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发表时间:2009-04-08T15:17:43.233Z 来源:《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09年第3期供稿作者:管德来[导读]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供同行们教学时参考。摘要:认知心理学认为,儿童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学习探索能力,他们渴望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取得成功。作为老师要尊重学生的这种主动性,努力地创造条件让他们的能力性得以发挥,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苏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无论教学内容的整体安排还是具体呈现形式,处处都体现出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这既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带来了方便,同时也向教师提出了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要求。下面就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供同行们教学时参考。

一、让学生看自己想看的,初步学会观察低年级儿童年龄小,观察能力不强,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并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他们的兴趣所在,先让他们随意看,再进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例如,在教学第一课“数一数”时,一幅“快乐的游乐园”图使学生兴趣大增,他们马上被画面中的人物形象、景色。热闹场面、活动设施所吸引,都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这时,教师并不急于引入正题,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随意看自己想看的,边看还可以边说说图上有什么。当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后,教师再提出要求:“这幅图里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呢!我们来找一找。”把学生的兴趣引到数学上来,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观察,教师再适时指导观察方法,有意引导他们按顺序观察,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蕴藏在图中的10个数字,一座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4架小飞机、5只蝴蝶……这样分成两个阶段进行观察,符合低年级儿童的特点,能使他们的观察渐渐地由表及里、由粗到细,体会观察的步骤与方法。

二、让学生想自己所想的,初步学会思考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考方式,儿童同样如此,因此老师要鼓励他们想自己所想的。新教材在这方面也为学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教材注重问题的探索性,题材丰富多彩,信息呈现方式多种多样。这些都是要促使学生尽快地形成探究学习的意识: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优势,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动脑筋,逐步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充分肯定新颖想法、独到见解,形成一种每个学生都敢想敢说的氛围,使每位学生都能独立思考,勇于大胆创新。例如,新教材“分一分”中有这样一道题,题中有番茄、青菜、樱桃、苹果、黄瓜、豆角、莱椒、葡萄、萝卜、草莓等水果,在教学时,教师没有限制学生,而是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分类,学生一下子说出了许多种不同的分法,有按是水果还是蔬菜来分的,有按是绿色还是红色来分的,还有是按没有柄来分的,甚至还有一位小朋友说:“我喜欢吃樱桃、黄瓜、萝卜所以我把它们分成一类,剩下的是我不喜欢吃的是另一类。”看,这是多么大胆地发言!教师带头为他的这种创新精神鼓起了掌。

三、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初步学会表达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发展水平不一致,往往能够想到、做到,但不一定能说出来。新教材针对这一特点,总是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寓于童话故事和有趣的故事中,让他们在自己熟悉喜欢的情景中领悟,学会表达。

例如,在教学“十几减9”时,教师先用生动的语言把他们带入多采的童话情趣中:“小猫咪咪开了一个水果店,今天小鹦鹉来买苹果。”接着出示主题图,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开始议论起图上的内容。教师继续启发:“我们来看一看,小猫咪咪有几个苹果?”“还剩几个?怎样列式?”将问题分解开,逐步提出,化难为易,学生容易回答。接下来,再让学生把这几句话连接起来,让会表达的学生作示范,其他学生说到逐步会说,然后让学生借助小棒来研究算法,边摆边说出自己的想法,给每个人说话的机会。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多种感官参与,独立解决问题,最后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要有理由就表扬,有的说:“我是一个一个的减,13-9=4”,有的说:“我是从10里减去9得1,再把1加上3得4”,有的说:“我是先用13减3得10,10再减6得4”,还有的说:“因为9+4=13,所以13-9=4”……学生各抒己见,积极性很高,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让学生做自己想做的,初步学会解决问题儿童的本性是爱活动,好奇促使他们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尝试,而低年级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思维往往离不开实物的支撑,动手操作能丰富儿童的感性认识,建立清晰的表象,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因此,加强实践活动是低年级小学生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新教材在这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的机会,通过摸一摸、评一评、分一分、摆一摆、数一数等方式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认物体”一课,教师把整节课以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全班同学兴趣盎然地参与各个程序的活动。课一开始的“找朋友”活动,吸引了全体同学。(教师事先在讲台前摆四张桌子,出示四个不同形式的教具。)教师要求每个同学把自己带来的牙膏盒、魔方、球、茶叶盒等学具摆放在“它的朋友”的旁边。同学们既兴奋又认真,一一上讲台小心谨慎地把自己的学具摆在“它的朋友”旁。经过这一活动,全班同学很快发现其特点:作为“朋友”的所有物品,它们的形状相同,即形状相同的物品才能成为朋友。活动虽用去一定的时间,但学生头脑中留下了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体等立体图形清晰而深刻的表象。课上学生“动”了,气氛“活”了,概念在轻松有趣的过程中被牢固掌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知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这才是课堂教学的真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