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散文:我们生活的八十年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十年代散文:我们生活的八十年代
通讯工具的变化,八十年代是用手摇式电话,先接通邮电局的接线员,再转接某个地方或单位,用了半天才接通。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八十年代的散文。
八十年代散文:我们生活的八十年代母亲河你是大地的母亲,无时无刻的滋润着我们,你使花儿朝气蓬勃;使小草昂首挺立;是一棵小树变成茁壮的参天大树,使我们变得富有...... 就像我所说的,你给大地带来了生机,而我们呢,却只顾着自己享受你所带来的条件,快乐的生活着。以前的你,朝气蓬勃,兴高采烈的游过大江南北,向我们招着手,哼着小调儿欢快的走了,而如今,你已“血流满面”,身上早已脏兮兮的了,我想:你是承受着多么大的痛苦啊!以前的你,朝气蓬勃,现在的你意不堪一击!而我也只能用一段顺口溜来描述你的现状:五十年代淘米洗菜; 六十年代洗衣灌溉; 七十年代水质变坏; 八十年代鱼虾绝代; 九十年代人畜受害! 这首顺口溜表明了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会受到应有的“惩罚”,所以,我提倡大家珍惜水资源,爱护母亲河!
八十年代散文:八十年代记忆咋天晚上下了一夜的雨,空气中弥漫着秋天的凉凉的况味。雨下得还挺密的只需听那窗外的淅淅沥沥便知道了。睡觉前和往常一样打开收音机,听听音乐。这时一首老歌从我窗前飘过。是八十年代的老歌《站台》。这时候我的思绪又一发不可收拾。让我又想起了那个曾经让人激动、让人难忘、让人思念的年代。
八十代是一个充满了诗意了年代,在那样的年代人们很喜欢诗歌,很崇拜诗人。那种痴迷度一点也不亚于九十年代的歌手和现在的超级女声。那时人们写诗、念诗、背诗。空气里也弥漫着诗情。所以在那个年代很多的偶像就是像舒婷、顾城、海子、西川等能写出好诗的人。
八十代有一种书很受人们的欢迎,它的名字叫“小人书”,那时也有人称之为连环画。记得小时候,能有几本“小人书”看不知有多高兴。一放学我们就会跑到集市上去租书看。有时候去迟了,只有扫兴而归。也许正因为有了那个年代喜欢看“小人书”的习惯,所以现在我也喜欢一个人静静的坐在书桌前细细咀嚼文学带来的惬意。
人们抒发情感的方式不外乎就是说,当说还不过瘾时那就得唱,所以每个时代都有其时代味很浓的代表歌曲,就好像是这段时光的精致书签。
我个人很喜欢八十代的歌,因为那个年代的歌都很有意境美,或者都很硬朗、有激情。就拿电影《少林寺》的插曲《牧羊曲》为例。
“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开篇就是一幅优美的嵩山风景图。让整首歌曲充满诗意和浪漫主义色彩。这是意境之美。
又如“腰身壮、胆气豪,常练武、勤操劳”这是人性之美。一首好歌往往经得起岁月的考验。所以说这首歌在当时能引起轰动,乃至于今天仍被广为传唱是有一定道理的。
当然如果要像诗歌一样例几个代表人物,我想八十代的歌手
在我印象中就应该是:罗大佑、张明敏、郑绪岚还有就是小虎队……。
八十代给我的整体印象就是白衬衣、蓝布裤子和白球鞋。如果说那是个白衣飘飘的年代一点也不过份。那时候如果有一件纯白色的衬衫就觉得是一件很时髦的事。
记得有一年学校举行歌咏比赛,母亲专门为我准备了一件崭新的白衬衫,平常我舍不得穿,总把它放在枕头边静静的端详着,想着比赛那天我会穿着这么洁白、漂亮的衬衫表演节目。心里不知有多开心。
后来这件白衬衫都洗破了可我仍然舍不得丢,把它放在柜子里作为那个年代的纪念吧!
我喜欢那个年代,喜欢那个年代的色彩。喜欢那个年代的自然,所以现在我仍然喜欢穿纯白色的衬衫。它没有任何修饰,不造作、很朴素也很大方。
我思恋八十年代,思恋那个时候的诗意、那个时候的坦然、那个时候的自然与大方、那个时候的美好回忆与纯真童年。
八十年代散文:80年代的春节1983年,第一届现场直播的春节晚会一炮打响,收到观众来信16万封。当年给观众留下印象最深的节目当属王景愚绕着桌子“吃鸡”,而李谷一一口气唱了《乡恋》等七首歌曲。1984年是陈佩斯和朱时茂第一次参加春节晚会,“吃面条”的成功使小品成了气候,一曲《我的中国心》全国传唱,《难忘今宵》几乎成了后来每届晚会的结束曲……大年三十儿,一家人一边包团圆饺子吃年饭,一边看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的春节联欢晚会,与荧屏上的影、视、歌、曲艺明星同喜同乐
———80年代,中国百姓渐渐约定俗成了这样一种独特的过节方式,学者称之为“新民俗”。一台晚会,不仅把一家人聚在一块儿,而且造就了小品等一些文艺形式,更为如黄宏、宋丹丹、赵本山、巩汉林、蔡明、郭达等一大批笑星的茁壮成长提供了土壤。
年饭票证淡出菜市场
平时想吃什么就买,弄得人们反倒不知道过年该吃点什么好了。
1980年,由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北京分公司试制的猪肉白菜馅速冻饺子开始在东单等六大菜市场出售。
1981年,北京居民春节每户供应4~8元一斤的花茶二两,大料、黄花、木耳各一包,大白菜20斤,一斤粮票豆腐及一斤粮票豆制品。部分小吃店增添了平时不供应的“蜜三刀”等小吃。
1983年,春节所在的二月份城镇居民每人供应富强粉三斤、小杂豆一斤、江米一斤、花生油4两、香油一两、花生半斤、瓜子三两、麻酱一两、鱼两斤(定量内每人保证半斤黄鱼)。
1984年,全市11个副食店出售不凭本豆腐。
1985年,低度酒、补酒热销。多家西餐厅爆满,新侨饭店等为家宴提供罐装、袋装西式名菜。
1989年,26种调味品、14种豆制品、35种酱菜大展销,北京人过年再不为米、面、鱼、肉奔忙了。
俗话说,过年过在嘴上。生活在80年代的人们,饭桌日渐丰富起来,开始是定量供应的品种增加,接着是集贸市场恢复。平时想吃什么,到市场上就买,弄得人们反倒不知道过年该吃点什么好了。
年货新三大件快步来
家庭主妇再不用为过年大洗腰酸背痛,再不用为肉变质发愁。
1980年,各大商场从外地组织的一批电镀桌椅、简易沙发、一头沉、搪瓷盆陆续投放节日市场;1981年,尼龙绸夹克、线绨被面供不应求,有人利用反复排队和托人代买等手段套购,仅新新服装店节前便抓获“投机倒把者”46人;1984年,14英寸彩电节日供应量比上年增长42倍;1985年,腊月二十八起向个人预售进口相机,每人限购一架,半年内付货,牌号有柯尼卡、亚西卡两种;1987年,羽绒服受宠、裘皮帽走俏;1988年,一种名叫马海毛的安哥拉山羊毛流行……春节穿新衣,80年代,北京人开始走出黑灰蓝服装的包裹,西服、夹克、牛仔、羊绒衫、防寒服、皮大衣流动成一股彩色的风。与此同时,作为礼品,风行一时的暖瓶、脸盆、枕巾、台布,到80年代问津者日少,年礼的文化味渐浓,明信片、贺年片、挂历流行起来。
80年代,彩电、冰箱、洗衣机这新三大件快步向人们走来,家庭主妇们再不用为过年大浣洗累得腰酸背痛,再不用为早早炖好的猪、牛、羊肉变质而发愁。
年画春联贴进单元楼,词句洋溢着时代气息:“新长征起步春光明媚,现代化开端金鼓欢腾。”
过年总要求吉利图喜庆,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贴春联,大拜年,80年代都有新特色。先说春联,过去多是农家小院才贴,词句也无非是“岁岁平安日年年如意春”之类的老句陈辞。80年代大不同了,春联不仅贴进了城里的单元楼,词句也洋溢着时代气息:“新长征起步春光明媚现代化开端金鼓欢腾”;“富国安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