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比较优势案例

合集下载

巴菲特投资比亚迪案例

巴菲特投资比亚迪案例

巴菲特投资比亚迪案例巴菲特投资比亚迪案例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案例,因为巴菲特作为全球知名的投资大师,他的投资决策往往备受关注。

比亚迪是一家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巴菲特在2010年宣布投资比亚迪后,许多人对这个决策感到惊讶。

巴菲特投资比亚迪的决策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

首先,巴菲特看到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潜力。

随着全球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

比亚迪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领军企业,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

其次,巴菲特在投资决策中非常看重企业的管理团队。

比亚迪的创始人王传福是一个非常有远见和决策力的企业家,他将比亚迪从一个小型电池制造商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之一。

巴菲特对王传福的领导能力和企业的长期发展计划非常有信心,这也是他投资比亚迪的重要考虑因素。

此外,巴菲特在投资决策中也注重企业的竞争优势和长期盈利能力。

比亚迪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包括自主研发和生产的动力电池技术、成熟的供应链和销售网络。

这些竞争优势使得比亚迪能够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不断壮大的竞争环境中保持领先地位。

此外,比亚迪还有与国际汽车制造商合作的经验,这为其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提供了机会。

此外,巴菲特还注重企业的估值。

在投资决策中,他通常会寻找低估值的企业,以获取较高的投资回报。

比亚迪在巴菲特投资之前,股价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下跌,被市场低估。

巴菲特认为比亚迪的价值被低估,投资在这个时机是具有吸引力的。

巴菲特投资比亚迪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不仅为比亚迪提供了资金支持,也为比亚迪树立了良好的声誉。

在巴菲特投资之后,比亚迪的股价出现了大幅上涨,并取得了良好的盈利表现。

总之,巴菲特投资比亚迪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他在投资决策中注重行业前景、管理团队、竞争优势和估值等因素。

这个案例也向全球投资者传达了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信心,为该行业带来了更多关注和机会。

BYD案例

BYD案例

案例正文:中国制造——BYD1摘要:本案例描述了“BYD股份有限公司”12年的发展与战略管理历程。

从原来创业初期的仅有20几人起家,到今天发展成为拥有IT和汽车两大产业群,在广东、北京、上海和西安等地区建有七大生产基地,总面积将近1,000万平方米,并在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印度、台湾、香港等地设有分公司或办事处,在香港完成上市,现员工总数已超过13万人的高新技术企业。

它的经历无疑对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内地一批快速成长、在国际化竞争中沉浮奋战的民营企业具有不菲的借鉴意义。

本案例由七大部分组成,分别是创业篇、战略篇、人力资源篇、市场营销篇、资本市场篇、成本控制篇和结语“中国制造”的胜利篇。

关键词:核心能力;多元化;职能战略;企业家精神引言2006年11月20日上午10时,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的BYD总部大楼会议厅现场,灯火辉煌,来自公司高层和17个事业部的负责人及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纷纷到场,大家在意气风发的神情中略带些凝重和严肃。

今天的议题很重要,即敲定下一年(2007)公司整体战略实施的诸多事项。

“……2006年我们公司IT零部件和汽车两大产业全面飘红,产值比去年翻了一番。

IT零部件产业与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等顶级手机制造商的合作将进一步深入,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在提供“一站式”零部件供应服务的基础上,我司将大举进入手机组装业务(EMS),并致力于铁电池领域的研发和商业化发展。

2007年将是汽车产业的新车年,平均每个季度就会有一款新车上市,而且款款精良,F3两厢版的成熟时尚、F6的自主豪华、F8的高端惊艳、F3e的绿色环保,每一款车都具备复制甚至超越‘F3神话’的实力和预期,对此我激动不已。

……”一边听着副总裁的陈述,一边用手指轻轻敲着桌面的王总,脸上微微露出一丝笑意。

1.本案例由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陈怡老师指导吴宇迪等撰写,版权归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所有。

未经允许,本案例的所有部分都不能以任何方式与手段擅自复制或传播。

比亚迪创新企业案例报告

比亚迪创新企业案例报告

比亚迪创新企业案例报告第一篇:比亚迪创新企业案例报告比亚迪公司创新案例分析报告一个企业不能创新,将无法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近年来创新一直备受企业推崇尤其是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几乎每个企业都有或多或少的创新,我所能列举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创新企业有:百度(中国)、乐酷天(日本)、河南双汇投资发展公司(中国)、尤妮佳(日本)、腾讯控股(中国)、发那科(日本)、宝洁(美国)、比亚迪(中国)等。

本文选择以比亚迪公司为例进行案例分析报告。

比亚迪公司见证了中国中小企业的迅速成长历程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2月,迄今差不多二十年的时间,已经由一个员工只有20人的电池生产小企业发展成为员工总数超过17万人,拥有IT、汽车、新能源三大产业群的世界级高新技术企业。

比亚迪用较短的时问完成了西方企业百年的成长之路,见证了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企业的成长历程。

希望通过对比亚迪的案例分析为中小企业提供可以参考的创新发展路径。

比亚迪公司简介比亚迪从起步到拥有IT、汽车、新能源三大产业群的成长路径以及企业的整体布局。

从下图中看到三大产业群表现为递进而又并列的关系:所谓递进关系主要体现企业发展的先后阶段,体现产业链的延伸和整合,体现前一个产业链为后一个产业链提供的技术储备和发展模式借鉴;所谓并列关系体现整个产业的相互平衡和支撑以及各项业务之间的聚合效应。

贯穿三大产业群成长、发展和壮大的是企业的创新系统。

比亚迪新闻发言人王建均说:”比亚迪的高速发展,得益于技术、市场和生产流程的全方位创新”。

比亚迪在开发、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等一系列问题上的创新大大缩短了和同样行业一般企业成长的时间、缩短了与世界先进企业的距离,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由一个小企业到拥有世界先进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成功企业的转身。

它是我国许多成功的中小企业的代表和典型。

图1 比亚迪产业群分布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和中国许多企业一样,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风云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以及企业自身发展进程中内在的瓶颈制约,比亚迪从2010年以来遭遇了成长进程中最大的困难,销量和利润持续下滑。

比亚迪案例

比亚迪案例

比亚迪案例比亚迪是中国汽车制造商,也是世界领先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商之一。

比亚迪成立于1995年,总部位于中国深圳市。

自成立以来,比亚迪一直致力于研发和生产高品质、高性能的汽车产品。

比亚迪的成功案例之一是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领先地位。

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中,比亚迪一直名列前茅。

比亚迪在研发和生产电动汽车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比亚迪的电动汽车销量持续增长,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据统计,2019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23.5万辆,同比增长21.4%。

比亚迪的成功之处在于其不断创新的技术和产品。

比亚迪一直秉持着“科技领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不断推出具有领先技术的新能源汽车产品。

比亚迪的电动汽车拥有自主研发的电池技术和动力系统,具有较长的续航里程和短充电时间,充分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

此外,比亚迪还推出了一系列具有高品质、高性能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比亚迪的成功还得益于其高效的生产和供应链管理。

比亚迪的生产线采用了高度自动化的生产设备,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比亚迪还建立了供应商合作伙伴网络,确保了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和质量控制。

这些措施都使得比亚迪能够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中保持竞争力。

此外,比亚迪还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实现了全球化布局。

比亚迪的产品已经进入了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欧洲、亚洲等。

比亚迪的全球销售网络不断完善,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总结起来,比亚迪的成功案例表明了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领先地位。

比亚迪凭借创新的技术和产品、高效的生产和供应链管理以及全球化布局,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比亚迪的成功经验为其他汽车制造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比亚迪创新案例

比亚迪创新案例

关键词:袋鼠理论(3)
•自我奔跑----市场运行
•“跟自己较劲”: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吸引人才,开拓 新领域。 •讲求速度:数字化时代,当企业的发展速度低于社会平均发 展速度或竞争对手的发展速度时,企业的未来将会面临众多挑 战。
关键词:四大研发体系
一是设在深圳的中央研究院,主要负责各种材料 等基础性的研究; 二是通讯电子研究院,主要为代工企业服务, 帮助合作伙伴进行设计创新; 三是汽车开发研究院,分别设在上海和深圳, 主要负责整车技术的研究; 四是电力科学研究院。
创新方法和创新成果
关键词:F3的成功
逆向开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F3:“山寨”版的丰田花冠?
PK
“比亚迪的高速发展,得益于技术、市场以及生产流 程等全方位的创新”。比亚迪汽车新闻发言人王建钧
F0 VS 丰田Aygo; F3R VS 别克凯越HRV;I3 VS 日产新轩逸; F6 VS 丰田凯美瑞;T6 VS 保时捷卡宴;S8 VS 奔驰CLK……
关键词:渠道创新
关键词:袋鼠理论(1)
•长腿---核心竞争力
•“在任何一个行业,都有一个胜利的关键因素,就像袋鼠的长腿, 有了这个长腿,你就会跳的高远而稳健”。 •技术长腿:高度重视自主研发能力,公司研发中心汇集3000多名 优秀的工程师,60%的生产设备实现了自主研发。 •模具长腿:收购秦川几个月后就收购了北汽集团下属的北京吉驰 模具厂,为整车制造奠定了基础。此外,比亚迪还为通用、克莱斯 勒等国际巨头生产汽车模具。 •质量检测:上海检测中心,打造质量检测的平台。
比亚迪案例分析
比亚迪公司简介 创新方法和创新成果
延伸讨论
比亚迪公司简介
王传福其人
•1987年,毕业于中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 •同年,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攻读硕士后留任; •1995年,辞去研究院301室副主任一职,借款250万创立比亚 迪公司; •2003年,收购秦川,正式涉足汽车制造业; •2009年,以350亿身家成为内地首富。

关于比亚迪的一些分析 案例分析

关于比亚迪的一些分析  案例分析

比亚迪:颠覆性创新的力量要想突破品牌力“马太效应”,最好的选择便是通过颠覆性创新,将竞争的焦点转移到新的市场当中并建立绝对优势。

比亚迪正是通过电动汽车这一全新技术优势,提高了自己在传统汽车市场的品牌溢价能力。

2009年对于比亚迪而言,应当是丰收的一年,不仅由于其创始人王传福意外当选胡润榜内地首富,更由于比亚迪汽车在这一年实现44万辆的销售纪录,较2008年有超过100%的增幅。

这使得比亚迪在自主品牌中异军突起,一举超越奇瑞、吉利等老牌自主车企,成为自主品牌的领军人。

若要探究比亚迪如此飞跃式成长的原因,笔者认为起到关键作用的绝不仅仅是他成功的产品战略,更是其成功的品牌运作结果。

这种品牌运作又不同于传统的品牌传播,而是一种颠覆性创新所带来的品牌溢价的提升。

比亚迪刚入汽车界时,提出了“333”战略:第一个3年扎扎实实打基础;第二个3年扩展产品线,抢占市场份额,提升品牌知名度和街上的能见度;第三个3年要成为主导市场的企业。

如今比亚迪正在如期兑现他的第二个“3”:2009年比亚迪在国内共销售汽车44万辆,增长率超100%,比亚迪的产品在各大城市随处可见,街上的能见度已经有了质的提高。

按照王传福的豪言,比亚迪将在“2015年做到中国第一,2025年做到世界第一”。

2009年比亚迪已经成功杀入国内汽车市场的前十名(排名第六),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2015年进入国内三甲并非没有可能。

果真如此的话,比亚迪奇迹将会震惊整个汽车行业。

一个汽车品牌在市场中的表现,从根本上而言,是由品牌力、产品力与营销力这三力所决定的。

上述“三力”中,品牌力就像一家汽车企业的空中掩护,决定了产品在市场中能卖到什么价位,能够进入哪些细分市场,而将被哪些细分市场排除在外。

对于汽车企业而言,品牌力难以通过收购、模仿以及广告轰炸等方式获得提升。

相反,从过去的经验看,品牌力甚至存在“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

产品力则是企业内在的硬功,从根本上说,汽车企业长期的竞争力由产品力决定:只有产品耐用、好用,汽车企业的口碑、品牌力才会不断上升,市场份额才会不断扩大。

比亚迪创新案例

比亚迪创新案例

关键词:渠道创新
2007年6月,比亚迪汽车全面启动A1、A2双网运行的模式 扩展渠道,其中,A1网销售F3、F6等车型,而A2网销售F3R、 F0以及还未推出的一款SUV车型,两个网络可以同时共享F8。 比亚迪的A2网与传统意义上的分网不同,而是新增加一批经 销商,是扩网、增网销售。像这种两个网络并行的销售方式, 在汽车行业又是个里程碑式的创新。
关键词:三大绿色梦想
在新能源领域,比亚迪有“三大绿色梦想”:电动车、储能 电站以及太阳能电站。 在电动车方面,2008年12月,全球第一款不依赖充电站的 双模电动车比亚迪F3DM上市。随后问世的e6纯电动车采用比 亚迪研发的“绿色之芯”铁电池,实现了真正的“零排放”。 目前已有45辆e6纯电动出租车在深投入运营,成为全球首例。
创新方法和创新成果
关键词:F3的成功
逆向开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F3:“山寨”版的丰田花冠?
PK
“比亚迪的高速发展,得益于技术、市场以及生产流 程等全方位的创新”。比亚迪汽车新闻发言人王建钧
F0 VS 丰田Aygo; F3R VS 别克凯越HRV;I3 VS 日产新轩逸; F6 VS 丰田凯美瑞;T6 VS 保时捷卡宴;S8 VS 奔驰CLK……
关键词:垂直整合 (2)
比亚迪打破了汽车业这种规则,至少70%的零部件由公司 内部事业部生产,以比亚迪F3为例,其零部件除轮胎、挡风玻 璃和少数通用件外,包括转向、减震、座椅、车门甚至CD和 DVD等全部自己生产。 比亚迪汽车的垂直整合战略最大限度利用资源,节省成本, 造就了产品性价比优势,在频频掀起价格战不断改写业界价格 底线的背景下,比亚迪汽车把对手远远甩在了身后。
关键词:袋鼠理论(2)
•育袋---成功进行产业转移

比亚迪汽车绿色技术与市场发展案例分析

比亚迪汽车绿色技术与市场发展案例分析

比亚迪汽车绿色技术与市场发展案例分析近年来,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作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之一,比亚迪汽车凭借其独特的绿色技术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市场上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本文将对比亚迪汽车的绿色技术和市场发展进行案例分析,以揭示该公司在环保领域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功。

一、绿色技术创新比亚迪汽车一直致力于绿色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为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首先,比亚迪在电动汽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其自主研发的Fe电池技术,不仅提高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延长了续航里程,还解决了电池的衰减问题,为纯电动汽车的普及提供了可靠的动力系统。

其次,比亚迪还在混合动力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其独特的DMC动力总成系统,将电动机和发动机进行高效整合,实现了能量的最大利用和排放的最小化。

这种混合动力技术既解决了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限制,又减少了传统汽车的燃油消耗和排放,为环保出行做出了重要贡献。

另外,比亚迪还在太阳能和储能技术方面有所突破。

该公司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可以应用于电动汽车的充电,实现清洁能源的利用和储存。

此外,比亚迪还开展了大规模的储能项目,利用电池储能技术储存非高峰时段的电能,以应对高峰负荷时段的需求。

二、市场发展策略比亚迪的绿色技术创新不仅为环保事业作出了贡献,也为公司的市场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比亚迪凭借其领先的绿色技术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取得了竞争优势。

该公司不断推出新款电动车型,延伸产品线,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群体的需求。

与此同时,比亚迪还积极与政府部门、企业等合作,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其次,比亚迪在国际市场上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公司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销商合作,推广绿色出行理念和产品。

此外,比亚迪在纽约、伦敦等地建设了充电站网络,为海外用户提供便捷的充电服务,增加了其产品的竞争力。

最后,比亚迪还注重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

公司通过大规模的广告宣传、参展活动和赞助等方式,扩大了品牌曝光度,提升了消费者对比亚迪绿色技术的认可度和喜好度。

价格战实战案例之一——习惯于100%增长的比亚迪

价格战实战案例之一——习惯于100%增长的比亚迪

条线只能针对一种产品,如果要推
出新 品,则必须投建新的生产线,投
价格 战 实战案例 之一
资 少则 千 万 ,多则 上 亿 。而 比亚 迪 的
习惯于10 0 %增长的比亚迪
Bi a ’ r wt r t g y di G o h St a e y: One Hun e r e S dr d Pe c nt
达 6 %。比亚迪 以 F 崭露 头 角 ,到现 型车 F ,F 有 0 L和 1 L两种排量, 请量大约在 10 6 3 1 l . 8 . O 00~10 件 , 20 而且王传 万 在成为继奇瑞 、吉利之外的民营汽车 售 价 为 2 元 左 右 。比 亚 迪 的 目标 是 福还 主张控 制专利 的质量 。现 在 ,比亚 后 起之 秀 ,背 后还 在 于 比 亚 迪 的 优 秀 要将 F 打造成国内售价最便宜的轿车。 迪每年仅专利规费就达 30 l 0 多万元。
复制能力。
无 疑 ,比亚 迪 已经 是 电 池领 域 的 成本在研发中降低
比亚迪 从这 些专利 中获益 良多。 王传福举例说,生产镍铬电池需要大
王者,但是 ,要超越单一领域 ,成为
比亚 迪 总 裁 王 传福 本 身就 是 做 技 量耐腐蚀的镍片,而镍的价格每吨高
真正卓越的企业,还需要 考验其 自我 术 出身的,所 以对研发 非常重视。在 达 l 4万元 。如 果 改用镀 镍 片 则每吨 只
巴菲特十分兴奋 ,他说 : “ 之所 以看 亚迪的低成本优势。
中比 亚迪 ,是 因 为 比亚 迪 董 事长 王 传 福 具有优秀 的管理 营运 能力 。” 比 亚 迪 创 立 于 19 年 ,现 拥 有 95 创 业从手 工作业开 始
份 额不断的扩 大。和很多 日本企业比 起 来,至少在 电池行业,比亚迪领先 他 们 3 以上。而在手机 电池领域 , 年

比亚迪比较优势案例

比亚迪比较优势案例

比亚迪:将机械变成人起步晚,资金少,并未成为比亚迪的劣势。

通过独创性的流程改造,比亚迪把电池制造这一资本密集的产业变成了劳动密集型产业,最大限度地将技术与中国的比较优势——劳动力结合,取得了外国竞争对手难以企及的本钱优势。

同时,半自动、半人工的生产流程在柔性化生产方面具有庞大的优势,企业由此进入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一条生产线就要几万万元。

一家现金只有350万、既缺资金亦无技术的企业,如何起步,如何活下来,如何中国电池制造商比亚迪的答案是:自创生产线,将机械还原成中国最不稀缺的要素——人。

逼出来的创新1995年2月,29岁的王传福靠借来的一笔钱和几个朋友一路创建比亚迪实业,注册资本450万元,除技术投入,现金约350万元。

那时他们所拥有的资源是:3年前王传福被破格委任为中国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总院301室副主任,同期被评为国家级高级工程师、副教授,成为总院最年轻的高级知识分子,并由此取得一些生产经营方面的经验——1993年,中国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和内蒙古有关方面合伙成立了深圳比格电池有限公司,欲利用包头丰硕的稀土资源弄新产品开发。

1994年前后,王传福从一份国际电池行业动态中得知日本将再也不生产镍镉电池。

他当即意识到这是一个黄金机缘,决定马上生产这种电池。

比亚迪所涉足的二次充电电池(蓄电池)是便携式电子能源的一种,它又分为锂离子、镍镉、镍氢和锂聚合物电池。

从1990年起,充电电池的市场迅速扩大。

但三洋、东芝等一些日本电池制造商占据着世界90%以上的市场份额,中国企业很难进入这种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

为了维持技术上的垄断,日本人禁止出口充电电池技术及设备,乃至禁止在中国投资建厂。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国内也有很多厂家生产充电电池,不过他们都是买来电芯,做组装。

由于利润少,几乎没有竞争力。

比亚迪成立后,选择的业务方向是二次充电电池的OEM(委托加工)市场,而且专攻镍镉电池生产,把产品定为那些用于无线电钻、电锯、应急灯等产品的镍镉工具电池。

比亚迪汽车案例分析【范本模板】

比亚迪汽车案例分析【范本模板】

比亚迪汽车案例分析市场营销(网络商务与物流外包)2班乔磊一.比亚迪汽车发展介绍随着机动车的增加,导致对石油消费的增加和温室气体的排放上升,为了减轻环境压力,我国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和购买.国际大企业也加大对于中国汽车市场投资,使得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同时,这给国内的汽车自主品牌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比亚迪看准市场趋势,率先研发混合动力电动车、纯电动车,近几年表现还是不错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发展至今,比亚迪已建成西安、北京、深圳、上海四大汽车产业基地,在整车制造、模具研发、车型开发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产业格局日渐完善并已迅速成长为中国最具创新的新锐品牌。

汽车产品包括各种高、中、低端系列燃油轿车,以及汽车模具、汽车零部件、双模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等.代表车型包括F0、F3、F3—R两厢、F6、F8运动型家用轿车、DM双模电动汽车等.作为电动车领域的领跑者和全球二次电池产业的领先者,2003年,比亚迪正式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现“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进入汽车制造与销售领域,开始民族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征程。

发展至今,比亚迪已建成西安、北京、深圳、上海四大汽车产业基地,在整车制造、模具研发、车型开发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产业格局日渐完善并已迅速成长为中国最具创新的新锐品牌。

汽车产品包括各种高、中、低端系列燃油轿车,以及汽车模具、汽车零部件、双模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等.代表车型包括F0、F3、F3-R两厢、F6、F8运动型家用轿车、DM双模电动汽车等。

作为电动车领域的领跑者和全球二次电池产业的领先者,比亚迪将利用独步全球的技术优势,不断制造清洁能源的汽车产品。

比亚迪设立中央研究院、通讯电子研究院以及汽车工程研究院,专门负责生产设备及生产工艺的研发,拥有可以从硬件、软件以及测试等方面提供产品设计和项目管理的专业队伍,拥有多种产品的完全自主开发经验与数据积累,逐步形成了自身特色并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开发平台。

比亚迪案例分析

比亚迪案例分析

案例:比亚迪进军欧美市场(20%)仔细阅读以下案例并结合本课程所学的内容,回答如下问题:1)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从产品创新角度看,是否具备向美国或欧洲出口的基础?什么时候进军欧美市场是最佳时机?它在欧美市场的初期定位主要在集团客户方面,你是否同意,为什么?一般评估产品创新从三方面来说,一是成本是否创新,用更低的成本满足原高成本的功能;二是收益创新,满足了新需求或者更多需求;三是概念创新,这个是噱头,很难做到创新持久性。

从以上来看,新能源汽车明显不是收益创新,如果不能做到成本的创新,那么充其量就是概念创新,没有持久存在的可能。

再说时机,时机就是有了真正的成本创新,同时成本创新要优于美欧当地的创新。

才具有所谓的相对优势!从产品创新的角度看,比亚迪已具备向欧美出口的基础。

对于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方向来说,欧洲以柴油等替代能源车为主,美国则更关注燃料电池车,比亚迪推出的混合动力车是这两大市场所不具备的,具有创新意义。

比亚迪进军欧美市场的最佳时期应是2009年。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新能源汽车成为拉动汽车产业、刺激经济复苏的重要一环,各国纷纷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步伐,上至政府、下至企业,都在开足马力发展这种车型及其配套设施。

此时环境问题、开发清洁能源和拉动汽车产业发展都是各国面对的当务之急。

比亚迪应抓住时机,抢先进入欧美市场,率先打开并占领市场,所以2009年是比亚迪进军欧美市场的最佳时期。

我同意比亚迪这一目标市场定位。

欧美各国基本在2009或2010年才开始大力发展清洁、新能源汽车,此时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而且民众也没有培养出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意识。

选择集团客户则可以先在出租车公司,电力公司,快递公司等的大批量订单的影响下形成示范效应,而且为集团客户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则比为零散客户投入此项资金要划算得多。

2)如果公司已经决定进入欧美市场,请你为公司制订一个市场进入模式。

在国际促销手段及服务方面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比亚迪应采取国际战略联盟的进入模式,找到愿与其分担风险并实现共同目的而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

比亚迪案例分析

比亚迪案例分析

比亚迪案例分析在管理者从事的工作中,激励与奖赏员工是最重要也是最具挑战性的活动之一。

作为有效的管理者,要想让所有员工付出最大努力,必须了解员工如何受到激励以及为什么会被激励,并调整自己的激励活动以满足员工的需要与欲求。

而在比亚迪公司的管理过程中就充分体现了如何运用当代动机理论来有效的激励员工。

首先,比亚迪公司推行从上到下的目标管理系统,员工按照公司的整体目标来规划个人的工作目标,对公司做出承诺,不仅使得员工参与了目标的设置过程,并且让员工为了达到目标而工作,从而达到更高的绩效水平,这表现了目标对行为的指导作用。

这与目标设置理论相一致,目标设置理论认为具体的目标会提高工作成绩,为了达到目标而工作的院士工作动机的主要源泉之一。

其次,期望理论认为,当人们预期某种行为能带给个体某种特定的结果,而且这种结果对个体具有吸引力时,个体就倾向于采取这种行为。

比亚迪公司努力研究如何去发挥员工的潜能,努力开发激励措施,努力引导员工发挥积极、主动、创新的主观能动性。

对于每一个岗位,都有一个发展规划,员工可以体会到自身的进步、成长以及成功的喜悦,这些都使得员工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达到工作绩效,而设置出勤奖、月度绩效奖、季度绩效奖、进步奖、服务年资奖、优秀员工奖、最佳员工奖、特别奖等多种组织奖赏则可以促进员工共达到与公司一致的个人目标。

再次,根据强化理论,管理者可以通过强化他们认为理想的行为来影响员工,正如比亚迪公司规定J级以上员工可享受买车优惠,F级以上员工可享受住房优惠、为员工建设大型活动中心以及提供的各种奖励,这些都对员工的工作动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比亚迪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与其有效的员工激励措施是密不可分的。

比亚迪汽车公司的控制系统属于市场控制型。

市场控制是一种强调使用外在市场机制,如价格竞争与相对市场份额,在系统中建立使用标准来达到控制的方法。

在价格竞争方面,他们采用低成本战略。

比亚迪汽车坚持自主研发、自主生产、自主品牌的发展模式,并且自己生产汽车模具,使生产成本大大下降,让更多的中国人轻松拥有一辆汽车的目标成为可能。

比亚迪纵向一体化战略案例

比亚迪纵向一体化战略案例

比亚迪纵向一体化战略案例
比亚迪是一家中国汽车制造商和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成立于1995年。

其独特的纵向一体化战略,将电池技术、电动汽车和能源储存系统等领域结合在一起,使其成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之一。

比亚迪的纵向一体化战略始于2003年,当时公司开始研发锂离子电池,以满足电动汽车市场的需求。

在此基础上,比亚迪开始设计和生产电动汽车,并自主研发了电动汽车的主要零部件,例如电机、控制系统和电池管理系统等。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比亚迪开始将其电动汽车技术应用到其其他业务领域,例如公交车、出租车、物流车和工程机械等。

此外,比亚迪还开发了能源储存系统和太阳能电池板等产品,以满足不同行业和客户的需求。

通过纵向一体化战略,比亚迪实现了自主研发和生产,减少了对供应商的依赖,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比亚迪也在不断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发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

总之,比亚迪的纵向一体化战略是其成功的关键之一,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 1 -。

基于顾客感知价值的竞争优势分析——以比亚迪汽车为例

基于顾客感知价值的竞争优势分析——以比亚迪汽车为例
关键 词 : 顾客价值 竞争优势 比 亚迪 价值 以及未来将要 构建 和交付顾 客价值 , 就可 以知晓公 司是否 具有竞 争优 势 。 比亚迪 汽车通 过 F 3等 车型 交付 了 高 的顾 客价 值 , 同时, 比亚 迪 汽 车对 与顾 客价值 相关 度很高 的质 量 、 技术、 汽 车外观 方 面的投 资 和 成 果 在 自主 车企 中也 是领 先 的 ,这是 对未 来 的投 资 。在 质量 方 面 , 2 0 1 2年 7 月 ,比亚迪 宣 布其质 量控 制体 系达 到 了 I Q S I O标准 一 2 年
优 势拥有不 得层 次 , 顾 客 价值 的理念 可 以指 导一 个公 司从 以产 品 为
中心的观念 层 次 向以顾 客 为 中心的观 念 曾次跃升 。 以产 品为 中心 的
观 念认 为公 司拥 有某 些 资源 、 技 术及 研 发能 力 , 就 会 具有 竞 争优 势 ;
可 是在 当前激 烈 的市场竞 争 中 , 只 有理解 市场 与消 费者 , 以顾 客为 中
二、 基于顾客价值 的竞争优 势的分析
创 造 和交付 优质 的顾 客 价值是 企业 拥有竞 争优 势 的重 要条 件 。 1 . 基 于营销 内涵 的颐客 价值 和竞 争优 势 。现 在公 司 在各个 行 业 面对 着更 加激 烈的竞 争 , 公 司需要 针 对公 司的 目标顾 客群体 , 公 司提 供 满足 目标顾 客群需 要 的市场提 供物 ,构建 顾客 价值 必须 以顾 客为 中心 , 那些 以顾 客 为中心 开发 的产 品会产 生满意 的顾 客 , 甚 至让顾 客 觉 得惊喜 。 公司 的各个 部 门必须都 参与 到顾客 价值创 造 的工作 中来 ,
基于顾客感知价值的竞争优势分析
— —

比亚迪案例分析

比亚迪案例分析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案例分析对于本次的技术创新案例分析我们组分为以下几部分进行:一、公司简介;二、公司成长的主要创新经验;三、公司创新的优势及特点;四、公司技术创新中的问题。

一、公司简介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95年,是一家香港上市的高新技术民营企业。

目前,公司在全国拥有九大产业基地,设立中央研究院、电子研究院、汽车工程研究院以及电力科学研究院,负责高科技产品和技术的研发,生产规模庞大,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占有很大市场份额。

2002年7月31日,比亚迪在香港主板发行上市(股票代码:1211HK),创下了54支H 股最高发行价记录。

2007年,比亚迪电子(国际)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285.HK)在香港主板顺利上市,表现理想。

截止2008年底,公司总资产额近329亿元人民币,净资产超过133亿元人民币。

2008年9月27日,美国著名投资者“股神”巴菲特的投资旗舰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旗下附属公司中美能源控股公司宣布以每股8港元的价格认购比亚迪2.25亿股股份,约占比亚迪本次配售后10%的股份,交易总金额约为18亿港元或相当于2.3亿美元。

巴菲特投资代表了对比亚迪品牌价值的认可,对于加速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及其它环保产品在北美和欧洲市场,乃至全球的推广都极具战略意义。

比亚迪现拥有IT和汽车两大产业群,及电源、新能源等产业群。

公司IT及电子零部件产业已覆盖手机所有核心零部件及组装业务,镍电池、手机用锂电池、手机按键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均已达到第一位。

2003年,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进入汽车制造与销售领域。

发展至今,比亚迪已建成西安、北京、深圳、上海四大汽车产业基地,在整车制造、模具研发、车型开发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2008年10月6日,公司收购了半导体制造企业宁波中纬,整合了电动汽车上游产业链,加速了比亚迪电动车商业化步伐。

比亚迪将利用技术优势不断制造清洁能源的汽车产品。

2008年12月15日,推出全球第一款不依赖专业充电站的双模电动车——壁亚迪F3DM双模电动车。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的成功案例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的成功案例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的成功案例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能源危机的日益突出,全球各国都在积极寻找替代传统燃油车的解决方案。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比亚迪公司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

本文将探讨比亚迪如何取得成功,并分析其在这个领域的优势和创新。

首先,比亚迪的成功源于其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和勇于创新的能力。

在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许多大型汽车制造商都逐渐进入这个领域。

然而,比亚迪通过提供多样化的产品线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其中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

这种多元化的产品策略使得比亚迪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并在市场上立足。

其次,比亚迪注重技术创新,不断推出具有领先优势的产品。

作为一个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在电池技术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比亚迪投入了大量资源用于研发和生产高性能电池,以提高其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和充电效率。

此外,比亚迪还积极探索燃料电池技术,为未来提供可持续的能源解决方案。

这种技术上的不断突破使得比亚迪能够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抢占先机。

此外,比亚迪还与其他领域的公司进行合作,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与电力公司合作建设充电桩基础设施,与科技公司合作研发智能驾驶系统,与公共交通公司合作推广新能源公交车等等,比亚迪通过与其他公司的合作,将各个环节紧密结合,构建起了一个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这种合作的模式使得比亚迪能够更好地整合资源,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并使公司在行业内保持竞争优势。

在市场营销方面,比亚迪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态度,并进行了广泛而有效的宣传。

比亚迪积极参与各类汽车展览和展销会,展示其产品的特点和优势。

此外,比亚迪还通过大规模的广告宣传和品牌战略提升知名度。

这种市场营销策略使得比亚迪能够吸引更多消费者,扩大其市场份额。

总结起来,比亚迪作为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

其成功源于对市场需求的洞察和勇于创新的能力,注重技术创新,与其他公司合作构建产业链,以及积极主动且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

比亚迪案例分析PPT课件

比亚迪案例分析PPT课件

NO.3 机动优势
增值优势
聚焦优势
速度优势
14
NO.3
成本优势
Cost Advantage 这种优势能够使企业更廉价地提供产品或服务;比如比亚迪 的大规模生产,在电池生产阶段,比亚迪以劳动密集型的生 产方式比日韩的产品成本低了30%到40%,采取纵向一体化的 战略,无论是在手机还汽车IT产业,都设计自己一体化的制作 团队,经过垂直整合,降低了原料的成本。
15
增值优势
Value Advantage 这种优势能够使企业创造出更吸引人的产品或服务,
NO.3 聚焦优势 Focusing Advantage 这种优势能够使企业更恰当地满足特定顾客群体地需求;在 电池领域,为国际如三星等大企业供应产品,汽车领域以低 端市场为主。
16
NO.3
速度优势
Speed Advantage 这种优势能够使企业比竞争对手更及时地满足顾客的需求
3
NO.1
概况
General Situation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95年,是一家拥有IT,汽车和新 能源三大产业群的高新技术民营企业。目前,比亚迪在全国 范围内,已在广东、北京、陕西、上海等地共建有九大生产 基地,总面积将近700万平方米,并在美国、欧洲、日本、韩 国、印度、台湾、香港等地设有分公司或办事处,现员工总 数已超过15万人。
19
可取之处
NO.4 Merits
3 注重员工的福利和企业的
文化,这使得员工的归属感加强, 更能给企业带来效益
4进军新能源领域,这是很有前
瞻性的做法
20
NO.4
不足之处
Defects
1 盲目扩张,没有非常明确
的战略目标,比如汽车生产未考 虑到销售就扩大产能,由于销售 的基础不坚实曾使公司的利润一 度下降

刀片电池与比亚迪的竞争优势案例研究

刀片电池与比亚迪的竞争优势案例研究

刀片电池与比亚迪的竞争优势案例研究刀片电池与比亚迪的竞争优势案例研究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逐步发展,电动汽车的电池技术也在不断更新。

刀片电池是一种新型电池技术,相较于传统圆柱电池相比,具有高效率、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等优点。

比亚迪是全球领先的电动汽车制造商之一,其电池技术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本文将通过比较刀片电池与比亚迪电池的竞争优势,探讨这两种电池技术的优缺点。

刀片电池的优势刀片电池是一种新型电池技术,与传统圆柱电池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高能量密度。

刀片电池采用的是平板电极和磁铁钢夹持的结构,可以有效的利用电池的体积和空间,从而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2.高安全性。

刀片电池采用了独特的“Z”形设计,可以实现快速冷却,在电池受损或过热时能够快速释放热量,从而增加电池的安全性。

3.高效率。

刀片电池使用全新的隔膜和电解液技术,可以实现电池内部的快速传输和反应,从而提高电池的充电效率和使用寿命。

4.环保能源。

刀片电池采用了环保的材料,如磷酸铁锂等,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比亚迪电池的优势比亚迪是全球领先的电动汽车制造商之一,其电池技术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具有以下优点:1.大规模生产能力。

比亚迪的电池生产规模非常大,并且具有完整的产业链,可以实现快速的生产和交付。

2.高安全性。

比亚迪电池采用了多层保护措施,如薄膜隔离、安全阀、保护板等,可以实现电池的高安全性。

3.高性价比。

比亚迪电池的成本较低,并且具有高性价比。

4.适应性强。

比亚迪电池的适应性强,可以根据不同的车型和需求进行定制。

最终的选择刀片电池和比亚迪电池分别具有自己的优缺点。

选择哪种电池技术最终还要根据实际需求来决定。

如果需要高能量密度和环保能源,则选择刀片电池更为合适。

如果需要大规模生产和高性价比,则选择比亚迪电池更为合适。

在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竞争中,未来电动汽车的电池技术将更加成熟和多样化,也将为汽车行业带来更大的创新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亚迪:将机器变成人起步晚,资金少,并未成为比亚迪的劣势。

通过独创性的流程改造,比亚迪把电池制造这一资本密集的产业变成了劳动密集型产业,最大限度地将技术与中国的比较优势——劳动力结合,获得了外国竞争对手难以企及的成本优势。

同时,半自动、半人工的生产流程在柔性化生产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企业由此进入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一条生产线就要几千万元。

一家现金只有350万、既缺资金亦无技术的企业,如何起步,如何活下来,如何中国电池制造商比亚迪的答案是:自创生产线,将机器还原成中国最不稀缺的要素——人。

逼出来的创新1995年2月,29岁的王传福靠借来的一笔钱和几个朋友共同创立比亚迪实业,注册资本450万元,除了技术投入,现金约350万元。

当时他们所拥有的资源是:3年前王传福被破格委任为中国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总院301室副主任,同期被评为国家级高级工程师、副教授,成为总院最年轻的高级知识分子,并由此获得一些生产经营方面的经验——1993年,中国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和内蒙古有关方面合资成立了深圳比格电池有限公司,欲利用包头丰富的稀土资源搞新产品开发。

1994年前后,王传福从一份国际电池行业动态中得知日本将不再生产镍镉电池。

他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黄金机会,决定马上生产这种电池。

比亚迪所涉足的二次充电电池(蓄电池)是便携式电子能源的一种,它又分为锂离子、镍镉、镍氢和锂聚合物电池。

从1990年起,充电电池的市场迅速扩大。

但三洋、东芝等一些日本电池制造商占据着世界90%以上的市场份额,中国企业很难进入这种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

为了保持技术上的垄断,日本人禁止出口充电电池技术及设备,甚至禁止在中国投资建厂。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国内也有不少厂家生产充电电池,不过他们都是买来电芯,做组装。

由于利润少,几乎没有竞争力。

比亚迪成立后,选择的业务方向是二次充电电池的OEM(委托加工)市场,并且专攻镍镉电池生产,把产品定为那些用于无线电钻、电锯、应急灯等产品的镍镉工具电池。

这些产品在欧美需求量极大,比亚迪工具电池因性能稳定而在这一区域极为畅销,这为初创期的比亚迪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生产上看,蓄电池是一种简单的组装产品,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手中买来电芯,再购入一些其它的元件,即可组织生产。

而能否生产电芯,实际上是市场竞争的关键。

比亚迪从一开始就把目光投向技术含量最高、利润也最丰厚的电芯生产。

当时,日系厂商的一条生产线至少要几千万元,创业初期的比亚迪无力投资。

于是,比亚迪干脆凭借自身技术能力,动手设计制作关键设备,然后把生产线分解成一个个可以人工完成的工序。

比亚迪只花了一百多万元人民币,建成了日产三四千个镍镉电池的第一条生产线,而这种半自动化半人工化生产线所具备的成本优势,也成为比亚迪日后商战的法宝。

当时日系厂家生产线全自动化,用机器人,而比亚迪则根据自己朴素的想法改变了这一点。

他们发现,人手做大范围的移动误差不是很大,真正的误差是最后把零配件装上去的误差。

所以他们在最后的环节设计了很多简单实用的夹具,不符合标准的配件就装不上去,“人加夹具”的过程模拟出了比较低端的机器人。

这样,相当一部分生产线都变成了手工,而且核心设备也逐渐开始本地化生产,由此,比亚迪获得了最大的优势——固定资产投入非常低,折旧成本相应也非常低。

比亚迪的折旧成本大约是3%~4%,而三洋等全自动生产线的折旧成本要达到30%~40%。

售价十几元钱的电池,别人的成本是四五美元,而比亚迪的成本只有一美元,因此获得了非常大的成本优势。

设备投资的大幅降低,使比亚迪一进入这个产业,就以40%的价格差猛烈冲击着日产电池的价格体系,很快打开低端市场。

1995年,公司销售3000万块镍镉电池。

更重要的是,比亚迪以人力居重的自创生产线极具灵活性,有新产品推出时,只需要对调整原有生产线的关键环节,并对员工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即可。

而日系厂商的全自动化生产线,每一条线只能针对一种产品,推出新品则必须投建新的生产线,投资少则几千万,多则几亿,这样,比亚迪在产品种类上又占了先机。

王传福深谙其理,后面的竞争依法炮制。

他说:“对设备要求越高、投入越多的产品,我们这种方法就越有优势。

”比亚迪自主研发生产和测试设备,不但大大降低了资本金的需求,而且利用中国劳动力便宜的优势实施生产流程重组和创新(一部分工序采用生产线操作,剩下全部用手工代替),提升了中国企业低成本竞争的能力。

比亚迪的固定投资是日本同类企业的1/15~1/10,而产品的价格又比对手低30%。

难以模仿的流程再造随着生产经验的增加,比亚迪的流程改造也在不断优化。

比亚迪把电池的制造流程分解为很多细节,每组工人只需要做很简单的工作——也许只是打磨,也许只是把做好的电池放到检测机器上,再拿下来在箱子里码放整齐。

因此,比亚迪的工人无须经过复杂的培训,只要能够掌握一两个关键性的技巧便可上岗。

一位参观过比亚迪车间的人发现,比亚迪几乎没有一条完整的流水线,每道工序之间都要用塑料箱来运输电池胚。

除了电池配料外,几乎所有的步骤都用相应的模具和卡尺来控制质量规格。

最终检验电池充放电时间的测试箱是比亚迪自行研制的。

这种以人工为主的生产方式,其效率的提升主要依靠班组的监督力量来实现。

每个生产工序的前方都是班组办公的地方,坐在前面的组长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个工人的工作状况。

每个班组的办公桌上都堆满了报表,每个工序都要按时按量完成任务。

在比亚迪,最出色的并非流程改造,因为这种细分的改造很容易被同行模仿——现在他们的车间不允许拍照,就是因为以前曾发生过参观者偷走制造工艺的事件。

然而工艺可能被偷走,但很难偷走的是比亚迪对流程的效率控制,以及在流程中自行研制设备的能力,这才是他们真正的出色之处。

比亚迪这种看似简单的分拆流程,其实是非常系统化的,并非简单地把生产线拆成人工的东西。

这代表着与传统不同的研发思路:三洋这类跨国公司的研发方向是如何改进产品,他们一般不会去做另一个方向——如何用研发来降低成本。

用研发降低成本的杠杆效应其实比较大,而纯粹靠节约来挤出成本将越来越困难。

比亚迪在应用研发上下了很大的工夫,几乎是一个个原材料、一个个零配件去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寻找替代的原料和替代的工艺来降低成本。

这点非常关键。

很多人问,日本的企业为什么不能模仿同样的东西?其实不要说日本企业,深圳有几百家做电池的,大部分都是比亚迪的人出去做的,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人能够实现比亚迪的成本、质量和效率之间的平衡,这其中有很多管理上的投入、组织上的保证,也有很多经验的积累,这些都不是轻易能被模仿的。

此外,比亚迪的生产设备几乎全是公司设计部、工程部和电子公司自己制造的。

王传福在后来涉足锂离子电池时,开始自己搞生产线研发。

他求助几个研究机械的老同学,结合本地成本优势研发出了独创的锂离子电池生产线。

生产线的自我研发使比亚迪摆脱了国内厂商受制于设备的窘境,可以自由提升生产规模,应对大客户的及时需求。

再利用人工成本优势,采取劳动密集型生产工序,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日本锂离子电池厂商从一开始就走高成本之路,受制于设备,无法采取有效的成本措施。

比亚迪的成本较日本厂商低40%,而国内虽然早有多家厂商进军锂离子电池领域,但它们都在走日本人的老路,甚至花数亿元将日本老的生产线买下来。

引进技术的结果就是受制于人,任何一个零件的替换都要求助于日本。

利用这种做法,王传福硬是把手机电池生产从资本密集型变为劳动密集型——比亚迪的成本比韩国和日本的竞争者低30%到40%,但质量达到同等标准。

这是建立在巨大的规模优势之上的,非一般人所能仿效。

低成本带来规模效应1996年,比亚迪取代三洋成为台湾无绳电话制造商大霸的镍镉电池供应商。

大霸是电信巨头朗讯的OEM厂商,比亚迪因此间接成为朗讯的供应商,拿到了进入日系电池制造商竞争腹地的第一张通行证。

1997年,台湾大霸增加了给比亚迪的订单,电动工具商正峰、星特浩也成为比亚迪的用户。

1997年,比亚迪开始研发具有核心技术的镍氢电池和锂电池。

王传福投入了大量资金,购买最先进的研发设备,搜索最前沿的人才,建立中央研究部,负责整个技术的攻关以及产品性能质量的改进。

大批量生产的镍氢电池在市场上迅速打响,1997年,比亚迪公司镍氢电池销售量达到1900万块,一举进入世界前7名。

当时的市场环境也给了比亚迪赶超的机会。

金融风暴席卷东南亚,全球电池产品价格下跌幅度在20%~40%。

对于60%的产品依赖出口的比亚迪虽然带来了很大的阻力,但在很多日系厂商赢亏线吃紧的时候,比亚迪的低成本优势越发显得游刃有余。

这一年比亚迪的增长高达90%,王传福说:“这一现状实际上给了我们机会,我们打的就是性价比优势之战。

”随后,比亚迪抓住了锂离子电池发展的潮流,开始研发锂离子电池。

当时买不起设备,比亚迪就自己制造电池生产设备。

在一片质疑声中,1998年,比亚迪锂离子电池开始批量出货。

1998年至2000年,比亚迪欧洲分公司、香港办、美国分公司先后成立,王传福杀向了市场竞争的腹地。

此时的比亚迪,掌握了镍镉、镍氢以及锂离子电池的生产能力,高性价比的产品迅速得到市场回应。

1998年,比亚迪在无绳电话电池领域也取得了突破,研制出利用独特设计的增加剂,使性能受气候影响的电池在高温条件也能保持稳定性。

这一突破使比亚迪取得了大客户伟易达的信任。

比亚迪把锂离子电池的价格从日本人垄断的8美元拉到2.5美元,以三洋、松下、索尼、东芝为首的日系厂商面对来自中国的这个新兴对手,第一次真正地感到难以承受。

在手机电池行业,为摩托罗拉等手机企业提供配套电池是领先企业必须抓住的市场,也是日系厂商的固有阵地。

松下和东芝同是摩托罗拉的全球最大供应商。

为攻下这个前所未有的大客户,比亚迪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小组,技术部、品质部等部门协调作战。

比亚迪客户服务二部经理陈刚当时是其中的一员,他还清晰地记得,当时锂电池公司所有的人都在一个大办公室中,王传福是每天加班到最晚的人。

为争取摩托罗拉,王经常和员工一起准备材料和样品,测试设备。

摩托罗拉不仅对配套产品有极高的品质要求,更重视配套厂商有无技术发展潜力。

在专门派人进驻比亚迪进行长达半年之久的观察后,2000年11月2日,比亚迪顺利通过审核,成为摩托罗拉第一个中国锂离子电池供应商,这标志着比亚迪进入高端市场。

随后,波导和TCL等国产手机厂商也开始选择比亚迪电池。

随后几年,摩托罗拉全球约30%至40%的手机电池业务全部转单交由比亚迪生产。

2001年下半年,比亚迪获得爱立信的订单。

加上在摩托罗拉之前的飞利浦,比亚迪一跃成为三洋之后全球第二大电池供应商,日系厂商的订单急剧减少,导致其全自动生产线严重产能不足,除三洋之外,日系厂商电池产业全面亏损。

三洋的赢利主要取决于诺基亚和百得这两个最大的客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