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传播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我国学者从20世纪末开始探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

综合分析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相关著作和论文,其研究的基本问题主要围绕新媒体的内涵界定、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和挑战、主体性、载体、创新等方面。

但是,目前关于该课题国内的研究还比较滞后,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还不多,呈现出一些问题。

加强跨学科研究和加强系统性研究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水平。

标签: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1967年,“新媒体”概念首次由美国CBS哥伦比亚广播电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Goldmark提出。

与时俱进是思想政治教育强大生命力的灵魂,其相关理论研究也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新媒体的出现,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受到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也让传统以灌输为主渠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显著功效受到挑战,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研究视域。

为此,我们应该对已有的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有助于为进一步推动相关研究奠定基础和指明方向。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当前,源自于技术术语的新媒体已经成为一个蕴含着社会文化传播与交流、社会群体心理、社会群体生存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等多种复杂语义的时代命题,据《光明日报》报告:新媒体及其社会影响被评为2011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认为新媒体已成为促发全球社会变革的社会化媒体。

近年来,学界加强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特别是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使得学界掀起了一股研究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风潮,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在中国知网输入“新媒体”并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检索,结果显示,符合标准的论文和期刊共计454篇,其中硕士论文始于2006年,共52篇,博士论文仅1篇,发表于2013年。

此外,从国内所能查到的资料看,以此为主题的专著仅两部,均出版于2012年。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课例研究报告-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精选全文完整版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课例研究报告-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精选全文完整版
注:模板仅供参考,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
五、课例研究综述
搜集的课堂教学信息:文化交流传播的实例——广西农民爷爷因为手工鲁班凳走红的视频、结合学生熟知的李子柒、同时介绍滇西小哥、古筝女孩彭静旋、中国装束复原小组等,向学生传达自觉承担文化传播任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如何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本课时的教学中,育人的抓手应该是如何引导学生成为文化传播交流的使者,积极主动地把我们的中华文化传播出去。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二、教学目标
考纲:
1.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2.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3.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在文化交流与传播过程中中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科学精神:科学认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提高文化交流、借鉴对文化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
3.公共参与:通过对文化交流的途径、手段、意义、措施的认识,自觉加入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行列,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三、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现在的学生,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对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以及大众传媒的接触比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对这些途径和方式附带的文化传播活动有较多的认识,在学习起来困难不大。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多媒体展示法,多媒体展示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让学生直观了解商业贸易等各种文化传播途径以及大众传媒的文化传播作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课例研究报告-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课题研修人
任教学科
思想政治
教学课例名称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一、教材分析
本课例是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当中的第三课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第二框题,主要介绍文化传播是在交流中进行的,传播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文化传播使得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

2009-2011年“政治家办报”研究综述

2009-2011年“政治家办报”研究综述

2009-2011年“政治家办报”研究综述作者:周旭来源:《新闻世界》2012年第06期【摘要】“政治家办报”这一概念自毛泽东于1957年提出后,一直指导着中国的新闻思想和业务实践。

2009-2011年,一些学者对“政治家办报”这个课题进行了研究,出现了大量的相关文献。

本文以此为背景,尝试对近三年来该领域的主要研究者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力求全面了解“政治家办报”的历史脉络和博大内涵,进而为怎样更好地在“政治家办报”的指导下进行新闻传播提供建议。

【关键词】政治家办报;背景;内涵;发展“一部中国新闻史就是一部政治家办报的历史,就是一部政治家报人如何运用媒介充当喉舌、进行舆论宣传的历史。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康梁为代表的近代知识分子为救亡图存,开始利用报刊进行思想启蒙,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形式意义上的“政治家办报”;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为扩大影响、团结群众,共产党利用报纸宣传革命思想,指导革命斗争;1957-1959年,毛泽东两次提出“政治家办报”这一概念。

不可否认,这个观点有其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但“政治家办报”作为新闻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对新闻宣传工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笔者在参考了2009-2011年主要文献的基础上,试对近三年来该领域研究者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概括,力求全面理解“政治家办报”这一概念,进而为当今新闻事业的良性发展提供有益的视角。

一、“政治家办报”的提出背景综合各家的论述,“政治家办报”的提出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吴廷俊在《“政治家办报”——研究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新闻史的一个关键词》中分析:国际上,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错误的揭露与批判和1956年下半年发生的“波匈事件”(波兰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引起毛泽东的高度警觉。

②毛泽东认为国际形势骤变的关键就在于没有搞好阶级斗争,因而提高了对国内阶级斗争的警觉性。

此时,国内a各地出现的“闹事”引起毛泽东对阶级斗争新动向的“警觉”。

近20年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文献综述

近20年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文献综述

近20年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近二十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也在不断地拓展和深化。

本文旨在通过对近二十年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文献进行综述,梳理和分析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以期为未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在综述的过程中,我们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演变进行回顾,以明确其研究的起点和发展脉络;分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包括其内涵、外延、特征等方面;再次,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以揭示其学科交叉性和融合性;总结近二十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以期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全面、系统地展现近二十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研究现状和成果,为该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做出贡献。

也希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关注和研究,共同推动该领域的繁荣和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演变在近20年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演变呈现出一种不断深化和细化的趋势。

这一演变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初期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意识形态的传播和灌输上。

学者们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向广大学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围绕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意识形态灌输,以及如何应对各种挑战和冲击展开。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逐渐关注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多维性。

在这一阶段,学者们开始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个体发展的关系,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他们不仅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还开始关注其心理、情感、道德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社交媒体在政治传播中的角色与影响

社交媒体在政治传播中的角色与影响

社交媒体在政治传播中的角色与影响研究方案:一、研究背景和意义社交媒体在政治传播中的角色与影响已经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借助社交媒体获取政治信息、表达政治观点和参与政治活动。

研究社交媒体在政治传播中的角色和影响对深化我们对政治传播的理解,提高我们应对政治传播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目标和问题本研究旨在探究社交媒体在政治传播中的角色与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具体研究问题包括:1. 社交媒体在政治传播中的角色是什么?2. 社交媒体对政治参与、政治观点形成和政治行为的影响如何?3. 社交媒体在政治传播中的优势和局限是什么?4. 如何有效利用社交媒体提升政治传播的效果?三、研究方法和步骤1. 文献综述:对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分析,了解社交媒体在政治传播中的研究现状和主要观点。

2. 调查问卷设计:设计一份关于社交媒体在政治传播中的问卷,包含参与者的社交媒体使用情况、政治参与情况、政治观点形成情况和政治行为等方面的问题。

3. 数据采集:通过在线调查平台或实地调查的方式,向大学生、工作人员或其他具有一定政治参与背景的人群发放问卷,获得相关数据。

4.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因果分析等手段,来探讨社交媒体在政治传播中的角色和影响。

5. 结论提炼: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总结研究发现,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并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方案实施情况: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团队采取了以下具体步骤进行实施。

1. 第一轮问卷设计:我们设计了一份涵盖社交媒体使用情况、政治参与情况、政治观点形成情况和政治行为等方面问题的在线问卷,并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推广,吸引了大量的问卷回收。

2. 数据采集:我们通过在线调查平台发放了问卷,并邀请了大学生、工作人员和政治学专业的学生参与。

关于新媒体时代政治传播的文献综述

关于新媒体时代政治传播的文献综述

关于新媒体时代政治传播的文献综述新媒体时代政治传播是一个当代研究热点,许多学者在这一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文献。

以下是关于新媒体时代政治传播的文献综述:1. 媒介民主化和新媒体的兴起:新媒体为民众提供了更多获取政治信息、表达政治意见和参与政治决策的机会。

该领域的文献研究了新媒体对政治民主化的影响,如何利用新媒体促进政治参与等。

参考文献:- Dahlgren, P. (2005). The Internet, Public Spheres, and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Dispersion and Deliberation.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22(2), 147–162.- Coleman, S., & Blumler, J. G. (2009). The Internet and Democratic Citizenship: Theory, Practice and Polic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 社交媒体和政治参与: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政治参与的形式和方式发生了变化。

相关文献研究了社交媒体对政治参与的影响,如社交媒体上的政治活动、网络民意调查和社交媒体对选举影响等。

参考文献:- Gil De Zúñiga, H., Diehl, T., & Mihailidis, P. (2012). Social Media Use for News and Individuals’ Social Capital, Civic Engagement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17(3), 319–336.- Vaccari, C., Valeriani, A., Barberá, P., Bonneau, R., Jost, J. T., Nagler, J., et al. (2016). Social Media and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 Survey of Twitter Users during the 2013 Italian General Election. Rivista Italiana di Scienza Politica, 46(2), 215–248.3. 谣言传播和政治信息流动:新媒体时代政治传播还带来了谣言传播和假新闻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研究综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研究综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展开研究。

介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与特点,探讨了网络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然后,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的现状,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包括信息传播不畅、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等。

接着,展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如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等。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的展望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水平,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研究、综述、定义、特点、现状、问题、发展趋势、对策建议、展望、不足。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逐渐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网络环境在其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因此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高校各类思想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传统教育模式难以适应时代需求等问题,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通过网络环境建设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现代化水平成为亟待探讨的问题。

有必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进行深入研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

1.2 研究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今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一种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意识和法律观念,这对于学生成长成才,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泛、更及时的信息资源,也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和管理工作。

政治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展望

政治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展望

政治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展望政治效能感是指个体对政治系统及其运作的信念和判断。

它被认为是个体政治参与行为的重要动因之一,也是政治意识形态、文化传承和民主治理等方面的重要参考指标。

本文将从研究综述和展望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研究综述政治效能感的概念最初由美国社会学家Almond和Verba于1963年提出,并在此后的研究中不断演进和拓展。

目前,政治效能感主要分为内在效能感和外在效能感两个维度。

内在效能感指个体对政治参与行为的能力和技术的信心和感受,外在效能感是指个体对政府和政治系统的信任度和对政府影响力的认知。

研究表明,政治效能感对个体的政治参与行为和政治态度有着重要影响。

一方面,政治效能感高的个体比政治效能感低的个体更倾向于参与政治行为,这表现在对选举的投票、参加政治活动、关注政治信息等方面;另一方面,政治效能感高的个体往往更支持民主价值观、政府效能和公共利益,更关注政治问题和公众事务。

政治效能感的形成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

个体的个人特征、社会认同和政治知识都是影响政治效能感的关键因素。

研究发现,年龄、教育水平和性别等人口统计学特征与政治效能感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同时,个体的社会认同和政治知识也会对政治效能感产生影响。

规模化的政治制度和流行文化也能影响政治效能感,比如媒体互动、全民选举等新型政治参与方式的出现,但影响程度仍有待深入探讨。

展望随着社会变迁和政治制度的演变,政治效能感的作用和重要性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当前全球政治的复杂性和多元化导致公众对政治系统的政治效能感趋于疏离。

因此,研究如何提高政治效能感,建立和优化有效的政治沟通和双向反馈机制,更好地关注政治民主化和参与效能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政治效能感的形成和传递也发生着变化。

不同于传统媒体信息的单向传播,互联网平台能够实现公众信息的即时互动和个性化定制,更加细致地触达受众。

当代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综述

当代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综述

当代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当代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综述》一文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当代中国政治传播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政治传播作为政治学与传播学的交叉学科,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首先界定了政治传播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明确了研究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随后,文章从多个维度对当代中国政治传播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包括政治传播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等。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本文旨在为学界和业界提供一个清晰、全面的当代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图景,为推动政治传播学的深入发展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政治传播理论概述政治传播作为传播学与政治学交叉的重要研究领域,旨在研究政治信息在政治体系内部和外部环境中的流动、交换、共享和反馈的过程与机制。

它不仅是政治体系运作的重要工具,也是公众政治认知、态度形成和行为选择的关键途径。

当代中国的政治传播理论研究,深受国内外政治传播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同时也结合了中国的实际国情和政治环境,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传播理论框架。

这些理论涵盖了政治传播的基本概念、功能、模式、策略、效果评估等多个方面,为深入理解和研究中国政治传播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在政治传播的基本概念方面,当代中国学者普遍认为,政治传播是政治信息在政治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中的传播活动,它涉及到政治信息的生产、流通、交换、共享和反馈等多个环节。

这些环节共同构成了政治传播的基本过程,对于政治体系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政治传播的功能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政治传播具有政治社会化、政治沟通、政治动员、政治决策、政治监督等多种功能。

这些功能共同作用于政治体系,有助于维护政治稳定、促进政治发展、提高政治效率、实现政治民主等。

在政治传播的模式方面,当代中国学者提出了多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传播模式,如“双向互动模式”“参与式传播模式”“网络政治传播模式”等。

观点动力学综述

观点动力学综述

观点动力学综述观点动力学是社会学中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观点在社会中的传播和演化过程。

在信息技术和社交媒体的大力发展下,观点动力学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学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

本文将综述近年来观点动力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观点传播模型、观点演化机制以及应用研究等方面。

一、观点传播模型(1)SIR模型SIR模型是最早被引入到观点传播领域的模型之一。

该模型基于传染病流行的SIR模型,将观点传染看作是病毒的传播。

SIR模型将人群分为三个状态:易感者(S)、感染者(I)和免疫者(R)。

易感者可以被感染者感染,感染者在一段时间内处于感染状态并利用各种途径传播观点,之后可以免疫并不能再次被感染。

与SIR模型不同,SI模型仅仅区分易感者和感染者两种人群。

SI模型假设在社交网络中,只要接触到感染者就会被他传染,易感者会一直保持在这种状态,不会获得免疫力。

SI模型主要适用于政治思想的传播分析。

MS模型是基于SIR模型的扩展版本,该模型考虑到人们对不同观点的接受程度不同,将人群分为数个类别。

该模型能够反映人群中的不同看法和态度对观点传播的影响。

二、观点演化机制(1)多重启发机制多重启发机制指的是在观点传播过程中,接收者受到的不止是单个源头发出的观点,而是多个源头发出的不同观点的共同影响。

这种情况下,接收者的观点会被多个源头的观点同时影响,导致较低概率的观点存在一定的传播机会。

(2)传说机制传说机制可以看作一种信息传递的链式反应,一旦某个人接受了某个观点,他就会把这个观点传递给他所接触的人。

这种机制下,一些原本不太容易传播的观点也可能会得到传播。

(3)快速转移机制快速转移机制是指在传播过程中,人们的观点状态可以迅速地从一种稳定状态切换到另一种稳定状态。

这种机制可以解释某些观点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而在另一段时间内陷入停滞。

三、应用研究(1)社交媒体上的观点传播社交媒体是一个非常适合研究观点动力学的平台,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分析社交媒体上用户的行为,了解观点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机制,并开发出对应的模型和算法。

我国当前网络政治安全问题的研究综述

我国当前网络政治安全问题的研究综述

我国当前网络政治安全问题的研究综述【摘要】我国当前网络政治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对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入手,分析了我国网络政治安全形势,探讨了网络信息传播对政治安全的影响,以及网络攻击带来的政治安全风险。

总结了我国网络政治安全的研究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未来研究展望中,提出了加强网络安全建设、提高网络监管能力等政策建议,以应对当前网络政治安全面临的挑战。

本文从多个角度全面探讨了我国网络政治安全问题,为进一步研究和解决该问题提供了参考与指导。

【关键词】网络政治安全、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网络信息传播、网络攻击、政治安全风险、研究现状、问题与挑战、未来研究展望、政策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如今,网络已经深入到中国人民的生活之中,网络政治安全问题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了政治斗争、宣传和舆论引导的重要阵地。

政治力量和政治观点在网络上的传播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因此网络政治安全问题也日益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

我国在网络政治安全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隐患,比如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问题、网络攻击与网络犯罪问题、网络舆论引导和网络暴力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对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产生影响,也对个人的生活和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深入研究我国当前网络政治安全问题的现状和趋势,探讨网络信息传播对政治安全的影响,分析网络攻击与政治安全风险,总结我国网络政治安全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对于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和谐以及个人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部分对于深入了解我国网络政治安全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2 研究意义网络政治安全研究对于提高我国网络安全防范能力和监管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严峻挑战着国家的政治安全。

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将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动荡和政治风险。

网络政治安全研究对于促进政府监管体系建设和完善具有积极意义。

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

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

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综述我国新闻传播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涉及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历史、新闻传播实务以及新闻传播伦理等多个方面。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新闻传播学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和拓展,为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本文将首先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回顾,梳理新闻传播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

接着,本文将重点分析当前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领域,包括新闻传播理论的创新、新闻传播实务的发展、新闻传播伦理的探讨等。

本文还将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将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探讨新闻传播学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新闻传播学如何适应和引领新闻传播事业的创新发展。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希望能够为我国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者和从业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研究视角,推动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二、新闻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范畴新闻传播学是一门研究新闻传播现象、新闻传播规律和新闻传播实践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它旨在探讨新闻信息的生产、传播、接受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包括新闻传播的基本理论、新闻传播的历史发展、新闻传播的业务技巧以及新闻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

新闻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新闻、传播、媒介、受众等。

新闻是指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具有时效性、真实性、公开性和针对性等特点。

传播是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过程,包括信息的生产、传递、接收和反馈等环节。

媒介是传播信息的载体和工具,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形态。

受众是指接受和传播信息的个人或群体,他们是新闻传播活动的重要参与者。

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范畴广泛,主要包括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史、新闻传播业务、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等方面。

对当代中国政治传播宏观效果研究的西方理论资源的文献综述.doc

对当代中国政治传播宏观效果研究的西方理论资源的文献综述.doc

对当代中国政治传播宏观效果研究的西方理论资源的文献综述对当代中国政治传播宏观效果研究的西方理论资源的文献综述对当代中国政治传播宏观效果研究的西方理论资源的文献综述对当代中国政治传播宏观效果研究的西方理论资源的文献综述近些年来,我国关于政治领域的传播问题的研究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政治传播作为一个专有的名词和研究领域逐渐为中国学者所熟悉和重视。

①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的成功举办,出色地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形象,也成为促使党和政府以及学界更加重视政治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全球化的今天,政治传播已成为重要的政治战略问题。

毫无疑问,传统的政治传播方略、方式,以及相应的关于政治传播的理论研究也正面临新的挑战”。

②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目前的政治传播研究还刚刚起步,现代政治传播理论肇始于美欧等西方国家,是针对西方国家特有的政治背景与媒体环境而发展起来的学问,当代中国的政治传播无法照搬和模仿这些现有的西方理论资源,只能从自身的时空背景出发,吸取西方理论资源可以带来的启示,开创出符合中国特色的政治传播研究。

本文试图在宏观效果研究这一政治传播研究的核心问题上,评析梳理西方两大理论资源,并尝试指出其对当代中国政治传播宏观效果研究的启示。

政治传播的宏观效果研究任何涉及到政治传播的研究首先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政治传播的定义。

由于身处政治学和传播学的交叉地带,“政治”与“传播”这两个词汇组合中的开放性,使政治传播的定义非常困难。

③过往中外学者给出的政治传播定义通常也是出现“政治学”本位和“传播学”本位两种倾向,以致一些学者强烈呼吁建立一种“政治与传播的视界融合”的政治传播定义。

④比如,我国最早系统介绍政治传播之一的邵培仁认为,政治传播是指政治传播者通过多通道、多媒体、多符号传播政治信息,以推动政治过程、影响受传者的态度与行为的一种对策,⑤这个隐约可以看到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5cNair)的论述,他认为政治传播可以简单地定义为“关于政治的有目的的传播”,⑥这其中涵盖了政客、政治行动者、非政治行动者以及媒体等多个主体的所有的政治话语。

传播学文献综述范文

传播学文献综述范文

传播学文献综述范文
一、引言。

在引言部分,可以介绍传播学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概述传播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和重要理论,以及当前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同时,可以阐明本文的研究目的和范围,以及文献综述的结构安排。

二、传播学理论综述。

在这一部分,可以对传播学的经典理论进行综述,比如传播学的基本模型(比如Lasswell的传播模型)、媒介效应理论(如第三人效应、霍夫斯泰德模型)、符号学理论(如符号交换理论)、以及媒介与社会影响理论(如媒介批判理论)。

此外,也可以包括一些新兴的传播理论,比如网络传播理论、跨文化传播理论等。

三、传播学研究方法综述。

这一部分可以介绍传播学研究的常见方法,比如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内容分析、访谈等,以及这些方法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
和局限性。

同时,也可以讨论一些新兴的研究方法,如大数据分析、虚拟焦点组讨论等。

四、传播学研究领域综述。

这一部分可以对传播学的不同研究领域进行综述,比如新闻传播、政治传播、广告传播、健康传播等。

可以介绍每个研究领域的
重要研究成果、热点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

五、结论。

在结论部分,可以对文献综述进行总结,强调传播学研究的重
要性和现实意义,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以上是一种可能的传播学文献综述范文的结构和内容,希望能
对你有所帮助。

当然,具体的文献综述范文的撰写还需根据具体的
研究主题和要求进行调整和完善。

研究综述范文

研究综述范文

研究综述范⽂综述是指就某⼀时间内,作者针对某⼀专题,对⼤量原始研究论⽂中的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归纳整理、分析提炼⽽写成的论⽂。

综述属三次⽂献,专题性强,涉及范围较⼩,具有⼀定的深度和时间性,能反映出这⼀专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的情报学价值。

阅读综述,可在较短时间内了解该专题的最新研究动态,可以了解若⼲篇有关该专题的原始研究论⽂。

研究综述范⽂1 摘要:李贽是我国明代重要思想家,他提出的“童⼼说”、“琴者⼼也”等⾳乐思想,在我国⾳乐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当代的⾳乐理论与实践产⽣了极⼤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其思想来源、⾳乐美学思想等⽅⾯进⾏了深⼊研究,取得了⼀些理论成果。

关键词:李贽思想来源⾳乐思想 李贽是我国明代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其重要著作除《焚书》外,还有《藏书》、《续藏书》及《史纲评要》等。

他的思想及理论涉及范围较⼴,多年来学界对其的研究⼤多集中在佛学、儒学、美学、史学思想等⽅⾯,也有对其整个⼈⽣发展全过程的考察与分析。

⽽他独具创新性的⾳乐理论及其产⽣的根源,则受到了⾳乐学界的关注。

⾼峰在其《李贽⼈⽣简论》⼀⽂中提到了李贽的传统家世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是他后来思想的形成的前提条件。

作者认为他是时代精神的代⾔⼈,其思想构成较为繁杂,⼼学、禅学、道家对其思想都有着极⼤的影响。

戴峰也认为⼼学、禅学和道家对李贽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认为禅宗思想启⽰了他,使他从禅学之中吸取合理的营养,重视“本⼼”、“真⼼”,并构筑了“童⼼说”的理论框架。

与此同时,作者在《论禅、庄对李贽“童⼼说”的影响》(《云南社会科学》20xx年第4期)中还提到李贽的思想与庄⼦思想相似,不过,作者还在⽂章最后指出,“童⼼说”的理论渊源也并不⽌于禅学和庄学。

左东岭和杨雷的《禅宗思想与李贽的童⼼说》(《郑州⼤学学报》1995年第5期)中则认为,李贽提出的初⼼、本⼼及真⼼的重要内涵之⼀,是指⼈⼼空虚明净的本然状态,并与后天被熏染过的世俗之⼼相对。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传播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传播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传播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传播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其研究内容涵盖了信息传播、媒体效应、公共关系、传播技术等多个方面。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传播学的研究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对传播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启示。

一、研究现状1. 传播学理论研究在传播学理论研究方面,研究者们对于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接受、解码等环节进行了深入探讨。

传播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传统模型向新兴模型的转变,从最初的传播模式到现在的互动传播模式,不断拓展了研究的视野。

例如,符号互动论、媒介依赖理论、认知加工理论等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为传播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 媒体效应研究媒体效应一直是传播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研究者们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揭示了媒体对个体、群体以及社会的影响机制。

媒体效应研究涉及到媒体暴力、媒体素养、媒体素养等多个方面,对于媒体的角色和责任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3. 新媒体传播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传播成为传播学研究的新热点。

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路径,也为传播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新媒体传播研究涉及到网络舆情、数字营销、网络社交等多个方面,对于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4. 跨文化传播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传播成为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研究者们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现象和规律,探讨跨文化传播中的挑战和机遇。

跨文化传播研究涉及到文化认同、文化冲突、文化交融等多个方面,对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展趋势1. 多方法论研究未来传播学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多方法论研究。

传播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需要借鉴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构建多元化的研究框架。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传播现象和规律,为传播学的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提高宣传能力,增强宣传效果,为推进农村村级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逐步形成了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体系,广大农民参与民主管理的意识正在日益增强。

但是,一些地方在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中,依然还存在着重形式、轻实效,制度不健全、决策不民主等诸多问题。

这不仅与我国农村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必须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制度,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

实行村务公开不能图形式、走过场。

一定要坚持求真务实,坚持依照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化运作。

凡是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凡是涉及到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都必须全公开、真公开、实公开、早公开,真正解决问题,真正使群众满意。

同时,各地农村都应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积极通过各种有效形式,把村务事项从办理结果的公开,向事前、事中、事后全程公开延伸。

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必须进一步健全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保障农民群众的参与权。

村委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亿万农民群众开展民主实践活动切实有效的场所。

因此,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要依据党的方针政策,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组织全体村民结合实际讨论制定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财务管理制度等,明确提出对经济管理、社会治安、移风易俗、计划生育等方面的要求,并用制度规范村干部和村民行为,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增强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

加强新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必须进一步规范民主决策机制,保障农民群众的决策权。

农村税费改革后,村民“一事一议”正在逐渐成为各村商议筹资筹劳、兴修水利、维护公路等公益事业的主要方式。

因此,不仅要明确村级民主决策的形式,而且要规范村级民主决策的程序。

凡是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都必须按照决策程序提请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实行民主决策,而不能由个人或少数人决定。

同时,也要尽快建立相应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必须进一步强化村务管理的监督制约机制,保障农民群众的监督权。

加强财务监督是村务管理的核心,因此,各地要尽快建立一套符合农村实际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普遍设立村民理财小组,具体负责对村财务收支监督,对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同时,要积极推行民主评议村干部工作制度,建立和完善村干部的激励约束制度。

不仅要把群众满意与否作为衡量村干部是否合格的标准,而且,评议结果要和村干部的使用和补贴标准直接挂钩。

加强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农村基层党组织向来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因此,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诚如鲍勃.富兰克林(Bob Franklin)和其他一些人所言,政治传播在地区政府的政治活动领域中的重要性正与日俱增。

(Franklin and Murphy,1991;Franklin,1994)乡村政治传播研究:综合起来这方面的成果主要是围绕乡村政治传播的主体、内容、媒介三方面进行研究的,比较有影响力的成果主要有:方晓虹的《大众传媒与农村》,中华书局,2002年版;许静的《大跃进运动中的政治传播》,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谢咏才、李红艳主编的《中国乡村传播学》,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祝建华的《上海郊区农村传播网络的调查分析》,《复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6期;胡黎红的《电视与农村发展问题探讨》,《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董育中的《对新时期农村电视节目的思考》,《新闻战线》,2002年第10期;黄鸣刚,边吟的《农村电视节目缺失现象的思考》,《电视研究》,2004年第8期;以及《电视与乡村社会的变迁一对印度两村庄的民族志调查》〔美」约翰逊著,展明辉、张金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大众传媒与少数民族乡村政治生活研究西方政治传播与国内政治传播与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政治传播语境存在非常大的不同。

因此,笔者对此研究的梳理主要集中在国内的少数民族方面。

国外这方面比较有影响的著作是美国社会学博士柯克.约翰逊的《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对印度两村庄的民族志调查》。

从笔者收集的有限资料来看,国内对大众传媒与少数民族乡村政治生活研究仍然处于启蒙阶段,除了周海涛在《新闻界》2004年第三期发表的论文《农民话语权的表达与传媒作为》和谭华发表在《学术论坛》2007年第12期的论文《大众传媒在民族地区农村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外,主要是融合在对大众传媒与农村社会发展的研究之中。

代表性著作主要有:方晓红博士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苏南农村大众传播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互动关系”的成果《大众传媒与农村》(2002),相关成果有:益西拉姆的《中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众传播与民族文化》(2002)、姚君喜博士的《甘肃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报告(2002-2003)》(2005)、郭建斌博士的《独乡电视——现代传媒与少数民族乡村日常生活》(2005)、以及浙江大学吴飞博士的《》等,研究方法上以量化为主。

大众传媒政治功能:(1)大众媒介对政治意识文明的影响:作为信息传播的副功能:信息时代人们对媒介的依赖愈来愈大,通过媒介获取信息、休闲、娱乐,成为人们基本的生活方式。

“这种依赖性所采取的是满足某些需要的形式……随着依赖性的不断增大,大众媒介所提供的信息改变各种态度和信念的可能性亦将愈来愈大。

”——(美)克特·W·巴克主编:《社会心理学》主动的政治教化功能:人性的两种解读:性善论与性恶论。

柏拉图:“人类本性将永远倾向于贪婪与自私,逃避痛苦,追求快乐而无任何理性,人们会先考虑这些,然后才考虑公正和美德。

这样,人们的心灵是一片黑暗,他们的所作所为,最后使得他们本人和整个国家充满了罪行。

”所以,柏拉图非常重视教化。

通过教化,可以朝着正确的方向塑造人性,净化人的灵魂,进而接近善,进入理想的理念世界。

利用教化,还能够克服人类行为的“过”与“不及”,促成中庸与和谐的美德,使社会各阶层、各成员,各守本分、相安无事。

当代中国对大众媒介功能的重视:“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在当前这个转变时期,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他们在思想教育战线上的责任尤其重大。

”——邓小平著:《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地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江泽民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大众媒介与政治行为文明政治行为文明是政治文明的组成部分。

通过行为可以折射出政治意识的基本取向和政治制度的总体规范。

政治行为文明是政治文明的外在表现。

政治文明的一切建构最终都要通过政治行为体现出来。

政治行为的具体形式:有政治斗争、政治管理、政治统治和政治参与等。

这些行为总是围绕着公共权力和基本利益展开的,而且具有全局性、冲突性的特征。

政治行为文明的精髓在于秩序。

在秩序的范围内合法地行动,以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是文明社会的政治常规。

虽然文明意味着有较多的自由,但这种自由不能逾矩。

美国学者路威指出:“人类老是在两个交替办法之间翻来覆去。

有时候他要想建立秩序,有时候他渴望自由。

”政治文明建设就是试图实现秩序和自由的完美契合,让人类既享有高度的自由,同时又能够保持必要的秩序。

——(美)罗伯特·路威著:《文明与野蛮》①平时对政治人行为的调节:榜样示范(正面负面)和典型宣传。

②非常时期对政治行为的调节:公共危机传播(如非典)、战争报道(影响政府决策和民众行为)。

③政治变革时期(政治动员):“批判的武器当然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必须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

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列宁“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总是要伴随一场大喊大叫的,这就是宣传新制度的优越性,批判旧制度的落后性。

” ----毛泽东理论仅仅能够说服人是远远不够的。

它必须借助于大众媒介的广泛传播,才能为大多数人所掌握,才能够变成物质的力量。

埃德温·埃默里就独立战争指出:“这场阶级斗争是由一群精明能干、善于辞令的…鼓动家‟们指导的——这的确是对这一冲突的性质的最好的说明。

因为要是没有这些阶级领袖的话,很可能根本就不会发生真枪实弹的战争。

”他接着说:“如果将思想作为衡量的标准,甚至可以说在1775年革命就已经完成,而战争只是捍卫这些思想的手段,使其不至被那些不肯接受新思想的人所扼杀。

”辛亥革命前夕,詹大悲在其主持的《大江报》上先后发表了《亡中国者和平也》(7月17日)、《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7月26日)。

“中国情势,事事皆现死机,处处皆成死境,膏肓之疾,已不可为……和平改革既为事理所必无……故大乱者,实今日救中国之妙药也。

④舆论监督也是一种特殊的调节形式:监督的主要对象:权力者。

孟德斯鸠: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⑤大众媒介对政治行为的合法性论证媒介通过对政治行为的合法性论证,来为统治者争取民众的认同和支持。

⑥信息传播对政治行为空间的制约:“倘若组成一个城邦的分子太少,这在生活上就无法自给自足,而城邦的目的却在自给自足。

一个城邦,如果象一个民族国家那样,人口太多了,虽然在物质需要方面的确可以充分自给,但它既难以构成一个真正的立宪政体,也就终于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城邦。

为数有那么多的群众,谁能做他们的将领而加以统率?除了具有斯顿笃那样的嗓音,谁又能给他们传令?”“关于人口方面所说的‘观察所能遍及’的条件,对土地方面也一样合适。

”——亚里斯多德:《政治学》⑦信息传播对政治行为空间的制约:口语传播与部落、城邦政治相适应;手抄文字及印刷传播与民族国家相适应;电子、网络传播与全球政治相适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