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艺术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饥饿艺术家》的教学设计
科目:20世纪外国小说专题课时:2课时
教材内容概述:这是一部外国小说,作者卡夫卡。通过对同学们讲述故事的同时,让同学们了解外国文学的一些特点;此外,了解卡夫卡悖谬的创作艺术特色以及《饥饿艺术家》的特色与时代意义。
教学目标分析
通过对《饥饿艺术家》的学习,了解作者对社会现实的认识思考,思考饥饿艺术家的形象意义,了解外国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特点,以及卡夫卡悖谬的写作手法,最后提高同学们的写作水平。
教学难点
1.作者塑造姐艺术家的形象意义。
2.了解现实主义小说的一般特征及意义。
教学过程
作者简介
弗朗茨·卡夫卡(德文:Franz?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20世纪奥地利德语小说家,犹太人。生于捷克首府布拉格,爱好文学、戏剧,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初习化学、文学,后习法律,获博士学位。1904年开始发表小说,早期的作品颇受表现主义的影响。1912年9月22日晚至翌日清晨,通宵写出短篇《判决》,从此建立自己独特的风格。1924年6月3日弗朗茨逝世。在逝世后,文章才得到比较强烈的回响。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见仁见智。别开生面的手法,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故事简介
故事中所讲的显然不是真实世界中会发生的事——一个人把挨饿当作
艺术,并对这种艺术有不懈的追求,社会对观赏“饥饿艺术”有狂热的爱好。这不是现实,但这是现实社会的精神具体化显现;这不是人用眼睛看到的世界,而是用心感受到的世界;不是作者对所见所闻的再现,而是对所感的艺术表现。表现主义艺术家们认为,明眼所见的只是表面现象、子虚乌有的东西,只有刺激、震荡了心灵世界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存在。《饥饿艺术家》所叙述的事件看似荒谬,但它表现的精神才是真切实在的。现代社会中有多少不知所谓的“艺术”,多少不明所以的执着追求,又有多少精神空虚的人毫无判断盲目追随,忽而爱之如明珠,忽而弃之如敝履。他,作为一个饥饿艺术家,曾经辉煌一时,现在却遭人遗弃。因为他所追崇的克制精神在这个时代变得不再重要。这个时代,到处都充满了欲望,到处都是迎合与奉承,有的甚至为此而出卖自由……这又岂止是他一人的悲哀?最后饥饿艺术家饿死了,由一只花豹替代。
内容简介
饥饿艺术家曽经名噪一时,但随着观众兴趣的该改变,被彻底遗忘,仍然坚持自己的表演艺术,最后饿死在笼子里。
人们对饥饿艺术家的伤害:怀疑——亵渎——遗忘——践踏
饥饿艺术家的反应:沉默——暴怒——绝望——自杀
人物分析
这里主要是看者与被看着,小说一开始就讲述了表演的场面。无数双眼睛盯着关在铁栅笼子里的“身穿黑色紧身衣,脸色异常,全身瘦骨
嶙峋的饥饿艺术家”。在这个充满意象的景象中,看与被看的关系便产生了,看与被看构建了一个世界。谁在看,饥饿表演的人有什么样的表现?反映这个社会的人是怎样的心理?通过看者的表现,为我们展现怎样的社会?
1.看者
(1.)普通的城里的群众在看饥饿表演时的表现、动机以及反映出来的作者对社会的认识。
表现:全城的人都在为饥饿表演忙忙碌碌,“人人都渴望每天至少看一次饥饿艺术家的表演”,而且还为之疯狂到“临近表演
后期,不少人买了长期票,天天坐在小铁笼子前,就是晚上,也
有人来看”,为了看的不是效果,“晚上人们举着火把”。
动机:成年人只是把他们当作一种玩物,取个乐,赶个时髦而已。他们把生活中不可以宣泄、转移的痛苦通过看饥饿艺术家在
表演中的痛苦得以转移宣泄。
对社会的认识:在现代资本主义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社会,人自生日益被物质的异化所吞没,人性空前地受到解体,正义感消
失殆尽,代而取之的是麻木、冷漠、迟钝,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也变为物与物,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在这里是看与被看的关系。(2)孩子们看饥饿艺术家的表现,动机以及反映出来作者对社会的认识。
表现:孩子们“惊讶得目瞪口呆”,于是“为了安全起见,他们相互牵着手”,然后“惊奇”地看着饥饿艺术家。
动机:没有主动看而成人们把装有饥饿艺术家的笼子搬到露天场地,以便于孩子们观看。
体悟作者对社会的认识:儿童是人的天然本性保存的最完好的群体,他们天真无邪,纯洁无暇,善良无比,心灵还没有受到外界社会的污染,但是,成人对破坏这种天性有特殊兴趣,把笼子搬到露天场地,以便于孩子观看,强迫其接受人性的异化的第一课。儿童们开始异化。
(3)看守在看饥饿艺术家的表现,动机及所反映出来作者对社会的认识。
表现:履行职责,试探和诱惑饥饿艺术家。有些值夜班的看守就很马虎,他们坐在远离饥饿艺术家的某个角落里埋头玩牌,故意给他一个进食的机会,他们总认为,饥饿艺术家绝对有妙招搞点存货填填肚子。碰到这样的看守,饥饿艺术家真是苦不堪言,这帮人使他情绪低落,给他的饥饿表演带来很多困难。有时,他不顾虚弱,尽量在他们做看守时大声唱歌,以便向这帮人表明,他们的怀疑对自己是多么的不公道。但这无济于事。这些看守更是佩服他人灵艺高,竟在唱歌时也能吃东西。
动机:不仅在饥饿艺术家的饥饿痛苦中获得对生活的痛苦的宣泄,同时给这些饥饿艺术家精神上的伤害,不相信他们。他们制造伤害同时获得快感。
作者对社会的认识:文章中说看手都是刽子手,可以说人类中异化最严重的人,他们冷酷,残忍,没有一丝同情心。
(4.)经理眼中的饥饿艺术家,以及对社会的认识。
表现:他在抱饥饿艺术家会暗中一撼,使饥饿艺术家双腿一抖。当饥饿艺术家与人辩论饥饿艺术时,他会拿出照片打击饥饿艺术家,让他们乖
乖回到草墩上去。当饥饿艺术失去了人们的热爱,他便把饥饿艺术家们抛弃。
动机:把饥饿艺术家看做一个群体,一种挣钱的工具。
作者对社会的认识:资本家的冷酷,无情,人与人在资本主义金钱中的异化。
2.被看者
他们把饥饿当作艺术,是他们一生的追求,而且只会饥饿这们艺术。
主人公“饥饿艺术家”以在兽笼表演饥饿为生,并以这样的表演招徕大批观众。渐渐他对自己的表演产生了荣誉感,从没有自觉自愿离开过兽笼,还为别人不给他机会成为“空前伟大的饥饿艺术家”而深感苦恼。观众心满意足,“只有饥饿艺术家不满意,总是他一个人不满意”。可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位备受观众喝彩的饥饿艺术家发现自己被人们抛弃了,观众不再对所谓的“饥饿艺术”感兴趣。他只好“屈尊”加入一个马戏团,他的表演也成了一个次要节目。他不合时宜地仍想表现饥饿表演,想真正做到让世界为之震惊,可观众对马戏团的黑豹更感兴趣。他被人们忘却了,最后连同烂草一起被悄无声息地埋掉。临死前,饥饿艺术家才有所表白,他觉得他“只能挨饿”,因为他“找不到适合自己胃口的食物”,假如他能找到适合的食物就不会“惊动视听”,而像所有其他人那样“吃得饱饱的”。
艺术特色
夫卡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他的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麻雀虽小,五内俱全,充分体现了表现主义文学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