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人才评价机制”研讨会发言摘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善人才评价机制”研讨会发言摘登

李振声本报记者郭俊锋摄周玉本报记者郭俊锋摄潘鲁生本报记者郭俊锋摄黄庆学本报记者郭俊锋摄赵文津本报记者郭俊锋摄龚克本报记者郭俊锋摄王松灵本报记者郭俊锋摄杨瑞龙本报记者郭俊锋摄研讨会现场本报记者郭俊锋摄

编者按

实现中国梦,关键在人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完善人才评价机制”。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引导全社会科学评价人才,充分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的支持下,光明日报社1月14日组织召开“完善人才评价机制”研讨会。

研讨会上,来自不同领域的院士专家在面对面的交流中,碰撞出许多思想火花与实践灵感,对如何更好地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本报今天推出专版,刊登研讨会发言摘要。

人才评价要与时俱进

人才评价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要与时俱进。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举国上下忙于恢复和发展生产,在这个时期对人才的评价,主要是以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衡量标准,强调的是理论联系实际。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与国际接轨,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人才培养措施,比如派遣出国留学生到国外大学深造,参加或组织国际会议,在国际杂志上发表论文,请进来、派出去等等。这个时候的人才评价标准也相应地发生了一些变化,有些单位出现了过分强调论文的问题,甚至把科技人才的评价标准演变成以论文为主。然而这种评价标准已暴露出了一些弊端,比如一部分人急于求成,已经陷入从论文中来,到论文中去,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圈子。长期这样下去,对国家及其本人的发展都很不利。有些论文质量不高,只是在别人开创的方向上做一些补充,真正自己创新的、开拓性的较少。

人才评价要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根据中央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我们需要大量创新型科技人才,这是当务之急。从人才评价体系上说,今后可以从三个

方面来加强:

第一,加强和提高对实践出真知的宣传教育和认识。要提倡科技人员深入实际,从工业、农业、国防等实际需求当中发现问题、凝练问题、集中攻关、争取突破,这是国家最迫切的需求。

第二,洋为中用。目前我国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归国优秀人才,对这部分人要以其对国家需求与科学发展的实际贡献为主要考核标准,论文作为评价的参考即可。

第三,古为今用。从我们国家传统的文化当中吸取营养,为祖国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贡献。

(李振声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有“当代后稷”和“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之称。)

用人所长容人所短

在构建创新型国家的今天,我认为人才应具备一些共性的特

质,即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感是首要条件,创新能力是核心要素,专业技能是基本要求。虽然人才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质,但是人才评价标准更应该是多元性的,不能一概而论地一刀切,不同层面的人才评价标准不一样,不同类别、职业、行业的人才,评价标准也不尽相同。

更值得关注的是,人才的个性特质非常重要,除了必有的共性特质,如何个性化地评价人才,柔性化地管理人才,至关重要。人无完人,各有所长,同时各有所短。往往创新和创造能力强的人个性也很强,甚至缺点也很突出,因此如何用人所长,容人所短,注重人才的个性化培养、个性化成长是人才评价与管理的关键所在。

当前国内社会对人才评价的某些量化指标偏离了人才的本质内涵,误导了人才的精力投放,导致了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倾向。在诸多的评价指标中,成果的定量化,人员的头衔化,十分突出。实际上,真正评价一个人的能力和水平,应该看他实实在在的贡献,应该考察其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解决的问题对国民经济、国防建设、科技进步有什么重要作用和意义,而不应该光凭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因子、得奖的数量和级别、专利的数量等。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人才评价很重要,但人才不是评出来的,而是实践中造就出来的,时势造英雄,实践出真知。但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劣,将对人才成长、对人才队伍建设产生直接的影响。

(周玉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教授,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等荣誉称号。)

健全艺术人才评价体系

当前,我们需要健全艺术人才评价体系,完善国家层面对于艺术人才的战略性评价机制。这不仅有助于解决片面的市场评价和国际评价带来的问题,而且能够推动培育民族文化艺术的经典,提高民族文化的创造力,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导向作用。所以,完善艺术人才评价的体系,有三条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创作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真正形成战略性的评价体系,发挥指导和激励作用。

艺术人才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一方面,艺术界和科技界一样,能够发挥创新性和创造性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艺

术人才的创作和成果往往难以量化评价,大多需要比较长的积累和成熟的过程。所以,评价艺术人才,要看他的经典作品,不能年年评审,要经过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检验。对艺术人才的评价不能用速成法。

艺术人才的评价体系要符合国情、要考虑长远,搁置市场化等短期效益,培育我们民族艺术的经典,确立文化精神的高度。目前,我们自己的文化精品产出不多,不完美的地方被放大。同时,盲目效仿西方文化的东西很多,不管有没有消化也被放大了,这反映出我们的文化价值判断出现了问题。艺术人才也好,文艺作品也好,将发挥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作用,不能盲目复制和迎合,要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强,在文艺的标准、文艺人才的评价上,要有主动权。

提几个建议,第一要设立我国文艺人才评价体系的重大课题,从研究、创作、管理、服务、传承等方面推进相关制度建设。第二是建立健全国家艺术人才荣誉制度,奖励在文化艺术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才,以人民艺术家为荣。第三是建立国家艺术人才评价信息平台,形成艺术人才相关的大数据系统,把握相关评价资源及智库。第四是建立艺术人才评价跟踪机制,就人才现状、特色、创新和创造力等发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