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煤层厚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底平顶 不平
(二)煤层厚度的后生变化
• 煤层厚度的后生变化,主要包括 • 1、河流对煤层的冲蚀, • 2、褶皱和断裂等构造变动引起的煤层加厚
和变薄, • 3、岩浆侵入吞食煤层和引起煤厚的不规则
变化 • 4、岩溶作用形成的柱状陷落
1、煤层的后生冲蚀
• 1)原因
• 煤层形成后,河流的冲刷作用
煤层和煤系形成以后,伴随地壳的抬升和河流的发育,煤 层和含煤岩系常常遭受河流的切割剥蚀。 河流的这种后生剥蚀,对煤层的破坏作用可以达到很大的规 模,以致形成宽几十米、几百米,长数公里、十几公里的薄 煤带和无煤带,在某些煤田成为造成煤厚变化的主要原因。
2)特征 引起煤层厚座变化的构造形式主 要有三种,
以褶皱为主的变化
以断裂为主的变化
断裂和褶皱两者兼具的复杂变化。
2、构造变动引起的煤厚变化
• 1)原因:由于煤层本身比较松软,在构造应力的影响 下,容易发生塑性流变,产生煤层的局部加厚、变薄、 尖灭或煤层和顶底板互相穿插现象。
2)特征 引起煤层厚座变化的构造形式主 要有三种,
• 1)原因:岩浆岩侵入煤层
• 岩浆很容易侵入煤层。岩浆侵入 煤层,使煤层形态、厚度发生很 大变化,使煤层结构、煤质遭受 严重破坏,有时煤层被大片吞食 或变成天然焦,而丧失工业价值 。
2)特征
(1)岩墙斜穿 或垂直煤层,在 平面上呈长条状 延伸,常常沿断 裂成组出现,一 般对煤厚影响不 大 当岩很宽时, 则造成较宽的无 煤带 。
• 二、观测的基本要求
• 1、一切穿层巷道揭露煤层的地点 • 2、一切沿可采煤层的顺层巷道, • 3、采面回采过程中,每隔7—10天,相当于一个产
量验收期,应在采面布点观测煤层情况
三、观测的主要内容
• 1、基本内容 • 煤层结构、煤层厚度、煤层顶底板、煤层煤质、
煤的含水性、煤层产状等。
• 2、经常要观测的内容 • (1)当巷道揭露煤层全厚时,每个观测点应测量煤层厚度。 • (2)在层位难以判断,煤层对比困难时,应仔细观测各
• 2.利用井巷与钻孔的揭露来测量煤层厚度 • 3.煤层观测点的布置应按实际情况来定。 • 4.以沉积岩的一般观察方法来鉴定煤层顶、底板: • 5.煤岩分层描述的观察点力求是一个新鲜的连续剖面 • 6.在上述特征观测基础上,对一条巷道或一个工作面
都要作煤层的总体描述,并附煤层观测点材料平面图。
煤巷掘进中的煤层观测
缓倾斜煤层巷道掘进中的探测
急倾斜煤层巷道掘进中煤层的探测
• 二、采面回采时的煤厚探测 • 缓倾斜或倾斜的厚煤层分层开采工作面中
工作面下分层的探测
• 二、煤层厚度变化探测及预测 • 1、煤层分叉的探测与预测
• 2、煤层地凸薄化的探测与预测
• 3、河床冲刷变薄的探测与预测
• 4、煤层构造变化的探测与预测
• (2)砂砾岩与煤层的接触面凹凸不平,煤层和沉积 岩不具备共同的顶板 。
• (3)冲刷面附近的煤,一般光泽暗淡,后生裂隙 发育,常见有方解石等矿物充填,煤的灰分增高 。
• (4)河流的后生冲蚀在平面上沿着古河流方向呈 带状分布 。
2、构造变动引起的煤厚变化
• 1)原因:由于煤层本身比较松软,在构造应力的影响 下,容易发生塑性流变,产生煤层的局部加厚、变薄、 尖灭或煤层和顶底板互相穿插现象。
第一章 煤层厚度变化
主要影响 煤层是煤矿开采的对象。煤层的各种变化尤
其是煤层厚度的变化对煤矿生产影响极大。它 影响 1、采区的合理布置 2、采煤方法的正确选择 3、储量的准确计算 4、煤炭密源的充分回收 5、生产计划的正常安排
第一节 煤层厚度变化
• 一、 煤层厚度分类 • 1.1.1按煤层结构分类
• 煤层表面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凹坑和槽沟,一般深度为0·4~0·6 米 ,灰岩顶板显示冲蚀坑的外模,凹凸不平,俗称《蛤摸顶》
• 煤层顶板多为滨海相或过渡相砂岩,底板多为煤砾和泥质包体。
• 这种冲蚀造成的无煤区和河流冲蚀不同,往往方向不定,冲蚀 范围较广,无煤区块分散;煤层多具截然缺失的特点。
蛤摸顶
• (2)当以岩床侵入煤层时
侵入煤层的岩床,形态 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似 层状、层状、指状或呈 大小不等的串珠状、透 镜状。
厚度较大的似层状、 层状的岩体对煤层影响 较大,有时能把煤层大 部或全部吞食,或使其 变为天然焦 。
• (3)当岩浆岩以不规则侵入时
4、岩溶陷落柱 对煤层厚度的影响
• 1)原因:岩溶陷落塌陷 • 2)特征 • 易与构造变动相区别。柱状陷落均被上复的岩、
煤碎块所充填,棱角明显,形状很不规则,大小 不一,杂乱无章,并为粘土充填胶结;
• 陷落柱与围岩的接触面,界线分明,多呈锯齿状 折线,常见红色铁质沉积物以及钙质或高岭石沉 积物等充填。
• 陷落柱一般呈上小下大的柱状。
• 煤层在平面上呈大小不一的环形无煤区。
第二节煤层的观测
一、煤层的观测主要任务
• 1、观测井巷和钻孔揭露的煤层,掌握全面系统的原始资料。 • 2、探测影响采区设计、巷道掘进和采面回采的煤厚变化,圈定薄
第三节 煤层厚度变化的探测与预测
• 一、巷道掘进时的煤厚探测 • (1)在能够揭露煤层全部厚度的薄煤层及
中厚煤层的巷道 • (2)在只能揭露煤层厚度一部分的厚煤层
及部分中厚煤层的巷道 • (3)探煤钻一般是采用轻便小型钻机或电
煤钻与接杆钎子;探煤巷则是利用生产上 必掘的暗井、反眼、煤门、横贯等巷道。
煤带的可采边界、厚煤区的分层界限、分叉煤层的分合区线,以及 非层状煤体的采握范围;为采掘设计和生产提供准确的依据, • 3、预测新开拓区域的煤厚变化特征和规律;保证矿井生产的正常 接续。 • 4、最终核定勘探程度不足或新发现煤层的工业价值和开采条件, 使煤炭资源得以充分开发和利用
• 煤层观测是矿井地质一项日常性工作,主要在于取得煤层厚度、结 构岩石性质、以及与劳动生产条件有关的各项资料。
河床冲刷
1
2
3
4
5
6
7
8
1-中粒砂岩;2-细粒砂岩;3-泥岩包体;4-炭屑;5-粉砂岩;6-炭质泥岩;7-泥岩;8-煤层
河床冲刷
NW SE
10 5
0
250 500m
1-页岩;2-粉砂岩;
图 4-10 垂直古河床边缘的沉积剖3-面砂岩图;4-煤层
2)特点
• (1)煤层遭受河流的后生剥蚀时,煤层的正常顶 板也受到剥蚀,出现河床相砂岩、砾岩等粗碎屑岩, 其底部常含砾石、泥质岩包体、煤屑并呈定向排列。
1、聚煤坳陷基底不均衡沉件引起的煤厚变化 • 1) 原因
• 煤系形成过程中聚煤坳 陷基底的沉降常常是不均 匀的,如沼泽基底的差异 性运动,同沉积褶皱、同 沉积断裂等。
• 在沉降速度与植物遗体堆 积速度近于一致的地段形 成较厚的煤层,其他地段 煤厚较薄。特别是在地壳 沉降速度逐渐变快且伴有 小振荡运动的地区,泥炭 堆积与泥砂沉积交替进行。
W m 150
100
露天采区
0 50
100m
1
2
3
4
5
2、沉积环境和沼泽基地不平
• 1)原因: • 泥炭沼泽基底不平导致煤层增厚、变薄和尖灭。
2)特点
• 煤层底板或基底岩层呈不规则起伏,煤层顶板却 比较平整;
• 煤层厚度在短距离内变化较大,并且厚度变化较 大的煤层常发育煤系底部或下部、基底古地形低 洼处煤层较厚,在较高的凸起部位煤层变薄甚至 尖灭。
煤分层的宏观煤岩成分和类型 及物理性质 • (3)当煤层受古河流冲刷时,必须观测冲刷标志
• (4)当煤层出现变薄、分叉和尖灭时 ,重观测煤层结构、 接触关系、围岩的岩性特征等
四、观测的方法
• 1.用井巷观测基线测制煤层剖面,或以一定间距的煤 层柱状、迎头素描及顶(底)板标高来控制煤层结构与 构造形态
第一为厚煤带,层数
2)少特,点厚度大,有时可
• 聚性型沉的煤达 煤降马坳几 层运 尾陷动 状基十结, 煤底米构形 层的至比成差。上较典异百 复米 杂, 。
• 断陷盆地:从盆地中 部向盆地边缘;、煤层
第的二形煤态层和分厚叉度带变化,大煤 •••层薄尾致厚煤煤层 , 状第层碎可煤层层数 向 撤三变屑划带分尖加 盆 开煤薄岩分 叉 灭多缘。为 带 带层、所,方三尖尖代厚向个灭灭替带度呈带 , 。:变 马, 被煤 粗
以褶皱为主的变化
2、构造变动引起的煤厚变化
• 1)原因:由于煤层本身比较松软,在构造应力的影响 下,容易发生塑性流变,产生煤层的局部加厚、变薄、 尖灭或煤层和顶底板互相穿插现象。
2)特征 引起煤层厚座变化的构造形式主 要有三种, 以断裂为主的变化
断裂和 褶皱两 者兼具 的复杂 变化
褶皱和断层
3、岩浆侵入引起的煤厚变化
• 在煤层与底板岩石接触面上,煤层的分层或层理 被底板凸起部分所截止,上下分层呈超复关系。
3、河流的同生冲蚀
• 1)原因 • 泥炭沼泽中发育的河流冲刷。
• 泥炭沼泽中发育的河流,一般规模不大 个常弯弯曲曲,支流较多;因而沉积物在 平面上常呈曲折的条带;
• 在剖面上则呈透镜状 泥炭沼泽中发育的 河流,从沼泽边缘向内部渐行消逝。
辽宁阜新中生代煤田马尾状煤层
0 50
100
150 200
m
NW
孙家 湾段
中 间 段 太 平 段
1
2
3
4
SE
孙 家 湾 段
中 间 段
0 100 200 300m
太 平

华北盆地南北煤层分布 图 4-7 阜新新丘区海州组横向沉积断面图
1—煤层;据李思田等,1988)
第一节 煤层厚度变化
• 1.1 煤层厚度分类
• 1.1.3按煤层厚度变化形态分类 • 1.层状煤层 • 2.似层状煤层 • (1)藕节状煤层 (2)串珠状煤层 。
(3)瓜藤状煤层 • 3.不规则状煤层
• (1)鸡窝状煤层 (2)扁豆状煤层
• 4.马层状煤层
二、煤层厚度变化的原因
一、煤层厚度的原生变化
• 总厚度 煤层顶、底扳之间各煤分 层和夹石层厚度的总和。
• 有益厚度 煤层顶、底板之间所有 煤分层厚度的总和。
• 可采厚度 达到煤炭工业指标规定 的最低可采厚度的煤层。
• 最低可采厚度 在当前经济技术条 件下可开采的最小煤层厚度。
第一节 煤层厚度变化
• 1.1 煤层厚度分类 • 1.1.2按煤矿生产需要分类
2)特点
• 河流同生冲蚀使煤层局部变薄,夹石增多。
• 河流同生冲蚀的沉积物一般为砂质岩、粉砂质岩, 与煤层有共同的顶板。
• 冲蚀面积和深度较小,个别情况下可能切断煤层。
• 在河流冲蚀带附近煤层遭受原始氧化,光泽变暗, 灰分增高。
4、海水的冲蚀作用
• 1)原因:海水的波浪作用 • 2)特征
• 煤层顶板常出现灰岩
煤层分叉、尖灭的探测
利用钻机探测煤层底凸薄化
井下巷道判别古河床
利用岩相分布图预测煤层冲刷带
河床冲刷预测
构造引起的变薄带预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