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摘要:本文首先讨论了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和全球化的发展,接着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以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影响应对策略分析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

经济全球化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

因此,研究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提法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认可,但目前没有统一概念。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则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

为此,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一是世界各国经济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

从广义上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

二、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探讨经济全球化,各有各的看法,一般认为经济全球化在21世纪主要的特点有四个。

1.以金融为核心。

金融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世界金融一体化的特色可以归纳成几个方面:一个就是世界货币,自从货币脱离了金本位以后,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虚拟化的,只能用购买力作为衡量标准。

汇率的变动只是影响国际的购买力,对国内商品购买力影响并不是很大。

2.以知识为基础。

知识经济有四个层面的含义,一个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在产业结构里面占主要成分;第二个,知识在经济增长中占主要作用,而我们国家目前主要还是依靠投资来拉动增长;第三个,知识在生产力的构成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另外管理本身是叫做生产力的软件,因为只有通过管理才能把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有机的组合、优化。

3.以信息技术为先导。

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是缩小了地区空间的距离、争取了时间的效率。

所以信息技术在21世纪,在管理里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4.以跨国公司为载体。

跨国公司可以说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

有些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行为引起一些争论,包括影响当地的经济、干涉内政、采取逃税等等方面的行为,引起一些责备。

但是现在看来,比较大的跨国公司是比较注意自己的行为规范的,当然有些公司可能还是有些问题。

也有人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利用科技进步,借自由化之名,行控制世界经济之实,使发达国家越来越富,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的历史过程。

进入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是,对每个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

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

当前经济全球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公平合理的新经济秩序,国际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不强。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目前,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任何国家也无法回避,唯一的办法是如何去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有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1.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经济增长机会的同时使竞争加剧
近些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均达到10%左右,为世界之最,对外贸易蓬勃发展,
贸易地位也由1979年的世界第27位上升至目前的第4位,并在20XX年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亚洲最大的进口国,吸引外资自1993年以来连续处在发展中国家东道国的首位,截至20XX年,累计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亿美元。

经济全球化在这如此骄人的“硕果”中所起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

我们在充分利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分得了经济利益的“蛋糕”。

然而,辉煌的背后我们却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竞争。

自20XX 年尤其是事件以后出现了世界性通货紧缩,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经济滞胀甚至出现下滑,就业压力增大,而中国却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

发达国家为了维护本国市场,加大了对国外产品的歧视力度,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采用了更为隐蔽的方式如环境保护措施、技术认证与安全标准、反倾销、保护知识产权等。

作为始作俑者的发达国家将矛头大多对准发展中国家,近几年发达国家对中国提起了多起涉及倾销、环保、技术标准的出口贸易的诉讼案,这是我们不得不应对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今天,已有大批发展中国家走上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发展战略,从而导致了一般制造业生产的生产能力过大和激烈竞争,这一发展战略走到了一个困难的阶段。

比如印度近年来就备受关注,形成了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威胁,许多外国投资已由我国转向印度,发展中国家也在向我们提出挑战。

2.在全球化中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分析
近两年我国由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强劲,再加上加入WTO带来的正面效应和全球生产转移效应,成为全球瞩目的外商投资首选地。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长足发展,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吸引了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跨国投资,中国取代其他国家或地区承担起国际分工中的制造业,国际产业结构发生调整和转移。

“中国制造”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以至于中国被授予“世界工厂”的称号。

然而,我们需要认识到目前中国处于什么样的分工地位。

中国的工业化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中国是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时代,在国际产业转移下和在外资大量流入下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毕竟处于国际分工的低层次地位和利益分配相对不利地位,仍然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

目前与其说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不如说只成为“世界车间”,因为中国主要承担的是加工,而不是从技术开发到市场营销的全过程。

而就制造业整体看,无论是比重还是高端制造业产品目前仍然在发达国家,中国只有发展起现代知识经济,才能说真正实现现代化,才能像建设一个现代经济强国迈进。

从长远看,中国也必须在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合作,才能获得更大的利益。

说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既是对中国发展现实的承认,也是对中国发展战略的一种警示。

3. 外国直接投资的正负效应分析
跨国直接投资大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国际投资不是一场“零和游戏”,合作和资源配置优化创造了更高的效率,利用了闲置生产要素,形成了共赢。

20XX年我国创造了吸收外资数量第一位的纪录,超过500亿美元。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分析结果,1981年到20XX年,在我国GDP年均%的增长速度中,大约有%来自利用外资的直接或间接贡献。

另据计算,在1991-20XX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每增长一亿美元,可以促进GDP增长亿美元,足以说明外资是保持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外资有利于我国增加收入和创造就业岗位,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带动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也有利于国内市场竞争活力的提高。

然而,目前我国的外资利用存在的问题使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负面效应。

外商投资地区结构改善进展不快,地区倾斜加剧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1983年外国投资的比例东部占%,中部%,西部%,20XX年东部为%,中部为%,西部%,可见这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极不协调,不利于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区位优势发挥,不利于地区间的共同富裕。

同样,外资的产业结构投向也存在失衡,第二产业尤其是一般制造业占据了较大比重,加剧了我国产业投资结构偏差,导致我国出现结构性过剩,供给与需求结构错位,内需拉动乏力。

为有效改进这些这些问题国家制定了“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方针,“万商西进”工程就是具体的实施。

20XX年1-6月,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特别是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增幅达%,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个百分点。

积极鼓励各地区重点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区域优势的产业,增强自我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以实现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及协调发展。

决定外资大量流入中国除了中国发展的良好环境与前景外,是地区间争夺外资激烈竞争所造成的地方政府的无限制让利。

外资利用了中国这种地区间竞争获得了超额国民待遇和过高的优惠,再加上本来就容易发生的跨国公司转移利润行为因我们放松监管而更加严重,利用外资的效益被明显减少了。

同时这种超国民待遇的存在也产生了外资对内资的“挤出效应”,近年来我国的居民储蓄居高不下投资不足与此不无关系。

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几点建议
20XX年,亚洲地区政治、经济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政治上,尽管整个地区局势趋于平稳与缓和,但一些国家出现了局部动荡。

经济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不断加快,亚洲经济继续发挥着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作用。

经济
全球化和区域化以其深刻的影响作用于各国经济,我国采取措施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加速经济改革,拥有标准占领技术高点
应加速推进我国经济法制改革,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尽快建立和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体系。

积极参加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包括贸易依存度和投资开放度,提高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为微观经济主体进入国际市场创造宏观环境。

拥有标准占领技术高点,现在我们造成财富差距主要的原因是知识差距,就是由于我们现在没有自主创新和自己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西少,技术依存度有50%是依靠自己,50%依靠引进技术。

知识包括标准、品牌,也包括你的技术、专利等等,这些东西的价值是很难用实物跟它比较的。

比如说标准,谁拥有了标准,谁就可以说占领了技术的高点。

2.加强质量管控,扩大对外交流
应努力提高国有或民营自身的经营能力,改进技术和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抓好质量管控,扩大对外交流,使产品有能力进入市场并占有一定份额。

中国也要发展自己的跨国公司,中央提出来要“走出去”的战略。

到国外投资,扩大对外交流,需要做大量工作,要熟悉当地的法律、文化、历史,还要在当地建立关系。

我国现第一步是找代理,第二步是设立销售办事处,第三步是设立生产。

真正实现跨国经营的公司还是很少,所谓实现跨国经营的跨国公司,就是从全球的角度制定它的战略,能够从全球的角度来考虑它的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

现在有些上市公司热衷于并购国外的,这个也是跨国公司发展的模式,但并购的时候应该重视市场和文化的差异。

3.健全机制,提高风险意识
随着参与全球化的加深,在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领域都将有相当规模的交流,我国将更多地融入越来越自由化的国际金融市场,但由于我国金融体制还不健全,在这一进程中,我们要始终注意风险的防范和危机处理。

建立风险防范意识和机制。

全球化进程,使各成员的管理机制和发展模式都受到挑战,面对较为频繁的外部制度的影响,内部制度冲突的机率与风险不断加大,存在着管理环境和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这在短时期内是必然的,要注意形势研究及时提出对策。

4.适时开放,逐步进入国际市场
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使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等资源的配置和重新配置变得越来越快,对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影响深刻而频繁。

适时开放市场,只有市场开放了,才能成为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市场不能马上无条件地全面开放,而是要有条件、有步骤地,在适应自身发展水平的情况下
开放,这样才能产生对贸易双方都有利的效益。

同时必须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因为市场经济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法制经济,所以中国必须遵守规则并参与规则的制定。

还须发展资本市场。

任何一个想要让家大展宏图的国家,都必须发展其资本市场。

但中国虽然拥有高储蓄率,却只有很小一部分流进了私人,流入高科技公司的储蓄更是少之又少。

在这方面,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竞争力还处在劣势,因此在准入领域和准入时间上一定要与国家的长远发展相适应。

中国经济发展这么快,中国是做了很大贡献,我们要把中国的实践经验认真地进行案例研究,上升到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专家学者要深入到里,总结中国的经验,然后上升到理论。

这些应是逐步进入国际市场应具有的条件。

参考文献:
周春明.《经济全球化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
李勇军.《全球化浪潮——中国经济安全面临的挑战与抉择》.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XX.
“世界经济”.参考消息,20XX-12-19.
统计数据来源于以下站:商务部官方站:s:///经贸资讯:s:///.
论文在线 :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