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什么是启蒙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对启蒙的界定。 启蒙就是人类对他自己招致的不成熟状态的摆 脱。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即人 们在没有别人的指点时,无力使用自己的理性。 这种不成熟状态之所以是自己招致的,其原因 不在于人缺乏理性,而在于,当没有别人的指 点时,人缺乏使用理性的决心和勇气。
Enlightment 用光明驱散黑暗, 以理性代替蒙昧
与教会和王室的摩擦
年近七十的康德决定让步。10月12日回函中, 对两个申斥重点回应: (一)滥用了自己的哲学以贬抑宗教并“反抗” 国王的“旨意”;(二)将来不再撰写类似的 文字。最后写到:为了扫除一切的疑虑,我认 为最确切的办法,便是以国王陛下忠诚子民的 身份郑重宣布,从此不再讲授与宗教有关的课 程。无论是自然宗教或是天启宗教。
康德: 什么是启蒙?
主要内容
一、康德生平 二、什么是启蒙?
描述伊曼纽尔· 康德生平的历史是一个极端困难的差事, 因为他既没有生活也没有历史。他住在德国东北边境 的一个老城柯尼斯堡城外的一条小巷里,过着跟机械 一样规律的、几乎抽象的单身生活……起床、喝咖啡、 写作、授课、吃饭、散步,一切都有固定的时刻,而 邻居也都知道,穿着灰袍的伊曼纽尔· 康德手上拿着西 班牙的拐杖走出家门时,时间准是下午三点半整…… 在这条菩提树道上他总是来回走八遍,不管季节如何, 不管天色是否多云或多云预示了即将下雨,可以看到 他的仆人,老兰珀腋下掖着雨伞忧心忡忡地跟在他的 后面,一个命中注定的画面。 ——海因里希· 海涅 《德意志宗教及哲学》
公众逐渐地获得了启蒙。也许,通过革命,可 以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欲心或权势欲的压迫, 但是,却不能实现思维方式上的真正变革。相 反,新的偏见也会和旧的偏见一起成为广大缺 乏思想的大众的枷锁。 值得思考的问题:反思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什么 如此漫长?如果不是鸦片战争打断了中国模式, 中国的封建社会何时会终结?
1794年沃尔纳受命于国王致函康德:国王陛 下长久以来很不高兴地看到您的哲学如何遭到 滥用,而丑化且贬抑圣经和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例如您的《仅论理性界限内的宗教》及其他论 文……我们要求您以良心面对您的义务,期待 您自己用心规避最严酷的后果,从此以后不复 再犯……若您继续违抗,将有很不愉快的措施 降临。
1799-1804最后的五年
康德把自己的财产完全委托给瓦西安斯基。征 得康德的同意后,请来了他的妹妹。长期接受 康德援助的这个妹妹,和康德长得很像,很健 康,具有必要的耐心、温暖和细心,足以胜任 照料一个如此奇特的老人。 1804年2月12日上午11点,年近80的康德离开 了这个世界。科尼斯堡的居民排着长队瞻仰这 个城市的最伟大的儿子。当时天气寒冷,土地 冻得无法挖掘,整整16天过去后康德的遗体才 被下葬。
大学生涯
1754年8月,康德又 回到了哥尼斯堡, 开始准备他的毕业 论文。 1755年4月,康德在 哲学系交出了他的 硕士毕业论文,随 后取得了执教的资 格。
从教生涯
康德从一开始便是颇受欢迎的讲师,他的讲堂 永远都是座无虚席。为了赚取足够的生活费, 康德必须上很多课。当时的大学哲学系正教授 薪资微薄,副教授和编外讲师则完全没有薪资。 他的讲课特点不在于按部就班的教学方法,他 喜欢学生提问,每个人都必须时时集中精神, 否则随时可能跟不上。
卢梭的影响
“我渴望知识,不断地要前进,有所发明 才快乐。曾经有一个时期,我相信这就是 使人生命有其尊严。我轻视无知的大众。 卢梭纠正了我。我意想的优越消失了,我 学会了尊重人,认为除非我相信我的哲学 能替所有人恢复其为人的共有的权利,否 则我就还远不如寻常劳动者那样有用”
(转引自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获得梦寐以求的教职
1770年3月31日,学校宣布聘任他担任逻辑与 形而上学的正教授。康德46岁终于得到了梦寐 以求的教席。薪资是160塔勒。教授的薪水对 他而言已经很优厚了,于是在1772年辞掉了图 书馆的工作。 当上教授以后,康德沉寂十年没有发表一篇文 章,而是潜心研究他的批判哲学。1781年,他 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仅凭这一部著作, 康德就可以奠定他在哲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四十岁的康德
1764年8月大学有一个诗学教授的空缺,征询 他的意见时,他回答意愿不高,但他对即将出 缺的逻辑与形而上学的教席颇有兴趣。后来, 他还拒绝了来自埃尔朗根大学和耶拿大学的教 授聘书。 为了改善他十分困窘的生活,他在1765年11 月申请了宫廷图书馆(每周只有两次开放时间, 每次三小时)的馆员职位。1766年2月获聘, 年薪是62塔勒。
病痛缠身
60岁以后的康德已经病痛缠身, 虽然都不算严重,但全部加在 一起,却足以让生活成为负担, 教学也日益困难。他的一只眼 睛视力有些减退,同时有消化 不良的困难。尽管如此,康德 在公共场合行礼如仪。穿着一 直很优雅。
病痛缠身
当时康德已经是哥尼斯堡最有名望的人之一, 每个到访这个城市的人都想见他。 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任教期间先后当选为柏林 科学院、彼得堡科学院、科恩科学院和意大利 托斯卡那科学院院士。
启蒙的口号—“要有勇气使用你自己的 理性”
“启蒙”之所以需要“勇气”,是因为要使自 己的理智-理性“成熟”起来,并非一帆风顺 ,而是有一定的“危险”的。人们是冒着风险 使自己“成长-成熟”的。一切都在“指导者 -监护者”引导之下循规蹈矩,常常是最为安 全的,自己独立行事,则要付出代价,要面对 客观事实和指导者-监护者的双重“惩罚”。 于是常常是只有少数人才有这种勇气去让自己 “成熟”起来,而多数人宁愿永远在监护者的 “襁褓”之中,享受“恩赐”的安康。
主要内容
一、康德生平 二、什么是启蒙?
什么是启蒙?
1、对启蒙的界定。
2、人为什么会处在不成熟的状态? 3、启蒙的前提条件 4、哪些限制是对启蒙的阻碍,哪些限制不 是对启蒙的阻碍而是对启蒙的推动? 5、教会享有对全体人民永无休止的监护权, 甚而是使之永恒吗? 6、对君主的恭维
什么是启蒙?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1784(60岁)年《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写成, 次年出版。其核心概念是“善的意志”(或善 良意志),善的意志为唯一无条件的善。在康 德看来,人作为理性的存在者,人能够为自己 立法,并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没有任何一个 人(上帝、国王、牧师)能够为我订立法则, 或者把道德加诸我身上。我们要做自己的主人, 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从教生涯
关于婚姻——康德认为婚姻是 好的而且是必要的,但始终没 有踏进去。曾有一位寡妇和一 个姑娘让他动心。 据说他曾经自嘲说,在他需要 女人的时候,他养不起;在他 养得起的时候,他已经不需要 了。
卢梭的影响
康德生活中的每一项活动,如起床、喝咖啡、 写作、讲学、进餐、散步,时间几乎从未有过 变化,就像机器那么准确。每天下午3点半, 康德先生便会踱出家门,开始他那著名的散步, 邻居们纷纷以此来校对时间,而教堂的钟声也 同时响起。唯一的一次例外是,当他读到法国 浪漫主义作家卢梭的名著《爱弥尔》时,深为 所动,为了能一口气看完它,不得不放弃每天 例行的散步。
大学生涯
(1740-1755)从一般市民到大学生的转变,不 容小觑,地位较接近贵族。 做家教 1746年,康德的父亲去世。他的生活彻底改观。 1748年8月初,他离开哥尼斯堡。 6年的家庭教师。对于一个穷学生而言,在成为 牧师、教师或公务员前的过渡阶段,当家庭教 师可说是唯一的选择。
卢梭的影响
1762年卢梭的《爱弥儿》出版。针对原罪, 卢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本性乃善,求助于每 个人的扪心自问。人人都能体会到自己的善性, 因为没有人不想求善。 路德宗神学认为,人的本性已坏,其善性荡然 无存。依靠自己不可能摆脱败坏本性,摆脱败 坏本性的唯一方法是需要外在的力量,即上帝 的恩典。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提出了三个不同的范式: 第一,永远只依据使你的意志能成为普遍法 则的准则去行为。 第二,在你的行为实践中,你应始终将你自 身或他人的人格视为目的,绝不仅仅视为手 段。 第三,每个理性的存在者透过他所有意志的 准则而成为普遍法则的订立者。
康德发表了“什么是启蒙?”
1784年12月,康德发表了“什么是启蒙?”这 篇文章是回答柏林的策尔纳(一位启蒙思想家) 的问题:牧师和官员对人们日常生活有很大影响, 应该如何看待外在指引和个人自主的关系? 策尔纳提出了“什么是启蒙”的问题,“这个与 ‘什么是真理’同等重要的问题,必须在我们开 始启蒙以前确切地回答!然而至今我还没有在任 何地方看到答案。”
康德----家庭
康德的母亲有高于18世纪一般女性的教育程度, 她的文字素养很好。9次怀孕(仅有五个孩子 幸存,康德的姐姐、康德、康德的弟2妹)与 照顾家庭的沉重负担,最后让她油尽灯枯,年 仅40岁。 康德失去母亲时仅有13岁,对他而言是个天大 的打击。
中学教育
1732年至1740年,腓特烈中学教育——一切 活动受到严格的控制。 学校的课程很紧张,周一到周六都上课,周日 必须上教堂。正式上课前老师会念一段“简短 而有启发性的祷词”,午餐和放学之前各唱一 段圣歌,每一门课的主要目的都是把学生引向 “上帝及其荣耀”,教师则必须时时谨记自己 是在“全在的上帝”的监督下上课。当时的教 育并不鼓励批判性和独立思考。在这所学校康 德养成了严肃、自制、勤劳、不喝酒不打架的 品格。
与教会和王室的摩擦
1797年11月10日,腓特烈威廉三世即位。新 国王的新措施之一便是裁撤了“宗教审查委员 会”。康德认为,我们又有了一位“解除人民 的精神枷锁”的、符合启蒙精神的政府。
1799-1804最后的五年
在缓慢走向死亡的五年过程 中,心智能力的衰退或许让 这样的等待容易一些,不过 身百度文库状况的恶化却使他饱受 煎熬。死亡是个渐进的过程, 首先夺走了他的精神,然后 又夺走了他的身体。
与教会和王室的摩擦
腓特烈威廉二世不是腓特烈大帝,没有很强的 品格,对于智囊多是言听计从。 他认为宗教和道德相辅相成,因此尽一切努力 强化宗教信仰,他一方面捍卫宗教的正确,一 方面又过着贪得无厌的生活。领导力的不足也 反映在他的宗教政策上,在宗教狂热者的影响 下,企图铲除理性主义的恶根。
与教会和王室的摩擦
中学教育
康德经历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敬虔派教育。家里 和学校的生活截然不同。在家里,他体会到了 父母的敬虔给他带来的温暖、安全、可靠。在 学校里,敬虔派教育严格要求的反省、监督、 自制等则给他留下了恐惧、害怕、奴役的记忆。 上大学之后离开教会越来越远,以至于不参加 教会活动,临死前拒绝牧师的安慰祝福等等。 中学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
康德晚年生活的房间中只有一幅画,那就 是挂在书桌前的卢梭画像。
四十岁的康德
我们在二十岁的时候,大致可以运用理性,但 是就“深思熟虑”而言,则到了四十岁才会成 熟。这种说法大概是顺着孔子所说的“四十而 不惑”而来的。康德没有明确提到孔子,但是 康德接受教育时德国思想界正在流行“中国 热”。 年龄是衡量一个人成熟的唯一标志吗?成熟的 标志应该是什么?
2、人为什么会处在不成熟的状态?
主要原因在于懒惰和怯懦。 (1)只要能将就,我就不必思考。 (2)有更大部分的人(包括全部女性) 认为向着成熟的进展会是非常危险的。
3、启蒙的前提条件 公众要启蒙自己确是很有可能的;事实上, 只要赋予了自由,启蒙几乎肯定会随之而 来。 在被认定的大众的监护人中,总会有某些 独立的思想家在扔掉了不成熟的枷锁以后, 就会散播那种合理评价自身的价值,以及 为自己思考是每个人的天职的精神。
康德----家庭
康德于1724年4月22日出生在东普鲁士的首府 科尼斯堡。康德的父亲是一个马鞍匠。父母都 是信仰新教的敬虔派(虔信派)教徒。 敬虔派认为,基督徒生活的关键点是敬虔和顺 服,至于教义,敬虔派不加强调,但在神学上 也不和正统派较量。一个真正的基督徒必须在 读经祷告中和神建立亲密的关系,过一种严格 的遵守律法的道德生活,活出基督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