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 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信息化教学读书笔记摘抄(3篇)

信息化教学读书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一大趋势。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信息化教学的相关知识,我阅读了《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一书。

以下是我对书中部分内容的摘抄和感悟。

二、信息化教学概述1. 信息化教学的定义信息化教学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进行整合,以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2. 信息化教学的特点(1)资源共享:信息化教学可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打破地域、时间、空间的限制。

(2)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3)互动性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4)评价多元化: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信息化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础,应遵循SMART原则,即具体(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实现(Achievable)、相关性(Relevant)和时限性(Time-bound)。

2. 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内容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注重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3. 教学方法设计(1)讲授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2)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4. 教学评价设计教学评价设计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信息化教学实施1. 教师培训教师是信息化教学实施的关键,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教学能力。

2. 硬件设施建设完善信息化教学所需的硬件设施,如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设备等。

3. 软件资源开发开发和利用丰富的教学软件资源,满足教学需求。

4. 教学实践将信息化教学理念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实践。

信息技术教学随笔

信息技术教学随笔

信息技术教学随笔在当今这个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有着许多的感悟和思考。

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与传统学科相比,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挑战。

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教学的初始阶段,我发现很多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充满了好奇和期待,但他们中的大部分仅仅将其视为可以放松和娱乐的课程,认为就是上网、玩游戏。

面对这种情况,我深知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设计上花费了不少心思。

例如,在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时,我不再是枯燥地讲述理论,而是通过展示计算机内部的硬件结构,让学生亲自拆解和组装虚拟的计算机模型,从而直观地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个体差异的存在。

每个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和掌握速度都不尽相同。

有些学生能够迅速掌握新的软件操作和编程技巧,而有些学生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指导。

对于那些学习进度较慢的学生,我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耐心,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困难,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我相信,只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每个学生都能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有所收获。

在编程教学方面,我发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编程不仅仅是敲代码,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会从简单的生活问题入手,引导他们用编程的思维去思考和解决。

比如,设计一个计算购物折扣的小程序,或者编写一个自动排序的算法。

通过这些实际的案例,学生们逐渐明白了编程的意义和价值,也不再觉得编程是遥不可及的高深技术。

然而,信息技术教学也并非一帆风顺。

有时候,由于学校硬件设施的限制,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

比如,计算机数量不足,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充分进行操作练习。

信息技术教学读书笔记

信息技术教学读书笔记

信息技术教学读书笔记【篇一:信息技术读书笔记】信息技术简介——读书笔记王立勤2012-5-23信息技术简介一、信息与信息科学信息是信息科学的基本要素,既是信息科学的出发点,也是信息科学的归宿。

具体地说,认识信息的本质和运动规律是信息科学的出发点;利用信息来达到某种具体的目的是信息科学的归宿。

(一)信息及其特征:从本体论的角度,信息可以定义为:“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改变的)方式。

”即事物的内部结构与和外部联系的运动状态和方式。

信息不是消息,信息是消息的内核,消息是信息的外壳,二者是内核与外壳的关系;信息也不是信号,信号是信息的一种载体形式,两者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信息也不是知识。

知识是有组织的、大量的信息,获得信息并不等于获得了知识,知识是关于事实和思想的有组织有系统的陈述,二者是分散与组织的关系。

从认识论层次看,信息的定义是:“主体所感知(第一类认识论意义的信息)和表述(第二类认识论意义的信息)的相应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包括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形式、含义和效用。

”信息的十个基本特征:可量度、可识别、可转换、可存储、可处理、可传递、可再生、可压缩、可利用、可共享。

(二)信息科学的研究内容信息科学可定义为:“研究信息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更精确地说:“信息科学是以信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信息的运动规律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以信息科学方法论作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特别是其中的智力功能)作为主要研究目标的一门科学。

”住处科学所要研究的信息运动的七种规律:信息产生的规律、信息获取的规律、信息再生的规律、信息施效的规律信息传递的规律信息系统优化或自组织的规律信息过程智能化的规律当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典型模型中,只有所有单元(信息感知、识别、交换、传递、存储、检索、处理、再生、表示、施效)都发挥作用的时候,主体才能从本体论意义的信息中提取第一类认识论意义的信息,并从中对对象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产生出反映主体意志的第二类认识论意义的信息,并通过它的反作用实现对对象的变革或改造。

2024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心得体会

2024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心得体会

2024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心得体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它不仅是现代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2024年的这门课程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能,对于教育和信息技术的融合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下面是我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这门课程的心得体会,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首先,我认识到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很多机遇和挑战。

通过信息技术,我们能够更加高效地获取和传递信息,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提升学习效果。

同时,信息技术也要求教育者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育软件和工具,将其有机地融入到教学中。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其次,我学到了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学科教学的发展。

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在线学习等内容。

通过这些学习,我明白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如何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来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

我学会了使用在线学习平台,通过网络课堂、在线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通过这些实践,我对于信息技术如何辅助学科教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此外,我还学到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应用。

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写作辅助,教学视频的制作和观看,以及在线阅读等。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使用数学软件来进行练习和实践,进行数学模型的建立和解决。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虚拟实验室来增强实验教学的效果,在线学习平台上进行科学探究等。

通过这些应用,我认识到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广泛适用性和创新性,它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通过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我不仅掌握了一些理论知识,还进行了一些实践操作。

在实践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但通过和同学的交流和老师的指导,我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信息技术教师读书笔记4篇

信息技术教师读书笔记4篇

信息技术教师读书笔记信息技术教师读书笔记4篇“信息技术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现象、本质和规律,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育效果的科学。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信息技术教师读书笔记,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信息技术教师读书笔记1激情教学是以高亢的精神状态、真挚深沉的情感去吸纳和传播知识,通过不同的交流方式,把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紧密有效地结合起来,完成教学的目标,使学生的智慧得以启迪,潜能得以挖掘。

教师要上好课,必须要用激情感染学生。

教学包括方方面面,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节奏,保证学生的学习思维张弛有度,实现教学的节奏与学生的练习的数量、习题的难度同步,教学进度与学生接受能力的同步,教学的节奏与教学内容难易度的同步,教学的节奏与知识的要求同步。

尤其是课堂讲授保持一定的节奏。

讲授保持一定的节奏这一点非常重要。

教师要保持与学生接受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这样会让教师感动传授的知识是一种艺术。

更重要的是,这种节奏既能使教师的讲授变得轻松,又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

如何掌握适当的教学节奏,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是一个教学艺术的领会过程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升华过程,是一个教学策略的落实过程。

如:使教学节奏与任务难度或复杂程度相适应,尽量避免在不重要地方做过长时间的讲解,避免离题太远而做一些与教学主题无关的叙述,或花太多的时间在单个学生或少数学生身上。

真实的课堂应该是既有预设又有生成。

预设与生成是矛盾的统一体。

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只翅膀,缺一不可,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

但一部分教学由于过分注重教师教学的作用,对课堂的空间估计不足,课堂教学往往是预设过度,挤占了生成的空间。

从表面上看,这种教学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实质上教师的意志代替了学生的意志,教师的友善提示代替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的成功点拨代替了学生的活动体验。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读后感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读后感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读后感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从最早的“微机课”改为“信息技术课”,从课程名称可以看出,学习内容从“计算机技术”变成了“信息”和“技术”。

现在我们常说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这就把“信息”作为核心,把计算机为作为技术的主要工具。

我有幸参加学习了熊章教授的在西安的课程培训,在年底和20xx年春两次课程培训中熊章教授都特别指出,已经向教育部提出将“信息技术”课程名称改为“信息科学”,并重点强调“由知识向素养”的转变,这两点让当时的我印象特别深刻,但又似乎没有完全理解。

在《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这本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信息技术教育起源于计算机教育,正在经历着信息技术教育,最终将走向信息教育”,这句话概括了这门课程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原来在十多年前这本书就给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信息产品越来越多,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也越来越离不开信息网络,这就让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变的尤为重要。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体系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再到信息素养教育,这是不断扩展的过程。

信息技术包含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教育包含了信息科学,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等多方面。

这就揭示了课程名称为什么由“信息技术”改为“信息科学”的原因。

这本书还对“信息科学”下了定义:“信息科学是以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信息的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计算机等技术为主要研究工具,以扩展人类的信息功能为主要目标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

在课程内容方面,信息科学应该更关心学生的生活。

现在信息技术课面临的一个现象是: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却不喜欢课堂中的学习内容。

这跟老师的上课形式有一定的关系,但也不可否认的一个原因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大多数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不大。

信息化教学读书笔记

信息化教学读书笔记

信息化教学读书笔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教学方式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读了关于信息化教学的相关书籍,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教育的大门。

书中提到,信息化教学不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而是要实现深度融合,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看到的一个真实场景。

那是在一所中学,一堂别开生面的数学课正在进行。

老师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拿着粉笔在黑板上写写画画,而是打开了多媒体设备。

大屏幕上出现了一个精美的三维图形,那是一个复杂的几何结构体。

“同学们,今天咱们要学习的是这个几何体的表面积计算。

”老师的声音充满活力。

以往,对于这种抽象的图形,学生们总是一脸茫然,靠想象力去构建实在太难。

但这次不同,随着老师的操作,这个三维图形开始旋转、拆解,每一个面都清晰地展现在大家眼前。

“哇!”教室里传来一阵惊叹声。

“大家看,这个面是长方形,它的长是……”老师一边讲解,一边用电子笔在屏幕上标注出关键的长度和角度。

学生们的眼睛紧紧盯着屏幕,不再有人走神或者打瞌睡。

因为这种直观的展示方式,让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瞬间变得生动有趣。

而且,这堂课还有在线互动环节。

老师通过教学软件,发布了几道练习题。

学生们在自己的平板电脑上作答,提交后,系统立刻就能给出对错的判断和详细的解析。

对于做错的同学,系统还会推送类似的题目进行强化训练。

“哎呀,我这道题又错了,不过看了解析我明白了。

”一个同学小声嘟囔着。

老师在后台能够实时看到每个学生的答题情况,了解大家的掌握程度。

对于错误率较高的题目,老师会再次重点讲解。

“大家注意啦,这道题很多同学都出错了,咱们一起来看看问题出在哪里。

”老师说道。

在这堂课上,信息技术的运用让教学变得更加高效和个性化。

每个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去学习,不再是被统一的进度拖着走。

不仅如此,课后的作业布置也发生了变化。

老师不再是简单地布置纸质作业,而是通过在线平台发布了一些富有趣味性的任务。

信息化教学读书笔记

信息化教学读书笔记

信息化教学读书笔记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教育的形态和方式。

信息化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为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我对信息化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信息化教学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优化教学过程、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它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获取知识。

例如,在线课程平台的出现,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节奏进行学习,不再受限于固定的课堂时间。

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资源。

网络上的海量信息、多媒体素材如图片、音频、视频等,能够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解历史事件时,通过播放相关的纪录片片段,能够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氛围。

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学方法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逐渐被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所取代。

借助在线讨论平台、虚拟实验室等工具,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然而,信息化教学也并非一帆风顺,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设备和网络的稳定性就是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网络卡顿、设备故障等问题,会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

而且,并非所有的教师都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这就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另外,信息化教学虽然带来了丰富的资源,但也容易导致信息过载。

学生在面对大量的信息时,可能会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筛选和整合有用的知识。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获取和处理信息。

在阅读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一些成功的信息化教学案例。

比如,某所学校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探索地理景观,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还有一所学校通过开展线上合作学习项目,让不同地区的学生共同完成一个课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信息化教学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节奏都不同,信息技术应该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

参加《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学习心得

参加《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学习心得

参加《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学习心得作为一名教师,我始终认为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尽管我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但在具体操作上我仍然存在一些困惑和不足。

因此,为了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我报名参加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学习活动。

在学习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知识和经验。

首先,在课程中,我学习到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原则和方法。

通过理论的学习,我明白了信息技术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方法和思维的改变。

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出发,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来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在课程中,我学习到了许多实用的操作技巧。

例如,我学会了如何使用PPT来制作课件,如何使用多媒体设备来辅助教学,以及如何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探究学习等。

这些技巧的学习不仅提高了我的信息技术能力,还使我的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另外,在课程中,我还学习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方法。

通过课程的学习,我发现信息技术并不是为了而使用,而是为了更好地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因此,在使用信息技术时,我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技术工具和教学策略,使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此外,在课程中,我还学习到了如何评价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通过了解和掌握评价的方法和标准,我可以客观地评估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总结起来,参加《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学习活动是一次十分宝贵的经历。

通过学习,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还深入理解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原则和方法。

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能够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信息化教学读书笔记

信息化教学读书笔记

信息化教学读书笔记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教育领域也迎来了深刻的变革,信息化教学正逐渐成为主流。

最近,我阅读了相关的书籍,对信息化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信息化教学,简单来说,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以优化教学效果和提升学习体验。

它并非简单地将传统教学模式搬到线上,而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应用。

书中提到,信息化教学的一个显著优势在于其丰富的资源共享性。

通过互联网,教师和学生可以轻松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优质教育资源。

无论是专业的课程资料、生动的教学视频,还是前沿的研究成果,都能为教学和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

这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让教育变得更加公平和普及。

例如,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课程平台,观看国内外知名数学教师的授课视频,从不同的讲解角度和方法中获得启发。

而且,大量的数学学习软件和在线练习题库,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和针对性的练习题目。

同时,信息化教学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单方面的传授知识,学生的参与度相对较低。

而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借助各种在线平台和工具,学生可以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比如,在线讨论区让学生能够随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疑问,与教师和同学进行实时交流。

教师可以通过投票、问卷调查等方式,快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此外,虚拟实验室、在线合作学习项目等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然而,信息化教学也并非一帆风顺,面临着一些挑战。

技术设备和网络环境的稳定性就是一个重要问题。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网络卡顿、设备故障等情况,会严重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

这就需要学校和教育机构加大对技术设施的投入和维护,确保信息化教学的顺利开展。

另外,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教学能力也是关键因素。

有些教师可能对新技术的应用不够熟练,无法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工具,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更好地融合。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李艺主编读后感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李艺主编读后感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李艺主编读后感在我深入阅读《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当代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流派在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应用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这本书的作者李艺通过系统地梳理这些理论,为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和方法的支撑,从而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

这本书的主题明确,内容丰富,不仅涵盖了信息技术的各个方面,还深入探讨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其中,我对“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这一章节印象深刻。

在这一章节中,作者详细地阐述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的目标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这让我对信息技术的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比如项目式学习、问题解决式学习等,这些方法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非常实用。

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技术应用能力,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理论基础的重要性。

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们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提升教育技术水平。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信息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更新我们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总的来说,《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信息时代的教育挑战。

我相信这本书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
工作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读书笔记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读书笔记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读书笔记
文献出处
书名:《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
作者:李艺、朱彩兰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9月
原文摘抄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指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和真实的问题,形成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围绕一个弱构问题的解决进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分组和协作,通过多种形式获取信息,形成问题解决的方案,并以作品展示等方式对问题解决成果进行表达,具有真实性和弱构性。

理解转述
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合适的问题是决定其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首先需要明确“问题”的内涵,根据纽威尔和西蒙的观点,“问题”实质上就是一种情境,这种情境是实际的或接近于实际的,也就是问题情境,在这种情境中,学习者通常会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也就是说这个情境是与学习者密切相关的,但是学习这的现有知识还不能解决问题,需要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案例评析
在教授五年级下册制作多媒体作品中,创建了以向游客介绍东莞美食的具体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以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让学生解决制作多媒体作品这一问题,最后让学生以多媒体作品展示对问题解决的成果进行表达。

通过这一过程很好地让学生带入具体情境中解决有意义的问题。

应用设想
基于问题的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大多数作品创作类课程中都适用,选好合适的问题是关键,创设具体的情境是重点,当然在整个教学中往往不单单只是利用这一教学
方法,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灵活应用,在继承和创新中丰富教学方法。

信息化教学读书笔记

信息化教学读书笔记

信息化教学读书笔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信息化教学就像一阵春风,给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最近读了一些关于信息化教学的书籍,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感触颇多。

信息化教学,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

这可不是我们小时候那种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模式啦。

现在的课堂,有多媒体课件、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等等,那叫一个丰富多彩。

就拿多媒体课件来说吧,以前老师上课可能就是在黑板上写写画画,现在呢,PPT 一放,图片、视频、音频齐上阵,那效果简直杠杠的。

我还记得有一次去听一节地理课,老师讲的是火山喷发。

要是在以前,老师可能只能靠嘴巴描述火山喷发的样子,我们就只能在脑子里想象。

可那次课上,老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给我们播放了火山喷发的真实视频,那滚滚的浓烟、炙热的岩浆、巨大的声响,仿佛让我们身临其境。

我当时眼睛都不敢眨一下,生怕错过了什么精彩的瞬间。

那种直观的感受,可比单纯的文字描述强太多了。

还有在线课程,这可真是方便了我们随时随地学习。

记得有段时间我生病在家,没法去学校上课。

本以为会落下很多功课,心里特别着急。

结果老师告诉我,学校的在线课程平台上有所有课程的视频和资料,我可以在家自学。

我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每天按时登录平台学习。

遇到不懂的地方,还能在讨论区留言,老师和同学们都会给我解答。

就这样,我不但没落下功课,还觉得自己的自学能力都提高了不少呢。

虚拟实验室也是个神奇的东西。

以前上化学实验课,总是担心操作不当会有危险,而且实验材料有限,不是每个人都能亲自动手。

现在有了虚拟实验室,我们可以在电脑上模拟各种实验操作,想做多少次就做多少次,不用担心出错。

我曾经在虚拟实验室里做了一个制取氧气的实验,按照步骤一步一步来,看着氧气一点点产生,那种成就感简直爆棚。

不过,信息化教学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比如说,有时候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老师可能会忽略和学生的互动交流。

还有,如果网络不好,在线课程就会卡顿,特别影响学习的心情。

信息技术读书笔记和心得(精选8篇)

信息技术读书笔记和心得(精选8篇)

信息技术读书笔记和心得(精选8篇)信息技术读书笔记和心得篇1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科技革命的主流。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化就成为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从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及与各学科的整合变化来看,我作为一名实践者,谈一点自己的体会,希望各位同仁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第一、信息技术的普及。

以我校为例,这几年变化很大,最初是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到网络化应用,主要是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再到现在远程教育的有效利用。

充分说明了教师对信息技术从排斥到主动应用的过程。

例如:我是一名英语老师,在担任七年级历史教学中,我参加了市里的新课改培训,当时那位老师使用的是多媒体教学课件,而我却感到很陌生,同时又有一种很新颖的感觉,脑子里边反应的是“英语课居然能上的这样轻松和有创新。

”从那时起我就在想,什么时候我也能上这样一节课。

回来后,我就开始慢慢接触电脑,从幻灯片的制作到声音的加入;从资源的下载到制作简单的Flash课件。

我用了3年的时间,使自己从一个对电脑一无所知到现在的熟练操作与应用,我觉得自己的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同时让学生也喜欢上了英语课,让过去死的知识不再那么单调。

第二、信息技术在各学科中的不可替代性。

1、它可以让教学信息显示的多媒体将声音、文字、图画、视频融为一体。

例如:我在讲授时,就将教学内容和资料制成了课件,让学生很直观的对所学知识有所了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信息的超文本形式,主要说的是超级链接的有效应用,这样可以增加教学容量。

3、教学信息的交互性。

4、教学信息的再现性。

、第三、信息技术的实施方式。

我校在这方面改革很明显,首先从教师培训入手,在以前是个别培训,到现在全校性的基础性培训,并大力提倡教师上网查阅资料和制作教学课件。

从学生入手变化更大,以前学生每周只有一节信息技术课,而现在每天都可以上网1个小时,因为我校开放了计算机房,开设了绿色网吧等,提倡学生健康上网,除了查找学习资料,也可以给校领导、班主任和广大教师留言、提问题等等,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去了解课堂以外的知识。

信息技术的读书笔记范文(3篇)

信息技术的读书笔记范文(3篇)

信息技术的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信息技术的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精心的信息技术的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许多信息技术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刚接触信息技术课时兴趣很大,可没多久,兴趣就没有了,学生对玩计算机很感兴趣,但对信息技术课却没有兴趣。

信息技术课怎么学?怎么教?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才能?这些问题一直让许多老师感到困惑。

最近我一直在研读《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这本书,收获颇多。

信息技术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范例教学法等等,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较为普遍、较为适宜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概括为:以任务为主线、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确定任务是核心,怎样驱动是关键,信息素养是目的。

详细教学施行流程:创设情境教学的目的是使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的状态,以利教与学的有效开展,任务驱动教学的教学情境即是一种任务化的情境(任务情境)。

主要用于比较自然而真实的引出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任务的理解。

例如向学生呈现任务完成前后的效果图或者任务完成后的作品样例赏析,情境呈现后,老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和评论。

有了任务情境的衬托,接着老师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提出任务,使学生明确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及任务所包含的教学目的。

提出任务之后,老师不要急于讲解,而是要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任务驱动使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师生讨论,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和自己要解决的方案。

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老师应要求学生仔细揣摩任务及样例,领会和进一步明晰解决任务的意图和思路,允许和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同时要鼓励学生讨论、交流。

对于完成任务有困难的学生或小组,老师要与学生一起找出存在的问题,给予恰当的引导。

信息化教学读书笔记

信息化教学读书笔记

信息化教学读书笔记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教育的形态和方式。

《信息化教学》这本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信息化教学的全景图,让我对这一领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书中开篇就强调了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变得多元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信息化教学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习变得更加灵活和自主。

例如,在线课程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和时间安排学习,不再局限于固定的课堂时间;而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课件、虚拟实验室等,则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和生动的学习体验。

信息化教学的特点也是其优势所在。

它具有互动性强的特点,通过各种在线平台和工具,学生可以与教师、同学进行实时交流和合作。

这种互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另外,个性化教学是信息化教学的一大亮点。

借助学习管理系统和数据分析技术,教师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从而为他们量身定制教学内容和策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再者,信息化教学的资源丰富性也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

互联网上的海量资源,无论是学术文献、视频资料还是教育游戏,都可以成为教学的有力补充,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书中提到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印象深刻。

其中,翻转课堂模式引起了我的特别关注。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学视频、阅读资料等方式自主学习基础知识,课堂则变成了师生互动、答疑解惑、合作探究的场所。

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此外,混合式教学模式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两种教学方式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

然而,信息化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技术设备和网络环境的限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一些地区,学校可能缺乏先进的设备和稳定的网络,这会影响信息化教学的效果。

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教学能力也是关键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概况1.1信息素养概念的提出和发展一、国外对信息素养的认识信息素养的概念从国外引入的,强调的是对人的内在素养的一种描述。

最早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发展而来。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

简单的定义来自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 )下设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给信息素养下了这样的一个定义:“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就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信息的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一概念迅速从图书情报界扩展到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逐步为大家接受。

对信息素养的研究不仅限于理论层面,国外许多研究者还开展了实验研究。

最著名、影响最大“Big6技能”。

The Big6 方案信息素养确定任务1.1确定信息问题1.2确定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信息搜索策略2.1确定信息来源范围2.2 选择最适合的信息来源检索获取3.1检索信息来源3.2 在信息来源中查找信息信息的使用4.1在信息来源中通过各种方式感受信息4.2筛选出有关的信息集成5.1 把多种来源的信息组织起来5.2把组织好的信息展示和表达出来评价6.1评判学习过程(效率)6.2评判学习成果(有效性)由于Big6方案为成功的信息问题解决指明了必需的六个主要技能领域,因而该系统方案又得名“Big6技能”,它不仅被数以千计的中小学校使用,而且普及领域引申至高等教育、成人教育。

二、国内对信息素养的认识国内学者也对信息素养有不同的见解,主要集中在信息的获取,加工,评价,交流等方面进行阐述,关于中学生的信息素养,该书讲述2003年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形成和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信息素养的体现和落实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上。

在最新2012年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民间版)认为:信息素养在课程目标的不同维度均有体现,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在不同学段,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内容各不相同,在信息素养的培养水平上各有侧重。

如下表所示: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使用,强调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的体验和感悟,以基础入门为标志,以感悟信息文化为目标;侧重对信息技术基本特征的总结能力的培养,注重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方法的熏陶,关注和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的培养,以迁移使用为标志,以顺应信息文化为目标;强调领域使用,以多样化的使用技术领域的能力训练为主,既可以强调学生在不同领域方向上的个性化能力塑造,又可以强调某特定领域对其后续发展的重要支持作用,即以个性化能力培养为标志,以内化信息文化为目标。

2012年版推出的是民间版的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包含了小学部分、初中部分、高中部分。

内容更加具体,明确,是国家课程标准体系(2003年版)的补充。

由此可见,我国信息技术课程中所强调的信息素养和最早的定义相比,其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1.2 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历史信息技术课程的产生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要准确认识课程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变化,首先需要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背景,在此背景下,世界范围内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

这些都影响着我国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解和践行,影响着历次教育纲要中对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规定。

时间发展历史目标和内容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计算机文化论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掌握基本的BASIC语言并初步具备读、写程序和上机调试的能力;逐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受“计算机文化论”的影响,课程目标中充分体现出对语言学习及和之相关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视。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计算机工具论认识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了解电子计算机是一种使用十分广泛的信息处理工具,培养学生学习和使在“工具观”的影响下,课程目标中明确了计算机的工具性定位,强调了计算机技能以用计算机的兴趣;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逐步学会使用现代化的工具和方法去处理信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刻苦学习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品质;进行使用计算机时的道德品质教育及态度、道德等相关内容。

继“计算机文化论“之后,“计算机工具论”是对课程意义认识的一次升华,它对学以致用的倡导在推动计算机课程方面起到了积极地作用,是促进课程发展和课程认识的一个重要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到世纪末文化论再升温高中阶段的目标为: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以及利用现代化的工具和方法处理信息的意识;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具备比较熟练地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以及和人共事的协作精神等。

随着对计算机认识的加深,课程目标趋向于重视信息意识,强调信息能力及合作精神,这都充分说明了人们在理论认识上的提升。

20世纪末至今信息文化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更是超越唯技术领域,着眼于技术背后的文化内涵,定位于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形成和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总结: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经历了“计算机文化论”、“计算机工具论”、“文化论”再升温、“信息文化观”等几个阶段。

相应地,对人的内在品性的要求则经历了计算机素养(以程序设计能力为核心)、计算机工具素养(以使用工具能力为核心)、信息素养(以信息能力为核心)等几个时期。

第二章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现状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计算机技术训练的阶段,成为和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培养信息素养的教育。

我们国家的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时间较短,在很多方面还不成熟,并且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没有作为独立的课程开设。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国家推出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该标准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结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诠释。

义务教育阶段的国家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正在研制中,有部分省市已经出台了地方性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第三章课堂教学方法什么是教学方法:所谓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和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方法,就是指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和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一、讲授法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教练法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某些学习任务组织学生进行以信息活动、操练某些技能为主的学习活动的教学方法。

三、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围绕一定的问题和内容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对话或辩论等。

四、任务驱动法教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以完成任务为主线的教学活动。

五、基于问题的学习指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和真实的问题,形成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范例教学法以典型范例为中心的教和学,使学生能够依靠特殊(范例)掌握一般,并借助这种“一般”独立地进行学习。

经过实例学习,感受到教学方法的要从教师的“教法”向学生的“学法”转移,避免学生被动接受,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要追求课堂学习的高效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四章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法。

实施教学评价,是比较被教师忽视的一个环节,对教学评价的认识也比较肤浅,经过学习,对教学评价有了新的感触。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

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

教学评价有很多不同的分类形式和操作方法,根据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及评价时机的不同,可以将教学评价分为前置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一、前置评价前置评价又称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前为了确定学习者已有的学习准备程度而进行的评价。

前置评价的主要方法有,调查问卷法、了解以前的相关成绩、模拟测试、智力测验、访谈等二、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的内容涉及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根据任务要求分析问题、收集信息的能力,选择适合的信息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用工具有效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合理用用信息工具来有效地表达相关问题的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合作和交流能力等等,这些能力覆盖了信息素养的各个方面,充分体现了“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

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体目标,对于具体的教学内容,需要参照此培养目标重新认识、重新分解,形成更加具体、针对性更强的评价标准,作为实施评价的参考。

对于过程性评价来说,评价标准一般以评价量规的形式出现及使用。

所谓量规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某一主题制定的经过量化的评价指标。

评价表是评价量规的具体体现,怎样设计一个合理的评价表呢?(1)确定评价的重点。

(2)描述和任务相关的知识、技能和过程。

(3)描述成功地完成任务的具体的、可观察的行为和过程。

(4)决定多少级表现对该任务来说是合适的。

过程性评价可为教师的教学调整提供及时反馈的信息。

过程性评价贯穿于学习和教学过程的始终,但也要清晰地意识到每个任务都要教师一一评价也是不现实的,因此过程性评价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开展自评和互评。

虽然过程性评价需要评价者和被评价者都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其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作用和价值是不可忽视的,当我们决定运用过程性评价时,应确保其评价结果在阶段性考核或期末成绩中占合理的比重。

三、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作为在教育活动结束后为判断其效果而进行的评价,是在一个单元、一个模块,或一个学期、学年、学段等的教学结束后,对最终效果所进行的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