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比亚迪裁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亚迪裁员为战略调整
比亚迪汽车——比亚迪股份的直属子公司。
2003 年,比亚迪正式收购陕西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组建比亚迪汽车,进入汽车制造与销售领域,开始了民族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征程。
比亚迪汽车坚持自主研发、自主品牌、自主发展的发展模式,以“造世界水平的好车”为产品目标,以“打造民族的世界级汽车品牌”为产业目标,立志振兴民族汽车产业。
目前,比亚迪已建成西安、北京、深圳、上海四大产业基地,在整车制造、模具开发、车型研发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产业格局日渐完善。
2008年至2010年,比亚迪汽车实现了36.41%的复合销量增长,比亚迪F3在2009年、2010年均夺得单一车型销售冠军。
2009年,比亚迪还凭借162%的增长率,成为增长最快的车企,跻身车企销量第八名。
在中国车市整体向好的背景依托下,比亚迪汽车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企业,一跃成为自主品牌车企和新能源汽车的代表。
当“神话”变得超出想象时,命运也似乎开始在比亚迪前行的路上布下陷阱。
一、比亚迪陷入裁员风波
2011年8月5日,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夏治冰刚刚离职。
而此前,第三事业部总经理孙一藻、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CIO龙策景以及一些销售区域的领导者已经离职。
8月29日,比亚迪员工“雅鲁藏”在微博爆料,称比亚迪销售公司从28日起实施史上最大范围裁员,涉及到销售公司所有部门,包括精品开发部等几个部门会被解散,预备从现有的2700人裁至800人,其中就比亚迪销售公司的裁员比例将高达70%,目前已有部分员工离职。
8月31日,比亚迪对内发布了组织架构名单的人事通知,并关闭了被辞职员工外网权限。
爆料的比亚迪员工称,8月29日下午3点半左右,营销部门收到裁员通知。
“公司给的解释就是说营销部门全部解散了,和网上说的话差不多,裁员规模在65%到75%左右。
已经从营销部门逐渐涉及其他部门。
”据悉,一些大区经理已经主动申请降职任普通销售经理,但通常去销售形势较好、不太可能被合并的地区。
事件爆发后,比亚迪董秘李黔和总经理助理李云飞分别给出不同回应。
李云飞称,网上爆出来的裁员属于正常人事调动。
“只是销售公司正常的人事调动,营销部没有撤销,也没有解散。
人员调动只是为了更好地提升销售服务水平,提高内外部工作效率。
”而李黔则称目前比亚迪无裁员计划,网上传言属不实消息,他称“比亚迪目前无裁员计划,对于当下网上的传言,是不实消息。
目前存在一些人员结构调整,调整的原因是为了优化人员结构,更好地促进公司产业发展。
”
“裁员70%的说法并不属实,现在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数字,因为这次并不是裁人,而是先内部调整。
由于汽车营销部是收入丰厚,一线区域销售的工资能拿到上万元的工资,他们不愿意再回到原点,所以很多人选择离开。
”关于比亚迪裁员事件,比亚迪内部也有不同意见。
但来自爆料员工和比亚迪内部消息显示,比亚迪销售部门已经大洗牌。
据悉,比亚迪汽车销售部门基本“一夜”回到2009年。
尽管营销部门仍在,但与2011年初大不相同。
裁员“风波”之前,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组织架构按照区域划分为六大“战区”,与六大“战区”并行的是公关、品牌、广告、渠道管理、售后、市场、网络营销、人事综合等多个事业部。
这次人员变动最大的就是六大战区,现已更名为六大营销部。
上述人士同时表示,六个战区,就是直接负责一线市场的,这部分的裁员人数由之前的884人,裁到剩下目前的456人,被裁人数为428人。
计划商务三个部缩小到2个,裁员50%;精品部全军覆没。
爆料员工称,新营销部将由新成立的督导科和综合科、营销委员会、集团客户业务大区和销售部组合;而督导科和综合科是大裁员后的结果。
目前,汽车销售公司有6个战区和其
他职能部门,其中每个战区分成销售部、营销部两大部门,每个营销部门有9个科室。
这次裁员后,营销部门仅留下20人,并将20人组成督导科和综合科。
具体而言,这20人来源于9个科室分别挑选出的一名能力最强的科员、9个科室的科长,以及不可辞退的孕妇。
当谈及裁员事宜,比亚迪公关部相关负责人回应与员工爆料基本相似,唯一的分歧在于营销部门下属科室8个或9个。
该负责人称,这是比亚迪战略调整的一部分,9月将公布相关细节。
其中销售部门将从6个战区减为4个战区,每个战区相对应的营销部门从8个科室减至2-3个科室,一部分员工将被分流至新部门。
随后,路透社援引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一位中层员工的话称,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此番首批裁员目标是将人数削减至1600名。
该匿名人士并称,比亚迪此前销售最为火爆时,销售公司一度有约4000名员工,但随着今年以来车市降温,员工流失至2700名左右。
前述路透社的报道还援引比亚迪一位无法具名的员工的话称,裁员很有可能是把销售大区合并,并减少编制,多余人员可能通过限期寻找内部岗位进行消化,逾期后自动离职。
“现在已经有些大区经理,主动申请降职到一些销售较好、合并可能较小的地方去做一般的销售经理了。
”上述消息人士称。
(二)事件的影响
1.企业动荡、员工情绪不稳
比亚迪方面将此次调整称为“优化”。
据其内部人士透露,所谓的“优化”,就是领导找销售公司各个科室中某一项指标排名靠后的人员谈话,表示该人员不能在销售公司,但可以调到其他事业部去,根据其他事业部需求来确定这些被优化的员工的具体岗位。
一般情况下都会将这些人调去总装车间,或者调去做研发,大部分人受不了工作变动落差太大而辞职。
但据业内人士透露,比亚迪以“调岗”的名义,将被裁员工调动到第十一事业部(公交、大巴事业部),而该事业部就是工厂,自然有大批员工选择自己辞职。
“摆在被”优化“员工面前四条出路没有改变:一个月时间自己找工作;去十一事业部车间;走内部招聘;一个月找不到工作又不愿意去车间的自生自灭。
”上述被优化的员工告诉记者。
提及这次人事调整对于比亚迪的影响,上述被优化的员工直言不讳。
实际上,动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员安置”,有消息显示,到目前为止“被优化”的人员很大一部分是2010年公司扩招所招的应届毕业生,其中大部分人选择了离职。
由于是自动离职,所以这些辞职员工没有任何补偿。
有律师告诉记者,从专业角度来看,企业由原来的盈利转为亏损,甚至停产停业,或者经营困难导致工资拖欠,或可认定为重大经营困难。
这些可认定为企业必须裁员的不可抗力。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劳动法,裁员还要提前30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企业是否发生严重经营困难,听取职工或者工会的意见,并将整个裁员的具体方案报送所在区域劳动行政部门备案。
记者从比亚迪内部了解到,到目前为止,比亚迪高层还没有就这次人事调整对全体员工进行说明,比亚迪中层对于这次调整的整体方案也并不十分清楚。
“在比亚迪汽车内部,目前这个调整估计就只有最高领导知道。
我私下问过,他们都说,高层没有说明白。
”比亚迪汽车一位中层告诉记者。
9月1日,在一位被“优化”员工的微博上,这样写道:比亚迪,请你勇敢地对被你裁掉的员工说,你们被炒鱿鱼了,而不是你被优化了,谁都有困难的时候;比亚迪,请你不要对你的员工说:“我的车拴一条狗都能卖出去”。
当然,关于“动荡”,比亚迪内部也有不同看法。
“侯总上任之后提出三个不变,渠道不变、商务政策不变、人员架构不变。
”比亚迪现在汽车销售确实遇到了困难,这种人员变动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汽车事业部每个季度,也就是3、6、9、12月份都有一次人员变动,每
一次变动都会优化一些人。
"
实际上,比亚迪一直重视校园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以及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始终是比亚迪的生力军。
“比亚迪对我们还是可以的,我们一毕业就可以住楼房,而且是单人间、房间里都装了热水器,还可以零首付卖车,每个月都有车补和电话补贴,我已经很满足了。
”一位在比亚迪工作三年左右的员工告诉记者。
2.股价下跌
除此之外,与裁员风暴相伴而行的是证券市场用脚投票,比亚迪股价在香港、内地市场一路狂落。
短短7个月,比亚迪(01211HK)跌幅逾80%,从84港元跌至16.26港元;41个交易日内,比亚迪跌幅近30%,从35.55元跌至24.78元。
二、业绩下降或为为主因
其实比亚迪汽车调整的迹象从2010年年底已经显露端倪,比亚迪汽车上海一家经销商负责人向媒体表示,比亚迪第一次调整发生在去年年底,当时调整的主要是售后部门,第二次调整发生在今年4月份,这次已经是第三次调整了,也是力度最大的一次。
经过两年高速增长的中国车市今年戛然而止,快速扩张的比亚迪汽车措手不及,同样受到影响。
业内人士认为,比亚迪的大规模人员调整,与其销量下降不无关系。
去年,比亚迪的销售目标是80万辆,销售人员也是按照80万辆的销量去配置的。
但当年,比亚迪没有完成年初制定的产销量翻一番的目标,2010年年中将年度产销目标由年初的80万辆下调至60万辆后,最终仅完成52万辆,同比增长仅15.5%。
(一)业绩下降导致利润下降
2010年比亚迪的年度销售目标就没有达标,2011年7月中旬,比亚迪发布2011年半年度业绩预报称,预计1~6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1亿~3.63亿元,与去年上半年24.21亿元的盈利相差甚远。
据比亚迪此前披露的数据,今年一季度净利润为2.67亿元,同比下降84.35%。
比亚迪把业绩下降的原因归为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购置税优惠政策取消及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占据比亚迪利润43%的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受单一最大客户诺基亚部分订单推迟,业务销售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
但事实上,导致业绩下降的重要原因是汽车销量的下降。
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比亚迪汽车连续6个月销量下滑,总销量仅略高于23万辆,要完成全年销售57万辆至60万辆的目标,压力很大。
此外,在新能源汽车业务的拓展上,比亚迪设想的热潮迟迟没有到来。
证券分析师认为,在电动汽车方面,比亚迪主要依赖电动大巴,但是由于公交采购领域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而私人电动车领域受软硬件条件的制约,未来3~5年这部分业务难以突破。
同时,电池的安全性也困扰着比亚迪。
今年4月,杭州众泰朗悦纯电动出租汽车自燃事件发生后,7月上海雷博新能源汽车公司生产的双电电动车再发自燃事件,故障原因主要是电动车所使用的磷酸铁锂电池出现了问题。
接连出现的事故让公众对电池技术存疑的同时,也给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技术快速市场化蒙上阴影。
行业人士认为,随着比亚迪对磷酸铁锂电池的不断投入,其产能仍处于爬坡阶段,同时过高的成本也令比亚迪电池业务难以快速放量,更难以实现有力的利润支撑。
然而,新能源业务始终是比亚迪总裁王传福寄予厚望的领域,因此传统汽车业务的收益成为新能源业务的“利润奶牛”,这或是汽车销售团队与比亚迪集团董事会层面之间存在分歧的重要原因。
(二)渠道危机
在渠道扩张的过程中,比亚迪还遭到部分经销商的抵制,并最终演化成一场渠道危机。
2010年,退网的经销商多达308家,整体经销商退网比例高达22.63%。
经销商网络失控,被外界视为夏治冰离职的重要因素,但比亚迪内部员工却并不赞同这一说法。
比亚迪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在经销网络扩张的问题上,夏治冰是持有个人意见的。
(三)产品质量
比亚迪近日被官方媒体央视点名,在《每周质量报告》中,比亚迪主要型号F3安全气囊有问题,据央视报道,比亚迪F3型号在多宗交通事故中,虽然车辆发生较猛烈碰撞,部分导致近乎「车毁人亡」的后果,但汽车上配备的安全气囊并未自动打开,并无起到安全保护的作用。
事发后车主与比亚迪公司及4S店进行协商解决,均遭到推诿或强硬对待。
其后,比亚迪联席秘书李黔表示,央视报道的两个个案均已获交警部门认证,旗下产品并不存在质量问题,而公司亦与报道中有关消费者在积极沟通。
三、危机的深层根源
在不久前的股东大会上,王传福向全体股东道歉,认为“比亚迪2009年在销售战略上犯了错,当时的辉煌掩盖了问题,如今我们要为过去犯下的错误买单”。
高层领导持续辞职,大量裁员带来的内部矛盾很深。
而这与比亚迪在去年的战略失误不无关系。
2010年比亚迪定下80万辆激进的产销目标,之后疯狂扩招人员,扩展经销商网络。
然而,2010年比亚迪并没有实现销量高歌猛进,大量经销商开始退网。
关于比亚迪此次裁员风波的原因,有分析人士尖锐地指出,此前一些销售区域的领导者包括夏治冰纷纷离职,与比亚迪去年的战略失误有很大关系。
“2010年比亚迪定下80万辆激进的产销目标,之后疯狂扩招人员,扩展经销商网络。
然而,2010年并没有实现销量高歌猛进,大量经销商开始退网,人员调整也成为必然。
”
(一)扩张的销售战略失误
在进入汽车行业的前五年,以电池起家的比亚迪保持了几乎每年增长100%的势头,一度被认为是汽车行业自主创新的标杆,而股神巴菲特旗下的中美能源入股带来的品牌效应又给比亚迪罩上了另一个光环。
但自2010年开始,比亚迪的增速就放缓了,今年依然继续着颓势。
提到比亚迪由飞速扩张到如今的战略收缩,不得不提及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夏治冰。
他曾是比亚迪神话的亲身经历者和缔造者之一。
数据显示,夏治冰在任期间,比亚迪F3在2009年、2010年均夺得单一车型销售冠军。
比亚迪的汽车销量年年递增,2009年销量一度达到44.84万辆。
由此比亚迪汽车从最初不被外界看好的“门外汉”变为自主品牌前三名,但过快的扩张也给比亚迪目前的困境埋下伏笔。
按比亚迪原来的宏伟蓝图,2008年是15万辆;2009年是22.5万辆;2010年是33.8万辆;2011年是50.6万辆;2012年65.8万辆,现在看这个规划还算留有余地。
但是最初销售形势很好,比亚迪头脑开始发热,2008年销售接近20万辆;2009年正好销售40万辆,这样出现连续3年的翻番,于是乎又想在2010年再翻番。
为了实现这样的销售神话,比亚迪汽车“不按常理出牌”,快速扩张销售网络,把营销网络扩展至1000家的规模,率先尝试分网营销、迅速铺开A1、A2、A3、A4四个销售网络。
等。
快速扩张带来了很多问题,严重影响到市场业绩,2010年上半年只完成了29万辆,已经有些吃力,下半年再出现渠道问题,比亚迪宣布将全年指标下调到60万辆,但是全年实际只有52万辆。
今年1-7月的销售量只有25万辆,形势确实严峻。
这样高速增长的势头让比亚迪在2009年底按以往增幅将2010年的销售目标乐观地锁定在了80万辆,之后疯狂扩招人员,扩展经销商网络。
据财新网报道,2009年和2010年,比亚迪分别扩招了1000名和1700名左右的应届毕业生,今年年初比亚迪的销售人员曾高达4000人。
同时,其经销商数量由2008年的600多家增加到1200多家,并将原有的两个销售网络扩展至四个。
为了实现销售目标,比亚迪不断增加经销商的月度销售任务,向经销商压货,结果不堪库存和
资金压力的经销商出现了退网现象。
大面积铺网方式和激进的销售政策,促使比亚迪在汽车市场井喷的2010年出现了逆市下滑。
据盖世汽车资讯网数据,2010年全年,比亚迪汽车销量是51.98万辆,远不及当初定下的80万辆目标,今年前7个月销量也仅仅为25.99万辆。
在回应股东关于比亚迪副总裁夏治冰离职,以及销售团队裁员的质疑时,王传福表示,目前的裁员在所难免,“大众产能是比亚迪的两三倍,销售队伍却都比比亚迪少。
我们是在做正确的事,却从外界得到了不好的反应”。
他坦承,比亚迪2009年在销售战略上犯了错误,但当时的辉煌掩盖了问题,如今要为过去犯下的错误买单。
对过去的错误,他归结为,“当时的销售战略是重经销商数量,忽视了经销商质量,埋下了错误的种子”。
这是王传福第二次公开承认此前扩张性销售战略的错误。
“目前的裁员只是比亚迪将持续较长时间的内部调整的一角,路线的变更必然带来这种动荡。
”汽车分析师张志勇对南方日报记者表示,汽车销售部门是过去比亚迪的核心,比亚迪汽车的发展就是采用“以销售为抓手”的短期模式,现在需要回归到以产品和品质为根基的长期模式。
而包括制造上的“垂直整合”、生产线的“人海战术”也将被修正,由此还将引发更多的人员裁减。
能够让外界察觉出的变化发生在2010年。
由于2009年销售业绩良好,2010年初,比亚迪提出了80万辆的销售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销售目标,比亚迪开始疯狂地扩张渠道。
“新的销售网络,即传说中的D网,当年招录了近1万名大学毕业生进入管理岗位工作,其中销售公司约有2000~3000人。
但是2010年企业效益下滑严重,大量资金被新能源项目占用,比亚迪撤销了原来准备新建的销售网络,新招员工因长期被闲置,最终只能选择离职。
”一位接近比亚迪的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
2011年上半年比亚迪销售仅为22万辆,同比下滑两成,但是比亚迪的经销商仍然有上千家,有比亚迪销售人员说,比亚迪的优势就是价格和渠道,但是渠道扩张速度超过了销量增速,结果是渠道泛滥导致经销商价格战,最终经销商亏本就不愿意为厂家卖命而拼销量了。
多名离开比亚迪的人士分析称,此次大裁员的主要原因是去年的疯狂扩张,而今年上半年比亚迪业绩下降近九成成为此次裁员的导火索,“公司控制成本,导致人员缩减。
”
比亚迪2010年的疯狂扩张还演变成了销售网络的整体危机,导致经销商爆发退网风波。
此后,比亚迪对渠道进行了重新整合,对部分地区部分经销商进行了缩减,并不再增加比亚迪品牌的经销商投资人。
据香港媒体报道,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近日承认,经过一轮调整后,比亚迪经销商数目已由高峰期逾1000家降至目前约800家。
(二)自主品牌发展模式遭遇困境
当然,比亚迪汽车的滑坡,与中国车市整体增长速度放缓、自主品牌生存条件进一步恶化有很大关系。
但比亚迪是自主品牌车企中下滑速度最快的一个。
回归A股尚未满两个月,笼罩“巴菲特光环”的比亚迪交出的第一份财务报告便呈现了业绩滑坡,中期净利润仅为2.75亿元,同比大降88.63%。
业内人士认为,比亚迪汽车遇挫是自主品牌“低价取胜”发展模式的典型难题。
今年以来,自主品牌都面临市场份额下滑,比亚迪仅靠S6的孤军奋战,也难以保证市场占有率的恢复。
广发证券汽车制造业分析师杨华超在接受理财一周记者采访时表示:“比亚迪销售业绩的下降一是跟整个汽车市场低迷有关,2010年汽车行业同比增长有近30%,而今年预计同比只有4%~5%的增长;二是政策方面的优惠少了,购置税优惠政策取消,使得像比亚迪这类自主品牌的销售出现下滑,而且,北京的限购政策也对比亚迪有冲击,消费者更倾向于一次性购买中高端的品牌车型。
”
为了摆脱困局,7月19日,比亚迪接连发布公告,宣布公司利用A股募集资金对旗下深圳比亚迪锂电池公司、深圳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及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增资,同时,为发
展新能源汽车以及锂电池产业,比亚迪将增资其参股公司西藏日喀则扎布耶锂业高科技有限公司,增资金额为人民币9000万元。
另外也有汽车分析师认为,比亚迪汽车的根本问题是需要探讨王传福经营汽车的理念是否具有持续性,王传福秉承的是低成本就能做很多事情,用消费电子代工的方式来复制汽车经营,这在一定阶段上帮助比亚迪汽车成为一匹黑马,但是显然王传福需要面临更长远的战略问题。
(三)低成本的商业发展理念
用低成本带动高速发展,是比亚迪的成功模式之一,这一模式也被王传福复制到了比亚迪汽车。
比亚迪在进入汽车业之初的成功,很重要一点来源于对中国低成本人力资源的使用,被王传福总结为“人海战术”。
大量廉价产业工人的使用和知识型劳动力的大量招聘,让比亚迪员工数扩张迅猛。
2007年时员工总数不过12万人,到了2010年公司简介已写到有20万名员工。
上海交大安泰管理学院副教授王华告诉记者,生产模式实质就是人和机器的关系,不管是丰田还是福特,主要采用机器自动化,其次才是人工,但是比亚迪进行了制造流程创新,利用“人工+夹具”的劳动密集型方式来进行生产制造。
这种方式也导致比亚迪汽车除了不生产轮胎等汽车零部件外,几乎生产了所有汽车零部件。
但从此次比亚迪大规模裁员来看,“人海战术”已经遇到瓶颈,人口红利的方式来发展的优势在慢慢丧失。
比亚迪的生产模式也发生了问题。
王传福曾说:比亚迪现有1万多名工程师、10万多名工人,今后工程师数量要达到3万名以上、工人数量要达到30 万-40万名。
在汽车工业发展史上,福特的高地公园工厂曾经是世界最大的汽车厂,当时员工人数达到10万人,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一个30万人的汽车厂职工人数减少到万人以下,日本的企业只有5000人,现在1000人以下。
比亚迪所依赖的“比较优势”其实已经丧失,深圳《2011年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方案》,将最低工资标准从1100元/月提高至1320元/月,增长20%。
深圳市人力资源局局长透露,5年后深圳最低工资标准有望翻一番,达到2200元/月。
据媒体报道,比亚迪半年报透露,今年上半年比亚迪共需支出薪酬47亿元。
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比亚迪的人力成本也成为民营企业中最高的企业之一。
但是比亚迪上半年实现营收225.44亿元,同比降10.77%;净利2.75亿元,同比降88.63%。
裁人,或许成了比亚迪汽车短期内渡过难关的有效手段。
但王传福之前曾在公开场合表示,比亚迪现有1万多名工程师、10万多名工人,今后工程师数量要达到3万以上,工人数量要达到30万~40万。
“我说2025年我们要做到世界第一大乘用车产销企业,许多人都不相信。
但我心里是有底的。
我凭什么?凭的就是人。
30万的劳动大军和庞大的工程师队伍,这就是我的资本。
”
而在产销规模的可持续性方面,国内有专家认为自主品牌的发展瓶颈在60万辆的规模,比亚迪2010年销量为52万辆左右,达到60万辆规模时,自主品牌就很难继续发展。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比亚迪汽车的生产方式或许需要做出改变。
王华教授认为,从比亚迪大规模裁人来看,“比亚迪模式”已经遇到瓶颈。
“企业的发展需要遵守规模经济规律,不同汽车零部件的最低有效规模经济其实不一样,不是所有的东西自己来制造就能降低成本。
通用早期已经剥离零部件企业德尔福、福特伟世通都足以说明这一点。
”
(四)战略规划的缺失成为比亚迪困境的最深根源
表面看,比亚迪汽车裁人和经销商退网风波是经销渠道和产品不能带动销售,但从根本上反映了其两难选择,是做传统型汽车,还是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
不过,近几年比亚迪汽车一直在拿新能源汽车做宣传,并营造出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量产化也近在眼前的景象。
“没有一家车企像比亚迪这样拿新能源车做赌注。
”一名业内人士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