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沿海平原的成陆过程和主要海塘、塘河的形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飞云江北岸 , 即今瑞安岑岐山 、蛎塘岭以东 和瑞安 、瓯海交界的帆游山一带 , 南朝宋时也属 于帆海的范围 , 帆海成陆以后北岸的岸线退到大 罗山西南以及岑岐山一线以东的山麓平原 (上 揭) 。到了唐末五代 , 位于今天温瑞塘河瑞安市 域的 凤 士 、韩 田 、周 田 、九 里 等 村 都 已 经 建 村 ⑥, 表明岸线已退到这一线以东 。南宋乾道年 间 , 岸线推进到唐末五代岸线以东的前池 、鲍 田 、场桥一带 , 这些地方都已建立村落 , 场桥还
林盐场 , 南宋前期兴建海塘的黄华 , 都已靠近或 的航行 。
位于今天的海岸线 , 表明今天瓯江北岸海岸线的 大部分已经形成 ②。将上述村落和嘉靖《浙江通
二 飞云江河口平原的成陆过程
志》卷 12 所载的乐清湾和瓯江口的村落情况相 对照 , 可以看出宋代到明代嘉靖年间海岸线几乎 没有变化 。不过 , 有资料表明自清雍正年间开始 局部海岸线有涨有坍 。雍正四年 ( 1726 年) 乐 清湾西岸长林盐场的滩涂开始淤涨 , 在此后的 68 年间涨了 2754 亩 ③。此后 , 淤涨停止 , 光绪 年间盐场所在地团叶一带甚至还有坍塌 ④。民国 以后开始较多淤涨 , 上世纪四十年代从乐清蒲岐 以南 , 经百袋 、沙头 、岐头各陡门 , 直到瓯江 口 , 均为 滩涂 , 至 今已 堆积 为 2 、3 公里 宽 的
·5 ·
一 瓯江河口平原的成陆过程
随着全球性海面的不断下降 , 岸线后退 , 约 在三四千年前温州许多浅海区逐渐成陆 。乐清白 象馒头山 、温州杨府山 、瓯海南白象 、平阳钱仓 镇北凤山 、苍南鲸头等地都发现过南朝之前的文 物与考古遗址 , 表明当时已有人类定居在这些 地方 ①。
瓯江南岸南朝宋 (420 - 479 年) 时在今吹 台山以东的平原上 , 仍然残留着一片海潮进退的 浅海水域 。南朝宋初的永嘉郡太守谢灵运 , 在其 《游赤石进帆海诗》中 , 有 “扬帆采石华 , 挂席 拾海月”② 的诗句 , “石华”和 “海月”分别指 生长在中低潮间带的石花菜和窗贝 , 可见帆海当 时是浅海 ③。然而 , 南朝宋人郑缉之所撰的温州 古方志《永嘉郡记》却载 : “帆游山 , 地尝为海 , 多过舟 , 故山以帆名 。”④ 显然当时此地已经成 陆 。按谢灵运于南朝宋初公元 423 年前任永嘉郡 太守 , 所记 “扬帆采石华 , 挂席拾海月”当为亲 身所见 , 郑缉之也是南朝宋人 , 但确切生平不 详 , 有理由估计郑缉之是南朝宋末人 , 而帆海成 陆应在南朝宋中后期 。
第 22 卷第 2 辑 2007 年 4 月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 hy
Vol. 22 ,No . 2 Apr. ,2007
温州沿海平原的成陆过程 和主要海塘 、塘河的形成
吴松弟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 上海 , 200433)
南宋乾道年间 (1165 - 1173 年) , 瓯江南岸 的岸线已到达今龙湾区的永中镇 、普门以东 , 此 时两地均已建村 ⑨。到了明代嘉靖年间 (1522 1566 年) , 在南起一都长沙 、北至沙村之间兴建 了长达 4619 丈的海塘沙城 , 并在海塘内侧建宁 村所 、沙村 、长沙 、七甲 、九甲等寨堠 , 以防备 倭寇的登陆 λυ , 此条岸线比南宋乾道岸线整整外 推了二三公里 。清朝雍正 (1723 - 1735 年) 以堆积而成的 岛屿 , 最大的是面积 25 平方公里的灵昆岛 。灵 昆岛原来是江中两个名叫单昆 、双昆的孤山 , 单 昆在东北 , 双昆在西南 。明代隆庆年间 (1567 1572 年) 在二山面向海洋的东侧已淤积成二片 滩涂 , 百姓在此垦田数千亩 ⑤。到了清光绪年
④郑辑之撰 , 孙诒让校集 : 《永嘉郡记》, 瑞安太平 石街广明社民国元年石印本 , 第 1 页 。
⑤海洋地质研究所 :《温州地区海岸带试点科学技术 报告》, 1966 年 。
⑥光绪《永嘉县志》卷 36 。 ⑦逯钦立辑校 :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宋诗卷 2 , (北京) 中华书局 , 1983 年 。据顾祖禹 : 《读史方舆纪 要》卷 94 , 郡东山即今市区的华盖山 。 ⑧《全唐诗》卷 479 , 张为元和时人 。 ⑨分别据 乾 隆 《永 嘉 县 志》卷 14 、嘉 靖 《温 州 府 志》卷 5 。 λυ 乾隆《温州府志》卷 8 。 λϖ 光绪《永嘉县志》卷 2 、卷首 。 λω曹沛奎 、董永发 :《浙南淤泥质海岸冲淤变化和泥 沙运动》,《地理研究》, 1984 年第 3 期 。 λξ曾昭旋 :《中国地貌》,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 社 , 1981 年 , 第 85 页 。 λψ逯钦立辑校 :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宋诗卷 2 , (北京) 中华书局 , 1983 年 。 λζ《全唐诗》卷 479 。
[ 提 要 ] 本文依据丰富的历史文献和今人的调查资料 , 详细考证浙江温州的瓯江 、飞云江 、敖江等三条河流的 河口平原的成陆过程 , 并对当地古海塘的兴修及其演变为后世的塘河的历史渊源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此基础上 , 总结 了温州河口平原成陆的特点 , 提出塘河从海塘演变而来的观点 , 并认为整个东南沿海丘陵类似塘河这样的河流均可能 由海塘演变而来 。
入清以来飞云江北岸平原的成陆速度大大加 快 , 入海口东推 , 大批海域成陆并获开发 。康熙 甲申年 (1704 年) 东山东南 4 公里左右的肖宅 已有人居住 , 光绪时离肖宅东南 3 公里左右的八 十亩已建村 。肖宅以东 、汀田以南 , 离温瑞塘河 5 - 6 公里的牛塘也已建村 ④。据光绪《浙江全省 舆图并水陆道里记》“瑞安县图”测算 , 岸线大 约在龟山陡门以南 4 公里 , 鲍田以南 5 公里 , 东 山以南 71 5 公里 。此后平原仍以较快的速度淤 涨 , 1978 年的海塘已在清光绪海塘以外近 1 公 里 (梅头盐场方向) 处 ⑤, 而在此海塘以外又堆 积了宽达 5 、6 公里的滩涂 。
到了相当于唐朝中后期的公元 8 世纪前后 , 瓯江南岸的海岸线已经退到今龙湾的永中 ———刘 宅以东 , 两 地 之 间 形 成 一 道 长 6 公 里 的 老 沙 堤 ⑤。在稍离此线以西的郑宅已兴建天柱寺 ⑥。 南朝宋时谢灵运登上今市区的华盖山时 , 赋有 《郡东山望溟海诗》, 可见当时海域离城不远 ⑦。 而唐元和 (806 - 820 年) 前后张又新赋《华盖 山》诗 , 只说 “见尽江城数百家”, 不再像谢灵 运那样提到 “望溟海”。⑧ 可见瓯江以南的海岸 线至唐中后期已大致退到大罗山以东 , 大罗山东 北面的平原已经形成 。
图 1 瓯江河口平原的成陆过程
立寺院 , 表 明 湖 的 主 体 部 分 已 经 成 陆 并 得 到 开发 ①。
间 , 两个沙洲已经连成一片 , 此后沙洲向东扩 张 , 到 1949 年以前其面积比以前又增加一倍 ,
北宋后期建村的曹田 、莲池头和新建立的长 而且岛南侧还不断有沙洲涌出 , 以至影响了轮船
①据乾隆《温州府志》卷 25 、民国《平阳县志》卷 55《金石志一》, 以及温州市地名委员会 、瓯海县地名 委员会编 :《瓯海县地名概况》, 第 233 页 。
②[ 梁 ] 萧统编 , [唐 ] 李善注 :《文选》卷 22《诗 · 游览》, (北京) 中华书局 , 1977 年 。
③据嘉靖 《瑞 安 县 志》卷 1 引 南 宋 曹 叔 远 《永 嘉 谱》, 今瑞安市岑岐山 、蛎塘岭和瑞安市 、瓯海区交界 的帆游山 , 旧泛称帆海 。
[ 关键词 ] 温州 沿海平原 成陆过程 海塘 塘河 [ 中图分类号 ] K9281 19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125205 (2007) 0220005209 [ 收稿日期 ] 2006208228 [作者简介 ] 吴松弟 (1954 - ) , 男 , 浙江温州人 ,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博士生导师 , 主要研究中国 历史经济地理和经济史 。
①光绪《乐清县志》卷 14 。 ②永乐《乐清县志》卷 4 ; 光绪《乐清县志》卷 3 。 ③周庆云 : 《盐法通志》卷 28 , 民国三年文明书局 本。 ④光绪《乐清县志》卷 2 。 ⑤乾隆《永嘉县志》卷 2 。 ⑥民国《瑞安县志稿》“氏族门”。
·7 ·
是双穗盐场场署的所在地 ①。当时 , 在鲍田 、场 桥之间的石岗陡门之外 , 仍有一个小海湾 , 乾道 时在此重修陡门 , 人们沿着海岸线测量海湾的长 度 ②。在前池以南 , 由于滩涂堆积的速度较慢 , 岸线仍在今天的温瑞塘河以东不远处 , 这一带的 塘堤当时还具有阻拦海潮的作用 ③。据嘉靖《瑞 安县志》卷 1 、卷 2 的资料 , 到了明代 , 石岗陡 门以外的小海湾已经成陆 , 石岗陡门废 , 改于其 东 3 公里处的龟山设陡门 ; 但其他地区仍大致维 持南宋时的海岸线 , 沿海岸线修建的用于防御倭 寇的寨堠则分布在温瑞塘河以东不远的鲍田 、汀 田 、上妈等地 , 而飞云江的入海口靠近今天的 东山 。
浙江温州地区的沿海平原是我国东南沿海小 平原之一 , 其由瓯江 、飞云江 、敖江等三条河流 及海水所携带的泥沙堆积而成 。南 、北雁荡山成 东北 ———西南走向绵亘于平原的西侧 , 并往海滨 伸出大罗山 、半天山等支脉 , 把平原分割成瓯 江 、飞云江 、敖江等三个河口平原 。但是 , 远古 时代的温州并没有沿海平原 。根据古地理学的研 究 , 由于遭遇第四纪大海侵 , 在 5000 年以前这 三条河流的河口都类似于今天的杭州湾 , 属于溺 谷形海湾 , 海水一直到达今天的青田县城 、平阳 县城和平阳水头镇一带 , 大罗山成为海中孤岛 , 今天的平原地区一片汪洋 , 波浪直拍 。受此影 响 , 温州境内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一般都分布在离 海较远 、高程达五六十米的山坪上 , 而距离今天 最早的也只有 3000 多年 。此后 , 随着海平面的 下降和沿海泥沙的堆积 , 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 , 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沿海平原 。
·6 ·
后 , 滩涂的淤积进一步加速 。光绪年间 (1875 1908 年) 新建的海塘总洚离明代沙城又有 5 公 里之远 , 总洚内村落密集 λϖ , 已获得一定程度的 开发 。此后滩涂进一步淤涨 , 1922 年在总洚外 筑海塘 , 1958 年在此海塘外又筑海塘 λω。
今瓯江北岸的柳市平原远古时为 湖所在 , 有峡门山耸起在平原之上 , 表明今乐清市城区至 柳市镇公路所经地带于 2000 年 前仍 是一 个海 峡 λξ。到了南朝时期 , 柳市平原接近山麓的地带 已经形成 , 古 湖演变为面积较大的湖泊白石 湖 。湖北岸有白石岩 , 谢灵运《白石岩下径行田 诗》记 其 所 见 , 有 “千 顷 带 远 堤 , 万 里 泻 长 汀”λψ 句 , “千顷”、“万里”均用来极言水面之 广 。但到了中唐 , 张又新游白石岩赋《行田诗》, 却只有 “白石岩前湖水春 , 湖边旧境有清尘”λζ , 可见 , 至唐后期湖的范围已局限在白石岩前 。唐 末五代时原来湖泊所在的湖心 、柳市等地都已建
利用各种历史文献与近年编撰的地方志 、地 名志资料 , 追踪平原村庄的建立过程 , 探讨温州
沿海平原的成陆与古代海塘的修建及其对后世塘 河形成的作用 , 无疑是研究这一区域经济开发和 环境演变的重要内容 , 对今天温州的两个文明建 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①。
①有关温州平原和海岸线的变迁 , 叶银灿 、李家芳 、 宋连清 、曹沛奎 、董永发等当代地理学家曾发表过研究 论文 (请见本文有关注释) , 探讨其过程和特点 。由于 这些探讨主要是依据地层中的沉积物分析和现代调查数 据 , 而较少利用古文献 , 有关古代到明清以前的演变过 程往往语焉不详 。为弥补这一缺撼 , 我于 1988 年发表 《浙江温州地区沿海平原的成陆过程》一文 (《地理科 学》, 第 8 卷第 2 期) , 文中依据古代文集和方志资料 , 对其做了比较详尽的论述 。尽管如此 , 囿于当时认识水 平 , 有关温州沿海平原的成陆与开发过程的重要问题 , 特别是海塘修建及其与作为平原内部自古至今主要水上 通道的各条塘河的渊源关系 , 并未予以论述 , 而有关成 陆的论述因是按时代而不是按河流 , 也不便于人们认识 各个河口平原的形成 。考虑到温州平原的土地利用和塘 河的开发正进入重要时期 , 有必要全面认识平原 、海塘 和塘河的变迁历史 , 故撰成此文 , 以就教于方家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