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廖耀湘
• 廖耀湘(1906.05—1968.12),汉族,别号建楚。湖南邵 阳人,国民党将领,爱国民主人士,曾任蒋介石“五大王 牌军”之一的第六军军长。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后留学 法国,回国后参加南京保卫战,1940年同杜聿明率领中国 远征军赴缅甸抗日,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1948年 10月辽沈战役后,廖耀湘战败被俘,后于1961年12月作 为特赦战犯被释放。文革期间遭到打击,于1968年12月2 日在批斗会上心脏病突发逝于北京。
部队番号 第五军 第六军
入缅人数 42000 30000
死亡Biblioteka Baidu数 21100 17600
第六十六军 合计
31000 103000
16780 56480
第二次远征结果
• 第二次入缅作战,中国驻印军伤亡1.8万余人,歼 灭日军4.8万余人,收复缅甸土地约13万平方公里 。滇西中国远征军伤亡67403人,歼灭日军21057 人,解放滇西全部土地约3.8万平方公里。中国远 征军完成了中国战略大反攻的全面胜利。 • 下图为驻印军在空军支援下向缅北挺进
·
主讲人:吕卫峰 组员:韩亚男 史孟丹 宋晨
陈科理
中国远征军
1941 -- 1945
著名指挥官
• • • • • • • • 孙立人 杜聿明 史迪威 卫立煌 罗卓英 廖耀湘 戴安澜 宋希濂
中国远征军第一路指挥系统表 (1942年3月至8月) 第一路司令长官 卫立煌(未到任) 罗卓英(继任) 第5军(军长) 杜聿明 第200师(师长) 戴安澜 新编第22师(师长) 廖耀湘 新编38师(师长) 孙立人 中国远征军第二路指挥系统表(1943年至1945年3月) 司令长官 陈诚 卫立煌(1943年冬继任) 第十一集团军 总司令 宋希濂 中国远征军驻印指挥系统 (1942年至1945年日本投降) 总指挥 史迪威 副总指挥 郑洞国 新编第1军(军长) 郑洞国(兼任,孙立人继任) 新编第38师(师长) 孙立人(李鸿继任) 新编第6军(1944年8月攻克密支那后组建,军长) 廖耀湘 新编第22师(师长) 廖耀湘
——蒋介石
中缅印(CBI)的成立
为了有效地协调各 国军队统一抗日,在华 盛顿举行的阿卡迪亚会 议决定将缅甸、泰国和 越南从东南亚战区中划 出来,与中国战区合并 为中缅印战区(CBI), 由蒋介石出任最高总司 令,美国少将约瑟夫史 迪威任中缅印战区总参 谋长。
史迪威
远征军简介
第一阶段 1941.12—1942.8 中国远征军 第二阶段 1942.8—1945.6 从印度方向反攻的 中国驻印军 1943.3—1945.3 从云南方向反攻的 中国远征军
仁安羌大捷是中国远征军入 缅后第一个胜仗,孙立人以 一个团不满一千的兵力,击 退数倍的敌人,救出近十倍 于己的友军,蒋中正颁发四 等云麾勋章表彰孙立人的战 绩。美国小罗斯福总统亦授 予他丰功勋章,英王乔治六 世则授予他英帝国司令勋章。
孙立人
兵败野人山
1942年4月25日,亚历山大、史迪威、罗卓英和杜聿明举行 了最后一次联席会议,这一次,中美英三方终于难得的达成了一 致意见——全面撤退。一场轰轰烈烈的远征军事行动就这样变成 了一次仓皇的大撤退。
杜聿明
• 杜聿明(1904—1981),字光亭,汉族,陕西省米脂县 人。著名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系骨干。 1924年6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 东征讨伐陈炯明中初露头角,历任军校教导团副排长,武 汉分校学兵团中尉连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中队长,教导 第2师营长、团长,第17军第25师旅长、副师长等职,曾 参加北伐战争、长城抗战、淞沪抗战。 1939年11月任第5 军军长,率部参加桂南会战,指挥桂南昆仑关对日作战, 重创号称“钢军”的日军第五师团。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届常委和文史资料研究委员 会军事组副组长。
• 1942年4月14日军左翼的三十三师团使用迂回穿插战术 ,派二一五和二一四联队占领拼墙河南北两岸阵地,将 英缅军第一师全部和战车第七旅一部后路切断,包围于 拼墙河南的仁安羌。英军反复攻击均告失败,粮弹告竭 , 又无水源,陷于绝境。4月15日深夜英缅军总司令官 亚历山大元帅向中国远征军求援。4 月16日晚孙立人率 本师刘放吾一一三团往援。于18日凌晨赶到仁安羌,立 刻发起攻击,至中午攻占拼墙河以北所有阵地。18日夜 ,一一三团第一第二营从渡口以东一英里处偷渡拼墙河 ,19日凌晨5 时突然向日军侧翼发起攻击,同时第三营 于正面渡口强渡拼墙河。日军三十三师团不愧日军精锐 ,射击准确,逆袭果断,然一一三团激战至下午六时, 终于将日军阵地攻破,迫其向伊落瓦底江溃退。到20日 全部残敌肃清。此次战斗救出英军7 千余人,并夺回被 俘记者教士约5 百人。一一三团以寡击众,亦付出重大 代价,战死三营长张琦以下204人,伤318人,全团伤 亡近半。
主要战役
• 1942年 • 同古保卫战 • 仁安羌大捷 • 缅北大撤退 • 1944年第二次远征 • 滇西缅北战役 • 光复腾冲 • 松山战役 • 龙陵战役 • 胡康河谷战役 • 孟拱河谷战役 • 密支那战役
仁安羌大捷
• • • • •
仁安羌之战:1942年4月11日-19日 地点:缅甸仁安羌 结果:盟军获胜 参战方: 中国 英国 日本 指挥官: 孙立人 John Henry Anstice James Bruce Scott 桜井省三 • 兵力:中方1121人 日军约3000人 • 伤亡:中方522人 英军不详 日军1000 余人
中国远征军的历史意义
• 抗日战争时期,缅甸战场既是中国和太平洋两大抗 日主战场的战略结合部,又是东南亚战场的主要作 战地区。中国军队曾两次进入缅甸,展开对日作战 。不仅有力地支援了盟军在中、印、缅战场的对日 作战,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运输线,提高了中国正面 战场的战争能量,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溃,而且打 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大长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
中国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
要讲远征军的故事,一切要从一条路说起。这条路,可是抗战时期,外界给 中国输血的血管啊,而这条路也真的是用鲜血铺成,是用鲜血来捍卫的!滇 缅公路——中国的生命线滇缅公路于1937年同英国政府协定共同修筑,这是 继开凿巴拿马运河后,人类创造的又一奇迹。
今 昔 对 比 滇 缅 公 路 “ 二 十 四 拐
1941年12月23日,中、美、英三国举行东亚军事会议, 缔结《共同防御缅甸军事协定》,正式结成军事同盟。 根据这次协定,中国由第5军、第6君、第66军十万 人组成远征军赴缅作战。 第五军(军长杜聿明):王牌部队,唯一的机械化军
此次派出之部队为中国军队之精锐,其胜败之机,不 但足以决定全部军心之振颓,而且足以影响全国人民之心 理。
杜聿明带领着第五军军部和新编22师穿越整个缅甸北部的原 始森林无人区最终到达印度的雷多小镇,历时114天,最初的一 万五千人到达印度后只剩下了两千多人,死亡率高达86%,平均 每天死亡131人,平均每公里死亡23人。 这是众多远征军撤退途中最艰苦、最漫长、死亡人数最多的 一条路线。
第一次远征结果
• 第一次远征失败之后,滇缅公路中断,10万 远征军经血战只有4万余人安全撤离。日本 既封锁了国际援华运输线,又打开了西攻印 度的大门。原有的作战物资转而通过驼峰航 线与中印公路输送 。 • 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出动103000人,伤 亡56480人(绝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 日军伤亡约45000人,英军伤亡1.3万余人。 • 右图为远征军被迫转入丛林
域外死忠第一人
远征军大部队退至胡康河谷,受到 日军第56师团阻击。在进行地面攻 击的同时,大批日机还屡屡向路面 俯冲而来,对着人群密集扫射。于 是,大军不战自乱,争相逃入山林。 负责在温佐一带掩护撤退的戴安澜 第200师,一时与军部失去了联系。在后有追兵、前路不通 的情形下,戴安澜毅然决定带部队进入缅甸中北部山区打游 击,并寻隙退回国内。 5月16日,戴安澜于指挥所部撤退途中,一梭机枪子弹射中了 戴安澜胸腹部,身后将士赶紧将其救起。师长受重伤,剩余 官兵便轮流用担架抬着他,一边与日军周旋,一边艰难奔波 在缅北的高山峡谷和原始密林之中。 26日傍晚,200师与敌周旋至缅甸一个名叫茅邦的克钦山寨 时,因伤口溃烂感染,一代抗日名将戴安澜遗恨而逝,年仅 38岁。当时缅境无木棺,将军马革裹尸回国。途经保山、昆 明、贵阳、柳州等地,至广西全州,将遗体安放于湘山寺内, 沿途民众无不怆然泪下,隆重奠祭戴将军。
戴安澜
• 戴安澜(1904~1942),国军名将,原名戴炳阳、字衍功、自号海鸥,汉族 ,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今洪巷乡)练溪社区风和自然村人。1926年黄埔军 校三期毕业。曾血战古北口,后立下台儿庄战役部分战功(火攻陶墩/智取朱 庄/激战郭里集)、击败瑞阳公路日军第九师团主力(属武汉会战)、击退艾 山阵地日军进攻(属徐州会战)、攻克昆仑关/击毙中村正雄少将(属昆仑关 战役)等战功,因昆仑关一役获得蒋中正"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之赞誉。是 二战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 1942年,率第200师作为中国远征 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取得同古会战(歼敌五千余,而日军兵力4倍于戴部 )、收复棠吉等战功。1942年5月18日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 26日下午5时40分在缅北茅邦村殉国。1939年6月17日,授陆军少将。1942 年10月16日,追赠陆军中将,抗战胜利后追认为革命烈士。蒋中正赋诗:“ 虎头食肉负雄姿,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 未集,虚予期望痛何如?”。孙立人称赞:“伟哉将军,战绩辉煌。”1943 年3月,毛泽东赋诗“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题写挽词: “黄埔之英,民族之雄。”罗斯福说:“戴安澜将军于1942年同盟国缅甸战 场协同援英抗日时期,作战英勇,指挥卓越,圆满完成所负任务,实为我同 盟国军人之优良楷模。”史迪威评价“立功异域扬大汉声威的第一人。”
中国远征军的组建
英国:保住印度的关键在于保住缅甸 美国:用中国的抗战拖住日军
“如果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想有多少个师团的 日本兵可以因此而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 可以毫不费力得打下澳洲,打下印度,甚至可 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 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 起来,吞并埃及,斩断通往地中海的一切交通 线……” ——罗斯福
孙立人
• 孙立人,字抚民,号仲能,汉族,安徽舒城三河镇(今属 肥西)人,生于安徽庐江金牛镇。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 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军衔,第 一次缅战时任38师师长,在孟关杰布山隘,孟拱河谷等地 击败日军 。第二次入缅作战时任新一军军长,是抗日战 争中军级单位将领中歼灭日军最多的将领。有“丛林之狐 ”、“东方隆美尔”之誉。内战时曾于四平、公主岭等地 击败林彪。 孙立人致力于国军现代化,整编撤退来台之 国军,建立完善之兵役制度与预备军官制度。1955年遭蒋 介石认定叛变被软禁,随着孙案的爆发,孙立人的一切事 迹,遭到国民党政府的历史删除。 1988年台监察院认定 孙立人无叛乱意图,2014年7月,台湾监察机构承认1955 年郭廷亮“假藉长官名义为匪工作”间接为其平反。
滇缅公路从云南昆明 至缅甸腊戍,全长 1146公里。在腊戍与 铁路衔接,直通缅甸 最重要的港口仰光。
如果滇缅公路被切断, 当时中国国内战略物资 的总储备最多只能撑三 个月。
驼峰航线
• “驼峰航线”是二战时期中国和盟军一条主要的 空中通道,始于1942年,终于二战结束,为打击 日本法西斯作出了重要贡献。“驼峰航线”西起 印度阿萨姆邦,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脉、高黎贡 山、横断山、萨尔温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 、丽江白沙机场,进入中国的云南高原和四川省 。航线全长500英里,地势海拔均在4500-5500米 上下,最高海拔达7000米,山峰起伏连绵,犹如 骆驼的峰背,故而得名“驼峰航线”。( 《驼峰C53坠机寻踪》美国老飞行员汉克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