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文言文翻译要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翻译要意识先行

江阴市祝塘中学颜景云

【关键词】翻译意识六要字字落实推敲

【内容提要】文言文翻译是高考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此我在教学中做了些研究,意识决定行为,提高翻译的准确性,翻译意识的养成十分重要。文言文翻译首先要养成字字落实的习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在做题过程中更要养成推敲的意识,仔细推敲词性、词义;仔细揣摩句法;认真阅读语境。只有意识先行,才能在做题时避免盲目,有意识的指导,才能提高得分率。

【正文】长期以来,我国的语文教学存在的费时甚多、收效甚微,学生创新精神不足,实践能力较差、学习方式单一被动以及情感体验消极等问题已越来越与时代的发展不相协调。而中学文言文教学现状更是令人担忧。教师授课单一,课堂沉闷;学生听课乏味,为学而学。教师教得辛苦、教得无奈;学生更是学得艰难、学得疲惫,以至视文言文学习为畏途。

笔者认为,要学好文言文,必须先做到“六要”,即要懂得充分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要理解词句含义和文章内容,要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要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学文言诗文要注重诵读,要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打好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强化文言翻译的意识,达到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做文言文翻译的盲目性大,缺乏翻译意识的指导,导致失分较多。为此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探索,加强学生翻译意识的培养,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字字落实”意识。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字字落实”,即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换言之,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原文中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不能出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正如余闻先生所说:“高考的特点固然要考查学生对古代诗文阅读材料在宏观上的把握,但更要求学生能够从微观上了解并熟悉古代汉语字词句式等语言知识。” 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的目的出发,重点在于考查学生的文言文基础与实际应用能力。观察历年试题可发现,古文的翻译总是采用直译为主的方式,意译只是一种次要的方法。

如:07年的高考题“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04年的高考题“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这两句的翻译,要字字落实到译文之中,而学生在做题时,往往容易丢掉“以、之”,导致无谓的丢分,又如:“夫封功庆赏,必加有功。”“封功庆赏”是并列的成分,学生在做题时也容易丢三落四。平时在训练中一定要养成“一个也不能少”的严谨态度。

与直译相对,意译是不拘泥于字字的落实,甚至可以采用同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当直译不通的情况下,就要依据常理意译。如:“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其中“求婚”要意译为“请求结为亲家”。07年高考题“刘公猜而不忍”,其中“不忍”要意译为“下不了狠心”。另外意译常会在使用谦辞、同义叠用、复杂修辞等句子中体现。在平时的训练中也要培养学生在严谨的基础上变通的意识。

二、推敲意识。推敲词法、句法、语境。

许多学生在翻译文言文前,不能仔细推敲字词的用法和句子的结构,过分拘泥,死搬

硬套,导致句法不通。所以强化学生在动笔前认真分析,仔细推敲,十分重要也非常必要。推敲出题人的出题意图,寻找得分点,自然会增加得分。

1、推敲词性、词义: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试卷中的分值为18分。对常见的实、虚词的理解是考查的重点,考生复习时在这一块投入的精力最多,但失分也不含糊。究其原因,在于没有找到文言文实、虚词的规律,把精力都投入到死记硬背,或大量的机械性的训练上,结果事倍功半!

大家知道,文言文实词、虚词都具有一词多义,用法灵活多变的特点,没有必要将这些意义和用法都牢记于心。对于文言实词,笔者认为,只需要记住其基本义就行了,其他的引申义比喻义只需要作一般的了解。例如“本”,其基本义是“树根”,除了特殊情况,古汉语中一般都采用基本义,这就是规律。实词的基本义与造字法有关,“本”在造字法上是一个指事字,“木”下加一点,指明是树木的根,这一点后来发展为一横。因此,从造字法上去把握文言实词的基本义,准确而又直观,是一条捷径!

文言实词的用法复杂多变,要把它们一一记住,是很要费一番脑筋的。即使记住了也不等于就掌握了,考试时照样会出错。因此,把握文言实词的用法的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笔者认为,文言实词的用法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遵从语法规律。对考生而言,只需记住现代汉语的“主谓宾定状补”,然后套用在文言文的具体语句中,问题一般都能迎刃而解。如07高考题“不设备”,“设备”为动宾结构,译为“设防备”。又如“缓刑罚,薄赋敛,以遂主得众之心。”其中“遂主得众之心”中“遂”为动词,“遂”的宾语是“心”,译为满足心愿,“主得众”做心的定语。从词法和句法上推敲词性,判断词义,在文言文翻译中尤为重要,是学生必须养成的意识。有了推敲就避免了盲目。

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是高考必考的考点,学生失分率较高,如若养成推敲意识,在下笔前仔细推敲词法和句法,也可以大大减少失分率。如“歆慕静退,时赋诗见志,怡然处约,若将终身。”中“歆慕静退”为动宾结构,所以静退应译为“安静退隐的生活”;“怡然处约”中“约”做了宾语,所以应译为“简约的生活”。

文言虚词也是公认的难点。近年来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数量减了又减,但许多考生仍然摸不着头脑。其实,文言虚词比实词更具有规律性。我们知道,文言虚词都是由实词演化而来的,所谓“实词虚化”,就是这个道理。例如“之”,最初是一个动词,“走路”的意思,后来虚化了。在文言文阅读中,怎样鉴别它是实词还是虚词呢?关键还是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

例句:1、辍耕之垄上。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1句中“之”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宾语“垄上”,因此它是动词。2句中“之”处在宾语的位置上,前面有谓语动词“杀”,因此它是代词(在文言文中,代词是属于虚词的)。

虚词和实词较容易鉴别,但虚词里的代词、助词,介词、连词,等等,又该怎样鉴别呢?

许多虚词既可以作介词也可以作连词,鉴别起来其实也很简单,只需看它后面所接的成分就可以了。

例句:1、不足为外人道也。2、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1句中“为”接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作“道”的状语,因此是介词;2句“为”后面接的是主谓短语,因此是连词,表原因。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搞清楚词性是第一位的。词性不同,哪怕意义相同,用法也不会相同。而词性是复杂多变的,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句环境才能准确判断。因此,对句子的语法分析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2、推敲句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