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英美文学选读 第三章 浪漫主义时期(英国)(课文翻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美文学选读翻译(英语专业自考)

第一部分:英国文学

第三章浪漫主义时期

西方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运动是不易用一言以蔽之的,尤其是它的确切时间与特点,因为这是一场席卷全欧及美国的浩大文学变革。而英国浪漫主义时期一般被认为始于1798年,标志为华滋华斯与柯勒治的《抒情歌谣集》的出版,终于1832年,标志为沃特·斯哥特的去世及议会第一个改革提案的通过。

但上述这些标志也并非精确而权威,因为作为一股文学潮流,浪漫主义早在《抒情歌谣集》之前就开始了。在前一章提到的感伤主义作家中,我们就可以发现他们对古希腊罗马的作品风范已失去兴趣,取而代之的是对文学与传奇的重新思考。这一切都是自蒲柏至约翰逊时期的新古典主义理性文学的叛逆。而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品有不少都产生于激进与传统相冲撞的18世纪末,这时英国又面临着新的发展动力,一是1789-1794年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一是同时期英国内部的工业革命。

法国哲学家让·亚克·卢梭是18世纪后半叶的主导思想家。1762年,他出版了两部作品震惊欧洲,《社会契约论》与《爱弥尔》。在这两部作品中,他探索了有关自然、社会与教育的新思想。卢梭的这些思想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必要的意识形态准备,因为它激起了人们对封建暴君的愤恨及对美好未来的希望。法国革命的消息,尤其是《人权宣言》的发表及攻打巴士底狱也点燃了英国自由主义与激进主义者同情的火花。英国遍地都成立了各种爱国者俱乐部或协会,宣传自由、平等与博爱。1790年10月,埃德蒙·伯克出版了《法国大革命写照》。他的这本政论小册子以笔墨诛伐了激进的革命以及对君主制与宗教特权摒弃,他对狂热的革命暴动及未来的暴民统治与军事独裁大泼冷水。伯克的文章激起了要求打倒暴君、废除压迫政府的邀进派作家的反驳。其中托马斯·潘因的《人权宣言》(1791-1792)最有力度。潘因对欧洲的情势深为了解:大革命期间他本人就在法国,并在文章中下出结论,1789年以前的法国一片黑暗,处处都是压迫与不幸,除了革命,没有一条通向自由的路,此外,威廉·戈德温在他的《有关政治正义的研究》(1793)中强烈谴责了不合理的经济制度与政治压迫。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华滋华斯、雪莱等浪漫主义诗人影响深远。批判伯克保守思想的还有威廉·科比特。如果说当时的政府与法制是一种不公正,那么性别歧视则是另一种不公正。在《人权宣言》出版后,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又在她的《女权辩护》(1792)中呼吁男女平等,由此她在综合伦理学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女权主义。但后来雅各宾政府上台后,对内推行暴力恐怖统治,对外大肆侵略扩张,这时大多数对法国革命持同情态度的英国作家们再也不表示支持了,并且英政府还同法国交战一直到1815年拿破仑统治衰败。

这段时期,英国内部也经历了深远的经济与社会变革。原始的农业社会被现代的大工业社会取代。社会变革中最引人瞩目的要数"圈地运动",即由于贵族资产阶级霸占土地与农业机械化的推行,大批农村人口转入城市,成为城市工业发展的廉价劳动力。但大城市的生存环境也不比乡野丛林强多少,到处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大批工人流落街头,找不到工作,妇女儿童也不例外。

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高涨,资产阶级不仅控制了生产方式,也控制了贸易与世界市场。尽管英国已经成倍地积累了大量财富,但掌握财富的仅是少数富人,大多数百姓贫苦依旧。在拿破仑战争后,英国人民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物价飞涨,工资骤降,一天工作十六个小时还填不饱肚子。工人们被激怒了,起来罢工、捣毁机器,游行请愿与资本家做斗争,但却遭到政府的血腥镇压,最有名的事件便是1819年8月曼彻斯特的"比得街血案"。然而,工人们的革命热情并未受挫,与此同时,工业资产阶级也利用工人革命来斗败贵族大地主阶级。1832年"改革法案"在议会通过并实施。由此,工业资产阶级登上政权宝座,但作为革命主体的工人却得不到任何裨益。从此社会矛盾彻底转变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浪漫主义运动,不论是在英国、德国还是法国,都表现出对工业革命时期现存的社会经济制度及城市资产阶级的上升的否定态度。而那些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家们,亲眼见到封建时代的腐朽与不公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非人道。他们深感整个社会都剥夺了人民最基本的生存权。由此,在主要的浪漫主义思想家坎特及坎特之后的同路人的影响下,文学家们摒弃了18世纪盛行的文学及哲学基调一一理性。新古典主义文学家认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而浪漫主义文学家认为人最基本的应是独立自由的个体。古典主义者们强调人与人的共性,而浪漫主义者们强调每个人与众不同的个性与思想。由此,我们还可以说浪漫主义其实是将人们的注意力从外部世界一一社会文明转移到内部世界一一人类自己的精神实质。简而言之,浪漫主义就是将人的个体作为整个世界与生存的中心。与此同时,浪漫主义者们还认为文学艺术就是以人为本,表述人的独特情感与人生态度,描绘人的各种经历。

浪漫主义时代也是诗歌的时代。代表诗人有布莱克、华兹华斯、科勒律治、拜伦、雪莱及济慈。他们发起了对新古典主义的反叛,这便是后世所称"诗人革命",华兹华斯与科勒律治是这场革命的代表。他们开发了诗歌创作的新理论新技巧。他们认为诗歌是医治社会顽疾的良药,可以净化人的灵魂。华兹华斯的诗歌理论是用朴素的语言将百姓的平凡生活中的真谛展现出来。《抒情歌谣集》第二版的序言便是这新兴诗派的宣言及华滋华斯个人的信条。他认为诗人是对着广大人民讲话的人,而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发流露,发乎情,止乎静。

科勒律治认为想象是在全无联系的各种元素上创立新型整体的一种超凡的官能。布莱克说过"充满想象的世界才是一种永恒,才是众神心中的世界,理智总是有限的会衰落的,只有想象才将我们与永恒联系在一起。"浪漫主义者们不仅推崇想象,还强调灵感与创作的自发性,认为有这两种才质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诗歌。

在18世纪文学家看来,大自然是供大家观看的,而并非供大家研究熟知的。但对于浪漫主义者们,这一切恰恰相反。自然界正是诗人用于联想的丰富素材,并且成为许多名篇巨著的主题。华兹华斯是最亲近自然的诗人,他把自然看作自己心灵与道德的护士,导航及侍卫,在他眼中,大自然具有支配人类情感的力量:自然是心智纯洁与精神融通的源泉,是伟大的老师,是连接人类与上帝的云梯。

为了逃避理性社会中的种种利欲与丑恶,浪漫主义诗人们宁可到完全不入世的时代与地域去寻找自己追求的价值。科勒律治与骚塞选择居住在湖畔,远离那"疯狂的人群",而拜伦与雪莱则完全拒绝英国社会,自我流放。为了标新立异,表现个人的见解,他们喜欢追溯到中世纪或文艺复兴时斯的世界,或干脆更远一些一一笔端已触及中亚的忽必烈可汗或印度的故事。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可以描写许多超自然的事物一一巫婆、咒语、幻像、先知预言等一一-而不会引起虚假造作的感觉。

浪漫主义者们还体现了强烈的民族精神,保护着本民族诗歌与戏剧的文化传统,而反对古典主义者们推崇的光复古罗马或意大利或法兰西的古典文艺,并歧视本民族文化。

诗歌历来被看作深受格律限制的艺术,但浪漫主义诗人却打破这些格律。他们会在穷苦百姓及日常生活中找寻素材,将最平凡、最实际、最简单的主题写得出神入化,美仑美奂。他们还大胆改革诗歌语言、韵律及结构,创造出许多独特布局谋篇及语汇风格方面的理论。这一切都可在布莱克、科勒律治、华兹华斯与雪莱的作品中找到。(作品分别为《先知诗》,《古航海者》,《精神自传》之序,诗剧《解放的普罗米修斯》) 浪漫主义时期也是伟大的散文时代。由于中产阶级所受的教育大幅度提高,好读书之人越来越多,对读物的需求量也在增大,因此这个时期私人经营的报刊杂志繁荣起来。《爱丁堡新闻综述》(1802)、《新闻综述季刊》(1809)、《布莱克伍德杂志》(1817)、《伦敦杂志》(1820),都是比较有名的。这些刊物都刊登了高水准的文学评论文章,为新型评论散文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而科勒律治、黑兹利特、兰姆及德昆西是这种新发展的代表人物。这些人知识渊博,富有同情心,对新兴的作家总是以一种积极的眼光尽力去探索他身上表现出的或潜藏的价值。他们的作品也人尽皆知。

威廉·黑兹利特(1778-1830)是专门评论莎翁作品,伊丽莎白时期戏剧及英国诗歌的伟大评论家。他的文学评论对作品进行严格评价,并善于发掘作者的成就与闪光点。他同时是极具敏锐头脑与渊博学识的散文大师。他发展了一种滔滔不绝、鼓舞人心并很随意的散文风格。他最后一部著作是四卷的《拿破仑传》,书中表达了自己对拿破仑英雄气概及解放人类的力量的崇拜。查尔斯·兰姆(1775-1834)认为散文不只是道德说教或知识性的文章,而应该是表现生活中美好与乐趣的轻松文学体裁。他的作品有←个鲜明特点,即强有力的智慧,明确的中心,鼓舞人心的语言及一针见血的讽喻。兰姆的《伊利亚散文集》(1823)对伦敦的生活进行了乐观轻松的描述。托马斯·德·昆西(1785-1859)也是当时最热情的文人,他的学识才智又常常隶属于他美妙的憧憬。他的《鸦片吸食者的忏悔》一文中体现出的文学价值便是他微妙地揭示了人类梦幻实现的潜在可能性。他对文学作品中心理描写的深刻剖析在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