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峰峰各村地名由来 , 看看您的村庄上榜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码峰峰各村地名由来, 看看您的村庄上榜没

村名由来一个小小的称谓,包涵着许许多多的故事,有着悠久的历史变迁,在游历在外的人们心中,它更是家的代名词。

1与姓氏相关

『郭庄村』该村建于明代,因郭姓人居多,故名。『韩庄村』因韩氏最早迁入,以姓氏名村。『吝家庄』建村时因吝姓居多,故取名吝家庄。『豆腐沟村』相传,明代有窦姓在此居住,时称“窦府”。清道光十年(1830年)地震后,村子重建,演化为今名。『羊角铺村』村子原来杨姓居多,名叫“杨家铺”,后演化为今名。『上官庄一村』建村时有复姓“上官氏”在此定居,故名。『上官庄二村』该村原与上官庄一村为一个村,后上官庄一村迁出,改为现名。『霍庄村』跟据村中碑记载,明初洪武年间,有霍氏迁此定居,名霍家庄,后简化为霍庄。『袁洼村』地处浅丘地带,因地势较低,明代袁氏迁此后,故名。『街王庄』明代王姓迁居于此,初名王家庄。1927年改叫“街北王家庄”,1938年成立农会时,改名叫“街王庄”。『何庄』因建村时何姓居多。『曹庄村』相传建于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因曹姓居多,故名。『金村』据村中碑记载,原村中丁姓居多,叫“丁村”,明代后期,丁氏人口减少,孙氏人口增加,改为今名。『刘岗西村』

旧志载,因该村处于土岗之西,刘姓居多,故名。『李岗西村』相传,清末李姓从和村迁出于此,因在砂土岗西,故名。『董家庄村』相传明代有董姓迁居于此,故名。『姚庄村』因姓姚居多,故名。『北胡村VS南胡村』因建村时胡姓最多,故名。按方位分为南北二村。『杜庄村』旧时称西庄,后因采煤向西迁移1公里,以姓名村改为今名。『李庄村』相传村民多从武安、涉县迁来,以姓名村。『马家庄村』相传马姓明代迁居于此,故名。『义张庄村』相传明代张氏迁于此定居,原名张庄,后为区别于他处张庄,以在义井附近,冠以“义”字。『薛村』剧明代韩永淳《重修鼓山水浴寺记》载:“去县(武安县)一舍(60华里)余,为薛村,有韩西泉凤台氏兄弟者。”薛村应是薛姓最早居住,以姓名村,有韩、张两大姓氏,其韩氏于明洪武年间从山西大同府山阴县驿丞西泉村迁来。『庄里村』相传村中苏、赵两姓各想以姓名村,协商不妥,遂一直称庄里。『南旺村』相传汪姓居多,居于武安南部,故名。『佐城村』相传村名原为曹庄,以姓名成村。明成化年间,村南有一城隍庙,庙前有石马村民以为会“马啃槽(曹)”不祥,遂将村子向东南移动,改名“躲城”,后演化为今名。『张庄村』相传明代张姓最早迁居于此,故名。

『南羊儿庄VS北羊儿庄』相传杨氏最早迁居于此,故名。『李家山村』清乾隆年间。有李姓从武安大水迁居于此定居,

散居于核桃沟、东岭等处,1943年合并为一个村,取名李家山,1980年椿树岭居民从山上迁下,合并该村,村名不变。『刘起沟村』清代有刘姓迁此定居,因村在沟旁,故名。『孙庄村』该村原名辛庄,清代孙氏迁此,渐成名门望族,遂名孙庄。『苏一村VS苏二村』建村于清代,因苏姓最早定居于此,故名。『吝家沟村』建村于明代,因吝姓最多,以姓名村。『崔庄村』据村中碑记载,建于唐,因崔姓人口最多,以姓名村。『王庄』清代王氏自磁县索井迁此定居,遂以姓名村。『姚洼一村、二村、三村、四村』因建村时姚姓居多,地处洼地,故名。『北侯村VS南侯村』据《大周故郭君墓志铭并序》载,唐天授元年(690)已经有侯村,以姓名村。以方位分为南北二村。『大潘村VS西潘村』相传建于宋,因建村时潘姓最多,故以姓名村。

2与自然环境有关

『东清流村VS 西清流村』原村位于磁县观台镇漳河南岸,边临古“伯阳城”,因城南河水清澈常流,故名清流,按方位分为东、西清流。『东泉头村泉头村新泉头村』因村西曾有泉水涌出,明代叫“圣泉村”,后改为今名。按方位分为东西两村。『黑龙洞村』因村西有著名的“黑龙洞”景观而得名。『河泉村』因位于镇南河沟旁,原名叫“南河沟”。1945年8月解放后改名为河泉村。『沙果园村』相传村建于清雍正年间,因该地多沙,又有果树,故名。『羊渠河村』

旧时村东有泉水,遇秋水即冒出,河渠弯曲如羊肠,故名。『街儿庄村』据村中碑记中载,明代万历年间,因山洪暴涨,将村冲毁,仅剩一角,似耳状,故重建后的村名叫“街耳庄”,后演化为现名。『滏岭庄』始建于清末,村民多由武安西部迁来,原隶属于街儿庄,后划出,聚居于山下,因在滏岭山下,故名。『后连庄』建于清末,因与和村相连,故名。『大沟港村』据村中碑记,建于明代,因村南村北有大沟,处于两沟之岗处,原名“大沟岗”,后演化为今名。『上拔剑村vs 下拔剑村』原村东鼓山上有两股涧水,旧志称之为“八字涧”,村名也由“八涧”演化而来。按方位分为上下两村。『山底村』相传建于唐代,同时地处山根得名“山底”。『岗头村』建于明代,因地处沙岗之头,故名。『三河底村』由于村子建在滏源河与西湾河、炉沟河交汇处,故名『上脑子村VS 下脑子村』因村原有一陡坡,人称“孬子坡”,后以此叫脑子村,按方位分为上下。『九龙蛟村』地处九山山上,因村南有一山名叫九龙蛟,故名。『牛儿庄村』据村中碑记载,建于明代,因村西原有一丘叫“牛儿锤”,故得名。『小河沟村』据村中菩萨堂记,建于清初,原名小窑,因村东有一小河,后更名为小河沟。『老鸦峪村』旧时因村东有一山,树木多有乌鸦栖息,人称老鸦峪,后以之名村,按方位分东西二村。『柳条村』建于明代,因包姓最早居于此,原名叫包家沟,后迁居于柳条山附近,改为今名。『仁义村』先民是

清末从武安天井村迁来,原居山上,后迁山下时,因村旁岩石呈黑色,村名叫“黑石沟”,以后嫌此名不雅,取仁义忠厚之意,改为今名。『南山村』原为黑龙洞村所辖,俗称小黑龙洞。『北涧沟东村VS北涧沟西村』建村于明代中期,先民来自于磁县梧桐庄,因村南有涧水长流,故名。『新坡村』宋代建村,因东南为高岗,地处山坡,故名为半坡村,1958年邯郸环形铁路在村东建站,为与另一个半坡站相区别,取名“新坡站”,村子也随之改为新坡村。『彦亭村』相传,村名原叫“雁停”,取南迁大雁常在此处停留之意,后演化为今名。『南岗村』因村子处于高岗附近,故名。『乐意庄村』先民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02)迁居于此,因土地贫瘠,取名“破落庄”,后反其意取今名。

3与人文环境有关

『磨屋村』建于宋,因村中原有磨坊,故名。『临水村』以临滏水而得名,早在三国魏黄初三年(222),在此设临水县,唐代设昭义县,宋太平兴国元年(976)改为昭德县,宋熙宁六年(1073)降为昭徳镇。故城今不存。有宋代磁州窑遗址。『石桥村』旧时村中有一座横跨滏河的石桥,故名。『辛寺庄村』村西原有一寺,被水冲毁后,村民捐资重建,取名“新寺”,后在此建村,取名之为新寺庄,再后来演化为辛寺庄。『柏泗村』相传建于明代,村北原有一“白寺”,村名叫“白寺村”,民国时演化为今名。『大社村』据旧志载,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