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农学事业的奠基者罗振玉评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7月 Vol. 33 No. 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 2011 ────────── 收稿日期:2011-02-15 作者简介:张亮(1985-),男,河北邢台人,河北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 -74-
中国近代农学事业的奠基者罗振玉评述
张 亮,张建富
(河北大学 历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摘 要: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传统农业面临巨大的危机。为了实现“农业救国”的梦想,罗振玉发起成立农学会,通过发行《农学报》和《农学丛书》、开展农学教育等途径,积极传播西方的农业知识和生产技术,为促进中国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的转变贡献突出。
关键词:罗振玉;农学会;农学报;农学丛书;农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 K 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1)04-0074-04
The Comments on LUO Zhen-y u: the Founder of China's
Modern Agriculture
ZHANG Liang, ZHANG Jian-fu
(School of History,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0, China)
Abstract: After the Sino-Japanese war, various foreign powers stepped up economic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 and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of China faced a huge crisi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dream of saving nation through agriculture, Luo Zhen-yu established the Agricultural Association to spread the western technology in agricultural knowledge and production through the issuance of papers called Agriculture Journal and Agriculture Series , which played an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in the agricultur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rn agriculture in China.
Key Words: Luo Zhen-yu; Agricultural Association; Agriculture Journal ; Agriculture Series ; agricultural education
甲午战争后,日益加重的民族危机以及列强的经济侵略,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实业救国人士与资产阶级维新派逐渐意识到农业生产和农业改良的重要性,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明确提出了学习西方近代农业的具体方案“外国讲求树艺,城邑聚落皆有农学会,察土质,辨物宜,入会则自百谷、花木、果蔬、牛羊牧畜,皆比其优劣,而旌其异等,田样各等,机车各式,农夫人人可以讲求,……吾地大物博,但讲之未至,宜命使者择其农书,遍于城镇设为农会,督以农官,农人力薄,国家助之”[1],充分肯定了西方农业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力的巨大促进作用,积极主张引进西方农业生产方式,改变传统落后的小农生产方式,以挽救民族危亡。随之,一大批知识分子怀抱“农业救国”之梦想,投身于中国的农业改良。在这个过程中,罗振玉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其中的佼佼者。
一、罗振玉生平
罗振玉(1866~1940),字叔蕴,号雪堂,晚年又号贞松老人,又称永丰乡人、仇亭老人,出生于江苏淮安山阴城内一个小官吏家庭。因其祖籍为浙江省上虞县,所以罗常署“上虞罗振玉”。罗5岁入私塾,15岁学作诗词,16岁初学八股便中秀才。后于壬午(1882年)和戊子(1888年)两次参加科举皆不中。1890年,罗振玉在乡间教私塾,并沉迷于经史考据之中。
甲午之战,封建士大夫纷纷寻求救国图存之道,重农思潮应时兴起。罗振玉亦感于时危,认为要想改变清政府的落后局面只有振兴农业,在其致汪康年的信中说“弟流庸淮浦,碌碌无寸长,行年三十,精力半耗于经史考据之中,比来憬然有悟已有迟暮之慨。……昨与敝友蒋伯斧参军议中国百事皆非措大力所能为,惟振兴农学事,则中人之产,便可试行。
张 亮,等:中国近代农学事业的奠基者罗振玉评述
-75-
蒋君忻然,急于试办,而购买机器、聘请农师及仿行日本铁棒打井等法,非托诸东人、西人不可”[2],初步阐发自己的重农主张和将来的行动规划。罗振玉认识到只有学习西方才能增强国力,于是潜心研究农业。1896年,他与蒋伯斧在上海创立农学会,发行《农学报》,介绍国内农业发展概况,专译东西方农书农报以传播近代农学知识。1898年初又创设“东文学社”,教授日文,王国维便是东文学社毕业生。
1900年秋,罗振玉任湖北农务局总理并兼任农务学堂监督。1901年夏辞职后主持江楚编译局,开始编译出版《教育世界》杂志,同年冬奉江、鄂两省奏派赴日本考察教育。1902年罗振玉受盛宣怀延聘,出任南洋公学东文科监督。1904年端方出任江苏巡抚,聘任罗振玉为教育顾问,并委托其创办江苏师范学堂。1906年罗振玉奉调进京,任学部参事兼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等职。
二、创立农学会
在农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罗振玉与蒋黼倡议发起务农会,并在《时务报》上登出《务农会公启》,提出“农学为富国之本,中土农学,不讲已久,近上海诸君。创设农学会,拟复古意,采用西法,兴天地自然之利,植国家富强之原”,表示要“广树艺、兴畜牧,究新法,浚利源”,发展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至于创办农学会的目的,罗在其自述中说“予少时不自知谫劣,抱用世之志。继思若时不我用,宜立一业资事。畜念农为邦本,古人不仕则农,于是有学稼之志既服习《齐民要术》、《农政全书》、《授时通考》等书,又读欧人农书译本,谓新法可增收获,恨其言不详。乃与亡友蒋君伯斧协商于上海,创学农社,购欧美日本农书移译,以资考究”[3,p19]。可以看出,罗振玉认为农业是富国强兵的根本,创设农学会旨在译介欧美日本农书,引进西方先进的农学理念和农业技术,借鉴国外已有的成效,改变中国传统农业的落后面貌,使中国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
《务农会公启》登出后引起极大的反响,“不逾月,四方君子,谬相许可,或代拟章程或诒书商榷,崇论宏议,厘然盈箧”,要求加入农会的人络绎不绝。因该会创办地在江浙之地的缘故,会员以江浙之人居多,较为著名的人物有张謇、龙泽厚、徐维则、汤寿潜、陈寿彭、缪荃孙、李鸿章、张之洞、刘鹗、黄遵宪、唐才常、章炳麟等。农学会成立后,制订了《务农会章》(12条),提到“本会应办之事,门类繁多,资用甚巨,势难豫筹,兹先捐集款项,创立报章,其他各事,挨创办时酌订章程,先期登报,以期集事”,罗振玉、徐树兰、朱祖荣、吴县蒋黼是该会的发起人。农学会的日常事务多由蒋黼处理,至戊戌事变后“伯斧感于时危归淮安奉母”[4],便由罗振玉一人主持。关于农学会的确切名称记述比较混乱,罗在给致汪康年的信件中称“农会”、“农社”,称《农学报》为“农报”;戊戌事变之后,上海报馆大部被查封,两江总督刘坤一上奏说《农学报》,不干涉政治、有
益民生,虽有乱党名也因为来者不能拒,不应在查禁之列,“更就上海之《农学报》馆改为农务总会,由臣另筹款项、重订章程,与各省联络协助,籍收一树百获之益”。后刘坤一又将“农务总会”改为“江南农学总会”,正如光绪24年十二月上,《农学报•公牍录要》“两江总督饬宝山县沈期仲大令兴创农学堂札”所载“前据上海《农会报》绅董罗振玉等,察请拨地筹款,兴建学堂。本大臣本拟由官督率,拓为江南农学总会,亦经奏明在案现即设堂宝山,自应归并办理。律农报与学堂,相辅而行。仍由该绅等专办报务,以符原案,该令并即会商合议,汇案察复”。这便是后来刊印的《农学丛书》上署“江南农学总会译印”的原因。
三、发行《农学报》,出版农学丛书
认识到报刊对世人的影响,国人创办的报纸开始在中国本土兴盛,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日益为广大知识分子所接受,农学会在成立后的第二年(1897年5月),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农业学术刊物——《农学报》,其略例、编者按、编辑方针、受众定位、刊载内容、发行手法、售卖方式等都具有时代特色,以“兴天地自然之利,植国家富强之源”、“广树艺、兴畜牧、究新法、浚利源”为宗旨,主要介绍农、林、畜牧和渔业方面知识,收集整理我国古代农业科学经验,报道国内农业发展现状,介绍西方近代农业科学技术,“白纸石印,每月刊报两次,装订成册,每次约三十页内外”、“详载各省农政,附本会办事情形,并译东西农书农报,以资讲求”。前十五册称《农学》,第十五册才将该报名改为《农学报》。第十八册以前为半月刊,翌年第十九册(1898年初)起改为旬刊。到1906年1月停刊,共出315期,前后持续近十年。《农学报》所刊内容大致分为以下三部分:
一是关于农业方面中央和地方官员的奏折、公牍等,如该报第一期刊登的《魏抚军请疏浚陕省水利疏》、《华侍御辉请讲求务本之计以开利源折》,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各地行政机关的农业政策及动向,便于各界人士及时了解国家和地方的农业发展现状。
二是各省农事消息和农学会的活动情况,及时提供农业经济信息在当时起了很重要的交流的作用,如《农学报》为介绍各省最新农业发展状况专门开设“各省农事”专栏,详细刊登各省农事,如“机器碾米”、“牛皮涨价”、“江鄂茶价”,便于世人了解时事,相应调节农业生产。
三是农学译文、古代农书和国人写的农学论文以及国内外农业科学试验、研究的报告。这是《农学报》重要的部分,这些译文都是从欧美、日本等当时比较先进、权威的农业科技期刊中选择、翻译而来的,内容涉及农、林、牧、渔、水利、农机、蚕桑、园艺、病虫害防治、土壤与肥料、制茶与农产品加工等。其中就有连载的《英伦奉旨设立务农会章程》、《种稻改良法》、《陆稻栽培》、《接果树要法》、《人工孵卵法》等,这些反映当时世界农业科技前沿的新农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