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青年学生政治认同问题研究

合集下载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研究杜巧莉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思潮激荡,受市场经济的利益至上和西方思潮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有了障碍。

因为在中国,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他们对社会主流政治文化认同与否直接关系到自身的成长,关系到主流意识形态的维护和传播,进而关系到整个社会政治体系的健康运行。

因此,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问题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国家培养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文通过对当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现状与问题进行阐述,表明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现实意义,同时提出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进行调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全球化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当前,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中国也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政治社会化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延伸和传递现象,是一个社会政治主导文化的学习、融合、传播和继承的过程。

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先进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大学生作为中国高素质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历来都是信息集散和中外文化交流的主体,在政治文化的形成、发展和传承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谐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政治素养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价值观与社会主流政治话语有着高度的重合,他们对政权和国家基本政策的认可度提高,这些都表明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目标得到了较好的实现。

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加剧和社会转型的加速,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问题。

作为正处在政治社会化最后准备阶段的大学生,这是他们走向社会大舞台之前的一个关键时期,无论国家、学校还是社会,都应最大限度地推进他们的政治社会化,使他们尽早成为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的社会人。

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

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

对策建议一: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
引入多种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 学生对政治理论的理解和认同。
丰富教育内容
通过引入社会热点问题、结合学生实际需求等方式,丰富政 治教育内容,提高学生对政治认同的兴趣和参与度。
对策建议二: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加强教师的政治素养
提高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素养,使其能够 更好地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政治认同。
家庭的教育氛围、父母的政治 态度、家庭经济状况等对大学
生的政治认同产生影响。
学校因素
学校的政治教育、教师的人格 魅力、校园文化等对大学生的
政治认同产生影响。
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的政治氛围、舆论环境、 媒体报道等对大学生的政治认
同产生影响。
网络媒体因素
网络媒体的传播内容、传播方 式、互动性等对大学生的政治
01
02
03
认同程度总体较高
大学生普遍对国家政治制 度、政治秩序、政治价值 观及其合法性持认可、赞 同和遵从态度。
存在差异性
不同性别、专业、地区的 大学生,对政治认同的认 知和态度存在差异。
影响因素分析
家庭、学校、社会环境、 网络媒体等对大学生的政 治认同产生影响。
影响因素探究
01
02
03
04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家庭因素
要点二
政治认同培育的影响 因素
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 响,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个 人经历等。这些因素对大学生的政治 认同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也给政治认 同培育带来了挑战。
要点三
政治认同培育的方法 和途径
通过研究和实践,我们发现政治认同 培育需要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包括 课堂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 等。这些方法和途径能够有效地提高 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帮助他们更好 地融入社会。

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与政治立场--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

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与政治立场--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

人民论坛 / 2019年09月上95—— 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大学生是民族振兴的希望。

作为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群体,大学生对推进国家民主政治发展进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研究并掌握大学生政治认同与政治立场的现实状况,具有迫切而紧要的价值。

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与政治立场紧密衔接、彼此促进、相得益彰政治认同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归属。

对当下大学生而言,政治认同主要包括对国家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对党和政府的社会治理认同,等等。

政治立场指认识和处理政治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持的态度。

立场强调的是方位、眼光和选择,大学生的政治立场要求一心向党、一心爱国、一心为民,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自觉担当公民责任和义务;严于律己、发奋学习,甘于奉献青春和才华。

政治认同乃大学生坚守政治立场的基础。

从大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出发,政治认同是政治立场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强调政治思想的认知、政治感情的培育、政治意识的建构,通过政治学习和实践而不断强化。

政治立场是政治认同的结晶和成果,关注政治地位的确立、政治方向的选择、政治态度的规正。

与此同时,青年的政治立场形成后反过来又能影响其政治认同,政治认同可进一步推动政治立场的完善和优化。

两者紧密衔接、彼此促进、相得益彰。

部分大学生政治关注度低、参与性弱,政治情感冷漠、政治信仰松动政治认同和政治立场关涉人的政治认知心理和个性特征。

分析大学生政治态度、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信仰、政治行动的现实情况,可以发现不少现实问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部分大学生政治关注度低,漠视时政新闻,且伴有性别上的程度差异。

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学习和研究乃大学生的根本任务,在此过程中,必然涉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资讯。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其他论文文档]简论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及价值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其他论文文档]简论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及价值

简论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及价值”[论文摘要]全球化冲击了大学生的国家观念和国家意识,弱化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淡化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削弱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包括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教育、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仰的教育、强烈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的教育。

把握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和本质,才能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大学生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才能为我们的国家融入世界发展舞台而努力奋斗。

[论文关键词]全球化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世界经济整体发展的同时,也对世界各国的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以民族国家意识、国家主权意识和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较为肤浅,其爱国主义情绪受外在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加强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1.全球化冲击了大学生的国家观念和国家意识。

国家观念和国家意识是一个公民对自己祖国的认知和认同,是维系国家发展、统一与促进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纽带,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基石。

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同时,全球文化、价值观念乃至政治制度的趋同性使“民族国家已经过时”“民族国家正在终结”“超民族主义”“全球意识”等西方思潮甚嚣尘上。

这些思潮正在日益模糊大学生的民族国家观念和内涵。

与此同时,在全球化条件下,各国不仅要依据本国利益制定发展战略,而且要兼顾世界其他各国的共同利益。

要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就必须以让出一定的主权为代价,换取其他各国的协调、合作与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这种国家主权与职能的弱化也使不少大学生错误地认为关注全球和人类的整体利益要远远高于关注本民族、本国的利益,大学生的国家观念、国家意识和传统的爱国主义意识被削弱。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危机探源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危机探源
像 托 夫勒 夫 妇 说 过 的 , 随 着 第 二 次 浪 潮 对 民族 经 济 的改 变 , “ 民族
经 济 被 迫 放 弃 部 分 主 权 , 接 受 国 与 国之 间经 济 与 文 化 的相 互 渗
中图 分 类号 : 2 G6 1 文 献 标 识码 : A
府 的 认 同 危机 。 革 开 放促 进 了社 会 主 义市 场 经 济 的逐 步 发 展 完 改 善 和 市 场 观 念 的 普 及 , 是 应 与 此 相 适应 的法 制 却 没 有 跟 上 历 史 但 发 展 的步 伐 ,这 就使 部 分 掌 权 的腐 败 堕 落 的 领 导 者假 公 济私 , 忘
参 加 而 且 怀 抱 着 让 它存 在 和延 续 的 意 愿 ” “ 条 适 用 于 一 切政 体 ,一 的公 理 , 邦 之 内 , 与 维 持 其 整 体 的部 分 必 须 强 于 反 对 这 一 整 一 愿 体 的部 分 ” …由此 可 见 政 治认 同 的重 要性 。 照 中 国 大百 科 全 书 的 按 定 义 , 治 认 同 是 指 “ 们 在 社 会 政 治 生 活 中 产 生 的 一 种 情 感 和 政 人
实 的 政 治 经 济 基础 和 旧有 观 念 的 束 缚 ,旧 有 的 观念 尚未 消失 , 而 新 观 念 尚未 确 立 . 致 青 少 年 对 现 有 政 治 目标 失 去 信 心 , 导 出现 对
政 治 目标 的认 同危 机 。
各 思 想 家 便 对 政 治 的合 法 性 问 题 有 过 这 样 论 述 :一 种 整 体 如 果 “ 要 达到 长 治 久 安 的 目的 , 须 是 全 邦各 部 分 ( 阶 级 ) 必 各 的人 民都 能
系 中确 定 自己 的 身份 , 把 自己 看 作 是 某 一 政 党 的 党 员 、 一 阶 如 某 级 的成 员 、某 一 政 治 过 程 的 参 与 者 或 某 一 政 治 信 念 的追 求 者 等 等 , 自觉 地 以组织 及 过 程 的 要求 来 规 范 自己 的政 治 行 为 。 ” 并 [政 2 治认 同 可 以体 现 为我 们 对 自己 民 族 、 家 、 治 制 度 和政 治权 威 国 政 等方 面 的认 可 、 拥护 实质 上 是 人 们对 于所 处 政 治环 境 的 信 任 。当 代 大学 生 是 一 个 日益 被社 会 重 视 的 群 体 , 青 年 中的 精 英 力 量 和 是 活跃 分 子 。 当代 大学 生 是 “ 分 宝 贵 的人 才 资 源 , 民族 的希 望 , 十 是 民族 复 兴 的 后 备 力 量 ” ,是 国 家 乃 至政 治 党 派 的 最 主 要 的 后 备 力 量 。从 这 个 角 度 来看 , 的 执 政 地 位 的巩 同与 否 与 当代 大 学 生 的 党

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研究与展望

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研究与展望

ʌ高等教育研究ɔ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研究与展望高㊀维,王安雯,段立鑫[摘㊀要]㊀在全球化迅猛发展㊁多元文化激烈碰撞㊁国家发布一系列相关政策的背景下,我国研究者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进行了大量研究.通过问卷调查㊁访谈等方法,研究得出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水平在整体上较高,在政治认同㊁民族认同方面良好,在文化认同方面有待提高.不同民族㊁家庭背景的大学生在国家认同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未来研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汉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的研究,运用规范的多样化的实证研究方法,从多学科的视角进行综合研究.[关键词]㊀大学生;国家认同;政治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作者简介]㊀高维,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㊁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王安雯,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段立鑫,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天津㊀300387).[中图分类号]G 641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671-2277-(2019)03-0048-07㊀㊀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国家认同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发布,其中 国家认同 被列为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之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㊁民族观㊁国家观㊁文化观.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并取得了丰富成果.因此,梳理和反思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9月,笔者以中国知网(C N K I )数据库作为文献来源,在社会科学2辑中,选择教育类相关类目,以 国家认同 为篇名且精确匹配,检索了2004年到2018年之间的文献(据文献检索发现,最早一篇相关论文发表在2004年,而2012年后相关研究才开始增多),最终搜索到相关文献450篇,从中筛选符合本研究主题的文献共41篇,其中,硕博论文8篇㊁核心期刊27篇.基于这些文献,本文回顾了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研究背景和研究方法,分析了国家认同现状,进而做了研究反思和展望.一㊁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研究的背景当前,全球化迅猛发展,多元文化激烈碰撞,冲击着我国大学生的国家认同.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培养现代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曾多次颁发相关文件.这些因素都在促进着国家认同现状研究的开展.(一)全球化浪潮影响着学生的国家认同当今世界,全球化犹如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把世界上所有的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全球化是以经济全球化为开端,包括政治㊁社会㊁文化等各个领域动态的综合过程.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对我国国民84第3期天津市教科院学报N o .32019年6月J o u r n a l o fT i a n j i nA c a d e m y ofE d u c a t i o n a l S c i e n c e J u n .2019㊀㊀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 国家认同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的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 (项目编号:C HA 180267)的国家认同形成了巨大挑战.[1]以大型跨国企业的全球竞争为代表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以互联网等新兴传媒为载体的文化全球化浪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㊁经济与文化优势,都在冲击着我国国民尤其是大学生传统的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2]现阶段,中国面临着全球化外力推动及社会内在转型的双向互动,在 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转型 这一双重时空坐标中,国家认同所遭遇的挑战非常严峻,[2]而处于发展期的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更易受到影响.(二)多元文化影响学生的国家认同在文化领域中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打破了原来单一㊁封闭的状态,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这样一个思想观念极为敏感㊁善变的群体,势必会受到多元文化这把 双刃剑 的影响.一方面,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繁荣发展,对大学生而言,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另一方面,大学生的观念和行为也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在外来文化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实行 西化 分化 ,以各种形式向我国输出其意识形态㊁思想文化㊁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致使我国对外受到西方认同霸权的威胁.此外,我国对内也遭到 台独 藏独 疆独 东突 等民族分裂势力和狭隘民族文化认同的挑战,严重削弱我国国家认同的权威性.[3]当代学生普遍具有浓厚的个性色彩,而在思想上又往往具有不成熟性,极易受到国内外消极多元文化的冲击,进而影响其国家认同.(三)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以促进学生的国家认同从国家层面看,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国家自豪感和认同感.2008年,教育部办公厅㊁国家民委办公厅印发«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开展和加强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 三个倡导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概括.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导各学校及有关部门认真贯彻㊁大力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承发展进行了全面规划,其中也涉及对国家认同的相关论述.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这些政策不仅推动着国家认同教育实践,也引领着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的发展.二、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研究的方法通过梳理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实证研究文献,发现研究者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一些研究者在此基础上采用访谈法和比较研究法.(一)问卷调查法1.对国家认同现状的问卷调查关于国家认同的测量方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从认知㊁情感和行为或评价三个维度测量.测量维度的确定主要是参照美国学者菲尼(P h i n n e y,J.S)的多族群认同量表和埃拉蒙斯(E l l e m e r s)等人的群体认同量表,从多维度考量国家认同状况.如许亚峰从国家认同的认知㊁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调查了西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现状.[4]另一类是从国家认同的构成要素测量.构成要素一般包括政治认同㊁民族认同㊁文化认同㊁身份认同等.如吕芳在调查北京部分高校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时,将问卷维度划分为政治认同㊁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三个维度.[5]2.对政治认同㊁民族认同㊁文化认同现状的问卷调查一些研究仅仅针对国家认同的某一构成要素开展调查,主要涉及政治认同㊁民族认同㊁文化认同三个方面.关于政治认同的调查,问卷的编制没有统一的维度,有的包含政治共同体认同㊁政治制度认同㊁政治价值观认同与民族政策认同四个维度.[6]也有的94高㊀维㊀王安雯等㊀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研究与展望包含政府认同㊁政党认同㊁政策认同三个维度.[7](21)关于民族认同的调查,研究对象往往是少数民族学生,通常设置两部分问卷,一是关于本民族的认同,一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在问卷具体维度方面,有的从民族身份的认知和探索㊁民族归属与依恋㊁民族态度和行为卷入四个维度编制,[8]也有的从民族文化认同㊁民族社会认同㊁民族接纳度和民族归属感四个维度编制.[9]关于文化认同的调查,研究者以知㊁情㊁意㊁行四个要素为框架编制问卷,[10]或是从语言认同㊁身份认同㊁宗教认同㊁风俗习惯四个维度来编制问卷.[11](二)访谈法运用访谈法调查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研究者采用的访谈形式大致为两种,分别是半结构式访谈和无结构访谈.半结构式访谈的访谈提纲较为简单,目的是在访谈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运用半结构式访谈调查大学生国家认同状况时,访谈提纲的基本维度往往是国家认同的构成要素,如政治认同㊁历史认同㊁民族认同等,问题的设计相对灵活.无结构式访谈不依据固定的程序,只依据主题自由地交谈.运用无结构式访谈研究大学生国家认同情况,访谈员与被访者会就国家认同这一主题进行交谈.如刘媛媛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研究中采用了无结构访谈,访谈中首先询问了被访谈者的基本情况,进而调查了被访谈者对民族英雄人物㊁传统节日㊁历史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对一些国家事件的看法等.[12](14)(三)比较研究法一些研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还采用了比较研究法.运用比较法研究分析了国家认同的差异性.如王娟在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状况的调查中,从性别㊁民族㊁家庭情况等方面,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国家认同进行了比较分析.[13](7)朱秀琴在调查新疆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时,比较了新疆的不同地区㊁民族㊁性别学生在国家认同上的差异.[14]三、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现状研究者运用问卷法㊁访谈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等,揭示了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基本情况,并对不同类型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情况进行了差异分析.(一)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整体情况在总体上,我国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国家认同.在已有研究中,部分研究者通过五点计分法,发现在满分为5分的国家认同水平测试中,学生所得平均分均在4分以上,体现出较高的国家认同水平,如表1所示.表1㊀部分文献中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平均得分情况作㊀者调查对象国家认同平均得分(满分5分)卢守亭9省(市㊁自治区)12所高校的1088名大学生4.15王成顺㊁任玉230名云南楚雄彝族大学生4.13许亚锋912名西藏大学生4.07㊀㊀除此之外,更多的研究者在分析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水平时采取百分比分析法,如张俊伟曾对重庆市10000名大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其中90.12%的学生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对祖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7](25)这些大比例的数据都说明目前我国大学生拥有较高的国家认同水平.但是,一些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随着年级升高,大学生国家认同水平呈现下降趋势;[15]大学生对国家的内在评价与外在评价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指一些大学生认为其他国家对中国的评价远低于自己对中国的评价.[4](二)我国大学生政治认同㊁民族认同㊁文化认同情况的具体分析1.政治认同在认知上,我国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对于个人应对国家履行的责任认知较为明确,认为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要坚决打击.这些都说明大学生把自己当作祖国的一分子,对国家忠诚以及高度认同.但是认知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宋新伟等人发现,一些学生虽然政治认同度较高,但他们缺失国家认同的内部动机,没有充分了解国家政策.[16]在情感上,我国大学生普遍对自己身为祖国的一分子感到自豪,具有强烈的 我是中国人 意识,愿意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王娟在研究中通过问卷对4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0%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在唱国歌和升国旗时激动05高㊀维㊀王安雯等㊀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研究与展望不已,他们能清晰地感受到自我归属于国家,并将国家认同进行内化㊁升华.[13](19)在评价上,大学生们总体上是对国家满意的,其中,评价又分为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在国际方面,体现在对我国国际地位㊁国家主权的认同;在国内方面,体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㊁政治制度㊁政府执政能力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的认同.张俊伟通过对30所大中学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近九成的学生赞同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根本保证 .[7](23)但也有学生因一些政府官员的贪腐问题而对党持有不信任㊁不认同的态度.如王娟在对377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43.7%的学生认为腐败问题直接影响他们对党和政府的信心和好感.[13](34)在行为上,一些大学生出现了与其认知相冲突的情况.许多大学生在行为中没有真正体现出对国家政党的认同.如张俊伟对10000名大学生的 入党动机 调查中,由于信仰共产主义的仅占27.77%,其他同学入党是因为从众心理㊁功利性等原因.[7](27)2.民族认同民族认同现状研究的对象多为少数民族学生,大部分的研究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状况总体上良好.他们对本民族的认同度较高,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也较高,而且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度高于对本民族的认同度,对本民族的认同与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存在正相关关系.孙桂香等人研究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现状时,设置了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两个分问卷,两个问卷测得的结果显示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各维度的调查结果中,对中华民族的认同都好于对本民族的认同.[8]王成顺等人探析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民族认同现状时,采用了史慧颖的少数民族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每个维度上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都相应地显著高于他们对本民族认同.[9]由此可知,少数民族学生普遍认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认可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有爱国之心.㊀㊀3.文化认同对汉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的研究显示,总体上来看我国汉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水平还有待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和积累较为浅窄.耿波在研究青年学生对传统节日㊁文化符号的接受现状时指出,青年学生对于西方洋节的了解其实并不比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深入,他们之所以会热衷于西方节日,是因为他们对于西方的节日㊁文化符号有一种认同.[17]这表明在全球化社会,西方文化的传播影响着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学生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研究显示,在总体上绝大部分学生对中华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度较高.尹旦萍在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现状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认为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有着正确的认知.[10]但也有学者指出了一些问题,如龙玉红等人在研究中发现部分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缺乏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在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上,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亲近民族文化㊁排斥中华文化的现象,从而导致认同中华文化的意志衰薄,少数民族大学生没有统一形成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意识和实际行动.[11]㊀㊀四、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差异分析1.年龄及学段关于不同年龄和学段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差异,已有研究尚未达成共识.在8篇相关文章中,4篇研究显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水平随着年龄及学段的升高而升高,如刘媛媛发现大学生年龄越大,对国家历史的认知程度越高,越热爱国家.[12](38)但是,也有4篇文献给出了不同的结论.卢守亭等人在调查中发现,小于等于18岁㊁19岁㊁20岁㊁21岁,大于等于22岁的学生的国家认同得分分别为4.13㊁4.23㊁4.09㊁3.86㊁3.94,大一㊁大二㊁大三㊁15高㊀维㊀王安雯等㊀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研究与展望大四学生的国家认同水平得分分别为4.19㊁4.11㊁3.83㊁3.97.经过分析发现,不同年龄及学段的学生之间国家认同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一般来说,年龄越大㊁年级越高,得分越低.[15]造成以上结论冲突可能是由于研究对象群体的差异,也可能是由于研究者所使用的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存在问题.2.性别在性别方面,一共涉及5篇文章,有3篇文章显示女生的国家认同水平高于男生.如王成顺调查发现男生的国家认同平均得分4.19分,女生的国家认同平均得分4.34分,女生的国家认同㊁接纳度和归属感都显著高于男生.[9]但是,还有2篇文献显示性别对于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无明显影响,如在卢守亭的研究中,男生的国家认同平均得分3.98分,女生的国家认同平均得分4.07分,女生与男生的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15]王成顺等人通过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9]3.民族在已有文献中,6篇文章就少数民族与汉族学生国家认同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均显示,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水平低于汉族学生国家认同,有少部分学生对国家认同持消极态度.如王娟指出有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政治意识较为淡薄,对民族分裂势力存在认识偏差,容易被民族分裂势力所影响.[13](54)4.家庭背景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国家认同具有深远影响.在7篇涉及家庭因素分析的文献中,6篇显示父母的文化程度㊁职业㊁收入等会影响子女的国家认同水平.刘媛媛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与子女国家认同水平呈低度正相关关系.但二者并不是完全的正相关关系,当父亲的文化程度是研究生以上的水平时,学生在国家认同上的得分最低,认知成分的百分值都低于60分,为56.92分.[12](43)此外,父母的职业及家庭月收入也会影响学生国家认同水平.如父亲的职业为公务员的,子女国家认同水平最高,达30.748分;商人及其他自由职业者子女的国家认同水平最低,为27.892分.[18]5.成长区域从成长区域来看,已有的3篇文献中,均提到城镇与农村学生在国家认同水平上无显著差异.如卢守亭利用五点赋分法,得到城镇㊁农村学生国家认同得分分别为4.05㊁4.03,无显著差异.[15]杨茜在对700名重庆大学生国家认同水平的研究中也发现,居住地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的学生在国家认同方面没有显著差异.[19]㊀㊀五、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研究反思与展望(一)加强对汉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的研究当前的研究中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现状研究较多,在笔者筛选出的41篇文献中,有31篇的研究对象为少数民族,如维吾尔族㊁藏族㊁佤族等,对普通汉族学生的研究较少.因此,未来关于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研究在研究对象方面要加大对汉族学生的研究.中国绝大部分学生是汉族学生,研究汉族学生的认同水平更能反映当下我国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状况.而且汉族学生接受各方面教育也较为全面,在学生接受思想意识形态等教育之后,探究其国家认同水平,可以及时地促进国家认同教育的改进.(二)运用规范和多样化的实证研究方法第一,研究方法需要更加规范.关于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的调查结果在许多方面没有定论,可能是由于研究工具缺乏科学性.由于没有被普遍使用的规范化的量表,导致研究结果常常存在差异,同时对不同结果也难以进行判别和衡量.例如关于文化认同的调查,研究者在问卷的编制中没有统一的量表,都是根据自己的研究实际编制问卷,不同的调查内容会出现不同的调查结果,就会产生不一致的结论.因此研究者在开展研究时首先要研制和选用通用性及科学性较强的量表,再根据自己的研究实际加以调整,编制出符合研究规范的问卷.此外,研究实施过程的规范性也值得反思.做问卷调查时,调查方式和调查时间的选择应引起注25高㊀维㊀王安雯等㊀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研究与展望意,要避免出现因一些学生敷衍了事导致数据失真的情况.同时,研究结果的陈述要更加科学规范,很多研究在测量中都采用了李克特五点计分法,但是在最后陈述研究结果时过多地使用百分比,使数据不够精准,结论不够科学.第二,研究方法应朝多样化方向发展.大部分实证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以定量研究为主.然而问卷调查有时很难调查出真实可靠的数据,很多被试能够分辨是非对错,在回答问卷中一些问题时,会选择符合社会要求的那些选项,从而使研究结果表明国家认同现状很乐观,但被试的国家认同水平是否真的高,还有待于进一步确认.后续的研究需要在已有的量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质性研究,以改进研究中的不足.例如,采用焦点小组访谈法,通过无结构㊁自然的方式与小组代表开展深入交谈,从而获得对有关问题的深入了解.通过与被试近距离接触的质性研究方法,可以获得问卷调查所得不到的信息,从而更真实地反映被试的情况.(三)从多学科的视角进行综合研究当前对国家认同现状的研究大多从单一的学科视角进行,包括心理学㊁政治学㊁社会学㊁教育学等.心理学视角的研究往往采用量表测量个体的心理体验,关注自我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的关系.政治学视角的研究涉及国家的政策㊁意识形态㊁大政方针等宏观领域,分析现状时会探究被调查者对政治共同体㊁价值观㊁制度㊁政策等方面的认识,并针对国家㊁政府㊁社会等主体提出解决策略.社会学视角的研究注重运用社会认同理论探究国家认同,以及对不同群体的差异性分析.教育学视角的研究在关注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的同时,注重发挥各教育主体在提升大学生国家认同水平中的作用.国家认同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和复杂的,如果能从多学科的视角对国家认同进行综合研究,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国家认同现状.未来的研究可以从跨学科的视角,综合运用心理学㊁政治学㊁社会学㊁教育学等学科中的两种或多种学科视角开展研究,这样可以更全面地揭示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对国家认同问题的分析也能更加深入,同时研究者也可以从更宽广的视野提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国家认同水平的策略.参考文献:[1]马文琴.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认同教育[J].教育学术月刊,2008(10):9-13.[2]金太军,姚虎.国家认同:全球化视野下的结构性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4(6):4-23.[3]何娟.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6:2.[4]许亚锋.西藏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调查与教育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6(5):98-105.[5]吕芳.北京部分高校大学生国家认同的调查与分析[J].政治学研究,2010(4):58-64.[6]阿司亚 司来依曼.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问题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7:12-19.[7]张俊伟.当代大中学生政治认同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9.[8]孙桂香,马勇.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现状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4):121-124.[9]王成顺,任玉.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民族认同现状的探析 基于云南楚雄彝族青年学生的调查[J].青年探索,2014(2):60-67.[10]尹旦萍.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现状调查 以Z民族大学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6):41-45.[11]龙玉红,段涛涛.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现状调查研究 以新疆师范大学民考民维吾尔族大学生为例[J].新疆社会科学,2012(6):120-123.[12]刘媛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13]王娟.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状况实证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3.[14]朱秀琴.新疆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现状及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8.[15]卢守亭.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㊁结构与族群差异 基于9省(市㊁自治区)12所高校的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4(11):52-57.[16]宋新伟,陈帆.新疆高校学生对民族主义问题认识现状及教师因素影响分析[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85-91.[17]耿波,赵勇.青年学生对传统节日符号和仪式的35高㊀维㊀王安雯等㊀我国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研究与展望。

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略探

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略探

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略探1. 本文概述在当前全球化与信息化交织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政治认同不仅关系到个体的价值观塑造,更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稳定紧密相连。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内涵、现状、挑战及其对策。

文章将明确政治认同教育的概念,分析其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接着,本文将审视当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状,揭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进一步地,文章将探讨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形成的多种因素,包括社会环境、教育方式、个体差异等。

本文将提出一系列创新性的策略和建议,旨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以促进其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本文的研究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增强国家凝聚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 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理论基础定义与重要性:介绍政治社会化理论的基本概念,强调其在个人政治认同形成中的作用。

与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关系:分析大学生如何通过社会化过程形成和巩固其政治认同。

理论概述:简述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特别是与政治认知相关的内容。

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中的应用:讨论如何根据大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设计有效的政治教育方法。

理论核心:解释社会认同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群体归属感和身份认同。

对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启示:探讨如何通过增强集体认同感来促进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文化研究的视角:引入文化研究的相关概念,如意识形态、话语分析等。

在政治认同教育中的应用:分析文化因素如何影响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以及如何在教育中考虑这些因素。

教育心理学的关键概念:介绍教育心理学中与学习动机、情感发展等相关的重要概念。

在政治认同教育中的实践:讨论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提高政治教育的效果。

多元文化教育的原则:阐述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如尊重多样性、促进包容性等。

对政治认同教育的贡献:探讨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的政治认同教育。

对实践的建议:提出基于理论基础的实践建议,以指导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实施。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研究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研究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研究【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通过分析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探讨了加强这一教育的必要性。

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如何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措施,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强调了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建设爱国主义教育的长效机制。

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凝聚国家力量、维护国家利益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爱国主义教育, 经济全球化, 必要性, 加强, 措施, 总结, 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和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文化、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的交流和互动也变得更加频繁。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爱国主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爱国主义是一种情感和精神力量,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传统和时代内涵的思想观念。

而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建设者和未来的栋梁,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石。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交流的频繁和信息的快速传播,也给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一些挑战和困境。

在外部文化的冲击下,一些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开始发生变化,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逐渐弱化。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需通过深入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分析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以及探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和方法,从而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基础。

1.2 研究意义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在塑造国家形象、推动国家发展及维护国家利益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责任。

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更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国家意识和国家认同感。

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作者:李凡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03期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自阶级形成和国家产生以来,这项实践活动就是一种客观存在。

在目前的全球化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而进一步提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关键词:全球化;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图分类号: D41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自资本主义产生以来,世界上便形成了一大历史趋势——全球化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各民族、国家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频繁,国际间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相互交流也日益增多。

在如此强大的一个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1.1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提出和演变,是一个历史过程。

早在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第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时,就在同盟的章程中提出了“宣传工作”这一概念。

由此可见,物产阶级政党一登上历史舞台就十分重视第群众的思想发动和教育工作。

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在不同的时期里,使用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概念是不同的。

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有了一个规范的提法。

1.2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是社会按照一定的需要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的实践活动。

狭义的教育是专指学校教育,即在学校这样的机构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们的思想品德、传授知识与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的社会实践活动。

广义的教育泛指社会上一切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智力体力的活动。

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它就是狭义的教育。

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政治认同危机探究

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政治认同危机探究
南方论刊 ・ 0 0 2 1 年第3 期
政 工 园 地
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政治认同危机探究
刘冬梅
(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广 东广州 5 03 ) 16 1
【 摘要 】大学生政治认 同直接 影响社会主义事业的传承和发展 ,但 网络文化具有的 中性文化特征 以及 网络的扩散 、放
会生活,形成政治认同的重要平台 。 政治 表达的重要标 准 ,虚假政 治认同
成 为他们的一种普 遍选择 。虚假政 治
1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政治 认 同在社会平稳 发展时期 更多表现为 . 认同危机的表现
趋于常 态
的了解是建 立政治认 同的前提 ,但 由 于中 、小学 阶段长期 的应试教育 ,大 学生缺少 深入社会 的机 会 ,缺少政治
司 散的 、快速变化 的特征 是在各 种现实利益 的驱动下 ,大学生 存在信仰真 空时期 。而现 实的社会 1
大 学 生 的政 治 认 同 从 建 构 到 解 构 到再建构 的过 程短暂 ,呈现 出松 散 的 、快速变化 的特征 ,这 既是大 学生
表达和 诉求 ,也具有专 家 、学 者等掌 络 提 供 了 定 制信 息 、实 时 互 动 的 可 握理论 工具 、具 有理论 深度的群 体的
大功 能 严 重 消 解 了 大 学生 政 治 认 同 ,在 很 大程 度 上 造 成 了大 学 生虚 假 、 善 变 、 现 实 、疏 离的 政 治 认 同状 态 。
【 关键词 】 大学生;政 治认 同;网络
大 学 生 是 国 家 未 来 发 展 的栋 梁
和 中坚力量 ,作 为主流意识 形态生产
知识的普及 的环节 ,造成大学生缺乏 政治认 知 ,对国家制 度不了解 、对执

论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培育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论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培育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个 民 族 奋 发 的 动 力 来 源 于 公 民强 烈 的 责 任 感本 主 义 国家 极 端 思 想 的 侵 入 , 可 能 使 我 国 一些 大 学 生 形 成 “ 坐享其 成” 的贪 图享受思 想 , 不 为 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考虑 , 缺 乏 对 国家 、 对 民 族 的责 任 意 识 , 导 致 在 校 大 学 生 的 国 家 认 同感 降 低 。
这 些外来 的极 端错 误观 点 , 例 如“ 人权 高 于主权 ” 等, 混 淆
了 大学 生对 我 国 政 治 独 立 的 正 确 认 识 , 对 我 国 的 安 全 独 立
造成 巨大的威胁 , 削弱 了大学 生 的 国家安全 意识 , 降 低 了
大学 生 的 国 家认 同感 。
3 .国家 责 任 感 淡 薄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现代发展趋势的角度多方面综合考虑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并结合大学生自身心理和生理的特点运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展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
第 1 4卷 第 1期
2 0 1 5年 2 月

全 球 化 潮 流 的实 质 和 内 涵
全 球 化 的范 围不 仅 包 括 经 济 全 球 化 , 也 涉 及 到 政 治 全 球 化 和 文 化 全 球 化 。在 全 球 化 潮 流 中 , 世 界各 地 的资 本 、 产品及市场 等联 系越 来越 密 切 , 逐 渐 趋 于一体 化 , 这 就 是 所 谓 的经 济 全 球 化 。经 济 全 球 化 主 要 表 现 在 生 产 体 系 国 家化 、 金融资金 一体 化等 方 面 , 经 济 全 球 化 推 动 世 界 统 一 大 市 场 的形 成 , 是世 界全 球 化趋 势 的基础 和动 力 , 是 政 治 全 球 化 和 文 化 全 球 化 的 前 提 和 保 障 。在 经 济 全 球 化 引 起 的政治全 球 化过 程 中, 是 西 方 资 本 主 义 国 家 占 据 主 导 地 位, 全 球 各 国带 有 浓 厚 政 治 色 彩 的政 治 扩 张 运 动 。 文 化 全 球 化 则 是 以经 济 全球 化 为 基 础 , 是 各 个 国家 意 识 形 态 方 面 的 文 化 的统 一 , 是 经 济 全 球 化 和 政 治 全 球 化 的反 映 ; 反之 , 文 化 全 球 化 又 作 用 于 经 济 全 球 化 和 政 治 全 球 化 。在 全 球 化过程 中, 世 界 各 国之 间 的 生 产 要 素 和 国 际 资 金 必 然 在 全 球 范 围 内发 生交 流 、 碰 撞 和融 合 。

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与全球化的挑战

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与全球化的挑战

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与全球化的挑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

全球化带来了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对国家认同与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本文将从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分析、挑战与应对策略等角度展开讨论。

一、全球化背景下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在全球化背景下,学生对国家认同与爱国主义的教育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冲击。

全球化使得各国文化交汇,学生的思想观念被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变得多样化。

媒体、互联网等新兴媒介的普及也加剧了外部文化冲击对学生思想的侵蚀。

学生对国家认同的弱化,对爱国主义的理解淡化,成为了当前爱国主义教育面对的挑战。

二、全球化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挑战1. 多元文化的影响:全球化使得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外来文化,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受到多元文化冲击,对国家认同与爱国主义的情感产生变化。

2. 抽象化的国家概念:全球化过程中的国家界限日益模糊,学生对国家的认知更多是通过抽象的符号或象征来建构,缺乏对实际国家状况的了解与关注。

3. 物质文化的主导:全球化带来了物质文化的繁荣,学生追求物质享受成为主流。

这种形式下,学生可能过于关注个人利益而忽视国家利益,对爱国主义教育造成冲击。

4. 信息泛滥与无知:全球化使得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便捷,但信息质量难以保证。

学生在接收大量信息的同时,也更容易受到虚假信息、消极信息的误导与影响,难以正确理解与品味爱国主义教育。

三、应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与全球化的挑战的策略1. 教育多元化:在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引入多元文化的概念,让学生接触到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增加对外来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2. 培养思辨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思考与分析,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之处,并培养自主判断的能力,减少被外来文化冲击的可能。

3. 拓展国际视野: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国家与文化,增加对国家的实际了解与认知。

4. 强化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应该加强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热爱国家的情感和意识。

大学生爱国教育与全球化背景下的身份认同

大学生爱国教育与全球化背景下的身份认同

大学生爱国教育与全球化背景下的身份认同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爱国教育与身份认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世界日益紧密相连,国际交流与合作愈发频繁。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其爱国教育和身份认同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教育全球化给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跨国企业的兴起、多元文化的交流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的视野不再局限于国内,而是更加关注国际事务。

对于大学生来说,了解国际状况和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爱国教育应以培养国际视野为基础,让大学生了解国家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开设国际事务课程、组织参观外交机构等方式,大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国际社会的运作规则,增强对自己国家的认同感。

二、身份认同的多元性全球化的浪潮下,我们面对着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在校园中,大学生代表了各个地域、不同背景的青年群体,他们的身份认同也随之多元化。

大学生的身份认同不再局限于国家身份,他们还可能认同地区、民族或个人的身份。

身份认同的多元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全球化的潮流,但也对爱国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培养国际视野与爱国意识的统一面对全球化的冲击,如何在大学生的身份认同中培养其爱国意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指导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让他们在了解国际状况的同时,树立起对自己国家的热爱与自豪感。

其次,大学生应当积极参与国家发展的实践活动。

通过志愿者服务、科研创新、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大学生亲身感受国家的发展成果,增强对国家的归属感。

最后,我们应该强调国际与国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大学生应该了解到,只有拥有强大的国家才能更好地与国际社会交流合作。

通过培养国际视野,我们能够更好地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总结: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爱国教育与身份认同的关系愈发紧密。

爱国教育应以培养国际视野为基础,让大学生了解国家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作者:蒋洁张格军来源:《速读·上旬》2017年第04期摘要:增进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当前落实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尽管总体形势良好,但存在诸多的问题及隐患。

调查发现目前高校开展政治认同教育的理念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政治认同教育方式亟待改革,政治认同教育环境不甚理想,政治认同教育面临西方普世价值观渗透的极大压力。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教育围绕课题研究问题,课题组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和访谈。

问卷调查对象范围覆盖我校及在徐高校、外埠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学工干部、宣传部工作人员。

调查结果显示,所有调查主体对大学生政治认同方面的判断都是: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

但是,调查也显示近三分之一比例大学生对我国当前的制度、道路、理论、主流价值观等不够清楚,或者不够肯定,或者存在疑问,更有少数大学生政治情感十分淡漠,几乎没有确立积极的理想信念。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

首先,大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造成了负面影响,如民主法治不够健全、贫富差距加大等,大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感到困惑没有得到有效的解释,逐渐消解了原有的政治理想和信仰。

同时,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使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内容丰富而庞杂,大学生政治认知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对西方思潮的渗透缺乏辨识,甚至盲目地接受。

这些因素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教育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我们的调查研究表明,目前政治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政治认同教育的理念不适应现实需要政治认同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大学生形成对政治价值、政治制度、政治实体和政治工具的正确认知,形成对现有政治体系的自觉认可、接受和服从。

高校是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应该贯穿高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思想教育也应该在各个学科有所体现,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门类。

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问题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问题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问题研究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问题研究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中生的政治认同素养培育成为一项亟需研究的重要问题。

政治认同素养是指个体对所处社会政治体制的理解和接纳程度,是个体意识形态的表达和价值观念的反映。

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推动下,培育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加强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

高中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

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政治认同素养培育,才能提高高中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增强他们的党性观念和民族意识,进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国家的长远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加强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有助于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新时代对高中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具备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而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需要高中生通过理解和接纳国家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只有具备正确的政治认同,高中生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作为公民的责任,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再次,加强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时代对高中生的培养要求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他们具备创新思维的能力。

而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可以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增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政治认同是国家意识形态的表达和价值观念的反映,通过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高中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和方针,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然而,加强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部分高中生对政治认同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政治的兴趣和热情。

这可能与个体发展和家庭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论国际形势多变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论国际形势多变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论国际形势多变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摘要】在当今世界,国际形势多变,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断适应和发展,国际关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日益凸显,多元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相互影响。

信息化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注重新媒体技术的运用。

面对全球挑战,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灵活应对,提高国际竞争力。

论国际形势多变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发展方向应注重综合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

应对国际形势变化的策略需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提升国家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形势、多变、全球化、国际关系、多元文化、信息化时代、全球挑战、重要性、发展方向、策略。

1. 引言1.1 论国际形势多变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一个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关系越发密切。

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只是国内的一项教育任务,更需要考虑到国际因素的影响。

国际形势的多变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日益频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更加开放、包容,注重多元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各种观点和价值观在网络上得以广泛传播,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信息素养,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网络信息。

在全球挑战不断涌现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面对现实,教育出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胸怀的人才。

只有在多元文化融合、信息化时代发展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起到引导和塑造未来人才的重要作用。

2. 正文2.1 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信息、资本、人才等资源跨国流动,这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学生政治论文(2)

学生政治论文(2)

学生政治论文(2)学生政治论文篇二政治认同: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关键环节摘要:政治认同的生成机制是政治心理研究的重要课题。

政治认同感是政治心理形成和构建的重要前提。

目前大学生对当前我国政治体系和政治制度的认知现状,在政治认同上存在着差异与分化,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增强与政治认同危机的严重性并存。

政治认同对大学生政治心理优化起着关键作用,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是优化其政治心理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政治认同机制的生成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视域下大学生政治心理构建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政治;认同;大学生;心理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12)02-0127-06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处于调整与变革中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政治心理作为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被凸显出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而持久的关注,成为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所无法回避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大学生政治心理表征着其政治素质的高低,反映着社会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的进程,折射着其思想意识的启蒙程度及社会制度跃迁的步伐,对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逻辑学的角度上看,大学生政治心理的优化是实现大学生政治心理研究的现实旨归,它依赖于其大学生强烈的政治认同感和心理接受度,大学生政治认同是其政治心理的关键环节。

一、政治认同感:政治心理形成的重要前提从词源学上看,认同(identity)即认定,指认识与感情的一致,意指两事物在形态上的同态性或同一性。

弗洛伊德把认同当成一种过程性心理问题来描述:“首先,认同是与一个客观对象形成情感联系的最初形式;其次,它以回复的方式成为利比多式对象联系的替代,就像是将对象注入自我之中;再次,它可能引起种种新的感受,即自我与性本能所吸引的对象以外的某些其他人同享某种共同品格的感受。

”把政治行为进行心理学考量,将认同定义于“自我”与“他人”连接为一体、处于同一平面关系的心理状态或心理过程。

当代大学生政治观研究

当代大学生政治观研究

当代大学生政治观研究一、概述当代大学生政治观研究,是对当代青年学子在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行为等方面所持有的观点和立场的深入探讨。

在当前国内外政治环境日趋复杂多变的背景下,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政治观作为个体对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对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复兴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深入研究和理解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观,对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他们的政治素养、提升他们的政治参与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的政治观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

他们既关注国内政治改革和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也对国际政治格局和全球治理体系的变化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

同时,网络媒体的普及和社交平台的兴起,也为大学生获取政治信息、表达政治观点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

这些新变化、新特点,使得当代大学生政治观研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1. 政治观定义与重要性政治观,简言之,是个体对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和政治活动的基本看法和态度。

它涵盖了人们对国家政权、政治制度、政治活动以及政治义务等方面的理解和认识,是个体政治行为的指导思想。

政治观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社会经历等。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政治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政治观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着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政治观作为个体政治行为的指南,有助于他们在纷繁复杂的政治现象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政治观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深远的影响。

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任。

一个具备正确政治观的大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国家的发展大局,积极投身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实践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化背景下青年学生政治认同问题研究全球化丰富了政治生态样式,增强了青年学生的历史分辨力和现实获得感,但也使主流政治文化受到冲击、政治认同面临弱化倾向。

高校是培育青年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阵地。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社会思潮,以传播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来影响和引导青年学生思想发展,从丰富政治认知、凝聚政治情感、坚定政治态度、强化政治参与等层面帮助青年学生识别错误的思潮和舆论并抵制其影响。

标签:政治认同;全球化;青年学生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的重要性。

学习践行报告精神,就要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心放在培育和增强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上。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青年学生政治认同的状况,探索全球化背景下增强青年学生政治认同的路径和方法。

一、全球化背景下青年学生政治认同的基本状况为了掌握全球化背景下青年学生政治认同的状况,笔者于2016年9月牵头成立了调研小组,在上海市面向一些大中专院校的青年学生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13份。

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发现,青年学生整体上政治意识较强、政治信仰坚定,但在政治认同的具体层面上存在个体差异。

1.政治认知层面:对政治系统的运行状况比较满意,但对其发展前途不够自信政治认知是指“政治主体对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①。

政治认知是政治认同赖以形成的起点和基础。

青年学生的政治认知状况不仅制约其政治认同的发展,还影响乃至决定其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政治行为。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对我国现行政治制度、政治运行环境及公共政策执行效果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的青年学生占被调查者人数的90%以上,但一些青年学生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等马克思主义核心理论缺乏坚定的认同。

全球化在释放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红利的同时,也加剧和放大了政治认同方面的问题。

青年学生思维活跃,但如果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乏力、贫困、失业、收入鸿沟等问题缺乏科学的分析方法,就很容易对我国政治价值体系产生心理上的疏离感,就会对我国政治系统表现出既对其发展现状予以肯定又对其发展前途予以质疑的状况。

2.政治情感层面:热爱祖国和人民,但对主流政治文化的認识存在偏差政治情感是指政治主体“在完成政治认知过程时,对认知对象会自然而然产生某种心理体验和感受”②。

青年学生的政治情感就是其对看到和听到的政治发展状况的感受。

笔者调研发现,大多数青年学生对我们国家和民族有很高的认同度,他们对祖国的发展充满信心,能够比较理性地表达爱国爱人民等政治情感;不过,也有一些青年学生存在政治信仰迷茫、对主流政治文化的认同弱化、制度认同不强等问题。

在笔者的调研中,当问及“你相信马克思主义吗”,有33%的受访者表示非常相信,57%的受访者表示比较相信,约7%的受访者表示有时不相信,约3%的受访者表示不相信。

可见,绝大多数青年学生对我国当前政治文化所主导的政治信仰有着坚定的自信,但也有少数人对此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不确定性。

3.政治态度层面:由于政治参与不足,政治评价标准存在感性化、碎片化倾向政治态度是指政治主体对“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及其实际形态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表现为对特定政治权力、政治权利、政治制度或肯定或否定、或赞美或反对的倾向状态”③。

在笔者的调研中,当问及“你是否赞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高于和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有65.27%的受访者选择“非常赞同”“赞同”;问及“你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民主制度的现实作用有何看法”,有32.48%的受访者选择“有很大作用”,54.67%的受访者选择“有一定作用”。

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青年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总体评价是积极肯定的,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合法性、合理性的评价比较高。

对于“你如何看待社会上存在的腐败现象”,有34.19%的受访者表示相信党和政府能够处理好这类问题,22.48%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工作质量不会因此受到太大影响,38.41%的受访者认为腐败问题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4.92%的受访者对党和政府能否根除腐败表示担忧。

总体而言,青年学生的政治态度受个人所了解和参与的政治生活范围限制,往往基于感性体验和碎片化认知而不够坚定。

4.政治行为层面:对政治生活热情参与,但更关注个人利益实现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形式更加丰富,有学者将其归纳为“手机通信、发电子邮件、参加网络论坛、看博客、上社交网站、发布微博”六种形式。

④近年来微信等自媒体的兴起,使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途径更加多元、内容更加具体、形式更加丰富,政治参与热情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有77%的受访者表示非常关心或比较关注时政大事,21.6%的受访者表示偶尔关注,14%的受访者表示不关注。

总体而言,青年学生对政治生活的关注度和参与热情较高。

当代青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网络影响较大,他们更愿意选择网络参与的方式表达政治主张。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青年学生通常选择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等平台表达和交流对政治问题的看法。

有3883%的受访者表示经常在网络社交媒体上发表对国内外政治事件的意见和看法,59.17%的受访者表示偶尔在网络社交媒体上发表对国内外政治事件的意见和看法,两者之和高达98%。

这启示我们,网络时代的国家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是需要特别重视的问题。

为了将来的生计,青年学生在政治参与中更加关注与其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议题。

在笔者的问卷调查中,对于“自身缺乏政治参与的原因是什么”,有37.94%的受访者表示“没有主观愿望和动力”,44.73%的受访者表示“所处环境没有提供机会和条件”,15.93%的受访者表示“参加后发现对自身没有实际意义”。

分析发现,青年学生对政治生活中的宏观议题兴趣不大,部分青年学生在政治参与中存在被动、盲从、功利性倾向。

二、全球化背景下影响青年学生政治认同的因素全球化推动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开拓了青年学生的视野。

但不可否认,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等冲击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加上“90后”青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传统约束较少,他们对新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更敢于求证、勇于质疑,从而更难以形成政治认同。

1.经济全球化弱化了政治认同的地域基础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已主动或被动地卷入其中。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调节和制约生产力发展,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被证实。

2017年,中国作为二十国集团(G20)“三驾马车”成员发挥了建设性作用,并用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较上年同期增长6.9%的数据再次证明了中国经济发展稳中求进的势头。

⑤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现实是青年学生形成政治认同的起点,有利于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客观认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景进行科学预判。

同时应当看到,经济全球化极大地跨越了国家之间的地域疆界,削弱了青年学生形成政治认同的地域基础,容易使青年学生忽视甚至漠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导致青年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对政治认同的疏离感。

2.政治多极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一定冲击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极”政治力量都在寻求自己在国际政治社会中的定位。

政治多极化使竞争与合作相伴,使市场、资源、技术等领域释放“开放红利”,但也使环境、安全等国内问题蔓延发展为区域性、全球性问题。

当今世界,国家间关系呈现出休戚相关、命运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传统国际关系思维模式下的“朋友”“敌人”“对手”等分类方式已经不能准确定位新型国家间关系。

政治多极化丰富了青年学生政治认同的内容,使青年学生政治认同的形式更加多样化。

同时,还应看到,一些西方国家基于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偏见,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质疑声不断,借全球化之名,裹挟着所谓的自由、民主、人权等方面的普世价值,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辩护并向外输出资本主义价值观。

我们要高度警惕各种错误思潮和舆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消解和侵蚀,使青年学生认识到:全球化浪潮中,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民可以有不同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风俗习惯、文明样式,任何一种理论和制度都必须同一国的现实相适应;如果一个国家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状况而照搬国外的某种理论或制度,对推动本国社会发展而言就会造成南辕北辙的后果。

⑥3.文化多元化对主流政治文化认同提出挑战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产品以书籍、报刊、无线电广播、电影、电视等形式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文化多元化为青年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使青年学生能够在多元文化中去粗取精,吸取不同政治文化的价值内核并结合时代需求将之内化为自身的政治意识,增强政治判断力。

但是,文化全球化使我国文化领域呈现出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并存的局面。

受多元文化冲击,青年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的选择上产生困惑,这不利于其对主流政治文化的认同。

4.信息全球化使社会政治认同面临弱化倾向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网络政治参与发展迅速,其私密性、便捷性等特征契合青年学生进行政治表达的需求。

较之传统的政治认知获得、政治情感表达、政治态度形成路径,网络为青年学生提供了一种时尚且实用的政治参与路径。

需要注意的是,大众网络传播以其独特的视听优势提供更具形象性、娱乐性的内容,挤占了主流媒体进行政治认同宣传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这无疑会影响主流媒体对主流文化、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宣传,从而使政治认同的严肃性、政治权威的影响力受到挑战,影响青年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

三、全球化背景下青年学生政治认同的培育路径在全球化背景下培育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就要向青年学生传播主流政治文化,帮助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培养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认同感,并使他们将主观上的政治情感内化为正确、稳定的政治态度,外化为积极、有序的政治参与行为。

1.融汇古今政治文明成果,丰富青年学生政治认知的内容在青年学生政治认同的培育中,要挖掘中国历史文化宝藏,继承和发扬中国社会政治认同的传统基因。

古代中国有博大精深的政治文化,如儒家“崇礼尚仁”的政治伦理观,道家为政若水、顺乎民情的“无为而治”思想,法家“以法治国、变法图强”的政治主张,墨家追求平等、“尚贤尚同”的政治观念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引领青年思想发展的重大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