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教材的开发利用

乡土教材的开发利用
乡土教材的开发利用

乡土教材的开发利用

乡土历史是祖国历史大河的支流,热爱家乡是中华民族自信的泉源。家乡辉煌的过去、灿烂的文化、名人的事迹是我们引以为自豪,是应成为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思想情感的生动教材。同时,乡土历史与祖国历史血肉相连,对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形成学科能力起着众多辅导材料无可替代的作用。一、乡土资源是中学历史课本有益的补充,是生动的直观教材。

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穿插介绍一些地方史知识则可改变空间上的遥远,并由此缩短时间上的距离。因为地方史是生活环境中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的,人物事件是土生土长的东西,而且地方史知识是大多数学生已有所闻但又不是太清楚,却是学生有兴趣去了解的知识。因为接触的知识是本地的、身边的历史,直观性强。因此,在教学中适当穿插地方史的内容,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学生借助于地方史增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由地方史学习中产生的浓厚兴趣,可逐渐迁移到整个历史学科。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养成,为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教育家裴斯泰洛夫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鉴于学校周边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计划,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给学生适当穿插讲授一些家乡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历史沿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启发学生的思维,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如讲授南北朝历史农业时,我结合我市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以及贾思勰的轶事,通过生动的地方史的穿插讲述,不仅使学生熟悉了家乡的历史、受到了革命思想的教育,也增强了对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历史事件、人物的掌握,更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以乡土史资源为中心内容的活动课,是学生实践和创新的场所。

历史活动课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其实践性强的特征,不仅弥补了课堂教学中教师仅凭语言、教具等虚拟情境的缺欠,发挥了课教学不可替代的教育教学作用,而且给学生提供了实践和创新的场所,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中学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乡土历史以其资源丰富和实践方便的优势,决定了她在历史活动课中的中心地位。本镇的柳毅山,南孙的禹王台,寒亭的寒涿河等这些丰富的人文景观,为乡土史教学活动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因而组织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收集有关传说,撰写历史小论文和专题讲座等形式以开阔学生眼界,增长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三、乡土资源的科学运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1、开展乡土历史教学与实践活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史的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地方历史的发展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缩影,通过对地方历史知识及其发展变化的教学,能使学生从局部到整体了解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应该从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开始。任何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家乡毫无感情可言,那是绝对谈不上爱国的。

2、有利于学生初步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初步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必须通过具体历史事实的教学

活动以及学生的实践活动,增加必要的、适量的地方史进行教学,不仅为发展学生的爱好和专长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使学生能从对地方史的学习中逐渐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同时乡土资源的直观性以及地域的优势,又为学生实践能力与科学精神的养成创设了较大的空间。

3、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完善教育自身的社会功能,营造“寓教于乐”的氛围,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和充满乐趣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4、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习惯的养成。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面,同时也有利于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任务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我们有责任保护和利用好有限、宝贵的历史乡土资源。

常德中考地理乡土教材 ——澧县地理

澧县乡土地理 【地理位置】澧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洞庭湖西岸,澧水下游,因澧水贯穿全境而得名。介于东经111°12′30〞至112°0′5〞与北纬29°16′至29°37′之间。东临安乡、津市,南接临澧,西邻石门,北抵湖北省松滋市、公安县。全县总土地面积2075平方公里,东西极长85公里,南北极宽60公里。 【区位交通】澧县地处湘鄂边界、华中腹地,北有湖北荆州市,南有常德市,东有岳阳市,西有张家界市,处于四大中等城市的

中心和新兴的武汉及长株潭两个城市群交 汇地带,公路距离均在300公里以内,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澧县与长江直线距离80公里,水路经洞庭湖入长江,可北上南下,通江达海,历来就是湘西北地区和澧水流域的中心物流集 散地。随着“环洞庭湖经济圈”的经济融合和“津澧(津市、澧县)融城”战略的实施,澧县将成为澧水流域中心城市和湖南省参 与长江经济开发的一大战略要地。 纵贯县境的枝柳铁路(湖北枝城至广西柳州)跨越长江,过境15公里,设澧县客货运站。经过澧县腹地的国家重点线路二(连浩特)广(州)高速公路、国道207线、省道302线、省道304线贯穿县境大部地区,与纵横密布的县乡公路构成完整交通体系。公路辐射区域扩展至“长三角”、“珠三角”和广大华北中原地区。 【地形地貌】澧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为太青乡太青山,海拔1019.5米,最低为九垸乡出草坡,海拔28.2米。全境山、丘、平、湖均有,且分布比较集中,大体比

例为1:1:3:4。山区属武陵山脉尾端;丘陵区大多分布在湘鄂边界;澧阳平原是湖南省最大的平原,大部分在澧县;湖区原属八百里洞庭范围,逐年淤积而成。 【土壤条件】全境成土母质主要有第四纪红色粘土、河湖沉积物、灰岩分化物、紫色砂岩、页岩风化物、砂岩风化物、板页岩风化物7种。土壤共分为水稻土、潮土、红壤、红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紫色土、黄壤7个土类,其中以水稻土、红壤、潮土为主要土类。 【气候特征】澧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其特征为春秋温和,夏热冬寒,四季分

河南乡土教材

河南乡土教材 1.列举河南著名的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 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林功夫、朱仙镇木板年画。 2.列举河南文化代表(河南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品牌): 豫剧、少林功夫、安阳殷墟、司母戊鼎。 3.列举河南著名人文历史景观: 禅宗起源宝刹---少林寺; 中国佛教第一名刹---洛阳白马寺; 中国甲骨文的发现地---安阳殷墟; 我国历史上第一座“为国开堂”的“皇家寺院”---开封大相国寺。 4.列举中原文化名人: 古代:“诗圣”杜甫(巩义);“文圣”韩愈(孟州);“画圣”吴道子(禹 州);“医圣”张仲景(邓州);“字圣”许慎(漯河);“酒圣”杜康(汝阳);“科圣”张衡(南阳);“商圣”范蠡(南阳);“律圣”朱载(沁阳)。 近现代:人民艺术家常香玉;著名画家李伯安;著名作家二月河;著名书法家张海。 5.我省为弘扬中原人文精神采取了那些重要举措?

(1)举行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原”人物评选活动; (2)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3)举办“河南省美德少年”评选活动。 6.列举河南知名的文化活动: (1)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2)洛阳牡丹文化节; (3)开封菊展。 7.列举我省的红色旅游景点: (1)郑州二七纪念塔(2)洛阳八路军办事处(3)信阳许世友将军故里(4)兰考焦裕禄纪念园(5)林州红旗渠 (6)确山杨靖宇将军纪念馆 8.列举河南的文化资源优势: (1)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存在深厚的文化底蕴; (2)河南地处中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3)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文化遗产丰富。 9.近年来,我省采取了那些文化强省的举措? (1)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动;

二年级下册乡土教材——植物王国汇总

九村中心小学一年级下册乡土《植物王国》 集 体 备 课 教

学 设 计 一、云南是中国植物种类最多的省 教学目标: 1、认识云南省的植物环境与资源。 2、培养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云南分布的主要植物资源。 教学过程: 一、讲解云南的植物资源情况。 云南几乎集中了从热带、亚热带至温带甚至寒带的植物品种。在全国约3万种高等植物中,云南已经发现了274科,2,076属,1.7万种。 二、掌握云南的主要植物及分布。 被人们称为“植物王国”的云南省,植物的种类十分丰富,分布在全省各个不同的海拔地带、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植物大约有1万种左右(占全国一半)。 其中很多是有经济价值的资源植物,云南樟树、木姜子、香茅草、萝芙木、三七、牛角瓜、鹿角藤、薯蓣、铁力木、油渣果……等,都是云南省所产的著名经济植物。 三、了解云南的野生植物 根据历次调查的资料,估计我省野生的有用植物约在700种左右。其中有含芳香油植物、含油脂植物、含纤维植物、含淀粉植物、含单宁植物、含生物碱和杀虫剂植物、以及含橡胶树脂植物等主要项目的原料植物。因此,就云南省资源植物的种类、分布量来说,是其它任何省区都不及的。

四、知道植物资源的利用价值。 这些资源开发利用后,经济价值也非常大,估计可以达到相当于全省农业产值的一倍。教学反思: 二、珍奇植物多种多样 1、众多的名木古树 教学目标: 1、了解云南名木古树。 2、知道名木古树分布地。 3、欣赏云南的名木古树。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云南的名古树。 2、知道云南名古树的分布。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云南的地理特点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云南省地处我国南部边疆,云贵高原西南部,地形复杂。属亚热带、热带高原型湿润季风气候,气候类型多样。云南省是我国植物种类最多的省份,素有“植物王国”的美誉。森林资源丰富,全省有森林1560.0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0.77%。 二、了解云南的名木古树。 云南省历史悠久,民族文化源远流长,遗留的古树名木较多。 全省现有古树名木1691株。其中,一级古树247株,二级古树558株,三级古树866株,名木20株。分属77科、178属、338个树种。这些古树主要分布在寺观内外、村寨附近,常以“圣树”、“佛树”、“神树”、“祭树”、“风水树”、“祖先树”等特殊身份,受到人们的祟敬和爱护。 三、阅读课本。 认识介绍的云南的名木古树。 四、课后调查。 本地有哪些名木古树。 教学反思:

韶关历史(乡土教材下册)

善美和谐的家乡韶关 ——七年级历史下册(乡土教材) 一、“岭南第一相”——张九龄 1、“岭南千年第一人,一时功业迥无论。江南入相从公始,衮衮诸贤继后尘。”这首诗赞扬和是张九龄。张九龄是韶关曲江人,734年(唐玄宗时)官至宰相,他是岭南历史上的第一位宰相,开岭南人入朝为相之先河。张九龄是古代岭南最杰出的诗人,世称“岭南诗祖”。2009年国家邮政总局发行《唐诗三百首》邮票中有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脍炙人口。 二、“更加风采动朝端”——余靖 1、位于韶关市风采路的“风采楼”是明朝时为纪念北宋著名政治家、外交家余靖而修建的。风采楼现已成为韶关市的象征。余靖是岭南继唐代张九龄之后又一历史名人。余靖与欧阳修、范仲淹、尹洙四人被尊为“四贤”而名扬天下。后人在广州建有“八贤堂”,余靖是八贤之一。 2、北宋中期余靖曾出使辽国,运用高明的外交策略,促成了宋、辽、西夏三国鼎立的均衡局面,保证了北宋的稳定。 三、“布衣文人”——廖燕(清朝),韶关曲江人,1682年(康熙时)廖燕的《二十七松堂集》问世,以观点鲜明、文风犀利而名扬天下。此诗集中许多篇章记载了韶州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显示出浓浓的故乡情。廖燕一生未做官,被称为“布衣文人”。 四、韶关的“关“字的含义与明清之际在韶州设立的水陆三个税关有关,其中韶关的太平关是清代广东的两大税关。 五、抗倭名将陈璘 陈璘(1532年3月3日—1607年6月2日),字朝爵,号龙崖,韶州翁源县(今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人,明代将领、抗倭英雄。陈璘先于嘉靖末年屡平广东贼兵,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陈璘出征朝鲜,于露梁海战中痛击日军,大败石曼子(岛津义弘),立下援朝第一功。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参与播州之役,先击破杨栋梁军,后歼灭四牌、七牌贼军,攻破青龙囤,致使杨应龙自焚。晚年又平定苗民,为边境治安立下功勋。 露梁海战是朝鲜壬辰卫国战争最后的一场海战,交战双方为中国明朝与朝鲜联军和日本军队的岛津立花一部,指挥官分别为:陈璘(中国)、邓子龙(中国)、李舜臣(朝鲜)、小西行长(日本)、岛津义弘(日本)等。战争结果以中朝联军获胜而结束[1] 。 六、兴学重教 1、韶关的正规教育从汉代就开始,正规的学校教育兴盛于宋代。 2、韶州的书院、府学、县学的兴起是从宋代开始的。 3、1183年(南宋时)创办的韶州濂溪书院改为相江书院,成为广东四大书院之一。 4、174年(东汉)曲江县长区社在武溪中游立《神汉桂阳太守周府君勋碑》,此碑为广东最早的汉碑。 5、宋代是粤北学校教育兴盛时期,最负盛名、享誉岭南的是韶州相江书院和韶州府学。 七、外来影响: 1、唐代时六祖惠能在韶曹溪宝林寺(南华寺)开山传法,完成了《六袓坛经》。 2、大文豪韩愈两次贬岭南,传播诗书礼仪,留下“暂欲系船韶石下,上宾虞舜整冠裾”的著名诗句。宋代时,帽子峰上建有“整冠亭”纪念韩愈。 3、北宋理学家周濂溪任职韶州,以理学治韶。 4、大文豪苏东坡南贬驻足韶州,留下十余首诗,并作有著名的《九成台铭》、《卓锡铭》、《六袓栽塔功德疏》等铭记和留下许多书法墨迹。 5、明代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到韶州传教时,首次将西方的数学、地理名著《几何原本》、《万国全书》地图集以及西方的天文、地理、几何、机械工艺等科技传入中国。

山西省历史中考乡土教材复习资料

山西省历史中考乡土教材复习资料 古代山西(政治部分) 1、 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活动遗址在芮城的西侯度人 2、 晋文公成为霸主的原因——能舍弃前嫌、团结人、实行变革 3、 春秋时期,晋国被哪三家瓜分——韩、赵、魏 4、 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封建法典是——李悝的《法经》 5、 长平之战交战的双方及结果——赵国与秦国、结果:赵军主力丧失殆尽、国力衰败、无力抗秦 6、 卫青、霍去病是今临汾西南人(原河东平阳人),被汉武帝提拔,成为西汉时抗击匈奴的名将 7、 从东汉时,迁入山西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畀族、羯 8、 鲜畀族对开发雁北的贡献——建立了北魏、定都平城、结束了北方混战局面 9、 李渊起兵的时间、地点——617年5月、太原、反隋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武则天、山西文水人 10、 五代十国中在山西建立起来的政权是——后唐、后晋、后汉、北汉 11、 陈家谷战役交战的双方及今天所在地——北宋与辽、今朔州南 12、 列举山西人民抗金的重要事例——王彦领导的“八字军”、梁兴领导的“忠义社”、洪济领导的僧兵、王忠植领导的吕梁山义军等 13、 山西移民主要迁往地——河北、山东、河南、安徽。出发集散地是洪洞 14、 大顺军两次入山西的原因是——恢复经济、巩固新政权 15、 北汉何时灭亡——赵匡胤三次攻打北汉均失败,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灭北汉 16、 晋阳保卫战的领导者——刘琨(刘琨舞剑、刘琨听鸡成语的来源) 二、 古代山西(经济部分) 1、 山西有发展农业的较好条件,有丰厚的矿产资源,自古就有“煤铁之乡”之称。 2、 山西自古有经商和贸易传统,从先秦起,山西商人足迹遍天下,明代晋商与徽商相匹敌,成为全国最大的两个商帮。 3、 反映汉代山西农业生产技术发达的臂画在——平陆县枣园村、是西汉末年的墓壁画 4、 山西人民认识煤炭的文字记载时间是——60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5、 山西何时开始采铜矿石——黄帝时代、晋南地区

历史乡土教材

湖南乡土教材复习资料(适用于张家界考标) 慈利县二坊坪九年制学校 1、湖南境内发现了大量的远古遗存,其中著名的有(玉蟾岩遗址)、(高庙遗址)、(彭头山遗址)和(城头山遗址)。玉蟾岩遗址位于(道县),距今约(1万年)左右,出土遗物主要有(打制石器、骨、角、牙蚌制品),反应了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过渡的面貌,出土遗物中遗存的稻谷颗粒,经专家鉴定为栽培稻种,是探索水稻演化历史的珍贵材料。高庙遗址位于(洪江市),距今(8000—5500)年,出土了(陶器、玉器、竹篾垫子)等器物,还发掘出一座远古部落首领夫妻墓。彭头山遗址位于(澧县),距今约(8000)年,这里出土了一万多粒稻谷和大米,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陶器,石器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有少量磨制石器。(城头山遗址)距彭头山遗址约20千米处,距今(5500)年左右,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城址,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城”,这里发现的稻田遗址,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水稻田,其中还有配套的灌溉系统。 2、(宁乡炭河里)是湖南出土青铜器较为集中的地方。其中的(四羊方尊)、(人面纹方鼎)、(大铜铙)都属稀世珍宝。备注:识记四羊方尊图 3、湘西(龙山里耶)的一口古井中出土了3.6万余片秦简。里耶秦简一简一事,所记内容涉及内容广泛,为研究秦朝历史提供了珍贵史料。长沙马王堆发掘出三座西汉古墓。其中以(T 形帛画、素纱褝衣、彗星图、导引图)等闻名于世,更有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它们对研究古代社会生活,医疗和防腐技术,具有重要价值。 4、(春秋时期)楚国逐渐控制湖南地区。(战国中期)楚文化基本取代湖南境内的越文化的蛮濮文化。(战国中期)秦国占领楚国黔中郡,在湘江流域设立(长沙郡)。 5、三国时期湖南地区先属刘备势力,后属(孙吴) 6、明初,外省人特别是江西一带的人口,因“从征”“屯垦”和从事商贾等,大批涌进湖南。明代的湖南居民中,土著已是少数,外来的移民(特别是江西移民)成了湖南人的主要组成部分,故民间有(“江西填湖广”)一说。清朝前期湖南人口迁徙的现象也比较严重。一是省内向西向南迁移,一是省外向四川、贵州移民。当时四川地广人稀,湖南、湖北、江西等省的移民纷纷西迁,充实了当地的人丁。这便是(湖广填四川)。 7、湖湘文化的开启者是(屈原)和(贾谊)。 8、王船山,(衡阳县)人,提出“宇宙是气构成的物质实体”,他强调行是知的基础,阐述了实践第一的观点,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反对保守思想,是一位具有(唯物主义观点)的思想家。 9、蔡伦,(耒阳人),制造出轻便廉价的植物纤维纸,人称“蔡侯纸”。浏阳花炮创始于(唐朝)。 10、北宋著名的“四大书院”中,就有湖南的(岳麓)和(石鼓)两大书院。位于长沙的是(岳麓书院),石鼓书院位于衡阳。 11、(魏源),湖南隆回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乡土教材的编制

乡土教材的编制 一、编写乡土地理教材的意义 乡土地理是地理课程的四大块内容之一,其重要作用体现在:第一,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第二,作为“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三大块内容的延伸和实证,在学习基本知识和区域地理的基础上,结合周围的地理事物展开较为深入的探究,逐步养成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区域分析能力。第三,由于乡土地理教材主要由地方上完成,并且纳入地方课程的开发计划,因而有利于调动当地地理教师的积极性,并促进他们业务水平的提高。 二、编写的基本要求 1.确定范围 地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乡土”范围指县一级行政区,或直辖市区一级的行政单位,比如北京市东城区、上海市普陀区等。乡土地理所阐述的区域要有明确的地理界线,构成一定的区域空间。乡土地理的叙述应先交待清楚其行政隶属关系、具体地理位置、区域界线以及与周围地区的关系,还应当阐明学校和家乡的详细区位,比如大致经纬度,与河流、山脉、湖泊、铁路、高速公路、城乡中心、车站等地理标志物的位置关系。 2.要有特色 为了建立完整的区域地理概念,乡土地理的阐述可涉及地形地貌、天气气候、河流与湖泊、植被与动物、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文化、旅游、城镇建设等诸多方面,但不宜平铺直叙,而要突出特色,重点讨论区域地理特征。要通过一个区域多方面的探讨,构建特色鲜明、界线清楚、功能明确的地理单元,使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地域空间概念,对于区域内的地理事物以及它们的内在联系有正确的认识。 3.突破“封闭”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一个地理区域不是封闭而是相对开放的。它与外界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和人的交流,这些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区域的地理特征。在我国全面推行市场经济、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日益开放化,与外界的各种交流亦不断扩大。因此,在阐述乡土地理时,要有开放的、动态的观点,并将其置身于宏观大背景下来讨论,决不能就“乡土”论“乡土”。 4.人地协调 当前,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不少地方自然灾害愈演愈烈,人地关系日趋紧张。因此,乡土地理必须突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念,强调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和人地协调。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列举一些生动的地理事例,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会怎么样,违背自然规律、搞短期行为会造成什么恶果。还可分析本区的环境生态状况是好转还是恶化?原因在哪里?区内的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界有哪些影响?区内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哪些?以及所应采取的减灾防灾措施。 5.关注变化 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可较为系统地介绍这些年来本区所发生的显著变化,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并介绍本区在新时期的发展规划和将要建设的重点项目,使学生对未来产生美好憧憬。还可列举本区不同时期的地图:看一看家乡有哪些重大变化?一些重点工程建设对于本区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6.强化实践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多安排一些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在课程活动的安排上,要鼓励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调研,多考察,开展专题讨论或撰写小论文,就家乡某一方面的发展提

乡土教材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

乡土教材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 ——小议《爱我清远》 《爱我清远》是一本面向我市中小学而开设的乡土教材,教材设计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不失现代化、标准化。语言精简朴素能直接阐明道理,主要以介绍和故事的形式向全清远市的中小学生介绍清远的历史文化、地理、先进人物事迹、民俗风情等。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起了巨大的教育和推动作用。 一、从身边事说起,增强了可靠性、真实性,竖立了学生的信心。 《爱我清远》主要描写我们身边发生的事物,学生耳染目闻,非常熟悉。对这些带有进步意义的事迹,我们加以合适的指导,让学生深受感染,从中受到教育。如《美丽的黄花湖》,黄花湖是我市佛冈县一个重要的文化旅游中心,那里山清水秀,生产了畅销全国的“佛宝矿泉水”,还有来自地下的天然温泉。课堂中我向学生介绍了这些知识,课后活动带他们去实地考察参观。同学们感受到大自然赐给我们的美丽景观,也为故乡有一个如此美丽可爱的景观而感到骄傲,增添了他们热爱故乡、热爱大自然之情,为祖国的建设,学习更加拼搏努力。 二、纵横历史与地理,让学生了解清远,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 操。 《爱我清远》还纵横了历史地理。开语篇就引用了儿歌的方式赞扬了清远的地理风貌、丰富的矿产资源、深远源长的历史文化,深深地吸引了学生阅读的兴趣。韩愈是我国著名的大诗人,他被贬时曾来

到阳山、连州等地任官。当时他心中忧郁,提笔刻凿了历史名碑《喜燕亭》,还建亭子纪念,现存于连州市第一中学内。教材还为同学们介绍了各县(区、市)的地理环境,让学生更加了解我市的地质结构。 三、民俗风情增添了学习兴趣。 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是最吸引人的。我市共有三个民族,分别是汉族、瑶族、壮族。我们汉族每逢喜庆都舞龙敲鼓以作庆贺。而瑶族呢?他们原始的美丽穿着,以令同学们大开眼界,领略了远古人类的美丽与存在。而每四年举行一次的瑶族特有的篝火晚会更是让同学们惊奇不已。像戏剧般、又像神话似的事情,离我们只有百里之遥,使他们又深深受到教育:故乡是多么可爱啊! 四、思想教育与文化教育同时并进。 我们也读到可歌可泣的故事。解放战争时期,刘大伯为了掩护游击队而与敌人作了顽强的斗争,他那不折不挠的英雄浩气至今永存。清城区第一中学的黄老师为了救助落水儿童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通过这些真实的故事,让学生对老一辈无产阶级、现代的先进人物更加肃然起敬,坚定了信念。 没有浮华的词句,但拥有一颗火红的心。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爱我清远》为我市的教育增加了亮丽的一笔,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合格的人才起了无可否认的辅助作用。

二年级下册乡土教材——植物王国

二年级下册乡土教材——植物王国

————————————————————————————————作者:————————————————————————————————日期:

九村中心小学一年级下册乡土《植物王国》 集 体 备 课 教 学

设 计 一、云南是中国植物种类最多的省 教学目标: 1、认识云南省的植物环境与资源。 2、培养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云南分布的主要植物资源。 教学过程: 一、讲解云南的植物资源情况。 云南几乎集中了从热带、亚热带至温带甚至寒带的植物品种。在全国约3万种高等植物中,云南已经发现了274科,2,076属,1.7万种。 二、掌握云南的主要植物及分布。 被人们称为“植物王国”的云南省,植物的种类十分丰富,分布在全省各个不同的海拔地带、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植物大约有1万种左右(占全国一半)。 其中很多是有经济价值的资源植物,云南樟树、木姜子、香茅草、萝芙木、三七、牛角瓜、鹿角藤、薯蓣、铁力木、油渣果……等,都是云南省所产的著名经济植物。 三、了解云南的野生植物 根据历次调查的资料,估计我省野生的有用植物约在700种左右。其中有含芳香油植物、含油脂植物、含纤维植物、含淀粉植物、含单宁植物、含生物碱和杀虫剂植物、以及含橡胶树脂植物等主要项目的原料植物。因此,就云南省资源植物的种类、分布量来说,是其它任何省区都不及的。 四、知道植物资源的利用价值。 这些资源开发利用后,经济价值也非常大,估计可以达到相当于全省农业产值的一倍。教学反思:

二、珍奇植物多种多样 1、众多的名木古树 教学目标: 1、了解云南名木古树。 2、知道名木古树分布地。 3、欣赏云南的名木古树。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云南的名古树。 2、知道云南名古树的分布。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云南的地理特点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云南省地处我国南部边疆,云贵高原西南部,地形复杂。属亚热带、热带高原型湿润季风气候,气候类型多样。云南省是我国植物种类最多的省份,素有“植物王国”的美誉。森林资源丰富,全省有森林1560.0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0.77%。 二、了解云南的名木古树。 云南省历史悠久,民族文化源远流长,遗留的古树名木较多。 全省现有古树名木1691株。其中,一级古树247株,二级古树558株,三级古树866株,名木20株。分属77科、178属、338个树种。这些古树主要分布在寺观内外、村寨附近,常以“圣树”、“佛树”、“神树”、“祭树”、“风水树”、“祖先树”等特殊身份,受到人们的祟敬和爱护。 三、阅读课本。 认识介绍的云南的名木古树。 四、课后调查。 本地有哪些名木古树。 教学反思:

永州乡土教材之文化遗产

第七章文化遗产永州,是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它历史悠久,少数民族众多,山脉起伏,气候宜人,常留有文人墨客的足迹,为永州地区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 零陵花鼓戏 零陵花鼓戏,过去称为花灯或调 子,主要有祁阳花鼓灯和道县调子戏 两大艺术派系。以后,两派合流,成 为零陵花鼓戏。花鼓戏传入零陵的 时间在清乾隆前后,距今已有200 多年历史。清乾隆、嘉庆年间(1796—1820),诸联所著《明斋小识》载:“花鼓戏传来三十年,而变者屡矣。始以男,继以女;始以日,继以夜;始于乡野,继而城市;始盛于村俗农甿,继沿于纨绔子弟。”文中概括了当时花鼓戏的发展演变情况。早期的花鼓戏,只有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由于花鼓戏经常遭受歧视和禁演,各地花鼓戏班都曾兼演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目以作掩护,这种戏班称“半台班”或“半戏半调”、“阴阳班子”。建国后,各地分别成立专业剧团,进入城市剧场。据1981年统计,湖南省有花鼓戏剧团54个,并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1957年,湖南省戏曲学校成立,设有花鼓戏专科。零陵花鼓戏的传统剧目有150多个,内容主要是表现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婚姻爱情和其他社会生活;形式多样,风格各异;语言通俗,形象生动,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念白、歌舞、声腔、伴

奏等,都富有地方特色,为流行地区群众所喜闻乐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51年初祁阳花鼓灯艺人来零陵,组建了剧团。后来道州调子艺人加盟其间,形成了祁阳花鼓灯和道州调子的合流。1956年,正式定名为零陵花鼓戏。 零陵渔鼓 零陵渔鼓是今永 州境内所有渔鼓的 统称,流布于永州全 境及周边地区,为湖 南省非物质文化遗 产,零陵渔鼓产生于 明末时期。 零陵渔鼓的表现形式基本有三种:一是只有唱;二是有说有唱;三是说,唱、表演结合。零陵渔鼓的演唱内容一般取材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历史演义等。 零陵渔鼓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可以说,它反映了社会最低层人群的生活状态、精神需求,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想道德背景,具有极高的科学、文化、历史研究价值和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学术价值。 零陵渔鼓的旋律跌宕起伏,行腔极具跳跃性,到高腔部分,艺人会使用假嗓或将真假声结合,这种技巧的运用,在其它渔鼓中并不多见。另外,零陵渔鼓将渔鼓腔、小调、戏曲腔等进行有机融合,形成

乡宁乡土教材

第一单元谁不说我的家乡好 第一课我的家乡在哪里 家乡的位置 乡宁县位于黄河中游,山西省西南,吕梁山南端,临汾地区西部山区,面积2031平方公里,县政府驻昌宁镇。地理坐标为北纬35。4130 ” -360907 ”,东经110。3018 ”?111。 16 ' 57”之间。县域东依姑射山与临汾、襄汾毗连,西隔黄河与陕西省韩城、宜川相望,南跨马首山、云邱山、岢当山与新绛、稷山、 河津为邻,北以高天山、云泰山、清川河为界,与吉县接壤。 县城位于县境北部,鄂河中游。地理座标为北纬35 ” 57' 50 ” - 35 5835 ”, 东经1104910 ” --1105120 ”之间。平均海拔950米。东距临汾市界65公里,由界到临汾城区33公里;东南至襄汾县界62 . 5公里,由界至襄汾县城20公里。;南距新绛县界40公里、稷山县界40公里,由界至新绛县城25公里。至稷山县城10公里。;西南距河津县界50公里。,由界至河津县城15公里;西距黄河35公里,隔河距陕西省韩城市85公里、宜川县87公里:北距吉县界15 公里,由界至吉县城15公里。从县城向东经临汾北上距山西省会太原市372公里,距首都北京933公里。

行政区划 乡宁县共有10个乡镇,分别是光华镇、台头镇、管头镇、双鹤乡、昌宁镇、枣岭乡、关王庙乡、尉庄乡、西坡镇、西交口乡。 第二课独具特色的环境 一、地貌的形成与形态 本县为临汾盆地与吕梁山的结合部。大地构造为山西台背斜,属中国地台区华北台块的一个隆起区。这种构造格局主要是燕山运动控制全县地貌轮廓的构造形式,又经喜马拉雅运动,形成剥蚀构造倾斜地貌。全境地貌的外营力,主要是流水作用,暴雨洪流尤为明显;物理风化作用亦很强烈,产生大量碎屑物质,一遇暴雨,坡面冲刷严重,植被不断遭到破坏,河流泥沙含量相应增大,尤其黄土覆盖地区,坡面冲刷侵蚀与沟谷侵蚀都很强烈,形成独特的黄土地貌。在陡坡山地,则表现为流水侵蚀、物理分化和块体运动,局部高寒山顶还具备发育冰缘地貌条件。全县地貌主要是剥蚀侵蚀地貌,黄土地貌和风秋物堆积地貌,其中以剥蚀侵蚀地貌为主。 全县地形东北高,西南低,呈倾斜状。境内山峦起伏,高差悬殊,最高山

浅议乡土教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使用

浅议乡土教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使用 (乐育中学黄小舵) 摘要:历史学科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除教科书之外,历史教学应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乡土社区资源、信息网络资源以及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适当插入地方文史资料,可以弥补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的诸多不足,让历史教学更加贴近现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行,提高学生实践、分析能力,实现历史教育中服务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教育。梅州人文历史悠久,素有“客家文化中心”、“世界客都”等美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蕴育着蕴育着丰厚独特的客家文化资源。如何充分挖掘整合梅州乡土历史资源,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却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历史教育工作者面前崭新的重大的课题。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乡土教材课程资源 中学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进行德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人文精神,但现行教材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却阻碍了这一目标的实现。尽管经过多次修订,现行教材在内容上作了较大的调整,增加了一些图文资料,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明显。长期以来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通过乡土历史教学的形式来实现。但在实践过程中,这些内容只被当作资料加以介绍,而并未当作历史课程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来支持历史课程的实施。在新

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标就要求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 而在中学历史课堂中,我们在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大历史的同时,还应该使学生获得地方历史、地域文化的认知。为了弥补统编教材这方面的缺陷,并重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必须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想象历史、进入历史、了解历史,并感受和发现身边的历史。教师可通过向学生提供发生在身边的史料,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材料,挖掘历史的真实,让学生自己对历史材料领悟和思考后得出结论,激发他们的学习爱好,重新喜欢历史。 此外,这些资料还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素材。这些素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弥补现行中学历史教材内容只偏重历史学科的“知识系统”,呆板教条、单调枯燥等缺陷;可以拓宽学习和研究视野,从而使历史学习和研究显得更加饱满丰腴,富于情趣,活跃了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在乡土历史课程中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深刻内涵和作用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说过:爱国主义并非空泛的口号,爱国必先爱家,只有了解了家乡的历史和文化,才能热爱她建设她,进而热爱我们的祖国。他呼吁:社会各界都要重视乡土教育,尤其是要在中小学广泛开展乡土教学,要让我们的下一代从小就知乡爱乡。历史由远而近的发展规律与学生由近及远的认

湖南省初中地理乡土教材

乡土教材 第1课湖南在祖国的位置 1、湖南位于祖国的中部偏南,长江中游南岸,是祖国东部沿海与西部地区的过渡地带。全省土地面积为21.18万平方千米,由于大部分地区地处洞庭湖以南,故名湖南;因省内最大的河流湘江流贯其境,又简称“湘”。 2、湖南现有13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共123个县级行政单位,长沙市是湖南的省会。 3、20XX年,湖南人口总数为6628.5万人,是全国人口密度较高的省份之一。 4、湖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队汉族外,还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回族、壮族、蒙古族等50多个民族。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湘西、湘南和湘东的边远山区。 5、1644年(清康熙三年)始置湖南省。湖南又有“芙蓉国”的美称。 第2课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 1、湖南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东、西、南三面峰峦起伏,山岭相连。东有幕阜山和罗霄山脉,西有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南有南岭山脉,中部是中低山和丘陵。北部是以洞庭湖为中心的广阔平原,即洞庭湖平原。全省地势恰似一个三面高、中部低、朝北开口的马蹄形盆地。 2、湖南地形大致可分为四部分: ①西部是湘西山地,处于全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是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过渡的东缘台阶部分,分布着东北——西南走向的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湘西山地是全省山地面积最广、平均海拔最高和地面起伏较大的部分。武陵山脉的西北,石灰岩分布广泛。 雪峰山的主峰苏宝顶海拔1934米。雪峰山脉是湖南东西两部分自然和经济的重要分界线。 ②南部、东部分别是湘南、湘东山地。湘南山地包括南岭的主体部分及其附近山岭。南岭是长江和珠江两水系的分水岭,湘东山地自北而南,包括幕阜山、九岭山、罗霄山脉,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 ③中部是湘中丘陵。湘中丘陵包括雪峰山以东、阳明山以北、罗霄山以西的广大地区。 ④北部的洞庭湖平原,北接湖北的江汉平原。 3、湘南南岭山脉、湘西北武陵山脉、湘西雪峰山脉、湘东幕阜山等山丘区易发生山地灾害,主要表现为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湖南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积极治理山地灾害的易发区域,特别是大、中、小型水库。同时做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水库治理、河道整治。 第3课亚热带季风气候 1、湖南纬度位置大致位于北纬25°~30°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年平均气温16——18°C,年降水量1200~1700毫米。 2、湖南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寒潮、干旱、洪涝、冰雹、龙卷风、大风和冰冻等。 3、湖南森林覆盖率为53%。自然植被有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混交林、针叶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等类型。森林主要分布在湘西、湘南和湘东等山地。 4、湖南土壤以红壤和黄壤为主,其次为紫色土和冲积土。 第4课洞庭湖水系 1、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西北面有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等数条水道接纳长江来的洪水。 2、1998年以来,洞庭湖区采取“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等一系列综合整治措施,大大提高了湖区的防洪能力。 3、人们常用“三湘四水”泛指湖南。“四水”就是指湘江、资水、沅江、澧(lǐ)水,从不同方向汇入洞庭湖,构成洞庭湖水系,然后注入长江。

了解乡土教材(必看).

乡土教材即“在学科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范围内,结合学校所在地方的实际和特点而编写的教材。如乡土文学、乡土历史、乡土地理等。通常由学校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人员编写,内容主要是本乡本土的地理环境、文物史料、生产状况、文化设施、物产交通、内外贸易以及工农业发展的新成就等。有利于教学紧密联系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树立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爱国主义思想。” 乡土教材只是专家的一厢情愿? https://www.360docs.net/doc/b36175766.html, 2005年10月27日05:07 中国青年报 事实上,教材的编写者们也是带着镣铐在跳舞。由于受到经费的限制,他们通常是在一些民间组织的支持下,带着项目去编教材。从目前已经编写完成的七八份教材来看,有环保组织背景的侧重于湿地保护等环保教育;有国际扶贫组织背景的侧重于通过学生带动社区发展;有国际文化保护组织背景的则侧重于保护当地特有的民俗、民族文化……因此,不少实践者对自己的教材是否真正符合当地需求也拿不准。 杨东平也认为,基础教育应该立足本土,来源生活,如果只是自上而下的高度集中和统一,将成为缺乏生活联系的无根教育,“民间参与乡土教材的编写不只是技术层面上的讨论,关键在于这是一次自下而上的教育探索”。 钱理群:如何理解我们脚下的土地 ——一个被忽视的教育课题:如何认识我们脚下的土地 2003年11月20日09:24 ?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日前,钱理群、戴明贤、封孝伦等主持编写的《贵州读本》一书由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在该书的前言中,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当远离自己生长的土地,远走他乡与异国,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时,青年一代对生养、培育自己的土地知之甚少,对其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对厮守在土地上的人民,在认识、情感、心理上产生疏离感、陌生感,不仅可能“导致民族的精神危机,更是人自身的存在危机”。出于这样的忧虑,该书编者呼吁:“认识我们脚下的土地!”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重大的教育课题”。 乡土教材编写与使用研讨会现场录音整理 2005年10月21日 根据我们已经搜集到的资料,目前国内乡土教材的编写大概有四个切入角度:第一、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切入。我们注意到从这方面切入乡土教材的比较多,这可能是因为环境教育已经得到比较多的重视,开始纳入学校的教学课程,教育部门有专门推进环境教育的机构和人员。从这一角度切入比较容易与现有教学体系衔接。

永州乡土教材之认识家乡

第一章认识家乡永州,故称零陵,是湖南省地级市,位于湖南省南部潇、湘二水汇合处,雅称“潇湘”。永州东接郴州市,东南抵广东省清远市,西南达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西连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西北接邵阳市,东北靠衡阳市。永州下辖零陵区、冷水滩区二区及双牌县、祁阳县、东安县、道县、宁远县、新田县、蓝山县、江永县、江华瑶族自治县九县,另设有回龙圩、金洞管理区。 自公元前124年始置泉陵侯国以来,永州已有2100多年的建城史。永州是黄盖、怀素、周敦颐、李达、陶铸等历史名人的故乡。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被被贬至永州时留下了《永州八记》,在文学史上影响重大。 永州得名 隋文帝统一中国后,按“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废除州、郡、县制,实行州、县制。因郡西南有“永山永水”,将零陵郡改置永州总管府。这里所说的郡西南的“永山永水”,指现在的双牌县永江乡一带的山水。自永江乡流入潇水的河流称为永江,也叫“永水”。这一带的山,当然也就是所谓的“永山”了。从置永州总管府到现在,永州这一地名和行政区划名称,已经存在1400多年了。双牌县永江乡一带称为“永山永水”,是由于当时这一带居住着西周时期诸侯国永的后裔。相传西周灭商后,曾大封诸侯,永是封国之一。当时的永国在今河南永城一带。春秋时期,永国被兼并后,王族外逃,几经迁

徙,定居到今双牌永江一带。隋文帝决定设立永州总管府,也有不忘前朝后裔的意思。 永州地理 永州东连郴州,南界广东连州,西接广西桂林,北邻衡阳、邵阳。湘江经西向东穿越零祁盆地,潇水自南至北纵贯全境。位于北纬24°39′至26°51′,东经111°06′至112゜21’之间,南北相距最长245公里,东西相间最宽144公里,土地总面积2.24 万平方公里。其地势是西南部较高,东北及中部较低,境内都庞岭、越城岭屏障于西北;萌渚岭、九嶷山雄踞于东南,阳明山、紫金山拦腰穿越东西,将全市分成南北两大块——零祁、宁道两大盆地。即形成三山围夹两盆地,呈现向东倾斜的“山”字形地貌总轮廓。永州境内地貌复杂多样,奇峰秀岭逶迤蜿蜒,河川溪涧纵横交错,山冈盆地相间分布。在全市3366.55万亩土地总面积中,平原面积478.67万亩,占14.29%;岗地面积596.87万亩,占17.81%;丘陵面积486.3万亩,占4.51%;山地面积1656.68万亩,占49.45%。从总体上看,全市大体呈现“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格局。 永州所处地理位置属温、热带结合部,加之独特的地形地貌,形成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亚热带气温条件,既具阳光丰富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又有雨量充沛、空气湿润的海洋性气候特征。全年平均气温在17.6℃~18.6℃之间,无霜期年均285~311天,年降雨量1290~1900毫米,南部六县有“天然大棚”之称。

校本课程与乡土教材整合展示地方史魅力

校本课程与乡土教材整合展示地方史魅力 ------《走进三坊七巷之手工工艺》(1课时)课堂实录 背景 本课内容是历史校本课程《走进三坊七巷》中一节,主要叙述三坊七巷中传统工艺---米家船裱褙的百年历史、精湛工艺、经营之道、现状,是了解三坊七巷的一个重要角度,也是一节让学生感受传统工艺美及困境的一节课。 课堂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三坊七巷里的人物,今天我们要换一个角度从手工工艺方面来进一步了解三坊七巷。在上新课之前,先请两组同学上来展示他们的研究性学习成果。我们班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课题都是三坊七巷,这很好,我们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把大家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成果在校本课中展示,这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了解三坊七巷。目前我们班有两组同学研究课题已初步完成,现在请他们介绍他们的研究性学习成果。 (学生上讲台展示课件介绍他们的研究成果) 生1:(介绍电光刘)大家知道我们福州什么时候有了电灯、电话的吗? 学生:不知道。(学生们很感兴趣) 生1:现在我就为大家介绍最早为福州提供电灯、电话的家族“电光刘”。(展示课件)这是位于宫巷14号的刘齐衔的故居,刘齐衔是林则徐的女婿,他一边做官一边做生意,他很有经商头脑,很快积累了一大批财富。后来他的孙子从海外留学归来利用他爷爷留下的财富创办了福州电气公司,这幅图是福州电气公司使用的蒸汽发电机组。福州电气公司经营规范,有章程和账薄,这家公司经营得有错,1911年电灯用户数234 电灯盏数2998、1912年电灯用户数912 电灯盏数8437、1917年电灯用户数7190 电灯盏数35037、1924年电灯用户数11743 电灯盏数64953。后来刘家兄弟以把目光投向另一个新兴的行业电话,创办了福建省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生2:我还要补充一些内容。(展示课件)刘家创办企业经营很好,他们企业的股票很受当时福州达官贵人所喜爱。这幅图就是当年陈宝琛所持的福建省真心话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刘家还投资其他的行业如钱、玻璃厂、煤碳厂等,刘家钱庄发行的纸币在福州的信用度一度超过国家银行发行的纸币。刘家成为福州的首富。 师:刘家兄弟的确很富有创新精神,他们以独到的眼光为福州带来了电灯电话,也为三坊七巷带来了现代的气息。现在请第二组同学上来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生3:(介绍三坊七巷花灯)(展示课件)福州花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福州就成为全国盛行花灯活动的十大城市之一。每当元宵之际,民间制灯、买灯、赏灯、送灯尤为活跃。南后街从古到今都是福州花灯的发源地。福州有俗谚“后街买买灯”. 从农历正月开始,繁华的南后街就开始摆出各式各样的花灯正月十三后,灯市越发热闹,夜间观灯、买灯的行人更是络绎不绝,到正月十五时达到高潮。 (放作家冰心《漫谈过年》片断录音) 生3:(展示课件)下面让我们来看看福州的花灯品种:有走马灯、龙灯、狮灯;莲花灯、宫灯。周密在《武林旧事》一书中记载,福州进贡京城的花灯,“纯用白玉、晃耀夺目,如清冰玉壶,爽彻心目”。实际上“白玉”,就是由寿山石磨制而成的。(学生惊叹)观音送子灯,按照习俗,对于出嫁之女,娘家照例必送灯,

衡阳地理乡土教材复习提要

衡阳地理乡土教材复习提要 1、衡阳市主体部分位于南岳衡山以南,因城区有回雁峰,故衡阳市城区又名雁城,全市辖耒阳、衡阳、衡南、衡东、常宁、祁东等七县(市)和雁峰、石鼓、蒸湘、珠晖、南岳等五区。全市人口730多万,市区人口近80万,除衡阳市城区外,祁东县人口密度最大。全市人口主要为汉族,还有瑶、回等14个少数民族,常宁市有塔山瑶族自治乡。 2、衡阳市地处湘中丘陵,总的地形大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衡阳盆地构成地形的主体。因盆地内多红壤和紫色土,故又称“衡阳红盆”。全市平原以溪谷小平原为主,呈树枝状分布在河溪两岸,其中以市郊的酃湖町是全市最大的平原。衡阳市的最高峰是南岳主峰——祝融峰,海拔1290米,衡东县的澎陂港海拔30.9米,是全市的最低点。腾云岭是西部最高峰。 3、衡阳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热量丰富、光照较足、降水集中、无霜期长、冬寒期短。 4、衡阳盆地是全省少雨区,年降水量1300毫米左右,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4~6月降水占全年总降水量的44%以上,北部的南岳衡山和南部的塔山是两个多雨中心。衡阳市的主要灾害性天气:3月寒潮造成烂秧死苗;5月低温(倒春寒)影响早稻返青分孽;七月伏旱(又称秋老虎)影响作物的生长;9月“寒露风”影响晚稻抽穗扬花,造成粮食减产;春夏暴雨会引起山洪暴发;偶发性的龙卷风、冰雹会给局部地区带来灾难。 5、衡阳市河流众多,形成以湘江为干流的辐射式水系,主要河流是湘江。耒水是湘江最大的支流。衡阳市水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是全省人均占有量的2倍,水能蕴藏量以湘江干流最多,其次是耒水、洣河。 6、衡阳市土地资源的结构是六山半水三分田、半分道路和住宅。土地资源有三个特点:人均占有量少;后备资源不足;各类土地地域分布不平衡。衡阳市主要土壤类型有红壤、紫色土、水稻土、河潮土。其中红壤属低产土壤,需要改良,改造红壤的措施是增施有机肥,补充熟石灰。 7、市境内湘江柏坊至车江河段是全国四大家鱼产卵场之一。衡南县江口镇的陈家洲,现已辟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定名为“江口鸟洲”。 8、衡阳市矿产资源丰富,素有“有色金属和非金属之乡”的美称。衡阳市煤的储量较大,质量好,主要分布在耒阳、常宁两市,其中白沙煤矿为全市最大的煤矿。铅锌矿的储量全国有名,主要分布在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