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血管保护方法

静脉输液血管保护方法
静脉输液血管保护方法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因而对于长期输液者静脉的保护极为重要。笔者围绕静脉输液血管保护方法,从静脉的选择,输入高浓度强刺激性药物时血管的护理,液体外渗的处理,以及拔针时血管的保护等方面进行探讨。

■静脉选择

长期输液者应有计划地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小静脉开始(抢救情况可例外),常选用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和观察的部位,忌用末梢循环差的静脉。采用交替注射法,如左、右上肢静脉交替使用,使损伤的静脉得以修复。避免选用靠近关节、硬化的静脉血管,和受伤、感染部位的静脉。

■针头选择

根据血管直径大小及输入药物的种类选择合适的针头。针头越细、针尖斜面越短,对血管的损伤面越小,越有利于保护血管。一般用6~7号头皮静脉针针头,如果同时输血或输血浆蛋白时,可改用9号头皮静脉针针头。

■穿刺时应注意的问题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避免引起局部静脉的感染。同时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减少血管损伤。

■特殊情况下血管护理

长期输入高浓度及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可引起局部静脉壁炎性反应。因此,应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同时可采用热水袋热敷(注意热水温度,防止烫伤),使血管受热管腔增大;根据药品性能可适当将液体加温(28℃左右),液体黏稠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而使滴速增快,也是降低局部刺激症状和减少血管损伤的有效方法。另外,输注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物时,不要直接以这些液体穿刺,以免操作失误导致液体渗漏到皮下,一般建议用生理盐水或者葡萄糖溶液穿刺,确保针头在血管内再更换药物。

■液体外渗处理

穿刺局部冷敷穿刺局部宜冷敷,不宜热敷。冷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局部水肿和药物扩散,从而减轻对局部组织的损害。冷敷还能使神经末梢敏感性降低而减轻疼痛感。

药物湿敷硫酸镁和2%~4%碳酸氢钠常被用于一般药物外渗后湿敷。

■拔针时血管的保护

拔针操作步骤拔针时应先关紧调节器,使点滴停止(尤其是刺激性强的药物)。并应轻轻挤压输液管,使头皮针内有少许回血,然后用消毒棉球压迫穿刺针眼处,将针拔出,以免药液渗漏至皮下,造成组织坏死。不要揉局部以防止针眼局部淤斑形成。

拔针后按压止血部位静脉穿刺拔针时,应注意棉签按压的部位,通常静脉穿刺有两个针眼:一个是穿过皮肤的针眼另一个是穿过血管壁的针眼。两个针眼之间有一定距离,如果按压皮肤的针眼而不按压血管上的针眼,则血液仍会从血管壁这个针眼流入皮下,形成淤血。因此,按压针眼的正确方法是棉签顺着血管方向按压。还有报道表明也可以通过抬高肢体来减少穿刺部位淤血,具体方法是拔针后使输液一侧的手臂举起高过心脏水平,因重力作用可减少局部淤血。

拔针后按压止血时间正常人一般出血时间是1~3min,凝血时间为2~

8min,按压针眼的时间与发生皮下淤血有密切关系。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拔针后按压针眼的时间至少要3min以上,有凝血机制障碍者更要延长按压时间。

综上所述,对长期输液患者,要保护好静脉血管,应有计划地合理使用静脉,选择合适的针头,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提高穿刺技术,防止液体渗漏,同时要掌握正确的拔针技巧及按压方法,有效避免皮下出血现象发生,以达到减轻患者痛苦及提高护士工作效率的目的。文章来源:中国健康管理网(武警贵州总队医院内二科吴玉兰)

医小护(https://www.360docs.net/doc/b416003668.html,)是国内最好用的医护执业社交APP,是医生、护士、医学生的行医护理好助手。在医小护上,有海量学术文献和护理知识库以及护士资格证考试题库免费学习。同时,医生、护士还可以认识全国医疗圈的同行好友,大家一起分享案例、共同学习进步,参加线下活动,是医护必备的临床专业APP。

欢迎关注医小护微信公众账号:医小护助手

扫一扫下载医小护APP

老年患者静脉输液血管保护方法的探讨

老年患者静脉输液血管保护方法的探讨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静脉输液血管的保护方法,以提高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的质量。方法根据老年患者血管特点,从静脉输液针头和血管的选择运用、静脉穿刺方法的技巧、拔针后的按压方法与时间3方面加强对老年患者静脉输液血管的保护。结果本组30例(395输液例次)老年输液患者中,385例次(97.47%)穿刺针眼愈合时间≤2 d;376例次(95.2%)无血管触痛感;383例次(97%)穿刺部位无出现皮下瘀血。结论根据老年患者静脉血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针头和血管,运用静脉穿刺方法的技巧和延长拔针后按压时间,对提高老年患者静脉输液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标签:老年患者;静脉输液;血管保护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各器官在生理功能方面都发生着退行性变化,血管的弹性降低,脆性增大,如何做好老年患者静脉输液血管的保护,对保证静脉输液顺利进行,提高静脉输液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笔者2010年1月~12月根据老年患者的血管特点从针头和血管的选择、穿刺手法的技巧、拔针后的按压方法与时间3方面加强对老年患者静脉输液血管的保护,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方法和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采取便利抽样方法。选择2010年1月~12月在笔者所在科行静脉输液的老年患者30例(395例次输液),男18例,女12例,年龄60~85岁,平均71岁;病种:高血压病9例、糖尿病5例、冠心病4例、其他12例。 1.2方法(1)血管的选择:根据不同疾病选择适当血管。高血压、冠心病患者选择手足小静脉;糖尿病患者选择较直、管腔稍粗的血管。(2)针头的选择:针头宜选择细、针尖,针面锐。一般选择5~6号头皮针,输液量多时间长者留置5号套管针。(3)穿刺方法:在行穿刺时,手背脂肪过薄且松弛的老年患者嘱其握杯状手形,用左手将其手部皮肤绷紧并固定;若瘦弱的手背,血管细且陷入两指骨缝中的患者,嘱患者手部放松,手腕下弯,操作者握其并拢的4指,把指缝的血管顶出。然后以300角在血管上方轻、快直接进针,见回血沿血管再往前进少许,若弯曲的血管见回血即固定好,调节好滴速。保持液体输入通畅。(4)拔针按压方法与时间:输液完毕,采用先拔针后按压的按压方法,即在针头拔出血管壁后再迅速按压。这样可将进血管和进皮的2个针眼均给予按压。按压时间不少于10 min,勿揉[1]。 1.3评定标准采用血管针眼的愈合时间、血管触之有无疼痛感和皮下淤血3方面判断血管保护程度:穿刺部位血管针眼的愈合时间为l~2 d,血管触之无疼痛感,皮下瘀斑直径2 d;376例次(95.2%)无血管触痛感;19例次(4.8%)有血管触痛感;383例次(97%)无出现皮下瘀血;12例次(3%出现皮下瘀血)。3讨论由于老年患者的皮肤及血管具有以下的特点:皮肤松弛,韧性增强,脂肪减少,血管浅易滑动,血管弹性降低脆变硬、硬化甚至钙化[4];血液粘稠度高、回血慢、凝血较快[3~5]。因此,做好老年患者静脉输液血管选择及保护提高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的成功率。结果显示,本组老年输液患者中(97.47%)穿刺针眼愈合时同≤2

老年人静脉输液血管保护方法

老年人静脉输液血管保 护方法 Hessen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一、背景 现在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老年患者日渐增多,并且由于生理病理因素反复住院。而静脉输液是现今临床上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但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有其特殊性,老年患者的皮肤松弛,皮下脂肪减少,血管浅而易滑动;血管弹性降低,变脆变硬,硬化甚至钙化;管腔狭窄,多弯曲,血液粘稠度高,回血慢,凝血较快;老年患者输液频率高、时间长,血管损伤多,修复慢[1],给临床静脉穿针带来了较大的难度。通过查询资料,我们组就如何保护老年患者的静脉输液血管进行阐述。 二、血管损伤的因素 1.静脉输液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损伤:穿刺时针头大小选择不当,进针方法与角度不当或多次摸鱼,均可造成患者疼痛致使血管痉挛而加重血管的损害。血管使用不合理,如在血管的同一部位连续多次穿刺或连续多次使用同一条血管。拔针方法与按压方法不当,可因针刃与血管的摩擦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和皮下痕血。 2.静脉炎和药物外渗:老年人输液最常见的是静脉穿刺时发生血管痉挛导致鼓包、外渗。而且老年人对疼痛、肿胀感觉不敏感,一旦漏针不易发现,极易导致药物渗出到组织及皮下,轻者引起疼痛、局部肿胀,严重者可导致局部皮肤、组织坏死。 3.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及封管方法: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越长发生静脉炎的概率越高。静脉留置针封管时由于推注封管液速度过快、用力过猛,也会使血管内局部压力增高,导致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出现局部血管的炎性改变,引起外渗、局部肿胀,进而引发静脉炎[2]。 4.其他因素:如冬天气候寒冷,室温较低,液体过冷亦可使血管痉挛而产生疼痛,以及对输液有恐惧、紧张心理的患者均可因输液产生疼痛感。 三、相应的护理措施 1.穿刺前 选择合适的血管并合理利用:静脉首选挠骨茎突、尺骨茎突及第3掌骨头所形成的三角形区域,因为该处的神经分布稀疏,疼痛的敏感性较低,可减轻病人痛苦。根据不同疾病选择适当血管,高血压、冠心病患者选择手足小静脉[4];糖尿病患者选择较直、管腔稍粗的血管,但不采用下肢远端浅静脉穿刺。采用交替注射法,对每条血管在一个位置最多穿刺不超过3次。避免反复回针,保证一次穿刺成功率。 选择合适的针头:针型对导管堵塞没有影响(p>但对静脉炎的发生有一定影响,较细的针型静脉炎的发生率较低,针型与静脉炎发生率呈显着相关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导管的粗细与静脉炎发生率显着相关,使用较细的留置导管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所以在不影响输液速度的前提下应尽量选择细而短、针尖针面短而锐小号穿刺针,一般选择6号头皮针。虽然5~6号头皮针的阻力比7号头皮针的阻力大,但也能满足门诊老年患者一般输液滴速需求,5~6号头皮针较7号头皮针管径细、针梗短,对血管壁的损伤小,有利于血管壁的修复。研究表明,选择号输液头皮针,既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又保护静脉,更适合于长期治疗的老年患者。

如何正确选择血管通路装置

如何正确选择血管通路装置 在临床输液治疗中,如何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治疗计划,药物性质,用药方法正确选择输液通路和输液器材,这是责任护士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掌握相关知识,给患者一个好的建议,选择正确的血管通路和器材,可减少患者痛苦,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增加患者满意度。 穿刺工具 根据导管长度分为短导管,中长导管,长导管;根据置入血管类型分为外周静脉导管和中心静脉导管。 1、外周静脉导管为长度小于或等于7.5cm的导管,也称静脉留置针。长度为7.5~20cm的导管称为中长导管。 2、中心静脉路径分为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非隧道型中心静脉导管(CVC)、隧道型中心静脉导管和置入型中心静脉导管(输液港)。 各种静脉导管适用与不适用范围: 导管种类适用范围不适用范围 外周静脉导管①输液时间长(≥3天)、输液量 多(≥4小时)的患者 ②老人、儿童、躁动不安的患者 ①持续输注发疱性药物及 刺激性药物 ②静脉高营养输液

血管通路选择原则 根据患者血管通道条件、化疗方案、化疗周期、药物类型、输注速度及持续时间,还要考虑患者的舒适度和活动,为患者选择最佳的血管通路。 1、周围血管通路 (1)短期输注非刺激性抗肿瘤药物时选择外周静脉。 (2)成人首选前臂大血管,选择粗直、光滑、无静脉瓣、有弹性的血管;对于小于12月龄婴儿可使用头皮静脉给药。

(3)避免24小时内在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4)避免挤压输液导管来确认有无回血,因为可能会造成静脉压力的显著改变而引起静脉破裂。可使用注射器抽回血,或重力的原理来检查静脉回血和输液通畅情况。 2、中心血管通路 需长期化疗的患者,或输注发疱性或刺激性药物的患者,应选择中心静脉。 3、外周静脉给予发疱剂的限制 (1)一次性输注或短期输注不超过60分钟。 (2)选择新的输注部位。 (3)给药前由2名护士共同确认回血,然后每10-15分钟监测穿刺部位。 (4)给药前评估周围血管给药的利弊,必要时记录。 血管通道工具选择 在满足治疗需要的情况下,选择直径最小和长度最短的导管进行治疗。 1、静脉输液头皮钢针仅应用于单次给药或静脉采血,不能用于发疱性药物的输注。

静脉输液通路及装置选择的指导意见

静脉输液通路及装置选择的指导意见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于2013年11月颁布,2014年5月1日实施。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从事静脉治疗护理技术的医务人员。从“护理”到“治疗”,意味着输液不仅仅与护理人员有关,而是任何参与输液治疗的医护人员的责任,所有的医务人员都有责任根据药物的PH值、渗透压、药物的性质为患者选择建立合适的静脉输液通路。 一、根据药物的PH值应选择不同的静脉输液通路。指南把保护血管放在首位,静脉使用的药物PH值<4.1,在无充分血流的情况下,可导致静脉内膜组织明显改变;PH值>8.0,可造成静脉内膜粗糙,有血栓形成可能性,宜选择深静脉通路。常用药物PH值见附表1。 二、根据药物的渗透压应选择不同的静脉输液通路。药物随着配置溶液的种类不同,出现不同的渗透压值,渗透压越高,静脉刺激越大,研究证明:渗透压>600mosm/L的药物,可在24小时内造成化学性静脉炎,宜选择深静脉通路。常用药物渗透压见附表2。 三、依据药品说明书选择合适的输液装置。 (1)《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指出:输注药品说明书所规定的输注时应避光的药物时,应使用避光输液器,如:顺铂、达卡巴嗪、硝普钠、甲钴胺等药物。 (2)经研究发现,药液中存在的不溶液微粒通过静脉输液或静脉注射,不可避免地进入人体,从而可能导致急性反应或潜在危险,其危害是严重而持久的。这些危害主要包括血管栓塞、梗死、出血、肉芽肿、肺纤维化、过敏反应、癌反应、热原反应、静脉炎、血小板减少、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等。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是减少输液

反应的有效措施,可以大大降低输液反应的发生。《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指出:输注脂肪乳剂、化疗药物以及中药制剂时宜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根据药物品种,分类如下: 脂肪乳剂见附表3、化疗药物见附表4、中药制剂见附表5。 五、说明书注明需用配有1.2μm的过滤器输液器的药品:注射用兰索拉唑 附表1: 附表2:

浅谈小儿静脉输液的血管选择

浅谈小儿静脉输液的血管选择 发表时间:2011-08-30T08:37:54.4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8期供稿作者:曹金芬高风玲[导读] 小儿静脉输液是儿科最基本的护理操作之一 曹金芬高风玲(新疆省玛纳斯县人民医院 832200)【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8-0282-01 【摘要】小儿静脉输液是儿科最基本的护理操作之一;是患儿临床给药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抢救危重患儿的重要手段,其操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患儿的康复、医疗质量、护患关系。【关键词】小儿血管选择静脉输液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对小儿准备给他静脉穿刺时,应选择一条好的血管,认为有把握方可进行穿刺,否则,盲目地没有选准,如看到患儿头上有许多静脉没有认真对比一下就动手扎是很容易失败的。对患儿的体位也应选择合适。比如:你想在头皮静脉穿刺,应该充分暴露视野,剃秃局部头发,由助手固定病儿肢体及头部,操作者立与病儿头侧选择静脉,按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待干,用左手拇指、食指分别固定静脉两端,右手持针炳沿静脉向心方向平行刺入。见回血,用胶布固定好,然后根据病情需要调节好滴速。但在穿刺时有一点一定要引起注意:那就是一定要与动脉相区别。静脉外观呈微蓝色、无博动、管壁薄、易被压瘪、但较固定,不宜滑动,血液多呈向心方向流动;动脉外观呈正常皮肤色或淡红色,有博动,管壁厚,不宜被压瘪,血管易滑动,血液多呈离心方向移动,行静脉穿刺时,如误入动脉因压力较高推药液阻力较大,在局部迅速可见呈树枝分布状苍白,有反应的患儿可出现痛苦貌或尖叫,这时应该立即拔掉针头重新更换血管并压迫片刻,以防出现淤血现象。另外,在选择血管穿刺时,需要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而定。下面我就简单地谈一谈,以供参考。 1.血管的选择:小儿从出生至3岁,这一时期,头部皮下脂肪少,头皮静脉极为丰富,分枝甚多,互相沟通交错成网,血液可通过侧支循环同流,且易于固定,方便小儿肢体活动。因此,这个时期的小儿宜选用头皮静脉。常选用额上静脉、颞浅静脉及耳后静脉等。3岁以上的患儿头皮皮下脂肪增厚,头发厚密,血管不清晰,适合手背静脉穿刺。从解剖位置讲,额正中静脉血管粗且易穿刺,常用于输入药物刺激性小,输液时间短的患儿,眶上静脉表浅清晰,但是随着眨眼及眼部皮肤的活动,输液过程中容易漏针,颞浅静脉及颞静脉粗大,位置深,适用于大量输液及注射刺激性大的药物时使用。 2.末梢循环衰竭患儿:因此类患儿血管的应激性收缩和扩张功能低下,血管极不充盈、弹性很差,通透性增强,故应选择粗而浅的血管为宜。给予局部热敷,使血管扩张充盈,切忌扎止血带过久或连续拍打刺激血管。因为适当的刺激可使血管扩张充盈、强烈持续刺激则引起相反效果、血管愈加不显,不利穿刺。 3.极度消瘦或血管硬化的患儿: 此类患儿的血管明显露出,但易滑动、坚硬而腔狭窄,不易固定,穿刺时要牢牢固定血管,针尖破皮后,于血管的侧方成45°角,逼住血管,缓慢刺入血管内见有回血,再顺血管走行方向缓慢进针少许即可。 4.肥胖患儿:此类患儿由于皮下脂肪厚,浅表静脉较深,可先扎止血带,按解剖位置选择较粗血管,以手触觉一般均能触到充盈而富有弹性的静脉,然后再行消毒穿刺。 5.大面积烧伤(或烫伤)患儿:此类患儿选择血管较困难,不便扎止血带,不宜固定。应尽量首选健康皮肤,次选Ⅰ°烧伤(或烫伤)或Ⅱ°烧伤区的皮肤,确定血管后以(手)指压法代替止血带,穿刺后用无菌纱布覆盖针眼以绷带固定。另外,烧伤愈合创面由于浅表静脉十分脆弱,不宜选小血管以防血管破裂药液渗出。 6.总结:小儿静脉输液是儿科护理中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操作之一,护士在平时的护理工作中,不但要有饱满的热情、无私的爱心和强烈的责任心,而且还要有精湛的技术,丰富的经验,善于总结工作方法,不断提供自身心理素质及自身修养,才可以提高小儿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护患关系。

长期输液者静脉血管的保护策略

长期输液者静脉血管的保护策略 摘要:静脉输液是临床上一种最常用最重要的治疗手段,在各种给药途径中因疗效迅速且有效占有重要位置。因而对于长期输液者静脉的保护极为重要。根据血管直径大小及输入药物的种类选择合适的针头,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合理安排输注药物的先后顺序,防止并正确处理液体外渗等措施保护好静脉,为长期穿刺创造条件。对此,从静脉的选择、输入高浓度强刺激性药物时血管的护理、液体外渗的处理,以及拔针时血管的保护几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静脉针头方法药物保护血管 脉输液是临床上一种最常用的治疗手段,在各种给药途径中因疗效迅速且有效占有重要位置。因此,保护好静脉,为长期穿刺创造良好地条件是护理工作者应重视的问题。通过十几年的工作实践,总结出一些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1.静脉的选择 静脉的选择长期输液者,应有计划地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小静脉即成人手背及足背静脉开始(抢救情况可例外),常选用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和观察的部位。根据不同疾病选择适当静脉,高血压、冠心病患者选择手足小静脉;糖尿病患者选择较直、管腔稍粗的静脉。忌用末梢循环差的静脉,并采用交替注射法,如左右上肢静脉交替使用,使损伤的静脉得以修复。有研究表明老年患者留置浅静脉套管时静脉炎的出现与血管管径有明显关系,管径越小,置管反应率越高,出现反应的时间也越早。避免选用靠近关节、硬化、受伤、感染的静脉。另外穿刺时避开静脉窦,对化疗及造血系统疾病患者更应注意。 2.针头的选择 表皮对刺激特别敏感,而静脉穿刺须经过表皮,那么穿刺面积越小,疼痛就越小。有研究提出选用5.5号针头输液痛觉刺激小,可以减轻患者身心痛苦,缓解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有利于疾病的康复。一般用5~6号头皮静脉针头,如果同时输血或输血浆蛋白、脱水药之类的溶液时,可改用9号头皮静脉针头。 3 .穿刺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在选择血管之前要评估一下室内光线是否适宜进行静脉穿刺,光线的强弱影响穿刺成功,光线太强,患者皮肤反射的光就会刺眼,光线弱,则不易辨清血管走向。不要只固定一个部位寻找血管,全身均可。静脉确定后就进行穿刺;头部静脉穿刺首先一手绷紧皮肤,拇指与其他四指以穿刺点为中心沿静脉走向向两端绷住,也起到固定血管的作用,一手持针,以小角度快速刺入皮肤,平行皮肤缓慢进针,渐渐向下方寻找血管。一旦有突破感,或者是落空感看一下有无回血,有回血即是穿刺成功,无回血可稍等或轻轻挤压输液管(注射器穿刺则抽回血)。均无回血着可撤回针稍许,针头稍向上缓慢进针。也可撤回针稍许,针头稍向上缓慢进针。也可撤回针后在针头前施按压法,再次确定血管走向。保持液体输入通畅。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血管损伤次数。 4 .输入浓度高及刺激性强的药物时血管的护理 长期输注浓度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可以引起局部静脉壁的炎性反应。因此,应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如:静脉快速滴注20%甘露醇时,选择比较粗而直的静脉,在穿刺前5 min用2%山莨菪碱外擦穿刺点及穿刺点近心端20 cm局部浅表血管,能使局部浅表血管扩张,可减轻局部刺激症状,保护静脉减少损伤。同时可采用热水袋热敷的方法(注意温度,防止烫伤)将血管加温,使其受热管腔增大;根据药品性能可适当将液体加温(28 ℃左右),液体黏稠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而使滴速增快,也是降低局部刺激症状和减少血管损伤的有效方法。另外输注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物时,不要直接用这些液体给患者穿刺,一般建议用生理盐水或者葡萄糖穿刺,确保针头在血管内后再更换上这些药物。以免操作失误,液体

静脉穿刺的十种方法

静脉穿刺的十种方法 总结、学习、介绍几种静脉穿刺的改良方法,供大家参考 1、扎两根止血带法:在肘关节上及腕关节内关穴处各扎一根止血带于肘窝部行静脉穿刺取血,比扎一根止血带效果好,对一些不能主动握拳配合的儿童,可代替握拳,同时局部血管充盈度满意。此法不仅适合儿童,也适合成人中因消瘦、血管不固定、不充盈、肌张力低下、衰竭及无力握拳患者。并在此基础上,扩大到手背(止血带一根扎在腕关节内关穴处,另一根扎在2~5指的第一节指节处)、足背(止血带一根扎在踝关节的内踝上6cm处,另一根扎在足部1~5跖骨小头处)的静脉输液,对明显水肿及肥胖难以进行静脉穿刺的患者,用两根止血带,上下相距约15cm,捆扎肢体,1min后,松开下面一根止血带,这时该部位看到靛蓝色的静脉,利于穿刺。 2、易见回血法:一次性输液器的应用,存在着头皮针进入血管后,不易回血或回血量较少的缺点,影响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易见回血的方法,一是调节器高调法,即调节器臵于紧贴茂菲氏滴管下端,二是调节器高调输液瓶低位法,

即调节器在高调的基础上,输液瓶挂于输液架调节旋钮上,成功率均高。认为这两种方法,由于输液管内充满液体和液体瓶的位臵降低,具有一定的虹吸作用;调节器臵高位,输液管内承受回血的余地增加,所以头皮针一旦进入血管,血液就很容易回到针管内。 3、局部血管扩张法:(1)外涂血管扩张剂法:对周围静脉显露不明显,血管痉挛穿刺困难患者,用棉签蘸1%硝酸甘油涂在手背上,并湿热敷局部3min左右,表浅小静脉迅速充盈,经临床观察和仪器检测证实,此法能使静脉直径明显增加,血管充盈度增强,且无过敏反应发生。用棉签蘸阿托品注射液适量,涂擦穿刺局部皮肤8~12次,2~5min后,局部浅静脉扩张充盈显露,均未发生不良影响及后果,但婴幼儿、青光眼、心血管患者、高热抽搐、烦躁者慎用。用2%山莨菪碱,擦拭局部皮肤4下,对血管弹性差,脆性大,血管细,看不清,穿刺有困难患者,亦无不良反应产生。(2)热敷法:局部热敷能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环,血管扩张,静脉充盈暴露。选用热敷局部穿刺法与常规穿刺法对创伤性和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穿刺成功率热敷法高于常规法。对指趾静脉穿刺、对小儿腹泻导致循环差,静脉塌陷,难以穿刺的患者,均主张配合热敷法,有助于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4、非握拳穿刺法:常规法在行静脉穿刺时,嘱患者握

上肢静脉与下肢静脉输液的选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416003668.html, 上肢静脉与下肢静脉输液的选择 作者:杨丽李楠马里静苗丽 来源:《中外医疗》2011年第16期 【摘要】 目的探讨上下肢静脉输液的区别应用,以便更好地配合临床抢救及其它特殊诊断用药。方法选择住院病人20例,按入院次序随机分成2组,每组10例。即上肢静脉组和下肢静脉组,比较2组静脉输液情况。结果下肢静脉组达到有效药浓度的时间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组。 结论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应用上下肢静脉输液可保证静脉输液通畅,提高治疗效果和护理质量[1]。 【关键词】?上肢静脉下肢静脉输液 【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1)06(a)-0066-01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主要的给药途径以及重要的护理技术操作,其成功率的高低直接体 现了护理医生的操作技术水平,反映出该医院护理质量的优劣,对医患关系和治疗效果有着重大的影响。在临床护理操作及一些特殊诊断用药过程中,开放静脉是每位医护人员,尤其是急诊医护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如何快速而有效开放静脉,稳、准、快、好地将治疗药物输 注到患者体内[2],准确而迅速地使药物迅速吸收和分布。是护理工作研究的重要技术操作内容。我们发现,上下肢静脉解剖特点的不同和生理学上差异会影响治疗效果,值得研究。而护士群体有79%的人回答可足背静脉给药。可见加强静脉给药部位知识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3]。为探讨总结上下肢静脉输液在临床中的一些应用特点、注意事项和使用范围,现将我科20例住院病人上下肢静脉输液情况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0年10月使用静脉输液治疗的住院病人。按入院次序随机抽取20例,分成2组,每组10例。上肢静脉组(单日入院),男8例,女2例;下肢静脉组(双日入院),男10例。全部病人所用药物均为升压药多巴胺,且公斤体重分钟内滴注浓度相同。 1.2方法 1.2.1血管选择重症和急危病人以及慢性患者的应该以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争取抢救时间为目的。选择弹性好、直径粗、走行直、易固定的静脉血管进行穿刺。如:选择腕关节以上3cm,肘窝以下2cm范围内的静脉,也可选择下肢的大隐静脉。而对于慢性病患者,应按先细后粗、先远后近的原则,做到计划性、长期性。尽量避免在同一部位重复穿刺,不然就会造成血管弹性

长期输液者静脉血管保护方法的探讨

[摘要]静脉输液是临床上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因而对于长期输液者静脉的保护极为重要。对此,从静脉的选择、输入高浓度强刺激性药物时血管的护理、液体外渗的处理,以及拔针时血管的保护几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长期输液者;静脉血管;保护方法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一种最常用的治疗手段,在各种给药途径中因疗效迅速且有效占有重要位置。因此,保护静脉,为长期穿刺创造条件是护理工作中应重视的问题。笔者通过十几年的工作实践,总结出一些经验,现报告如下。 1 静脉的选择 长期输液者,应有计划地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小静脉开始(抢救情况可例外),常选用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和观察的部位。忌用末梢循环差的静脉,并采用交替注射法,如左右上肢静脉交替使用,使损伤的静脉得以修复。有研究表明老年患者留置浅静脉套管时静脉炎的出现与血管管径有明显关系,管径越小,置管反应率越高,出现反应的时间也越早。特别是管径<3 mm的血管置套管针时,69.9%的患者置管时间不超过3天,有的只能留置1天,4天内静脉炎的发生率100%,因此应选用管径>3 mm的静脉[1]。避免选用靠近关节、硬化、受伤、感染的静脉。对化疗及造血系统疾病患者更应注意。 2 针头的选择 根据血管直径大小及输入药物的种类选择合适的针头。针头越细、针尖斜面越短,对血管的损伤面越小,越有利于保护血管。一般用6~7号头皮静脉针头,如果同时输血或输血浆蛋白之类的溶液时,可改用9号头皮静脉针头。 3 穿刺时应注意的问题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的感染。同时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血管损伤次数。 4 输入浓度高及刺激性强的药物时血管的护理 长期输注浓度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可以引起局部静脉壁的炎性反应。因此,应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如:静脉快速滴注20%甘露醇时,在穿刺前5 min用2%山莨菪碱外擦穿刺点及穿刺点近心端20 cm局部浅表血管,能使局部浅表血管扩张,可减轻局部刺激症状,保护静脉减少损伤。同时可采用热水袋热敷的方法(注意温度,防止烫伤)将血管加温,使其受热管腔增大;根据药品性能可适当将液体加温(28 ℃左右),液体黏稠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

如何正确选择血管通路装置

脉血液回流,如上腔静脉综 合征、穿刺部位血栓等 ⑤穿刺部位有感染性病灶、 开放性伤口、放疗史、颈部 或上纵膈肿物 ⑥已知对输液港或导管材 质过敏 ⑦严重肥胖的患者 血管通路选择原则 根据患者血管通道条件、化疗方案、化疗周期、药物类型、输注速度及持续时间,还要考虑患者的舒适度和活动,为患者选择最佳的血管通路。 1、周围血管通路 (1)短期输注非刺激性抗肿瘤药物时选择外周静脉。 (2)成人首选前臂大血管,选择粗直、光滑、无静脉瓣、有弹性的血管;对于小于12月龄婴儿可使用头皮静脉给药。 (3)避免24小时内在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4)避免挤压输液导管来确认有无回血,因为可能会造成静脉压力的显著改变而引起静脉破裂。可使用注射器抽回血,或重力的原理来检查静脉回血和输液通畅情况。 2、中心血管通路 需长期化疗的患者,或输注发疱性或刺激性药物的患者,应选择中心静脉。 3、外周静脉给予发疱剂的限制 (1)一次性输注或短期输注不超过60分钟。 (2)选择新的输注部位。

(3)给药前由2名护士共同确认回血,然后每10-15分钟监测穿刺部位。 (4)给药前评估周围血管给药的利弊,必要时记录。 血管通道工具选择 在满足治疗需要的情况下,选择直径最小和长度最短的导管进行治疗。 1、静脉输液头皮钢针仅应用于单次给药或静脉采血,不能用于发疱性药物的输注。 2、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注抗肿瘤药物时,输注结束后不保留导管。 3、中长导管尖端不在中心静脉,仍属于外周静脉导管,适用于短期(7-49天)使用静脉通道的患者,不需要通过X线确定导管尖端位置。 4、PICC和PORT适用于长期输液,可输注任何性质药物,不可用于血流动力学监测。 5、CVC使用时间不超过6周,可用于任何性质药物输注和血流动力学监测。

最新护士选择血管技巧

护士选择血管技巧

护士选择血管技巧 3如何选血管 3.1老年人——手足背静脉输液法年老体弱及患多种慢性病患者手足静脉较细小表浅、皮下脂肪少、弹性差、血管缺少组织支持活动度较大,穿刺困难。因此,穿刺前要仔细了解血管特点或生理异常,必须注意,要使其充分暴露,看清走行摸清深浅和粗细。根据手足末梢神经对疼痛刺激较敏感特点,进针应采用快、稳、准及宁浅勿深法逐渐进针,避免因疼痛引起血管收缩而降低穿刺成功率。进针前比一下针体与血管长度以决定进针长短;穿刺时患者不用握拳,采用自然放松法,自然放松法明显优于握拳法,具有进针快、回血快、一针见血率高的优点,明显减轻进针疼痛感。静脉输液中应用自己的左手握患者的手或足,以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下端以减少血管滑动,如部位难以穿刺成功者,可选择手足背下1/2至指处的血管进行逆行穿刺[1]。 3.2小儿头皮——静脉逆行输液法通常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多采用向心端逆行静脉穿刺,但长期输液患儿因血管破坏较多,短时间不能恢复,如再用穿刺过的血管输液,因局部血容量增加,血管内压力增大,液体可通过原针眼向组织间隙渗透造成局部肿胀,有些药物如渗到皮下可导致组织坏死,给患儿带来不应有的痛苦。因小儿头皮静脉呈网状分流且无静脉瓣,逆行输液速度不会减慢。 4如何确定静脉穿刺进针的角度 静脉穿刺传统的进针角度为15°~30°,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增大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进针角度更易穿刺,且由于角度大,通过真皮层的时间减少,可减轻进针引起的疼痛或达到无痛。刘素芬[2]等也通过力学分析和实践证明以45°或接近45°角进针容易且省力,不会出现皮肤随进针方向向前推移及刺破血管下壁现象。 5如何控制滴速 输液过程中的滴速可由不同原因自行发生变化,根据临床实践发现有以下原因:(1)由于开始穿刺时针头斜面与血管壁相贴,当时滴速不快,输液中因患者体位变化使针头斜面离开血管壁,结果自行变快。(2)目前使用一次性输液器,常出现滴速调节器失控。一般根据药物理化性质和治疗要求调节滴速,输入对血管刺激较强药物应适当减慢滴速,以保持滴速即适合治疗要求又尽量减少药物刺激对血管的损害,使患者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和相对舒适感受中输液。绝大多数患者输液时希望尽快滴完,特别是临近吃饭或需大小便时其心情更迫切,此时患者常自行或请求工作人员将滴速调快,为避免发生意外,工作人员需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滴速加快会使循环血容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心肺负担加重,易导致心衰和肺水肿等结果,从而达到接受滴速的目的。 `````````````````````````````

静脉输液血管保护方法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因而对于长期输液者静脉的保护极为重要。笔者围绕静脉输液血管保护方法,从静脉的选择,输入高浓度强刺激性药物时血管的护理,液体外渗的处理,以及拔针时血管的保护等方面进行探讨。 ■静脉选择 长期输液者应有计划地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小静脉开始(抢救情况可例外),常选用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和观察的部位,忌用末梢循环差的静脉。采用交替注射法,如左、右上肢静脉交替使用,使损伤的静脉得以修复。避免选用靠近关节、硬化的静脉血管,和受伤、感染部位的静脉。 ■针头选择 根据血管直径大小及输入药物的种类选择合适的针头。针头越细、针尖斜面越短,对血管的损伤面越小,越有利于保护血管。一般用6~7号头皮静脉针针头,如果同时输血或输血浆蛋白时,可改用9号头皮静脉针针头。 ■穿刺时应注意的问题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避免引起局部静脉的感染。同时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减少血管损伤。 ■特殊情况下血管护理 长期输入高浓度及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可引起局部静脉壁炎性反应。因此,应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同时可采用热水袋热敷(注意热水温度,防止烫伤),使血管受热管腔增大;根据药品性能可适当将液体加温(28℃左右),液体黏稠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而使滴速增快,也是降低局部刺激症状和减少血管损伤的有效方法。另外,输注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物时,不要直接以这些液体穿刺,以免操作失误导致液体渗漏到皮下,一般建议用生理盐水或者葡萄糖溶液穿刺,确保针头在血管内再更换药物。 ■液体外渗处理 穿刺局部冷敷穿刺局部宜冷敷,不宜热敷。冷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局部水肿和药物扩散,从而减轻对局部组织的损害。冷敷还能使神经末梢敏感性降低而减轻疼痛感。 药物湿敷硫酸镁和2%~4%碳酸氢钠常被用于一般药物外渗后湿敷。

老年人静脉输液血管保护方法

一、背景 现在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老年患者日渐增多,并且由于生理病理因素反复住院。而静脉输液是现今临床上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但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有其特殊性,老年患者的皮肤松弛,皮下脂肪减少,血管浅而易滑动;血管弹性降低,变脆变硬,硬化甚至钙化;管腔狭窄,多弯曲,血液粘稠度高,回血慢,凝血较快;老年患者输液频率高、时间长,血管损伤多,修复慢[1],给临床静脉穿针带来了较大的难度。通过查询资料,我们组就如何保护老年患者的静脉输液血管进行阐述。 二、血管损伤的因素 1.静脉输液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损伤:穿刺时针头大小选择不当,进针方法与角度不当或多次摸鱼,均可造成患者疼痛致使血管痉挛而加重血管的损害。血管使用不合理,如在血管的同一部位连续多次穿刺或连续多次使用同一条血管。拔针方法与按压方法不当,可因针刃与血管的摩擦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和皮下痕血。 2.静脉炎和药物外渗:老年人输液最常见的是静脉穿刺时发生血管痉挛导致鼓包、外渗。而且老年人对疼痛、肿胀感觉不敏感,一旦漏针不易发现,极易导致药物渗出到组织及皮下,轻者引起疼痛、局部肿胀,严重者可导致局部皮肤、组织坏死。 3.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及封管方法: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越长发生静脉炎的概率越高。静脉留置针封管时由于推注封管液速度过快、用力过猛,也会使血管内局部压力增高,导致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出现局部血管的炎性改变,引起外渗、局部肿胀,进而引发静脉炎[2]。 4.其他因素:如冬天气候寒冷,室温较低,液体过冷亦可使血管痉挛而产生疼痛,以及对输液有恐惧、紧张心理的患者均可因输液产生疼痛感。 三、相应的护理措施 1.穿刺前 1.1 选择合适的血管并合理利用:静脉首选挠骨茎突、尺骨茎突及第3掌骨头所形成的三角形区域,因为该处的神经分布稀疏,疼痛的敏感性较低,可减轻病人痛苦。根据不同疾病选择适当血管,高血压、冠心病患者选择手足小静脉[4];糖尿病患者选择较直、管腔稍粗的血管,但不采用下肢远端浅静脉穿刺。采用交替注射法,对每条血管在一个位置最多穿刺不超过3次。避免反复回针,保证一次穿刺成功率。 1.2 选择合适的针头:针型对导管堵塞没有影响(p>0.05)但对静脉炎的发生有一定影响,较细的针型静脉炎的发生率较低,针型与静脉炎发生率呈显著相关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导管的粗细与静脉炎发生率显著相关,使用较细的留置导管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所以在不影响输液速度的前提下应尽量选择细而短、针尖针面短而锐小号穿刺针,一般选择6号头皮针。虽然5~6号头皮针的阻力比7号头皮针的阻力大,但也能满足门诊老年患者一般输液滴速需求,5~6号头皮针较7号头皮针管径细、针梗短,对血管壁的损伤小,有利于血管壁的修复。研究表明,选择5.5号输液头皮针,既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又保护静脉,更适合于长期治疗的老年患者。

如何正确选择血管通路装置

在临床输液治疗中,如何根据患者得自身情况,治疗计划,药物性质,用药方法正确

血管通路选择原则

根据患者血管通道条件、化疗方案、化疗周期、药物类型、输注速度及持续时间,还要考虑患者得舒适度与活动,为患者选择最佳得血管通路。 1、周围血管通路 (1)短期输注非刺激性抗肿瘤药物时选择外周静脉。 (2)成人首选前臂大血管,选择粗直、光滑、无静脉瓣、有弹性得血管;对于小于12月龄婴儿可使用头皮静脉给药、 (3)避免24小时内在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4)避免挤压输液导管来确认有无回血,因为可能会造成静脉压力得显著改变而引起静脉破裂。可使用注射器抽回血,或重力得原理来检查静脉回血与输液通畅情况、 2、中心血管通路 需长期化疗得患者,或输注发疱性或刺激性药物得患者,应选择中心静脉。 3、外周静脉给予发疱剂得限制 (1)一次性输注或短期输注不超过60分钟。 (2)选择新得输注部位、 (3)给药前由2名护士共同确认回血,然后每10—15分钟监测穿刺部位。(4)给药前评估周围血管给药得利弊,必要时记录。 血管通道工具选择 在满足治疗需要得情况下,选择直径最小与长度最短得导管进行治疗、 1、静脉输液头皮钢针仅应用于单次给药或静脉采血,不能用于发疱性药物得输注、 2、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注抗肿瘤药物时,输注结束后不保留导管、 3、中长导管尖端不在中心静脉,仍属于外周静脉导管,适用于短期(7-49天)使用静脉通道得患者,不需要通过X线确定导管尖端位置、 4、PICC与PORT适用于长期输液,可输注任何性质药物,不可用于血流动力学监测。 5、CVC使用时间不超过6周,可用于任何性质药物输注与血流动力学监测。

最新静脉注射法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规范

静脉注射法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规范用无菌注射器将一定量的无菌药液注入静脉的方法,称静脉注射法。因药物可直接进入血液而达到全身,所以是作用最快的给药方法。其目的为:药物不宜采取口服、皮下或肌内注射,需迅速发生药效时;药物因浓度高、刺激性大、量多而不宜采取其他注射方法;作诊断、试验检查时,由静脉注入药物,如为肝、肾、胆囊等X线摄片;输液和输血;用于静脉营养治疗。较常出现的并发症有:药液外渗性损伤、血肿、静脉炎等。 药液外渗性损伤 【发生原因】 1.药物因素:主要与药物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及I型变态反应有关。 2.物理因素:包括环境温度,溶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液体输液量、温度、速度、时间、压力与静脉管径及舒缩状态是否相符,针头对血管的刺激,旧法拔针对血管壁的损害。 3.血管因素:主要指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营养状态。如休克时组织有效循环灌注不足,血管通透性增加,而滴入多巴胺后,静脉壁的营养血管发生痉挛,静脉壁可因缺血缺氧而通透性进一步增加致药液渗漏。 4.感染因素和静脉炎:微生物侵袭引起的静脉炎以及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静脉炎都可使血管通透性增高。由于穿刺不当,致穿破血管,而使药液漏出血管外。 5.患者躁动,针头固定不牢,致药液外渗。 6.由于患者长时间休克,组织缺血缺氧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特别是在肢端末梢循环不良部位如手背、足背、内踝处药液外渗。血管弹性差、穿刺不顺利、血管过细,或在注射过程中,药物推注过快。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注射部位出现局部肿胀、苍白、缺血缺氧、肿胀、疼痛、皮肤温度低。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不同出现不同的症状。 1.临床常用的有血管收缩药,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阿拉明等。此类药物外渗引起毛细血管平滑肌收缩,致药液不能向近心端流入,而逆流至毛细血管,从而引起毛细血管床强烈收缩。 2.高渗药液外渗,如20%甘露醇、50%葡萄糖高渗溶液进入皮下间隙后,使细胞膜内外渗透压失去平衡,细胞外渗透压高将细胞内水分吸出,使细胞严重脱水而死亡。 3.抗肿瘤药物外渗,局部疼痛、肿胀,如氨甲蝶岭可使细胞中毒而死亡,致组织坏死。 4.阳离子溶液外渗:如氯化钙、葡萄糖酸钙,外渗后对局部有强烈的刺激性,产生剧痛。 【预防及处理】 1.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认真选择有弹性的血管进行穿刺。 2.选择合适的头皮针,针头无倒钩。 3.在针头穿入血管后继续往前推进0.5cm,确保针头在血管内。妥善固定针头。避免在关节活动处穿刺。 4.注射时认真观察,加强巡视,尽早发现以采取措施,及时处理;杜绝外渗性损伤,特别是坏死性损伤的发生。 5.推注药液不宜过快。一旦发现推药阻力增加,应检查穿刺局部有无肿胀,如发生药液外渗,应中止注射,拔针后局部按压。另选血管穿刺。 6.根据渗出药液的性质,分别进行处理:①化疗药或对局部有刺激的药物,宜进行局部封闭治疗,给予冷敷或者热敷、理疗,防止皮下组织坏死及静脉炎发生。②血管收缩药外渗,可采用肾上腺素能拮抗剂酚妥拉明5mg~

护士选择血管技巧

护士选择血管技巧 3如何选血管 3.1老年人——手足背静脉输液法年老体弱及患多种慢性病患者手足静脉较细小表浅、皮下脂肪少、弹性差、血管缺少组织支持活动度较大,穿刺困难。因此,穿刺前要仔细了解血管特点或生理异常,必须注意,要使其充分暴露,看清走行摸清深浅和粗细。根据手足末梢神经对疼痛刺激较敏感特点,进针应采用快、稳、准及宁浅勿深法逐渐进针,避免因疼痛引起血管收缩而降低穿刺成功率。进针前比一下针体与血管长度以决定进针长短;穿刺时患者不用握拳,采用自然放松法,自然放松法明显优于握拳法,具有进针快、回血快、一针见血率高的优点,明显减轻进针疼痛感。静脉输液中应用自己的左手握患者的手或足,以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下端以减少血管滑动,如部位难以穿刺成功者,可选择手足背下1/2至指处的血管进行逆行穿刺[1]。 3.2小儿头皮——静脉逆行输液法通常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多采用向心端逆行静脉穿刺,但长期输液患儿因血管破坏较多,短时间不能恢复,如再用穿刺过的血管输液,因局部血容量增加,血管内压力增大,液体可通过原针眼向组织间隙渗透造成局部肿胀,有些药物如渗到皮下可导致组织坏死,给患儿带来不应有的痛苦。因小儿头皮静脉呈网状分流且无静脉瓣,逆行输液速度不会减慢。 4如何确定静脉穿刺进针的角度 静脉穿刺传统的进针角度为15°~30°,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增大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进针角度更易穿刺,且由于角度大,通过真皮层的时间减少,可减轻进针引起的疼痛或达到无痛。刘素芬[2]等也通过力学分析和实践证明以45°或接近45°角进针容易且省力,不会出现皮肤随进针方向向前推移及刺破血管下壁现象。 5如何控制滴速 输液过程中的滴速可由不同原因自行发生变化,根据临床实践发现有以下原因:(1)由于开始穿刺时针头斜面与血管壁相贴,当时滴速不快,输液中因患者体位变化使针头斜面离开血管壁,结果自行变快。(2)目前使用一次性输液器,常出现滴速调节器失控。一般根据药物理化性质和治疗要求调节滴速,输入对血管刺激较强药物应适当减慢滴速,以保持滴速即适合治疗要求又尽量减少药物刺激对血管的损害,使患者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和相对舒适感受中输液。绝大多数患者输液时希望尽快滴完,特别是临近吃饭或需大小便时其心情更迫切,此时患者常自行或请求工作人员将滴速调快,为避免发生意外,工作人员需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滴速加快会使循环血容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心肺负担加重,易导致心衰和肺水肿等结果,从而达到接受滴速的目的。 `````````````````````````````

小儿血管通道的选择-图文

小儿血管通道的选择-图文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小儿血管通道的选择-图文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小儿,血管,通道,选择,图文,,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综合文库中查看更多范文。 第三节、小儿血管通道的选择及建立 学习目标:识记:1、小儿血管通道选择的原则理解:1、小儿血管通道的选择及建立方法应用:1、在临床中,掌握小儿血管通道选择的原则,合理评估选择适宜的静脉通道2、在临床中,掌握小儿血

管通道的建立方法3、了解小儿pIcc置入方法 一、小儿血管通道选择的原则 建立有效的血管通道是临床进行相关治疗的重要方式之一,需根据患儿的特点及病情需要选择合适的血管道道。(一)目的 1、根据病情及年龄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 2、使小儿舒适地接受静脉用药。(二)小儿血管通道选择的原则1、避开动脉血管,选择静脉通道。 2、根据小儿不同年龄阶段特点选择适宜的静脉通道。 (1)3岁以下多选择头皮静脉,此阶段头皮静脉表浅清晰,易于固定,方便照顾。(2)3岁以上多选择手,足背静脉,此阶段小儿头皮皮下脂肪增厚,头发厚密,血管不清晰,而手、足背静脉变粗变长,易于穿刺和固定。 3、选择弹性好、粗直且局部光洁、无红肿硬结及瘢痕的静脉。 4、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时多采用向心端逆行静脉穿刺,四肢静脉从远端小静脉开始,手足交替。 5、避开关节等不易固定的部位。 二、小儿头皮钢针的置入 静脉输液是儿科常见的治疗方法,小儿从出生到三岁这段时期,头部皮下脂肪少,静 脉清晰表浅,呈网状分布,血液可通过侧支循环,头部皮下静脉输液是儿科常见的输液方法。(一)目的 1、应用小儿头皮针建立短期临时静脉通道。 2、利用临时静脉通

血管通道

第一部分血管通道器材应用概览 学习目的: 1.了解血管通道器材的发展历史 2.了解INS对与PICC有关的具体建议 第一章血管通道器材的发展 血管通道器材定义 血管通道器材来自于英文名称Vascular Access Devices,简称VAD,特指建立血管通道的工具。VAD从大类上分外周静脉输液器材和中心静脉输液器材。两类产品中使用的适应症不同,并根据使用的时间长短和置入部位不同具体分为如下几种亚类。 表1-1-1 血管通道器材分类 V AD的历史与发展 1912年,Dr. Bleichroder, 一名德国医生将一导管通过臂部放置在中心就静脉。他的试验没有被公开发表。 1929年,史上有记载的类似目前使用的PICC的导管被第一次应用于临床。一个名为Forssman 的德国医生对其前臂臂窝处进行麻醉后,通过一个穿刺针将一条4F的导尿管放置到他靠近心脏附近的上腔静脉中,导管末端位置最终通过X光片准确定位。他的这项试验使他赢得了第一个使用PICC的认可。 1941年,跟随Grollman之后,Cournand研制了一种放置于心脏的导管,这种导管由丝质材料制作,柔软、弹性、不透X射线,自肘前静脉放置。 1945年,Dr. Lawrence Meyers发明通过钢针于肘前静脉放置一种9-12英寸长的导管。1949年,Duffy是首个将聚乙烯(Polyethylene)广泛应用于股静脉、肘窝静脉、颈外静脉的人。

最原始的PICC主要用于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50年代,随着患者对中长期输液的要求越来越多,人们认识到将液体直接输注到上腔静脉要比通过外周静脉输注的效果好。通过外周置放导管的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1957年,Ross描述了一种通过头静脉、贵要静脉切开的方式建立中心静脉通路的技术。 1959年,Hughes和Magovern记载了临床监测中心静脉压的使用情况。而贵要静脉和肘窝处静脉被用来建立与中心静脉通路的连接。 1962年,历史上第一支硅胶导管被Steward和Sanislow研制成功。 60年代中期,Hickman 及Broviac导管开始在美国西雅图大学出现。 1964年一种用于腹膜透析的导管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被发明。 1966年,Dr Henry Tenckhoff 发明了一种方法,通过建立皮下隧道来放置一种带涤纶套袖的导管来解决细菌生长和导管感染问题。这就是隧道型CVC的雏形。 70年代,Hickman和Broviac导管被研制成功。Dudrick介绍说该种导管可用于长期输注胃肠外营养剂。 1969年, Dr Belding Scribner, 一个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医生试图通过动静脉瘘管(肾功能衰竭的病人用来进行血液透析的一种血管通路) 输注TPN。他发现患 用硅胶材质导管利用14Ga的穿刺针在肘窝处静脉留者的外周血管非常不耐受TPN这种乳液,这个发现最终导致Dr Belding Scribner决定开发研制留置型的中心静脉导管。第一支能在临床应用输注TPN的留置型CVC于1970’s早期被Dr Scribner、Dr Jack Broviac、Jim Sisley研制成功。最初的Broviac? 导管管腔虽然比较小,还是可以输注。但问题也不断出现,特别是采血时。 1972年, Dr Robert Hickman联合Jim Sisley发明了更大管腔的Hickman CVC导管,这种导管最初在Fred Hutchinson肿瘤研究中心主要为肿瘤患者采血或输注化学性药物。1975年Evermed成立后,Jim Sisley 与Dr Hickman继续研制开发出了双腔CVC,这种导管一个管腔可以输注TPN,另一个管腔可以用来采血。1984年,Evermed公司为Davol公司所收购。Davol 是美国巴德公司的一个子公司。所有巴德出品的导管全部由医用等级的硅胶制成,其柔软性和抗血液凝结的特性使其特别适合被长期放置于上腔静脉中。 这之后,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巴德公司也将该种技术成功地应用到了极致。目前,来自美国巴德公司所有的中心静脉导管全部具有阻止细菌移行和促进组织生长的涤纶套袖。 1975年,Baxter Intrasil PICC上市 使置导管初次被Hoshal记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