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a9ba5e2c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b7.png)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概述地表水环境是指地球表面上的水体,包括江河湖泊、水库和水塘等。
地表水环境的好坏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系统均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评价地表水环境的质量和影响至关重要。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地表水环境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分析和评价,并对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价的工作。
本文将对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进行概述,包括评价方法、影响因素、评价指标等方面的内容。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
定性评价是依据经验、专家判断等方法进行的评价,主要用于初步了解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
定量评价则是基于数据分析、模型计算等科学方法进行的评价,能够定量描述地表水环境的质量状况,并对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精确的预测和评价。
地表水环境影响因素地表水环境的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人类活动、自然环境、气候变化等。
人类活动是最主要的地表水环境影响因素之一,包括工业排放、农业面源污染、城市排水等。
自然环境因素如地质结构、气候条件也会对地表水环境产生影响。
此外,气候变化对地表水资源的分布和数量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通常包括水质指标、水量指标、生态指标等。
水质指标包括pH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COD)、氨氮等参数,用于反映地表水的污染程度。
水量指标包括水资源总量、水资源再生利用率等,用于评价地表水资源的利用状况。
生态指标则是评价地表水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如湿地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等。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了解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实际情况,以下通过一个案例进行分析。
某城市的河流因城市化、工业化等人类活动受到较大影响,水质逐渐恶化,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
针对这一情况,地方政府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通过对水质、水量、生态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最终提出了治理措施和改进建议,有效改善了当地的地表水环境质量。
结语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是保护地表水资源、改善人类生活环境的重要工作。
第五章地下水环评导则与相关环境标准
![第五章地下水环评导则与相关环境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9573d56701f69e314332948f.png)
第五章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水环境标准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下水环境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 )适用于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及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可参照执行。
2建设项目分为三类:(l)I 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起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2)II 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3)III类:指同时具备I 类和II 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3根据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程度与范围的大小,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为一、二、三级。
4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包括:(l)进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2)预测和评价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地下水环境可能造成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危害(包括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位变化),(3)并针对这种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对策,预防与控制地下水环境恶化,保护地下水资源,为建设项目选址决策、工程设计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5四个工作程序: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可划分为准备阶段、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阶段、预测评价及报告编写阶段。
6各阶段主要工作内容(I)准备阶段搜集和研究有关资料、法规文件:了解建设项目工程概况:进行初步工程分析;踏勘现场,对环境状况进行初步调查:初步分析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重点:在此基础上编制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
(2)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阶段开展现场调查、勘探、地下水监测、取样、分析、室内外试验和室内资料分析等,进行现状评价工作,同时进行工程分析。
(3)预测评价阶段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依据国家、地方有关地下水环境管理的法规及标准,进行影响范围和程度的评价。
(4)报告编写阶段综合分析各阶段成果,提出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防治对策,编写地下水环境影响专题报告。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简介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36baf569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e6.png)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简介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地表水环境中产生的污染物或其他影响因素进行全面评价的过程。
地表水是指地球表面的湖泊、河流、湿地等水体。
地表水环境评价是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地表水环境受到的影响,分析其状况,并为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地表水的重要性地表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农业生产、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等方面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地表水环境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受到了各种污染物的侵袭,如化工废水、农业农药、生活污水等,对地表水环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对地表水环境进行影响评价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地表水环境受到的影响程度和范围,明确当前地表水环境的状况,为科学制定环境治理方案和措施提供依据。
通过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发现和评估地表水环境中的污染源、污染程度、潜在风险等问题,从而有效地减少破坏性的影响,保护好地表水资源。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多种多样,一般包括野外调查、取样分析、数据处理和评估等步骤。
具体来说,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可以通过以下一些主要的方法进行:1.野外调查: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和调查,了解地表水环境的实际情况,包括水质、水量、水生物等信息。
2.取样分析:采集地表水样品,进行有关污染物的分析检测,确定地表水环境受到的污染程度。
3.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比对和统计处理,得出科学的结论。
4.评价分析:基于以上信息分析和数据处理的结果,对地表水环境受到的影响进行评估,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地表水环境保护的措施为了减少地表水环境受到的负面影响,切实保护好地表水资源,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例如:1.加强污水治理:加大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的治理力度,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
2.强化环保监管: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对违规排污企业严格处罚。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ae5c6d12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94.png)
评价水环境影响所需的基本资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水域功能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资料 调查内容包括用水情况、供需关系、水质要求及渔业、水产养殖水域面积等,并应注意地面水与地下水之间 的。 (2)水环境影响评价所采用的水质标准应与环境现状评价相同 河道断流时应由环保部门规定功能,并据此选择标准,进行评价。 (3)规划中几个建设项目在一定时期(如5年)内兴建并向同一地面水域排污时,应由政府有关部门规定各建 设项目的排污总量或允许利用水体自净能力的比例。向已超标的水体排污,应结合环境规划酌情处理或由环保部 门事先规定排污要求 。
②按照评价等级确定的评价范围,结合水环境调查情况,制定出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方案,由环境监测机构 实施监测。当取得监测数据后,应对数据的有效性及合理性进行检查,如发现数据变化异常或与收集资料差异较 大,应反馈监测机构进行数据核对。
③根据监测数据.对照评价标准进行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工作。
④根据水体水文特点和污染物特征,选取相应的预测模型,进行预测工作.模型中参数的选取,应通过计算 或查阅资料等方法确定。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评价名词
01 工作内容
目录
02 所需的基本资料
03 主要任务
04 工作程序
05 评价工作分级
基本信息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工程分析和影响预测基础上,以法规、标准为依据解释拟建项目引起水环境变化的 重大性,同时辨识敏感对象对污染物排放的反应;对拟建项目的生产工艺、水污染防治与废水排放方案等提出避 免、消除和减少水体影响的措施、对策建议,最后做出评价结论。
工作程序
工作程序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主要工作为研究评价对象相关文件,初步确定评价对象的废水排放量及水质,确定评 价工作级别及评价范围.确定需重点的污染因子。
环境影响评价之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之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7a111c8aec3a87c24028c429.png)
Ws 预测,采用系数法 Ws=K s N t ; N t 人口数;K s-人均用水量; N t=N 0 e
r ( t t 0 )
18
人均用水经验数据
• 城镇平均250L/p.d 发达地区300L/p.d 一般地区200L/p.d 落后地区120-150L/p.d • 农村平均100L/p.d 发达地区150L/p.d 一般地区80-100L/p.d 落后地区50-80L/p.d
BODa
BOD L )
k1 BODc
求解,得到: BODc= BODa BOD L= BODa e k1t
松 花 江
辽 河
海 河
黄 河
淮 河
长 江
其 中 太 湖
东 南 诸 河
珠 江
南 诸 河
北 诸 河
2000年全国非点源污染物调查估算
COD
源强 负荷产生量
负荷入河量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COD 氨氮 总氮 总磷
氨氮
392 88
8讲, 地表 水环 境影 响评 价
1
本节内容
• 地表水体及其污染(地表水体、点源/非点源 概念、点源/非点源估算方法) • 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迁移转化概述、 对流弥散混合、生化降解、耗氧与复氧) • 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方法(指数评价法、生 物学评价法)
2
一、地表水体及其污染
1、地表水体: 地表水:河流、河口、湖库、海洋、湿地等各 种水体的统称; 水体:水、底部沉积物、水生生物的统一体; 水资源的自然水循环:具有自净功能,能够满 足地球的基本需要; 水资源的人工水循环:对水循环过程加入大量 污染物,造成了很多的水质型缺水问题,同时 人工水循环对自然水循环的过多干预(取用水 量过大),也造成了资源型缺水问题。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c49b80c9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87.png)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一、引言
地表水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然而,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地表水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因此,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评价变得尤为重要。
二、地表水环境影响的主要因素
1.工业废水排放
2.农田化肥、农药的使用
3.城市生活污水排放
4.来自垃圾堆填场的渗滤液
5.自然灾害对地表水环境的冲击
三、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
1.采用水质监测技术,对地表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
2.利用水文地质模型,对地下水及地表水与污染物的迁移规律进行研究
3.运用GIS技术,对地表水环境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进行监测和评估
四、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1.为政府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2.为地表水环境治理和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3.为公众提供可靠的水质信息,引导大众正确利用地表水资源
五、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困难与挑战
1.数据采集难度大,需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资源
2.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技术有待进一步完善
3.政府和企业对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六、结论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是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应当加强相关研究和监测工作,提高社会各界对地表水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共同为美丽的蓝色地球努力。
以上是关于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文档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5)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5)](https://img.taocdn.com/s3/m/5d28930a770bf78a652954fb.png)
编辑课件
在某些较大的河流中,横向混合可能达不到对岸, 横向混合区不断向下游远处扩展,形成所谓“污 染带”。
编辑课件
海水中污染物的混合过程
• 排放海洋中的污水,一般是含有各种污染 物的淡水,它的浓度比海水小,入海后一 面与海水混合稀释,一面在海面上扩展, 排放到海中的污水浮在海洋表层向外扩展, 海水从底面逐渐混入,离排污口距离越远, 稀释程度越大。污水层厚度在排放口附近 较深,然后向外逐渐减小。向外扩展到一 定程度,即污水的密度达到一定界限值即 形成扩展前沿一锋面,这时污水的稀释倍 数达60-100倍。
编辑课件
• [例4-1]一个改扩工程拟向河流排放水,废水量Q =0.15m3/s.,苯酚浓度为Ch=30mg/L,河流流量 Qp=5.5m3 ,流速V=0.3m/s,苯酚背景浓度为 Ch=0.5mg/L,苯酚的降解系数K1=0.2d,求排放 点下游10Km处的苯酚浓度。
• 解 计算起始点处完全混合的初始浓度,由式(4 -1)得:
D ck k1 2L 0ek1tc
0.29L 0e 0.29t 3.3
0.0879L0 e0.29t
采用试算法,假设不同的起点BOD浓度L0(mg/L),得到相应于溶
解氧浓度不低于5.0mg/L的L0
编辑课件
• 因此取 L0=47.4mg/L,这里 L0是指河流起点的BOD浓度,为 BOD总, 而要计算的是BOD5(200C),即在起点允许的经过五天培养后消耗掉 的BOD值。两者有如下关系:
(4—1)
编辑课件
一维模型
• 废水排入一条河流后,如符合下述条件 • (1)河流是稳态的,定常排污。 • (2)污染物浓度在水深方向和横向已定全混匀,即河流中任一断面各点污染物浓度相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重点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e92766bf83d049649b665875.png)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重点第一章绪论一、概念1、环境的概念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和,包括:自然因素的总体: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的总体:社会环境2、环境影响的概念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效应。
包括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两个层次。
环境影响的分类影响:直接、间接、累积影响效果:有利、不利影响程度:可恢复、不可恢复影响方式:污染影响和非污染影响3、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二、关于环境影响评价1、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①按照评价对象分类: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②按照评价时间分类: 回顾性评价现状评价预测评价③按环境要素分类大气环境评价水环境评价声学环境评价1土壤环境评价生态环境评价经济学环境评价…………………………2、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对象规划、开发建设项目3、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和法规符合流域、区域功能区划、生态保护规划和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布局合理符合清洁生产原则符合国家有关生物化学、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保护的法规和政策符合国家土地利用的政策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问题控制要求符合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区域环境质量的要求三、管理程序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分类管理(一)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价;(二)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或专项评价;(三)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2、环评文件的介入时序及审批要求介入时序: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但是,铁路、交通等建设项目,经有审批权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以在初步设计完成前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不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开工前报批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其中,需要办理营业执照的,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营业执照前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PPT课件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9cd42159e3143323868939a.png)
2.3 水体污染物
(1)耗氧有机污染物: (2)营养物 (3)水中有机毒物 (4)水中重金属 (5)非金属无机毒物 (6)病原微生物 (7)酸碱污染 (8)石油类 (9)热污染
第7页/共172页
2.3 水体自净
➢自然环境包括水环境对污染物质都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 即所谓环境容量。 ➢水体能够在其环境容量的范围内,经过水体的物理、化 学和生物的作用,使排入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随时间的 推移,在向下游流动的过程中自然降低,称之为水体的自 净作用。 ➢也可简单地说,水体受到污染后,靠自然能力逐渐变洁 的过程称为水体的自净。
生物化学过程。污染物质中的有机物,由于水体中微生物 的代谢活动而被分解、氧化并转化为无害、稳定的无机物, 从而使浓度降低。
第9页/共172页
二、环境目标
1环境质量方面 根据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把水质指标分为以下几类
➢ 物理参数。 温度、臭、味、色、浊度、固体(总固体、悬浮性固体、
溶解性固体等)。 ➢化学参数。
第33页/共172页
第34页/共172页
第35页/共172页
第36页/共172页
4.调查时间
环境现状调查时间与水文特征的划分相对应。 河流、河口、湖泊与水库一般按丰水期、平水期、 枯水期划分,同时确定最能代表这三个时期限的季节域 月份; 对于海湾,应确定评价期限间的大潮期和小潮期划 分;对于北方地区,也可以划分为冰封期和非冰封期。 评价等级不同,对各类水域调查时期的要求也不同。
无机指标:含盐量、硬度、PH值、酸度、碱度及铁、锰、 氯化物、硫酸盐、硫化物、重金属类、氛、磷等。
有机指标:BOD5、COD 、DO、酚、油等。 ➢生化参数。
大肠杆菌。
第五章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2012)
![第五章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2012)](https://img.taocdn.com/s3/m/21dea01e6edb6f1aff001ffd.png)
3.预测时期
一、二级评价应预测纳污水体自净能力最小和一般两 个时段的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或评价等级为二级但评 价时间较短时,可以只预测自净能力最小时段的环境影响。 一级评价:至少枯水期和平水期; 二级评价:至少枯水期 三级评价:枯水期
(同时要考虑预测背景值的监测时期)
4.预测范围和预测点的布设 (1)预测范围与现状调查的范围相同或略小。 (2)在预测范围内应布设适当的预测点,应包括敏感 点。一般情况下以环境现状监测点为预测点。 同时应考虑以下特殊情况: ①水文特征突然变化和水质突然变化处的上、下游,重要水 工建筑物附近,水文站附近等应布设预测点。
6.河流简化 河流可以简化为矩形平直河流,矩形弯曲河流和非矩形 河流。 河流的断面宽深比≥20时,可视为矩形河流。 小河可以简化为矩形平直河流。 大中河流中,预测河段弯曲较大(如其最大弯曲系数> 1.3)时,可视为弯曲河流,否则可以简化为平直河流。 7.污染源简化 排入河流的两排放口的间距较近时,可以简化为一个,其 位置假设在两排放口之间,其排放量为两者之和。两排放口 间距较远时,可分别单独考虑。 排入小湖(库)的所有排放口可以简化为一个,其排放量 为所有排放量之和。 在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中,通常可以把排放规律简化为连 续恒定排放。
上游河段是排放口上游的河段。
3.2河流水质预测模型
3.2.1混合过程段 混合过程段长度计线
2.1地表水环境影响 水资源:主要体现有水利水电工程、供水或调 水工程、用水量大的电力工程 水质:工程排污。 水生生态系统:水量、水质等综合影响,例如 水库建成后的库区局地小气候的变化,由于下游水 资源减少引起的生态系统的变化;大坝阻隔造成的 水生生物资源的变化。
肉食加工、发酵、 pH、BOD5、COD、悬浮物、氨氮、磷酸盐、大肠杆菌数 酿造、味精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08e55cdd581b6bd97f19eae1.png)
点污染源:通过管道和沟渠收集排入水体的废水
非点污染源(面源):分散或均匀地通过岸线进入 水体和自然降水通过沟渠进入水体的废水。
• 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的途径:复杂,难定量
(1)在对水土流失过程及其主要制约因素进行大量调 查的基础上,通过对非点源污染物的输出过程的模 拟来研究区域污染物对接受水体的输出总量。
积累的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很多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非持久性污染物:会因降解和转化作用使在水中的总量降
低,如放射性物质的蜕变 、如可以生化降解的有机物在微
生物作用下的氧化分解,如 BOD,COD 等
酸碱污染物:以pH为表征
废热:以水温为表征
注意废热的正负问题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不同类型污染物的环境行为特性
分散稀释通量可表示为
mx
Ex
c x
c my Ey y
mz
Ez
c z
、 、 mx my mz——分别为x、y、z方向上的污染物分散稀释通量;
、 、 E E E x y z ——分别为x、y、z方向上的污染物扩散系数。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⑵污染物的转化
转化: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的作用改变其形态或转 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转化与迁移有所不同,迁移只是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转化则 是物质总量的改变
①暴雨径流深度的估计: R=CR·P-Ds 式中: R —— 总暴雨径流深度,cm;
CR —— 总径流系数; P —— 降雨量,cm; Ds —— 洼地存水,Cm。
总径流系数的估算方法:
粗略估算式:CR0.15110I010I0
式中:I——不透水区百分数; φ——按照不同坡度计算的不透水区(指
屋面、沥青和水泥路面或广场、庭院等)的径流 系数 。
第五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
![第五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f5deb52e25c52cc58bd6beef.png)
第五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一节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一、水体中污染物迁移与转化概述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包括物理输移过程,化学转化过程和生物降解过程。
1. 物理过程物理过程作用主要指的是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混合稀释和自然沉淀过程。
其中混合稀释作用主要由下面三部分作用所致:(1)紊动扩散由水流的紊动特性引起水中污染物自高浓度向低浓度区转移。
(2)移流由于水流的推动使污染物的迁移随流输移。
(3)离散由于水流方向横断面上流速分布的不均匀而引起分散。
2. 化学过程包括氧化还原作用、化学沉淀作用、混凝沉淀作用及吸附作用。
3. 生物过程生物自净的基本过程是水中微生物在溶解氧充分的情况下,将一部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自身物质,另一部分氧化分解为无害的简单无机物。
二、河流水体中污染物的对流和扩散混合废水进入河流水体后,不是立即就能在整个河流断面上与河流水体完全混合。
虽然在垂向方向上一般都能很快地混合,但往往需要经过很长一段纵向距离才能达到横向完全混合。
这段距离通常称为横向完全混合距离(x1)。
纵向距离(x)小于x1的区域称为横向混合区,大于x1的区域称为断面完全混合区。
如图6-1所示。
图6-1 污染物在河流中的混合示意在河流中,影响污染物输移的最主要的物理过程是对流和横向、纵向扩散混合。
对流是溶解态或颗粒态物质随水流的运动,在横向、纵向、垂向均可发生,主要为纵向对流。
横向扩散是指由于水流中的紊动作用,在流动的横向方向上,溶解态或颗粒态物质的混合。
纵向扩散是指由于主流在横、垂方向上的流速分布不均匀而引起的在流动方向上的溶解态或颗粒态物质的分散混合。
三、海水中污染物的混合扩散排放到海洋中的污水,一般是含有各种污染物的淡水,其密度比海水小,入海后一面与海水混合而稀释,一面在海面向四周扩展,如图6-2:图6-2污水在海面上的扩展第二节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概述一、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1. 评价工作等级的分级根据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受纳水域的规模以及水质要求进行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级别的划分。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要点PPT学习课件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要点PPT学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6f100df16fc700aba68fcac.png)
调查半径/km 5~8 3~5 1.5~3 ≤1.5
调查范围 调查面积(按半圆计算)/km2
40~100 15~40 3.5~15 ≤3.5
注:调查面积是指以排污口为圆心,以调查半径为半径的半圆形面积。
二、现状调查的范围和时期
2. 调查时期
环境现状调查时间与水文特征的划分相对应。 河流、河口、湖泊与水库一般按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划分,同时确定最能代表这三个时期的季 节或月份; 对于海湾,按照大潮期和小潮期划分; 对于北方地区,也可以划分为冰封期和非冰封期。 评价等级不同,对各类水域调查时期的要求也不同。
注意:污水排放量中不包括间接冷却水、循环水以及其他含污染物极少的清洁水排放量,但包括 含热量大的冷却水的排放量。
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
持久性污染物
复杂:
污染物类型数≥3,
非持久性污染物 酸和碱 热污染
或者只有两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
中等:
污染物类型数=2,且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 或者只有一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7。
A. 一级
B. 二级
C. 三级
问答题
某一建设项目资料如下: • 项目建成后拟向附近一条流量为75m3/s的河流中排放污染物; • 且此河流处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 • 排放的污染物种类包括:温度接近于常温的循环冷却水、非持久性污染物
以及碱性物质; • 且需检测的水质项目为9个; • 污水排放量为4900m3/d,循环冷却水排放量为200m3/d。
第四节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及范围
一、评级工作等级
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分为三级: ①一级评价最详细 ②二级次之 ③三级较简略
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11.9
![第五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11.9](https://img.taocdn.com/s3/m/69602f05be23482fb5da4c1d.png)
(2)建设项目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
水质复
判据
杂程度 污染物类型的数量 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因子数目
≥3 复杂
2
2 中等
1
简单
1
Hale Waihona Puke — ≥10 <10 ≥7 <7
(3)地表水域规模(受纳水体的规模) 河流与河口,按建设项目排污口附近河段的多年平均流
量或平水期平均流量划分:m3/s 大河:≥150 中河:15~150 小河:<15 湖泊和水库,按枯水期湖泊或水库的平均水深以及水面
态破坏型。 (3)界定新、改、扩建项目,明确是否有“以新带老”
的问题。
2. 确定评价工作等级 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HJ/T2.3-
1993),结合建设项目外排水污染源的特点和当地水环境的 特征,确定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3. 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通过水质与水文调查、现有污染源调查,弄清水环境现 状,确定环境问题的性质和类型,并对水质现状进行评价。
二、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思路(要求)
(1)根据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区域可持续发 展的要求,明确包括水质要求和环境效益在内的环境质量目 标;
(2)根据国家排污控制标准(排放标准),分析和界定 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特征污染物和污染源强(水质与水量指 标);
(3)选择合理的水质模型,建立污染源与环境质量目标 的关系,根据各种工况下不同的污染源强,进行水环境影响 预测评价;
河口)、湖泊、水库等。考虑到地表水与海洋之间的联系, 在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时,还包括有关海湾(包括海岸带) 的部分内容。 2. 水污染源
凡对水环境质量可以造成有害影响的物质和能量输入的 来源,通称水污染源;输入的物质和能量,称为污染物或污 染因子。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精讲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精讲](https://img.taocdn.com/s3/m/8fa308a2ba1aa8114531d920.png)
某河流断面监测数据如下表:
内容
DO
pH BOD5 挥发酚 石油类 总汞
监测浓度
(mg/l)
3.3
7.5
5
0.008
0.7 0.0012
评价标准 3(饱和溶解
(mg/l)
氧为8)
6-9
6
0.01
某高尔夫球场项目,其建设完成后包括27洞高尔夫球场及 配套会所、高尔夫球练习场,员工人数预计830人,最大设 计接待能力为650人/d。另外,球场运营过程中农药化肥使 用情况如下:农药包括杀虫剂和杀菌剂,乐斯本、绿福乳 油、杜邦万灵、百菌清、甲基托布津等。使用的肥料主要 为N-P-K高效复合肥。球场内有5个人工湖,球场生活污水、 废水部分进入人工湖、球场附近的水库、河涌。
等。
(1)充分混合段
重点
采用完全混合模型
(2)混合过程段
平直河流:二维稳态混合模型(岸边排放、非岸边排放)
弯曲河流:稳态混合积累流量模型
评价等级不同扩散参数的选取方法不同。
平直河流混合过程段岸边排放
C(x,
y)
exp
K1
x 86400
u
Ch
H
CpQp
M y xu
exp
uy 2 4M yx
地表水环境现状监测方案
⑴监氨测氮因、子水:温p、H、硫溶化解物氧、、挥悬发浮性物酚、、C氰OD化、物BO、D5苯、类石、油砷类、、氟 化物、磷酸盐、有机氯、有机磷、汞、铬(六价)、铜、 锌、铅、镉、粪大肠菌群、硫酸盐、氯化物、硝酸盐、铁、 锰。
⑵监测断面:在黄河共布设?个地表水监测断面,分别为: 县城西北侧水源地监测断面。 罗家沟与黄河交汇处下游500m监测断面。 张义沟与黄河交汇处上游500m监测断面。 石空区东南侧水源地监测断面。 张义沟与黄河交汇处下游1500m监测断面。 ⑶监测时间及频率 各监测断面连续采样3天,每天采样1次。 ⑷监测分析方法 按《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和
最新文档-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精品文档
![最新文档-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c24bc43e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b7.png)
环境现状调查时期的要求
1)根据当地的水文资料初步确定河流、湖泊、水 库的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同时确定最能代表这 三个时期的季节或月份。
2)评价等级不同,对各类水域调查时期要求不同。
3)当调查区域面源污染严重,丰水期水质劣于枯水 期时,一、二级评价的各类水域应调查丰水期,若时 间允许,三级评价也应调查丰水期。
(2)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A=污染物类型数,B=需预测 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
复杂:A=3,或A=2 且 B ≥ 10 中等:A=2 且 B < 10,或A=1且B ≥ 7 简单:A=1 且 B < 7 (3)受纳水体规模 (水深< 10m与≥10m)
大:多年平均流量≥150m3/s的河流、水面≥ 50km2(水深<
在此区域内进行的调查,能全面说明与地面水环境相联 系的环境基本状况,并能充分满足环境影响预测的要求。 在确定某项具体工程的地面水环境调查范围时,应尽量 按照将来污染物排放后可能的达标范围、污水排放量的 大小、受纳水域的特点,以及评价等级的高低后决定。 河流环境现状调查的范围,需要考虑污水排放量大小, 河流规模来确定排放口下游应调查的河段长度。 湖泊、水库,以及海湾环境现状调查范围,需要考虑污 水排放量的大小来确定调查半径或调查面积(以排污口 为圆心,以调查半径为半径)。
水质现状评价
评价工作原则:主要采用文字分析与描述,并辅之以 数学表达式。
评价依据
• 基本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有关法规及当地的 环保要求;
•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应采用GB3838-2019或相应的 地方标准;有些水质参数国内尚无标准,可参照国外 标准或采用建议的临时标准,所采用的标准应按国家 环保局规定的程序报有关部门批准;
应尽量向有关水文测量和水质监测等部门收 集现有资料,当资料不足时,应进行一定的 水文调查与水质调查,特别需要进行与水质 调查同步的水文测量。一般情况,水文调查 与水文测量在枯水期进行,必要时,其它时 期(丰水期、平水期等)可进行补充调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第一节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一、水体中污染物迁移与转化概述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包括物理输移过程,化学转化过程和生物降解过程。
1. 物理过程物理过程作用主要指的是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混合稀释和自然沉淀过程。
其中混合稀释作用主要由下面三部分作用所致:(1)紊动扩散由水流的紊动特性引起水中污染物自高浓度向低浓度区转移。
(2)移流由于水流的推动使污染物的迁移随流输移。
(3)离散由于水流方向横断面上流速分布的不均匀而引起分散。
2. 化学过程包括氧化还原作用、化学沉淀作用、混凝沉淀作用及吸附作用。
3. 生物过程生物自净的基本过程是水中微生物在溶解氧充分的情况下,将一部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自身物质,另一部分氧化分解为无害的简单无机物。
二、河流水体中污染物的对流和扩散混合废水进入河流水体后,不是立即就能在整个河流断面上与河流水体完全混合。
虽然在垂向方向上一般都能很快地混合,但往往需要经过很长一段纵向距离才能达到横向完全混合。
这段距离通常称为横向完全混合距离(x1)。
纵向距离(x)小于x1的区域称为横向混合区,大于x1的区域称为断面完全混合区。
如图6-1所示。
图6-1 污染物在河流中的混合示意在河流中,影响污染物输移的最主要的物理过程是对流和横向、纵向扩散混合。
对流是溶解态或颗粒态物质随水流的运动,在横向、纵向、垂向均可发生,主要为纵向对流。
横向扩散是指由于水流中的紊动作用,在流动的横向方向上,溶解态或颗粒态物质的混合。
纵向扩散是指由于主流在横、垂方向上的流速分布不均匀而引起的在流动方向上的溶解态或颗粒态物质的分散混合。
三、海水中污染物的混合扩散排放到海洋中的污水,一般是含有各种污染物的淡水,其密度比海水小,入海后一面与海水混合而稀释,一面在海面向四周扩展,如图6-2:图6-2污水在海面上的扩展第二节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概述一、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1. 评价工作等级的分级根据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受纳水域的规模以及水质要求进行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级别的划分。
评价工作等级分为三级,一级评价最详细,二级次之,三级较简略。
地表水及海湾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判据详见表1-4、1-5。
2. 分级判据的基本内容(1)污水量污水排放量Q(m3/d)划分为5个等级:◆ Q≥20 000;◆ 20 000>Q≥10 000;◆ 10 000>Q≥5 000;◆ 5 0OO>Q≥l 000;◆ l 0OO>Q≥200。
污水排放量中不包括间接冷却水、循环水以及其它含污染物极少的清净下水的排放量,但包括含热量大的冷却水的排放量。
(2)污染物分类根据污染物在水环境中输移、衰减特点以及它们的预测模式,将污染物分为四类。
◆持久性污染物指在地表水中很难由于物理、化学、生物作用而分解、沉淀或挥发的污染物(其中还包括在水环境中难降解、毒性大、易长期积累的有毒物质);◆非持久性污染物指在地表水中由于生物作用而逐渐减少的污染物;◆酸和碱指各类废酸、废碱(以pH表征);◆热污染(以温度表征)。
(3)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按污水中拟预测的污染物类型以及某类污染物中水质参数的多少划分为复杂、中等和简单三类。
◆复杂:污染物类型数≥3,或者只含有两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中等:污染物类型数=2,且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或者只含有一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7;◆简单:污染物类型数=1,需预测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7。
(4)地表水域的规模河流与河口,按建设项目排污口附近河段的多年平均流量或平水期平均流量划分为:◆大河:≥150m3/s;◆中河:15~150 m3/s;◆小河:<15 m3/s。
湖泊和水库,按枯水期湖泊、水库的平均水深以及水面面积划分为:(5)水质类别地面水质按GB 3838划分为五类:I、II、III、IV、V。
如受纳水域的实际功能与该标准的水质分类不一致时,由当地环保部门对其水质提出具体要求。
(6)工作等级的确定根据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受纳水域的规模以及排污口所处的地表水的功能经查表1-4、1-5即可确定建设项目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
二、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1. 环境现状调查范围(1)应能包括建设项目对周围地面水环境影响较显著的区域。
(2)在确定某项具体工程的地面水环境调查范围时,应尽量按照将来污染物排放后可能的达标范围、污水排放量的大小、受纳水域的特点,以及评价等级的高低后决定。
(3)河流环境现状调查的范围,需要考虑污水排放量大小、河流规模来确定排放口下游应调查的河段长度。
(4)湖泊、水库以及海湾环境现状调查范围,需要考虑污水排放量的大小确定调查半径或调查面积。
2. 环境现状调查时间的要求具体见表6-5。
3. 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的内容4. 污染源调查(1)点污染源调查的内容点污染源调查以收集现有资料为主,根据评价工作的需要选择下述全部或部分内容进行调查:①点源的排放:调查确定排放口的平面位置、排放方向、排放口在断面上的位置、排放形式(分散排放或集中排放)。
②排放数据:根据现有的实测数据、统计报表以及各厂矿的工艺路线等选定的主要水质参数,并调查现有的排放量、排放速度、排放浓度及其变化等数据。
③用排水状况:主要调查取水量、用水量、循环水量及排水总量等。
④厂矿企业、事业单位的废污水处理状况:主要调查废污水的处理设备、处理效率、处理水量及水质状况等。
(2)非点污染源调查内容非点污染源调查基本上采用间接收集资料的方法,一般不进行实测,根据评价工作的需要选择下述全部或部分内容进行调查:①概况:原料、燃料、废弃物的堆放位置、堆放面积、堆放形式、堆放点的地面铺装及其保洁程度、堆放物的遮盖方式等。
②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与处理情况:应说明非点源污染物是有组织的汇集还是无组织的漫流;是集中后直接排放还是处理后排放;是单独排放还是与生产废水或生活污水共同排放等。
③排放数据:根据现有实测数据、统计报表以及根据引起非点源污染的原料、燃料、废料、废弃物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性质选定调查的主要水质参数,调查有关排放季节、排放时期、排放量、排放浓度及其它变化等数据。
5. 水质调查与水质参数的选择水质调查时应尽量使用现有数据资料,如资料不足时可实测。
所选择的水质参数包括两类:一类是常规水质参数,其能反映水域水质的一般状况;另一类是特征水质参数,其能代表建设项目将来排放的水质。
6. 水域功能的调查三、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1.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原则可能产生对地表水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应预测其产生的影响;预测环境影响时尽量选用通用、成熟、简便并能满足准确度要求的方法;对于季节性河流,应依据当地环保部门所定的水体功能,结合建设项目的特性确定其预测的原则、范围、时段、内容及方法;当水生生物保护对地表水环境要求较高时,应简要分析建设项目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2. 预测水质参数筛选的原则根据以下原则,在环境现状调查水质参数中选择拟预测水质参数: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评价等级、当地的环保要求筛选和确定建设期、运行期和服务期满后拟预测的水质参数。
拟预测水质参数的数目应既说明问题又不过多,一般应少于环境现状调查水质参数的数目。
不同预测时期的水质预测参数彼此不一定相同。
对河流,可以按下式将水质参数排序后从中选取预测水质参数:式中,ISE—水质参数的排序指标;C p—污染物排放浓度,mg/L;C h--河流上游污染物浓度,mg/L;Q p—废水排放量,m3/s;Q h—河流流量,m3/s。
ISE越大说明建设项目对河流中该项水质参数的影响越大。
3. 水体简化的要求(1)河流的简化要求◆河流的断面宽深比≥20时,可视为矩形河流。
◆大中河流中,预测河段弯曲较大(如其最大弯曲系数>1.3)时,可视为弯曲河流,否则可以简化为平直河流。
◆大中河流断面上水深变化很大且评价等级较高(如一级评价)时,可以视为非矩形河流并应调查其流场,其它情况均可简化为矩形河流。
◆小河可以简化为矩形平直河流。
(2)河口的简化河口包括河流汇合部、河流感潮段、口外滨海段、河流与湖泊、水库汇合部。
河流感潮段是指受潮汐作用影响较明显的河段。
河流感潮段一般可按潮周平均、高潮平均和低潮平均三种情况,简化为稳态进行预测。
河流汇合部可以分为支流、汇合前主流、汇合后主流三段分别进行环境影响预测。
小河汇入大河时可以把小河看成点源。
河流与湖泊、水库汇合部可以按照河流和湖泊、水库两部分分别预测其环境影响。
口外滨海段可视为海湾。
(3)湖泊与水库的简化可以将湖泊、水库简化为大湖(库)、小湖(库)、分层湖(库)等三种情况:◆一级评价时,中湖(库)对待,停留时间较短时也可以按小湖(库)对待;◆三级评价时,中湖(库)可以按小湖(库)对待,停留时间很长时也可以按大湖(库)对待;◆二级评价时,如何简化可视具体情况而定:水深 10m且分层期较长(如>30 d)的湖泊、水库可视为分层湖(库)。
(4)海湾的简化预测海湾水质时一般只考虑潮汐作用,不考虑波浪作用。
评价等级为一级且海流(主要指风海流)作用较强时,可以考虑海流对水质的影响。
潮流可以简化为平面二维非恒定流场。
三级评价时可以只考虑潮周期的平均情况。
较大的海湾交换周期很长,可视为封闭海湾。
4. 污染源简化的要求污染源简化包括排放方式的简化和排放规律的简化。
排放形式可简化为点源和面源,排放规律可简化为连续恒定排放。
对于点源位置(排放口)的处理,有如下的要求:◆排入河流的两排放口的间距较小时,可以简化为一个排放口,其位置假设在两排放口之间,其排放量为两者之和。
◆排入小湖(库)的所有排放口可以简化为一个排放口,其排放量为所有排放量之和。
◆排入大湖(库)的两排放口间距较小时,可以简化成一个排放口,其位置假设在两排放口之间,其排放量为两者之和。
一、二级评价且排入海湾的两排放口间距小于沿岸方向差分网格的步长时,可以简化为一个,其排放量为两者之和。
三级评价时,海湾污染源简化与大湖(库)相同。
无组织排放可以简化成面源;从多个间距很近的排放口排水时,也可以简化为面源。
第三节水质预测模式一、河流常用预测模式及适用条件1. 河流完全混合模式与适用条件式中,c—污染物浓度(垂向平均浓度,断面平均浓度),mg/L;c p—污染物排放浓度,mg/L;c h--河流上游污染物浓度,mg/L;Q p—废水排放量,m3/s;Q h—河流流量,m3/s。
河流完全混合模式的适用条件:(1)河流充分混合段;(2)河流为恒定流动;(3)废水连续稳定排放。
例题1:计划在河边建一座工厂,该厂将以2.83m3/s 的流量排放废水,废水中总固体(总可滤残渣和总不可滤残渣)浓度为1250mg/L,该河流平均流速V 为0.457m/s,平均河宽W为13.72m,平均水深h为0.61m,总固体浓度C h为300mg/L,问该工厂废水排入河流后,总固体浓度是否超标(设标准为500mg/L)?2. 河流一维稳态模式与适用条件式中,c—计算断面的污染物浓度,mg/L;c0—计算初始点污染物浓度,mg/L;K1--耗氧系数,l/d;.K3—沉降系数,l/d;u—河流流速,m/s;x—从计算初始点到下游计算断面的距离,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