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26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26例

发表时间:2013-05-15T10:12:13.67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0期供稿作者:戴勇刚[导读] 其中上颌窦最好发,依次为筛窦、蝶窦及额窦。

戴勇刚(江苏省泰兴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泰兴 225411)

【中图分类号】R765.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0-0199-02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对26例霉菌性鼻塞炎患者采用鼻内镜手术为主的治疗,辅以术后常规鼻内窥镜换药及生理盐水冲洗。结果 26例随访6月-3年,原有症状消失,仅2例复发。结论鼻内窥镜手术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的有效手段,术后随访换药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鼻内窥镜手术霉菌性鼻窦炎

随着抗生素和激素在鼻炎和鼻窦炎治疗中的长期应用,霉菌性鼻窦炎的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据报道,上颌窦霉菌病已占上颌窦感染性疾病的15.8%。随着鼻内窥镜技术日臻成熟并不断发展,霉菌性鼻窦炎的治疗从传统的Caldwell-luc手术[1]转向鼻内窥镜手术。我院自2008年以来,采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2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6例患者中,男11例,女15例,年龄17-76岁,平均43.2岁;病程3-13年(平均3.5年);均为单侧发病,其中5例患糖尿病。

涕血或回吸涕血20例,单纯流脓涕6例,鼻腔异味4例,鼻塞6例,排出带有臭味的豆渣样污秽碎屑、团块5例;头痛、面颊部胀感16例。前鼻镜检查:鼻粘膜慢性充血19例,中鼻甲、钩突水肿、息肉样变15例,中鼻道积脓16例,中鼻道见灰黄色、黑褐色干酪样物5例;2例鼻腔检查无异常发现。

术前均行鼻窦CT检查,病变仅局限于上颌窦7例,累及前组筛窦14例,后组筛窦受累3例,仅2例蝶窦病变,未发现累及额窦。CT示上颌窦内密度增高,可见密度不均匀之斑片或点状钙化灶,16例上颌窦内侧壁不同程度地向鼻腔膨出,骨质破坏5例,4例显示上颌窦自然窦口扩大,2例示窦腔积液。

26例经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鼻菌霉病,其中曲霉菌17例,烟曲霉菌6例,黄曲霉菌1例,黑曲霉素1例,毛霉菌1例。

1.2手术方法

全部采用插管全麻,患者均取垫肩仰卧位,采用storz鼻内窥镜(0、30、70),鼻内窥镜下先行中鼻道息肉的清理,作钩突切除术,扩大上颌窦自然窦口,切除上颌窦窦口肥厚的粘膜,并用反咬钳将其扩至约1.5×1.5cm,然后取出霉菌团块,予以生理盐水冲洗窦腔;若筛窦或蝶窦有病变,同时开放筛窦或蝶窦,清除病变,并予以生理盐水冲洗窦腔,术腔予以抗生素碘伏纱条或高膨胀海绵填塞。

术后第一天开始抽除部分抗生素碘伏纱条,术后第2天抽完并清理出术腔凝血块、高膨胀海绵,并给予生理盐水冲洗术腔,布地奈德鼻腔喷雾剂喷鼻,每日2次,持续二周;术后第2周开始,每周行鼻内窥镜检查,1月后两周一次,2个月后1月1次。随访6月-3年。可多次行鼻内窥镜检查,重复以上操作。

2 结果

根据海口会议标准[2],24例治愈(92.31%),2例复发(7.69%),后予以鼻侧切开术治愈。

3 讨论

霉菌是一条件致病菌,可长期存在于鼻腔和鼻窦的粘膜上,临床该病起病隐匿,病变不易发现,多单侧发病,低氧、低pH值血症、低免疫功能及高糖环境适合霉菌的生存,各种因素所致窦口阻塞,全身或局部抵抗力下降,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均易致病;其中上颌窦最好发,依次为筛窦、蝶窦及额窦。

霉菌性鼻窦炎在症状及体征上没有很明显的特点,常易与慢性鼻炎、鼻窦炎或干酪性鼻炎相混淆。随着鼻内窥镜的广泛应用,可以发现一些较为隐蔽的病灶,术前CT检查对诊断起了很重要的指导作用。霉菌侵入鼻腔后,经过数周或数月,逐渐形成霉菌球或霉菌结石。在鼻窦CT表现为上颌窦或病变鼻窦内高密度影,密度不均呈团块状。本组病例术中均于病变窦腔内取出钙化斑块及干酪样物。部分病例因霉菌不断生长、繁殖而逐渐增大,压迫骨壁造成损害,甚至有骨质破坏征象,偶尔会误诊为上颌窦恶性肿瘤[3]。

霉菌性鼻窦炎的治疗以手术为首选,传统的Coldwell-Luc手术只能清除上颌窦内的病变而不能真正解决其发病的根本原因,远期效果很难保证;且手术损伤也较大,也影响鼻腔生理功能。而鼻内窥镜手术可以有效清除鼻道窦口复合体的病变,扩大上颌窦窦口,彻底清理上颌窦内病变而保留鼻窦粘膜,并可通过鼻中隔矫正术、中鼻甲部分切除术保证中鼻道及窦腔内的引流通畅,去除诱因,促进疾病的痊愈、鼻窦粘膜功能的恢复和避免疾病的复发;同时术后予以生理盐水冲洗窦腔、定期鼻内窥镜换药,改变真菌生长环境,有助于炎症消退和粘膜愈合,有利于及时发现鼻腔粘连或窦口狭窄,并及时处理,防止复发。

总之,鼻内窥镜手术具有术中视野清晰,手术创伤小,保留鼻窦粘膜,而且彻底清除鼻窦内全部病变,并保证术后常期充分引流及通气的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华,倪道风.上颌窦真菌病发病趋势初步分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0,7(1):14-16.

[2]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杂志编辑委员会.内窥镜鼻窦手术标准(1997海口)[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6):135.

[3]张挽时主编.临床鼻窦影像诊断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9-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