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交流对唐朝服饰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文化交流对唐朝服饰的影响
摘要: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影响社会风尚、衣冠服饰的一个重要因素。服装是社会政治气候的睛雨表。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唐统一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混乱分裂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交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较长时间国泰民安。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更是我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一页。与唐朝来往过的国家曾有3 0 0 多个。对外来衣冠服饰,唐朝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各种外来服饰被“拿来、消化、吸收”,使这个时期的服饰大放异彩。本文研究唐朝时期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对其服饰的影响。关键词:民族交流、唐朝、服饰
一、强大的国力和开明的民族政策
唐朝的建立,结束了中国历史上3 7 0 年南北分裂的动乱局面。安定的政治,使社会生产力获得快速发展。特别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使人民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从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上看是相当富足而强大的, 是当时世界上仅有的少数几个文明昌盛的大帝国。唐代有丝绸之路的繁荣商贸做后盾, 其封建经济也达到了前朝无法企及的发达程度。一方面, 在国内传统经济的发展方面, 唐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另一方面, 唐代上至皇亲国戚, 下至贩夫走卒, 对于新兴的城市经济表现出相当的接纳和认同。商贸业、服务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 对外贸易发达, 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 一派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社会经济的发展, 商业的繁荣, 尤其是手工业中丝织业和棉纺织业的高度发达, 印染技术的发展, 都为唐代服饰文化的繁荣在客观上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带来了服饰的奢华、开放与多民族性, 这是中国古代服装史上的高峰。
同时由于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广泛的对外交往促进了民族融合。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过程也是服饰文化多民族性发展的过程。“异族同胞的亲密往来, 无疑促进了服饰的更新与发展”, 异族风情的服饰, 影响了唐代汉族服饰的形象。唐代汉族服饰文化多民族
性的特点诠释了和平时期各民族之间服饰文化的广泛交流, 对外来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广为吸收使得唐代汉族服饰更具时代特色。在中外文化的交流、融汇中;本民族的服饰特点也逐步形成。还有一点,统治阶级对异族服饰文化的包容态度对其吸收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这可能与唐代统治阶级因胡汉相混的血统有分不开的关系。因这个而带来的开明, 使得中华民族的眼界格外开阔, 气度格外恢宏。李渊的“胡越一家, 自古未之有也”,唐太宗的“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 朕独爱之如一”就是证明。这种气魄、襟怀, 无疑有利于敞开大门吸收外来服饰文化。
二、胡服盛行
胡服的形制包括:锦绣饰玉浑脱帽、翻领窄袖衫袍、条纹小口裤和透空软锦靴。腰上系带,带下垂挂各饰物。唐代所谓的胡服,包括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和印度、波斯等国服饰。据大量文献记载分析,唐代盛行胡服的原因,可能与当时舞蹈的流行有关。唐代,尤其初唐时期的长安,人文荟萃,音乐舞蹈的兴盛达到了高峰,除继承和发展传统的舞蹈外,西域的舞蹈也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普及,出现了“臣妾人人学团转”的现象。所以,唐代,除朝廷规定的法服以外,从帝王显贵到一般的平民百姓都倾心胡服。史称:“天宝处,贵族及士民女子为胡服、胡帽。”受鲜卑族服饰窄袖、圆袖的影响,男服的袍和深衣出现了小袖和圆领,下裾也改为开衩。唐人把这样的袍衫称为缺胯袍、缺胯衫。女子的服饰与男子的这种胡服与传统汉服结合进行改造的情况不同,基本上是原封不动地采用胡服。
唐前期受到高昌、回纥文化的影响, 妇女多带尖锥形“浑脱帽”, 穿翻领小袖长袍, 领袖间用锦绣缘饰,钿镂带, 下着条纹毛织物小口 , 脚穿软锦透空靴。而西安、吐鲁番出土的唐代女俑, 多用面魇装饰法, 通常是胭脂点染, 也有像花钿一样,用金箔等粘贴而成。到中唐以后, 这种“胡服”风降温, 女子装束受到吐蕃影响较大, 重点在于头部发式和面部化妆, 如蛮鬟椎髻, 八字低颦,赭黄涂脸, 乌膏注唇的“囚装”、“啼装”、“泪装”等皆属此类, 衣着方面因尚宽博反而体现不出鲜明的胡服特征, 但同样在不断吸收他民族的精华。
唐代女子衣着偏好胡装,身穿紧腰胡装,足登小皮靴,朱唇赭颊,是时尚的打扮。文物考古出土的穿着胡服的唐人俑与戴着幞头的胡人俑比比皆是,乾陵陪葬墓出
土的随葬品中,胡俑多达50余件。这些胡俑的出土,说明了中西各国人民关系密切。他们相互交流,相互融合,使得西方文化也随之扎根于唐代社会,西方习俗影响了唐代的社会生活,对汉族人民的服饰、乐舞等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唐代胡人俑服饰装束非常引人注目,如梳辫盘髻,卷发虬髯、高尖蕃帽、翻领衣袍、小袖细衫、尖勾锦靴、葡萄飘带、玉石腰带等等,都在陶俑塑刻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时尚是社会变化的缩影,服装的流行趋势随着社会在不停的变化,胡人服装对汉人的影响肯定是这一时期胡人进入中原社会后的融入结果。特别是唐代流行的“女扮男装”俑或是“女穿胡服”俑均是当时社会风俗表现的特征,唐高宗、武则天时期还扩散成时髦装束之一。
三、女着男装、戎装
在中国封建社会,广大妇女一直深受礼教的约束。笑不露齿,站不倚门,行不得露面,被奉为妇女必须恪守的信条。唐代妇女为摆脱这种勒绊,作了人的本性表现之大胆尝试——女着男装。唐代女子女着男装的风气,尤其是在天宝年间更为流行。当时女子在社会上的活动及所起的作用要积极、活跃得多,郊游与骑马更是一时的社会风尚。女着男装是唐代女性服饰独立性的表现。女子着男装盛行于开元天宝年间,首先流行于宫中,后渐渐影响到民间,成为普通妇女的服饰。其特色是头戴软角幞头,身穿圆领或折领袍衫,腰系革带,脚穿黑皮靴。
女子的这种穿戴,与当时男子几无差别。就当时社会而言,女子着男装也是一种新的社会时尚。“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歌舞帝前,帝后大笑曰:‘女子不可为武官,何为此装束在?’”可见唐高宗时已出现女子着男装的现象,太平公主就是其时尚的追随者,但当时女着男装还主要流行于宫廷,并不普遍。随着唐代社会的发展,社会风气的开化程度加深,到唐玄宗时,女子着男装就十分普遍了。“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皇室中如此,官宦之家也竞相仿效,上行下效,风靡一时。到开元后期,贵族妇女就敢于着男装游于市肆之中了,大量的出土文物提供了这方面的例证。同时,女着戎装也是唐代妇女服饰独立性的另一个表现。唐代服饰由于受到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所以魏晋南北朝以来少数民族妇女尚武的习俗在这一时期仍得以流布,妇女特别喜欢穿戎装。唐朝建立以后,这种妇女尚武的习俗得以流传。这种习俗一直保留到唐朝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