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的货币金融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票号的主要业务
汇兑(主要):通过汇票结算,票号获得 汇水,包括老百姓的小额汇款和官款的汇 兑,例如1867年镇压西北回民起义,向上 海洋商借款120万两,是将现款交给上海的 山西票商汇到山西运城的。 存放款(兼营)
票号在这一时期得以发展的原因
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自然经济 解体的速度加快,产品的商品化提高,商 品经济有了新的发展。 第二,太平天国失败以后,农民运动仍然此 起彼伏,给清政府解送现银增加了困难, 需要一个资信可靠、收解灵活、可汇可垫、 机构普遍的资金调拨运转机制。 第三,票号同地方官吏紧密勾结在一起。
我国十九世纪末的银币生产是在外国银币 大量涌入的情况下,从地方到中央,自下 而上的发展过程。同时中国自铸银元的出 现和流通使外国银元的流量相对减少,对 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有一定的遏制作用。
铜钱(制钱):主要是指铜所铸之币。把钱的铸造
权和发行权垄断在官府,严禁私造。 清朝铜钱的发展大致经过以下几个期: • 清初至乾隆初,政府不断变更钱重和质料成分以维 持钱价的稳定,严禁私铸私销,以保铜钱的流通和 信用。 • 乾嘉两朝,淸廷主要增减鼓铸量来维持稳定。 • 嘉庆后期,由于鸦片贸易的猖獗,使白银大量外流, 出现钱贱的现象。 • 道光中期及咸丰朝银贵钱贱现象严重。 • 咸丰初年至清亡,钱法败坏,钱币之制混乱,向新 的钱币“铜元”过渡时期。
2、发展的隐忧和危机
(1)钱庄自身结构上的缺陷。首先,中国的钱庄本
身规模偏小,1万银元本金便是大钱庄了,这个规模 显然不足以抵御风险;其次,中国人固有的“小富 即安”的小农经济意识,绝大部分钱庄实行每年分 红制度,大部分钱庄股东满足于每年的红利分配, 而不愿意将其收益进行再投资,钱庄自身缺乏集聚 资金和积累资本的内在需求和动力;再次,金融技 术落后,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2)对外依赖性增强,主要是随着业务的扩展和拆借 业务的发展,钱庄对外资银行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强, 特别是在上海这样的金融中心,钱庄的命运在很大 程度上掌握在外国金融势力者手中。 (3)钱庄本身的规模与其业务开展过程中的投机性与 消极性使其在1897年上海“贴票风波”和1910年的 “橡皮股票风波”中倒下了。
1845-1894年的外商银行
丽如银行 有利银行 英 英 1845年在香港设立分行 1848年在上海设立分行 1854年在上海设立分行 1884年歇业 1892年改组
麦加利银行

ຫໍສະໝຸດ Baidu
1858年在上海设立分行
汇隆银行 阿加剌银行
英 英
1851年在广州设立分行 1854年在上海设立分行 1854年在广州设立分行


• 银钱票种类除银两票、银元票、制钱票外,因光 绪二十六年(1900年)开始铸造铜元,又增加了铜 元票。 • 除了清政府发行的纸币外,各地钱庄、银号、当 铺、票号、银炉、商会、金店和一些公司等民间 机构亦发行银票、钱票等纸币,且信用较好,在 鸦片战争后流通更广。 • 外国公司也发行纸币,如俄国东省铁路奎盛公司 就曾发行银元票。
四、外国银行的设立及其扩展
第一家在中国境内开设的外商银行是1948年 在上海设立分行的丽如银行(英文行名为 Oriential Banking Corporation)
钱庄与票号的区别
①钱庄的性质是兑换,票号是汇兑 ②钱庄的营业范围仅仅限于本地,外埠不设分店; 票号在全国甚至国外广设分号。钱庄发达之后, 主要势力范围在长江以南,票号分号虽然遍及全 国,但其大本营主要在黄河流域。 ③钱庄票号分类营业。票号代理国库、省库,钱庄 包揽道库县库;票号的存款以官款为大宗,放款 只给钱庄,钱庄存放款以一般商人为主。 ④票号在其后期交结官吏,发行纸币;钱庄注重社 会信用,拒绝发行纸币。
票号衰落的主要原因有: 1、在票号走向极盛时,中国近代银行兴起了,与 票号展开了竞争。 2、外商在华银行在20世纪初期进入中国,与国内 金融组织争夺内汇业务,使国内金融市场竞争更 加激烈。 3、票号在营业走下坡路的过程中,一遇到国内金 融市场不稳定的时候,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就是实 力并不雄厚的票号。票号经营存款和放款历来强 调信用而不重视抵押,这一特点使它在时局动荡 时损失惨重。 4、面对银行业的激烈竞争,票号保守,不思变革。
清朝铸造的制钱重量也经常发生变化,而且总 的趋势是实际重量不断变轻。
鸦片战争后的十九世纪,在我国流通的纸币 形形色色,杂然并存。清朝官府发行的纸币 或钞票可以明显地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是顺治年间的钞贯 第二是咸丰年间的官票宝钞 第三是光绪以后的兑换券。

顺治8年,由于政府军用孔急而发行了顺治钞 贯,10年后就收回废除了。 咸丰朝的纸币分2种,一种是户部官票,又叫 银票,从1两到50两,另一种叫大清宝钞,又叫 钱票,面额从250文到50千文,十万文不等。 光绪年间,各省大设官银钱号。开设官银钱 号的目的为通圜法,裕财政。由于官银钱号纸币 多和当地硬币挂钩,因而纸币种类和面额极为复 杂。
1866年倒闭 1866年倒闭
汇川银行

1866年倒闭
法兰西银行 汇丰银行
法 英
1863年在上海设立分行 1864年在香港设立总行 1865年在上海设立分行 1872年在上海设立分行 1889年在上海设立总行
票号的组织
山西票号的帮别按照其总部所在地分为三 派:总号在祁县的称为祁县帮、在平遥的 称为平遥帮、在太谷的称为太谷帮。 其资本组织多为合资经营,也有独资经营 的,其责任为无限,每股多为一万两,少 也有三千,三年或者四年结算一次,盈亏 按股平分,称为银股,还有身份股,称为 劳动力入股。
(四)票号的衰亡
银 元
•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外国银元流入。 • 外国的银元在明代就已经流入中国,那时洋元流入 的途径一方面是欧美国家在澳门、泉州、宁波、广 州等地与我国经商,另一方面就是来自南洋的华侨。
银元的发展
• 道光初年,银元的使用已经遍及黄河以南东南沿海各省, 引起了民间的仿造。 • 道光中至光绪初,清廷不断有人提议设官局,铸银元,但 始终未形成制度。 • 光绪十三年(1887),张之洞奏请在广州设厂以机器制银 元,获批。 • 1889年,该省制造银元开始流行,币称"光绪通宝"。从此 各省也相继制造。 • 二十五年,规定银元由广东、湖北两省铸造,在31年,设 立天津造币总厂,拟铸金、银、铜三种货币。 • 宣统二年(1910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其中规定 清政府的主币为面值一元、库平七钱二分的银币,辅币为 面值小的银币、镍币和铜币。
小结
• 清政府时期货币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混乱,这不仅 表现在货币本位上,而且还反映在货币的铸造发 行和流通管理中,而这一点在清末帝国主义入侵 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严重和突出。清朝延承旧制, 银两和制钱是最主要的货币;但也出现了新的货币, 银元、铜元、铁钱、大钱、纸币等等,这些货币 中有的是清政府通货膨胀的产物,有的是我国货 币发展中失败了的尝试,也有的是满足经济需要 代表将来货币发展方向的重大进步。也正因为此, 这些货币不但发行单位不同,发行时间、流通时 间不同,而且信用程度、流通范围也各不相同, 至于不同货币之间的比价变动则更加混乱,这为 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碍,人民生活困苦不 堪。
• 在晚清混乱而激烈的币制变迁中,仍然有一些可 圈可点的变化是反映了历史发展趋势和货币发展 规律的,这也表明中国的货币制度历经沧桑仍顽 强发展。 • 首先,银元在中国迅速的被广泛使用,成为日益 重要的货币。银元重量、成色统一、规范,价值 量较大,而且符合中国货币用银的习惯,其一被 引入中国就呈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被人们广泛 使用,对传统的制钱、银两制度产生巨大的冲击 并不断取代前者的本位币地位。 • 其次,制钱制度逐渐灭亡。制钱制度在中国有着 漫长的历史,但在清朝后期气数殆尽,铜产量不 足,制钱成色下降,滥铸大钱等等,都使制钱已 不适合中国经济的发展,并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 再次,纸币等信用货币不断发展。我国宋代就产 生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元朝盛行,但明清两朝 废而弃之。但清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民间钱 庄、票号、银铺等信用机构出于方便携带交易、 汇兑便利等考虑,各自发行银票、张票等信用货 币,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个进步。 • 最后,在经济发展和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刺激下, 清末也出现了我国的近代银行,如中国通商银行、 户部银行等。 • 混乱而不乏创新,货币制度发展到晚清出现了不 少的亮点,并昭示着未来发展的方向。与此同时 政府当局和不少有识之士都加深了对货币的认识。 清政府由最初的放任自流到重视控制,而林则徐、 张之洞等有识之士更是为货币制度的发展做出了 重要贡献。
成色是指银两中含银的多少,按成色又可分 为纯银、足银、文银和标准银。银两还要区分实 银和虚银,实银是实有其形,虚银则是实银的价 值符号,按当时当地的规定而使用,是一种计算 单位或记账单位。 从形状看,银两或称文银,因形状似马蹄而 被称为马蹄银。从大小看,大锭一般为元宝形, 重约50两,称为“宝银”。中锭重约10两。小锭 一般重一二两到三五两。零星的碎银一般在一两 以下,有粒银、板银等。 宝银由银炉(或称“炉房”)铸造。银炉的设 立必须经户部批准,发给部照。后来有未经批准 而开设的,称为“私炉”,清朝对银两的私铸不 加限制。
三、票号由兴盛到衰落
(一)票号的组织形式和基本特点 1、票号组织形式。 “身股制”“银股” 2、票号基本特点就是:本小、利厚、快速 高效。 (二)票号的初步发展(道光以后) (三)票号的大发展(咸丰以后)
票号的利润来源
汇水:汇兑款的1-2%; 利差:各庄存款多的有7-8百万两,少的 也有2-300万两,私款的存款利率只有2 -3厘,贷款利率可到8厘(月利率);而 大票号主要存款是官府的无息存款,其利 差更大了; 银两平色差价:收入银块时,借口成色不 足,压低价格,汇款人损失较小不予计较, 对于票号而言是积少成多。
票号和山西人的财富
山西票号中,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有日晟昌、 天成亨、蔚泰厚、存益公、大德通、大德 恒、志成信等。最远的票号将其分号开到 了东至日本大阪、神户,北到内蒙古的乌 兰巴托、南到广州、香港。 据《清椑类钞》记载, 介休县 侯姓 7-800万两 太谷县 曹姓 6-700万两 祁县 乔姓 4-500万两 祁县 渠姓 3-400万两 榆次县 常姓 100多万两 太谷县 刘姓 100万两
一、清时期的钱币 白银:主币,一般用于大宗用钱。 1、清代货币: 铜钱:辅币,零星用钱。 2.清朝200多年的统治历史都是不完整的银铜平行 本位制度 。清朝的这种复本位币制具有下列特征: 第一,制钱的铸造虽然有法定的标准,但纹银的 成色和单位重量随时随地不同; 第二,制钱铸造和销毁权力政府严格把持,但政 府不干预银锭银块的铸造。
清朝虽然是银钱双本位制,但是从政府来看, 清廷还是更加看重白银,官俸也是以银计算和支付。
白银在清朝已经成为主要货币,不同时间和 地区的银两的重量和成色不同,所以银两一直停 留在称量货币的阶段。
银两的重量标准叫做“平” 官定的“平(170多种)”主要有以下几种: 库平:全国纳税的标准银 漕平:征收漕粮用的银 广平:对外贸易 关平:为海关所用 标准平:进出口征税 公砝平:主要城市汇兑价格计算。 市平:是民间市场授受银两所用的衡量 标准
二、钱庄、银号的发展和演变
钱庄:是以经营银钱兑换及存放款为主要业务
的金融机构。上海和长江流域多称其为钱庄, 北方及华南一代叫它银号。 经营业务:发放兑换票----钱票、银票
乾嘉时期, 已相当流行
在同光宣时期 更为盛行
通商口岸的的钱庄银号具有一定的买办性质, 且托庇于租界以求得发展。
钱庄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钱庄数量增加,规模扩大。 (2)业务的发展。除了传统的银钱兑换、办理存 款放款和签发银票之外,还承担在口岸调节商品 和资金的业务,在口岸为客户提供庄票(即期和 远期),在口岸和内地之间使用汇票为商户提供 信用服务。传统的放款业务也走向了新兴工商业 客户,抵押放款也开始出现。 (3)技术进步。通过“汇划”进行业务清算,通 过拆借扩大自身信用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