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区域医院创伤中心建设实践与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县级区域医院创伤中心建设实践与体会
摘要:为了提升县域医院创伤救治能力,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年
6月21日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创伤救治能力的通知》要求,作为最基本的县域
医院,还没有标准化的创伤救治体系建设模式。
就我院于2020年10月成为区域
性的创伤救治单位后在组织架构、创伤救治团队,救治流程、规范化的培训及创
伤信息系统等问题进行探讨,为基层县域医院创建创伤中心提供借鉴。
关键词:县域医院;创伤救治体系建设;
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预计,到2020年创伤所致每年致死增至840万人[1]。
全球约10%的死亡和16%的致残病例因创伤所致,同时创伤也是全球40岁
以下人群的首要死因[2]。
但是目前我国县域地区存在着院前急救及院内救治脱节、救治技术水平低、技术落后,救治人员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等问题。
因此县域级
医院成立创伤中心建设迫在眉睫。
成都市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为县域三甲医院,
床位1500张,医院于2020年10月成为创伤中心建设单位,笔者就创伤中心组
织架构、创伤救治团队,救治流程、规范化的培训及创伤信息系统管理进行总结,为县域级创伤救治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1 创建背景
1.
1.
创建目的
1.
为贯彻落实国家卫计委《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
2020年)的通知(国卫医发[2017]73号)、《关于进一步提升创伤救治能力的
通知》(国卫办医函[2018]477号)的要求。
1.1.2 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进一步推动建立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提升创伤救治能力,降低创伤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
确保创伤患
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1.2 严重创伤的危害创伤已成为危害国民健康的最主要问题之一。
病死率已跃居疾病死亡谱第三位,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3]。
我国每年有70万~75万人因创伤死亡,约占年度死亡总人数的9%。
创伤也是全球40岁以
下人群的首要死因[4]。
严重创伤导致死亡率增加、致残率增加,造成社会家庭沉重的负担[5]。
1.3 我院救治情况我院严重创伤患者好转出院率60.4%,治愈出院率17.8%,死亡率14%,致残率4%,病危放弃治疗、自动出院4%,严重创伤转上级医院率3.2%。
相关文献报道:严重创伤死亡率(ISS≧16分)4.8%-10%[6-9]。
而我院严重创伤死亡率高达14%,创建创伤中心刻不容缓。
2 创伤中心建设
2.1 创伤中心基本情况我院于2020年10月加入中国创伤救治联盟创伤救
治中心建设单位,双流区“120”急救中心,急诊抢救室、创伤复苏室(4张床),
每天手术室预留2间手术室为急诊手术间,重症监护室5张病床收治严重创伤患
者(ISS评分≧16分)的实体化病房,由重症医学科创伤组负责收治。
2.2 实体化建设要点
2.2.1 组织管理医院成立创伤中心管理委员会,创伤中心管理委员会主任
由医院书记担任,副主任由业务副院长担任,成员由各外科主任及涉及到需协助建设的行政后勤科室主任组成。
由医务科成员组成综合协调组,负责创伤中心文件、通知下达,创建过程中的环节质控、组织培训、演练,并协调各科完成救治
任务。
创伤救治中心负责人由业务副院长担任,执行主任由牵头科室骨科主任担任,执行主任需具有较强的业务技术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
2.2.2 创伤救治团队由医院骨科牵头组成实质性多学科协作团队创伤小组,
主导并重视原发伤的积极处理及并发症的防治,代表医院最高救治水平[10]。
由外科各科室高级职称成员成立专家救治组,包括骨科、普通外科、胸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麻醉手术部、医学影像检验等组成的救治组,负责专科救治及能力提
升[11-15]。
实行外科二线值班制,外科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均应参加外科二线值班,外科二线值班不与科室二线值班重复,严格遵守二线值班纪律,24小时在位在岗
随时待命,值班期间不得迟到早退、溜岗。
制定外科二线相关的绩效、奖惩制度,落实二线职责。
2.2.3 救治流程采用全程管理救治模式,对于急诊创伤患者,由急诊科通
知外科二线进行处理,外科二线当值医生全权负责做出相应医疗处理决定,决定
内容包括:根据创伤患者病情,直接进行急诊手术病人或收治到重症医学科创伤
病房;需对患者行急诊手术处理的科室,手术过程中需要其他外科支援的,通知
其他外科科室上台处理;复合伤病人由外科二线负责主持抢救,必要时组织院内MDT团队会诊,决策诊疗方案。
所有严重创伤患者术后转入重症监护实体病房,
由创伤组医师进行管理。
2.2.4 规范化的培训
2.2.4.1定期对创伤小组成员进行创伤评估培训,指定骨科骨干医师对创伤
评估进行培训,培训人员包括外科科室、急诊科室、重症监护室及麻醉手术部等
相关科室人员,培训内容包括GCS评分,TI评分,ISS评分、急诊绿色通道记录
单的记录等,力求评分准确。
2.2.4.2对救治流程的培训,建立规范化的创伤救治流程,并进行演练和考核,保证创伤救治质量。
2.2.5 创伤信息管理系统制定统一的创伤登记表,建立严重创伤救
治绿色通道记录单,体现全程时间节点轴管理,专人负责创伤登记,创伤数据录入。
应用全国严重创伤信息联动系统,实现院前和院内急救信息实时传递和共享[16]。
为确保数据真实、客观和准确,由专人定期进行各项数据的质控。
3 建设成效
自2020年10月创伤中心建设后,我院严重创伤患者救治现状上死亡率与致残率均有了大幅度的降低,而好转出院和治愈出院患者率均有了较大的提高。
详见表1
组别
严
重创
伤例
数
救治情况
死亡率致残率好转出院治愈出院病危放弃治疗转诊率
创建前
2
06
30(14.4%) 78(3.8%) 123(60.4%) 37(17.8%) 8(3.8%)6(3.2%)
创建后
4
5
2(5%) 1(0.18%) 33(72.8%) 11(25.2%) 2(3.8%) 1(0.34%)
4 总结与展望
我院创伤中心建设仍处在发展阶段,在创伤中心建设初期,困难重重,因创
伤中心涉及到多学科的合作,各学科的技术力量参差不齐,个别科室医务人员对
创伤中心建设不理解,临床工作任务已经很繁重,担任创伤中心急救和二线任务,增加了工作量,在工作中不够积极,存在推诿现象。
各级领导不够重视,存在人、财、物支持力度不足的情况。
随着建设的逐步优化,规范流程,逐步提高严重多
发伤患者的救治水平。
我院创伤中心建立是我院迈出整合院内资源,促进资源优化配制的重要一步,也是在创伤医学领域、急危重症救治方面的一个新起点。
能有效的降低死亡率和
致残率,提高救治效果,值得进一步的在县域医院推广。
[1]王正国.创伤研究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1(6):727-730.DOI :10.3760/cma.j.issn.1672-0282.2012.06.001.
[2]WHO Global heath estimates 2014 summary tables:deaths
bycause,age and sex[C] Violence and injury;2000-2012
[3]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卫生应急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
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危重医学专业委员会,等. 维生素B6联用丰
诺安新疗法治疗急性创伤性凝血病专家共识(2019) [J/ CD].中华卫生应急电子
杂志,2019,5 (4):193-201.
[4]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卫生应急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
复苏学专业委员会,河南省医院协会心肺复苏专业委员会. 创伤性休克急救复苏
新技术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2019)[J/ CD].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
志,2019,5(1):1-6.
[5]姜保国.我国严重创伤救治的现状和救治规范的建立[J].中华医学杂志,2019,99(23),3382-3384
[6]杨鹏等.创伤救治中心建设前后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治效果比较[J].中华创
伤杂志,2019,35(10),913-917
[7]肖仁举.实体化创伤中心建设提升严重创伤救治能力[J].创伤外科杂志,2020,22(5),399-400
[8]陈锋.余姚市创伤中心建设初步探索[J].中华创伤杂志,2019,35(8),682-685
[9]Maguire MP. Lecky F,Bouamra O,et al.Epidemiological evaluation
of the presentation and management of humeral fractures in children
utilising the Trauma Audit and Research
Network(TARN)database[J].Injury Extra,2008,39(5):192-
192.DOI:10.1016/J.injuey.2007.11.378
[10]肖仁举,王忠安.实体化创伤中心建设提升严重创伤救治能力[J].创伤外科杂志2020,22(5):399-402.
[11]创伤中心建设标准(贵州省)专家委员会.II级创伤中心(贵州省)建设标准(2017版)[J].中华创伤杂志,2017,33(12):1057-1060.
[12]白祥军,张连阳,赵小纲.推进区域性创伤中心建设与分级认证[J].中华急诊医学杂
志,2016,25(5):557-559.
[13]万健,赵李克,宋卫东,等.创伤信息管理系统在批量创伤救治中的应用[J].中华创伤杂志,2013,29(11):1045-1048.
[14]陈锋,金平,李子龙,等.余姚市创伤中心建设初步探索[J].华创伤杂志,2019,35(8):682-685.
[15]胡培阳,张连阳.综合医院创伤救治多学科团队的建设和维护[J].创伤外科杂志,2018,20(9):719-721.
[16]肖仁举,张连阳.创伤登记提升创伤中心救治能力[J].创伤外科杂
志,2019,21(4):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