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儒家创始人、私学创始人
历史上的孔子、《论语》中的孔子、出身贫困、勤学、兴办私学、仁、礼、怀抱理想却未能实现、晚年治学
历史上的孔子:与儒学兴衰相伴,孔子的地位也起起伏伏,或称师,或称圣,或称侯,或称王,或成神,或成人,有时直称“孔老二”。通过历史上不同时期对孔子的评价的变化来观照孔子和儒学地位的变化是很有意义的。
《论语》中的孔子: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学而第一)”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为政第二)”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述而第七)”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第七)”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第七))”
出身贫困:孔子的父亲是个地位不高的武官,在孔子三岁时就死了。孔子由母亲抚养成人,从小就爱学礼仪,模仿大人祭天祭祖的样子。孔子年轻时读书很用功,学习了“六艺”。曾经做过管理仓库、管理牧业的小吏。因此,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勤学:孔子说自己“十五而志至于学”,晚年学习《易经》曾“韦编三绝”。
兴办私学:相传孔子的学生有三千人,“达者七十二人”,其中比较有名的有颜回、子路、子贡等。
仁、礼:
“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孔子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孔子提出“仁”学,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必须遵循“忠恕”之道。“仁”的思想包括了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所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
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正名,是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这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仁,是一种道德规范,具有内在性。受制于礼,两者相辅相成。礼,是统治者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制度。具有外在性。
怀抱理想却未能实现:孔子曾在鲁国做过司空、司寇,也曾为推行其治理国家的学说和社会道德主张而周游列国
,希望说服诸侯实行其治世之道。虽然未能实现,但孔子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毅执著精神值得学习。孔子去世之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的主体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晚年治学:晚年治学:孔子晚年整理过重要的文化典籍,如《诗经》、《尚书》、《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