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谈中国人的名字变化和时代变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详谈中国人的名字变化和时代变迁每一代人喜欢的名字都有不同,这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变迁,如何从一个名字里读懂一个时代呢?下面我们来看看。

导语:“您贵姓?”是中国很常见的礼貌问候语。“我们五百年前可能是一家人啊”是中国同姓的陌生人相互之间拉进关系的时候的有效说辞。姓氏在中国的文化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有着它独特的魅力。我们现在讲名字,但是在过去,名和字可不是一回事。在古时,男子20岁成人行冠礼,女子许嫁之时,孩子会得到一个"表字",这个"表字"才是他在社会上进行交际所用的正式称呼。现在,回想起我国古代的一些名人,我们都能很流利地说出他们的名和字。

中国人喜爱将国家大事记录在姓名中,这不只宣告着孩子出世年代的光辉,更承载着父母对于孩子“借国运而兴昌”的期许。建国、解放、援朝、跃进……这些词语不是动词,而是一个个普通的中国人名。在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建国”“建华”“国强”等名字成为流行,在那个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代,人们不只对于国家心怀期望,对于“人民翻身做主人”也颇有希冀:名字含有“民”字的人群中,约60%的人出生于那个时期。而在其时,一家数个兄弟姐妹悉数取上相关时势型词语则更显气势。

到了抗美援朝时期,国人又纷纷把相关字眼加入姓名当中。“援朝”“抗美”成了不少人的取名选择,据不完全统计,有上万的叫李援朝、王援朝、张援朝的,就连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司令朱德也为其

长孙取名为“援朝”。而以“张”姓为例,当前中国的1000个“张援朝”里,就有近900多个出生于60年代以前,约占“张援朝”名字为总人数的90%。

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的取名方式更加多样,更多的人回归到人性层面,哺以文化意蕴。不过,即使在姓名“记功铭史”功能被弱化的现在,仍有不少人跟着国事走向为孩子取名。例如,绝大部分名叫“和谐”的人出生于2004年9月“和谐社会”概念提出后。而北京奥运会举办当年,取名为“奥运”的宝宝就井喷至近5千人。或许,在这些名字不仅是时代印记的强力嵌入,更是中国的老百姓“国、家相连”政治文化的民俗演绎。

国人名字的变化,见证了国家的崛起、民族的复兴。现在的人在起名时,更加讲究意境的构思,既不偏重于时代,也不偏重于某个地区和某种职业,开始更多地倾注个人的感情和关怀,文化底蕴更加丰富了。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人们在文化、价值、观念上呈现出多元化,起名文化也更加丰富多彩。

近日,中国最新版百家姓排行榜出炉。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周吴徐孙马胡朱郭何罗高林”为全国前20大姓氏,其中王姓达到近一亿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7左右“王”姓终于登上了“第一把交椅”,王、李、张三姓的众多“子民”,还有多少人会在意是否是“全国大姓前三甲”呢?或者,又有多少人在意自己姓氏的排名呢?姓氏排名关注度的降低,体现了社会观念的变化—

—家族观念或者说家族意识正在淡化。

在当代,尤其是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多年后,家庭独生子女的增多家族观念的消逝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比如,名字不再习惯使用辈份,追求好听、好记、文雅、大器者越来越多。再比如,如今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逐渐淡漠了家族关系的维系,朋友相聚更容易代替亲戚相聚,血缘纽带的力量日渐削弱。就原因而言,现代社会的发展,会将在农耕社会中形成的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的家族观念慢慢冲淡。所谓的“本家”意识,也被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所取代。其实,这何尝不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当固守农耕的小农经营模式、家庭经营模式变为更为开放的市场经济,更加活跃的权利意识就会占据社会思想的主导地位。客观来说,家族意识淡化是一种进步。胡适先生曾言,“吾国之家族制,实亦有大害,以其养成一种依赖性也。吾国家庭,父母视子如养老存款;子妇视父母遗产为固有;甚至兄弟相倚依,以为兄弟有相助之责,甚至一族一党,三亲六戚,无不相传依……”虽说家庭成员在财力方面相互帮助自是合理,家族意识亦有其正能量的多种表现,但胡适先生正是看到了家族文化之于中国社会发展的阻碍,才发出此言的。

面对家族观念的消逝现实,可能会在在主观情感上感到怅然若失,但更需看到的是权利意识取代家族意识,对于当前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而存在了几千年的宗法关系和宗法意识,也会慢慢被法律意识所取代。当然,之于每个个体也要分清

楚,家族观念的消逝,并不等同于家庭观念和孝道观念的淡化,对于父母、妻子或丈夫以及孩子,都要履行相应的家庭责任。家庭责任并不与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相左相悖,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宁可不上户口,也不让孩子再姓苟”近日,这句话在网上炸开了锅,引发网友热议。这句话来自河南郑州一位姓苟的先生,因为姓氏,他从小就被人喊作“小苟”、“汪汪”,直到今日,他依然没能走出姓氏阴影,在妻子准备怀孕的时候,他撂下了这句狠话。事实上,因为部分姓氏少见,在生活中,常常被人拿来说事,甚至取笑,但殊不知,这些姓氏的背后却藏着许多你所不知的传奇故事,并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如果你还因自己的稀缺姓氏感到不安,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

“苟”姓源远流长,有近千年的历史。在五代十国时期,后唐节度使石敬瑭起兵,夺取政权,改国号为晋,迁都开封。在石敬瑭做后晋皇帝期间,有个姓敬的大臣因为冲了皇帝的名讳,再加上得罪了皇帝的近臣,遭到陷害后被定了罪,朝廷下令让所有的敬姓人改姓“苟”。没多久,后晋被后汉灭了,敬姓族人不用再避讳了,很多改姓苟又改回敬姓。但不久以后,后汉归宋,他们又因为要避宋太祖赵匡胤的祖父赵敬的名讳,而重新改姓苟。

中国姓氏文化历经了五千年始终延续和发展着,每一种姓都包含其独特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历史上都有其代表人物,没有高、低、贵、贱、贫、富之分。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姓氏逐渐变得稀

缺,人们对它们的了解也越来越少,也有一些好事者在生活中以他人名字取乐。姓氏文化的传承,需要每个人充分认同自己姓氏中包含的历史,正确看待姓氏文化,并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为自己的名字而自信、自豪,并对他人的姓名表现出尊重。(中国青年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