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定评价指标体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教育评价的过程
进行教育评价要经过制定评价标准体系、运用恰当的手段获得评价信息、 对信息处理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等四个基本环节。
(一)制定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是系统的、操作化、可测量的的评价标准,是目标的具体 化。目标是对行动结果的笼统指向,为了使目标具有可操作性,能 够得到落实,就必须依据目标要求,遵循评价对象的运动规律,制 定出具体的要求。它是开展评价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价成功的 关键。在这个体系中,蕴涵着教育的价值观,也明确规定了对被评 价者及其职责的详细要求,因而它发挥着导向和规范作用。
制定权重
制定权重是对各项评价指标根据其在总体指标体系中作用大小而赋予一 定的价值,它是以小数值来体现的,在0-1之间取值,同一评价指标体系 中各项权重之和为1。科学、客观地制定权重很重要,由于权重表示各指 标的地位,被评价者会对权重较大者给予较大关注,其导向的作用是十 分明显的。
确定权重的主要方法: 确定权重的主要方法:
第三节百度文库
学校工作质量评价
一、什么是学校工作质量评价
学校工作质量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从微观层次上,对 学校内部的教育活动进行的检查和督励。它以一定的价值观念和具体的 标准体系为准绳,对学校各方面工作质量状况进行科学的调查和判断, 确定所考察的对象达到什么水平,是否符合人们对它所提出的要求,并 进而提出改进的意见。
近二十余年来,教育评价的发展特点: 近二十余年来,教育评价的发展特点:
1、形成性评价的地位不断上升 2、评价方法日益科学化、多样化 3、评价主体范围日益拓展 4、评价内容向全方位发展
三、教育评价形成多种互补模式
(一)行为目标模式:这一模式就是由权威机构提出评价教育活动的目标体系,教育 工作者遵从目标要求去开展工作,之后将结果对照目标要求去进行评价。这一模式是 迄今为止的基本模式,它的优点是目标明确,指导性强,有利于加强管理者的权威, 评价活动规范,各方面人员行为的可预见性强,有助于形成默契配合的关系。 该模式的问题: 该模式的问题: (1)权威机构提出的目标体系就那么正确吗?它会不会存在错误?有没有不够完全 的地方? (2)这一模式由于重权威性,因此它必须照顾多数被评价对象的共性,体现普遍要 求,这就容易忽略个别人的特殊性; (3)这一评价模式强调稳定性,其价值指导和指标内容有可能滞后于环境的变化。
(二)“目标游离模式” 目标游离模式”
这一模式重视结果胜于重视意图,只从结果来判定教育活动的价值, 而不管当初的目的何在。在实践中这一模式具有发散性的特点,评价 者具有独立性,他只从自己的价值观和标准进行评价,不拘泥于原有 目标,从而提出具有启发性的结论。当然,这一模式由于随意性较大, 作为评价的主体模式也是不适宜的,只能作为前一种模式的补充。
二、教育评价的发展历程
教育评价是与考试制度联系在一起的。起始于中国隋朝的科举制度是以文字考试形式鉴定文人学力的一 种古老评价制度,由于它突破了传统的“荐贤”所固有的“举人唯亲”的痼疾,原则上可以实现“举人 唯贤”的政治要求,所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它是中国统治者选拔政治人才的基本手段,并成为以 后资本主义政治生活中选任文官的示范。 二十世纪初,在美国首先形成了心理测量运动,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于1904年发表了《精 神与社会测量导论》,此书的出版标志着心理测量运动的开始。到了30年代,心理测量已发展为学历测 验、智力测验和人格测验三种类型,步入高峰。30年代以后,有些学者批评心理测验试图用数字指标表 征人的全部心理状况是不现实的。这种批评是教育评价发展的舆论准备。 1929年,资本主义发生经济大萧条,大批童工和少年工人失业,如何为他们提供适当的课程以利其重新 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问题。从1933年起,以拉尔夫泰勒(RalphTyler)为首的课程评价委员会,对 此进行了八年研究,不但对课程的提出了有益的改进意见,而且对教育评价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见解。这 些观点为教育评价科学、全面的发展奠了基础。 1948年,美国教育学家集会芝加哥城,提出探讨将教学活动的评价建立在一个更为科学、系统的指标体 系上的问题,这一任务由布鲁姆(BSBroom)领导一个委员会进行。该委员会在五十年代初提出了分类 为认知、情感意志和技能技巧的教育目标体系,这一体系的提出为学科教学任务指明了方向,同时使教 学评价规范化了。
1、制定指标的要求
(1)科学性。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制定指标。 (2)各项指标要有独立性,其内涵不应与其它指标相互重叠。 (3)各项指标要协调,一方面应能从各个侧面反映目标要求,在主要规定性上 完整地表现出评价对象的特征;另一方面,指标间不应相互矛盾和冲突。 (4)指标应是可测的。指标应尽量使用行为化、操作化的语言,以便采用适当 方法获得较为直观、便于处理的信息。 (5)指标应有可行性。这是指指标设定的水平应符合学校的实际,有群众基础, 为他们所认同,不能过高或过低,也不能过于复杂,不便于操作。
2、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
指标体系设计大致分为两步,即分解目标和制定权重。 分解目标是将总目标解析为层次分明、可测量的具体指标条目的过程。
分解目标
这一过程大概要经过以下几步: (1)研究目标结构,将一级目标逐个列出。 (2)将每个一级目标逐层分解,可列为第二级、第三级目标……直至定 …… 出可测量、可操作的末级指标。分解后,要从总体上审查指标是否合理, 如有内涵重复的要合并;如有矛盾的要修正;对不可测量的,或舍去, 或另立一个指标系统。
(三)司法式评价模式
这一模式是基于管理者想在复杂的教育活动中充分听取各种不同评价意 见的前提而诞生的。这一模式借用法律诉讼程序的作法,设置控辩对立 双方,在各自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讨论,详陈观点并举证说明,最后 由决策者根据双方叙述的观点和情况作出决断。
四、教育评价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全面性原则 3、一致性与差别性相结合的原则 4、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5、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