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卡夫卡《饥饿艺术家》主人公形象---透析灵魂

合集下载

卡夫卡《饥饿艺术家》解读

卡夫卡《饥饿艺术家》解读

2012.02肖岚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著名作家,欧美现代派文学的经典大师,《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最精湛的作品之一,并且无疑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短篇小说之列”。

①小说讲述了一位表演饥饿的艺术家的生存状况,从卡夫卡的字里行间能品尝出人生的辛酸与无奈。

以真实演绎荒诞作为表现主义的代表,卡夫卡用他的人物形象完美地表现了异化的世界,描绘了人面对异化世界的焦虑和孤独,那么只有写出这种荒谬和凄凉,才能达到最高的真实,因此卡夫卡就格外的注重作品的细节真实、心理真实等问题,艺术的真实性往往比客观现实的真实更具说服力,这种深层的荒诞性正好构成整体上的真实性,特别符合人们对这种真实的内心体验。

细节的真实小说中的艺术家所做的饥饿表演,在现实生活中似乎是不太可能,然而在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却可以转为艺术中的可能,创造出艺术的真实。

《饥饿艺术家》开篇简单几句话,就将一种时代的孤独感和无奈感凸显出来,给人一种真实的历史苍凉感。

再看饥饿艺术家的形象。

“他身穿黑色紧身衣、脸色异常苍白、全身瘦骨嶙峋”,这段描写给我们展现了饥饿艺术家的大致状况。

对观众的反应也是描写的极为细致的,笼子外插满鲜花,军队高奏乐曲,由两位年轻的女士搀扶出来,两位女士表现出的行为也是让人哭笑不得,嬉笑过后大家满意的各自散去,留下的只有一具悲凉的身体。

没过多久这种饥饿表演已提不起观众的兴趣,但艺术家仍不肯放弃,他怀着美好的愿望去了马戏团,他的这番报复在那个时代显然不合时宜,马戏团把艺术家“安插在场外一个离兽场很近的交通要道口”,“周围是一圈琳琅满目的广告,彩色的美术体大字”数句便把艺术家悲惨的环境形象的凸现,艺术家也渐渐明白“那一次又一次涌来的观众,就其本意而言,大多数无一例外地史专门来看兽畜的。

”可尽管如此艺术家依然用自己的饥饿表演与世界对峙着,坚持着。

渐渐地,他被人们彻底的遗忘了,直到有一天,管事的才在腐草堆里发现了他。

在艺术家临终前与管事的那段对话,把艺术家悲惨的一生渲染的更加哀切,一股酸楚涌上心头。

《饥饿艺术家》中“饥饿”的“升华”

《饥饿艺术家》中“饥饿”的“升华”

《饥饿艺术家》中“饥饿”的“升华”《饥饿艺术家》是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的一部重要作品,该作品描绘了一个艺术家在极度饥饿下的心理状态和境地。

饥饿在小说中被描述得极其生动和深刻,它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感受,更是一种心灵的“升华”。

小说中的“饥饿”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意义和象征。

在故事中,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艺术家,为了追求自己的艺术理想,他选择过着贫困的生活,并将自己置身于饥饿之中。

在他看来,饥饿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困难,更是一种“心灵的精神食粮”,为了实现自己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他宁愿选择饥饿与贫困。

这种对饥饿的特殊理解,使得“饥饿”在小说中超越了一种生理需要,变得更加高尚和神圣。

小说中的“饥饿”被赋予了一种审美的意义。

主人公对饥饿的体验被描绘得极其生动和细腻,他对于食物和饥饿的感受被赋予了一种审美的意义,成为了他创作的灵感和素材。

他认为饥饿是一种独特的美感,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艺术体验。

在创作中,他将饥饿的体验转化为对艺术的追求和抒发,把自己对饥饿的理解深刻地融入到他的创作中,从而形成了一种“饥饿”的审美体验。

小说中的“饥饿”被赋予了一种精神的意义。

在主人公的饥饿体验中,他经历了一系列的精神上的挣扎和煎熬,但这种挣扎和煎熬却使得他的心灵得到了一种“升华”。

面对饥饿和困苦,他并没有放弃自己对艺术的追求,相反地,他通过饥饿来逼迫自己认识更多的东西,寻找更深刻的艺术境界。

在不断的挣扎和煎熬中,他的心灵得到了一种超脱和升华,他的创作也因此得到了更深邃的内涵和内在的意义。

小说中的“饥饿”实际上被赋予了一种精神上的“升华”。

小说《饥饿艺术家》中的“饥饿”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感受,更是一种心灵的“升华”。

它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意义和象征,具有了审美、精神和社会的多重意蕴。

通过对“饥饿”的深刻描绘和思考,小说呈现了一种关于“饥饿”的新理解和看法,使得“饥饿”成为了一种高尚和神圣的艺术体验。

通过这一“饥饿”的“升华”,读者对于人性、艺术和社会也能够有一种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荒谬的世界,痛苦的人生——解读卡夫卡作品《饥饿艺术家》

荒谬的世界,痛苦的人生——解读卡夫卡作品《饥饿艺术家》

荒谬的世界,痛苦的人生——解读卡夫卡作品《饥饿艺术家》作者:赵燕蕊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7期(宿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宿州 234000)摘要:弗兰茨·卡夫卡出生于奥地利,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表现主义的先驱。

卡夫卡于1924年春创作了著名的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在象征主义的框架下以现实主义的手法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绝食艺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生遭遇,揭示了文中所隐含的荒谬的世界、痛苦的人生这一主题。

关键词:卡夫卡;饥饿艺术家;象征主义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7-0109-03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出生于奥地利,他是现代小说史上思想最为深刻、在小说文体方面最有独创的作家,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表现主义的先驱。

卡夫卡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有自传色彩。

卡夫卡在1917年的时候患肺结核,1924年春他创作了著名的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1924年5月卡夫卡的病变发展到喉咙,使他既不能吃饭也不能喝水,在饥饿和消瘦的折磨中卡夫卡以极大的毅力校对了《饥饿艺术家》,1924年6月卡夫卡病逝。

据说当卡夫卡在病逝前一个月在病榻上完成短篇小说集《饥饿艺术家》的校对工作后,他长时间地泪流不止,而这个小说也是他自己为数不多的生前喜欢的、毫不犹豫的予以出版的作品。

这篇作品无疑是作家自己真实生命体验的写照,具有很强的自我指涉性,更是卡夫卡内心体验的真实而又含蓄的表达。

自《饥饿艺术家》诞生之后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文评家们从不同的角度试图阐释《饥饿艺术家》的文艺特色和价值,美国学者托尔曼认为,《饥饿艺术家》可以从3个不同的层次来理解:即社会学的层次、宗教的层次、形而上学的层次。

“绝食艺人在笼中的困境代表了艺术家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与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格格不入。

从这个角度来看《饥饿艺术家》是一个社会寓言。

浅析《饥饿艺术家》的悲壮性

浅析《饥饿艺术家》的悲壮性

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一生所珍重的几部短篇之一。

1924年,卡夫卡去世的一个月前,他在给此篇做校对时,不禁潸然泪下。

当看到自己创作的饥饿艺术家悲惨的一生时,卡夫卡想到的是自己孤独的一生,在写作的道路上终其一生,却无法找到“出路”,陷入不可自拔的困境之中。

他在流下眼泪的时候,除了哀叹悲惨的一生,更是显示了追寻人生意义时不畏一切所表现的悲壮。

一.追寻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小说在开篇写到如今是另一个时代了,人们对饥饿艺术的兴趣已大为淡薄了。

饥饿艺术表演前盛后衰形成对比,但饥饿艺术家的遭遇一直都是悲惨的。

并没有因盛况得到信任和尊重,因衰败得到同情和理解。

人们一直以一种追求快感的心理来观看饥饿艺术家的表演,从而获得变态的满足感。

饥饿表演盛行时,人们为了追赶时髦,而加入观看的行列。

至于艺术家怎样表演,他们丝毫不关心,或是嗤之以鼻,或是加以怀疑。

尤其是来自看守的怀疑和经理的不尊重。

看守们故意给饥饿艺术家留一个空隙,让他有偷偷拿东西吃的机会。

艺术家很痛苦,他为了证明自己,不断的唱歌。

他们却认为艺术家有更高超的技术,可以边唱歌边吃东西。

观看表演的人们也怀疑艺术家,认为这个监守的过程存在漏洞。

经理更是专横地歪曲真相,不尊重艺术家的表演,使艺术家的饥饿表演还未达到最出色的程度,提前结束表演。

艺术家却无能为力去反驳这种愚昧行为,反对这个愚昧的世界。

在这个物质文明异化的世界里,看客们麻木不仁,住在精神的荒原里;而唯一的清醒者,也无法营救世人。

但是艺术家为了自己一生爱之发狂的事业,一个人独自追寻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

人们在解读《饥饿艺术家》时,往往会联系到卡夫卡本人,认为饥饿艺术家的一生其实是卡夫卡的人生写照。

作为西方现代文学之父的弗兰茨?卡夫卡,是二十世纪文学中重要的现象之一,然而在他生前很少有人理解他,死后二十年,他的影响才席卷西方,乃至东方。

当某一时代的美的形态还没有成为一种风尚,把人们普遍陶冶,它的信息还只是被少数作家艺术家捕捉、所透露的时候,它往往要以“怪物”的形象在人们的记忆中潜藏一段时间。

《饥饿艺术家》的读后感

《饥饿艺术家》的读后感

《饥饿艺术家》的读后感他在笼子里表演的时候,负责值夜班的看守有意离得远远的,躲在某个角落里玩牌,给艺术家提供一个进食的机会。

但是每当遇到这类的看守,艺术家情绪便是最低落,最痛不堪言的。

由于他所追求的是饥饿的艺术,是艺术本身,因此他不觉得饥饿是痛苦的,是难以忍耐的,能够说,他要的就是这种饥饿,由于恰恰是饥饿才能展现他的艺术,才能够成就他。

但是没有人会真正懂得,真正相信,因此看守有意给他制造机会进食的时候,他认为是对他的一种玷污。

而观众,也只是把他当作笼子里动物一样,只是当作生活的调料博取一笑而已,怀着同情或者许是讥笑的心态。

他想向人们证实,饥饿表演事实上很简单,但是人们死活不相信。

直到表演期限的四十天终止时,他的表演艺术依然没有得到观众的认同,而他也无法再找到一种能证明自己表演艺术的方法。

数年之后,没有人再对这种饥饿表演感兴趣了,好像人们私下达成了某种默契,到处都笼罩着厌恶饥饿表演的气氛。

尽管确信有一天,饥饿表演定会再次红火起来,但这关于活着的人毫无慰藉。

但是眼下,艺术家能做些什么呢。

最终他不得不受聘于马戏团,在马戏团,他依然燃起希望。

向世人证明,他的饥饿艺术不减当年,他要真正地撼动世界,达到前所未有的轰动。

但是兴奋的艺术家,忘了当今的形势,因此他的话只能引起懂行人的付之一笑。

在世人眼里,他远远不如那马戏团的兽更能吸引人的眼球,调起人的胃口,激起人的兴奋。

最后,他连同腐草一起被埋掉了,然而,从他那瞳孔已经放大的眼睛里还流露出一种不再是自豪而是坚定的信念:他还要继续饿下去。

卡夫卡自己说过:倘若心中没有对某种不可摧毁之物的信念,人便不能生存。

对艺术家而言,饥饿是一种象征,一种精神追求的象征,即卡夫卡所言一种不可摧毁之物的信念,但是在芸芸众生的物质世界里,鲜有他灵魂依托的归宿。

作者用艺术家至死不渝的这种执念这种追求,表达了人的现实生存的逆境,表达了人与社会,精神与物质,灵魂与肉体的无法达到与谐统一的矛盾。

《饥饿艺术家》读后感

《饥饿艺术家》读后感

《饥饿艺术家》读后感《饥饿艺术家》读后感读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首先出现在眼前的是一群“看客”的形象,就像鲁迅笔下冷观“孔乙己”命运的茶客,就像那群看杀革命者人头的麻木看客。

很巧合的,在描写冷漠的看客这点上,中西方竟然有着惊人的默契。

也许,麻木,本就不是属于一个民族的,而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孽根”性。

在人们普遍体会残忍带来的乐趣时,也没放过单纯的孩子。

“天气晴朗的时候,大家就把笼子挪到露天,这样做是为了孩子,他们对饥饿艺术家有着特殊的兴趣”,“他们看到这位身穿黑色紧身服、脸色苍白、瘦骨嶙峋的饥饿艺术家时神情紧张,目瞪口呆,为了壮胆,他们互相把手拉得紧紧的”,孩子的冷漠,让人颤栗,使人忍不住发出和鲁迅一样的呐喊“救救孩子”,而孩子们的麻木,让人不得不担忧这个民族的未来,不得不发问:这样的一代,怎样创造光明的未来?而饥饿艺术家自己的麻木与无知更是让人惊心,“他时而有礼貌地向大家点头打个招呼,时而用力微笑着回答大家的问题。

他还时不时把胳膊伸出栅栏,让人摸摸瞧瞧,以感觉到他是多么干瘦。

”他在追寻着自己所谓的艺术,然而,他失去的却是做人的权利与起码的人格尊严。

长期的“表演”,执着的“信念”,让他甘愿为此放弃自己本该有的思考能力,他已不以此为耻,反以次为荣了,这比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更让人悲悯。

也许,每个人的信念与理想都该得到尊重,我们姑且不去嘲弄“饥饿艺术家“的梦想,但只要审视一下他的理想,就不得不让人思索这样一个人生普遍存在的一个生存困境:不断地证明自己,而又永远无法证明自己。

“饥饿艺术家在饥饿表演期间是绝对不吃东西的,即使有人强迫他吃,他也会无动于衷。

他的艺术的荣誉不允许他这么做。

”他以这种方式证明着自己,证明着他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的专业性,然而,他的诚实,并没有得到他人的理解,“他们总认为,饥饿艺术家绝对有妙招搞点存货填填肚子”,“这些看守更是佩服他人灵艺高,竟在唱歌时也能吃东西”。

其实,他这样的努力是徒劳的,也是荒谬的,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他未曾思考过,因为愚昧的信念已经占据了他的头脑。

毕业论文例文-孤独的存在-----对卡夫卡《饥饿艺术家》的解读

毕业论文例文-孤独的存在-----对卡夫卡《饥饿艺术家》的解读

孤独的存在-----对卡夫卡《饥饿艺术家》的解读文/李莉《饥饿艺术家》创作于一九二二年,卡夫卡在其临终前两个月作做出最后修改;这是一部论者甚多,歧义甚众的意味性作品。

卡夫卡以抱负主义的表现手段展现了一个艺术家的生活际遇和人生的荒谬。

小说故事复杂且深刻易读,但浏览以后留给读者的倒是无尽的思考。

饥饿艺术家为了地道的饥饿艺术而献出了生命,然则却没有人真正观赏这类艺术。

他的不美观众只是在观赏他的饰演才艺;在不美观众眼里,他的饥饿饰演无异于马戏团的饰演。

这让艺术家痛苦莫明,因为“除他自己以外,即使行家也没有人知道,饥饿饰演是一件如此轻易的事,这真实是世界上最轻而易举的事了”。

几年以后,饥饿饰演为人们所厌弃了。

为了重振饥饿艺术,不幸的艺术家受聘于马戏团,不能不末尾了与兽类为伍的饰演。

可是没有人宁愿在他眼前住足观赏,就连管事的也懒得为他换牌记数了。

全部演出时代,谁也没有想起这位不幸的艺术家,更无人知道他究竟饿了若干天。

直到饰演完毕的日子,管事才发明曾经累卵之危的艺术家。

饥饿艺术家的临终遗嘱既充满抵触而又耐人寻味,卡夫卡写到:“我不时在欲望你们能赞美我的饥饿饰演,”饥饿艺术家说。

“我们也是赞美的,”管事迁当场回答说。

“但你们不应当赞美,”......“因为我只能受饿,我没有其余方法。

”饥饿艺术家说。

“你究竟为甚么没有其余方法呢?”管事说。

......“因为我找不到适宜自己口味的食品。

假设我找到如许的食品,请置信,我不会如许惊扰视听,并像你和大年夜家一样,吃得饱饱的。

”这是他最后的几句话,但在他那瞳孔曾经分散的眼睛里,流露着固然不在是自豪却依然是果断的信心:他要继续饿下去。

小说以饥饿艺术家被草草掩埋而了结,而浏览后给读者带来的震动却还缭绕心间。

卡夫卡经过这篇小说究竟要表现甚么呢?加缪说:“卡夫卡的世界实践上是一个不成言说的世界,人满怀着痛苦鼓足勇气在澡盆里垂纶,而且知道甚么也钓不下去。

”这是一种掉望,更是一种无人了解的孤独。

《饥饿艺术家》读后感3篇

《饥饿艺术家》读后感3篇

《饥饿艺术家》读后感01信念所致,虽死不悔-----《饥饿艺术家》读后感恭城所刘永胜《饥饿艺术家》成于作者弗兰兹·卡夫卡去世前几个月,可以说这篇短篇小说寄托了作者的精神:为了自己所坚持的事物,甚至能够或主动、或被动的牺牲自己。

《饥饿艺术家》描述了绝食表演者将自己关在铁笼内进行表演,时间长达四十天。

但是人们怀疑他并未完全绝食,他为了证明自己,会唱歌给看守为他们提神,甚至出钱替他们买早餐。

可荒唐的是,看守居然怀疑他竟然可以边唱歌边偷食,甚至认为买早餐是在贿赂他们。

他讨厌别人说他是因为饥饿才停止演出。

其实他真正不满的是表演期满时的下台,他本可以继续饿下去,去追求更高更远的艺术。

表演结束时,绝食者已经骨瘦如柴,不能支持。

后来他被一个马戏团聘去,把关他的笼子放在离兽场很近的道口,为的是游客去看野兽时能顺便看到他。

可是人们忘了更换记日牌,绝食者无限期地绝食下去,终于饿死。

咋一看,小说中绝食者从事的是真正的艺术,却不被人理解和认同,着力体现了饥饿艺术家对自己的事业——饥饿艺术的执著追求、至死不渝的坚定信念及渴望被真正理解的强烈愿望,此外还突出叙写了不解真意的观众对这种艺术的麻木和诋毁,塑造了一个具有高洁情操的艺术殉道者形象。

这是一种为了理想、为了梦想、为了自己毕生所坚持的事物所体现的一种大无畏精神,他体现在艺术,却不拘泥于艺术。

饥饿艺术家的生存困境就是我们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而这困境源自于人与社会的矛盾,高雅与庸俗的矛盾,精神与物质的矛盾。

我们每个人既是独立个体,同时又是社会的人。

社会的价值取向,社会的流行时尚,无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思维。

当社会以"钱、车、房、名、利"作为成功象征的时候,人们不得不在物质利益面前低下高贵的头颅,像饥饿艺术家那样在名利面前保持自我,坚守信念,最后为了信念牺牲自我的,少之又少。

但其实卡夫卡在小说里也取了巧:绝食者并非主动想要绝食。

一开始,绝食者是因为找不到适合自己胃口的食物,才想要做绝食表演者,这大概是患上了厌食症,如果那时候有撒尿牛丸的话或许他就不会饿死了。

饥饿艺术家

饥饿艺术家

布拉格城中卡夫卡的雕塑 ?
主要作品
• 卡夫卡被誉为20世纪文学巨匠、现代主义文学奠基人之一; • 其作品以晦涩难懂著称,谜一般的作品留给读者广阔的思考
空间;主要长篇代表作有“孤独三部曲”《美国》、《审 判》、《城堡》。中短篇小说占其作品的大部分,《变形记》 在西方广为人知,《判决》、《在流放地》、《乡村医生》 和《饥饿艺术家》等都是非常著名的作品。
• 卡夫卡在《饥饿艺术家》中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越界的叙述手法 ,描述了艺术家不
为人们所理解的痛苦处境。
• 在小说文本中 ,周围的观众构成了“看”的主体世界 ,艺术家构成了“被看”的主体
世界 ;通过对这个二元世界的构筑 ,作者表现了自己作为生活在异化了的物质世界中 的精神个体对人类精神道路的探索这篇小说有一种惊人的美,这种美不仅植根于卡夫 卡对于人性和世界图景的洞察,也来自它的文体和形式的奇特。
• 作品描述了歌唱艺人为了生存,为了使自己的艺术达到“最高境界”,竟把
绝路作为出路,以绝食表演作为谋生手段,宣称可以40天不进食而引吭高歌 表演,进而发展到为绝食而绝食的“艺术”境界,仿佛饥饿真的就与人的肉 体感觉离开了一样。40天过去了,他仍坚持要绝食表演下去,后被经理强迫 进食。
• 艺术家深为他的饥饿艺术未达佳境而遗憾,更为人们对他的艺术追求不理解
• 当读者确认了这种种秩序的存在,并己经感到它提供给自己的经验时,又突然发现自
己已经被远远抛开,进入了莫明其妙的迷雾中。这时候,他们重新感到不适应,并将 这种感觉保持到最后。
二、作品赏析
作品寓意
• 骨瘦如柴的艺术家的意象有多重寓意,是人性异化、精神展品化和艺术异化 • •
的象征,是现代人痛苦悲哀现状的写照。 这里的饥饿艺术家实际上已经被群众异化为动物了,作为一个异质的存在他 很快被世界抛弃掉了。 骨瘦如柴的艺术家的意象有多重寓意,是人性异化、精神展品化和艺术异化 的象征,是现代人痛苦悲哀现状的写照-存在的孤独感与荒谬感 ,艺术的孤独 与庸众的泛滥。 本文是以直觉为先导,认为真实的卡夫卡实则把注意力都放在他自身—他的 病,他的梦,他的焦虑,他最琐碎的日常生活,他的一切描述和追问都是从 自身开始的,他作品中的不安和绝望正是来源于他敏感而压抑的生活。 《饥饿艺术家》中那个艺术的殉难者形象其实是一个象征 ,他饿死笼中的深 刻寓意是精神上的饥饿。由此 ,卡夫卡揭示了现代社会的异化现象以及人的 生存窘境 ,为人类认识自己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饥饿艺术家是一位殉道者,而且是一位不为人所理解的寂寞的殉道者。进一步, 结合作者卡夫卡本人的生平遭际,及他所处的现代社会, 饥饿艺术家"其实就 是作家、艺术家在现代社会的时代境遇的文学写真,真正的艺术家,在现时代 都是寂寞的殉道者,他们是守夜人

解读卡夫卡《饥饿艺术家》

解读卡夫卡《饥饿艺术家》

匠心独运,筑造离奇世界——《饥饿艺术家》解读[摘要]写于1922年的《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为数甚少的珍爱作品之一,在这部文学作品中,卡夫卡匠心独运,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荒诞却又真实的离奇世界。

[关键词]叙述视角;饥饿;艺术手法《饥饿艺术家》这部短篇小说一直被公认为卡夫卡的经典作品之一,关于这部小说可以从许多方面去阐释。

本文尝试着从叙述视角、饥饿意象以及文中艺术手法的运用这三个方面对这一小说进行解读,走进卡夫卡为我们筑造的离奇世界。

本文的叙事视角很有特点,一方面似乎是第三人称外视角,另一方面又似乎是第三人称内视角。

乍一看来,这个故事的叙述者总是用貌似平静客观的口吻叙事,我们可以猜测,这是一个站在故事之外的叙述者在用旁观眼光叙事。

这种第三人称外视角叙事是卡夫卡惯用的,往往给人一种冷静、客观、可靠的感觉。

在全文中,这一叙述方式是显而易见的,在此就不再举例。

然而,仔细品读之下,我们不难发现,这篇小说在叙述语言方面明显区别于其他卡夫卡式的小说,不完全是一片平静,而是活泼泼的,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

这正是由于作者在第三人称外视角叙述之中又穿插了第三人称内视角的叙述方式。

第三人称内视角是叙述者采用故事内人物的眼光叙事,这种的叙述视角带来的叙述语言往往是主观的、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的。

“其实他自己明白,饥饿表演极为简单,是世上最容易做的事,这一点恐怕连行家也不清楚”。

类似这样的频繁使用极端的、夸张的、渲染力强的句式在全文中比比皆是。

其中较为经典的是在结束了40天饥饿艺术表演之后,饥饿艺术家从笼子里出来,经理人向众人展示饥饿艺术家虚弱惨象的那一段描写。

“经理双手卡住饥饿艺术家的细腰,有些过分小心翼翼,他的动作神情使人联想到,他手中不是一个活人,而是一件极易破碎的物品。

这时经理或许暗中轻轻碰了一下饥饿艺术家,以致于他的双脚和上身左右摇摆不停”“饥饿艺术家任其摆布,他脑袋聋拉在胸前,好像它是不听使唤地滚到那里,然后又莫名其妙地一动不动。

卡夫卡《饥饿艺术家》读后感

卡夫卡《饥饿艺术家》读后感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卡夫卡《饥饿艺术家》读后感《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创作于一九二二年,在临终前两个月作最后修改过的唯一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也是论者甚众,歧义甚多的一部象征性作品。

卡夫卡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艺术地展现了一个纯粹艺术家的生存竟遇和矛盾以及人生的荒诞。

小说故事简单,通俗易读,而阅读之后留给我们的却是深深的困惑和无尽的思索。

困惑也好,思索也罢,留在以后再讨论,我们还是先一同走进文本吧!饥饿艺术家经历四十天的饥饿极限在人生的大舞台为观众表演——我认为是展示——纯粹的饥饿艺术,引来观众如云,掌声阵阵。

艺术家并没有因此而陶醉其中,因为他清醒的意识到:他的观众.粉丝并不是真正在欣赏他的纯粹艺术,而是在欣赏他的表演才艺;在观众眼里,一个人不吃不喝能忍饿四十天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所谓的饥饿表演无异于马戏团的表演,杂耍艺人的表演。

这的确让艺术家痛苦莫明,因为“除了他自己以外,即使行家也没有人知道,饥饿表演是一件如此容易的事,这实在是世界上最轻而易举的事了”。

一个献身纯艺术的人凭着艺术家的良知和荣誉感,在表演期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点食不进的”,更何况他压根儿不是在表演,而是在展示艺术本身,“但是没有人相信”,从演出经理到由众人推选出的看守,“没有一个人能够认真体察他的心情”。

这才是艺术家感到痛苦的真实原因。

几年以后,人们开始厌弃这种饥饿表演了。

为了重振饥饿艺术,可怜的艺术家不得不受聘于马戏团,开始了与兽类为伍的演艺生涯。

演出的那天,蜂涌而至的观众“从他身边扬长而过,不屑一顾”,直奔野兽表演区,没有人愿意在他面前住足停留,就连管事也懒得为他换牌记数了。

整个演出期间,谁也没有记起这位可怜的艺术家,谁也不知道他到底饿了多少天。

直到表演告终的日子,管事在拨弄笼子里的腐草堆时才发现已经奄奄一息的艺术家。

令人不解的是饥饿艺术家的临终遗言既充满矛盾而又耐人寻味。

卡夫卡写到:“我一直在希望你们能赞赏我的饥饿表演,”饥饿艺术家说。

善恶的彼岸——卡夫卡《饥饿艺术家》再解读

善恶的彼岸——卡夫卡《饥饿艺术家》再解读

善恶的彼岸——卡夫卡《饥饿艺术家》再解读作者:巩婕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9期摘要:卡夫卡的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描述了一位从事饥饿表演的艺人,一生苦苦追求世人的认可,最终在遗忘中死去。

这是卡夫卡的短篇代表作之一,对这篇作品,传统的解读多从社会批评角度入手,将饥饿表演视作艺术的隐喻,将主人公当作艺术家的化身,以善恶美丑两分的态度看待主人公和社会,认为主题是社会冷漠,艺术家得不到理解。

笔者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卡夫卡本人的经历和创作特点,对这一解读范式提出了异议,并指出这篇作品并不包含任何价值上的倾向。

作者笔下描述的是孤独渺小的个人和价值失能的强大社会,而这正是卡夫卡作品的现代性所在。

关键词:卡夫卡饥饿艺术家价值社会批判现代性一、对传统解读范式的反思——《饥饿艺术家》并非关于饥饿或艺术对卡夫卡的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很多传统的解读都是以饥饿和艺术来切入的。

因为“饥饿”这个词所具有的社会意义,才使得读者不由自主地根据“饥饿”一词的话语范围,对之做了解读和联想,努力将之嵌入常规的理性框架:一个人饥饿,当然与贫穷分不开,而贫穷当然与社会不公分不开,饿死更与社会冷漠分不开……于是,小说《饥饿艺术家》就很容易被当作社会批判小说了。

再加上主人公是个表演者,表演就被直接当作了艺术的象征。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饥饿艺术家》在很多文学作品分析中被放在社会道德批判的框架下去理解。

在这种框架下,《饥饿艺术家》就成了一则社会批判的寓言。

如果将《饥饿艺术家》视为社会批判寓言,则整篇文章的主旨可以很简单:娱乐化的商业社会,不被理解的艺术家命运悲惨。

不少论文都在指责观众或庸众对主人公毫无怜悯,对“艺术”完全无知,例如:被“看”的对象的痛苦得不到一丝同情。

a饥饿艺术家为了纯粹的饥饿艺术而献出了生命,然而却没有人真正欣赏这种艺术。

他的观众只是在欣赏他的表演才艺;在观众眼里,他的饥饿表演无异于马戏团的表演。

解读卡夫卡《饥饿艺术家》

解读卡夫卡《饥饿艺术家》

匠心独运,筑造离奇世界——《饥饿艺术家》解读[摘要]写于1922年的《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为数甚少的珍爱作品之一,在这部文学作品中,卡夫卡匠心独运,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荒诞却又真实的离奇世界。

[关键词]叙述视角;饥饿;艺术手法《饥饿艺术家》这部短篇小说一直被公认为卡夫卡的经典作品之一,关于这部小说可以从许多方面去阐释。

本文尝试着从叙述视角、饥饿意象以及文中艺术手法的运用这三个方面对这一小说进行解读,走进卡夫卡为我们筑造的离奇世界。

本文的叙事视角很有特点,一方面似乎是第三人称外视角,另一方面又似乎是第三人称内视角。

乍一看来,这个故事的叙述者总是用貌似平静客观的口吻叙事,我们可以猜测,这是一个站在故事之外的叙述者在用旁观眼光叙事。

这种第三人称外视角叙事是卡夫卡惯用的,往往给人一种冷静、客观、可靠的感觉。

在全文中,这一叙述方式是显而易见的,在此就不再举例。

然而,仔细品读之下,我们不难发现,这篇小说在叙述语言方面明显区别于其他卡夫卡式的小说,不完全是一片平静,而是活泼泼的,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

这正是由于作者在第三人称外视角叙述之中又穿插了第三人称内视角的叙述方式。

第三人称内视角是叙述者采用故事内人物的眼光叙事,这种的叙述视角带来的叙述语言往往是主观的、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的。

“其实他自己明白,饥饿表演极为简单,是世上最容易做的事,这一点恐怕连行家也不清楚”。

类似这样的频繁使用极端的、夸张的、渲染力强的句式在全文中比比皆是。

其中较为经典的是在结束了40天饥饿艺术表演之后,饥饿艺术家从笼子里出来,经理人向众人展示饥饿艺术家虚弱惨象的那一段描写。

“经理双手卡住饥饿艺术家的细腰,有些过分小心翼翼,他的动作神情使人联想到,他手中不是一个活人,而是一件极易破碎的物品。

这时经理或许暗中轻轻碰了一下饥饿艺术家,以致于他的双脚和上身左右摇摆不停”“饥饿艺术家任其摆布,他脑袋聋拉在胸前,好像它是不听使唤地滚到那里,然后又莫名其妙地一动不动。

宿命的选择把绝路当出路的悖谬——读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

宿命的选择把绝路当出路的悖谬——读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

宿命的选择:“把绝路当出路’’的悖谬——读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陈云(南昌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摘要:卡夫卡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有自传色彩,《饥饿艺术家》无疑地是作家自己的生命写照。

是作家内心体验的真实表达。

作者通过对艺术家的生存状态和对“豹”的生存状态的对比性描述.来说明艺术家在生活这个难以逃脱的陷阱中采取一种悲壮的态度来实践自己行使“自由”的权利一一拒吃不一合自己胃口的食物.宁愿饿死也不迁就,而“豹”则“生活在一种熟悉的、不加思考的舍糊之中”.在“无思的公众生活中失去了真正的自我”。

关键词:卡夫卡:孤独;宿命;自由卡夫卡1917年患肺结核.1924年春创作了著名的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

1924年5月卡夫卡的病变发展到喉咙,使他既不能吃也不能喝,在饥饿和消瘦中校对了《饥饿艺术家》,1924年6月卡夫卡病逝。

据说当卡夫卡完成短篇小说集《饥饿艺术家》的校对工作后,他长时间地流泪不止。

Ⅲ为什么具有超强控制能力的他会以这样一种“流泪不止”的方式来面对这薄薄的一册小说集呢?我想这是一个清晰地知道死亡将到的人面对自己亲手写下的预言的情感的坦率表露。

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无疑地是作家自己的生命写照,是作家内心体验的真实表达。

一、孤独’我们都知道.卡夫卡是个孤独的人.他在孤独中写作,又在写作着孤独。

…孤独是卡夫卡的命运.也是卡夫卡作品主人公的命运。

在《饥饿艺术家》中,孤独就是一个鲜明的主题。

从文本中来看.艺术家的孤独来自于两个方面,即艺术家自己的选择和观众对艺术家的不理解。

这两者共同作用,形成了笼内的艺术家和笼外的经理观众等人的隔膜.从而使孤独成了艺术家的宿命:他孤独地活着,又孤独地死去。

艺术家对饥饿表演这一行爱得发狂.他只要一想到吃就恶心.他的生活目的即是供人家参观.于是他心甘情愿地满心欢喜地坐在笼内.甚至在饥饿表演期满后也不愿离开笼子。

正如卡夫卡本人,卡夫卡将创作看得高于~切.他说“我写作.所以我存在”.卡夫卡拒斥了一切世俗的快乐,他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在无人打扰的地窖垦独自写作。

饥饿艺术家读后感(共8篇)

饥饿艺术家读后感(共8篇)

饥饿艺术家读后感(共8篇)篇:饥饿艺术家读后感这几天拜读了卡夫卡的这篇《饥饿艺术家》,在短短五千余字的文字里,用奇异的笔调讲述了一个荒诞不羁但又充满现实意味的故事:饥饿艺术家以表演饥饿为生,并以这样的表演招徕大批观众。

渐渐他对自己的表演产生了荣誉感,从没有自觉自愿离开过兽笼,还为别人不给他机会成为“空前伟大的饥饿艺术家”而深感苦恼。

可随着时代的变迁,曾备受观众喝彩的饥饿艺术家逐渐被人们抛弃了,观众不再对所谓的“饥饿艺术”感兴趣。

他只好“屈尊”加入一个马戏团,他的表演也成了一个次要节目,马戏团的观众对黑豹更感兴趣。

而他被人们忘却了,最后连同烂草一起被悄无声息地埋掉。

令我震惊的是,饥饿艺术家临死前的表白。

他只能挨饿是因为“找不到适合自己胃口的食物,假如能找到适合的食物,请相信,我不会这样惊动视听,并象你和大家一样,吃得饱饱的。

”这句话曾让我落泪,而对饥饿艺术家的感情变得复杂了起来,不再是单纯的同情,感慨,而是有一种无奈与崇敬之情参杂在内。

饥饿艺术家在临死之前告诉人们,他之所以不吃东西,是因为找不到适合自己口味的食物。

语出惊人,原来艺术家并不是真正的因为对艺术的追求而不吃东西的,而是因为不能。

原来艺术家也不是多么神圣的人,他也不是为了艺术可以连生命都不要的人。

但是转过头来再冷静的想一想,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因为没有合适自己口味的东西吃就能一直饿着自己而不勉强吃一点东西呢?当然不是,绝大多数人都是做不到的,也许这就是我对艺术家有崇敬之感的地方。

文章里有这样的一句话“这是他最后的几句话,但在他那瞳孔已经扩散的眼睛里,流露着虽然不再是骄傲,却仍然坚定的信念:他要继续饿下去。

”我想,饥饿艺术家不再骄傲是因为自己没有合适食物的无奈,而仍然坚定就是自己对艺术的坚持和追求了。

美国文艺理论家R·W·斯托尔曼从三个不同的层次来理解其中的含义:社会学的、宗教的和形而上学的。

首先“绝食艺人在笼中的困境代表了艺术家在现代世界中的困境:与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格格不入。

卡夫卡饥饿艺术家的理解

卡夫卡饥饿艺术家的理解

卡夫卡饥饿艺术家的理解
卡夫卡《饥饿艺术家》的理解:
1.小说着力刻画了饥饿艺术家对自己的事业--饥饿艺术的执著追求、至死不渝的坚定信念及渴望被真正理解的强烈愿望,此外还突出叙写了不解真意的观众对这种艺术的麻木和诋毁。

2.饥饿实际上就是饥饿艺术家对这个世界的一种对抗方式。

3.小说成功塑造了一个具有高洁情操的艺术殉道者形象。

饥饿艺术家从命运的顶峰而跌落到命运的低谷,直到最后以死来表示抗议,强大的社会力量扭曲了艺术家的命运,但没有扭曲艺术家理想人格的追求,相反使他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信念变得更执著、更虔诚、更坚定。

刍议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

刍议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

刍议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作者:杨坤伦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8期摘要:《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晚年作品中的代表著,卡夫卡本人对这部作品的评价很高,卡夫卡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真实的内心体验。

本文将就本篇短篇小说进以及卡夫卡的异化与荒诞的创作手法进行赏析。

关键词:异化;孤独;荒诞;悲剧[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8—00—02引言小说意境的美学特征文中意境本质上是文中作家把握自然和社会人生,并将主观内情与客观物境交织渗透而构成的艺术境界。

与诗歌意境相比,小说意境具有真情真景的融入的独特特点。

《饥饿艺术家》正是卡夫卡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被理解甚至误解通过第三人称叙事,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作者通过荒诞的情节无情的揭露在资本主义初期,资本积累的血腥以及对人性的冷漠,集中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闪耀着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一、含蓄蕴意的浑融卡夫卡《饥饿艺术家》讲述了一个痴迷艺术的表演者,从其风靡全城的艺术巅峰到被人厌弃的落寞,始终不被观众真正理解而孤独痛苦直至无声死去的过程,由此为我们塑造一个艺术殉道者形象,深刻揭示了艺术与社会之间的脱节,以及人类生活的困境,为人类认识自己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与方法。

由于其思想内涵是如此深厚,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探索和阐释,见仁见智,各有千秋。

(一)人的异化从小说中看到,饥饿艺术家对观众非常的真诚,在表演过程中,抵挡住看管人的食物诱惑,不同商人同流合污,维护“艺术”的纯洁性,体现“艺术家”的强烈的艺术自尊。

其次,在艺术家为自己的艺术梦想逝去后,一只美洲豹占据了他的表演舞台,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批判了饥饿艺术的非人性,饥饿艺术家的境遇还不如动物。

再次,资本主义社会初期,人与人之间的漠视,在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艺术家为了证明饥饿艺术的纯洁,在饥饿至极的情况下不听的高声歌唱,反而被观众嘲笑为技艺高超,能边唱边吃。

饥饿是一种独特自我的生存方式--解读《饥饿艺术家》

饥饿是一种独特自我的生存方式--解读《饥饿艺术家》

odern chinese M53XIANDAI YUWEN2014.08学研究文1922年,卡夫卡创作了《饥饿艺术家》,一直被公认为卡夫卡最杰出的短篇小说之一,也是卡夫卡生前认可发表的少数作品之一。

像卡夫卡这样对写作极尽严格的作家,他生前认可发表的作品都是他自己较为满意的作品。

小说描写了一位以饥饿表演为职业的艺术家从光辉到落魄的一生。

读后,我们不禁要问:真的有饥饿表演吗?饥饿表演的确曾经在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存在过。

不过,即使确实存在过这种性质的表演,我相信作家也只是把它作为一种素材,通过想象对这个素材进行加工,给我们展现一个包含自我生存价值的世界。

一、饥饿与艺术的悖谬这部小说里的艺术家表演饥饿,饥饿就是他从事的艺术。

饥饿——艺术,多么大的悖谬!饥饿,是一种自虐的行为,还是一种艺术?那么我们现在讨论一个问题:饥饿是不是一种艺术?首先,艺术需要显示为作品,显示为一个可以公开看到、听到或触到的形式,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艺术品。

艺术品是艺术家创造性的产物,其中往往凝结着真善美。

那么饥饿呢?饥饿是作为一种纯粹的内在感受,它无法获得一种可见的形式。

饥饿艺术家是在表演一种虚无,饥饿表演的结果是没有任何的东西产生。

观众们所能看到的是“脸色异常苍白、全身瘦骨嶙峋的饥饿艺术家”,这不过是饥饿在人身上所产生的必然的生理结果。

看到艺术家的这个样子,人们就能理解什么是饥饿吗?小说中有这样的一段描述:“一个家长领着他的孩子指着饥饿艺术家向孩子们详细讲解这是怎么一回事。

……孩子呢,由于他们缺乏足够的学历和生活阅历,总是理解不了——他们懂得什么是饥饿吗?”[1]显然,世界要求能够被观看到的东西,而饥饿艺术家却只能提供虚无,即使他努力地表演饥饿,依旧无法被世界了解和触摸。

那么饥饿表演结果就是“人们从他身旁扬长而过,不屑一顾”[2]。

饥饿艺术家从未真正给予观赏者任何东西,所谓的“饥饿艺术”不过是将一种自然感觉发展成为一种风格,它根本不能称之为艺术家的创造。

艺术家的生存困境——论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

艺术家的生存困境——论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

的铁笼 , 囚禁着他 的意志, 所以当表演 的天数完成 时 , 不愿意走 出铁 笼 。对 于 正常 的生 活产 生 了抵 他 触 的情 绪 , 愿 更 多 地 呆 在铁 笼 中 , 在 一 定 意 义 情 这 上是对 现实生 活的逃避 。“ 异化 是 人必 经 的精神 历 程 , 化 又 使 人 停 留在 永 远 达 不 到纯 粹 的痛 苦 之 异
贵地追求 自己存 在 的价值 , 允许 自己和 外 在 的世 不
的人 隔离 开 , 一 直 呆 在 铁 笼 中 , 且 形 成 了一 种 他 并 心理定 势 : 不属 于外 在 的世 界 , 他 而更 适 合 于在 铁 笼 中生 活 。因此 , 始终 不 愿 意 走 出铁 笼 , 特 别 他 并 享受在 铁 笼 中进 行 饥 饿 表 演 的生 活。铁 笼 存 在 于 他 的内心深 处 , 是 别 人 无 法进 入 的世 界 , 那 因此 他 只能孤 独地生 存 。
恋地描写 的不可 知力量 的一个譬 喻” 。 铁笼把 “ 饥饿 艺术 家” 与外 在 的世界 、 现实 中 与
卡 夫卡在保 险公 司 当职 员 , 部 分时 间 是在 办 大 公室里度 过 的。这种 单调 的 办公 室生 活 , 他感 到 让 很枯燥 。卡夫 卡酷爱 写作 , 曾多次 想 辞去 工 作专 心
于写作 , 但为 了家人 , 却 不得 不坚 持 下来 。 于是 , 他
办公室对 于 卡 夫 卡 而 言 , 成 了一 个 笼 子 , 存 在 就 生
2 9
期间, 没有 自由和 乐趣 。艺 术 家 的 存 在 是 痛 苦 的 ,
因为没有 人 对 他 的艺 术 有 着 深 刻 的理 解 。他 一 直
[ 摘
要 ] 小说《 饥饿 艺术 家》 写了艺术家从受欢迎到被人遗忘的过程 , 铁笼是饥饿 艺术 家的生活的空间, 他

卡夫卡《饥饿的艺术家》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卡夫卡《饥饿的艺术家》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卡夫卡《饥饿的艺术家》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卡夫卡《饥饿的艺术家》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作品提要】饥饿艺术家的表演曾经受到隆重欢迎,那是饥饿艺术的黄金时代,成群结队的观众麇集在他的笼子前,以无比的惊奇注视他,惊叹他非同寻常的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卡夫卡《饥饿艺术家》主人公形象
------透析灵魂
陈钊
弗兰兹·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欧洲著名表现主义作家,其作品大多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手法,用寓言体的形式,别开生面的手法,成就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他塑造的形象背后的寓意深刻且定论众多,其中“饥饿艺术家”的形象便道出了人类的普遍的生存境遇,至少目前或可以预见的未来的一段时间里,“饥饿艺术家”所包含的思想是很博大深邃的,是有气强烈现实意义的,甚至是永恒的。

小说的开始部分便给我们介绍了“他”的外貌:“身穿黑色紧身衣,脸色异常苍白,全身瘦骨嶙峋”,“他”把表演饥饿当做自己理想的事业,而且还相当的执着和痴迷。

“他”会用唱歌或是与人们安排的固守人员彻夜不眠的逗乐取笑,用以证明自己没有吃东西,“他”也会为只有四十天的表演期而不满,人们会喜气洋洋的祝贺“他”,迎接“他”,可“他”却不愿意离开笼子,“他”认为“现在才十四天,为什么要停止?他本可以坚持更久,无限长久地坚持下去”“只有饥饿艺术家不满意,总是他一个不满意”,别人对自己的要求很少,可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却盲目很高,别人只要求你四十天,可你却要求“无限长久”,我们可以把这个理解成为欲望吗?那么,我们先可以把“饥饿”具体化,现今,金钱可以使我们暂时饱腹,但是也可以让我们“饥饿”,譬如对于爱情,亲情,名声,权力,财富等等一切我们所苦苦痴求不得的,我们都显出
无比的“饥饿”,我们的追求,原本对真正理想的追求,都变成了一种终极目标,为了达到目标,我们不断地去追求,不断地去竞争,不断地被挑战,不断地不顾一切的向前赶,然而也不断地迷失,不断地空虚······大多数人会从其中获得快乐,但快乐是来源于达到目的后的那种“饱食感”,在饱食乊后又开始一个3年计划或5年计划,然后继续在那些“3年,5年”里埋头赶奋力追,可是有人突然问他一句,你生活美好吗?然后才细细一想,原来在那些3年5年里唯一清晰的就是饱食感,而其中留下的记忆却是模糊模糊更模糊,恍惚乊间,人生里原来用不停奔走所换来的“饱食”是那么的不堪一击,没有一点点真情的感受和温情的回忆,一个没有回忆的人是不会生活也不会懂得珍惜生活的人,在他的人生后面只有那么几个可怜的“饱食感”了!
卡夫卡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可以活下去,但我无法生存”的确,生活对于我们每个孤独而又脆弱的人来说,真是太残酷了,但是生活又是做简单的,因为没有人比自己更清楚自己内心需要什么,自己究竟喜欢什么。

我们的生活是让别人“污染”了的生活,在别人的拥挤中,我们失去了方向,我们也失去了像童年那样的快乐,于是,我们怀抱着自己忐忑的上路了,人生这条路我们行走得异常艰难。

我们的要求不能被满足时,可能不是有的东西太难得到,而是有的东西我们唾手可得。

也许,只有当我们生活中只剩下一间仅能容身的房子,一套简单的日用品和生存的必需品后,我们才会发现生活中太多东西属于多余,而快乐的活着,才是我们生活的原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