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体制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课题名称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体制改革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
20XX年X月XX日
目录
绪论 (3)
一、国有企业 (4)
二、我国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意义 (6)
三、我国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体制的弊端 (7)
四、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和方向 (9)
五、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体制改革需要主要的问题 (11)
六、结合自身单位并总结归纳 (12)
参考文献 (13)
附录 (14)
致谢 (15)
绪论
◎内容提要
本论文主要介绍了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的现有体制和改革的具体方案。首先从国有企业的起源发展和涵义,引出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的定义和体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最后,在对我处于的单位的领导干部管理体制改革意见进行总结归纳,阐明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一般方法。
一、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的普遍出现始于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一般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对经济生活进行全面的干预和调节。同时,在新科技革命的浪潮推动下,企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纯粹靠自由竞争维系的市场经济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承担起对生产的领导。从 1945年开始,英国将一系列基础工业和英格兰银行收归国有,法国将能源部门、保险部门、金融部门和一些大公司改为国家接管。与次同时,日本政府设立的国有企业从战争结束的7个迅速增加到70年代中期的114个;美国政府也创办了一些国有企业。这些国有企业主要集中于能源部门、基础设施部门、提供公共产品部门和科技开发部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了振兴民族经济,推动本国工业化,掀起了两次国有化高潮。
第一次在 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它是紧随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而出现的,主要矛头对着殖民企业和殖民地的经济管理企业,包括海关、银行、税务机构,以及原殖民者拥有的足以垄断或操纵国计民生的大企业。这次国有化高潮实际上是民族解放运动在经济领域的继续。
第二次在20世纪70年代,这是在中东产油国收回石油资源主权的斗争取得胜利的鼓舞下,发展中国家掀起了收回自然资源主权的潮流。在这一潮流中,一些国家把实际操纵本国经济关键部门的外资企
业收归国有,并使一些矿山资源和农渔业资源回到本国手中。发展中国家国有经济的发展,对于维护国家主权、争取经济独立,奠定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建立较完整市场机制的缺陷、维护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等方面的国民经济体系,带动其他经济成分的发展,推动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都起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国有经济在实践中也逐渐暴露出高度垄断,产权不清,政企不分,管理混乱等多种弊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针对本国具体情况,采用各种各样的措施,对国有经济进行整顿和改造,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国有企业,或称国营事业或国营企业。国际惯例中,国有企业仅指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投资或参与控制的企业;而在中国,国有企业还包括由地方政府投资参与控制的企业。政府的意志和利益决定了国有企业的行为。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表现形式。
二、我国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意义
什么是改革。改革就是要改掉或革除掉事物中陈旧的不合理的部分,使之合理、完善、更加适合需要。改革,实际就是通过不断的改良手段达到革命的效果。国企改革也是这样。
经过多次改革调整,我国很多国有企业基本上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走上正轨,逐步适应了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但也有相当多的企业改革并不彻底,很多国企至今还存在,对内:政企不分、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对外:缺乏市场竞争力,有些国有企业目前还在依赖政府保护,输血生存。
其实,企业作为一种成熟的组织结构,最重要的就是两方面:人和资产。
资产关系决定企业治理结构和组织形式;人的关系决定企业运作方式,其它都是由这两者滋生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人的改革比资产改革更难,跟重要,因为无论是什么企业组织结构和制度,都是由人来操纵、执行和完成的,人的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
改革20多年来,政府和企业的关系一直在政府过度干预和企业内部人控制之间摆动,其原因归根究底是人的关系改革滞后于资产关系的改革。
国有企业只有全部私有话,逐级委托代理的方式才会改变。由于国有资本的出资人只是上一级代理人委托下的代理人,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所有者,因此国家对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的选择和管理就永远存
在。
三、我国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体制的弊端
我国现有国企干部管理基本上仍然是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管理体制,以行政任命为主,与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企业干部管理极不协调,归结起来主要有这样一些弊端:
1.管理层次不清
按照现代公司制,股东按股份比例推荐董事,形成董事会,董事会代表股东行使决策权,对股东负责;由董事会聘任经理人员进行日常经营管理,经理层对董事会负责,这样的层次是清楚的,是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但是在实际中,企业领导干部多为行政任命,国家不仅仅是任命国有企业董事和董事长,连经理层也一起任命管理,而且更注重经理层的选拔和任命,经理层的实际权力远远大于董事会,董事没有实际意义,就只好来个董事兼副经理,有时甚至是把那些不便安排的干部作为董事。对有的大型国有企业,仍然延袭传统行政人事下管一级的方式,甚至连中层干部都由政府来考察任命。这种管理层次上的混乱,造成董事会成了摆设,实际上是剥夺了董事的权利,造成出资人不到位和内部人控制现象,违背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初衷。
2.生产效率低。人类生产天然追求高效率,低成本;尤其是现代企业,本身就是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产生的。大多数国有企业人均产值、利润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太大,当然与整个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与民营企业相比,人均产值、利润率、扩大再生产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