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16个奇趣冷知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的19个奇趣冷知识
目录
1. 为什么第一次见面出难题叫下马威?
2. 和尚化缘是因为寺院缺少食物吗?
3. 为什么形容一个人坏事做尽叫“五毒俱全”?
4. 为什么“光阴”能用“寸”量呢?
5. 为什么常用东窗事发来形容事情败露?
6. 人们常说的指桑骂槐,跟桑树槐树有关系吗?
7. 常说的寻花问柳、拈花惹草和花草有关吗?
8. 为什么古人的住宅前总是有两尊石狮子?
9. 为什么是“不到黄河心不死”?
10. 金枝玉叶、小家碧玉都是指什么样的女子?
11. 为什么我们说“老虎”、“老鼠”,而不说“老狮”、“老兔”?
12. 为什么科举考试中的第三名被称为“探花”
13. 为什么把一条腿搁在另一条腿上叫翘“二郎腿”?
14. 十二生肖中为何没有“猫”这一属相?
15. 独占鳌头里所说的“鳌头”是指什么东西?
16. 为什么意见不同叫相“左”?
17. 三寸“金莲”真的要小到三寸吗?
18. 人们常把喜欢吃的人称为饕餮,饕餮是动物?
19. 骂人时一般说“不要脸”而不说“不要面”?
1. 为什么第一次见面出难题叫下马威?
其实,下马威原先并不是第一见面就出难题的意思,而是指官吏初到任时,借故严厉处分下属,以显示威风。

下马威一语出自《汉书?叙传》,班固在为祖先作传记时,记叙伯祖父班伯因定襄时局混乱,而自请担任定襄太守,定襄豪门大户“畏其下车作威,吏民竦息”。

意思是说他们担心班伯初到任时要对下属显示威风,所以有所收敛。

这里的下车,并非指从车上下来的动作,而是指官员初到任。

古人有用下马、下车表示官员到任的习惯,所以后来“下车作威”便被“下马威”代替。

加上下马威读来顺口,意思简约明白,便广为流传。

随着词语意思的转变,下马威从初到任时要对下属显示威风,到泛指一开始就向对方显示自己的威力。

例如清代李渔《蜃中楼?抗姻》就说:“取家法过来,待我赏他个下马威。


下马怎么和官员初到任有关?
下马最初是指从马上下来的动作,帝王陵墓的下马碑、江西龙虎山下马亭的“下马”都是这个意思。

后来,下马发展出了官员到任的意思,这还得从古代的车说起。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车的国家之一,相传黄帝时人们已能造车。

但由于车是一种形制较为复杂的交通工具,所以在生产力低下的远古时期,车的普及和完善是经历了相当长的
过程的。

夏代就设有“车正”之职,专司车旅交通、车辆制造。

当时有一个叫奚仲的人,就曾担任过夏朝的车正,为夏王制造车辆。

可以推测,车子在夏代已相当普遍。

到了汉代,车子种类繁多,也按职位分为不同的等级。

一般老百姓只能坐牛拉车,官员和富户才可以坐马车,中、高级官吏出行时乘坐的是轻快马车。

为体现等级差别,当时规定六百石至一千石的官吏,只准“朱左”,即将左边车染以红色。

二千石的官吏方允许“朱其两”,车前多驾二马。

由于车子标志着官员的身份,所以古人便用下马、下车表示官员到任。

2. 和尚化缘是因为寺院缺少食物吗?
古代和尚经常要手持钵盂,游走四方,化缘求食。

就连《西游记》里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也不例外,他也要手托紫金钵盂,腾云驾雾地前去为唐僧化缘。

和尚化缘可并不是因为寺院缺少食物,事实上古代寺院多有功德田产,还有一定产业,并不缺乏钱物。

化缘的行为主要是基于佛教理念。

化缘本来是指佛、菩萨、高僧等在世间示现的教化因缘。

他们因有教化众生的因缘而来到人世,因缘尽了即会离去。

比如释迦牟尼与世界的众生“有缘”,一生教化不懈,就是他的“化缘”。

后来俗语亦称僧侣乞食为化缘。

原来,佛门僧侣的梵文音译为“比丘”,意译即为“乞士”,也就是以乞食为生的人。

按照佛教戒律,僧侣为了维持生命而乞食,便是“净命自居”,可以“省事修道”,“破一切骄慢”。

僧侣募化乞食,广结佛缘,故称化缘。

推而广之,为了佛事而举办的募化活动,也可以称为化缘。

化缘既是僧侣修行的必要课程,也是供大众建立功德的一种行为。

僧侣借化缘虔诚修行,教化大众,结交因缘,还可减少寺院的经济压力。

而大众接受化缘捐献钱物,是因为他们相信这种行为预示着人的功德不断增长,有助于得到长寿福庆。

3. 为什么形容一个人坏事做尽叫“五毒俱全”?
形容一个人坏事做尽叫“五毒俱全”,什么是“五毒”?这里的“五毒”指的是古人心目中五种毒性最强的动物,一般是指蛇、蝎子、蜈蚣、蛤蟆和壁虎,也有说法认为蜘蛛和蜂是五毒之一。

这五种毒物往往与端午联系在一起。

这是因为端午时正值农历的五月,气候温热,毒虫开始出没,容易滋生瘟疫,所以民间认为这是“凶月”,有“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的说法。

所以除了祭祀与纪念之外,避毒除害也是端午节的重要内容。

清:陕西凤翔年画《张天师驱五毒》
人们在家中的墙壁、炕沿、窗户上贴上红纸剪的蛇、蝎、壁虎、蜈蚣、蛤蟆等,称之为“剪五毒”,为的是驱害。

妇女还要在五月初五早晨手捶床边唱谣谚:“捶、捶、捶炕沿,蝎子蚰蜒
不见面;捶、捶、捶炕头,蝎子蜈蚣没有喽;捶、捶、捶炕帮,长虫蜈蚣一扫光;捶、捶、捶炕腰,蝎子蚰蜒往外跑。

”四五岁以下小孩子都要穿黄色五毒衣、五毒鞋,系老虎褡裢,缠长命缕。

长命缕是一种五色丝线,缠于手腕或挂于颈上,传说都可避五毒。

民间还讲究在小孩的头部、耳孔、臀部抹雄黄酒,也是为了避免蜈蚣等毒虫钻到耳鼻中去。

街上的糕点铺子会卖一种用模子刻出蛇、蜈蚣、蝎子、蜘蛛和蟾蜍图案的桃酥式的圆糕点,叫“五毒饼”。

4. 为什么“光阴”能用“寸”量呢?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为什么“光阴”能用“寸”量呢?这里的光阴用寸来计量,是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一种测日影定时刻的计时仪器——日晷。

据记载,我国早在汉代以前就已开始用日晷来计时了。

日晷由晷盘和晷针组成,晷盘一般为石质,四周刻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个度,用来表示时辰。

晷针常为铜质,立于晷面正中垂直于晷面。

日晷需在阳光下使用,晷针的日影指向晷盘的哪一位置,便可知道是哪一时刻。

遇上有风雨的日子,日晷就不方便使用了。

“寸晷”指一寸长的日影,借指小段的时间。

“一寸光阴”,就是晷针的影子在晷盘上移动一寸所耗费的时间。

日晷
古代诗文中常出现“寸阴”、“寸晷”、“分阴”等词语。

如贾岛的“寸晷不相待,四时互如竞”等。

唐末诗人王贞白,早年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书院读书时,曾写下《白鹿洞诗二首》,其中有“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句子,这也是“一寸光阴”的最早出处。

我们常说“时光如梭”,为什么时间流逝可以用“如梭”来形容?
我们形容时间过得迅速,常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如果说光阴似箭表示时间过得飞快还好理解,那么时光怎么又会如梭呢?其实,这和古人的生活有关。

中国古代长期是农耕社会,老百姓依靠种粮为食,织布换钱,过着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

“梭”是织布机中牵引纬线的织具,形如枣核。

织布之时,织梭往来迅速,穿行于织布机中将丝线织成布匹。

普通人家大多有梭,可以说,梭是深入百姓生活的一种用具。

因为“梭”来往迅速、运行快速,古人便用“穿梭”比喻往来频繁;用“飞梭”形容非常快速的动作;用“日月梭飞”、“时光如梭”来说明时间的流逝。

99“一炷香”的时间有多长?古典小说上常常写道“一炷香的功夫”,武侠小说中高手比武时也常以“一炷香”为限,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古人是以香燃烧的时间长短来计量时刻的。

古人计时需要借用日晷、漏壶等工具,燃香计时是比较简单而常用的计时方法。

那么一炷香究竟是多长时间呢?实际上由于环境、风力、香的长短、香料干湿等诸多因素,一炷香的燃
烧时间并不完全相同,但一般约为半个时辰,即一个小时。

古代除了用一炷香来计时,还可用一盘香、一炉香来计时。

古代经常用模子把香粉末压印成固定的字型或花样,称之为“香篆”。

如唐宋时,就有人将香料捣成末,调匀后洒在铜制印盘里,做成篆文“心”字的形状,燃其一端,整个香篆就会循序燃尽,用以计时。

人们还在香篆上刻上刻度,将一昼夜划分为一百个刻度,这种香又称为百刻香,常被寺院用作计时器。

元代著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还曾制出过精巧的“屏风香漏”,通过燃烧时间的长短来对应相应的刻度以计时,这种方式在民间流传很广。

用香计时,可谓古人的智慧的结晶。

更能反映中国人的聪明巧智与审美情趣的是,人们把香做成各种图形,借此寄予对生活的美好期待,流露出祈求长寿、贺喜祝庆的朴素心愿。

5. 为什么常用东窗事发来形容事情败露?
我们常用东窗事发来形容事情败露,为什么这么说?
东窗事发语出明代田汝成所著《西湖游览志余?卷四?佞幸盘荒》。

宋、元间传说,秦桧欲杀岳飞时,曾于东窗下与妻王氏谋之。

王氏曰:“擒虎易,纵虎难。

”秦桧之意遂决。

不久,在高宗的支持下,岳飞父子遭到陷害。

后来,秦桧游西湖,于舟中得疾,朦胧中见一人披发厉声曰:“汝误国害民,吾已诉天得请矣。

”秦桧回到家,不久就死了。

没过多久,秦桧的儿子秦熺也死了。

王氏给他们父子做道场,并委托道士通灵去看望他们。

道士前往阴间,先看见秦熺戴着铁枷,就问他:“太师何在?”秦熺回答:“在酆都。

”道士如其言而往,见秦桧与万俟卨都戴着铁枷,备受诸苦。

秦桧对道士说:“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


从此人们就用东窗事发指在东窗下密谋陷害岳飞一事败露。

后来又用它来比喻阴谋败露,或罪案遭揭发,将自食其果。

6. 人们常说的指桑骂槐,跟桑树槐树有关系吗?
“指桑骂槐”这个成语时常被人运用,它原本比喻明指甲而暗骂乙,也就是指着张三骂李四。

有人要问了,这与桑、槐有关系吗?实际上,“桑”、“槐”二树可真是背了千年的黑锅,这事压根儿和它们毫无瓜葛。

“指桑骂槐”不同于“瓜田李下”,后者的确发生于瓜田间、李树下,多少跟瓜、李有些关系。

而“指桑骂槐”却只是借用了桑、槐的名字符号罢了,本身与桑槐没有什么关系。

和“指桑骂槐”意思相似的成语还有:指桑说槐、指东说西、指猪骂狗、指鸡骂狗、捉鸡说狗等。

它们都是人们约定俗成的用法,结构也相似。

可能是由于桑槐、东西、猪狗、鸡狗等事物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故而人们在表达指此说彼的意思时便自然用到了这些词语,以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吧。

“指桑骂槐”也是兵书《三十六计》中的一计。

本意是指间接地训诫部下,以使其敬服的谋略。

此计还引申为运用各种政治和外交谋略,“指桑”而“骂槐”,向对手施加舆论压力以配合军事行动。

对于弱小的对手,可以用警告和利诱的方法,不战而胜;对于比较强大的对手,则可以旁敲侧击
威慑他。

7. 常说的寻花问柳、拈花惹草和花草有关吗?
“ 寻花问柳”和“拈花惹草”的意思都与男女关系有关。

寻花问柳借指狎妓,而拈花惹草是说挑逗异性,特指玩弄女性。

为什么花柳、花草皆与女性有关呢?原来这和花柳、花草的喻意有关。

“花”在古代经常被人用来借指美女,形容女子美貌经常说花容月貌、如花似玉、花枝招展、人面桃花等。

原来色彩娇艳、体态婀娜的花卉在古人心中可以比拟美女,难怪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里就有“娇花巧笑久寂寥”的句子。

古时的“柳”也有美女的意思,大概柳枝飘摇轻灵,所以多用以形容女子的腰肢,如柳腰等,后来干脆用来比喻美女。

“拈花惹草”中的“草”也是喻指女性。

其实“寻花问柳”最早倒是只有字面意思,是指寻访春天景色。

后来因为“花”、“柳”皆有特指,才转为它意。

“花”在古代不仅是美女的代称,还表示同妓女有关的事物,如称妓女为花娘、花旦,妓院聚集之地为花街、烟花巷等。

而“柳”也有这种意思,柳巷专指烟花场所。

“花柳”在古代诗词曲文中,常用来借指烟花场所,烟花场所沾染的疾病亦称花柳病。

因此“寻花问柳”便又有了新意:比喻在烟花场所嫖宿妓女,有了狎妓的意思,也叫寻花觅柳、眠花宿柳。

8. 为什么古人的住宅前总是有两尊石狮子?
古人常在住宅大门前摆放两尊石狮,以镇宅护院,这种习俗沿袭至今。

那么,这种习俗是怎样形成的呢?
乔家大院里守门的狮子据程张先生考证,这种用石狮子做守门神兽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唐宋之后。

唐朝时,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辉煌的都城,政府规划了“坊” ——相当于现在的街区——作为住宅区。

坊有围墙,有坊门,便于防火防盗。

坊门一般制成牌楼式,并在上面写上坊的名字。

坊柱由一对大石块夹着,以防风抗震,固定坊门。

为了避免石块的生硬单调,能工巧匠们就在上面雕刻了狮子、麒麟等瑞兽,既美观实用,又寓意吉祥。

这应该就是用石狮子来护卫大门的雏形。

宋元以后,坊退出了历史舞台。

一些大户人家为了体现自家的声势,就参照坊门的样式加以简化,树立了门楼。

而坊门旁的夹柱石,就演化成了守门的石狮。

元代,看门的石狮子由豪门大户走向民间,并相沿成习。

将石狮子摆在大门口到底有何寓意呢?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些说法:一,避邪纳吉。

狮子在古人心目中历来是驱魔避邪的瑞兽,所以早在汉代时就曾用它来镇守陵墓。

在乡间路口设立石狮子与“石敢当”,也都是希望它们能够镇宅、避邪,禁压不祥。

二,预卜灾害。

在传说中,狮子有预卜灾害的灵力。

如果遇到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石狮子的眼睛就会变成红色或流血,人们可以据此提前避难。

三,彰显权贵。

宫殿、王府、衙署、宅邸等处的守门石狮,往往都气宇轩昂,显示出主人的权势和尊贵。

如北京天安门前金水河畔的两对威风凛凛的守卫皇城大门的石狮子,就体现了皇权至尊、神圣不可侵犯的意味。

四,艺术装饰。

石狮的造型多变,工艺精美,是出色的艺术品。

明清以后多在雄狮爪下踏一个“绣球”,雌狮脚下踩一个幼狮,不仅美观,还体现了人们祈望太平祥和的美好心愿。

9. 为什么是“不到黄河心不死”?
为什么是“不到黄河心不死”,而不是“不到长江心不死”呢?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孕育着华夏民族的智慧与文化。

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便兴起于黄河流域,之后的许多氏族都于此繁衍延续,而中华文化也赖此得以承载传递,所以黄河在古人及今人的心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汉语中有大量与黄河有关的俗语,如“不到黄河心不死”“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九曲黄河心较险”“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

甚至黄河水的清浊都关系着天下的兴衰,所以古人说“黄河清,圣人出”。

“不到黄河心不死”常比喻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也比喻不到绝路不肯死心。

这个俗语的来历据梁启超先生考证,应与古诗《公无渡河》有关。

传说古时有个白发狂夫执意渡河,不顾妻子的劝止,最终溺水而亡。

于是有人感叹此事,作诗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古代常把黄河简称为河,古人便认为这里的河亦指黄河,于是便隐括这首古诗的意旨提炼出“不到黄河心不死”的俗语。

后来还有人依此创作了相关的民间传说,借以解释这句话的来历。

自此之后,“不到黄河心不死”便以其形象生动,广泛流传。

10. 金枝玉叶、小家碧玉都是指什么样的女子?
金枝玉叶、大家闺秀、小家碧玉都是形容女子的词,但是这些词又有什么不同呢?
金枝玉叶本来是形容花木枝叶美好,后来代指皇亲国戚的后代,现在也用来比喻出身高贵或娇嫩柔弱的人。

因此,用这个词来形容的一般都是皇族女子。

大家闺秀一般是有相当的家庭背景,受过良好教育,有严格行为约束和礼教规范的女子。

她们容貌中上,人品好,知识渊博,从善如流,善于理性思考;个性平实,有责任感,清高但不孤傲,人缘极佳。

现代则用来代指在谈吐、气质、衣着打扮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个人修养的女子。

她们往往气质沉稳,待人接物礼貌周全,在社交场合大方有度,知书达礼,是容易赢得长辈的称赞、同辈的欣赏的女子。

小家碧玉一词出自于古乐府《碧玉歌》:“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

感郎意气重,遂得结金兰。

”此后小家碧玉即成为小户人家年轻美貌女儿的代称。

小家碧玉一般生长在平民家庭,容貌俏丽,性情或温柔或活泼,但在大的场面里,则会有些拘谨。

她们最大的特点是“秀而不媚,寒而不清”,尽管出身并不高贵,也不会附庸风雅地吟诗作对,但是缝织洗补、煎炒烹炸等实用技术则无所不能。

11. 为什么我们说“老虎”、“老鼠”,而不说“老狮”、“老兔”?
如果非要说“老狮”、“老兔”的话,说话人恐怕指的是很长寿的狮子和兔子,这种“老”的用法跟“老虎”、“老鼠”中的用法是不一样的。

古时,人们对虎和鼠这两种动物是相当畏惧的。

虎性威猛无比,古人多用虎象征威武勇猛。

《风俗通义》中说:“虎者阳物,百兽之长,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

” 如“虎将”,喻指英勇善战
的将军;“虎子”,喻指雄健而奋发有为的儿子;“虎步”,指威武雄壮的步伐;“虎踞”,形容威猛豪迈。

但虎也经常伤人,而世上毕竟没几个武松。

至于鼠,则什么东西都咬,还会传播鼠疫。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句俗语就表明人们对老鼠的憎恶。

古人对自己畏惧的东西普遍采取了“敬而远之”的态度。

于是,古人在这些事物之前冠以“老”字,以表示敬畏和不敢得罪的意思。

有些地方因为迷信,在说到老虎和老鼠时,往往不敢直呼其名而呼之以“大虫”、“耗子”等。

也有人认为老鼠的“老”是指年老的意思,认为老鼠是指鼠类中最为长寿的,但这种说法未必可信,因为老鼠其实并不长寿。

为什么我们说“兔子”、“狮子”,而不说“虎子”、“鼠子”?
汉语的词汇煞是有趣:比如常说老虎、老鼠,却从不提及老狮、老兔;还有如常说兔子、狮子,却不说虎子、鼠子。

这是因为词语的不同搭配中蕴含着不同的文化、知识信息。

兔子、狮子的说法与“子”的特殊用法有关。

这里的“子”,和我们日常所说的子女中的“子”意思是不同的。

子女中的“子”是指儿子,而兔子、狮子中的“子” 则读为轻声,是名词的后缀。

“子”被用作后缀,在汉语中较为常见,如房子、屋子、儿子等。

兔子、狮子使用“子”字,除了“子”的后缀用法之外,还有约定俗成的因素。

或许从春秋寓言中的宋人守株待兔开始,老百姓就喜欢称“兔”为“兔子”,两个字的词通常在口语中运用得较为广泛。

而虎子、鼠子的说法,也许只是因为拗口,而没有被采用。

虽然虎子、鼠子作为对虎、鼠的称呼没有为大众所接受,但“虎子”和“鼠子”的说法在古代还是有的。

与“子”的后缀用法不同,虎子里的“子”是指动物的幼崽,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是这个意思。

“鼠子”却是古时骂人的话。

古人恼怒之时常说“鼠子胆敢如此!”这里的“子”泛指人,前面加个“鼠”字,表示对对方的蔑视。

12. 为什么科举考试中的第三名被称为“探花”
金榜题名就是指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取中的进士,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是天下读书人梦寐以求的。

那么,第三名为什么被称作“探花”呢?
原来,“探花”一词与唐代科举考试之后的活动有关。

唐代新进士榜公布后,榜上有名的士子喜庆之余,会相约举行盛大的宴游活动,叫做杏园探花宴。

此时是春季,正值杏花怒放之时,红杏遂被称为“及第花”。

新科进士们要选出两名最年轻者当“两街探花使”,或“探花郎”,骑马遍游长安的大街名园,采摘各种早春鲜花。

正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如果这两位探花郎没有比他人先得到牡丹、芍药等名花,就要受罚。

“探花郎”的称呼原本只是戏称,与登第名次并没有关系,名额也不是一名,而是两名或者三名。

到了宋代,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

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试制度,即在吏部考试后,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级的考试,决定录取的名单和名次。

所有及第的人都是“天子门生”。

到了南宋,“探花”正式成为第三名进士的专名。

为什么科举考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则叫榜眼?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
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

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元”为“头一个,第一”之意)。

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

状头虽然也是指状元,但已不算正式名称了。

唐朝没有榜眼之说,此时的探花郎也只是个与宴游活动相关的戏称。

到了宋代初期,以第一甲第二、第三名进士为榜眼。

因为填进士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则分列其左右,在进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面部的两只眼睛,所以称作榜眼。

北宋时的陈若拙没有文才却中得第二名,被时人嘲笑为“瞎榜”。

到了南宋后期,第三名进士改称探花,于是榜眼成了第二名的专名。

因此可以说,科举考试的一甲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作为三鼎甲的三个专称,最终成于南宋。

13. 为什么把一条腿搁在另一条腿上叫翘“二郎腿”?
“二郎腿”跟传说中神通广大的二郎神有关。

“二郎腿”也就是二郎神的坐姿,即坐时将一条腿放在另一条腿上面的姿势。

四川川王庙正殿上所塑二郎神像,以及都江堰二王庙旧时的二郎神像,都是这个姿势。

关于二郎神其人,有多种指称,比较通俗的一种是指《封神演义》中的杨戬。

据说,杨戬自从娘胎里出来,额上就多生一只金睛眼,能看透天地阴阳动态非凡。

正在其父母恐慌之时,忽然来了一位老人,自称是“玉鼎真人”,请求杨家割爱。

杨戬父母答应后,真人就将杨戬抱回仙山育养,并加以排脱凡胎,授予真道,腾云驾雾,变化无穷,五遁并臻,显成肉身成圣,构成忘年不休之人神。

到了商纣无道,王位该休之际,杨戬奉命下山顺应天命,扶周伐纣,功勋彪炳。

事闻上苍,玉皇降旨敕命值日公曹及二郎神,职司统辖天庭五营将兵大元帅,镇守凌霄金城宝殿。

当然,也有不认同《封神演义》故事的。

《朱子语类》就认为二郎神是蜀郡太守李冰的次子。

也有说法说二郎神其实是进口神,是从遥远的西陲传到内地来的。

印度有个毗沙门天王,也称北方天王,他是个武神,手托宝塔,他的二子叫独健,是二郎神的雏形。

外国神传入中国,难以被百姓所接受,于是,独健被套上了唐初名将李靖的名字,二郎神就变成了李靖。

后来经小说的一再加工,二郎神又变成了杨戬。

二郎神神通广大,在《西游记》里还战胜了孙悟空。

14. 十二生肖中为何没有“猫”这一属相?
十二生肖是代表地支的十二种动物,常用来记人的出生年。

十二生肖中除了龙以外基本上都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动物,可是为什么没有猫这种动物呢?
十二生肖的说法源于干支纪年法,传说产生于夏,但没有确凿的证据。

可以考证的是,至少在汉代,十二生肖与地支的相配体系已经固定下来了。

在汉代以前,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家猫,无论是《礼记》中所说的山猫,还是《诗经》中“有熊有罴,有猫有虎”的豹猫,都是生活在野外的野生猫。

我们今天饲养的家猫的祖先,据说是印度的沙漠猫。

印度猫进入中国的时间,大约是始于汉明帝,那正是中印交往通过佛教而频繁起来的时期。

因此,猫来到中国的时间,距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