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沉淀池结构及工作过程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效沉淀池结构及工作过程说明 1
2
3
4
5
7
10
8
9
11
12
13
15161718
19
21
2223242526
2014
6
1.电机;
2.减速机;
3.减速机基座;
4.走台;
5.护边;
6.联轴器;
7.出水管;
8.出水堰;
9.溢
流堰;10.导流筒;11.槽体;12.主轴;13.支脚;14.楼梯;15.进水渠;16.进水法兰;17.进
水弯管;18.刮泥板;19.桨板;20.导流筒连接板;21.排泥管;22.辅助刮泥板;23.下轴承;
24.承座;25.泥斗。
一、沉淀池主要分为6个部分,其结构组成及功能如下:
1.减速机座/走台/楼梯
减速基座用来固定减速机及联轴器,走台用来固定减速基座及设备维护、沉淀效果观察,楼梯方便人工检修、设备维护。
2.减速搅拌机
包括减速机、轴联器、主轴、下轴承、承座等部分
控制搅拌速度,确保低层薄污泥层能被打烂、搅起到一定高度后,与中上层的细小絮凝体凝聚结合形成大絮体,这些大絮体可以下沉而不被打散,保证大絮体形成及沉降,污泥沉降性能得到优化。
3.进出水及布水系统
包括进水渠、进水弯管、进水双法兰、导流筒、导流筒连接板、出水渠、溢流堰、出水管、出水管法兰、桨板。
控制进水流量流速,上一单元的水通过进水渠进入导流筒,在导流筒经过缓冲后,沿导流筒均匀向下流动到支撑桶后,进入补水系统,在补水系统均匀出水后,缓慢上升,并与池底的细小絮体碰撞凝聚吸附,形成大的絮体,在重力作用大于阻力作用下下沉,絮体被不断捕集下沉,上清液中的絮体不断减少,通过溢流堰时进一步拦截絮体,后进入出水渠,排入到下一反应单元。
进水流量、流速与出水流量、流速的平衡性,溢流堰对絮体的拦截等的控制是沉淀池沉淀效果好的保证。
4.底部布水刮泥系统
包括桨板、刮泥板、支撑桶、连接法兰等
导流筒底端的污水经过支撑桶后进入桨板,在桨板内缓冲后进行均匀分布后,从桨板底部开口处排出,形成较小速度的均匀流速,由周边上升至溢流堰。在布水过程中,桨板在电机带动下,缓慢转动,底层污泥积累到一定高度后,与刮泥板接触,污泥被搅动打散,部分较小的絮体慢慢浮起来,与水中其他絮体聚集结合形成大絮体而沉淀。
5.排泥系统
辅助刮泥板、泥斗、排泥管、排泥管法兰、排泥泵、排泥阀等
沉淀池底部在一定时间内累计形成较多的污泥,经过沉淀后,含水率相对减小,后自留进入排泥斗。在辅助刮板的作用下,将排泥斗壁聚集的污泥刮下,通过排泥管、排泥泵排出。防止污泥在泥斗层积堵塞排泥管。排泥管口并联接入压缩空气和水管,对高效沉淀池进行反冲洗。
6.沉淀槽本体
槽体由沉淀区域、贮泥区域、走道、护栏等组成,内置出水堰、清洗驱动机构、反应槽体、支脚、筋板、加强板等。
槽体是废水进行絮凝沉淀反应的载体和反应容器。根据需要可采用碳钢或不锈钢等材质,可为圆柱状,内部涂防腐材料。
二、反应槽的整体功能
上一单元含有细小絮体的出水通过进水渠进入到导流筒,在导流筒上端经过缓冲均匀后流入到导流筒底端,进入补水系统导流筒底端的水流经过支撑桶后进入桨板,在桨板内缓冲后均匀分布,从桨板底部开口处排出,形成较小速度的较均匀上升流。在布水过程中,桨板在电机带动下,缓慢转动,底层污泥积累到一定高度后,与刮泥板接触,污泥被搅动打散,部分较小的絮体慢慢浮起来。此时来自补水系统的水流与池底的被搅起来的细小絮体碰撞凝聚吸附,形成大的絮体,絮体被不断捕集下沉,上清液中的絮体不断减少,小絮体不断聚集结合形成大絮体,在重力作用大于阻力作用下下沉沉淀,而上清液通过溢流堰进一步拦截絮体后进入出水渠,排入到下一反应单元,起到高效沉淀的作用。
沉淀池底部在一定时间内累计形成较多的污泥,经过沉淀后,含水率相对减小,后自留进入排泥斗。在辅助刮板的作用下,将排泥斗壁聚集的污泥刮下,通过排泥管、排泥泵排出。排泥管口并联接入压缩空气和水管,对高效沉淀池进行反冲洗,以防止导流筒、排泥管、布水管等堵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