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肿瘤的CT影像诊断
儿童腹膜后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
神经节细胞瘤。男,5岁。
(二)神经节母细胞瘤
很难与神经母细胞瘤鉴别。 可能的区别是临床发展缓慢,病程更长,肿瘤边界较
神经母细胞瘤更清楚,强化程度稍低于神经母细胞瘤,
也常不易与神经节细胞瘤区别。
神经源性肿瘤 嗜铬细胞瘤 肾源性肿瘤 肾上腺肿瘤 生殖细胞源性肿瘤 其它
神经节母细胞瘤。男,8岁。
神经节母细胞瘤。女,2岁。
神经源性肿瘤 嗜铬细胞瘤 肾源性肿瘤 肾上腺肿瘤 生殖细胞源性肿瘤 其它
嗜铬细胞瘤
影像学表现
肿瘤直径往往大于2cm,最大超过10cm,呈圆形或椭圆形; 较小时密度均匀、边缘光滑,较大肿瘤因有坏死灶,密度 往往不均匀,15%有钙化; 嗜铬细胞瘤血供丰富,肿瘤往往显示中等至明显强化; 肿瘤明显强化和囊变是嗜铬细胞瘤的特征;
向椎管内扩展:MRI冠扫可以清楚地显示肿瘤经椎间孔进入椎管。
淋巴扩展:90%有肾门、肝门和腹膜后淋巴结大,增大淋巴结常不 易与原发肿瘤区分开来,还可以有远处淋巴结转移,特别是左颈淋 巴结的发现可避免巨大不可切除肿瘤的剖腹活检。
神经源性肿瘤 嗜铬细胞瘤 肾源性肿瘤 肾上腺肿瘤 生殖细胞源性肿瘤 其它
直接扩展
与大血管关系:超中线的神经母细胞瘤沿椎体前缘扩展,肿瘤包绕 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肾动静脉(单侧或双侧)、腹腔动脉干和肠 系膜上动脉,脾静脉前移或包绕。 与周围脏器关系:压迫还是直接侵犯肝、肾有时在CT横断面扫描 上不能正确判断,以多平面MR显示更佳,同时需与肝、肾原发肿 瘤鉴别。围绕肾侵犯。
三、周围神经肿瘤
包括良、恶性的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青春期比儿童 时期更常见,通常为良性,少数可发生恶变。 影像表现 通常为位于椎旁孤立性病变,表现为边缘光滑的软组织 密度肿块,其中可含有囊变,含脂肪的黄瘤性成分或少
腹膜后肿瘤的CT与MRI诊断与鉴别
●概述 • >腹膜后肿瘤组织学分类 • >与脏器来源肿瘤不同的CT与MRI征象,无 喙征、器官掩盖征、器官包埋征、供血动 脉突出征 • >提示来源的征象:钙化、坏死、脂肪、黏液 基质、胶原纤维、强化特点、几种MRI征象
●原发性腹膜后常见肿瘤分类 一、间叶组织来源肿瘤
1、脂肪来源 • 脂肪瘤与脂肪肉瘤:脂肪瘤为近似皮下脂肪密度及信号,不同 类型脂肪肉瘤体积较大、混杂密度及信号、有强化 2、平滑肌来源(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 • >平滑肌肉瘤:次常见肉瘤,边缘清楚,位于血管内或血管外, 信号及密度不均,强化明显 3、纤维组织来源(纤维瘤、纤维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见于中老年,边缘清楚的团块,包绕 腹膜后血管,轻度至明显强化 4、脉管(血管、淋巴管)组织来源:血管瘤、血管外皮瘤、血 管肉瘤、淋巴管囊肿(淋巴管瘤)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图1腹膜后副神经节瘤
• 轴位增强CT,肿块位于腹主动脉与左肾之间 (箭),肾静脉受压、弧形前移
图2 左肾AML
• 冠状位CT增强扫描重组图,左肾下极肿瘤 与 肾实质交界呈鸟嘴状(喙征)(箭)
•
CT与MRI上有助于推测肿瘤性质及来源的征象如下。①钙 化:神经节神经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血管瘤及神经母细 胞瘤。②坏死:高恶性度肿瘤如平滑肌肉瘤。③脂肪,呈CT低 密度 (-40〜-120HU)、T1WI高信号及T2WI中高信号,脂肪抑制 序列为低信号,见于脂肪瘤、分化良好的脂肪肉瘤、血管肌脂 肪瘤、髓样脂肪瘤。④均匀低密度:神经纤维瘤。⑤黏液样基 质,呈T2WI高信号及T1WI低信号,注射对比剂后可见渐进性强 化。含黏液基质的病变包括节细胞神经瘤、神经鞘瘤、神经纤 维瘤、黏液样脂肪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神经节神经母 细胞瘤及恶性周围神经肿瘤。⑥胶原纤维,T1WI及T2WI均为低 信号,增强扫描缓慢强化。含有胶原纤维的肿瘤包括神经纤维 瘤、节细胞神经瘤、平滑肌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恶性 周围神经肿瘤、纤维肉瘤及腹膜后纤维化。⑦强化显著的肿瘤: 副神经节瘤、血管瘤、血管外皮瘤、Castleman病。⑧其他强化 特点:无强化,见于良性肿瘤。早期强化、廓清迅速,见于 Castleman病及其他良性病变。早期强化、缓慢廓清或不廓清, 大多数为恶性肿瘤。延迟强化,见于良性肿瘤与含有黏液基质 的恶性肿瘤如黏液样脂肪肉瘤及平滑肌肉瘤。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女 62岁。右上腹隐痛一月。
右侧后腹膜区见一混杂密度肿块 (位于肝右叶左侧、胰头后方、下腔静脉及右肾 上极前方),
生长在肾周间隙以脂肪密度为主,
内见多房样改变,间隔部分钙化, 增强扫描后均未见明显强化。
2、内胚窦瘤,又称卵黄瘤
属于一种生殖细胞瘤, 常发生在卵巢, 镜检有Schiller-Dural小体,即由柱状瘤细胞围绕毛细血管呈 放射状排列,瘤细胞与血管间有一疏松间叶组织.也可见瘤 组织的网状结构,瘤细胞内外有嗜酸性透明小体. 本病多见于青少年女性,预后较差,3年存活率只有13%。
一般情况
腹膜后肿瘤少见 仅占全身恶性肿瘤中的1%以下 多为恶性肿瘤:60~90%恶性
生长部位深 周围器官多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
诊断困难
除少数内分泌性肿瘤外,大多数病人就诊时肿瘤 已相当大
6
诊断需要的解决问题
病变的部位 病变与其他器官的关系 定性诊断
定位诊断是影像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向 前 膨 胀 生 长, 胰 腺 体 尾 部 受 压、 推 移 改 变。
例1:男 60岁 腹胀来就诊
病理: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轨道征
后腹膜腔左侧肾上腺区见一巨大囊实相间性肿块灶 大小约9*10*13cm,边界较清,其内密度不均,见多个实性分隔
增 强
境界较清,可有假包膜,可见坏死、出血或囊性变 、左肾受压变 形。
病变巨大,平扫呈软组织密度,其内见低密度坏死区,
增 强
肿瘤巨大,直径≥5CM,圆形或结节状,假包膜, 边界清 易出血、坏死和囊变。
增强扫描轻度强化,囊性坏死区不强化;术中见包侵犯肾蒂及肾包膜。
病理:后腹膜平滑肌肉瘤
科室影像讲座系列之如何诊断和鉴别腹膜后肿瘤
1.3、神经源性良性肿瘤:包括神经纤维瘤、神经 鞘瘤和神经节、副神经节瘤(腹主动脉旁异位嗜铬细 胞瘤),通常位于脊柱两旁,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软 组织肿块,密度可从水样到肌肉密度,增强实性部分 明显强化。
腹膜后肿瘤较为少见,发病率仅占全身肿瘤的0.32.0%,其中以间叶组织肿瘤多见,多为恶性(占80% 以上),以肉瘤多见。腹膜后肿瘤由于生长部位深, 周围器官多,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所以诊断困难,除 少数内分泌性肿瘤外,大多数病人就诊时肿瘤已相当 大。
二、腹膜后间隙范围
后腹膜腔前界为壁层腹膜,后界为腹横筋膜,上 起隔肌,下止盆隔,两侧以腰方肌外缘为界的潜在间 隙,故亦称腹膜后间隙。
神经母细胞瘤、神经节母细胞瘤、 恶性嗜铬细胞瘤、恶性神经鞘瘤、 神经纤维肉瘤
生殖细胞源性 良性畸胎瘤
恶性畸胎瘤、卵黄囊瘤(内胚窦 瘤)、绒毛膜上皮细胞癌、精原 细胞瘤
淋巴组织 淋巴瘤(惰性)
恶性淋巴瘤、转移瘤
脂肪瘤、淋巴管瘤、纤 间叶组织 维瘤、血管外皮瘤、平 (占20-60%) 滑肌瘤、横纹肌瘤、间
(一)腹膜后间隙交通: 肾前、后筋膜及侧锥筋膜将腹膜后间隙分为三个解 剖区,即肾旁前间隙、肾周间隙和肾旁后间隙。 ➢ 1、肾旁前间隙:位于腹后壁的壁腹膜、侧锥筋膜 和肾前筋膜之间区域,内有胰腺、十二指肠降部、 水平部及升部,升、降结肠等器官。 ➢ 2、肾周间隙:位于肾前筋膜与肾后筋膜之间的区 域,内有肾上腺、肾、肾脂肪囊和输尿管腹段等。
的腹膜外脂肪层使两侧在前方潜在相通。 ➢ 5、盆腔的病变可直接蔓延至腹膜后三个间隙,直
腹膜后肿瘤诊疗和鉴别诊疗
定位——腹膜后器官旋转移位
肾脏顺、逆时针
横纹肌肉瘤
脂肪瘤
定位——腹膜后主要血管和分支旳移位、包埋
淋巴瘤: 腹主动脉前移,主动脉与脊柱间隙增大
肝后下腔静脉、肾静脉、腹主动脉、SMV及SMA等前移
定位——腰大肌情况模糊
腰大肌情况模糊,周围脂肪、受侵犯
定位——排除器官起源
鸟嘴征
鸟嘴征(+) 肿瘤起源于器官
脂肪肉瘤
脂肪肉瘤
肿瘤巨大,边界清楚, CT和MR体现根据组织学亚型旳不同而变化 密度不均匀,内含软组织密度影,不规则条纹状影及脂肪密度影,脂肪密度(-20~-40Hu)较正常脂肪密度(-80~-120Hu)高 增强扫描软组织部分可明显强化 分化差者影像学体现为质地不均旳、非脂肪性旳软组织肿块,不轻易与其他肉瘤鉴别 少数病变内钙化
平滑肌肉瘤: 见大片坏死
男性,64岁,腹膜后 平滑肌肉瘤
CT扫描示:左侧腹膜后见一巨大囊实性肿块,中央坏死明显,可见壁结节,增强实性成份中度强化,病灶边沿清。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MFH)
为一组起源于间叶组织旳恶性肿瘤,其成份多样,主要是组织细胞、成纤维细胞 根据MFH组织成份不同,可分为多形性型、粘液样型、巨细胞型和炎症型4个亚型
畸胎瘤
肿瘤大小差别较大,边沿清楚,有完整包膜。 T1WI、T2WI均呈混杂信号,T1WI以低信号为主,T2WI以高信号为主,脂肪压抑成像对诊疗有帮助。 CT可见液性、脂肪性、软组织、牙齿骨化或钙化影。有时可见脂液平 周围境界不清或病灶内见气体影提醒合并感染可能 良性畸胎瘤与腹膜后其他肿瘤轻易鉴别。但恶性畸胎瘤须与其他间叶组织肿瘤鉴别。
鸟嘴征(-) 肿瘤不起源于器官
腹膜后淋巴瘤、转移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1
临床与病理
2
影像学表现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与病理
各个部位的恶性肿瘤均可转移至腹膜后间隙,但 以腹膜后器官、消化系统、盆腔、泌尿和生殖系统 的恶性肿瘤的转移最为多见。转移途径可经淋巴扩 散、血行传播、经肠系膜和韧带附着处直接扩散或 种植,但多以一种转移途径为主。就腹膜后肿瘤而 言,淋巴结转移瘤多于原发肿瘤。原发瘤部位不同, 其淋巴结转移途径和腹膜后淋巴结受累情况也就有 所不同。
影像学表现--CT
腹膜后转移瘤最常见的两种表现,即为实质性肿 块或淋巴结增大。实质性肿块表现多样,无特异性。 淋巴转移多位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部分腹膜后转 移瘤系由椎体转移瘤扩展而来,CT上除能显示软组 织肿块外,还能清晰显示椎体骨破坏的情况。
影像学表现--CT
✓增大的淋巴结可呈单一或多个类圆形结节影,边 缘清楚,呈软组织密度。
2
影像学表现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与病理
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 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病变主要侵 犯淋巴结和淋巴结外的网状组织。腹膜后淋巴瘤多 为全身淋巴瘤的一部分,但也可单发或为首先受累 部位。受累淋巴结多有增大,质地均匀,有时可有 小的坏死灶。
影像学表现—CT
✓表现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初期,淋巴结以轻-中度增大为主,表现为腹膜后
✓增大的淋巴结也可融合,呈分叶状团块,并可包绕 大血管及其主要分支。
影像学表现—CT
影像学表现—CT
女性,50岁,腰酸,消瘦2个月 低分化腺癌
影像学表现—CT
胰腺癌,腹主动脉 旁淋巴结转移
影像学表现—CT
结肠癌,腹主动 脉及下腔静脉旁 淋巴结转移
诊断
伴有明确原发恶性肿瘤的腹膜后单发、多发或 融合在一起的结节状肿块,应考虑淋巴结转移。 若无明确原发瘤病史,影像学上发现上述表现, 也应仔细寻找原发灶,以利于诊断。
腹膜后肿瘤应做哪些检查才能确诊?
腹膜后肿瘤应做哪些检查才能确诊?
……
【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常规X线检查仍常有首选使用,通常仅能提供间接不完整的或不精确的影像。
平片可见肿瘤较浓厚的阴影,而较淡的阴影可为脂肪瘤或脂肪肉瘤,密度不均匀可能是皮样囊肿。
当肿瘤坏死形成脓肿或瘘管时,偶可见到气体或气液面。
在血管瘤、神经节瘤、或神经节细胞瘤、畸胎瘤、皮样囊肿、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脊索瘤(Chordoma)、平滑肌瘤或某些转移瘤可以见到钙化。
脊索瘤、神经源性肿瘤或畸胎瘤等X平片有时可显示系骨质破坏或变形。
肾盂及消化造影检查对影响泌尿道和消化道的后腹膜肿瘤诊断常有参考价值。
2.腔静脉造影和逆行选择性动脉造影
对后腹膜肿瘤诊断有一定意义。
后腹膜充气造影对肾上腺肿瘤诊断有参考价值,现已较少使用。
3.B型超声检查
B型超声检查亦可发现后腹膜肿瘤和肿大的淋巴结,但肠内气体干扰使诊断很难精确,而对腹主动脉瘤的诊断或排除较为可靠。
在B型超声引导下活检或随访肿瘤化疗后的变化很有参考意义,单独超声波检查常不易将后腹膜肿瘤与脓肿或血肿区分,囊性肿
瘤易与寄虫囊肿、炎性或创伤性血肿相混淆。
在B型超声或CT 引导下经皮细针吸引力活检对诊断有较大意义,确诊率达80%左右。
4.CT 对诊断后腹膜肿瘤有重要意义,能提供肿瘤位置、范围和对邻近组织影响的资料,还能提示肿瘤中心囊性变性(如平滑肌肉瘤),有时能提示特殊的组织学诊断(如脂肪肉瘤、脂肪瘤),并能发现后腹膜正常的及异常的淋巴结。
5.疑有嗜铬细胞瘤者
应检查24h尿中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香草基杏仁酸(VEA)的含量。
腹膜后肿瘤影像诊断
腹膜后肿瘤影像诊断以影像学为主的诊治技术使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准确率得到明显提高甚至在出现肿瘤症状之前已能作出诊断提供瘤组织周围的解剖结构有助于术前检查和术后随访。
胃肠钡剂检查腹膜后肿瘤长大后可压迫累及胃肠道钡餐或钡剂灌肠可显示胃肠道受肿瘤压迫和移位征像也可采用侧位或斜位片来检查腹膜间位脏器如十二指肠升结肠、降结肠。
通过出现明显向前外侧移位来推测腹膜后肿瘤的诊断。
如钡剂检查发现胃肠道粘膜破、充盈缺损、管壁僵硬或狭窄等改变证实肿瘤源于胃肠道可以与腹膜后肿瘤鉴别。
肾盂造影检查静脉肾盂造影和逆行肾盂造影适用于邻近肾脏或输尿管的腹膜后肿瘤诊断检出率6%~8%造影可见肾脏向前或向内移位肾门转向前转肾盂或输尿管积水。
恶性肿瘤可引起输尿管的扭曲、移位和梗阻良性肿瘤多见输尿管的移位扭曲和梗阻少见。
CT检查CT扫描可以确定肿瘤部位、大小、侵犯部位及提示肿瘤病变的性质。
肿瘤可使腰大肌显示不清肝右后叶旁脂肪线外移下腔静脉肾脾静脉升结肠十二指肠及胰头前移。
实质性肿瘤的密度较高CT值也较高。
假囊肿型肿瘤质地均匀密度低CT值也低。
混合性肿瘤质地不均匀部分密度增高脂肪瘤的密度均匀边界清晰锐利CT 值接近正常脂肪组织[1]。
脂肪肉瘤的密度欠均边界不清有侵蚀性CT值大于正常脂肪。
平滑肌肉瘤多数有低密度区系肿瘤坏死和出血。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因瘤内含有脂肪成分可呈多房性脂肪的块影有圆形、卵圆形及分叶状[]。
恶性淋巴瘤表现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于主动脉、下腔静脉和胰腺周围呈分散或融合成块的肿大淋巴结影。
伴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将肠系膜上血管包埋其间成“三明治”征[]。
注射造影剂后的增强扫描可显示血管受肿瘤的压迫而移位。
MRI 检查MRI 检查可任意平扫有利于判断肿瘤的组织来源大致判断肿瘤良、恶性判断肿瘤的侵润范围显示血管内瘤栓的有无及大小有助于临床分期及预后判断可评价一些术后病例。
瘤内出血时其信号强度增强T1加权像与脂肪组织混淆但T加权像出血信号较脂肪组织信号高。
腹膜后恶性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影像学表现
CT/MRI: 1.不规则有分叶无包膜的软组织肿块,瘤内可有不同程 度的坏死、囊变、出血。极少数可为完全囊性肿块。 2.早期肾周受压向外、向下移位,肾皮质完整。晚期肾 脏受累并可侵犯脊柱旁组织。 3.80%以上肿瘤可见钙化,以斑点状和细砂样钙化最常 见,也可为环状、块状或不规则钙化。 4.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实质内见紊乱的肿瘤血管,坏死 囊变区显示清楚。 5.肿瘤易越过中线侵犯对侧结构,并包埋大血管,腹膜 后淋巴结广泛肿大。
平滑肌肉瘤
类同肌肉密度(信号),内多小 囊变,易累及邻近血管;弥散受 限明显;增强多呈中等程度渐进 性强化,易血行转移,淋巴结转 移少见
中老年女性,易复发,可远 处转移
神经母细胞瘤 80%以上肿瘤可见钙化,以斑点状 90%以上发生于5岁以下,其
和细砂样钙化最常见
中2岁左右是高峰期,男性
稍多见
小结
腹膜后肿瘤 高分化脂肪肉瘤 去分化脂肪肉瘤 粘液样脂肪肉瘤 多形性脂肪肉瘤
女,71岁,发现腹膜后占位18天。病理:平滑肌肉瘤
右肾门处可见实性团块影,测CT值约40Hu,动脉期测CT值约78Hu,静 脉期测CT值约123Hu,延迟期测CT值约121Hu,内可见小点片状低密度 无强化区,邻近下腔静脉受挤变形、移位。
女,71岁,发现腹膜后占位18天。病理:平滑肌肉瘤
右肾门处可见实性团块影,MRI平扫呈等稍长T1、等稍长T2信 号,DWI序列其内实性成分弥散明显受限,内可见小片状囊变 灶,邻近下腔静脉受挤变形,胰头受挤前移。
高度恶性,侵袭性高 75%患者中早期可转移至肺
LOGO
原发腹膜后恶性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腹膜后间隙分区
解剖
肾旁前间隙:后腹膜与肾前筋膜之间,向上延伸 至肝脏裸区,向下经髂窝与盆腔腹膜后间隙相通。
CT在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中的诊断价值
与皮 下脂肪相 似 , 内还可 见不 规则 的 软组织 样 结节 , 瘤 但瘤 内的间隔 比较纤 细 , 黏液 型 明显不 同 , 内非脂 肪性 实 质 和 瘤 成分增强后 中度强化 , 与肿瘤 富含 毛细血管 和肿瘤 细胞 密度
较 高 有 关 _ 。黏 液 型 脂 肪 肉 瘤 主 要 由分 化 程 度 不 一 的 异 型 5 J 脂肪 母细胞 组成 , 布 于大 量 黏液 湖 和丛 状 毛 细血 管 网格 散
的呈 环 状 强 化 , 合 原 发 肿 瘤 的 病 史 容 易 鉴 别 。 神 经 源 性 肿 结
系膜上动静 脉 , 部 大血管 向前 或 向对 侧移 位 ; 肿瘤 与邻 腹 ③ 近 的后腹 壁或盆腔 内肌 肉间脂肪 间隙不 清或 消失 ; ④肿 瘤与 腹膜腔 内器官的脂肪 间隙 尚存 在 及腹 膜腔 内器官受 压 移位 等做 出判 断 ; 本组 病 例在术 前 均做 出 了正确 的定 位诊 断 , 对 肿瘤与周 围结构的关 系 显示 清晰 。通 过 C T值 、 密度 可 以判
[ ] G peA C hnR Fac e a.To cr n e oei el 2 u t K,oa H,rni I t 1C fr ur t t pra a s R, e e rr t n sl a []A R,00 14 12 J . J 2 0 ,7 :05—13 . 00
含 有 牙 齿 、 骼 和 皮 脂 等 成 分 , 胎 瘤 还 可 表 现 为 脂 肪 液 体 骨 畸 交 界 的 液 平 面 , 肪 肉 瘤 则 没 有 此 征 象 。平 滑 肌 肉 瘤 , 原 脂 占
瘤 呈高度恶性 , 易局 部 复发 和转 移 , 容 预后 最差 。而黏 液 型 则 处于两者 的中间状态 。高分化 型及黏 液型转 移率低 , 但是 复发率 高 ; 圆形 细胞 型和 多形 性转 移率 高 , 见转 移部 位为 常 肝、 肺和脑 , 本组病例 中 2例有肝 、 肺转 移。 原发性腹膜后脂 肪 肉瘤在初诊 时 , 原发部 位的肿 瘤往往 很大 【 , 6 本组病 例平 均直 径 达 1e J 3m。C T对 其定 位诊 断 准确 性高 , 肿瘤是来 源于腹腔还是 腹膜 后 , T C 检查 后应 注意 观察 下征 像以利于肿瘤 的定位诊断 : ①腹膜后 间隙 的器官 ( 肾 、 如 输尿 管 、 肾上腺 、 胰腺 、 降结肠 、 升 直肠 、 十二 指肠水平段 及升
原发腹膜后肿瘤72例CT诊断的体会
12 2 1 大小形状 : 内甲状腺肿 大多 表现为 单侧不 规则肿 块 , . .. 胸 双侧 发病者呈对称或不对称 马鞍形 、 哑铃状肿块。 1 2 2 2 密度 : 内甲状腺肿肿块密度 不均匀 , T值约 为 3 l0 U . .. 胸 C 2一 1H ( 不含钙化 C T值 ) 通常低于正 常甲状腺 C , T值。静脉团注法 注射泛影葡胺 , 肿块迅速显著增强 , 坏死 区无增强。 12 2 3 钙化灶 : ... 钙化灶是胸 内甲状腺肿 的主要特征 , 本组 病例 C T扫 描均见大小不等斑点状 、 团块状蛋壳样钙化灶 。 12 2 4 位置 : ... 正常甲状腺位于颈前正 中 , 自甲状 软骨 , 起 下至 第 6气 管环 。本组病例有 2例位于胸腔入口处 , 锁骨上 区。5 例居前上纵 隔呈典型 胸骨后位置 。 4例位于下缘 至肺 门层面 , 部分位 于前 中纵隔 , 大 郑学军, 1 玄克山, 孙全余 , 郜发 宝 胸 内甲状腺肿 的 c T诊断( 1 例报 附 l 告) J . [] 实用放射学杂志 , 0 ,0 ) 17 18 2 0 (3 : — 8 0 8 [ ] 薛新波 , 2 于愿. 骨后 甲状腺 肿 的诊 断 与治疗 [ ] 临床 外 科杂 志 , 胸 J. 20 ( 6 :6 3 0 0 8,0 )3 8— 7 . [ ] 龚新 雷, 3 秦叔逵. 胸骨后 甲状腺肿 物的诊断和治疗 [ ] 中国医 师进修 J. 杂志,0 6,0 )3— . 20 ( 8 : 6 [ ] 申成玉, 4 杨鲲鹏 , 旭广 , 王 张进 , 静超. 宋 胸骨后 甲状腺肿 l 6例诊治分 析[ ] 河南医学研究,09 ( 4 : 7 39 J. 20 ,0 ) 3 — 2 . 2
原发 腹 膜 后肿 瘤 7 2例 C T诊 断 的体 会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副神经节瘤是起源于神经嵴细胞的神经内分泌肿瘤。
发生于肾上腺髓质的副神经节瘤即嗜铬细胞瘤,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可发生于腹膜后任何部位,最常见于肠系膜下动脉起始处与腹主动脉分叉之间(即Zuckerkandl体)。
腹膜后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为富血供肿瘤,侵袭性较嗜铬细胞瘤更强,其临床病史、实验室生化检查与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点。
本文对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进行归纳总结,以期进一步提高广大影像科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副神经节瘤在临床实践中较为常见,可发生于肾上腺髓质或肾上腺外。
发生于肾上腺髓质的副神经节瘤称为嗜铬细胞瘤,占所有副神经节瘤的85%~90%;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在成人占10%~15%,儿童约为30%。
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可分为两种类型:主动脉交感神经副神经节瘤(起源于胸、腹部和盆腔的脊椎旁交感神经链),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副交感神经副神经节瘤(包括化学感受器瘤、迷走神经及内脏自主性副神经节瘤),常见于头颈部,为非功能性,不产生儿茶酚胺。
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和嗜铬细胞瘤均起源于神经嵴细胞,WHO肿瘤分类归类于神经内分泌肿瘤,两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表现类似,但恶性程度与预后不同。
本文重点阐述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的临床、影像学特征与鉴别诊断。
副神经节瘤好发于年轻人(20~40岁),可散发。
多发性副神经节瘤见于20%的患者,与一些临床综合征相关,包括神经纤维瘤病1型(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多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2A和2B、von Hippel-Lindau(VHL)综合征和Carney综合征等。
约40% 的副神经节瘤由基因突变引起,包括RET 原癌基因、NF1、VHL 和SDH 等多种致病基因。
副神经节瘤的诊断需依据临床病史、尿或血浆中儿茶酚胺或其代谢物含量、影像学表现及组织病理学检查。
无功能性副神经节瘤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而功能性肿瘤可出现儿茶酚胺过量释放的典型交感神经症状,如阵发性高血压、间歇性头痛、心悸、出汗等。
腹膜后肿瘤影像学诊断
定性诊断
• ⑤混合成分有脂肪、钙化、骨化为畸胎瘤。 • ⑥肿瘤内出现不规则或点状钙化,偏重于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诊断 • ⑦病变广泛,涉及腹腔、腹膜后、淋巴结
增大融合为淋巴瘤。 • ⑧ 注射造影剂后肿块强化明显并持续时间
长,倾向于血管源性肿瘤。
1、脂肪肉瘤
• 起源于间叶组织,而不是脂肪组织,是软 组织肿瘤中最常见的肉瘤之一,好发于大 腿及腹膜后的软组织深部。
• 根据不同的CT表现可将其分为3型: • (1)实体型:肿瘤分化不好,肿瘤内成分以
纤维组织为主,脂肪成分少,密度较高。 其中可见密度减低区,增强扫描轻度强化, 坏死区无强化。
• (2)假囊肿型:为粘液型脂肪肉瘤,CT值在 一20~20Hu之间,比脂肪密度略高,密度 较均匀。
二、腹膜后淋巴瘤
• 淋巴瘤常表现为腹、盆腔淋巴结受侵,呈 散在或融合团块分布,边缘较清楚,密度 较均匀,常合并有全身其他部位淋巴结肿 大。
• 免疫组化:“盆腔肿物切除标本”:间变 性大细胞淋巴瘤。
三、转移瘤
• 表现为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周围多发结节 或孤立团块,可均匀或不均匀强化,伴有 原发恶性病变的表现,腹水及腹腔淋巴结 转移,转移淋巴结多来自消化道。
原 右 半 结
肠 癌 术 后
四、腹膜后肿瘤定位诊断
• 腹膜后肿瘤的CT定位征象有:
• ①肿瘤与腹膜内器官间脂肪间隔存在; ②腹膜后器官(如胰腺、肾脏等) 受压 向前移位;
• ③肿瘤与相邻后腹壁或盆腔肌肉脂肪 间隙不清或消失;
• ④肿瘤包裹腹主动脉或下腔静脉,腹部 大血管向前及向对侧移位。
• 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CT 扫描显示肿块基 沿神经走行分布,肿块呈卵圆形或梭形、边 缘清晰;神经鞘瘤密度多不均匀,瘤内可含有 脂类成分,密度低于肌肉密度,瘤体大者可见 坏死、囊变区,偶见钙化灶。增强扫描病灶 轻度或明显强化,但强化不均匀,发生囊变时 呈环形强化,坏死、囊变区无强化。
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诊断(附17报告)
【 关键词】 腹膜后肿瘤: 脂肪 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d i 0 99 .s. 7 —8 0 0 0 8 2 o: . 60i n1 1 0 . 1. . 5 13 s 6 0 2 00 【 中图 分类 号 】 R 3.: 8 4 2 75 R 1. 4 4 【 文献 标 志 码 】 A 【 章 编 号 】 17—8 02 1)80 9 .2 文 6 1 0 (0 00—8 20 0
发 初诊 , 中 3 手 术 后 6~ 2 个 月复 隔 , 隔增 强后 轻 、 其 例 3 间 中度 强 化 , 组 织密 7 . % (02 ) 和 本 组 占 5 . % 软 12 4 2/8 82 8
发 , 发病 例 中 1 8个 月首 次 复 发 , 复 例 第 度 区平 扫 C T值 3 6~ 5 u 增 强 后不 (01 )均 说 明这 一 点 。 高分 化 脂肪 肉 0H , 1/7
后脂 肪 肉瘤 l 3例 , 析 其 C 分 T表 现 , 以 周 间隙 2 ; 例 腹膜 后 中问 4例 。肿 瘤最 _ c 二 次 复 发瘤 生长 明显 快 于首 次 复 发 人 m,
期提 高 本 病 的诊 断 水 平 。
1 资料 与 方 法
径最 大者 2 r, 8 n5~ 1 3 ,0~ 2 瘤 , 月 后 该 患 者死 亡 。 c 0c 例 1 m 0 2个
脂 肪
20 0 9年 1 0月浙江省江 山市人 民医院经 2 肿 瘤 的病 理 与 C . 2 T表 现
脂 肪 肉瘤 1 , 中 女 8 , 5 , 3例 其 例 例 年
()高分 肉瘤在病理学上分为高分化、 1 黏液性、 多
手 术 、 理证 实 的 C 病 T资料 完 整 的腹 膜后 化 脂肪 肉瘤 2 , 例 脂肪 密 度 区平 扫 C T值 形 性 、 细胞 性 和 去 分化 等 5 亚型 , 个 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诊断:畸胎瘤
形态特征与肿瘤性质:畸胎瘤组织成分可以是单一组 织结构或同时有三胚层结构。囊性畸胎瘤良性较多,而实 性畸胎瘤恶性较多。但囊性和实性不能作为良性和恶性的 代名词。多数肿瘤为囊实混合体。囊实混合性肿瘤在年长 的患者中较多,恶变较晚,多为单一成分恶变,恶性度较 低;而实性肿槽在年轻患者中居多+恶变较早,可多种恶 性成分共存,恶性度高。值得注意的是肿瘤含多量胶冻样 粘液、出血坏死组织、伴有附近淋巴结肿大或浸润周围组 织时恶变的可能性极大。
腹膜后隙retroperitoneal space:位于后腹壁的壁腹膜与腹 内筋膜之间,上起自膈,下至骶骨岬,两侧向外连于腹膜下 筋膜。
CT扫描技术要点
一、(1)扫描前禁食4~6 h。(2)检查前lh口服1.5 % ~2.0%泛影葡胺水溶液500~800 ml, 为使小肠远 近端均显影,临检查前加服300~500 ml。 (3)增强 扫描,肘静脉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80-100ml,注射流 率2-3ml/s,需延迟扫描。 二、扫描范围为剑突下至耻骨联合,病灶大时层厚为5 -10 mm,层距亦为5-10 mm ,连续扫描,若疑为小 病变需1~5 mm 薄层扫描 。 三、窗宽:WW350-400。窗位:WC35-40。 四、多方位重建,多数病例需薄层重建冠状位、矢状位 、必要时曲面重建。
病理--多形性未分化肉瘤
(即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病理特征: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在中老年人常见,四 肢及躯干好发,发生于腹膜后较少见,一般境界较清,可 有假包膜,位于深筋膜或肌层,切面灰白、灰红或灰黄, 可见坏死、出血或囊性变。镜下一般分为四型:车辐状多 形性型(19例,40.4%)、黏液膜型(6例,12.8%)、巨 细胞型(4例,8.5%)和黄色瘤型(炎症型,18例,38.3 %)。按WHO病理组织分级,G 级7例,占14.9% ;G21 1例,占23.4% ;G,级19例,占40.4% ,G4级10例, 占21.3%。
腹膜后肿瘤分类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种类繁多,根据肿瘤组织学起 源不同常将其分为以下4大类型:间叶源性肿瘤、神 经源性肿瘤、残留胚胎组织起源肿瘤和来源不明或不 能分类的肿瘤。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约80% 以上为恶 性。腹膜后腔由于解剖位置隐匿,发生此处的肿瘤早 期常缺乏自觉症状,当肿瘤长至较大时,患者常因触 及腹部包块或因肿瘤压迫、刺激邻近脏器产生相应症 状而就诊,
第一肝门平面
第四骶椎平面
腹膜后间隙分为三个解剖区:
1.1 肾旁前间隙位于后腹膜与肾前筋膜之间。胰腺及十二指肠降 部在此间隙内,此问隙向上延伸至肝脏裸区,向下经髂窝与盆腔腹 膜后间隙相通。 1.2 肾周围间隙 由肾前筋膜围绕而成,向上与横隔相附着,下界 达髂嵴水平。两层筋膜间充满脂肪组织包裹肾脏,故又称脂肪囊。 肾前筋膜越过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的前方与对侧肾前筋膜延续,肾后 筋膜向后内附着于腰椎体。此间隙内有肾、输尿管和肾上腺。 1.3 肾旁后间隙位于肾后筋膜与覆盖腰大肌和腰方肌前面的髂腰 筋膜之间,在此间隙内有腰交感神经干,乳糜池和淋巴结等。
腹膜后肿瘤的CT影像诊断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neoplasm,PRN)是指除后腹膜固有器官(如胰腺、肾脏、 肾上腺等)以外,起源于腹膜后组织的原发肿瘤,以间叶 组织肿瘤多见,其它有神经源性、血管源性、生殖细胞源 性、上皮残余组织源性等。此类肿瘤较为少见,约占全身 肿瘤的0.01%- 0.3 %,多为恶性(占80%以上),以肉 瘤多见。本文收集了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腹膜后 肿瘤病例,分析其CT表现,并探讨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 瘤的诊断价值。
腹膜后间隙范围
后腹膜腔前界为壁层腹膜,后界为腹横筋膜,上起隔 肌,下止盆隔,两侧以腰方肌外缘为界的潜在间隙,故亦 称腹膜后间隙,位于其内的器官有胰腺、部分十二指肠、 肾上腺、肾脏、输尿管等。此间隙内还有腹主动脉、下腔 静脉及分属支、神经干(交感神经、脊神经)、淋巴结、淋 巴管及大量疏松结缔组织、脂肪、肌肉、筋膜、胚胎残留 组织、原始泌尿生殖嵴残留部分,以上组织均可成为肿瘤 起源。
Case 2
杨X 男 60岁 腹胀来就诊
平 扫
增 强
平 衡 期
CT所见 后腹膜腔左侧肾上腺区见一巨大囊实相间性肿块灶,大 小约9*10*13cm,边界较清,其内密度不均,见多个实性分 隔。注射对比剂后病灶实性部分及分隔强化,低密度区强化 不明显,肿块向上生长,局部与胃壁相连,肿块向前膨胀生 长,胰腺体尾部受压、推移改变。另见肿块向后生长、左肾 受压变形。右侧肾上腺未见异常。肝脏形态正常,大小在正 常范围之内,肝缘光滑,胆囊大小、形态正常,囊内无异常 密度影,脾脏体积增大,内见楔形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后无 强化。肝门区、腹膜后区无肿大淋巴结。另见左肾小囊性密 度灶,边界清晰。腹腔内见积液。
Case 3
女,61岁,左腰部不适2年余 无血尿。
பைடு நூலகம்
脊柱左侧旁、主动脉与左肾之间可见一以等密度为主的软组织肿块, 肿块形态不规则,与左肾、左腰大肌接触部分部分界不清,肿块内可见 小片状低密度囊变区。 意见:左侧腹膜后恶性神经鞘瘤并侵犯左肾及左腰大肌。
原 发 性 腹 膜 后 肿 瘤 的 病 理 分 类
Case 1
颜XX 女 62岁。右上腹隐痛一月。
平扫
增强
CT所见:右侧后腹膜区见一混杂密度肿块(位于肝右叶左侧、胰头 后方、下腔静脉及右肾上极前方),大小为8*10*11cm左右,边缘尚清楚, 见较完整的包膜,相邻结构明显受压移位,但边界较清。肿块内密度不均 匀,以脂肪密度为主,内见多房样改变,间隔部分钙化,腔内部分为脂性, 部分密度较高(CT值55HU)。增强扫描后均未见明显强化。两侧肾脏大 小、形态正常,肾实质内未见异常密度灶,两侧肾盂、肾盏及输尿管上端 无扩张、积水征象,其内未见软组织肿块或阳性结石影。两侧肾上腺未见 占位,肾周脂肪间隙清晰。所见腹膜后区无肿大淋巴结。 CT结论:右侧腹膜后区肿瘤,考虑畸胎瘤可能大(不能除外其他含脂性 肿瘤),请结合临床。双肾及肾上腺未见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