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青薯9号栽培技术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铃薯青薯9号栽培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技术规范为马铃薯青薯9号播种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贮藏等技术。本规范适用于我市干旱、半干旱山区丘陵地区马铃薯栽培种植使用。
2、选用证照齐全种子企业生产的脱毒种薯
选用太原惠农马铃薯薯科技有限公司、古交丰收种业有限公司,或有经营许可证种子企业经营的合格种子。
3、专用有机肥
由专业有机肥厂生产的经发酵、腐熟、烘干、成粒的符合国家标准的有机肥。
4、产量指标
产量37500~45000千克/公顷(2500~3000千克/亩)
5、播种前准备
5.1种薯选择
种薯应选用符合马铃薯青薯9号品种标准的优质脱毒种薯。
5.2种薯处理
播前晾晒种薯一周。薯块在50克以上的种薯播种前进行切块处理,切薯块时的切刀要用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准备两把切刀,一把
刀切3~5个种薯轮换一次,轮换刀放入高锰酸钾1克加水2.5公斤配成的稀释液中消毒。每个薯块重量30~50克,确保每个薯块带有1~2个芽眼。
切块后拌种①高巧拌种:每套(30毫升高巧+100克安泰生)兑水2~3斤,拌切块凉干种薯200斤,播种1亩地。②用多菌灵(约为种薯重量的0.3%)或甲霜灵(约为种薯重量的0.1%)或不含盐碱的植物草木灰拌种,并摊晾8小时以上再进行播种。
5.3地块选择与整地
选择土层较厚、疏松、透气的壤土,坡度15度以下。前茬作物以豆类、玉米等茬为好,前茬作物收获后,对地块进行秋深翻,耕深20~30厘米,并耙耱平整。
5.4施基肥
按照“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要求,测土配方施肥。氮肥总用量的70%以上和磷、钾肥料作基肥。
方案一:施足农家肥,需施有机肥1000~2000千克/亩,在播前整畦时施入。同时每亩施用马铃薯专用复合肥1袋(50公斤)混合施用。
方案二:每亩施用精制有机肥3袋(120公斤)、马铃薯专用复合肥1袋(50公斤)、碳酸氢铵1袋(50公斤)、硫酸钾1袋(20公斤)混合施用。
方案三:每亩施用复合肥1袋(50公斤)、碳酸氢铵1袋(50公斤)、过磷酸钙1袋(50公斤)、硫酸钾1袋(20公斤)混合施用。
6、播种
6.1播种时间
当气温稳定通过6~7℃时,土壤10厘米处地温为7℃以上时及时播种。一般在4月中下旬~5月上旬开始播种,适期早播。
6.2播种方式
机械播种采用马铃薯机械化播种技术作业质量标准。
人工点播采用等行距单垄单行种植,要求播种、覆土、镇压连续作业。
6.3种植密度
一般种植密度为3300~3600万株/公顷(2200~2400株/亩),播种量1500~1800千克/公顷(100~120千克/亩),一般株距45~50厘米*行距为55~60厘米。
7、田间管理
7.1中耕除草与培土
齐苗后及时中耕除草。封垄前进行最后一次中耕培土。保证地下茎从芽块到地上茎基部有15厘米左右的厚度。
7.2追肥
结合中耕培土,视苗情追肥,追肥宜早不宜晚。追施纯氮75~150千克/公顷(5~10千克/亩),追肥方法可采用沟施、点施或叶
面喷施。
7.3化控
现蕾至初花期采用100ppm多效唑喷施1次,控制株高生长,防治地上部分生长过旺。
8、病虫害防治,做好病虫预测预报
8.1早晚疫病防治
我市属马铃薯早晚疫病高发区,在七月初要做好预测预报。防治方法,选用5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或50%烯酰·膦酸铝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2%霜霉威水剂800倍液,或687.5克/升氟菌·霜霉威悬浮剂(银法利)600倍液,或35%嘧菌酯悬浮剂、或5%氰霜唑悬浮剂1500倍液常规喷雾,隔7~10天1次,连续2~3次。
8.2地下害虫的防治
高巧拌种可防治地下害虫,或在播种前结合施肥,用5%辛硫磷颗粒剂2.5kg/667m2或15%毒死蜱颗粒剂1.8kg~3.6kg/667m2等杀虫剂,拌细沙或肥料进行土壤处理,防治金针虫、蛴螬等地下害虫。
8.3二十八星瓢虫的防治
清洁田园,捕杀成虫,人工采集杀灭卵块;发现成虫即开始喷药,25%高氯·辛乳油,或30%高氯·马乳油10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800倍液喷雾。每10d喷药1次,在植株生长期连续喷药3次,注意叶背和叶面均匀喷药,以便把孵化的幼虫全部杀死。
8.4及时排涝
在整个生长期土壤含水量保持在40%~60%。在雨水较多的地区或季节,田间如有积水及时排水。
9、收获
9.1收获时间
根据生长情况与市场需求及时采收。采收前可提高7~10天杀秧。
9.2收获方法
采用马铃薯机械化收获作业质量标准机械收获或进行人工收获。收获后,块茎避免暴晒、雨淋、霜冻和长时间暴露;进行短期晾晒,分捡后贮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