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脾相关理论试论心力衰竭的辨治
从“脾胃”论治“心衰”
![从“脾胃”论治“心衰”](https://img.taocdn.com/s3/m/b071067a650e52ea55189893.png)
名 ”的一 贯 理 念 .可 按 照循 名责 实
临 床 表 现 为 呼 吸 困 难 、乏 力 (活 动
传 统 中 医 曾 通 过 解 剖 对 心 脏 进 的 路 径 .通 过 分 析 该 大 络 的 名 称 ,
耐 量 受 限 )以及 液体 潴 留 (肺 淤 血 行 过 观 察 .中 医 的 经 典 著 作 《内 经 》、 即 “虚 里 ”的 含 义 .以探 讨 其 内部
在 治 疗 心 衰 时 .目前 西 医 的 治 “胃 之 大 络 “搏 动 的 描 述 。如 《内经 》
从 胃之 大 络 搏 动 的 位 置 、内 部
疗 方 法 已 经 涉 及 联 合 饮 食 营 养 、 所 述 :”胃 之 大 络 ,名 日 虚 里 ,贯 鬲 结 构 这 两 个 方 面 比 对 心 脏 ,可 知 《内
约 为 50% 。可 以 说 心 衰 已 成 为 21 左 胸 — — 一 心 脏 所 居 的 部 位 ,却 没 表 达 的 含义 ,比对心 脏 内部 的解 剖
世 纪最 重要 的心血 管疾 病 。
有 关 于 心 脏 搏 动 的 记 录 .而 唯 有 对 结 构 ,认 为 “虚 里 ”即 指 心 脏 。
和 外 周 水 肿 ).常 见 的 病 因 有 冠 心 《难 经 》中 对 此 均 有 记 载 .后 世 又 结 构 。古 文 中 “虚 ”字 通 ”墟 ” “虚 里 ”
病 、高 血 压 、风 湿 性 心 脏 瓣 膜 病 、 有 图 解 补 充 。这 说 明 .传 统 中 医 对 即 墟 里 ”,墟 里 指 村 落 .提 示有 房
心 肌病 等 。该 病 的发 病率 约 为 1% , 心 脏 在 人 体 内 解 剖 位 置 的 认 识 是 屋 及 里 巷 .暗 示 了 胃 之 大 络 的 内 部
心力衰竭从脾论治
![心力衰竭从脾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bcff581a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b4.png)
• 痰饮:脾主运化,脾失健运,水湿停聚,痰 饮内生。
二、心脾相关理论对心衰治疗、预防的启示
• 指导心衰治疗: • 1 调脾胃,顺气机,安五脏 • 2 调脾胃,益心气,化痰瘀
• 指导心衰预防: • 1,健脾气,扶正气,防复发 • 2,健脾气,复脾胃运化之
可见心衰病位在心,涉及五脏。
(2)心衰以心脾关系最为重要:
• 心脾生理基础相关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 水谷精微以营养五脏.心属火,脾属土, 心脾乃母子关系,故在心衰的病理演变 中,脾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
• 心脾病机病理互制
脾胃失调直接影响心脏,导致心衰.
脾胃失调影响其他脏腑而共同导致心衰。
总之,在脾胃失调的基础上继发的脏腑功能 失常,进一步加重了整体气血阴阳的失衡,均 可直接或间接地对心衰造成影响。
2 病机以心气虚为本,与脾胃运化受损密切相关
• (1)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无源,心气亏虚. • 心气为人之精气. 血由心气推动.脾胃为气血
生化之源。心气的充沛则赖于脾胃的功能正常。 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无源,心气亏虚.
涉及两脏及以上 涉及三脏及以上 涉及四脏及以上 涉及五脏
百分率 97.8%
39.5%
5.8%
2.2%
涉及两脏及以上各脏关联性
100.0%
378例
80.0%
60.0% 40.0%
184例
131例
20.0% 27例
0.0%
脾
肾
肺
肝
百分率 91.5%
44.5%
31.7%
6.5%
25.0% 20.0% 15.0% 10.0% 5.0% 0.0% 百分率
心力衰竭的中医辨治
![心力衰竭的中医辨治](https://img.taocdn.com/s3/m/74f69250804d2b160b4ec0e8.png)
・! . + +・
心力衰竭的中医辨治
姜淑琴 (辽宁省大连市旅顺中医院, 辽宁 大连 ! ) ! " # $ !
[关键词] 心力衰竭; 中医; 辨治 [中图分类号] % & $ ! ’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患者心气亏虚, 心血耗伤, 心失濡养, 母病及子, 脾必受损, 脾 气为 虚日久, 运化失职, 又可致水湿、 痰瘀互结; # 瘀血内停, 血之帅, 气行则血行, 心气亏虚, 无力帅血, 血行不畅而致血 瘀; 心阳亏虚, 心火不能下温肾水, 水寒不化, 水 $水湿泛滥, 湿停聚, 不能运化排泄, 泛滥为肿。临床上各型常兼杂合并出 现, 治疗上可根据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及发病病程来辨证用 药。一般来说, 心脾两虚或心肾阳虚多见于心力衰竭的早期 或慢性心力衰竭, 治疗以扶正固本为法, 宜补心气, 健脾益肾。 心脾两虚合并水湿泛滥、 心肾阳虚合并瘀血内停多见于慢性 心力衰竭之急性发作期, 治宜标本兼顾同治, 可用苓桂术甘汤 加党参、 黄芪、 泽泻、 丹参等或用真武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如风心病, 先由风寒湿邪侵害, 继而损害心瓣膜, 出现心气虚, 心血虚, 使全身气血运行不畅, 气滞血瘀为本病主要病机。治 疗上以活血化瘀为主, 佐以行气, 辅以养心安神, 可用桃红四 物汤加香附、 郁金、 五味子、 远志等。 中西结合并用 # 治疗审时度势, 充血性心力衰竭多为各种心脏病迁延不愈的后期阶段, 病情发展多较危急, 因此除了辨证治疗外, 争分夺秒, 积极抢 救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预后的关键。临床中应根据心力衰 竭的轻重缓急, 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对于轻度心力衰竭, 仅 用中药治疗即能达到满意疗效; 对于中重度心力衰竭, 多合并 多脏器损害, 病情严重, 除辨证应用益气温阳、 利水活血中药 外, 还应配合西药, 以免贻误病情。此外, 中西药并用, 还能够 更好地发挥中药的疗效。近年来, 国内已开发出了多种中药 静脉注射制剂, 如参附注射液、 生 (参) 脉注射液、 川芎嗪注射 液等。同时也总结了一些简易急救心力衰竭的验方, 如用强 心散 (蟾酥!份, 茯苓+份) , 每日用量为(其中蟾酥 # #/ # 0 ) , 每日分-次口服, 一般在用药后, / $ % $ )1心力衰竭即有 0 不同程度的减轻。总之, 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下, 利用中医 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心脏病引起的心力衰竭具有广泛的 发展前景。
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
![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2edfc05cf7ec4afe04a1df29.png)
名老中医经验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赖旭峰 单赤军(深圳武警边防总医院 518029) 【关键词】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从脾论治 邓铁涛 经验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之一。
邓铁涛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收效颇佳,介绍如次。
1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理机制邓铁涛教授认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位虽在心,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息息相关,肺、肝、脾、肾的功能失调都可影响于心,而发生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故“五脏皆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非独心也”[1]。
然五脏之中,心属火,脾属土,心脾乃母子关系,故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理演变中,脾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
缘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升清降浊,发挥中焦枢机功能,枢机一开,则四脏气机通达,气血调和,真气内存,病去正安。
相反,脾之功能失司,则周身气血运行不畅,生化无源,必然会诱发和加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此乃“子盗母气”之理。
2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理产物邓铁涛教授通过大量的临床病例观察,认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理产物繁多,变化多端。
但“痰”和“瘀”是其中最重要的病理因素。
且痰与瘀密切相关,互为因果,共同致病。
一方面痰浊内阻,血为之滞,停而为瘀。
另一方面瘀血阻脉,则津液不化,变生痰浊。
故邓老提出“痰多兼瘀”、“瘀多兼痰”。
五脏中心主血脉,心之气阴、气阳不足,则气血凝滞,血脉不通,而发为瘀;脾则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失健运,则津液停而为痰,故谓“脾为生痰之源”。
由此可见,心脾功能失调是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之病理产物“痰”与“瘀”产生的重要因素。
3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根据五脏相关、痰瘀相关的学术思想,邓老认为,治脾胃可以安六腑,调四脏可以治一脏。
故此,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当标本兼治,以益气化浊行瘀为法。
邓老在临证中,常以温胆汤灵活加减。
根据广东地处岭南潮湿之地,易损脾胃正气的特点,邓老常在温胆汤中加用益气健脾之品,如:黄芪、党参、山药等,且以枳壳易枳实,以行气而不破气。
心衰的辩证分析
![心衰的辩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ccefc26cfc789eb172dc8de.png)
心衰中医辩证分型治疗1.心肺气虚,血瘀痰阻:症见心悸,胸闷气短,动则加剧,咳嗽,咳吐白痰,或咯血痰,神疲乏力。
舌黯红,苔薄,脉结代。
证候分析:心主血,肺主气,心肺气虚,气不行血,心脉瘀阻,则心悸,胸闷气短,唇甲紫绀;动则耗气.故活动后症状加剧;肺失宣降,痰饮阻肺,则咳嗽,咳吐白痰;血瘀肺络测咯血痰;子病及母,肺脾气虚测神疲乏力;舌黯红,苔薄滑,脉结代,均为心肺气虚,血瘀痰阻之征。
方药养心汤:党参15克、黄芪20克、炙甘草、桂枝、当归、川书、半夏各9克、茯苓15克随症加减。
两颧黯红,唇甲紫纣者,加桃仁9克、红花9克、益母草15克,以加强活血化瘀;咳吐白痰,喘憋不得卧者,加葶苈子15克(包煎)、桑白皮15克,以泻肺化饮。
功效:补益心肺,活血化痰。
2.气阴两虚,心血内瘀:症见心悸怔忡,稍活动即加剧,神疲乏力,头晕,盗汗,颧红,心烦失眠。
舌质偏红,脉结代或细数。
证候分析:气阴两虚,气不行血,阴不化血,心血内瘀,心失所养,则心悸怔忡,动则尤剧;气虚,则神疲乏力;血虚清宫失充,则头晕;阴虚内热,则盗汗、颧红;热扰心神,则心烦失眠。
方药生脉饮合炙甘草汤:党参15克、麦冬15克、五味子5克、炙甘草9克、桂枝9克、生地12克、酸枣仁15克、丹参15克随症加减。
阴虚内热,烦热盗汗、心悸明显者,加黄连3克、知母9克,以清虚热;伴足肿者,加黄芪15克、白术12克、防己15克,以健脾益气行水。
功效:益气敛阴,活血养心。
3.心肾阳虚,血瘀饮停:症见心悸、胸闷、喘急,咳嗽、咳白泡沫痰,畏寒肢冷,腰酸尿少,面色苍白或青紫,全身水肿。
舌黯淡,苔白,脉沉细或结代。
证候分析:心阳虚亏,心脉瘀阻,则心悸胸闷,面色青紫;肾阳虚衰,肾府失养,则腰酸;寒凝血脉,则畏寒肢冷;水饮内停,上凌心肺,则喘急、咳嗽、咳白泡沫痰;下停膀胱,气化不利测尿少;泛溢肌肤,则全身水肿;舌黯淡,苔白,脉沉细或结代,均为心肾阳虚,血瘀水泛之症。
方药真武汤合四物汤:附片15克、于姜5克、桂枝9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当归9克、I芍9克、泽兰15克随症加减。
《从脾胃论治慢性心力衰竭》
![《从脾胃论治慢性心力衰竭》](https://img.taocdn.com/s3/m/5c12688a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dc.png)
《从脾胃论治慢性心力衰竭》一、引言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中医理论认为,慢性心力衰竭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脾胃论的角度出发,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方法和临床实践。
二、脾胃与慢性心力衰竭的关系中医理论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功能失调,则会导致气血不足,水湿内停,从而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常伴有脾胃虚弱、运化失司的表现,如食欲不振、腹胀、腹泻、水肿等症状。
因此,从脾胃论治慢性心力衰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三、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方法1. 健脾和胃:通过补益脾胃,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从而改善心脏的供血和供氧。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等。
2. 利水消肿:通过利尿、排湿等方法,消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和湿气,减轻心脏的负担。
常用的中药有泽泻、车前子、薏苡仁等。
3. 活血化瘀:通过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促进心脏的血液循环。
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川芎、红花等。
4. 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个性化的辨证施治。
如对于气虚型患者,应以补气为主;对于湿重型患者,应以利湿为主。
四、临床实践在临床实践中,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以健脾和胃为主的治疗方法应用广泛。
例如,对于脾胃虚弱、运化失司的患者,可采用健脾和胃的中药方剂,如香砂六君子汤、四君子汤等。
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配合利水消肿、活血化瘀等治疗方法,以达到综合治疗的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还需注意患者的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改善,以促进康复。
五、总结从脾胃论治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
通过补益脾胃、利水消肿、活血化瘀等手段,可以改善心脏的供血和供氧,减轻心脏的负担,从而达到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目的。
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个性化的辨证施治。
同时,还需注意患者的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改善,以促进康复。
从心脾论治慢性心力衰竭浅析
![从心脾论治慢性心力衰竭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d91ec3a4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ba.png)
从心脾论治慢性心力衰竭浅析
祝德伟;戴小华
【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年(卷),期】2018(016)001
【摘要】慢性心力衰竭是常见的临床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目前中医认为慢性心衰病位在心,涉及五脏,但脾胃失调为其关键,病机以心气亏虚为本,痰瘀水饮为标,脾胃运化受损与其密切相关,故心脾功能失调为慢性心衰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从心脾入手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论治.
【总页数】3页(P105-107)
【作者】祝德伟;戴小华
【作者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合肥 230038;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6;R256.2
【相关文献】
1.从心脾论治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 [J], 金俊杰;常佩芬;王曰林;常阿喜;王玫;刘丽杰
2.从心脾相关理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49例 [J], 方波
3.基于"益阳消阴"理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浅析 [J], 胡晓玲;付蓉;苏治福
4.周杰教授从“心脾相关”论治慢性心力衰竭探析 [J], 林家茂;李珩;郭伟星;周杰
5.心脾(胃)相关及健脾和胃法论治慢性心力衰竭 [J], 朱林平;李侠;张红霞;刘长玉;杜武勋;徐宗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调脾护心方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调脾护心方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906bda2d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83.png)
《调脾护心方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一、引言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心脏泵血功能减退,无法满足机体代谢需求。
中医理论认为,心脾两虚是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病因之一。
调脾护心方作为中医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心力衰竭的常用方剂,其疗效已得到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观察调脾护心方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双盲的设计方法,共纳入120例心脾两虚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6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实验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调脾护心方。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心功能指标及生活质量变化。
三、调脾护心方组成及药理分析调脾护心方主要由人参、黄芪、白术、茯苓、当归等中药组成。
该方具有益气健脾、养心安神、活血化瘀等作用,可改善心脾两虚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
药理研究表明,调脾护心方可提高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脏泵血功能,降低心脏负荷,从而达到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目的。
四、结果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实验组患者在服用调脾护心方后,心悸、气短、乏力、失眠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且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2. 心功能指标变化:实验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如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压等)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3. 生活质量评估: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在治疗后有显著提高,且提高程度高于对照组。
五、讨论调脾护心方治疗心脾两虚型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表明,该方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心功能指标及生活质量。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脾护心方中的中药成分有关,如人参、黄芪等具有益气健脾、养心安神的作用,可改善心脏功能;当归等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于改善心肌供血。
此外,调脾护心方还可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炎症反应,从而减轻心脏负荷,达到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目的。
与常规西药治疗相比,调脾护心方在改善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方面具有优势。
从脾论治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从脾论治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cb2f48cf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97.png)
从脾论治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谢萍;江波;孙勤国;牟艳杰【摘要】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从脾论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强心剂等),治疗组从“脾胃”施治加用六君子汤,4周后观察2组治疗前后症状与体征、心功能分级、血清脑钠肽(BNP)浓度、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治疗后以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从脾论治慢性心力衰竭疗效确切.【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5(021)006【总页数】3页(P702-703,706)【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从脾论治;心功能;血清脑钠肽【作者】谢萍;江波;孙勤国;牟艳杰【作者单位】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 430060;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 430060;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 430060;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 4300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6慢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初始心肌损伤(如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引起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功能低下的复杂临床综合征。
随着社会老龄化,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率逐年上升。
为寻求更佳临床治疗方案,本研究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秉中医五脏六腑整体观特点,心病从脾施治,以六君子汤为基础方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中医科2011年7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35例,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30~82(62±12)岁,病程5~18(6± 1.8)年,心功能II级22例,心功能III级13例,其中冠心病10例,高血压心脏病15例,肺源性心脏病5例,扩张性心肌病2例,风湿性心脏病3例。
治疗组35例,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龄45~89(64±13)岁,病程6~19(6±2.1)年,心功能II级24例,心功能III级11例。
中医如何辨证治疗心力衰竭
![中医如何辨证治疗心力衰竭](https://img.taocdn.com/s3/m/df6ba183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e2.png)
中医如何辨证治疗心力衰竭发布时间:2021-07-07T15:50:26.943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期作者:王良臣[导读]王良臣(南部县大河镇永庆卫生院;四川南充637374)心力衰竭又被称为心衰,本病的发生是因患者心肌损伤、心脏承受负荷过重导致心肌结构、功能变化所引发的心脏疾病,临床上主要以组织血液灌注不足、肺循环及体循环出现瘀血等特征。
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当前我国心力衰竭患病人数已超过450万人,心衰的发病率、死亡率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对于心衰患者,中医辨证治疗方法的应用历史悠久,该方法可有效改善本病患者临床症状。
那么,中医如何辨证治疗心力衰竭,本文将带领读者们了解和认识针对心力衰竭患者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心力衰竭在中医上归属“水肿、喘证”等范畴,中医研究认为,心力衰竭多因患者外邪入侵、情志劳伤、饮食偏嗜、先天不足及年老体衰等多因素影响导致,久病而伤心,致使患者之心气虚弱、气不行血,血不利为水,则瘀水互结,致使心阴、心阳损伤,且气血衰败,故发为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多属于本虚标实证,本虚主要为心阳虚、心气虚及心阴虚,标实主要为水停、血瘀及痰饮,标本结合俱病。
心气虚是作为心力衰竭发病之基础,气虚血瘀则是心力衰竭之基本病机,其贯穿于整个心力衰竭患病的始终。
心气之运行受肺宣降、脾统摄、肝疏泄及肾温养之影响,故心力衰竭病变往往涉及到肝、肺、脾及肾等脏器。
二、中医辨证治疗心力衰竭(一)益气养阴治法治疗心力衰竭受机体阴阳互损影响,心力衰竭患者可见为阴阳两虚证型,中医研究认为,“善补阳者,则必于阴中求阳”,故心力衰竭时可以益气养阴法治疗,该治法代表方包括生脉散及参麦注射液等。
此外,临床针对冠心病、高血压疾病导致心力衰竭患者可用此法治疗。
导致心力衰竭患者根本原因为患者心气出现虚衰,临床治以扶正补气法,可予以人参益气祛瘀,麦冬以补心气、养受损心体。
临床研究发现,参麦注射液在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中可有效降低患者心功能等级,从而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微循环状态;临床上也可以补气养心胶囊治疗本病患者,均具有明确疗效。
中医如何从心脾相关的角度调理心脏功能
![中医如何从心脾相关的角度调理心脏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80b7a227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ae.png)
中医如何从心脾相关的角度调理心脏功能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心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心主血脉,脾主运化,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协调,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当心脏功能出现问题时,从心脾相关的角度进行调理,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心脾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从气血生成的角度来看,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将其转化为气血,以充养心脉。
如果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不足,就会导致心血亏虚,出现心慌、心悸、失眠、多梦等症状。
其次,从血液运行的角度来看,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
而脾统血,使血液在脉道内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
若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就容易出现各种出血症状,如皮下瘀斑、鼻出血、月经过多等,这些都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再者,心主神志,脾主思。
过度的思虑会损伤脾气,同时也会耗伤心血,导致心脾两虚,出现精神疲惫、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那么,中医是如何从心脾相关的角度来调理心脏功能的呢?中药调理是常见的方法之一。
对于心脾两虚的患者,中医常使用归脾汤进行治疗。
归脾汤由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甘草、当归、远志等组成。
其中,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以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促进气血的生成;龙眼肉、当归、酸枣仁养血补心,以滋养心血;茯神、远志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
诸药合用,共奏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效。
除了中药调理,饮食调理也非常重要。
在饮食方面,应注重健脾养心。
可以多食用一些具有健脾益气、养血安神作用的食物,如山药、大枣、桂圆、莲子、芡实、薏苡仁等。
同时,要注意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少吃油腻、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免损伤脾胃。
此外,针灸调理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通过针刺脾经和心经的穴位,如脾俞、足三里、心俞、神门等,可以调节心脾的功能。
例如,针刺脾俞、足三里可以健脾益气,促进脾胃的运化;针刺心俞、神门可以养心安神,改善心脏的功能。
辨证论治心力衰竭方药
![辨证论治心力衰竭方药](https://img.taocdn.com/s3/m/e9209fbd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b5.png)
辨证论治心力衰竭方药1.气虚血瘀,痰湿阻滞 心悸怔忡,两颧红暗,口唇紫绀,胁下痞块作痛或有水肿,,咳嗽,纳差腹胀,恶心呕吐,舌质暗滞或有瘀斑,苔白腻,脉涩或结代。
气虚血滞,痰湿阻遏,心脉瘀阻,心失所养,故见心悸怔忡,舌暗,苔白腻,脉涩或结代。
治宜益气活血,化痰利湿,方用血府逐瘀汤合五苓散加减:黄芪30g,当归、桃仁、红花、赤芍、玄胡索、枳壳、桂枝、茯苓、白术、泽泻、川芎各10g,车前子30g,泽兰12g。
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15g、远志6g;咳嗽痰白者加葶苈子、桑白皮等。
2.阴阳俱衰,阳气虚脱 心悸憋喘,面色青灰,张口抬肩,心悸怔忡,烦躁不安,溺短肤肿,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舌质淡白,脉沉细欲绝。
阴阳俱虚,心阳虚脱,故心悸憋喘,面色青灰,汗出肢冷,脉沉细欲绝。
治宜回阳益气固脱,方用参附龙牡汤合生脉散加味:人参、附子(先煎)、炙甘草各10g,龙骨、牡蛎、山茱萸各30g,麦冬、五味子各15g。
亦可用生脉注射液静脉注射,也可同时服用黑锡丹。
以上方药,均为水煎服,每日1剂,必要时日2剂,根据临床观察,I度心衰,多属心及脾、肾、肺气虚,或气阴两虚,或气血双亏,治宜补虚扶正;Ⅱ度和Ⅲ度心衰除表现脏腑虚损外,多兼有痰湿,瘀血,属本虚标实,虚实挟杂之证候,治宜扶正祛邪,攻补兼施。
3.心气不足,心阴(血)亏损 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疲乏无力,头晕,心烦,失眠,盗汗。
舌质偏红,脉结代或细数。
心主血脉,气帅血行,心气不足,则不能鼓动血液正常运行,心失所养,故见心悸气短,动则加剧;气虚日久,耗伤心血,气阴两虚,故可见疲乏无力,头晕,心烦失眠,盗汗,舌质偏红,脉结代或细数。
治宜益气敛阴,方用生脉散合归脾汤加减:党参、麦冬、五味子、黄芪、炙甘草各15g,当归、生地、阿胶、远志、茯苓、酸枣仁各10g。
若脉细数、汗出较多者加龙骨、牡蛎、山茱萸;若兼咳嗽、咯血痰加桑白皮、贝母;面唇青紫、舌质紫暗者加丹参、藏红花;四肢水肿,小便黄短者,可与五苓散合用以利水消肿。
2010—9-10心衰患者的辨证施护
![2010—9-10心衰患者的辨证施护](https://img.taocdn.com/s3/m/869309b6960590c69ec376cf.png)
(四)饮食护理 1、少量多餐宜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清淡 易消化易咀嚼饮食,限制总热量摄入,避免过 饱。 2、戒烟、酒。 3、限制过度饮水。 (五)情志护理 避免情绪紧张及不良刺激,指导患者掌握自我 排解不良刺激情绪的方法。护理人员操作要熟 练,使病人产生信任感,安慰感,以减少紧张 恐惧心理。
心衰患者的辨证施护
主讲人:张少珍 2010-9-10
一、心衰病的辩证分型及辩证施护: 辨证分型:心脾阳虚、心肾阳虚、气虚血瘀、 痰饮阻肺 辩证施护: 1、心脾阳虚 症状:心悸、气短懒言、失眠多梦、体倦乏力 ,腹胀纳差,下肢浮肿,四肢困重,舌质淡, 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 施护:患者属虚寒证,常畏寒,需多加保暖, 病室宜向阳,室温偏高,平时多加衣被,免受 风寒。 2、心肾阳虚 症状:心悸、气喘、肢冷、身寒、面色无华, 精神不振,浮肿尿少、步履振颤,舌淡活起居,勤翻身, 保持床单位干净,平整,整洁,每日用温开水清洗受 压部位,动作要轻柔,擦干,撒滑石粉。帮助患者逐 渐恢复自理能力。对于严重水肿者,采用气垫床,得 到良好的效果,在我院救治心衰病未发生1例褥疮。 3、对于虚寒病症,安排床位时一律安排在阳面,较温 和病房,室温应保持在20%-22%左右为宜,输液体加 药前先将液体略加温,以防因液体温度低加重虚寒证 ,服中药宜温服。每晚中药热水泡脚,受到较好临床 护理效果,得到患者及家属的好评。 4、加大健康宣教,通过各种方式方法不断向患者宣传 关于本病的一些医学知识,使他们懂得一些医学护理 知识,懂得应怎样预防,如何保健,发生意外应该怎 样处理。护士为提高公民健康保健知识做出了较好的 榜样。
二、专科护理 (一)一般护理 1、按内科一般护理护理常规护理。 2、床边监测,配合必要抢救设备和用物。 3、取坐位,双腿下垂,减少静脉回心血量。 4、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记录24h出入量 。 2、密切观察呼吸状况,血氧及血气分析变化。 3、观察患者皮肤颜色,温度。 (三)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一般温服
心衰的辨证治疗
![心衰的辨证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40e997bd844769eae009ede9.png)
心衰的辨证治疗心衰病属于本虚标实之患,脏腑虚损失调为本,痰饮水湿内停为标。
病位在心,渐及肺脾肝肾。
故心力衰竭为虚实夹杂之重症,临床辩证应标本兼顾,将脏腑虚衰与邪实结合进行辩证。
单纯的左心功能不全,通常表现为“心肺气虚”或“气阴两虚”;当它合并了肺感染的时候,则表现了虚实夹杂,原有的心肺气虚或心气阴两虚仍然存在,又增加了“痰热壅肺”一证;气为血之帅,心肺气虚或心气阴两虚,均有气虚表现,气虚帅血无力,而致血脉淤阻。
左心功能不全血脉淤阻通常在肺,右心功能不全血脉淤阻表现在肝、脾、肾,全心功能不全血脉淤阻则遍及全身,特别是肺、肝、脾、肾。
血不利则为水,血瘀则殃及脾肾,严重者往往表现“阳虚(脾肾阳虚)水泛”,更甚者出现“阳气虚脱”,因次,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多种证型并见是心功能不全的证型特点。
为了讲述起见,下面依据心功能不全的主要表现,概括成6种基本证型加以介绍。
(一)辩证用药1.心肺气虚主证:神疲乏力,短气自汗,动则加剧,食少纳呆,咳嗽喘促,心悸怔忡,舌胖嫩,边有齿印,舌苔薄白,脉沉无力或兼促、涩、结代。
治法:养心补肺,健脾益气。
方药:养心汤加减。
人参10g、黄芪30g、肉桂3g(焗)、五味子10g、当归12g、川芎9g、半夏12g、茯苓15g、远志10g、酸枣仁15g、甘草6g。
每日一剂,水煎服。
方药述评:方中人参、黄芪以补心气;肉桂以温心阳;川芎、当归养心血;茯苓、远志、酸枣仁、五味子宁心安神;法半夏除痰降逆;甘草调和诸药。
研究表明:人参的心血管活性作用明显,如正性肌力及改善心脏泵血功能作用,抗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作用,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及抗休克作用,增强机体耐缺氧能力、改善心肌氧代谢等作用,以及改善神经—体液调节能力、增强机体特异性抵抗力及耐受力等作用,黄芪亦有强心作用,能显著提高左室的收缩功能,使心排出量增加20%。
本品有抗心肌缺血的作用;黄芪多糖对急性心梗犬心有改善心机收缩性能、缩小心肌梗死的面积、减轻心肌损伤的作用。
《从脾胃论治慢性心力衰竭》
![《从脾胃论治慢性心力衰竭》](https://img.taocdn.com/s3/m/6fbc51ec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84.png)
《从脾胃论治慢性心力衰竭》一、引言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是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导致体循环和肺循环血液淤积。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心与脾胃的关系密切,脾胃功能失调与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旨在探讨从脾胃论治慢性心力衰竭的理论依据及实践方法。
二、脾胃与慢性心力衰竭的关系在中医理论中,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全身脏腑提供营养。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伴有脾胃功能失调,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腹泻等症状。
脾胃功能失调可导致气血生化不足,进一步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加重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情。
因此,从脾胃论治慢性心力衰竭具有重要意义。
三、脾胃论治慢性心力衰竭的理论依据1. 调和脾胃,改善气血生化:通过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水谷精微的运化,改善气血生化,为心脏提供充足的营养,从而改善心脏泵血功能。
2. 祛湿化痰,缓解症状: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湿痰内生,通过祛湿化痰法可缓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3. 平衡阴阳,调和脏腑:中医认为,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关键。
通过调和阴阳,平衡脏腑功能,有助于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
四、脾胃论治慢性心力衰竭的实践方法1. 中药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健脾和胃、益气养心、祛湿化痰等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2. 饮食调理: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避免过饱、过饥,多吃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山药、红枣、薏米等。
3. 情志调摄:帮助患者调节情志,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4. 运动康复: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制定合适的运动康复计划,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以增强体质,改善心脏功能。
五、总结与展望从脾胃论治慢性心力衰竭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实践应用。
通过调和脾胃功能,改善气血生化,祛湿化痰,平衡阴阳等方法,可以有效缓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中药治疗、饮食调理、情志调摄及运动康复等综合治疗措施的应用,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提供了全面的治疗方案。
一种以心脾相关理论治疗心力衰竭的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以心脾相关理论治疗心力衰竭的方法[发明专利]](https://img.taocdn.com/s3/m/6c0ae92f5fbfc77da369b1c9.png)
专利名称:一种以心脾相关理论治疗心力衰竭的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田五玲
申请号:CN201711054164.2
申请日:20171101
公开号:CN109745344A
公开日:
20190514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一种以心脾相关理论治疗心力衰竭的方法,五脏中,心主血脉,心之气阴、气阳不足,则气血凝滞,血脉不通,心脾功能失调是心衰之病理产物"痰"与"瘀"产生的重要因素。
心衰后期,水饮内停,阳虚水肿,则见水肿以下肢为甚,尿少,心悸,神疲,舌淡胖,苔白,脉沉细或虚数,甚则气促咳唾,胸胁胀痛,肋间饱满,形成悬饮。
调理脾胃以治疗心衰可分为五法:健运中气法,以香砂六君子汤、桂枝汤、丹参饮合方化裁;调脾养血法,以归脾汤为主;醒脾化湿法,以三仁汤、藿朴夏苓汤、茯苓杏仁甘草汤加减;健脾涤痰法,以温胆汤、小陷胸汤加减;温阳理中法,以附子理中汤加味。
申请人:田五玲
地址:741000 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莲亭路68号
国籍:CN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从心脾相关理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49例
![从心脾相关理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49例](https://img.taocdn.com/s3/m/53473d0f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95.png)
从心脾相关理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49例方波【摘要】目的:观察用心脾相关理论指导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以调理脾胃为关键,加健脾益气类中药(红参、附片、茯苓、白术、泽兰、葶苈子、黄芪、益母草、丹参、桂枝、陈皮、砂仁、法半夏、五加皮)内服,3月个为1个疗程,观察患者症状、心功能、LVEF、6min步行距离判断.结果:两组心功能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3.9%,对照组79.6%,P<0.05.结论:用心脾相关理论治疗心衰,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减少再住院率,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期刊名称】《陕西中医》【年(卷),期】2012(033)006【总页数】2页(P659-660)【关键词】心力衰竭;充血性/中医药疗法;补益剂/治疗应用;温化水湿剂/治疗应用;活血祛瘀剂/治疗应用【作者】方波【作者单位】贵州省黔西南州中医医院,黔西南州562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61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其发病率高,约为40/10万,我国约有400万患者,5年生存率与恶性肿瘤相仿,CHF的治疗目的为减轻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防止心功能不全的发展和延长寿命。
在常规抗心衰西药治疗基础上,以心脾相关理论,调理脾胃,心脾同治,予健脾益气、温阳化痰、活血利水治疗心衰患者98例,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临床资料 98例均为2011年1月至2011年11月我院住院及门诊患者,年龄66岁~82岁,平均74岁,男58例,女40例,心功能III~IV级,心脏超声示左室射血分数<40%。
其中缺血性心脏病76例,扩张型心肌病8例,瓣膜性心脏病14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9例。
患者性别、原发病、肝肾功能、电解质和心功能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参照《内科学》,心功能诊断参照美国心脏病协会(NYHA)1994年修订标准。
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加用健脾益气、温阳化痰(饮)、活血利水的中药内服,方药:红参、附片、茯苓、白术、泽兰、葶苈子各15g,黄芪、益母草、丹参各30g,桂枝、陈皮、砂仁、法半夏、五加皮各10g,甘草6g,煎汁150mL,3次/d;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两组均用药3个月。
陈启兰从心脾论治慢性心力衰竭经验
![陈启兰从心脾论治慢性心力衰竭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a7a0fcca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f7.png)
陈启兰从心脾论治慢性心力衰竭经验
王丽晴;陈启兰
【期刊名称】《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卷),期】2022(32)8
【摘要】慢性心力衰竭是因各种心脏功能或结构性病变引起心室充盈和/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发展方向,临床以气短胸闷、液体潴留、运动耐力下降等为主要表现[1-3]。
陈启兰主任中医师系中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从事临床与教学工作二十余载,对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有丰富经验。
陈老师认为心衰总属本虚标实,以心气虚为本,瘀血、痰浊、水饮为标,在其演变过程中,极易损伤脾土,导致心脾两虚,故主张固本清源,心脾同治,在补益心气、健运脾土的基础上,兼顾活血化瘀、化痰涤饮。
现将陈老师从心脾论治慢性心力衰竭经验总结如下,并附医案一则。
【总页数】3页(P771-773)
【作者】王丽晴;陈启兰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市中医院心血管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
【相关文献】
1.从心脾论治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
2.从心脾论治慢性心力衰竭浅析
3.陈小宁教授从心脾论治耳鸣的经验浅探
4.心脾(胃)相关及健脾和胃法论治慢性心力衰竭
5.基于“心受气于脾”探讨调脾法论治慢性心力衰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心脾相关理论试论心力衰竭的辨治以心脾相关理论试论心力衰竭的辨治【摘要】从心脾相关理论论述心衰的病因病机、治疗和预防。
认为心衰病位涉及五脏,但脾胃失调为其关键。
病机以心气亏虚为本,脾胃运化受损与其密切相关;痰瘀水饮为标,心脾功能失调为其重要因素。
治疗上治脾胃以安五脏,治脾胃益气化痰。
通过健脾气,扶正气,能抗御和清除外邪,调节和维持机体阴阳平衡,以预防心衰复发。
【关键词】五脏相关心脾相关心衰/中医病机心衰/中药疗法邓铁涛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心肌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
据最近中国心血管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心力衰竭发病率为0.9%,其中男姓为0.7%,女性为1.0%,我国现有心力衰竭患者400万[1]。
现代医学在改善患者症状和降低病死率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仍不能理想地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因心衰患者再次住院率高,生活质量差,医疗费用高,心衰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学问题和临床医学重点研究的难题。
心力衰竭属中医"心悸"、"怔忡"、"水肿"、"喘咳"、"痰饮"、"心痹"等病证的范畴。
根据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心脾相关"的临床经验,笔者试从心脾相关理论为心衰寻求新的辨治规律,以期能提高对心衰的临床疗效。
1 从心脾相关理论试论心衰的病因病机1.1 心衰病位涉及五脏,但脾胃失调为其关键心衰的病位虽在心,但不局限于心。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息息相关。
在心衰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肺、脾、肾、肝都与心互相制约,互相影响。
将心孤立起来看待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心衰的病因病机。
如久患肺病,肺失于肃降治节之功,通调水道不利,水津不布,痰水内结,则可遏伤心阳,阻塞心气;久患肾病,肾精亏乏,命门火衰,精亏不能生血以上奉于心,火衰则气化不利而水饮内停,以致心体失养,水气凌心;"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气日已衰,脉道不利。
"肺、肝、脾、肾的功能失调都可影响于心,而致心衰。
故"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
"然五脏之中,心属火,脾属土,心脾乃母子关系,故在心衰的病理演变中,脾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的枢纽。
脾胃属土,位居中焦,主受纳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以营养四脏。
《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
"气血的化生,来源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
《灵枢·营卫生会篇》所说的:"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反映了营卫来源于脾胃中焦的认识。
《灵枢·决气篇》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脏清阳之气主升,脾气一升,则肝气随之升发,肾水随之气化,脾气升而水谷精微转于肺脏而敷布周身;胃的浊阴之气主降,胃气降则糟粕得以下行,胃气降则肺气可以随之肃降,心火随之下潜,心肾得以相交。
脾胃居于中央以运四旁。
脾胃与心脏密切相关,脾胃经脉和心脏直接相联系,经脉上通于心。
脾之支脉注心中,胃之大络出于左乳下,足阳明之经上通于心,足太阴之经散于胸中,手太阳小肠络抵胃属小肠,经络的连属是脾胃与心息息相关脾胃居于中央,其升降功能是人体气机活动的枢纽,如肝之升发,肺之肃降,心火之下降,肾水之上升,无不需要脾胃的配合。
脾胃又为后天之本,其他脏腑的功能活动,有赖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的营养。
因此,脾胃病变可影响其他脏腑而共同导致心衰的发生。
结合心衰患者的.临床特点,脾胃失调除直接影响心脏之外,多涉及到肺、肾两脏。
脾肺为母子之脏,母病及子,肺失于肃降治节之功,通调水道不利,水津不布,痰水内结,则可遏伤心阳,阻塞心气,临床上多见于心衰的早期;"土能制水",肾精又靠后天之精的不断补充,故脾胃不健,运化无权,久之可波及到肾,不但加重了原来的病情,又可产生新的病变,临床上多见于心衰的后期。
总之,在脾胃失调的基础上继发的脏腑功能失常,进一步加重了整体气血阴阳的失衡,均可直接或间接地对心衰造成影响。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升清降浊,为一身气机之枢纽。
脾旺则四脏气机通达,气血调和,真气内充,病去正安。
相反,脾之功能失司,则周身气血运行不畅,生化无源,必然会诱发和加重心衰的发生。
此乃"子盗母气"之理也。
反之,心衰也可以引起多脏腑的功能衰竭。
如心衰时,血脉瘀阻、肺气郁而喘咳;母病及子,中阳不运而脘痞纳呆;水火不济,心肾两虚而水饮停积等。
辨证必须分清标本主次,正如《素问》所言:"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心衰病位关联五脏,但以心病为本,他脏为标,治疗应重点调理心脏的气血阴阳。
1.2 心衰病机以心气亏虚为本,而脾胃运化受损与其密切相关心衰虽然病情复杂,表现不一,但病机可以概括为本虚标实,以心之阳气(或兼心阴)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
心主血脉,血脉运行全赖心气的推动,如《医学入门》所说:"血随气行,气行则行,气止则止,气温则滑,气寒则凝。
"心气亏虚,鼓动无力,血行滞缓,血脉瘀阻,从而出现心衰。
心为阳脏而主阳气,以阳为用,心气、心阳在心的生理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病理情况下,心气虚进一步发展,可导致心阳虚。
故心气亏虚是心衰之内因,标实则由本虚发展而来。
心气虚与脾胃运化受损关系密切:(1)心气虚源于宗气虚弱。
心主血脉,血行脉中,虽由心气推动,但究其动力则在于宗气所为。
"荣气不能自动,心籍宗气之力以运之。
"宗气的充沛则赖于脾胃的功能正常。
《灵枢·邪客篇》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李东垣说:"夫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贯于肺,充实皮毛,散于百脉。
"这不但说明了宗气具有"贯心脉"推动血液循环的重要功能,还明确指出了宗气与中焦脾胃的密切关系。
若脾胃失调,运化无权,则宗气匮乏,推动无力,轻则血运不畅,重则"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
"心脉滞涩不通,则胸闷、胸痛、憋气等症随之而起。
(2)心气虚则鼓动乏力。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心气来源于脾气。
饮食失调,脾胃病损,运化力弱,水谷精微不化,心气亏虚,开合无力。
脾土虚弱不能治水湿,湿邪内生,则脉道不利,心气鼓动力弱。
1.3 心衰病机以痰瘀水饮为标,而心脾功能失调为其重要因素邓老通过分析临床病例,认为心衰的病理产物繁多,变化多端。
但"痰"和"瘀"是其中最重要的病理因素。
且痰与瘀,密切相关,互为因果,共同致?觥A硪环矫骛鲅?杪觯?蚪蛞翰换??渖?底恰9实死咸岢?痰多兼瘀"、"瘀多兼痰"。
五脏中,心主血脉,心之气阴、气阳不足,则气血凝滞,血脉不通,而发为瘀;脾则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失健运,则津液停而为痰,故谓"脾为生痰之源"。
由此可见,心脾功能失调是心衰之病理产物"痰"与"瘀"产生的重要因素。
心衰后期,水饮内停,阳虚水肿,则见水肿以下肢为甚,尿少,心悸,神疲,舌淡胖,苔白,脉沉细或虚数,甚则气促咳唾,胸胁胀痛,肋间饱满,形成悬饮。
一般认为,水肿形成主要与肺、脾、肾三脏有关,所谓其标在肺,其本在肾,其制在脾。
但就心衰而言,水饮停积的根本原因还是心阳不足。
另外,水饮亦与血瘀有关,所谓"血不利则为水"。
瘀血水饮虽继发于阳气亏虚,但一旦形成又可进一步损伤阳气,形成由虚致实,由实致更虚的恶性病理循环。
2 以心脾相关理论试论心衰的治疗2.1 治脾胃以安五脏根据五脏相关的学术思想,邓老认为,五脏是一个整体,治脾胃可以安五脏,调五脏亦可以安脾胃。
脾为土脏,灌溉四旁,故四旁皆有脾胃。
而五脏中亦皆有脾胃之气,互为相使,善治脾胃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可安五脏。
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安五脏;治脾胃病顺从整体出发,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盖脾为后天之本,脾气得安,五脏受荫;脾气虚弱,将百病丛生。
《慎斋遗书》中"诸病不愈,寻到脾胃而愈者颇多",亦是此义。
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旺则四脏气机通达,气血调和,真气内充,病去正安。
心衰病位关联五脏,肺、肝、脾、肾的功能失调都可能影响于心,故可通过调五脏治疗心衰。
而"治脾胃可以安五脏",故可通过调理脾胃而达到治疗心衰的目的。
调理脾胃以治疗心衰可分为五法:健运中气法,以香砂六君子汤、桂枝汤、丹参饮合方化裁;调脾养血法,以归脾汤为主;醒脾化湿法,以三仁汤、藿朴夏苓汤、茯苓杏仁甘草汤加减;健脾涤痰法,以温胆汤、小陷胸汤加减;温阳理中法,以附子理中汤加味。
2.2 治脾胃以益气化痰治疗心衰当标本兼治,以益气化浊行瘀为法。
明·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说:"脾为生痰之源"。
脾胃健运失职,升降失调,饮食不能化生精微,反聚湿为痰饮,痰浊中阻;或水饮上凌心肺;或痰热内扰,心神不安;或痰阻脉络,致气滞血瘀,心脉痹阻而表现为眩晕、恶心吐涎、咳喘、心悸、胸闷如窒而痛等症状。
心气亏虚是心衰之本,与脾密切相关。
心气不足,心火受挫,火不生土,脾土受损,脾不养心,反而加重心气虚。
痰、水、瘀为心衰之标,脾为生痰之源,又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心脾功能失调是导致痰瘀病理产物的重要因素。
调理好脾胃,则湿不聚,痰难成。
瘀血本不自生,乃由于正虚邪犯,然后成瘀。
然正虚责之于脾胃,故治瘀血之成因,当调理脾胃。
邓老在临证中,常以温胆汤灵活加减。
根据广东地处岭南潮湿之地,易损脾胃正气的特点,常在温胆汤中加用益气健脾之品,如黄芪、五爪龙、党参、淮山等,且以枳壳易枳实,以行气而不破气,橘红易陈皮,以化痰而不伤阴,加用三七、丹参以活血化瘀,配合方中二陈汤健脾燥湿、竹茹化痰泄浊。
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化浊行瘀之功。
此方化裁,除治疗心衰之外,也可用于冠心?⑸霾〖把T蔚纫赡言又⒌闹瘟啤3 以心脾相关理论试论心衰的预防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饮食入胃,经脾化汁,上奉于心,心火得之化赤为血,心得所养。
《金匮要略》云"脾旺则四季不受邪"、"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