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悲剧命运的成因

合集下载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悲剧成因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悲剧成因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悲剧成因作者:张雪来源:《牡丹》2017年第23期《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短篇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很多学者从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角度对该作品进行分析和研究。

本文主要从造成主人公艾丽米的悲剧入手,来深刻剖析悲剧形成的原因。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也美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人物,1949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他一生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与12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15部长篇小说与绝大多数短篇小说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在“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福克纳经过主观的折射,透视出面临工业文明侵入的南方社会现实。

南北战争以南方的失败而告终,战争后南方的传统价值观虽然崩溃,却评借惯性在南方社会继续产生影响。

一、《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梗概《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浓缩了福克纳一生短篇创作的精华,它是福克纳所有短篇小说中最引人深思的一篇。

故事的背景是美国内战后的南方小镇——杰斐逊镇。

这场战争最终以南方战败告终,然而南方的很多种植园主还是保留着旧思想、旧观念,艾米丽的父亲就是典型的例子。

他对艾米丽的控制欲很强,为了所谓的门第观念和等级虚荣心,不顾艾米丽的个人权利,拒绝了所有向艾米丽求婚的年轻男性,剥夺了她幸福的权利。

当艾米丽父亲去世后,万念俱灰、毫无依靠的艾米丽不顾老套的思想,很快就喜欢上了来小镇修建铁路的工头北方佬赫默。

但艾米丽始终无法挣脱旧制度的牢笼和枷锁,当她发现赫默根本就没打算和她白头到老、共度余生时,用砒霜毒死了他,她认为这样做可以圆了她的爱情幸福之梦,也能够堵住悠悠之口保住自己的名声。

从那以后,艾米丽在破旧封闭的宅院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并与死尸同床共枕几十年,直到她走到生命的终点。

后来,镇上的居民在艾米丽的葬礼上才发现这个惊人的秘密。

二、造成艾米丽个人悲剧的原因艾米丽的悲剧成因有多个方面,本文主要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去分析。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试析爱米丽悲剧的成因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试析爱米丽悲剧的成因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试析爱米丽悲剧的成因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是其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本文从家庭、社会和个人性格三个方面分析爱米丽悲剧的成因,旨在揭示当时社会背景下南方妇女的悲惨命运。

1. 引言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而荣获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

五十年代以来,福克纳成为现代美国文学中研究、解释得最频繁、最精细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成了一个无穷探究其多层意义的文本。

福克纳一生除写作十九部长篇小说外,还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短篇小说。

这些短篇小说以虚构世界的广度和深度、感人至深的主题、深邃的道德寓意以及小说文体与叙述手法的多样性和艺术性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他笔下源源不断诞生的“约克纳帕塔法县”系列小说中,《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这个系列清正廉洁小说百花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通过描写爱米丽·格里逊这位旧南方贵族小姐的悲剧一生,深刻反映了美国南北双方新旧秩序的激烈斗争和南方没落贵族的守旧心态。

他们留恋昔日的辉煌荣耀,不甘心就此退出历史的舞台,因而极力维护那腐朽败落、已在逝去的旧传统和旧德育。

由于自身传统的限制和周围环境日新月异的现实,导致了他们最终不可避免的悲剧。

福克纳笔下的人物常常是复杂的集合体,这是造成许多人物悲剧的根源。

在福克纳人物身上总是有许多的矛盾,而女性人物身上的矛盾冲突尤其表现得错综复杂。

在她们身上,不仅存在着个人和自我之间的冲突,还有个人和环境、女人和作为南方女人之间的冲突。

她们性格中所具有的这种多重人格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是造成其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而爱米丽正是这样一个包含着复杂人格、多重身份、身处矛盾困境中的极为典型的矛盾性人物。

爱默生曾经说过,人们之所以寂寞,是因为他们不去修桥,反而筑墙将自己围堵起来。

艾米丽的三重悲剧——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解读《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艾米丽的三重悲剧——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解读《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艾米丽的三重悲剧——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解读《献给艾米
丽的玫瑰》
姜海燕
【期刊名称】《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年(卷),期】2011(000)004
【摘要】《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以美国战后南方社会变迁为背景,讲述了贵族后裔艾米丽小姐充满悲剧的一生.作为一名女性,艾米丽承受了来自男权社会的种种压迫,并最终在离群独居中度过了孤独凄惨的一生.本文试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探析造
成艾米丽悲剧命运的三种原因:父权制下的家长压迫、爱情观上的男女不平等以及
南方传统的替罪羊.
【总页数】1页(P78)
【作者】姜海燕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医学院外语部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6
【相关文献】
1.艾米丽的三重悲剧——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J], 石子娟
2.艾米丽:一朵在沉默压抑中飘逝的玫瑰——权力话语理论下《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主题解读 [J], 彭俊广
3.艾米丽的悲剧人生——从女性主义角度解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J], 朱晓丽
4.玫瑰之殇——《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艾米丽悲剧形象分析 [J], 张文珍
5.浅析《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中艾米丽的悲剧命运及隐喻 [J], 宋梅珠; 姚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爱米丽的悲剧根源——对《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女性解读

爱米丽的悲剧根源——对《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女性解读

爱米丽的悲剧根源——对《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女
性解读
魏娟娟
【期刊名称】《怀化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27)001
【摘要】<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主人公爱米丽悲惨的一生.试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分析其悲剧的根源,归纳为三个方面:南方社会以父亲为首的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压迫和统治;清教思想下的妇女观和贵族观的束缚使女性不能享有正常的权利;重重压力下爱米丽反抗的不彻底性.内因外因的双重作用下,爱米丽的希望彻底毁灭,最终杀害自己最爱的人,取得女性主体地位.
【总页数】3页(P80-82)
【作者】魏娟娟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47
【相关文献】
1.男权统治下的牺牲品——对《伤逝》和《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女性主义解读 [J], 季源;季海洋
2.娜西萨与爱米丽:传统的眷恋与反叛--试比较《曾有过这样一位女王》与《献给爱
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两位女性 [J], 赵蔓芳;陈利文
3.以女性主义解读《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J], 李玲玲
4.现代伦理话语下的爱米丽——《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新解读 [J], 薛瑞东
5.塑型·冲突·赎罪——解读《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爱米丽的悲剧人生 [J], 苑丽娟;宫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中艾米丽的悲剧命运及隐喻

浅析《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中艾米丽的悲剧命运及隐喻

2020.1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摘要:《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是福克纳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

它讲述了南方没落贵族小姐艾米丽在经历了惨痛的时代变迁、家事衰落、父亲亡逝后,开始勇敢地尝试摆脱家族束缚,砸碎精神枷锁,并执着追求属于自己的一份“另类”爱情,甚至不惜以杀掉爱人,并与爱人尸体同床共枕为代价,来完成梦想婚姻的故事。

文章从三个方面浅析这篇小说中艾米丽的悲剧命运:南方传统与父权压迫、抗争觉醒与女性主义、象征与隐喻。

关键词:父权制;抗争;女性主义;象征隐喻浅析《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中艾米丽的悲剧命运及隐喻宋梅珠,姚静(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作者简介:宋梅珠(1981-),女,辽宁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文学和二语习得。

基金项目:2018年度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福克纳和莫言的小说伦理批评”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著名作家,他出生在密西西比州一个没落的南方种植园主家庭。

他写作的故事大部分发生在以其家乡为原型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因此,其作品又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福克纳一共创作了125篇短篇小说和19部长篇小说,组合起来描绘了一幅绚烂壮美的美国南方兴衰史,并因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其第一部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勾勒了艾米丽的悲剧一生,反映了父权对女性的压迫,以及女性的抗争与毁灭,与此同时也深刻体现出艾米丽悲剧命运的象征意义。

一、南方传统与父权压迫美国内战摧毁了南方经济赖以生存的奴隶制度,随之而来的便是南方传统生活方式、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彻底崩塌。

战后,南方贵族彻底丧失了过去富足的生活,但他们仍然伪装着高高在上的优越感,顽固地生活在自己幻想的尊贵的身份中。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描写了南方没落的格里尔森家族的命运。

艾米丽的父亲老格里尔森是南方父权社会的典型代表,他坚定地维护着南方传统的等级和尊严。

艾米丽从小丧母,作为家中独女整日与父为伴。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悲剧成因及叙述角度解读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悲剧成因及叙述角度解读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悲剧成因及叙述角度解读作者:马海旭来源:《现代交际》2015年第05期[摘要]本文通过对《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性格、环境等因素的分析,总结其悲剧的成因;另外,对于作者采用“我们”的叙述角度,进行叙述者可靠性方面的解读。

[关键词]悲剧原因叙述者可靠性[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5-0093-01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代表作《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深刻反映了新兴资本主义与旧势力之间的矛盾。

悲剧的成因需要进行分析,此外,还需解读作为叙述者的“我们”自我矛盾的内心状态,进一步探寻作品主题和作者真正意图。

一、造成艾米丽悲剧的原因(一)艾米丽与整个镇的冲突这篇小说中的南方不再是南北战争前的南方,它被在南方人眼中粗鲁野蛮的北方人,和大型机器、各种新兴事物所充斥。

大多镇民正在学习接受所有的变化,但艾米丽小姐根本不配合。

除了她的黑人男仆,没有人可以进入她的房子,更别提说服她改变自我融入时代。

即使镇民挑衅闯入她家,也会因为她无法抗拒的冷漠和骄傲而退却。

故事一开始就描述了这所房子,“那是一幢过去漆成白色的四方形大木屋,坐落在当年一条最考究的街道上,还装点着有19世纪70年代风格的圆形屋顶、尖塔和涡形花纹的阳台,带有浓厚的轻盈气息。

可是汽车间和轧棉机之类的东西侵犯了这一带庄严的名字,把它们涂抹得一干二净。

只有艾米丽小姐的屋子岿然独存,四周簇拥着棉花车和汽车泵。

”在过去,这所房子是镇上的骄傲,但现在却成了碍眼之物。

艾米丽小姐也是同样,当她年轻可爱时,青年们都以能追求她为豪。

但现在,她40多岁,“看上去像长久泡在死水中的一具尸体,肿胀发白。

”最可怕的是,她倔强的性格和不愿接受变化的心态将自己和社会完全隔离。

从文中可以看出,镇民对艾米丽小姐并不友好,“格里尔生家自视过高,不了解自己所处的地位。

”(二)艾米丽周围的病态社会表面上看,艾米丽小姐太古怪了。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悲剧根源解读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悲剧根源解读
关键 词 : 福 克 纳 艾 米 丽 人性 淑女
《 献 给艾米丽 的玫瑰花 》 被 誉 为福 克纳 最著 名 的短 篇小 说 , 作
存种 族 , 所以有性欲” n 。但是她 又 是美 国南 方 的 “ 淑女 ” , 她必 须得 清心 寡欲 ,必 须遵守南方 贵族 的 道德守 则 , 必须得维 护 自己的“ 淑 女” 形象 , 必须 பைடு நூலகம்保持 自己高 贵优 雅 的形 象 。于 是 , 在 艾 米 丽 的 父 亲 “ 手持 马鞭 ” 将 所有追 求她 的年轻 男 子 赶 出 去 之 后 ,艾 米 丽 逐 渐 成 为“ 大 龄剩 女 ” , 再 加 上 后 期 她 的 家 道 中 落 ,更 没 有 寻 找 一 个 能 门 当户对 的 “ 绅 士 ” 做 丈 夫 的 可 能
完全 不符合她高 贵出身 和“ 淑女 ”
气 质 的 。艾 米 丽 虽 然 勇 敢 的 突 破

了传统 的 “ 淑女 ” 规范, 不 惜 背 上 个“ 堕落” 的恶名 。但是却 无法
将 自己心 中根深 蒂 固存在 的 “ 女 人应当找一个 丈夫 、 适应 家庭 、 生 儿育女 ” 的传统 “ 妇道 观” 抵抗 , 终 将 嫁 给 这 个 男 人 作 为 自己 人 生 的 终 极 目标 。 最 终 , 当她 与 荷 默 ・ 伯 隆交往 一年 多 ,发现 她不仅不能
人 。艾米丽与荷默 ・ 伯 隆的交 往出 于 自愿 ,但是艾 米丽却 一厢情 愿 想 嫁 给 这 个 男 人 。他 们 公 然 一 起 驾 车出游 , 在大家 的眼 中 , 如 果 不 是 未婚夫妇 , 那必 然是道德 败坏 。
荷默 ・ 伯 隆 只 是 把 艾 米 丽 当 做 满 足 其 虚 荣 心 的 工 具 ,他 与 艾 米 丽 的 恋 爱 只 是 出 于 对 南 方 贵族 淑 女 的 掠 夺 性 的 占有 。 这 种 不 对 等 的 交往 , 最终使得 艾米丽 人格扭 曲 , 不仅毒 死 了昔 日的爱人 ,而且还 长 时间的 占有 他的尸体 。艾米 丽 “ 乖 决疯 狂 的根 源在 于 她 的骄傲

浅析《献给艾米莉的玫瑰花》中的悲剧人物

浅析《献给艾米莉的玫瑰花》中的悲剧人物

浅析《献给艾米莉的玫瑰花》中的悲剧人物本文重点探析《献给艾米莉的玫瑰花》中的悲剧人物。

这是威廉·福克纳的经典著作,《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花》是以美国内战结束之后封建社会解体,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南方的种植园遭到了北方工业的强烈冲击为社会背景,通过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将美国的南北战争之后带来的影响表现的淋漓尽致,特别是落魄贵族小姐艾米丽形象的刻画更是到位,她在经历了挣扎与无奈、错爱和背叛之后,心理逐渐的扭曲,甚至于走向了自我毁灭的歧途。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二十世纪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获得了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通过其深刻的文笔,阐述了南北交替时期社会生活的矛盾重重,采用独特的表达技巧,为读者阐述了印象深刻的故事情节。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著名现代小说家之一,其主要写作短篇小说而闻名是小说领域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其大部分作品与传统小说的写作模式有较为明显的特征,主要是以特殊的时间顺序来对故事情节进行描述往往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福克纳擅长写长篇小说,但是短篇小说的影响力同样深刻,凭借着精湛的语言和娴熟的写作,用鲜明的主题冲击着读者的内心世界。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花》属于福克纳的经典作品之一,精确地语言使得全文悬念迭起,这是哥特式小说独有的神秘感和恐怖感。

面对艾米丽的一生,那种悲凉、凄婉的感觉在福克纳的笔下充分显现出来,虽然小说的名字充满了韵味,但是在整个作品中,玫瑰也只是出现了两次而已,通过引人深思的刻画,让人对整篇小说充满了好奇,迫不及待的去探索其中的内涵。

整部小说并未提及玫瑰花,但是艾米丽的生存和毁灭就如同玫瑰花凋谢与绽放的过程,唯美的题目却隐藏着一个悲伤地结局,虽然这是艾米丽自己的选择,但是也是一种故事发展的注定结果,当一切都选择尘埃落定,即使是死仿佛也是艾米丽最欣慰的结束方式,因为那样就可以和自己心爱的人永远在一起。

一、社会道德与父权制度的压迫与艾米丽的成长美国的南北战争对于南方经济原本依赖的奴隶制的摧残根深蒂固,正是这种问题的存在,使得南方的经济制度面临着毁灭性的打击,贵族逐渐的趋向衰败没落。

简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简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简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作者:梁静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9年第04期【摘要】自卑与优越是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说中的重点,在美国短篇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主人公艾米丽的自卑感却达到了反常的地步,其自卑情结导致了悲剧的一生。

本文通过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自卑和优越理论,对主角艾米丽进行评析,从生存环境、生活经历、社会地位三方面,解读艾米丽悲剧的成因。

【关键词】《献给艾米丽的一支玫瑰》;阿德勒;自卑情结;自卑与超越【作者简介】梁静,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博士认为一个人生来就有一种内驱力,把人格汇成一个总目标,即追求优越,而人对优越的渴望,起因于人的自卑感。

“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是人类地位之所以增进的原因……人类的行为都是出于自卑感及对自卑感的克服与超越。

事实上依我看来,我们人类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

阿德勒肯定追求优越的积极作用,但认为如果过分注重自己的需求而忽视他人的需要,就会产生自卑情结。

写于1930年的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公认是福克纳的最著名的短篇小说,深刻地反映了在美国社会转型时期南方贵族的没落和衰败。

小说以倒叙的叙事手法再现了美国旧南方社会里没落的贵族小姐艾米丽的一生,着重描写女主人公艾米丽的爱情故事,营造出哥特式的离奇氛围,加深了文章的悲剧色彩。

本文借用奥地利个体精神分析创始人阿德勒的自卑情结和优越理论来分析艾米丽悲剧的成因,从生存环境、生活经历、社会地位三方面来理解艾米丽无法克服的自卑感。

一、艾米丽的自卑和优越自卑心态的产生通常是与个体在生理上存在的某种缺陷或是在其他方面存在的某种不足联系在一起的。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非一定只有自身存在缺陷或不足的个体才会产生自卑心理。

在心理学家看来,自卑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可见自卑感人皆有,它是来源于人的生命过程中对生存质量的更高目标的追求,同时也是对最大限度地实现生命价值的渴求。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悲剧成因分析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悲剧成因分析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悲剧成因分析王叶 湖南师范大学摘 要:长久以来,美国南方作家福克纳的《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以其特别的叙事技巧、情节设置和其背后隐藏的深远意义,吸引着文学批评家的注意力。

本文从家庭、爱情和社会三个方面探究爱米丽悲剧后的真实原因,并发现传统与社会才是爱米丽悲剧后的主要推手,并希望能借此来警示我们自己的社会。

关键词: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悲剧成因;福克纳作者简介:王叶(1996-),女,汉族,山东菏泽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4-096-02威廉姆•福克纳是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生致力于创作与美国南方有关的故事。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福克纳最早发表的一部短篇小说。

这篇小说,充斥着对于旧南方的怀念之情,影射了南方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矛盾,也批判了南方旧传统对人性的压制。

这篇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典型的南方女子爱米丽小姐。

通过剧情和叙述者的描述,爱米丽小姐似乎是一个阴郁疯狂的人,因为她长久地将自己封闭在黑暗的老宅里,杀死了自己的爱人,甚至与尸体共处一室。

但是,爱米丽小姐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位悲剧性人物,她本可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但这种权利却一再地被剥夺。

尽管她曾激烈地同家族和人们强加于她身上的使命抗争,但最终她仍旧成为了一个受害者。

本文将主要对爱米丽悲剧的成因进行分析,解释爱米丽悲剧背后的深层原因,并希望通过对爱米丽悲剧的解读,能够对现代社会带来一点启示。

一、家族与父权的压迫爱米丽小姐出身于一个一度声名显赫的贵族家庭。

从故事开头人就可以看出她在镇上的特殊地位。

镇上的人们将爱米丽视作“一个纪念碑”,“一个传统的化身,义务的象征”(福克纳 62)。

她的房子伫立在镇上曾经最有名的街上,显示了这个家族的重要地位。

但是,到了爱米丽父亲这一代,这个家族的财富和声誉都已经大不如前。

爱米莉的悲剧成因解析——评析《献给爱米莉的玫瑰》

爱米莉的悲剧成因解析——评析《献给爱米莉的玫瑰》
穿 白衣 的 爱 米 莉 小 姐 站 在 背 后 , 父 亲 叉 开 双 脚 她 的侧影 在 前 面 , 对 着 爱米 莉 , 执 一根 马 鞭 , 背 手 他 们 俩 的 身 影 恰 好 嵌 在 了 一 扇 向 后 开 着 的 前 门 中 。, , [ 父 亲 高 傲 而 自私 , 她 看 作 是 私 有 财 产 。 她 把
“ 走 了” 所 有 的 追 求 者 , 夺 了 爱 米 莉 嫁 人 的 赶 她 剥 权利 , 剥夺 了女性 通 过 婚 姻 才 能 实现 的那 部分 也 存 在 价 值 , 她 失 去 了 所 有 能 过 上 女 人 的 正 常 生 使
活 的机会 。
独 断 专 横 的 父 权 思 想
首 先 从 爱 米 莉 的 身 世 来 看 , 出 身 于 内 战 前 她 南 方 的 一 个 贵 族 家 庭 , 小 接 受 贵 族 式 教 育 。美 从 国南 方 的 家 庭 观 念 是 与 其 主 要 建 立 在 庄 园 经 济 基 础 上 的 农 业 社 会 的 文 化 传 统 紧 密 联 系 的 。 在 这 样 的社 会 和 经 济 结 构 中 , 庭 是 社 会 的 中 心 , 作 为 家 而 庄 园 主 的 父 亲 是 家 庭 中 无 可 争 辩 的 主 宰 者 , 君 像 主 一 样 统 治 着 自 己 的 小 小 王 国 。 另 一 方 面 , 国 美 南 方 保 守 的 以 加 尔 文 主 义 为 核 心 的 基 督 教 文 化 也 从宗 教 的角度 维 护 父 亲作 为 家 长 的统 治 地 位 , 基 督 教 的教 义 已 经 被 融 合 到 家 庭 习 俗 之 中 。“ 于 关 上 帝 是 天 父 的 观 念 是 至 关 重 要 的 。这 就 意 味 着 把
— —

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悲剧根源

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悲剧根源

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悲剧根源作者:张倩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8期摘要:《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威廉·福克纳优秀的短篇小说。

本文旨在结合并采纳已有的观点,并深入到心理因素的探究,即分析女主人公艾米丽、其父亲、其周边镇上居民的心理角度,来探析导致艾米丽这场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悲剧原因;悲剧根源;心理因素作者简介:张倩,女(1976-),硕士,保定学院外语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及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8-0-01一、引言威廉·福克纳的短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已经成为了评论界的研究热点。

对该小说的研究主要涉及对艾米丽的性格分析,女权主义,叙事时间,象征主义,写作方法,艾米丽的悲剧,以及与其他作品的对比等方面。

这些研究大多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更深入的研究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艾米丽的悲剧根源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二、艾米丽悲剧的根源分析1. 艾米丽悲剧根源之一——其父亲谈到艾米丽的父亲,一个典型的画面是这样的——背景是身着白衣的苗条的爱米丽,而前景是她父亲,背向爱米丽,手执马鞭。

艾米丽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很小时就失去了母亲,而他的父亲,就像很多保护人一样,是家中的家长和中心,享有一切事情的决定权。

由于艾米丽年少未经世事,很容易坠入爱河,她在家中没有任何权利。

她父亲傲慢专横,控制着艾米丽的整个一生。

她从没能摆脱父亲的对自己的保护和影响。

在艾米丽年轻时,她父亲赶走了她所有的追求者,剥夺了她爱的权利,来维护她贵妇的形象。

因此当她三十岁时,她依然是独身(魏娟娟, 2008)。

她一直被藏在父亲的阴影下,从没能成为独立的个体。

她只是传承家族传统和陈旧的南方的体制的工具。

艾米丽古怪的行为以及她最后的暴力行为都源自于他父亲对她的压力。

站在父亲身后意味着她受到父亲的保护,而没有能力反抗父亲。

分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主人公悲剧成因

分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主人公悲剧成因

分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主人公悲剧成因分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主人公悲剧成因摘要: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真实反映了美国南北战争到二战爆发时期的社会转变,也表现了南方落寞贵族后裔面对无法控制的南部文化毁灭和北部工业发展推进时的无奈与痛苦。

本文旨在通过变态心理学的视角,以人格动力和内外世界相统一为线索,从南北战争、父权社会、短暂爱情以及社会支持的角度分析了主人公艾米丽的悲剧成因。

关键词:变态心理学;艾米丽;玫瑰;精神分析学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反映了美国南北战争后的社会转变,也表现了南方落寞贵族后裔面对无法控制的南部文化毁灭的无奈与痛苦。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就讲述了一名典型的处于社会过渡时期落寞贵族的故事。

出生在南方贵族家庭的主人公艾米丽,在父亲严苛专制的管教下,年轻时断绝了所有向她求爱的男子的联系,父亲去世后,艾米丽小姐继承了传统的生活方式与习惯,却不顾世俗的偏见,义无反顾地爱上了北方黑人霍莫。

而霍莫最终无意与她成家的现实使得艾米丽小姐走向极端,毒杀了恋人,并与尸骨同床共枕40年,直到她也走向死亡。

艾米丽小姐的悲剧不禁令人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名优雅的南方传统淑女沦为恶魔。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结构的“动力理论”,在该理论中“本我”位于最低层次,包括各种生理需要,遵循快乐原则;“超我”位于最高层次,由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内化而来,遵循道德原则;“自我”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的中间层次,起到调节作用,根据外部环境抑制着“本我”的冲动,遵循现实原则。

弗洛伊德提出“本我”、“自我”、“超我”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动态平衡,一旦平衡被打破,人格结构就出现异常,导致心理问题。

我国著名临床心理学家郭念锋提出,除了人格稳定性破坏,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不统一也是导致心理扭曲变形的重要原因之一。

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悲剧根源

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悲剧根源

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悲剧根源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悲剧根源摘要:本文通过对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女主人公艾米丽的性格特征以及她悲惨一生的分析,探讨其形象的象征意义以及其悲剧根源。

艾米丽是典型的美国南方旧贵族势力的代表。

艾米丽一方面是过去价值的理想化身,是高贵的代名词,受到镇上人的尊敬和敬仰;另一方面,她是一个南方传统的叛逆者坚持以自己的方式面对这个世界。

她一生都在同命运抗争,最终却以失败而告终,这和她的生活环境——旧南方脱不了干系。

关键词:福克纳;美国旧南方;艾米丽;悲剧根源;一.引言《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南方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

该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艾米丽的悲剧故事。

作者塑造了一个被剥夺了与他人建立正常人际关系的妇女如何逃避现实以至最终精神失常的形象。

爱米丽的悲剧根源在于美国南方文化传统的清教主义思想下的父权制度。

女主人公艾米丽漂亮,高贵但却孤独终身。

艾米丽的父亲傲慢清高、门第观念等级意识浓厚,这不仅也造成了艾米丽生性孤傲、自持甚高的根源,而且更是因此替女儿拒绝了所有的求婚者,使艾米丽错过了谈婚论嫁的时机,年过30仍独守闺中。

父亲死后,艾米丽与一个北方人荷马·巴伦发生了恋情。

而巴伦也没有与她结婚的打算。

艾米丽无法接受这爱情将要逝去的事实;为了永远地留住情人,也为平息别人的议论保住自己的名声,她毒死了自己的情人并把他的尸体藏在自己家里,与其同床共枕40多年之久直至她去世。

多年以后镇上的人才发现了这件事的真相。

在《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一文中,我们不难看出,伴随着内战结束,南方的传统文明正在进行着痛苦的裂变,锐不可挡的北方先进的工商业文明操纵着主导权对南方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人们对即将失去的南方文明表示出深切的担忧,顽固地进行着排斥、抵制甚至反叛。

福克纳生活和创作的时期正是美国南方经历着深刻历史和社会变革时期,整个南方社会处于一种矛盾之中,情感上他们热爱南方,珍视南方传统,而理智上却面临着对北方工商业文明的接受,爱恨交织,幻觉般斯守着旧的传统和社会秩序。

女性主义视角下《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悲剧人生

女性主义视角下《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悲剧人生

女性主义视角下《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悲剧人生关键词:《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美国南方;父权制;女性主义一、作家作品简介威廉·福克纳(1897-1962),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这位多产的作家在一生中共创作了19部长篇小说和120多篇短篇小说,多数作品尤其是短篇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福克纳更擅长揭露苦难背后的症结所在而不仅仅停留在刻画苦难本身的层面,而其代表作《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就是这样一篇值得去深度挖掘的小说。

福克纳在《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成功塑造了一个固执己见,我行我素,勇于追求的没落贵族小姐形象。

故事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之后,艾米丽小姐生于美国南方没落贵族家庭,她的父亲老格里尔森因循守旧,誓死捍卫封建贵族制度。

在艾米丽适婚年龄阶段,他的父亲以贵族姿态示人,自恃门第高贵,认为没有人能配得上自己的女儿,赶走了镇上所有来向艾米丽求婚的人。

在他父亲死后,她拒绝敞开心扉去接受他人的关心,艾米丽的贵族传统思想早已被她死去的父亲捍卫的根深蒂固,除了那幢象征着高贵威严的老房子外,留给她的只剩下高傲尊贵的贵族风范。

艾米丽小姐执着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她不顾别人的眼光毅然和北佬工头荷默·伯隆约会。

当她知道荷默无心和她踏入婚姻时,艾米丽用砒霜毒死了她的爱人并藏尸于事先准备好的婚房内。

在她死后,她和尸体同床共枕40年这个真相才公之于众。

二、悲剧成因1.美国南方传统观念与新兴观念的交织碰撞女性主义是女性为了改变在男权社会中经济、政治、教育等领域的劣势地位而提出的,“简单地说,女权主义(即女性主义)是一场结束性别主义、性别剥削和压迫的运动”。

【1】旧传统思想在美国南方这片土地上根深蒂固,在贵族们的意识形态中男权至上,整个社会的运轉都由男性参与,女性不过是男性的附属品,一切要以男性为中心。

在这种传统思想的禁锢下,人们多会把女性培养成淑女的形象。

论艾米丽的悲剧

论艾米丽的悲剧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是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小说中的艾米丽是美国南方没落贵族世家的一个老小姐。

她依恋她的父亲,父亲去世后,她不许人们将他下葬。

后来,艾米丽和工头霍默相恋。

一年多之后,艾米丽毒死了她的未婚夫,并把他的尸体放在布置得象新房一样的屋子里,守了40年之久,直到她去世。

从小说叙述的故事表层来看,艾米丽是一个性格古怪的老小姐,但在艾米丽的一系列怪异行为掩盖下的是一个心灵分裂的女性的悲剧命运。

本文试图从艾米丽的个性心理和美国南方文化的悲剧性两方面出发,来对艾米丽的悲剧情结作一剖析。

艾米丽对她的父亲怀有的究竟是怎样一种情感?她为什么毒杀他的情人却又死守着他的尸体过了40年?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就牵涉到对艾米丽本人的个性心理的解释。

根据小说中有关艾米丽与其父亲及其情人关系的隐晦描写,有的评论者得出结论说,艾米丽的悲剧源自她的恋父情结。

这让我想起弗洛伊德的一部重要著作《少女杜拉的故事》,书中少女杜拉患有歇斯底里症。

弗洛伊德通过对杜拉进行精神分析,发现她有严重的心理情结,即恋父情结。

杜拉在家中因为迷恋父亲,曾与母亲作对,形成一种三角关系,又称三角关系情结;杜拉即羡慕又忌恨父亲的情人K女士,形成一个新的三角关系;而杜拉又与K先生接近,与其妻对抗,又形成另一个三角关系。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在弗洛伊德的恋父情结理论中,除了少女和自己爱恋的父亲外,还有另一个令她忌恨的女人。

很显然,不论是在艾米丽与其父亲的关系中,还是艾米丽与其情人的关系中,福克纳都只字未提另一个女人。

因此,是否可以简单套用弗洛伊德的“恋父情结”理论来解释艾米丽的悲剧情结,还有待商榷。

如果我们把小说中有关艾米丽与其父亲及情人关系的支离破碎的叙述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梳理一下,就可以看出艾米丽对父亲的情感前后是有变化的,而正是这种变化影响着艾米丽对霍默的态度。

小说中写到,艾米丽的父亲在世时,小镇上的人“把这家人看做一幅画中的人物:身段苗条、穿着白衣的艾米丽小姐立在背后,她父亲叉开双脚的侧影在前面,背对艾米丽,手执一根马鞭,一扇向后开的前门恰好嵌住了他们俩的身影。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福克纳笔下的艾米丽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福克纳笔下的艾米丽

朱密张怡歌内容摘要:美国著名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讲述了出生在南方没落贵族的艾米丽小姐为了追求美好的爱情而杀死自己情人的悲惨人生经历。

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下解读福克纳笔下的艾米丽,探究造成艾米丽悲剧人生的三大原因:男权社会的压迫和摧残、南方传统的禁锢以及爱情的失意。

关键词:艾米丽女性主义悲剧人生三种原因《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是美国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著名短片小说,主要讲述了出生在南方没落贵族的艾米丽小姐为了追求美好的爱情而杀死自己情人的悲惨人生经历。

福克纳在这部小说中,不再仅仅突显南北方的冲突或追忆南方辉煌的过往,而是着力刻画一个浑身散发着悲剧气息的女性角色。

通过对艾米丽这个带有悲剧性色彩的角色的描写与铺展,福克纳默默地关注着艾米丽这一女性角色的生活状况、爱情以及最终的命运。

本文试从女性主义视角下解读《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探究造成她悲剧人生的三大主要原因。

一.女性主义与对《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简单解析女性主义是指为结束性别主义、性别剥削和压迫,促进性阶层平等而创立和发起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

除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女性主义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性底层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艾米丽出生于名门旺族,受过系统的教育,心地善良,温顺乖巧。

而艾米丽的父亲却霸道专制,生前对艾米丽的一言一行严加管教,对她的婚姻更是严加干涉。

他拒绝了几乎所有向艾米丽求爱的年轻男子以至于她届30仍未谈婚论嫁。

父亲去世后不久,艾米丽遇到了挣日工资的北方佬荷默·伯隆。

带着对爱情的渴望艾米丽迅速与荷默坠入爱河,并想与之相伴一生,白头偕老,而荷默却无意成家。

艾米丽为了留住即将逝去的爱情,用砒霜毒死了荷默,并将他的尸体藏在阁楼上长达40余年。

直至艾米丽死后镇上的人们出于好奇,撬开了她的房间。

人们惊讶地发现,一具尸体默默地躺在房间里,尸体旁的枕头上还有睡过的凹痕及一缕铁灰色的头发。

玫瑰之殇——《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艾米丽悲剧形象分析

玫瑰之殇——《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艾米丽悲剧形象分析

54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f6_ 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论文艺 》之 《评 (流氓团伙 >》[M】北 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7] 勃兰兑斯 《十九世纪 文学主流 》第五分册之 《十六 巴尔扎 克》I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8】 勃兰兑斯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五分册之 《三五 结论》fMJ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关 键 词 】艾 米 丽 ;玫 瑰 ; 悲 剧 ; 父权 制 ; 爱 情
【中 图 分 类 号 1 1106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9—6167(2015)04—0054.02
2 巴尔 扎克 《巴尔 扎克 论 文艺 》之 《贝尔 先 生研 究— — 弗雷 德 利克 -斯丹达尔 》【Ml_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巴尔扎克的伟大与不朽不在于把他与现实主义简单地画上等号而在于这强有力的永不疲倦的工作者这哲学家这思想家这诗人这天才创造出了一个充摘要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威廉福克纳的重要作品之一真实地描述了美国南北战争后南方落魄贵族小姐艾米丽在经历了禁锢与无奈错爱与背叛后心理逐渐扭曲变态而走向疯狂与毁灭的过程
陶融望社 会羽前瞻八 性旺 的想刖象掏,不构,成羽了巴巴地尔贡扎肤克阴矛 阶盾忿的与艺村术禾世采界金。
格 控制着人 们 的思维和生活 。南方社会 崇 尚建立在 南方
苛刻道 德法 则基础 上 的 “淑 女教育 ”,“他们 认为真 正 的
‘南方淑 女’赞 誉为冰清玉洁的圣女 ,女人的贞洁和清 白
的重要性远 远超过她 们的生命 ”(邹雯 ,2012)。生活在这
个 时代 的 女 性 从 一 出生 便 被 贴 上 从 属 于 父 亲 、 兄 长 和 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悲剧命运的成因
摘要:《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威廉·福克纳最有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讲述了艾米丽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悲剧命运。

本文将从家庭、社会、个人三个方面分析导致这种悲剧命运的原因。

关键词:艾米丽;悲剧命运;原因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090-01
一、引言
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也是南方文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创作了很多小说来描写美国南部的风土人情,这些小说深刻地反映了美国社会变迁时期南方贵族的衰落,新兴资本主义与旧势力之间的摩擦,以及新旧价值观的矛盾。

他的著名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发表于1930年,讲述了南方没落贵族格里尔逊家族中艾米丽小姐一生的悲剧经历。

这篇文章,格调灰暗,结尾让人不寒而栗。

我们对艾米丽的人生悲剧感到震惊,同时也不禁会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她的人生悲剧?
二、导致艾米丽人生悲剧的原因
艾米丽悲剧命运的发生绝不是偶然性的,这其中包含着多方面的原因,接下来本文将从家庭、社会和个人三方面来分析。

(一)家庭原因——父权制的压迫
在父权制社会,女人是男人的附庸,她们只能服从父权。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艾米丽的父亲对她一生的影响。

对于艾
米丽和父亲的关系,镇上人心中有这样的一幅画:“长久以来,我们把这家人一直看做一幅画中的人物:身段苗条、身着白衣的艾米丽小姐立在背后,她父亲叉开双脚的侧影在前面,手执一根马鞭,一扇向后开的前门恰好嵌住了他们俩的身影。


艾米丽“身段苗条、身着白衣”表明了她的柔弱和纯洁。

站在父亲背后说明她一直受父亲的保护和制约。

而她的父亲“叉开双脚的侧影在前面”体现了他的地位,他是家里不可动摇的权威。

“背对艾米丽”表明他并不关心艾米丽本人的意愿,用自己的方式决定女儿的命运。

“手执一根马鞭”仿佛准备随时赶走那些接近他女儿的人,于是艾米丽在父亲的这种“保护”下失去了与人交往的机会。

由于缺乏与外界的沟通,艾米丽逐渐变得沉默寡言、性格孤僻,这也为她以后的人性扭曲埋下了伏笔。

(二)社会原因——南方旧传统道德观的牺牲品
从社会层面来看,艾米莉的人生悲剧是南方贵族旧文化传统和道德观的牺牲品,她在精神上和肉体上都遭受了巨大的折磨,最终走向毁灭。

艾米丽生活于南北战争结束不久的美国南方。

一方面,南方人已经意识到战争前的美好已不复存在;另一方面,南方人又为了留住昔日的美好回忆,竭尽全力去维护南方的旧价值观和传统风俗习惯并小心呵护那些曾经十分显赫的没落贵族的子弟。

艾米丽就是这些子弟的代表。

在杰弗逊镇镇民的眼中,艾米丽是旧南方的象征,是南方贵族的“纪念碑”,代表着传统和责任。

但是,杰弗逊镇的人
只把她视为一尊“神像”,可以供养和观瞻但绝不能交流。

不管她愿不愿意,从她一出生,“格里尔逊”就是人们评判她的标签,她活在一个沉重的枷锁之中。

“神像”的特殊地位使她长期处于言语和行动的自我抑制状态:有话无处说,有苦无处诉,更没有人设身处地为她考虑。

艾米莉的一切未实现的愿望慢慢转化成了痛苦和悲伤,孤单和寂寞只能深深地埋藏在心里,独自承受。

(三)个人原因——孤僻、固执、扭曲的性格所致
不可否认,除了社会和他人的因素之外,艾米丽的悲剧也应该从其自身探究原因。

在福克纳的笔下,艾米丽不是柔弱的女子,而是具有强烈个性的人物。

她无视客观情况而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行为,一旦自己被否定就采取强硬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殊不知却于事无补,带来的只有悲剧。

艾米丽拒绝与外界接触,不与他人沟通,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房子里度过。

她被父亲关在家里,禁止自由恋爱,任何欲求都会被认为是堕落或腐化。

当艾米丽终于遇到了自己心爱的人,那些守旧的老人们却为“可怜的艾米丽”叹息。

艾米丽一方面深受心理折磨,但另一方面却不顾一切的去付出。

最后到了无法挽回的境地,她仍然固执地坚持自我。

艾米丽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荣耀、真爱,杀死了荷默并把尸体留在身边。

她选择了荒谬、极端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激情和渴望,最后只能一步步地走向毁灭。

三、结论
福克纳极为关注美国南方女性的命运,刻画了很多典型的女性形
象。

艾米丽便是这众多女性形象之一,她是南方传统道德观和强大父权制的牺牲品。

艾米丽的人生悲剧不仅有来自家庭、社会的原因,而且她自身的那种古怪、固执、扭曲的性格也是造成这一悲剧的不可忽略的因素。

通过塑造爱米莉这一悲惨的南方淑女形象,福克纳赋予哥特式风格小说以丰富的社会内涵,其中蕴含的深刻含义值得我们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威廉·福克纳.福克纳短篇小说集[m].陶洁编.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