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经营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摘要]企业经营诚信缺失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制度不健全、市场不规范、企业不自律、社会文化不良四个方面。
[关键词]诚信失信信用原因
“诚信”二字,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根本。
在加强”诚信”建设的今天,探析企业失信行为,重建我国企业经营诚信机制刻不容缓。
企业经营诚信缺失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度不健全
1、产权制度不完善、改革不彻底。
我国产权制度不完善,是企业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方面,对个体、私营等民营企业的产权保护还不到位,致使这些企业缺乏可持续发展思想,追求近期利益,失信现象频繁。
另一方面,就国有企业来说,公有产权实际掌握在国有企业的代理人手中。
在缺乏有效的监督与保护的情况下,代理人必然会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产生短期的机会主义行为,导致失信。
更是由于国有企业产权的不清,失信责任常常无人承担。
2、政府行为不规范,法制不健全。
目前因为一些地方政府法制不健全,造成对企业失信行为打击不力。
一方面,缺乏专门的信用信息公开披露与使用制度。
另一方面,执法不严。
对于造假的,十次能够查到一次就不错了,就算查到了,也只是罚很少一部分款就完了.因为制假、造假者不需要为他们的失信行为付出太大的代价,所以才越来越猖狂,有的失信行为居然还是在地方保护主义的唆使、支持下产生的.有很多的失信无法可依,不能够做到依法制裁。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失信成本大于守信成本”的惩治制度尚未健全。
企业作为经济主体,选择是否违约,主要看违约成本的高低。
当违约的预期效用超过将时间及另外的资源用于从事其他经济活动所带来的收益时,便会选择违约。
我国许多法规法制尚不健全,各种惩罚企业失信行为的机制还未建立,这就使得一些不法经营者乘虚而人,利用我国制度上的某些缺陷,钻法律的空子。
3、企业领导体制不完善。
中小企业的领导体制不尽完善,一是企业领导者的产生方式是任命或委派,流动性强,领导者追求短期利益,不讲诚信,只求近期利益最大化;二是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易造成领导者盲目决策;三是领导体制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和风险意识,工作缺乏主动性。
二、市场不规范
1、市场结构不合理。
企业诚信,需要缔约双方共同遵守,要求缔约双方相互合作。
但是随着企业发展的空间不断扩大,企业之间再次相遇的可能性减少,导致参与重复博弈的需求下降。
在市场结构不尽合理的情况下,企业会违反法律去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2、信息不对称。
诚信本身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当绝大多数企业都讲诚信时,不讲诚信的少数企业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但是,当大多数企业不讲诚信,只有少数企业讲诚信时,少数讲诚信的企业只能是单方面受损。
特别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单个企业坚持诚信经营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风险,也就是说,在信息不对称的有限博弈中,任何一方都没有诚信的动力。
“骗一把就跑”是信息不对称有限博弈状态下常见的一种现象,只有信息畅通、重复博弈才能建立起诚信经营的机制。
换句话说,诚信机制发生作用的条件是信息畅通,当事人的不诚信行为能够被及时观察到,以及交易关系有足够高的概率持续下去。
信息的不对称更是导致零售企业失信的最根本原因。
根据交易的一般性分析,在商品交易过程中,会伴随着大量的信息传递,如原材料信息、价格信息、质量信息、服务信息等等。
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商家往往掌握着主动权且信息充分,而消费者则被动接受着信息,只能通过商家的介绍来获取。
有时商家为了自身利益,会故意隐藏某些不利自己的信息,同时将有利商家的信息放大,于是不诚信行为便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
3、成本与效益不对称。
假定企业不讲信用,成本小,收益大,而讲信用,反而成本大,收益小,如果你讲信用没什么好处,那么就是谁老实谁吃亏,谁不老实谁得利.从法律经济学上讲,不讲信用的经济成本问题是,如果大家都不守信用,又不保障信用,社会不惩罚违反信用的人,企业信用是很难建立的,假定我不讲信用一次可以赚1亿人民币,惩罚一次10亿,但惩罚的可能性却很小,只有1%,很多人还是愿意去冒这个险.
4、征信服务体系尚未建立。
虽然现今,我国也有一些为企业提供信用服务的市场运作机构(如征信公司、资信评级机构、信用调查机构等)和信用产品(如信用调查报告、资信评级报告等),但它们不仅市场规模小、经营分散,而且整体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基本处于无序状态,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而科学的信用调查和评价体系。
三、企业不自律。
1、对企业和企业经营目的的狭隘理解。
什么是企业,看似一个简单的问题,实质却有着深刻的内涵。
对企业性质的不同理解,会决定企业经营者的不同的经营行为。
传统的观点认为:企业是以人们的智慧和努力,结合土地、资本、劳力等不同的资源,在以盈利为目的和承担风险的情况下,有计划、有组织的一个经济独立体。
这一概念非常明确地给出了企业经营的目的:以赢利为目的,更确切地说,就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
2、对企业短期经济利益的非理性追求。
在对利润的追逐中,企业经营者又往往过度关注企业的短期利润,而对企业能否持续经营从而对长期利润构成影响关注不够。
在现实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的经营效果评价以及由此而进行的对经营者的奖惩机制的设计,都是以年为单位来进行的。
对于国有企业和国家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中,由于改革的不彻底、不到位,企业经营者还基本以上级任命为主,或虽然是董事会聘任,也主要基于国有股股东的选择意向,再加上我国企业经营者从计划经济时期继承来的本位意识,经营者的任期往往比较短,这样就造成经营者对利润的追求以短期为主。
而对于广大的民营企业,其所有者固有的小农经济观念,小富即安思想,对风险的规避,也使得他们会更多地把短期利益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在追求利润,特别是短期利润的目标刺激下,企业经营者往往错误地认为,为了追求利润可以不择手段,只要企业可以获得利润,就是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即使在这一过程中损害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也不在自己的考虑范围。
3、对遭遇其他利益相关者报复存在侥幸心理。
如果企业在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发生关系的过程中选择了不守信用,不讲诚信,企业的经济利益是否就一定会受到损害呢?不讲诚信而能赚钱,需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不发现,即不诚信行为不会被利益相关者发现;二是不报复,即假使发现了也不会进行报复;三是不损害,即纵然报复,对企业也造成不了多大损害。
当暂时没有更好的选择或采取报复行为对自身而言得不偿失时,利益相关者可能会采取不报复策略。
如顾客买到了假冒伪劣产品,由于退货、换货、索赔等费时、费力、费钱,尤其是当商品的价格不高,或是在异地购买时,顾客即使非常不满,一般也不会去交涉;当顾客受到的服务很差,可商品的质量优良或价格很低时,顾客仍可能购买;当供应者处于弱势地位或所提供的原材料在市场上比较充裕时,即使需求者对供应者竭尽刁难之能事,供应者仍会承受。
一些企业经营者正是抱着一种我家大业大、中国人口众多的思想,对其他企业或个人不讲诚信。
四、社会文化不良。
1、整个社会道德水准下滑。
企业的经营诚信是社会道德在企业经营中的体现。
如果整个社会道德水准严重下滑,那么,企业经营的诚信也就成了问题。
不可否认,我国企业经营中的诚信缺失问题,同整个社会道德水准下滑有关,由于
整个社会道德水准下滑,企业经营道德错位,许多企业见利忘义,损人利己,其行为已远远突破了应有的道德防线;有的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坑蒙拐骗、尔虞我诈、抢注商标偷税漏税等,严重地损害了企业的形象和消费者的利益。
2、社会心态的狭隘,心理认识上的偏差。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包括我们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我不欺人,必被人欺”;“老实人只能吃亏”,认为“只有赚钱才是永恒的”。
于是,他们利用种种手段,当然不惜出尔反尔、不惜尔虞我诈、不惜毁约、不惜窃取别人的商业机密、不惜……。
因此,诚信使他们的心理天平失衡了,仅仅成了他们的空口白话。
这种认识的误差使种种失信的行为便应运而生。
3、重视诚信经营价值和容忍不诚信经营行为并存。
中国零点调查公司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85.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在自己的企业经营中存在诚信经营规则,并认为诚信经营是重要的,强调诚信经营是企业经营应该遵循的价值观念。
但是,调查结果同时又表明,有40%的企业经营者对违反诚信的经营行为采取了高度容忍的态度或持中立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