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服装设计三要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服装设计三要素
阚荣成
服装设计同其它造型艺术一样,是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产物,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它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绘画、雕塑、建筑、音乐等艺术在某种程度上都有一种内在的多种关系。

历来帝王在推行改制时,首先是从改制服装开始的。

春秋战国的赵武灵王为了抵御北方匈奴的侵犯,便于作战,于19年推行“胡服骑射”,改长袍长裤为短装短裤,为此取得了“辟地千里”的胜利。

孙中山为了顺应革命,把单层立领,三个暗袋的日本学生制服改为双层八字领,四个明袋的中山服,寓意革命,以至发展为“毛式制服”,直到八十年代,经久不衰。

在日常生活,服装与人有着直接的密切关系。

人类与动物有很多不同之处,其中人要穿衣服而动物不穿衣服是最大的不同点。

人每天从早到晚都离不开穿着打扮,用心周到的着装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职业、性格、爱好和文化修养。

在这些方面服装都能恰如其分地充分表现出来。

所以说“从服装中穿出文化,从衣着上看出修养”,不无道理。

服装在衣着上还有一个给别人看的问题,古人对穿衣的合身度,衣仪风尚非常讲究,在“弟子规”中就强调“冠必正,纽必结”、“衣贵洁,不贵华”和“袜与履,俱紧切”。

在着装上下意识让别人对自己有一个洗炼、精明、美好的印象,在某种意义上,穿着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别人看。

特别是年轻女性“穿为知已悦”,更为实出。

穿着得体,衣仪讲究也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一个基点。

俗话说:“不看丈夫妻,单看丈夫衣”,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服装设计也是一门造型艺术,它不是一般的形式和内容的组合,而是在艺术构思支配之下,依照美的规律,运用造型法则,在色、形、质三要素的基本构成上来一番高度的艺术与技术再创造,创造出高于一般事物的,可视的,具有实体性视觉艺术形象。

研究和掌握这些规律和法则,对提高设计者的设计水平和艺术修养极为重要。

现就造型基本法则和色、形、质三要素基本构成以及服装设计若干问题,用美学观点,绘画理念,结合本人技术实践,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以供服装设计者相互交流和参考。

一、设计基础
设计一词适用于所有的生活领域之中,改造了人们的生活,更舒适更美观,而成为时代进步的动力。

服装设计也是生活领域中的一门重要艺术,其意义是要人把衣服装饰在身上之后成立的。

就是
说要能适合穿衣人的条件和目的,而叫做服装设计工作,或叫做服装之计划。

说到设计,人们总是把重点放在服装的缝制技术上面。

但在现代社会的今天,在于比衣服本身更要重视人,就是必须把重点放在穿用衣服的人的身上,要使人更加舒适,更加美观的穿用衣服。

因此,对设计本质没有正确的认识,一无所知,只是单纯的会画效果图,脱离其设计本质,只能是纸上谈兵。

因为效果图只是一种绘画形式,只能起一种“导演说戏”的作用。

要想有优秀的设计,必须掌握设计基顾知识,也就是设计前如何构思,设计中运用什么手法,设计后达到什么效果。

在这个基础上发挥个人创造,取其最佳设计方案。

1、什么是设计
用记号来表现计划,或是用符号来表现计划就是设计,意匠就是设计,绘画艺术中意匠的手段就是设计。

美化服装是人们的欲望,就象美化住宅,家俱,日用品一样,改造了人们的生活,供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美观,这就是服装设计的动力。

所谓设计,就是针对目的,事先在头脑中想象计划,就机能性提出设想方案,为达到既定目的而设想的计划,用记号或符号来表示。

手绘服装效果图就是一种符号,但它不是一般的符号,而是在制造服装之前,经过构思,在头脑中描绘出计划或蓝图,绘制出想要制作的物体和实现目的物的一种行为。

它包括从选择材料到制作全过程,作品完成之前和穿用之前,而表达的设计意图,直到心象的物品实体性的实现,才能成为设计。

也就是说,人首先有一个制造物体的要求,根据物体的要求,产生物体的形象,再选择材料和研究制作方法,最后变成物体使用。

如下表示:要求——计划——制作——使用
人制造物体的行为与动物制造物体不一样。

人制造最粗造的屋要比蜜蜂筑的小巧玲珑的六角形巢高明的多。

动物出于本能和生理上的需要。

人除了生理上需要外,还要追求舒适和美观,既心理上的满足。

所以马克思说:“人总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制造活动的”。

八十年代初,笔者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服装设计系进修,巧遇日本著名服装设计师小岛千枝讲《立体裁剪》。

针对服装设计,她讲了一个道理:“当你为某一位小姐或女士设计一套服装,这位小姐或女士穿上你设计的服装走在大街上,人们说,这套服装好漂亮,那说明你设计失败了。

如果人们说这位小姐或女士好漂亮,这说明你的设计成功了”。

在这里她强调了人是第一位的,服装是为衬托人这个主体更加漂亮,不能“喧宾夺主”这就是服装设计的本质。

衣服,首先它是物品,既然是物品,就必然有形状。

要构成形状,就必须有衣料,而其衣料就必然有色彩,这就是色、形、质(衣料)三要素基本构成。

当色、形、质三要素经过设计和制作成为浑然一体时,方能成为漂亮的服装。

虽然组合了三要素而成的衣服,但只有衣服是没有意义的。

衣服是必须有人穿用,才能活起来,而成为服装的。

尤其是平淡无奇的衣服,只要巧妙得体的穿用,也能成为极其漂亮的服装。

因此说服装设计,并不是只包含色、形、质三要素之三次元之造型,而是要加上身体、心灵、穿法以及动作等多次元的设计,是与人一体共存的。

好的设计能为人增色,能体现人本身的天姿美。

特别是女性,用服装来衬托女性的天性美,是服装设计的宗旨。

2、用与美的意识
在人类活动早期的木器,石器,铁器时代就有设计,直不过是设计靠技术高明的匠人来完成。

社会发展分工,技术高明的人就成为匠人。

如是泥匠、石匠、铁匠和裁缝就成为职业人。

匠人可以根据使用者提出的要求,制造物体,与使用者有机地联系,最后成为使用物体。

这个时代,设计意识和美观意识还不明了,被称为设计师的人还没出现,就只有“匠人”这一词。

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具,因其用途不同而各具外形,在理论上称这些东西为造型体。

为了使我们的生活过得方便、舒适,就要有房子住,有衣服穿,有被子盖,吃饭要有餐具。

如果没有这些造型体,就不可能构成完美的人类生活。

人类是这样,动物也是如此。

鸟为了生存要筑巢,可是巢这种造型体,多少年来没有改变,即便是蜜蜂筑的精巧玲珑的六角形洞穴,从古至今,仍然没有变化。

因为不论是鸟还是蜜蜂,它们巢的造型都不受意识支配,完全出于求生本能,始终如一,显示不出时代的变化。

鸟只有本能而没有美的意识。

但是人类能在生活本能的基础上有追求美的意识,爱美是人的本能之一。

单从穿着方面,先是护身防寒,现在则要求有美的形状,漂亮的颜色,风味的质感,既合身又美观。

人在满足穿用以外,还要追求心理上的满足。

由此可见,人先有穿的意识,才能产生设计意识,随着设计意识形成,促成美的效果。

如工艺品着重于美学艺术的观赏价值超过实用价值;服装首先注重穿用性,其次才是美观。

如职业服注重实用,晚礼服侧重美观。

所以说,服装设计是用和美融为一体的工作。

美的意识促进设计的需要,用与美,二者缺一不可。

3、美的本质
在服装设计上,首先有一个问题要搞清楚,就是无论多么细小的技术问题,必须将设计本质联系起来去考虑。

因为设计即不是纯理论性的工作,也不是纯技术的工作,不论侧重那一方面都容易脱离本质。

在实际设计中,最先遇到的就是美的本质。

罗丹说:“在雕刻某些人物时,为追求与真人相似,只分解表面寻求比例并非难事,单从表面去模仿,作为美来说没有多大价值。

不要忘记艺术的高深性在于奖表面分解后,那锤在芯子上的三
角锥和内在精神直接联系着。

”罗丹所说的是外表和内在的精神要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内在的东西是无形的,但又是不可忽视的。

比起表面的价值来,内在的精神价值更可贵。

外在的东西是能直接看到或感觉到的。

这是物质要素,内在的则是精神要素。

服装的色、形、质是属于物质要素,用眼可以直接分辨出好坏。

穿衣服的人就是靠这些外在的,物质性的东西显示优越感。

“你的面料是上海的,我的面料是北京的”。

这种说法的本身,是通过物质性的对比显示优和劣。

如此相反,个性是从内在性中流露出来的。

但内在性和外在性都不能单独构成个性。

能使物质显示潜在本质的属于精神要素。

“人不可貌相”,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美”是什么?这个问题从正面研究,难以说清。

美的本质有史以来就是不容易理解的问题,不同时代,不同人种,对于美各有见解,至今也不明确其本质是什么。

简单地说,从三个方面可以分析探讨美的本质:
(1)、美无标准
油画美,国画同样也美。

山野的花和花园的都是美的,只是各有不同的特点。

把瓜子脸形定为美的形象,圆脸形也不能说不美,各有特点,是不可比的。

“大观圆”里的姑娘个个都标致,但美的不一样,各有各的相貌,各有各的风韵。

“情人眼里出西施”,只是文化素养,性格爱好不同而已。

傅抱石的山水画给人以气势美,李可染的山水画给人以气壮美,只是美的意境不一样。

由此可见,美的标准是无法定型的,美不是一个单纯,简单的论断可以确定的。

服装的流行美,也无定形,经常变化。

长裙是美,迷你短裙同样美;西服给人以高雅美,中山服给人以庄重美。

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对美的追求也不同。

西方女性开放,以露上为美,大胆的坦胸露背的晚礼服给人以华丽性感美;中国女性含蓄,以露下为美。

传统的长旗袍,紧颈裹胸,但下摆开衩高至大腿的根部,露出雪白如玉的双腿,向人们展示出一种丰胸细腰,含蓄隽求的东方女性曲线魅力。

流行的服装也不是美的标准,适合你穿的式样,对于她也许不合适,这里有一个文化气质的差别。

美没有一定标准规律,身材好,有良好体态的人固然美,个子稍矮的人也很漂亮。

有的人圆脸也很可爱,有的人的脸虽然像舞台上化妆的脸谱一样,却平淡无味。

这说明在不易区分美的标准方面,是存在趣味性和复杂性的。

服装的流行也没有一定规律。

不论你是追求时尚,还是表现自我,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尚。

20年代,中西文化法交融,传统与时尚并存。

西方晚礼服使中国传统旗袍雍容贵,大放异彩;男子中山服,西装,长布衫三分天下。

60年代,女性“不爱红装爱武装”,女式军装、春装、学生装盛行;男子则是中山服、军干服、工人装,体现了那个特殊时代的风貌。

关于美的本质,诗人沈宗骞说得好:“夫华者,美之外观者也,质者,美之内藏者也。

然则华之外观者,博浮誉于一时,质之中藏者得赏音于千古。

”《芥舟学画编》;这里的“质”是指一种精神气质,是对宇宙的观照和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

综上所述,解决美的本质问题,首先要知道美没有标准。

(注:<美无标准>用晚礼服和旗袍配图说明)
(2)、美要共认
艺术大师罗丹说:“对于艺术家,自然中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美要共认,就是大多数人所持见解相同,大家都认为美的东西才是真正美。

只有美的事物和美的作品才能吸引人,感染人,鼓舞人,才具有生命力。

爱美是人类的本性,人们通过观赏艺术作品,作出比较,使人感觉到作品里面包含着有对化,均衡协调等美的要素而产生好感,快感和美感,催人奋进,激发人们向往生活,热爱穿着打扮。

比如某位画一幅画,自认为很美,但大家谁也没有感到美,这是自认为美。

因为不是大家肯定的,所以不能说美。

个性与个性美是有区别的,过分强调个性,忽视共认,就会自以为美,就会自然地把自己排除在“美”的之外。

傅抱石山水一生的创造,表现了他本身刚直不阿和斗洒作画的个性,他从不迁就于人。

但是他的散锋“抱石皴”和由“抱石皴”构成的那种天风海雨逼人之势,磅礴大气的山水画仍然被人们所共认,所肯定。

这说明傅抱石“抱石皴”山水画的气势美不是独家自有的,而是大家供认的。

(注:举傅抱石,李可染山水画为例说明。

)
(3)、美要可视和不可视
词家写词,贵在清空,不在质实。

画家作画,以力用笔,易质实;以意用笔,多清空。

用力用意,只可神游意会,不可驻思而得。

可视是直接用眼看得见或感触到的东西,或者说是表面,外在的东西。

不可视是不可见的,是无形的,内在的领域。

看得见是物质性的,看不见是精神性的。

美的事物必然要从这两方面表现其姿态和风貌。

我们看荷花,通过颜色和形状能感觉到美,但这是一般的外表观察。

如能看到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妖”,花香的蕴藏,花的精髓,则涉及到了荷花清纯高洁的内在之美。

如梅的傲骨,竹的高节,正在如此。

“岂可忽视一枝花,其中蕴藏百花香”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看一个人,只注重外在的服装美,或是以貌取人是虚荣,是不完全的,要同时注重内心美才是全面的。

俗话说:“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内心”。

真正的美是相辅相成,表里如一。

人们常说,
整洁的衣服是一个人最好的介绍。

这是指一个人内在心灵的爱好,性格和气质里通过服装的式样,颜色及穿着方式体现出来的。

古人在“弟子规”中说:“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衣贵洁,不贵华”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内在美是表达心灵的,虽然用眼不能直接看到,但别人能从你的穿着感觉到,所以不能轻视。

因此,服装既体现为浅层次的“形式美”,又包含于深层次的“本质美”。

服装的流行美是外在和内在的两个方面共同表现的产物。

说到流行美,人们常常只是从颜色和式样等方面来看,实质上却表现着那个时代的思想和精神,这是第一性的。

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国家经济困难,实行三票制,即粮票,油票,布票。

其中布票每人只发1.6尺,62年才发3.2尺。

因此,外国人笑我们中国人“两个人穿一条裤子”。

因此,服装行业很不景气。

60年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在我国历史上人们生活的正常秩序受到冲击,连服装的色彩也受到限制,全国上下“黑,兰,灰”。

但是人们仍然没有放弃对色彩美的追求,从总体来看,这种色彩的倾向也反映着时代的特征。

外国记者们就很注意观察我国人民的服装颜色和穿着上的变化,认为色彩总的趋向明朗,鲜艳,丰富多彩。

并且把这种现象联系到我国政治上稳定,经济和文化事业上的繁荣,从而体现人民生活上的提高。

在80年代初,在上海举办1984—1985流行色丝绸时装的表演,日本记者就以“三中全会以后,从人民衣着看中国面貌的改变”为题,向日本转播了电视录像,这就反映了服装色彩的流行美与政治的关系。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新旧代谢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亘古不变。

综上所述,美的标准非常复杂,是难以捕捉的东西。

“喜新厌旧”是人的本性,但新的必须是美的,而美不一定都是新的。

反朴归真,越古越时尚,越旧愈新潮。

在古老的文化艺术中还具有民族传统之美。

如西南少数民族的服饰元素就值得现代服装设计的借鉴。

倒如图案的夸张使用,配饰的强调;缠裹纠结的方式与现代款式造型相结合;黑,白,红三色的强烈对比;面料的粗扩与工艺精致相对比的节奏之美等等,处处体现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中单纯对比的精神和强烈的时代感。

(注:<美要可视和不可视>的配图用民族服饰设计说明)
4、设计与艺术
用的意识是科学的意识,美的意识是艺术的意识,设计是用的意识与美的意识的结合。

设计和艺术又是有区别的。

艺术产生于美的意识,从开始到结果,仅以美感为主,觉得用的在美中是多余的。

因此,艺术仅是追求美的意识。

但在设计中不能只考虑艺术的单纯美,重要的是应用美,因为美并不能单纯地,自由地不通过
任何形式表现出来。

艺术是把心中美的意识不加任何束缚地表现出来,如山水画家作画时把燃烧在自己心中的创作激情尽情的发挥到宣纸上,树可以更红,山可以更黑,只以自己构思的山水意境出发,去思考并加以表现,至于究竟有什么作用,画家认为这是没有必要考虑的。

但是在服装设计中,这种单纯追求美的态度是不允许的,即便美的意识很浓,也不能不受到以穿用为目的地限制,也就是说“美”不通过“用”是无法表现出来的。

例如,在室内装饰一件艺术品,给人以美的享受。

但真正的生活是在把艺术品挂到墙上以前,必须把室内的东西整理好,待窗明几净以后。

虽然窗帘、桌椅这些生活用具不是艺术品,但如果没有它们,生活就不圆满。

当然生活用具不美观,室内色彩与艺术品不协调,生活的感受也不能说是愉快的。

在我们一生的生活里,是受益于艺术品的时候多,还是受益于设计品的时候多?这个问题应该仔细思考。

因为只强调美观而忽视实用,生活就不能进行下去。

设计是在使用的基础上表现美的一项工作,在使用的目的上,美观要受到特定限制,这就是艺术和设计的区别。

只有对此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对服装设计的概念有正确的理解。

所以说,服装设计者必须具备科学家的态度和艺术家的思想。

5、设计与技术
设计的根本是设想,是精神境界的东西。

但完成设计之后必须求助于技术。

因此,技术的高明与否,对完成设计作品成型又是一个关键。

社会的发展,手艺精巧的成为“九老十八匠”,如石匠,铁匠和裁缝匠。

意匠,在中国传统绘画观念上,一般只重文人画而鄙视工匠画。

但在古代,就有“出于大匠之门”和“匠心独运”之说。

意匠,“匠心”都是指最微妙超绝的设计。

大概古人所谓的“匠”,必是精巧的技术。

因为技术用得极精细巧妙,所以称为“大匠”,因为巧,所以就有“巧夺天工”的赞美之词。

古代无论绘画,建筑,服饰都必有最有学问的人来领导。

因为他有学问,又有特殊的聪明智慧,加以精密的思索,才创造出精妙的艺术和技术。

服装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会画时装效果图只是一个基础因素,不是决定因素。

用时装画的语言表达服装的形态效果是一种基本方式,而设计者还需要有动手能力的真功夫,还要用材料,工艺和技术来体现自己的设计理念。

服装设计的要领在于“得心应手”。

要“得自于心”,就是培养自己艺术的眼力和感悟力。

服装,特别是T字型台上的时装表演是视觉艺术,设计者的创作和观赏者的欣赏,都是以“看”为途经的,艺术感染力也从中产生。

设计者的看,不光是用眼去看,更要用“心”去看,去读,去领悟,只有
这样才能“得心”,而进入艺术构思和进入艺术的堂奥。

巴尔蒂斯对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有很深的见解,他提出要创造出一种可以传递事物之神,并表达我所看到的现实之美的绘画,主张将自己化入自然,与自然中的生灵和事物合为一体,从而表达画家的“内心视象”。

这实际上是中国“天人合一”,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等哲学思想的体现。

在服装界有一句行话,叫“捞花样”。

国际上女礼服属于高级服装,一般用绸,罗,缎,绉,绒等丝质较好的材料设计制作。

所以在我国服装行业中,缝制“软活”指的是专门缝制礼服的制作。

由于女礼服的材料高贵,式样多变,有时前后左右大身造型还不一致,这就需要使用立体裁剪法,在裁剪与缝制技术上均属于高难工艺技术,故在服装行业中俗称在衣架上“捞花样”。

要“应于手”,就必须熟纯自己的设计功力和手艺。

业精于勤,熟能生巧,这是千古不变的手艺之道。

艺术首先是一种匠人的手艺,艺术是从手艺中出发而提高形成的。

这是一种极为科学的态度。

作为一个设计者,或者是画家,应该老老实实地学艺,长功力。

正如梵高所言:“我把习作看成是种子,播种越多,越可望丰收。


人类进化过程,经过漫长年月,制造物变成复杂的美,如我国古代建筑就比较复杂。

这个时代没有设计师,只有技术精巧的匠人。

从制造到完成都有一整套完整的格式,越完整就越不能打破这个样式格局。

服装上也有这个问题,传统的服饰受传统观念影响,受格式左右,没有选择余地。

女式大襟便装,从汉代至今,开襟在右,不能在左。

一是传统的男尊女卑,男左女右的观念影响,二是在穿用上给小孩喂奶方便。

古代男子是“上衣下裳”,裳是指裙子。

直到北宋,为了抵抗匈奴侵犯中原,才改“上衣下裳”为“上衣下裤”,为的是骑马射击作战方便,这就是历史上“胡服骑射”成语的来历。

设计者与画家不同,画家只是用笔墨和颜料直接去创作就行了;而设计者却要把设计效果图交给操作人去完成。

服装对技术要求很严格,对设计者来说,精通技术很重要。

只有设计与技术相结合,设计的东西才合理,才不会出差错,才有生命力。

这里举二个例子:
一是笔者在上海一品牌服饰设计中心做制板工作,该中心年轻设计师画的素描效果图非常漂亮,但是一接触制板实际,什么是交门,门襟,里襟,止口,钮距等专业术语都不懂,至于用多大的钮扣,多长的拉链全部由制板师来处理。

二是巧遇一位来自英国60多岁的西服制板专家,在该公司担任技术总监。

他那严谨的态度,高超的技术值得国人学习。

从设计到西服成型的整个制作过程中,不允许有任何一项与效果对立的因素存在丝毫的差错。

每一个细节都必须服从整体美。

在与他的交流中,他讲了一个观点:中国的西装为什么长期以来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造型不好是一个重要原因。

他说,中国的西装造型由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