %其他 %12.网民使用手机上网时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多选题):费用高 %速度慢 %可浏览的网页少 %连接不顺畅,有些网页打不开 %网络连接不稳定,经常掉线 %看不到图片信息 %手机病毒 %其他 %13.网民不使用手机上网的原因是(多选题):费用高 %速度慢 %手机上网不方便 %可获取的信息太少 %手机没有上网功能 %不感兴趣 %不会使用手机上网 %没有手机 %其他 %没有原因 %二、中国网民行为意识调查报告一、网民特征结构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和普及,网民的特征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中国互联网发展大事记(1987-2008)

2.1987年11月9日-11日,中国代表团受邀参加了在美国普林斯顿(Princeton)举办的第六届国际学术网络会议 (International Academic Networkshop)。与会期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对美国大学网 (BITNET)和计算机科学网(CSNET)的电子邮件延伸至中国一事表示欢迎,向中方代表杨楚泉递交了书面欢迎信。
27.1994年6月28日,在日本东京理科大学的大力协助下,北京化工大学开通了与Internet相连接的试运行专线。
28.1994年7月初,由清华大学等六所高校建设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试验网开通,该网络采用IP/x.25技术,连接北京、上海、广州、南京、西安等五所城市,并通过NCFC的国际出口与Internet互联,成为运行TCP/IP协议的计算机互联网络。
49.1996年7月,国务院信息办组织有关部门的多名专家对国家四大互联网络和近30家ISP的技术设施和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对网络管理的规范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50.1996年9月6日,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连入美国的256K专线正式开通。中国金桥信息网宣布开始提供Internet服务,主要提供专线集团用户的接入和个人用户的单点上网服务。
43.1996年1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全国骨干网建成并正式开通,全国范围的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络开始提供服务。
44.1996年2月1日,国务院第195号令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
45.1996年2月27日,外经贸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正式成立。
11.1992年6月,在日本神户举行的INET'92年会上,中国科学院钱华林研究员约见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际联网部负责人,第一次正式讨论中国连入Internet的问题,但被告知,由于网上有很多美国的政府机构,中国接入Internet有政治障碍。
群邑中国中国三四线市场消费状况全景研究报告

群邑中国:中国三四线市场消费状况全景研究报告2012年11月20日,上海——即将于11月30日正式发布的群邑中国纵深市场研究报告《山海今》显示,将近三分之一的中国三四线市场消费者使用移动设备接入互联网,这一数字相比2009年增加了351%。
其中有20%的移动互联网接入是通过智能手机来完成的。
《山海今》是群邑中国推出的中国纵深市场(三四线市场)研究报告,该报告包含定性和定量的综合性研究,研究范围覆盖中国28个省,69个地级市,148个县级市,408个县,有效样本超过10,000个。
随着中国的一二线市场日趋饱和,对于很多品牌来说,在纵深市场的扩张策略直接影响未来十年的成功与否。
对于市场营销人员来说,了解纵深市场消费者的需求以及他们对产品、品牌的认知状况以及对各种营销组合的接受程度,是制定有效的纵深市场战略的关键所在。
但中国幅员之广,人口之多,变化之快,要取得对纵深市场消费者的全面了解,需要大规模且长期持续地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三四线消费者,为品牌进入纵深市场提供第一手的数据和洞察,群邑智库在2007、2009、2011以及2012年先后四次对中国的纵深市场进行大样本深入研究,持续关注中国纵深市场所发生的种种变化,并于2012年进一步引入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完成了群邑《山海今》纵深市场研究报告,报告内容涵盖消费者的媒体使用习惯、消费行为、品牌偏好,价值观等。
在纵深市场消费者媒体习惯方面,群邑《山海今》的重要发现包括:电视仍为纵深市场主要媒体,但到达率日趋下降,已经低于一二线平均水平2007年以来的跟踪数据显示,15到45周岁的三四线市场消费者的电视日到达率在2009年达到94%的历史最高点后持续下降,目前已经降至81%,并低于一二线市场的84%。
数据显示,一二线和三四线市场的的电视日到达率从2009年开始持续下降,但是纵深市场的电视日到达率降幅大于一二线市场,并从2011年开始低于一二线。
在纵深市场消费者心目中,央视、省台卫视台和地方台定位日趋鲜明07年到12年间,三四线市场消费者心目中省台和卫视台的形象日趋年轻、创新、吸引人;央视则日渐向可信赖的、专业的、权威的、资讯发达的、对观众负责的形象靠拢;而地方台则越来越被纵身市场消费者认为是守旧的。
《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2012.7.19

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增长速度更加趋于平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
网民规模突破5.38亿增长速度进一步放缓《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
在普及率达到约四成的同时,中国网民增长速度延续了自2011年以来放缓的趋势,2012年上半年网民增量为2450万,普及率提升1.6个百分点。
当前网民增长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互联网在易转化人群和发达地区居民中的普及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下一阶段中国互联网的普及将转向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以及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居民。
目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繁荣发展,移动终端设备价格更低廉、接入互联网更方便等特性,为部分落后地区和难转化人群中的互联网推广工作提供了契机。
手机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报告》显示,在2012年上半年,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达到3.88亿,相比之下台式电脑为3.80亿,手机成为了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
手机上网快速发展的同时,台式电脑这一传统上网终端的使用率在逐步下滑,中国网民互联网接入的方式呈现出全新格局。
当前,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移动上网应用出现创新热潮,手机价格不断走低,对于庞大的流动人口和农村人口来说,使用手机接入互联网是更为廉价和便捷的方式。
这些因素都降低了移动智能终端的使用门槛,从而促成了普通手机用户向手机上网用户的转化。
手机视频用户规模激增手机微博用户涨幅明显《报告》显示,2012年上半年,通过互联网收看视频的用户增加了约2500万人,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数据显示,2012年第二季度网络视频用户的人均单日访问时长比一季度增加近10分钟,网络视频在用户规模和用户使用深度上均呈现增长趋势。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OC 80页)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OC 80页)部门: xxx时间: xxx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编辑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1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前言为全面了解和掌握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状况,1997年,经国家主管部门研究决定,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牵头组织有关互联网络单位共同开展互联网行业发展状况调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同年11月发布了第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从1998年起,为了使调查工作正规化、制度化,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每年1月和7月定期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对我国网民规模、结构特征、网络应用和互联网安全环境进行了连续的调查研究,严谨客观地反映了我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现状,为政府部门、企业等掌握互联网络发展动态和制定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被国内外广泛引用。
截至目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连续发布了26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本报告是根据第27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撰写。
在延续以往《报告》内容和风格的基础上,第27次报告加入了对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的调查,如中小企业的互联网接入比例、互联网应用水平及应用意向等,反映互联网对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
本年度《报告》的数据采集工作得到了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家主管部门指导下,各项调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各互联网单位、调查支持网站以及媒体等的密切下配合,基础资源数据采集及时完成。
其中,网易有道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腾讯搜索技术研发中心对网页数据获取方面提供了帮助;康普科纬软件服务(上海)有限公司、北京博睿宏远发展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迅雷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迅雷)协助我们完成了各省互联网下载速度的测试工作;北京东方网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万网志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万网)、北京信诺立兴业网络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新网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新网数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企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时代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原珠海市时代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厦门中资源网络服务有限公司、厦门东南融通在线科技有限公司(原厦门华商盛世网络有限公司)、厦门三五互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厦门三五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在域名和网站数据提供方面给予了配合。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学机制探析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学机制探析【提要】21世纪是网络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
在互联网环境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
从而,研究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网络化教学机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就“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学的内涵、必然性、实现途径等做了探析。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育网络化教学网站建设【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008-02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
当前,在席卷全球的信息化浪潮汹涌而至的新形式下,“形势与政策”教育如何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对高校思政工作者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从而研究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网络化教学新机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学的内涵及可行性1.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学的内涵从字面意思说,网络化教学首先是一种教学活动,同时,这种教学活动与网络这一因素相关。
笔者通过收集资料发现网络化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说,只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网络技术的教学活动均可称为“网络化教学”,如通过网页发布教学内容,通过电子邮件、qq、飞信等与学生交流,通过网络传递视频信息、视频会议,多媒体教学、bbs论坛交流教学信息等都属于“网络化教学”;狭义上说,“网络化教学是指将网络技术作为构成新型学习生态坏境的有机因素,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活动”。
[1]本文侧重从狭义的概念引用网络化教学。
从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不同不仅仅在于技术上的网络化的引进,最重要的则是“教”、“学”方法的根本转变。
基于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学内涵的界定,本文认为在外延上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学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以多媒体教学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教学以及前两者的实践延伸——实践教学。
网络调查调查报告7篇

网络调查调查报告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方案、述职报告、思想汇报、演讲稿、条据书信、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job reports, thought reports, speeches, evidence letter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网络调查调查报告7篇调查报告能够提供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实证数据,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调查报告的内容应当直接与研究的主题或问题相关,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网络调查调查报告7篇,感谢您的参阅。
基于ACSI模型的网络购物满意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_仲伟伫

营销与服务
《软科学》2014 年 2 月·第 28 卷·第 2 期(总第 170 期)
基于 ACSI 模型的网络购物 满意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网络顾客期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购物网站提供的 产品介绍等广告信息,即非经验信息; 二是顾客之前购买 过此类商品并对其商品质量具有实际体验。网络购物满 意度是顾客在网上消费及使用商品后的整体性情感反应。 本研究假设在网络购物过程中,网络顾客的购物期望将直
·101·
营销与服务
《软科学》2014 年 2 月·第 28 卷·第 2 期(总第 170 期)
本文基于美国顾客满意指数( ACSI) 模型,构建我国 当前网络购物顾客满意度研究框架,试图对影响顾客购物 满意度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旨在发现顾客期望、感
知质量、感知价值、满意度、忠诚、抱怨等相互影响关系及 影响路径。从提高顾客网络购物满意度出发,为电商企业 提供一种识别和改善网络营销模式,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 力的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 1 顾客满意度研究 2. 1. 1 顾客满意度概念
综上所述,学者们在对网络购物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行 研究时,都注 重 到 与 网 络 购 物 行 为 关 联 的 互 联 网 技 术 因 素。尽管部分学者在理论研究中联系到传统购物行为,但 是基于传统实体店购物进行比较的网络购物行为学研究 不够深入,甚至缺乏。例如电子商务企业的产品质量、产 品价格、营销广告和售后服务评价等与顾客网上购物满意 度影响因素的研究。 3 理论研究与假设
仲伟伫,席菱聆,武瑞娟 ( 天津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天津 300384)
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第二章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10
一、网民规模....................................................................................................................................10
第三章互联网基础资源......................................................................19
一、基础资源概述............................................................................................................................19二、IP地址.......................................................................................................................................19三、域名............................................................................................................................................21四、网站............................................................................................................................................22五、网络国际出口带宽....................................................................................................................22
论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公关

论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公关作者:徐庆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11期【摘要】通过介绍和分析中国互联网现状及政府网络公关的重要性,然后阐述了我国政府网络公关存在的问题,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设想。
最后,作者提出了我国政府网络公关运作的对策,通过政府信息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制订完善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网络政务建设;建立有效的网络危机公关机制,形成有效的危机处理预案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在网络环境下政府公关的方案。
【关键词】网络;政府;公关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各种网站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除了网站以外,各种社交软件或网站如QQ、微信、face book、微博等新兴媒体也在日益活跃。
特别是微博,作为互联网时代影响日益扩大的新型载体,其对社会的影响力随着微博用户数量的递增而不断加强。
截止2012年底,中国微博用户总数已达3亿多。
在如此庞大的用户支撑下,政府部门已经无法用以前应对传统媒体的方式来应对网络媒体。
本文通过分析网络传播的特点及产生的影响,来找到当前网络环境下,政府应对网络舆论的公关办法。
一、中国互联网现状及政府网络公关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
中国互联网目前呈现三大特点:一是中国网民数量的增加速度趋于平稳,但总量已相当惊人,接近中国总人口数的一半;二是手机超过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三是微博用户迅猛增加。
政府网络公关是政府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对网络上产生的舆情进行引导,从而掌握话语权和主动权。
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网络舆情通过网络来引导是最直接有效的,当然还可以辅以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进行配合。
政府如果对网络舆情置之不理,或反应迟缓,就很有可能错过最佳处置期,而陷入被动的局面,如果后期处置不当,甚至有可能引起更大的舆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 ..............................................................10
一、网民规模 .................................................................................................................................... 10 (一)总体网民规模.................................................................................................................... 10 (二)手机网民规模.................................................................................................................... 11
目 录...........................................................................................................2
报告摘要 ....................................................................................................4
附录 2 调查支持单位 .............................................................................53
二、手机网民应用状况 .................................................................................................................... 37
附录 1 互联网基础资源附表 ...............................................................42
二、接入方式 .................................................................................................................................... 14 (一)上网地点............................................................................................................................ 14 (二)上网时长............................................................................................................................ 15
自 1998 年以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形成了于每年 1 月和 7 月定期发布《中国互联 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惯例。第 30 次统计报告延续了以往内容和风格,对我国网民规 模、结构特征、接入方式和网络应用等情况进行了连续的调查研究。
本年度《报告》的数据采集工作一如既往地得到了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 持。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家主管部门指导下,各项调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各互联网 单位、调查支持网站以及媒体等的密切配合下,基础资源数据采集及时完成。在此,谨对 他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对接受第 30 次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的网民朋友表示最 诚挚的谢意!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2 年 7 月
第 3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目录
前 言...........................................................................................................1
第四章 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 ................................................................24
2
第 3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一、整体互联网应用状况 ................................................................................................................ 24 (一)信息获取............................................................................................................................ 25 (二)商务交易............................................................................................................................ 27 (三)交流沟通............................................................................................................................ 30 (四)网络娱乐............................................................................................................................ 33
第一章 调查介绍 ....................................................................................6
一、调查方法 ...................................................................................................................................... 6 二、报告术语界定 .............................................................................................................................. 9
第三章 互联网基础资源 ......................................................................19
一、基础资源概述 ............................................................................................................................ 19 二、IP 地址 .......................................................................................................................................19 三、域名 ............................................................................................................................................ 21 四、网站 ............................................................................................................................................ 22 五、网络国际出口带宽 ....................................................................................................................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