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著名教育家代表作及重要教育思想概述中国篇

合集下载

古今著名教育家代表作及重要教育思想概述(中国篇)

古今著名教育家代表作及重要教育思想概述(中国篇)

古今著名教育家代表作及重要教育思想概述〔中国篇〕汤永胜1、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人。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

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孔子的教育思想:一、“性相近”,“习相远”的教育作用论。

认为人的先天素质差异很小,人性的差异主要是由教育和习染的不同而造成的,肯定了教育的作用。

二、“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论。

孔子适应当时新兴士阶层的政治要求,创设私学,把以前贵簇独占的文化传授给平民,只要“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扩大了教育的对象。

三、“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的教育价值论。

教育的价值在于:“克已”、“复礼”、“当仁”。

却克制自己的欲求,按照周礼行事,最后当于“仁”。

四、诗、书、礼、乐的教育内容说。

其中,孔子特别强调了学《诗》的重要性,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五、教学方法论。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与思结合、身体力行等几个方面反映的都是孔子在教学方法上的创造。

因材施教讲的是要根据学生个性才能的特点来讲来施教。

启发诱导了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学与思结合的名言。

身体力行则强调了为学的成效,不在于言辩,而在于躬行,躬行的严格、要求则是“择善而从”、“过,则勿惮改”。

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境界论。

2、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孟子受业于子思〔孔丘之孙,名伋〕之门人,其思想学说成为战国时期儒家八派中的一个重要派别——思孟学派。

孟子持“性善说”,宣扬“王道”,倡言“仁政”。

孟子持性善论,此其教思想之理论基础。

人性本善,善有“四端”,即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人与非人的界线。

“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此四“善端”扩而充之,便形成仁、义、礼、智“四德”。

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国内:(1)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的代表,教育思想记载在《论语》中,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所以他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强调忠孝和仁爱。

孔子的“不愤不启,不啡不发”表现启发性教学原则;“学而不思则圈,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

(2)孟子,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

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

著有《孟子》一书。

(3)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

墨子是躬行实践的教育家,在教育方法上有重大贡献。

一、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

他把教与学比作和与唱,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

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三、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

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然发展安排教学程序,做到“深其深,浅其浅”, 使学生能“浅者求浅”, “深者求深”。

(4)战国末年,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

《学记》提出了“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5)王充,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著《论衡》。

在教育思想方面,王充很重视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

他虽然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但他肯定善恶是可以改变的。

“在化不在性”,重要的是教育。

“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又如“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绪,不练自黑”, “人之善性,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犹此类也”。

中国教育名家思想

中国教育名家思想

中国教育名家思想中国教育名家思想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众多著名教育家的思想和理论。

下面,本篇文章将从古代名家到现代名家,梳理出几位代表性的中国教育名家,并分析其主要思想。

一、古代名家1. 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学相长”的教育观是古代中国教育的重要理论。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人格塑造的过程。

他主张以德育为先,通过感化和引导,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从而实现教育对人的道德、精神和形体的全面塑造。

2. 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古代的名儒、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提出的“以文治国”思想是反映古代中国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诸葛亮认为,教育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他主张以文化普及为先,倡导文化教育和礼仪教育相结合,使人们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认知能力,从而达到治国安邦、祸福无常的目的。

1. 陶行知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和民主主义思想的代表,他的教育思想以“以学生为中心”为核心,主张“启发式教育”,强调学生应该在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的基础上学习,通过创造性地思考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陶行知认为,在教育过程中,要营造一个自由、民主、和谐、平等的环境,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和探索中收获成长和进步。

2. 张海迪张海迪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为人师表”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健康身心、思想品德和创新能力。

他主张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导师和良师益友,通过为人师表的行为和言谈,引领学生走向成功和幸福的人生之路。

1. 陈至立陈至立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和教育改革的推动者,他的“学以致用”、“就业创业教育”等理念影响了中国教育界的发展方向。

他认为,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实际、紧密结合产业、紧密结合社会,实现教育和生产、教育和劳动的有机结合,将学习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中国历史中的教育家与教育思想

中国历史中的教育家与教育思想

中国历史中的教育家与教育思想中国历史上涌现了众多杰出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几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历史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教育家之一,他提出的儒家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强调“教育为国家大事”,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道德品质高尚的君子。

他提倡“以文化治国”,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智慧和礼仪等方面的素养。

孔子主张以“礼”的原则来教育人,通过规范的仪式和行为习惯来塑造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此外,孔子还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实践,他提倡“学以致用”,认为知识的目的在于实际应用。

曾国藩是清朝时期的一位重要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曾国藩主张精细化的教育管理,他提倡“精诚教育”,强调教师的责任和担当。

他主张以德育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家国情怀。

曾国藩还注重学科教学,他提出的“格物致知”思想强调从实践中获取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陶行知是现代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位重要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陶行知主张“爱、智、勤、和”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格、智力和实践能力。

他提倡“德育为先”,认为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陶行知还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他主张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此外,陶行知强调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他提倡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如今,中国的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教育家们不断探索创新,为中国的教育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作为教育家们的传承者和继承者,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国历史上优秀的教育思想,结合时代的需求和实际情况,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总结起来,中国历史中的教育家们通过他们独特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和吸取他们的教育思想,结合当代中国的教育现状,不断探索创新,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2014-03-01 19:14:04)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育,启发教育的来历)《学记》:专谈教育,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原则)教学相长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大学精神就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杨贤江:中国第一个马克思教育家《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世界上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人是克鲁普斯卡娅苏格拉底:问答法,产婆术,美德即知识他的思想体现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斯多德:第一次将心理学引入教育领域佩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育学心理化赫尔巴特:主张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独立的标志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教育心理学》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萌芽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泛智教育),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简答:数学教育中应该进行德育吗?(1)教书育人(2)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杜威: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梅伊曼和拉伊(两伊):反对赫尔巴特的研究方法,提出实验教育学(1879年冯特心理学实验室的建立是心理学的标志)泰勒:课程编制模式,目标模式,泰勒模式布鲁姆:三层目标即知识、情感、动作技能知识分为六类: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现代社会需要终身教育(1)人凭借某种固定的知识和技能度过一生,这种观念正在迅速地消失,现代社会需要终身教育(2)学生的变化需要教师终身学习布鲁纳:发现式教学,提出学科结构理论赞科夫:《教学与发展》,三大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根舍因:范例教学模式(对数学教育影响很大)课程现代化的三大代表:布鲁纳、赞科夫、根舍因。

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

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

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发表时间:2013-3-27 17:51:23 来源:搜集整理编辑:李林点击/评论:450/01. 孔子(公元前551 —前479 )孔子名丘,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他提出了" 有教无类" 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

他" 有教无类" 的理论基础,是"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更可贵的是他的" 庶、富、教" 思想。

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

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

后人就简称为" 因材施教" 。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

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很重视立志教育,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

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他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

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

他最注意" 行" ,提倡"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耻其言而过其行" 。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 听其言而观其行" 。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 过则勿惮改" 的名言。

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 磨而不磷" ," 涅而不缁" ,"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 宁死善道" ,在必要时宁愿" 杀身以成仁" ,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

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

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发表时间:2013-3-27 17:51:23 来源:搜集整理编辑:李林点击/评论:450/01. 孔子(公元前551 —前479 )孔子名丘,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他提出了" 有教无类" 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

他" 有教无类" 的理论基础,是"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更可贵的是他的" 庶、富、教" 思想。

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

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

后人就简称为" 因材施教" 。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

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很重视立志教育,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

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他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

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

他最注意" 行" ,提倡"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耻其言而过其行" 。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 听其言而观其行" 。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 过则勿惮改" 的名言。

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 磨而不磷" ," 涅而不缁" ,"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 宁死善道" ,在必要时宁愿" 杀身以成仁" ,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古今中外主要教育家教育思想及著作

古今中外主要教育家教育思想及著作

孔丘的教育思想德育论思想:立志有恒;克已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

教学论思想:勤于学习,广于见闻;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思并重,学以致用;虚心求学奋发不息;启发思维,举一反三;因材施教,实际出发。

教师论思想: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讲究教法,循循善诱。

孟柯的教育思想德育论思想:尚志养气;反求诸已;改过迁善;意志锻炼。

教学论思想:深造自得;启发思维;循序渐进;专心有恒;因材施教。

韩愈的教育思想教师论:1、教师的任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教师的标准:凡是具备了“道”与“业”的,就可以做教师。

3、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圣人无常师”、“不耻相师”。

教学论: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勉;在博的基础上求精;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

朱熹的教育思想德育论主张:立志;主敬;存养;省察。

教学论思想1、朱熹的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析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2、教学原则方法:自动和适时的启发;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教人有序不可取等;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论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原是一个工夫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销行以为知为了贯彻他的“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思想,他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道德教育方法。

1、静处体悟2、事上磨炼3、省察克治“顺导性情”的童蒙教育论1、顺应性情与鼓舞兴趣2、自求自得与独立思考 3、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在教学内容上,王守仁主张给儿童以“歌诗”、“习礼”与“读书”三方面的教育,陶冶儿童的思想和性情。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军国民教育2、实利主义教育3、公民道德教育 4、世界观教育 5、美感教育“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思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生活教育”的思想:1、“生活即教育” 2、“社会即学校” 3、“教学做合一”陈鹤琴的教育思想“活教育”的思想体系1、“活教育”的目的陈鹤琴说:“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中外著名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中外著名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中外著名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一、孔子:在教育思想上(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用,由博返约);在道德教育上(立志乐道,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教师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二、孟子:道德教育的原则(持志养气、反求诸己、改过迁善、刻苦锻炼);教学原则(自求自得、专心有恒、启发引导、循序渐进)。

三、荀子:首倡性恶论,他认为做教师要具备四个条件:(一)有尊严有威信;(二)有丰富的经验和高尚的信仰;(三)能循序渐进、不凌不乱地进行教学;(四)能了解精细的道理,而且能加以发挥。

此外,要有广博的学识和高深的学问。

四、徐特立:关于思想教育,徐特立在他的教育论著中主要谈了三个方面:一、基本观点教育。

他说:" 普通学校的思想教育,是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唯物史观,贯彻到学校各科课程和实际生活的各方面去。

" 二、道德教育的内容要以“五爱”教育为主,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

三、纪律教育。

他认为必须坚持说服教育的原则,反对体罚。

他指出,教师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品质修养," 教师要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是教学问的;一种是人师,是教行为的。

"五、陶行知:其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是由" 生活即教育" 、" 社会即学校" 、" 教学做合一" 三大部分构成。

"教育思想的三个观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六、蔡元培:德、智、体、美和谐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文科和理科相通。

七、苏格拉底:第一个提倡用问答的方法进行教学,为后世启发式教学法的先导。

“苏格拉底法”:相互答问、交相争辩的方法,诱导交谈者从自己的暗示中得出他认为正确的答案。

“我不是授人以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

”所以,人们也称" 苏格拉底法" 为" 产婆术" 。

中外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

中外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

中外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一、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孔子(公元前 551 —前 479 )孔子名丘,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他提出了 " 有教无类 " 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

他 " 有教无类 " 的理论基础,是 "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

更可贵的是他的 " 庶、富、教 " 思想。

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

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 "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 。

后人就简称为 " 因材施教 " 。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

他说: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

孔子很重视立志教育,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

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他说: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

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

他最注意 " 行" ,提倡 "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 " 耻其言而过其行 " 。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 " 听其言而观其行 " 。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 " 过则勿惮改 " 的名言。

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 " 磨而不磷 " , " 涅而不缁 " , "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 " 宁死善道 " ,在必要时宁愿 " 杀身以成仁 " ,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中国教育思想史概要

中国教育思想史概要

中国教育思想史概要第一章先秦教育思想一、孔子教育思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研究孔子的主要材料是《论语》,其次是散见于《左传》、《礼记》、《孟子》、《荀子》等书中的言行记载。

孔子的办学方针是“有教无类”,即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蛮夷,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力。

这就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格局,使教育普及于平民。

孔子极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孔子重视教育对个人的培养作用,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阳货》)因而主张早期教育,“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

(《大戴礼记·保傅》)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能“修己以安百姓”(《宪问》)的君子。

这种人德才兼备,既“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泰伯》),又能治千乘之国,能长千室之邑。

孔子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两方面。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述而》)行、忠、信皆属德育,文即文化典籍,亦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后世称之为经典的著作。

孔子重视道德教育。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学而》)其道德教育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加强道德认识。

孔子强调要知德、知礼、知仁,并通过人物评品等方式来确立学生的道德信念。

其次要培育道德情感。

他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里仁》)还将诗、礼、乐等作为培养情操的材料:“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最后是落实道德行为。

他强调“我欲仁,斯仁至矣”,“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述而》) 要求士子视听言动都应合于道德规范,“造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 孔子的道德教育原则和方法主要有四点:一是立志守恒。

教导弟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卫灵公》),把自己锻炼得坚贞不屈,“磨而不磷”,“涅而不淄”(《阳货》)。

中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中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一、中国教育家1.孔丘的教育思想(1)“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2)“庶、富、教”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的社会作用);(3)“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的个体发展作用;(4)“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和有教无类的作用;(5)“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及其历史意义;(6)教学内容:“六艺”。

其中他特别注重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作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特点在于偏重文事,偏重社会人事,忽视了自然知识和科学技术的传播,鄙视生产劳动的知识技能。

(7)教学方法:①学--思--行并重②因材施教③启发诱导(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8)道德教育:①以“仁”为核心,“仁”(内发)和“礼”(外烁)为主要内容;②道德教育原则(立志、克己、力行、中庸、自省、改过)(9)论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以身作则;教学相长;2.孟轲的教育思想(1)“性善论”与教育作用:“四善端”(恻隐之心为仁之端,羞恶之心为义之端,恭敬之心为礼之端,是非之心为智之端),教育的作用在于“求放心”;(2)“明人伦”与教育目的:“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3)“大丈夫”的人格理想:“大丈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4)道德修养的方法: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已(5)教学方法:深造自得、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专心致志3.荀况的教育思想(1)“六经传人”、先秦儒家学派之集大成者;(2)“性恶论”:“性伪之分”说明教育的必要性,“性伪之合”说明教育的可能性,教育作用在于“化性起伪”;(3)以“大儒”为培养目标: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层次为“贤能之士”,理想层次在于培养“圣人”,把当时的儒者分为几个层次(俗儒、雅儒、大儒)(4)以儒经为教学内容:以《礼》为重点;(5)“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提出“虚一而静”的学习心理状态;(6)论教师:维护教师尊严和学术统一,“天地君亲师”的观点即出自《荀子·礼论》。

著名教育家及其著作一、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著名教育家及其著作一、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著名教育家及其著作一、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著名教育家及其著作一、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学记》战国晚期乐正克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论述教育、教学问题主张:1、“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教育的重要性2、“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教育与政治的关系3、“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式教育4、“学不躐等”教学应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孔子《论语》“有教无类”教育目的:培养“贤人”“君子”继承西周“六艺”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思想/方法: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墨翟“兼爱”“非攻”掌握文史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习传实用技术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学之父”1632《大教学论》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观点:1)教育原则-遵循人的自然发展首次提出并论证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自觉性等2)教学制度-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及教学的原则、方法3)教学思想-“泛智教育”4)教学内容-规定百科全书式课程《爱弥儿》教育观:自然教育与儿童本位裴斯泰洛奇(瑞士)《林哈德与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定人”主要思想:1)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思想2)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主张3)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4)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洛克主要思想:1)提出“白板说”2)主张绅士教育《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传统教育学的代表“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主要观点:1)伦理学与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奠定科学教育学基础2)教师的中心地位三中心论:教师/教材/课堂中心3)四阶段教学: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比较应用(齐勒)4)教学过程是知、情、意统一的过程5)教育目的:培养良好社会公民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主要观点:1.新三中心论:儿童/活动/经验中心 2.“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3.“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4.学校即社会5.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 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问题-验证这个假设陶行知“人民教育家”生活教育理论三大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克鲁普斯娅卡《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凯洛夫《教育学》对我国初期教育有广泛影响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赞科夫《教学与发展》五条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得到一般发展布鲁纳(美)《教学过程》强调学科结构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教学法主张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科学兴趣、创造力瓦根因舍《范例教学原理》创立范例教学理论能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目的:促使学生独立学习皮亚杰(瑞士)《教育科学与儿童学》教学目的:发展学生智力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全面和谐思想“活的教育学”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教学目标:认知、情感、动作技能掌握理论: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育目标为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

中国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理念

中国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理念

中国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理念中国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理念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他提出了" 有教无类" 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

他" 有教无类" 的理论基础,是"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更可贵的是他的" 庶、富、教" 思想。

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

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

后人就简称为" 因材施教" 。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

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很重视立志,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

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他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

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

他最注意" 行" ,提倡"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 耻其言而过其行" 。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 听其言而观其行" 。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 过则勿惮改" 的名言。

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 磨而不磷" ," 涅而不缁" , "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 宁死善道" ,在必要时宁愿" 杀身以成仁 " ,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中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

中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

中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

他"有教无类"的理论基础,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更可贵的是他的"庶、富、教"思想。

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

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后人就简称为"因材施教"。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

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很重视立志,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

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

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

他最注意"行",提倡"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耻其言而过其行"。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过则勿惮改"的名言。

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磨而不磷","涅而不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宁死善道",在必要时宁愿"杀身以成仁",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这说明孔子把意志性格的锻炼已经提到为道德献身的高度。

中外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

中外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

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孔丘的教育思想德育论思想:立志有恒;克已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

教学论思想:勤于学习,广于见闻;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思并重,学以致用;虚心求学奋发不息;启发思维,举一反三;因材施教,实际出发。

教师论思想: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讲究教法,循循善诱。

孟柯的教育思想德育论思想:尚志养气;反求诸已;改过迁善;意志锻炼。

教学论思想:深造自得;启发思维;循序渐进;专心有恒;因材施教。

韩愈的教育思想教师论:1、教师的任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教师的标准:凡是具备了“道”与“业”的,就可以做教师。

3、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圣人无常师”、“不耻相师”。

教学论: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勉;在博的基础上求精;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

朱熹的教育思想德育论主张:立志;主敬;存养;省察。

教学论思想1、朱熹的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析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2、教学原则方法:自动和适时的启发;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教人有序不可取等;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论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原是一个工夫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销行以为知为了贯彻他的“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思想,他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道德教育方法。

1、静处体悟2、事上磨炼3、省察克治“顺导性情”的童蒙教育论1、顺应性情与鼓舞兴趣2、自求自得与独立思考3、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在教学内容上,王守仁主张给儿童以“歌诗”、“习礼”与“读书”三方面的教育,陶冶儿童的思想和性情。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军国民教育2、实利主义教育3、公民道德教育4、世界观教育5、美感教育“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思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生活教育”的思想:1、“生活即教育”2、“社会即学校”3、“教学做合一”陈鹤琴的教育思想“活教育”的思想体系1、“活教育”的目的陈鹤琴说:“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著名古今教育家简介(图文总结全)

著名古今教育家简介(图文总结全)

著名古今教育家简介我国古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简介:孔子(约公元前551--479年)他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创办私学,从教五十多年。

他倡导仁学,认为仁即爱人。

提倡德治和教化,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思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命题。

并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愤(不满足而急)不启,不悱(想说但不能恰当表达出来)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等教学思想。

还倡导教师要有以身作则、教学相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这些思想都散见于《论语》一书中。

他被后人称为师祖。

清朝康熙皇帝称他为万世师表。

他的思想对世界,尤其是对东南亚各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子(约公元前468--376年)他是我国春秋战国时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主张兼相爱,交相利。

他的非攻、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为义的兼士。

使之具有兼爱的品质,能爱利万民。

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素丝论,即所谓的染于苍则苍(青,灰白色),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并注重实践,强调言行一致,说到做到,服从纪律。

他还特别重视科技教育,这是儒家学者所不及的。

其思想散见于《墨子》一书中。

孟子(约公元前372--289年)他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思想中唯心主义部分,被后人称为亚圣。

他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他认为教育是实行仁政的重要手段。

他从性善论出发,认为教育对人来说是存养、扩充人所固有的善良本性,将人坏的一面归于环境的影响。

所以要用教育存其心、养其性,以防止环境的侵蚀,从而培养出明人伦的君子。

所以他说: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在教学上,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倡存疑的精神,如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并主张循序渐进,其进锐者,其退速、盈科后进等。

他也特别重视品德教育。

其思想见于《孟子》一书中。

荀子(约公元前313--238年)他也是战国时的思想家。

他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思想中的唯物主义部分。

古今中外主要教育家教育思想及著作

古今中外主要教育家教育思想及著作

孔丘的教育思想德育论思想:立志有恒;克已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

教学论思想:勤于学习,广于见闻;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思并重,学以致用;虚心求学奋发不息;启发思维,举一反三;因材施教,实际出发。

教师论思想: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讲究教法,循循善诱。

孟柯的教育思想德育论思想:尚志养气;反求诸已;改过迁善;意志锻炼。

教学论思想:深造自得;启发思维;循序渐进;专心有恒;因材施教。

韩愈的教育思想教师论:1、教师的任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教师的标准:凡是具备了“道”与“业”的,就可以做教师。

3、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圣人无常师”、“不耻相师”。

教学论: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勉;在博的基础上求精;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

朱熹的教育思想德育论主张:立志;主敬;存养;省察。

教学论思想1、朱熹的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析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2、教学原则方法:自动和适时的启发;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教人有序不可取等;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论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原是一个工夫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销行以为知为了贯彻他的“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思想,他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道德教育方法。

1、静处体悟2、事上磨炼3、省察克治“顺导性情”的童蒙教育论1、顺应性情与鼓舞兴趣2、自求自得与独立思考 3、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在教学内容上,王守仁主张给儿童以“歌诗”、“习礼”与“读书”三方面的教育,陶冶儿童的思想和性情。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军国民教育2、实利主义教育3、公民道德教育 4、世界观教育 5、美感教育“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思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生活教育”的思想:1、“生活即教育” 2、“社会即学校” 3、“教学做合一”陈鹤琴的教育思想“活教育”的思想体系1、“活教育”的目的陈鹤琴说:“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著名教育家代表作及重要教育思想概述(中国篇)汤永胜1、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人。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

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孔子的教育思想:一、“性相近”,“习相远”的教育作用论。

认为人的先天素质差别很小,人性的差别主要是由教育和习染的不同而造成的,肯定了教育的作用。

二、“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论。

孔子适应当时新兴士阶层的政治要求,创设私学,把以前贵簇独占的文化传授给平民,只要“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扩大了教育的对象。

三、“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的教育价值论。

教育的价值在于:“克已”、“复礼”、“当仁”。

却克制自己的欲求,按照周礼行事,最后当于“仁”。

四、诗、书、礼、乐的教育内容说。

其中,孔子特别强调了学《诗》的重要性,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五、教学方法论。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与思结合、身体力行等几个方面反映的都是孔子在教学方法上的创造。

因材施教讲的是要根据学生个性才能的特点来讲来施教。

启发诱导了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学与思结合的名言。

身体力行则强调了为学的功效,不在于言辩,而在于躬行,躬行的严格、要求则是“择善而从”、“过,则勿惮改”。

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境界论。

2、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孟子受业于子思(孔丘之孙,名伋)之门人,其思想学说成为战国时期儒家八派中的一个重要派别——思孟学派。

孟子持“性善说”,宣扬“王道”,倡言“仁政”。

孟子持性善论,此其教思想之理论基础。

人性本善,善有“四端”,即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人与非人的界线。

“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此四“善端”扩而充之,便形成仁、义、礼、智“四德”。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因为是我所固有,所以不学而会,不学而能,是谓“良知”、“良能”。

“四德”以“仁”、“义”的节文,“智”是对“仁”、“义”的了解与自觉。

讲仁义,目的在实施“仁政”、达于“王道”。

“王道”与“霸道”对立,故“仁政”重教:“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教得民心”。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民心者得天下。

人性虽善,可后天的教育还是重要的。

四端“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不过,孟子所说的教育主要在于“反求诸已“的自我教育、自我修养。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在教学思想上,孟子主张坚持标准,主动自得。

“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这是讲标准、规矩;“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这是强调为学贵在主动自得。

在教学方法上,孟子也提出了“言近而指远”、“守约而施博”,以及“盈科而后进”等思想。

3、荀子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又称孙卿,战国末赵人。

《劝学》篇较系统地阐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

荀子首先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人的知识与才能不是先天就具备的,而是后天“善假于物”以及“教使之然”的结果。

由此肯定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蓬能长直、白沙变黑、香芷发臭,均是受所处环境的影响。

而自然现象的启示就是:“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劝学》篇指出教育的目的是“成人”,途径是坚持“德操”。

《劝学》篇也提示了学习上的一些规律,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即是说,学习从前人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完全超过前人。

另外,《劝学》篇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教育方法和治学方法,例如,“积善成德”、“用心专一”、“锲而不舍”、“学莫便乎近其人”、“好其人”的思想,等等。

《性恶》篇专论人性问题,集中批判孟轲的“性善论”,系统地阐述了荀况自己的“性恶论”的基本主张。

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说,“涂之人可以为禹”。

孟子主张只要扩充人性中原有的“善端”,即可成为“圣人”;而荀子强调人的本性中虽无“善端”,但有学习“礼义”的能力。

既然“仁义”的能力。

既然“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那么,涂之人也当有“可以为禹”之可能。

但是,可以为禹,却未必能为禹。

“然则能不能之与可不可,其不同远矣”。

变可能为现实,关键在后天的努力。

所以,荀子鼓励、告诫人们要“伏术为学,专心一志”。

4、《礼记》《礼记》又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礼记》详细记录了秦儒家的重要思想,对古代教育制度、教育理论、教育思想乃至妇幼教育等,均作了全面总结,对我国古代教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礼记》中的《学记》为战国后期思孟学派的作品,其中也包含荀子的思想影响。

《学记》对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教育专著。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是故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7]。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记》开宗明义地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思想,明确了教育的目的的作用。

此外,《学记》也分析了教与学之间关系的问题,并且提出了“教学相长”的命题,深化了古代的教学思想。

从《学记》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教学体制已相当完备,教学规则也相当周密,教学内容丰富,且有严密的考核制度。

《礼记》中的《中庸》(节选)也是思孟学派的作品。

其中有些地方概括并发展了先秦儒家的教育思想,含有积极的因素。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的核心是解释儒家的中庸之道。

《中庸》把学习过程分为由知到行的五个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前四者为“达知”,后者为“践行”。

《中庸》把“知”分为三种:“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三者所代表的智力和身份不同,知的程度亦有深浅,但其“知之”的目的“一也”。

《礼记》中的《大学》一般认为也是儒家思孟不派的作品,但其中也有荀况学派的影响。

《大学》通篇的主旨在于说明“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起句即点明了大学教育的三纲领。

“明明德”,就是要通过存养的工夫,把天生的“明德”发扬光大,达到修已之目的。

修已为治人,所以要“亲民”,“亲民”体现了儒家德治与仁政思相;朱熹作“新民”,意为推已及人,亦全乎儒家“修已治人”思想。

“止于至善”则昌最高目标。

何谓“至善”?即:“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昌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也是先秦儒家论理思想的总结和概括。

为实现三纲领,《大学》推出了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八条目的关键在修身。

因为儒家认为修已才能治人,统治者必须先修其身,才能治国平天下。

在此,《大学》首次明确指出了家庭教育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并突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国治而后天下平”,“平天下在治其国”。

欲平天下,须讲“絜矩之道”。

所谓“絜矩之道”,就是“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一句话,也就是儒家所提倡的身教原则和所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

只要君子有“絜矩之道”。

即可做到上下相安,秩序稳定,国治而天下平5、董仲舒董仲舒西汉广川(今河北景县)人。

三大文教思想:其一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从“天人感应”的观点出发,认为是至上的主宰,王权是天授的,所以王者须“承天意以从事”。

儒家强调正定名分,最适合中央集权政体的需要,所以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其二是兴太学以养士。

实行有为政治的另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人才。

其三是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董仲舒提出了加强选举、合理任用人才的主张,荐贤者赏,荐不肖者罚,官吏的任用和升迁要遵循“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的原则,使真正的人才得到合理的使用。

6、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郡望昌黎,人称昌黎先生,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

因官至吏部待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唐代文学家、教育家。

著作家。

著作主要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把性和情加以明确区分,提出了“性三品”说。

上品的人是善的,中品的人可导而上下,下品的人是恶的。

上品之人经过学习和教育,其善性便可以更加发扬光大,学习与教育不仅是需要的而且是行之有效。

中品的人可塑性比较大,可引导他向上品升华,也可以引导他向下品堕落,教育对这部分人的人性改造因此显得尤为重要这部分人又占社会的大多数,封建统治者应按封建的道德标准来教育改造这部分人,使之顺性克情,向上品的人靠拢。

对于下品的人来说,教育对他们起的作用虽然微小,但是他们“畏威而寡罪“,可以通过刑威来辅教化之不足。

所以教育对下品之人的”恶性”,仍具有重大的改造作用。

《师说》:关于教师的作用,韩愈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这就是说,人没有“生而知之”的先知先觉者,所以不可能没有疑难问题;有了疑难问题不去请教老师,这种人是一辈子也聪明不起来的。

在这里,他充分肯定了学习的重要和老师的作用。

关于老师的任务,文章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还就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师生关系并非绝对的、固定不变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进学解》:“业精于勤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全文记述了师生之间的一场对话,在这场看似交锋的对话中,韩愈对治学方法进行了阐释。

首先,他认为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勉。

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奋刻苦,而其荒废在于嬉戏游乐;为人行事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而其败毁在于因循荀且。

其次,文章还提出为学要在博的基础上求精。

韩愈在教学实践中领悟到了博与精的辩证关系,认为博与精是对立的统一,没有博,就不可能有精;没有精,博也只不过是一种大杂烩。

韩愈一方面强调博学,提出“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俱收并蓄,侍用无遗”。

学业的精深要以广博地掌握和积累知识为基础,否则知识浅薄,孤陋寡闻,要想达到精深的地步是不可能的。

另一方面,韩愈又要求精约,提出读书要“提其要,钩其玄”。

这就是说,在博学的基础上,还要精益求精,抓住重点,掌握关键,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他反对“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的学习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